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公子风流-第3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系,可是……不能宰,这厮手里虽然没有丹书铁券,却有一样比丹书铁券还要厉害的东西,那便是声望。

这个节骨眼,徐景明就是大明朝一个天大的招牌,所代表的,正是大明朝正需要的仁人志士,朱高燧就指望着拿这个混账东西,忽悠着一个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为江山社稷抛头颅、洒热血,这个时候你把他宰了,这天下,还会有人肯为陛下分忧,肯为朝廷效命么?

因此,朱高燧只能忍。

前几日,这厮觐见,抱着朱高燧的大腿痛哭流涕,说自己赘肉横生,要马革裹尸,朱高燧怒发冲冠,尴尬不已,却还是换上笑容,拍着他的肩,温言说几句,卿家忠义,朕闻之久矣,此事需从长计议。

最恶心的是,这厮在自己的脚上流了不知多少鼻涕。

此后这几日,这厮把宫城当作了长城,又用了不知何物,反正是殷红的东西在宫中四处题字,都是他娘的蹩脚的不能再蹩脚的诗词。

再之后,跑去午门哭,跑去大明门哭,跑去神策门哭,这偌大的紫禁城就没有他不哭的地方,嚎丧一样,不晓得的,还以为宫里办了丧事。

所以朱高燧决心让徐景明禁足,他忍徐景明很久了。

只是对这宫中的暗示,徐景明却不管这么多,他狠狠的看了一眼这家人,气势汹汹的道:“本公爷操劳过度倒是真的,可是眼下是什么时候,这是国难当头啊,眼下这宫中是什么光景,当今陛下,这是忧心如焚哪,君忧臣辱、君辱臣死你听说过吗?看到那公忠体国的牌匾么?这公忠体国四字挂在这儿,便是时刻提醒我,莫说只是些许的操劳,便是今日接近精尽人亡、油尽灯枯,但凡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本公爷就要随时为国分忧,为君解难,这才是忠臣应尽的本份,你们啊你们,真是糊涂,以为有一点点小小成绩,就沾沾自喜,本公爷在广州,确实立了大功,可是这算什么,这些许功劳,难道就能因此让本公爷骄傲自满?休要说话。备车。”

所谓广州城的大功,却也是有由头的,徐景明虽是灰溜溜的跑回来,可是作为‘公忠体国’‘义勇双全’的定国公,怎么可能临阵脱逃,翰林院里早就为定国公解释清楚了,当时赖俊逃之夭夭,各营大乱,是定国公连夜点齐了兵马,在贼军之中,杀进杀出,浑身是血,依旧手刃贼军数十,厮杀一夜,力竭之后才被亲卫救出来,所以定国公非但无过,反而有功。

…………………………………………………………………………………………

第一章到,最近写的真的很累,小伙伴们能给几张票儿鼓励一下老虎么?

第八百三十章:发威

很多事,大家自己骗着自己,到了最后,所有人就当真了,比如宫中,为此还特意下了个嘉奖,赏赐的就是徐景明在广州城下的赫赫战功,说他是忠心为国。徐景明呢,居然也信了,于是言必出行。

老子当年在广州城的时候,那态势,仿佛当日他成了常山赵子龙,在那长坂坡上几进几出,杀得浑身是血,数百贼军不敢樱其锋芒,所过之处都是抱头鼠窜,那长枪染血,骏马吁吁,晨曦崭露,徐景明才踏马而还。

“老子在广州城下的时候……”徐景明得意洋洋,眉飞色舞,就恨不得再回广州城去。

最后他泄气地摇摇头,头不禁望向天空,双手背起,惆怅地道:“不说这些也罢,说了只是徒增伤感,本公爷虽是戮力,无奈何大势已去,以区区一人之力,如之奈何?只是但凡忠臣报效,岂可因噎废食,广州一败,败在无耻狗贼临阵脱逃,如今战事正急,正是本公爷报效之时。”

此时正是正午,烈日当空,公爷穿着一身蟒袍,魁梧的身躯,更显挺拔,双眉之间尽显忧国之色,薄唇轻抿,带着几分不甘。

车马备好了,徐景明大剌剌地走出去,外头有一个坐班的锦衣卫校尉,这校尉是得了吩咐的,一见到徐景明要出门,顿时一脸尴尬的上前,期期艾艾的道:“公……公爷……这是要去哪里?”

“入宫!”

“这……这只怕不妥当……”

“老子要入宫,与你何干,你是什么人。莫非还要挡我么?我乃忠义之后,战功彪炳。尔是什么人,不过是个小小鹰犬。屁一样的人物,滚开!”

说罢,徐景明已是上了车。

那锦衣卫校尉唯有苦笑以对,作声不得。

…………………………………………………………………………………………………………………………………………………………………………………………………………………………………………………………

“陛下,定国公求见。”

正在看着几份急奏的朱高燧不由自主地皱起眉,这厮又来了。

他慵懒的道:“告诉他,朕乏了,让他打道回府。”

过不多时,又有禀奏:“陛下。定国公说,他要商议军国大事,陛下若是不见,他便一直长跪午门。”

朱高燧急的几乎要把奏书摔了,恶狠狠的道:“让他滚,滚远一些,再不滚,朕便取他性命。”

那太监小心翼翼地看了朱高燧一眼,道:“陛下。这口谕……”

朱高燧眼眸闪烁,冷冷地道:“这口谕当然不能当面和他说,你瞎了眼么,他是大功臣。是这狗娘养的朝廷柱石,是广州一战的中流砥柱,朕若是骂他。岂不是昏聩之主?若是要他狗命,岂不是成了独夫民贼……”朱高燧头皮都要炸开。面目狰狞,眼睛通红。他比吃了苍蝇还要恶心,情绪激动的在这暖阁中来回踱步走动,一个郝风楼,一个徐景明,这两个人每日都在折磨他,喋喋不休,永远没有尽头。

朱高燧的双鬓上竟已生出了华发,他可才刚刚年过三旬,年过三旬就已白发斑斑了,这其中既有郝风楼的功劳,当然,那个比苍蝇还恶心的徐景明也出力不少。

朱高燧眸光一闪,掠过一丝锋芒,目光落在那跪在地上,不知所措的小太监身上,狞笑道:“聋了耳朵么?还在这里做什么,叫他进来,叫他滚进来,朕……朕……朕总有一日,要杀了他,杀了他,将他剁为肉酱。”

那太监几乎是跌跌撞撞的去了。

过不多时,徐景明踱步入阁,纳头便拜,道:“臣徐景明,见过陛下,吾皇万岁。”

朱高燧坐在御案之后,手指头不安和焦躁地在御案上来回摩挲,这是典型的焦虑症状,可是朱高燧的脸上却总还算过得去,语气也很温和:“徐卿不必多礼,徐卿不知有何事要见教于朕。”

徐景明顿时惊讶,道:“微臣岂敢,陛下言重了。微臣此番来,只是因为昨夜又做了一个梦。”

朱高燧手已莫在了御案上的砚台上,心里的情绪很激动,一个个声音在他耳边说,这狗娘养的又做梦了,他又做梦了,他又有做不完的梦……

而朱高燧的脸色平静如水,他在忍耐,故而并不作声。

徐景明才继续道:“微臣梦到祖父又托梦而来,说微臣好生不肖,眼下江西的战事正急,微臣却还在金陵享清福,微臣实在是愧对列祖列宗,左思右想,微臣恳请陛下,一定让微臣亲临阵线。”

扯了这么多日,还是这个。

朱高燧是绝不可能将此人放去江西的,这是朱高燧的底线。

只是对这个家伙,他已经生厌,而且厌恶到了极点,只恨不得永远不要见他才好。

沉吟再三,朱高燧才慢悠悠的道:“江西有丘福在,朕放心,你留在那里也是徒然无益,只是你既然非要效忠不可,朕再思量思量。”

徐景明则是正色道:“陛下,微臣听说了一些事。”

朱高燧淡淡道:“什么事?”

徐景明道:“微臣听说有倭国密使入京,宫中已与他们交涉……”

这件事本是机密,不过金陵就这巴掌大的地方,徐景明如此尊贵,想要打听出那么一丁点的消息,还不是跟玩一样。

现在徐景明既然提了出来,朱高燧的脸色微变,道:“你这是何意?”

徐景明道:“微臣更听说倭国号称有精兵十万,愿供我大明驱策,只需咱们朝廷给予一丁点在朝鲜和辽东的好处即可,这倭人素来好勇斗狠,此番愿助阵……”

这些消息本来极为隐秘,现在被徐景明统统抖落出来,朱高燧脸色变得很不好,正色道:“这些事是你应当知道的么?”

徐景明连忙道:“微臣万死。”

……………………………………………………………………………………………………………………

第二章送到,求点月票。

第八百三十一章:必有一战

关于倭国之事,朱高燧一直都有接触。

其实倭人也是两头下注,一面跑去了谅山,指望打点秋风,无奈何人家压根理都不理你,于是便灰溜溜的跑了回去。

一开始,这朝廷对倭人也不甚在意,直到沐家那儿出了状况,朱高燧一下紧张起来,倒是让倭人钻了空子。

这倭人的条件大致也是如此,他们自称自己有雄兵百万,只要大明肯让倭人的货物在大明畅通无阻,便可携雄兵十万,上岸助阵。

这个条件,其实颇有诱惑,倭人已经摸清了商贸的本质,对于他们来说,其实土地眼下都是虚的,最紧要的还是市场,有了市场,倭人的工坊就可扩张,就可有越来越多的倭国匠人参与到工业生产中去,这大明迟早就成为倭人的工业倾销地,倾销之后,倭人的实力便可越来越强,大明对其的依赖越来越深,赚取了大量的白银之后,倭人便可以蓄养更多的军马,造更多的船只,工坊在获得大量利润之后,便可将相当部分拿去升级工坊的规模,改良工艺,使自己的火器更加犀利。

这其实就是谅山的路子,谅山已经走了一百步,倭人才走二十步,不过假若大明当真愿意开放对倭人的全面贸易,一边是大力鼓励工商,另一边却是被动接受,压制工商,那么用不了十年,倭人的国力只怕要增长十倍不止,到了那时,莫说是朝鲜、辽东。便是整个东南沿海,就都成了倭人们的鱼肉了。

而对朱高燧来说。所谓的通商,眼下并没有使他损失丝毫的利益。倭人的勇武,他也是素有耳闻的,太祖在的时候,就有倭寇滋扰东南,那些都是一些倭国的浪人,没有了出入,这才不得已来这儿劫掠,就这些人,就足以让地方的卫所焦头烂额。若是倭人的真正军马肯助战,对于朝廷来说,不失为一件美事。

其实假若不是广州之战,不是沐家投降,朱高燧也不至于走到今日这个地步,而现如今,任何救命稻草对他来说都有足够的吸引力。

双方一拍即合,倭人拿了一份大明王朝的密旨,已经返程。接下来的,就是倭人履行协议了。

这件事,朱高燧暂时不愿说出,可是现在。徐景明陡然问起,让他有些恼羞成怒。

“这些事,你是如何得知?”

徐景明倒也光棍。道:“微臣自成了这公忠体国的肱骨大臣,便痛下决心。绝不出现在青楼酒肆,每日闭门不出。为咱们朝廷思虑这破贼之策,为此,微臣还四处打探,总算得知道了一些,陛下,这些事虽然隐秘,可是微臣……咳咳……想要打探出来,倒也容易。只是陛下啊……”徐景明又要失声痛哭,眼眶里噙着泪,满是幽怨:“陛下每日都说微臣是肱股之臣,可既是肱股之臣,这样的事为何还要隐瞒微臣?微臣在想,那倭人狼子野心,此番来咱们大明助战,未必就肯真心实意,微臣这是怕引狼入室啊。”

朱高燧颌首点头,徐景明虽然糊涂,不过有件事倒是说中了他的心事,在朱高燧看来,姓郝的不是东西,那倭人能是什么好东西么?

“此番他们到了咱们大明,微臣以为,切不可让他们登岸,若是他们上岸之后,趁着朝廷与贼军拼命的功夫,突然袭击,那岂不是江山没有亡于贼军,反而亡给了倭人?”

对于这一点,其实内阁也曾有过讨论,不管怎么说,大家忧虑的也就是如此。

倭人要通商,这不是问题,可是倭人提兵前来,却不免让人觉得忧心,若是这些家伙背后捅一刀,那可就糟糕透顶了。

朱高燧虽然讨厌徐景明,可是这徐景明突然开了窍,这让朱高燧既起了疑窦,又不禁有些认同,只是现在他不做声,想看看徐景明想说什么。

徐景明满是沉痛的道:“所以微臣左思右想,还是觉得对倭人必定要有所防范,他们是自海上来,既然是来自海上,那么就绝不能让他们登岸,我看就让他们驻扎于外岛上,替咱们大明朝守护这东南沿岸的门户,除此之外,朝廷还应调拨一支新军,人数不必太多,有几万就成,表面上是与他们共同卫戍东南,另一方面也可对他们予以监视,若是他们稍有不轨举动,一方面可立即联络内陆,另一方面可立即进行弹压,使这些倭人不能存进大陆一步,陛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微臣觉得,此事关系重大,还请陛下明鉴。”

一下子,徐景明成了正常人,一个正常的徐景明是可怕的,这家伙有点儿不太简单。

朱高燧的眼眸冷下来,他盯着徐景明,慢悠悠的道:“徐卿所言倒是颇有些道理,噢,你是如何想到的?”

徐景明一下子傻了眼,看着朱高燧,吱吱呜呜起来。

朱高燧冷喝道:“莫非是有人背后指点你,此人是谁?”

徐景明脸色一变,矢口否认:“不,不曾,微臣不过是想要为君分忧。”

“是丘福,还是张辅,还是朱勇?”

徐景明像是泄气的皮球,而朱高燧反而淡然了。

这个家伙就是个浑子,别人不知道,可是朱高燧却是知道,这种人渣败类突然成了文武双全的忠臣,不免就开始起了心思,想要立什么大功,多半他四处在寻找门路,而徐家在军中的门生故吏众多,自然而然的,有人暗中提点他。

若是如此,那么一切都解释的通了。

“所以……你想带兵驻扎东南一线,是么?”朱高燧目光炯炯,盯着徐景明。

徐景明苦笑道:“陛下不肯微臣去江西,微臣便在想,微臣若是在呆在京里,实在堕了祖宗们的英明,也对不起陛下的知遇之恩,总得找点乐……”他本想说是乐子,结果口风一紧,继续道:“正经事去做。”

朱高燧的脸色松动了一些。

这家伙想要去松江和东南一带,这倒无所谓,毕竟眼下,真正的主战场是在江西,而且诚如方才徐景明所言,倭人那边确实让人放心不下,至于徐景明,现在看来是不能再留在京师了,让这厮继续在京师待下去,自己非要疯了不可,想来想去,让他出京倒是一桩好事。

朱高燧慢悠悠的道:“不错,你是柱国之臣,朕还指望你来做这中流砥柱,现在既然你主动请缨,朕岂可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你,此番便交给你一个重担。”

徐景明顿时激动,二话不说,拜倒在地,道:“微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在那倭国的江户港,早已枕戈以待的倭人们已经得到了快船送来的急报,倭国国内顿时弹冠相庆,天皇已召见了永健亲王,旋即,一封皇命传出来,倭国资政局亦是下达了一份关于明日同盟的折子,天皇恩准,无数的运兵船云集在这江户港外。

这些年来,倭国效仿谅山,已经日渐成效,他们利用各种山寨,还有国内的大量白银,硬生生的弄出了无数的工坊,可是工坊的生产水平低端,虽然可以鱼目混珠,可是毕竟远远比不过谅山货,而且长此以往,谅山必定会对倭国的货物进行打压,鉴于这样的隐忧,倭国的开国派永健亲王便早已与诸多资政以及大臣们开始密谋,决心用非常的手段来避免即将造成的危机,倭国必须如谅山之于西洋那般,开拓到新的市场,并且对其进行独占,同时必要时动用武力,以保障日本国开国的权利。

其实这个可以预见到的危机本就是和倭人此前的开国有关,起先的时候,倭人大抵贫困,根本就没有资金进行发展,为了建立工坊,许多的资金都来自于倭国的政府,也就是用政府的税收来建立工坊,可是这些工坊制造出来的东西没有市场,该如何解决呢,倭人想出了办法,他们的铁坊、火器工坊、纺织工坊、船坞统统由倭人官军下订单,用倭人的税收来蓄养军队,再由军队订购大量的军需,工坊再进行运转,这才把这个草台班子建了起来。

只是这样的做法最直接的症结就在于,他们养了这么多军马,也终于有了许多的工坊,可是在民用市场上需求却并不甚大,而且倭国朝廷现在可谓是负债累累,假若这个时候再不寻到新的民用市场来补充,又或者这些蓄养的越来越庞大的军马永远留在这倭岛,那么迟早有一日,整个日本国就要崩溃。

因此,早在数月之前,这位倭国内部的掌权派永健亲王就曾提出了一个口号,曰:“三年之内,倭国必有一战,皇国兴废,在此一举!”

第八百三十二章:父子相见

急不可耐的倭国人在得到了许诺之后,顿时朝野欢欣鼓舞,旋即,永健亲王便带着船队出发,船队分批而行,先行的两万军马率先扬帆而去。

至于新任的江南总兵徐景明也已走马上任,两万新军其实并不多,不过朱高燧为了礼送他出京,倒也费了不少周章,不管怎么说,这个家伙终于可以滚了,这也是一件值得弹冠相庆的事。

而在这时,郝风楼亦是将军权交给了何健,旋即自己带着一队护卫返回谅山。

这仗暂时是没法儿打了,既然一时之间难分胜负,那么索性好生休养一段时间,一方面是要消化掉两广和云南,另一方面也需要重新调整部署,这些都需要时间。

数十万的谅山军已经开始调动,分别驻扎,大量的军马开始调拨去了广东、广西,至于云南那里,按照此前与沐家的协议,却是没有派驻军马,这样做,自然也是为了表现出郝家的诚意。

眼下各路大军都是人困马乏,又有许多新兵还未适应,方方面面都需要重新谋划,所以郝风楼决心回谅山去一趟。

这位天策将军还未抵达谅山,整个消息就已传遍了交趾,顿时之间,整个谅山喜气洋洋,其实朝廷在‘造神’,谅山又何尝不是如此?一次次的大捷,虽然足够振奋人心,可是对于谅山的那些统治者们来说,这显然还不够,想要将这气氛推到最高,就必须得有一个明星般的人物。制造一个又一个新闻的热点,如若这报纸之中。只是单纯地出现某某部拿下某某府,或者直接说击溃明军某部。这种新闻,若只是一次两次,倒是能振奋人心,可是久而久之,反而就容易使人遗忘了。

可假若新闻中不断的提到,天策将军率部袭某地,击溃某部,这不但能便于大家的记忆,反而会形成偶像的效应。引来更多人的遐想和猜测。

关于这等舆论的导向问题,各家报纸可是都曾有过丰富经验,同样一期的报纸,上头若有天策将军的大名,销量往往会高上许多,在一个人们总是相信神话的时代,适当的造就一个个神话,在原有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某种加工润色,不但能达到郝家的政治意图。同时能让商贾有利可图,能让平民百姓多几分欢乐,真可谓是皆大欢喜。

因而当各大报纸将天策将军回谅山的消息报出来,这一时之间。郝风楼又成了谅山的大热门。

有商贾见状,索性生产诸多谅山军的军旗拿出来兜售,顷刻间。大街小巷都是谅山军的军旗飘荡,这谅山军的军旗绘制的乃是一只雄鹰。雄鹰爪下则是一个偌大的圆球。

圆球所代表的乃是五湖四海,此时由于航海的流行。地球圆心说已经找到了依据,谅山之人深信,地球乃是圆的,至少陈学,已经许多大儒已经提出了这个观点,因而时下人们也倾向于这个说法。

郝风楼回到阔别已久的地方,心里顿时感慨万千,见那满大街的旌旗招展,亦是感觉到再亲切不过,他来之前并没有命人通报,所以也无人迎接,一路上只穿着一身军服,带着十几个护卫在街上闲逛。

他们这一身打扮其实并不起眼,因为自战争开始之后,这整个谅山已成为了一个大军营,既有动员的新兵,也有许多从前线休假回来探亲和治伤的老兵,街上十个人,便可看到一个穿着军服,郝风楼这些人自然并不起眼。

倒是沿途上,也有人依稀是认得这位天策将军的官兵,不过他们不敢确认,也不敢贸然相认。

郝风楼眼中的谅山,此时更加繁荣了不少,说来也是奇怪,战争的开始,反而促进了整个谅山走向某种畸形的繁荣,如今工坊遍地,比从前更是繁华,不只是如此,更多的妇女以及半大的孩子也加入了生产,从前一直在闺阁里闭门不出的小姐们,如今也被报纸鼓动着,成群结队的前去纺织军服、救治伤患。

街道上,所有人都行色匆匆,每一个人,似乎在无形之中,都加快了节奏。

终于抵达了王府。这王府显得比从前多了几分庄重大气,这里的禁卫已经加强了许多,或许是战争的缘故,许多护卫都是生面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