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瓦-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江陵的守军在巴丘惨败之后,再也不敢轻易出战,依托江陵城坚固的城防死守待援。徐荣率军兵围江陵之后,也是几次围攻。但一直未有建树。打破坚固的城防仅凭人海战术和蚁附攻势是很难奏效的,但徐州军象投石车营床弩营这样的重型攻城器械只有军团一级才会配置,此次徐荣进攻江陵,辖下是两个步兵师两万人马,并未配置重型的攻城武器,野战之时尚可游刃有余,但想要打破坚城,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徐荣也不想因为攻城而付出太大的伤亡代价,所以几次强攻未遂之后,他便也就改变了策略。对江陵城围而不打。同时向刘泽那边请求投石车的援助,只有能调几辆投石车过来,攻破江陵的城墙自不在话下。
很快地徐荣就接到了刘泽的回复,投石车没有派来。却意外地接到了刘泽命令他撤军巴丘的军令。徐荣甘宁好生奇怪。江陵还未攻克。主公缘何要放弃攻打江陵,要知道江陵可是南郡的郡治,只要拿下江陵。就等于攻下了南郡。
传令的使者告诉徐荣,主公兵围襄阳,荆州牧刘琮和荆州兵马都督蔡瑁已是举州而降,江陵也在投降的范围,根据主公与蔡瑁的协定,南郡将整个儿的归蔡瑁统辖,所以江陵就不必再打了。
徐荣和甘宁面面相觑,皆生出功败垂成的叹息,虽然江陵投降了,但对于徐甘二人,此次进攻江陵的任务却是失败的。但刘泽的命令已下,江陵不能再打了,他们只有退守巴丘。
巴丘在长江与洞庭湖的交汇点,是千里荆江的咽喉要冲,北连汉沔、南通潇湘,东接江夏、西至江陵,无论是西取江陵还是南下长沙,巴丘都是必争之地。刘泽对巴丘极为看重,徐荣甘宁退兵之后,刘泽并没有令他们退往夏口而是屯扎在了巴丘,其用意很是明确,将来对南郡的蔡瑁可以直接起到钳制作用,第二点则是为以后南下荆南四郡打下基础。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东吴对巴丘一直是虎视眈眈,刘泽派重兵驻守在巴丘,也算是绝了江东的念想。
整个荆州的局势稍定之后,刘泽首先对荆州旧臣进行了安抚。刘琮的荆州牧肯定是坐不成了,不过镇南将军的印绶和成武侯的爵位都保留了下来,由于镇南将军的封号和侯爵的位子都是受封自朝庭的,刘泽虽然贵为靖王,却也不能擅行废立,于是刘泽向许都上表,奏请汉献帝批准刘琮继承刘表的镇南将军的封号和成武侯的爵位。表上递到许都了,至于汉献帝能不能瞧着,又能不能批准,那就是两回事了,反正刘泽的奏章一递,就等同于获得了朝庭的认可,这大概已经成为了各大诸侯的惯例。
至于对蔡瑁的安排,刘泽没有失信,按照协议的约定,封蔡瑁为南郡太守,同时都督荆州水陆两军,荆州原属军队编制未变,番号不改,一切维持原有模样。蔡瑁对这个安排心满意足,辞了刘泽,率领着荆州水陆军队十几万人南下江陵,开始构建他国中之国的梦想去了。
对于荆州的一干官吏,刘泽大抵予以留任,邓义仍为治中从事,刘先仍为别驾从事,王粲为襄阳郡太守,韩嵩为章陵郡太守,陈震为江夏郡太守,其余诸官,一并擢用。
其他的官吏大多原职录用,唯独两人是刘泽刻意提拨起来的,一个是前水军校尉王威,因为在汉水之役中保护公子刘琦失利,致使刘琦失踪下落不明,被蔡瑁责罚,降为了军司马,另外一个是伊籍,伊籍先前在荆州只是刘表的幕宾,未有实职,后来奉刘表之命,给公子刘琦做老师,刘琦死后,闲居在襄阳。此次刘泽任命王威为水师副总兵,裨将军衔,前往巴丘协助甘宁统领水师,任命伊籍为州牧府长史。
刘泽入主荆州之后,并未立即推行徐州的三省六部制度,而是沿用汉制旧规,主要的原因是荆州初定,冒然推行新的制度必然会引起混乱,不过这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荆州与徐州全面接轨,也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刘泽深知,此事不可急功近利,得徐缓图之。
荆州的旧有军队划归了蔡瑁统领,那也只是投降之时蔡瑁手中还能控制的军队,至于在江夏、在安陆、包括在新野收降的文聘的军队,刘泽可没有交还给蔡瑁的意思,尤其是安陆一战中俘虏的骑兵和新野的文聘军,这可是荆州军队的精锐所在,蔡瑁也没胆要求刘泽归还这些降兵,刘泽已经计划着对这些军队将全面地进行整编,充实到徐州军的编制当中去。(未完待续。。)
第512章 探亲江东
诸葛瑾的确是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诸葛亮赶到建业的的时候,诸葛瑾还缠绵在病榻之上。
孙策病故之后,孙权接掌了江东的一切事务,将江东的治所从曲阿迁到了建业。在鲁肃的引荐下,诸葛瑾投到了孙权的帐下。诸葛瑾博学多才,满腹经伦,孙权初领江东,正是求贤若渴之时,见了诸葛瑾,大喜过望,拜为长史,后又迁为中司马。
诸葛瑾性格温良,体性纯懿,谏而不犯,正而不毅,孙权年轻气盛,脾气虽然没有孙策那般暴躁,但也常有固执的一面,往往听不进直谏之言。诸葛瑾善于把握分寸,同孙权无论谈话、劝谏,从不急迫直言,只是稍微表示出自己的倾向,大略道出自己的意图,点到为止。如有与孙权心意不合时,他便放弃正在进行的内容而转向其他的话题,渐渐地再借其他事情从头开始,以对同类事情的看法求得孙权的赞同,深得孙权的重用。
官渡那边激战正酣,袁绍和曹操都在拉拢各方诸侯,袁绍派信使前来江东,意图结好孙权,共谋曹操。江东的许多幕僚看到袁绍势大,都建议孙权与袁绍结好,诸葛瑾对此持不同的意见,他对孙权道:“袁绍好谋少决,色厉胆薄,必定难成大事,主公宜顺曹操,内修外治,先定江东之地而后方可图中原霸业。”
孙权听从了诸葛瑾的建议,回绝了袁绍结盟的要求。派人前往许都朝贡。曹操正为和袁绍的决战忙得焦头烂额,得到了孙权交好的讯息,大喜,遂封孙权为吴侯,领会稽太守拜征东将军。吴侯和会稽太守的位子原本就是孙策所有,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基业自然也就接手了这些官爵,只不过是没有得到朝庭的正式任命罢了。孙策曾拜讨逆将军,这个封号只是个杂号将军,此次曹操封孙权为征东将军,那可是实打实的名号将军。四征将军位子仅在大将军骠骑车骑前后左右将军之下。比刘泽的镇东将军还高一个档次,着实让孙权高兴了一阵,对诸葛瑾更是青睐有加。
诸葛瑾这次病得比较突兀,可能与操劳过度也有一些关系。不过得到了华陀高徒的诊治。已无大碍。病情好转,只是还得静养些时日方可痊愈。
诸葛亮风尘仆仆地赶到了诸葛瑾的府邸,直接就到了卧室。看到诸葛瑾已无大碍,才略略心安,道:“兄长疾病,可急煞弟也,幸得兄长无恙,我方自心安。”
诸葛瑾略带歉意道:“我本无大碍,累得二弟千里迢迢从荆州赶来,真是抱歉。”
诸葛亮道:“兄长那里话来,兄长抱恙,弟本当探视,何辞辛苦?”
诸葛瑾问道:“荆州那边情况如何?”荆州那边打得如火如荼,诸葛瑾念及两个弟弟都在荆州,故而对荆州战事颇为上心。
诸葛亮的神色凝重了几分,道:“刘泽先后攻占江夏、章陵、新野之后,强渡汉水,兵逼襄阳城下,刘表郁愤而死,其子刘琮继位。蔡瑁自知不敌,已是举城而降,汉上九郡,大半已为刘泽所得。”
诸葛瑾眉头一皱,道:“想不到刘表雄据荆州多年,竟然会如此一败涂地,刘泽拉枯摧朽,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平定了荆襄,莫不成是天助其功?”
诸葛亮淡然一笑道:“荆州之所以速败,并非是天意而是人力使然,蔡瑁居心叵测,排除异己,任人唯亲,包藏祸心,荆州之败,败在其内耗不断,刘磐轻兵冒进而死,黄祖绝地无援而亡,文聘新野之败,败得更为离奇诡异,凡此种种,盖是蔡瑁擅权独断之故。反观靖王刘泽,兵强马壮,众志成城,以齐心战离心,荆州焉有不败之理?”
诸葛瑾嗟叹了一阵,道:“二弟既来江东,可否有出仕的打算?”
诸葛亮轻摇了一下手中的鹅毛扇,道:“一叶扁舟,逍遥江湖,我之愿也,红尘俗事,自有俗人打理,何须劳我费心?”
诸葛瑾道:“弟才胜为兄十倍,纵然是管仲乐毅、吕尚张良亦不能比,何故有弃世之嫌?方今天下乱世,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以二弟的才华,若得明主,必可成就千秋功业。”
诸葛亮呵呵一笑,道:“以兄长之见,何人可为明主?”
诸葛瑾道:“天下能称得上英雄的,不外乎三人。许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势浩大,官渡之战虽鏖战正酣,但岁内定有胜负之分,曹操一统北方大势所趋,已无人可挡;徐州刘泽,帝室之胄,位极王爵,雄起于东海之滨,兼并淮南,鲸吞荆襄,此诚难有人与之争锋。不过曹操多疑猜忌,独断专行,善揽才而不能尽才,手下智谋之士多如过江之鲫,二弟就算投其帐下,也未必能得重用,不过如杨德祖、孔文举罢了。靖王刘泽虽然多有贤名,广揽人才,但其重布衣而轻士人却也令天下名士畏之如蛇蝎,在徐州的种种倒行逆施离经叛道之举更是大寒天下士家之心,吾家虽非豪门世阀,但也是望族之后,岂能与那些贩夫走卒同堂共事,刘泽虽然此时得势,但未得天下士族相助,其势将来必颓,二弟若投此人,也殊为不智。”
诸葛亮古井无波地道:“兄长所言的第三人,定然是此间的孙仲谋了?”
一提到孙权,诸葛瑾虽然疾病缠身,却也来了精神,目光灼灼地道:“不错,吴侯虽然年轻,但却是睿智不凡,卓尔不群。江东之地,孙家三世而营,国险而民附,伯符英年早逝,令人扼腕而叹,仲谋承父兄之业,正是大展鸿图之时,总揽英雄,思贤若渴。如二弟有意留在江东,为兄当竭力举荐之,以二弟之才华,必在江东有用武之地。”
诸葛亮手摇羽扇,呵呵一笑,方待说话,却听门外有人报道:“吴侯驾到!”
兄弟二人刚刚谈到孙权,孙权居然就到了,诸葛瑾挣扎着想从榻上起来,吩咐下人给他宽衣准备迎候吴侯大驾,不料孙权竟然直奔内室而来,见诸葛瑾要起身,忙上前一把将他按住,道:“子瑜身染重疾,勿须起身。孤早就想前来探视,这几日公务繁忙,无瑕抽身,今日始得有空,不知子瑜病情如何了?”
诸葛瑾只得在榻上施礼道:“多谢主公牵挂,属下已无大碍,只需静养几日便可无虞,属下微末之人,劳动主公亲自探视,属下惶恐之至。”
孙权爽朗地大笑道:“子瑜乃是孤的肱股重臣,子瑜有疾,孤寝食难安。这位是?”孙权一早就瞧见了在榻边的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羽扇伦巾,神态自若,让孙权不禁是啧啧称奇。孙权坐领江东,威赫一方,凡人见之,莫不是战战兢兢,眼前之人却是从容不迫,怡然自得,那份与生俱来的潇洒淡定可不是一般人能学来的。
诸葛瑾引见道:“此乃舍弟诸葛亮,闻属下抱恙,特意从襄阳赶来探望。”
诸葛亮含笑着抱扇施了一礼,道:“草民见过吴侯。”
孙权尚未开口,身后一人惊呼道:“公便是诸葛孔明乎?伏龙凤雏,两者得其一可安天下,想不到今日在此得拜卧龙真颜,某真是三生有幸。”
诸葛亮略带诧异地打量了开口之人,但见此人身材魁梧,眉宇间英气勃勃,隐然已经猜出了**分,诸葛瑾也适时地给他介绍道:“此乃东城鲁子敬是也。”
诸葛瑾能在江东得享俸禄,就是由于鲁肃的举荐,所以他对鲁肃很是敬重。鲁肃现下也是孙权驾前的红人,出任左护军、横江将军,在军中的位置仅次于周瑜、程普,深得孙权的重用,今日孙权专门来探视诸葛瑾,不叫旁人,独叫鲁肃陪伴,便可见一斑。
当下诸葛亮含笑道:“亮山野粗鄙之人,才疏学浅,如何敢当之,子敬兄谬赞了。”
孙权也听到了鲁肃方才的称呼,什么伏龙凤雏,两者得其一可安天下,好大的口气,孙权有些不以为然,不过好奇心还是令他想一探个究竟,道:“子敬方才所言是何意?”
鲁肃听得孙权询问,便解释道:“荆州有一隐士高人,名曰司马徽,字德操,号为水镜先生,学识渊博,满腹经伦,刘表多次礼聘出山都为其所拒,只愿闲云野鹤散淡江湖。水镜先生曾有云;‘伏龙凤雏,两者得其一可安天下。’凤雏乃是襄阳庞士元,其叔庞德公为荆襄名士。伏龙便是诸葛孔明,今日在此得见君颜,足慰平生矣。”
孙权也是听说过司马徽的名号的,知道司马徽是一位真正的隐士高人,既然司马徽对诸葛亮如此推崇,想必诸葛亮定然有过人之处,孙权坐领江东之后,招揽人才可是他的首要之举,当下便对诸葛亮心生招募之意。(未完待续。。)
第513章 划江而治
孙权含笑抱拳道:“权凡眼愚顿,竟不识贤士至此,失礼失礼。”
诸葛亮亦躬身道:“此乃水镜先生当年之戏言,吴侯切勿当真,亮山野慵懒之徒,才疏学浅,盛名之下,其实难负。”
孙权道:“司马德操乃世之高人,岂有虚言?不知先生对天下大势有何见地,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诸葛亮推托道:“亮不过是一耕夫,不省治国安民之策,安敢枉谈天下大事?”
孙权再三恳请,诸葛瑾亦道:“二弟不妨试言之,吴侯也不是外人,不过是是想听听二弟的意见。”
诸葛亮沉吟片刻,道:“吴侯有命,在下莫不敢从,只是亮一己之言,吴侯姑且听之,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吴侯海涵。”
“先生不吝赐教,权当洗耳恭听。”孙权道。
诸葛亮手持羽扇,轻轻地摇了两下,道:“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与袁绍相争于河北,曹必胜而袁必败,北方一统之势已无可阻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兵雄势大,无人可与之争锋。徐州刘泽,起于东海之滨,席卷淮南、荆襄,横扫长江以北,势不可挡。此二人为一代雄主,其余如益州刘璋、汉中张鲁、西凉马腾之辈,碌碌无为,舍此二人之人,余者吴侯皆不需虑之。吴侯世据江东,国险而民附,此诚为逐鹿天下之根本。今刘泽已得荆襄北境,吴侯切不可等闲视之。倘若刘泽全取荆州,则与江东共拥长江之险,江东之优势不复存矣。愚以为,吴侯应即刻出兵,乘刘泽无瑕南顾之际,抢夺荆南四郡,暂不与之争锋,以谋求划江而治,只要吴侯坐拥江南半壁,内修政理。外固江防。便可立于不败之地。曹操与刘泽虽有互不相侵之协定,但一纸空文,岂能挡得了曹操壮志雄心?不出数年,曹刘必然相争。这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甚至是两败俱伤,彼时吴侯便可乘隙而北伐,一举可定天下。”
诸葛亮一席话。为孙权勾勒出一幅争霸天下的蓝图来,听得孙权如醉如痴。在诸葛亮的宏观构想之中,划江而治是重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江东必须有所动作,乘刘泽立足荆州未稳的时候,虎口夺食,将刘泽尚未染指的荆南四郡长沙、武陵、零陵、桂阳抢夺到手,依靠江东强大的水军力量,固守江防,将刘泽的军队挡在长江以北,这样孙权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坐拥江南半壁江山。接下来孙权所要做的,就是坐山观虎斗,等曹操与刘泽斗到两败俱伤之时,出兵北伐,便可以轻取天下。
诸葛亮的策略是避实就虚,不与徐州军做正面的冲突,以目前江东军的总体实力,水军占据优势,而陆军占据劣势,诸葛亮建议孙权先取荆南四郡,就是要扬长避短,攻占荆南,依靠优势的水军力量,封锁长江水道,完成划江而治的战略目标。诸葛一生唯谨慎,他对孙权提出的战略构想无疑也彰显了这一点,徐州步骑冠绝天下,此诚不可与之争锋也,江东如果想在荆州的搏奕之中占得上风,就必须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江东军的水军优势明显,那就充分地发挥水军优势,不与徐州军在荆北相争而转取荆南,划江而治,分庭抗礼,以长江为天然屏障阻遏徐州军的南进之势,一旦天下有变之时,再相机而动,不用奇险之招,不贪功冒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对于目前并不占据优势的江东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孙权听罢,暗暗称奇,心道这卧龙果然有奇才,当下长揖一礼,道:“先生金玉良言,权受教了。先生乃当世奇才,如能屈就江东,必为江东万民之福。”
诸葛亮淡淡地一笑道:“亮乃散淡之人,逍遥惯了,只愿闲云野鹤放逐江湖,功名富贵,与我如浮云。今日只为探视兄长而来,兄长既然无恙,亮这便归去,后会有期。”
鲁肃劝慰道:“孔明先生有济世之才,若放逐山野,岂不是明珠暗藏,绝非社稷之福。”
诸葛亮道:“人各有志,子敬兄就不必强留亮了。”
眼看得诸葛亮去意甚坚,求贤若渴的孙权又岂能放过这个机会,暗暗地向诸葛瑾投了一个眼神,让他出面来劝说诸葛亮。
诸葛瑾心领神会,对诸葛亮道:“吴侯思贤若渴,二弟如留在江东,必可一展平生所学,二弟岂不闻伯夷叔齐之事乎?虽饿死在首阳山下,兄弟二人亦不分别。你我二人如能共事江东,旦暮可聚,亦不失骨肉亲情。此乃为兄之愿,望二弟勿辞。”
“这……”诸葛亮沉吟未决。
孙权道:“先生志趣林泉,权本不敢强行挽留,但现下襄阳已为刘泽所据,某常闻刘泽近走卒而恶士人,先生若返襄阳,恐为刘泽所害,故而请先生暂居江东,待荆襄局势稳定之时再行回乡不迟。先生既然无意仕途,权也不敢强加官职,但请先生为幕宾,权亦可早晚请教,先生何时去留,但凭尊见。”
诸葛亮想了想,似乎现在的确也没有好去处,便道:“蒙吴侯厚爱,亮权且留驻几日,待荆州安定之后,再行请辞。”
孙权见诸葛亮同意暂时留了下来,便略略宽心,寒喧几句之后,遂与鲁肃告辞而去。
诸葛瑾见诸葛亮怏怏不快,乃道:“吴侯雄才大略,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明主,二弟有王佐之才,在江东必可一展平生抱负,何故执意要走,难道二弟心中另有明主吗?”
诸葛亮摇摇头,道:“吴侯可为人主,但纵观其度,能贤亮却不能尽亮,何况江东俊杰如云英豪辈出,文有张昭武有周瑜,他们皆是治国兴邦之大才,我留之无益,不如早去。”
诸葛瑾含笑道:“二弟多虑了,子布公瑾宽宏雅量,皆为社稷之臣,为兄与他们相处甚为和睦,二弟若肯投效吴侯,也定与诸臣相处融洽。何况襄阳兵祸连绵,二弟此时亦不应归去,且留江东,以为上策。何况吴侯也答应二弟去留自便,既来之则安之,二弟不妨多走走看看,合则留不合则去,不知二弟意下如何?”
诸葛亮只觉得胸中郁闷,也没有回答诸瑾的话,只是道:“兄长身体尚未康健,还须静养才是,亮先告退。”
诸葛瑾道:“二弟远来,还不曾用膳吧?”当即吩咐管事给诸葛亮备餐,诸葛亮并没有吃,而是漫步而行,不觉已出了建业城,来至长江边。
遥望长江烟波浩淼,江中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诸葛亮伫立于江中,久久地出神凝望。
┄┄┄┄┄┄┄┄┄┄┄┄┄┄┄┄┄┄┄┄┄┄┄┄┄┄┄┄┄┄┄┄┄┄┄┄┄
孙权回府之后,心中郁闷,重重地叹息了一声,在他看来,诸葛亮绝对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光是他这番划江而治的见解江东就无几人能及,如果换了开疆拓土飞扬跋扈的孙策可能对诸葛亮的这番言论不以为然,但对于守成持重的孙权而言,无疑是最合他的拍。但孙权也看得出来,诸葛亮并无意出仕,最起码不愿归附于江东,这让孙权有些大伤脑筋,象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正是他渴求已久的,遇之而不得,殊为人生一大憾事。
鲁肃一直跟在孙权的身后,见孙权忧色冲冲,便道:“主公所思者,是为孔明不肯归顺吗?”
孙权轻轻地叹息一声,道:“如此旷世逸才,得之乃江东之福,失之乃江东之憾。”
鲁肃神情略显严肃地道:“属下刚刚接到荆北方面的密报,刘泽南渡汉水之后并没有急着攻打襄阳而是亲赴孔明故里隆中,想必刘泽也是听闻了孔明乃当世奇才,才不惜枉驾屈尊礼贤下士,主公切不可轻易放孔明归荆州,否则其为刘泽所得,必为江东之劲敌。”
孙权闻言眉头紧锁,道:“方才孔明之策,子敬有何看法?”
鲁肃道:“取荆南之地,与刘泽划江而治,不加刀兵,主公便可坐拥半壁江山,立于不败之地,待天下有变,主公即可挥师北伐,诚如是,大业可定。孔明之高论,江东诸臣,无人可及,对主公而言,此策乃为上上之策。”
孙权也点点头,显然他对诸葛亮的策略也是极为地赞同,旋即又略带遗憾地道:“只是孔明常怀去意,奈之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