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江山美人-第3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就对错来说,当时两方都没什么错,不过是乱世的无奈罢了。毕竟马超全家在那一役也遭这几个给先清洗了一遭,怎么可能不报仇!那时候的马超已经遭受过几次灭族之祸,结果又来这么一遭,换谁都会疯狂!
    想到这些,王旭渐渐有些明白了,轻轻出声道:“那你的意思是让杨阜利用大义和亲情去说服姜家人?”
    “不错!”郭嘉点头。“姜家虽然世居凉州,可却是凉州的汉人,而马家如今却是汉羌之后,此时大可利用此事。杨阜虽向来对外族报以怀柔之策,可其本身却个性激烈,不会认同外族统治天下的,当年其宁可远投钟繇也不肯效力马家,正是因为如此,在他心中,无论是马腾、马义还是马超,尽管是马援将军之后,可现在终究已带着外族的血统!”
    “至于姜叙等人效力凉州,不过是因为马义厚待于他们,感于私人的恩情,可若是利用上此点,再加上杨阜亲自相说,必能以大义说服姜叙,若再不成,只需将道理告知其母,以其母之忠正刚烈,亦必然逼使他降。”
    “呼!”王旭长舒口气,虽然心里早前已经猜到郭嘉想说什么,可还是有些感叹。
    这个时代,思想才是最强大的力量,根深蒂固。
    “奉孝,可你知道,我向来不主张这般激化族群隔阂,将来无论汉人、还是羌人,甚至其它族群,都将是华夏的一部分,都必须是楚国。是华夏这片大地上的子民!”
    “臣知晓。可非常时行非常事。为早日一统凉州,为实现主公心愿,此乃最好的办法。若主公感这一时的手段过于阴险激进而不用,那么只是小仁,若主公以平定天下为己任,以实现华夏腾飞的愿望为目的,真正融合各族,繁荣昌盛。这才是大仁!主公为楚国之主,舍小仁而得大仁,乃是理所应当,还望主公三思!”
    “呵!”王旭乐了:“奉孝,你什么时候也学会给我扣上一顶大义的帽子?”
    “此乃臣肺腑之言,并无逼迫主公之意!”郭嘉笑着回说。
    “罢了!你所言我亦明白,便按你说的做吧!立刻传令杨阜前来此地,我要亲自见见他!”
    “诺!”
    不久,武都太守杨阜接到王旭召见的命令,信中大致讲述了所为何事。
    没想杨阜听说姜叙被俘。让他去劝降时,情绪竟然甚是激动。当即扔下手中事务,直接带着数十高手护卫便直奔汧县。
    当卫兵禀报杨阜求见时,王旭还甚是惊讶:“这么快?”
    直到他见着杨阜,细谈起来,这才明白一切。
    怪不得此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不肯屈从马超,屈从马家!
    王旭从简短的言谈之中深切感受到,杨阜本人可谓博学多才,通览古今,可也正因为如此,其脑中那根深蒂固的观念着实浓厚,可谓偏执,他虽然认同以怀柔的方式教化外族,也能接受与外族人一起共事,为兴盛华夏而努力,但绝不接受外族人统治天下。
    他早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不肯听从马义的邀请和征召,私自带着直系亲属暗中投奔魏国,后来又辗转投效王旭,这么多年来,他也因此而不敢与故乡的其它亲戚联系,因为他怕牵累他们为马家嫉恨。
    至于姜家人,过往在凉州甚少征战和露面,直至此次才真正领军出征,而杨阜作为一个太守,很难像郭嘉那样,对敌方上下官吏了解得极为透彻,因此杨阜完全不知道,姜家几人已经效力凉州有好几年了。
    此次得到王旭书信,其这才得知详情,因而感到极其愤怒和惊讶,故快马加鞭赶来。
    王旭与其深谈后,对其倒是颇有钦佩之意,不管赞不赞同对方的思想,可对其才能和坚定的品质,他是报以肯定态度的。随后,他便亲自陪同杨阜前去俘虏营,劝说姜叙。
    楚国虽从来不虐待俘虏,但关押俘虏的地方也着实不可能好,不但阴暗潮湿,且空间狭窄,而这姜叙也是把硬骨头,愣是在这里过得很泰然,大有不过一死的意思,对看管他的楚国将士从不服软。
    只是这种态度随着杨阜的到来,很快就烟消云散。
    他初见杨阜时,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感觉认错人了,仔细打量许久,这才激动地扑到牢房边,大呼其兄长。看得出,其人对杨阜这个外兄是非常尊敬和敬仰的。
    可杨阜在最初的微露激动后,很快就脸色沉下来,随之便是破口痛斥,噼里啪啦就是一连串名族大义,祖宗遗训之类的,
    王旭即便远远站着,也能清楚听到那激动到破音的怒斥。
    不得不说,杨阜的口才着实不凡,说话速度虽快,可字字清晰,语句虽长,可抑扬顿挫颇为得当,表达地非常清楚。
    起初,姜叙还能插话辩解两句,言马家待他们不薄,本为报答其器重和恩遇。
    可杨阜占据着这个时代思想中的大义,姜家又是纯粹的汉人,儒学熏陶下的豪门望族,如此一来,杨阜的斥责就仿似姜家祖训的斥责,是“大义”的斥责,很快让其左右为难,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到最后,其已是低下头去,无颜与杨阜对视,满目颓丧,再也不复之前那番毫不畏死的气度,他的心中在徘徊,在挣扎。
    杨阜看到其模样,也知其需要思考的时间,深吸口气,声若雷霆:“今日言尽于此,你可细思,何为忠,何为义?大忠者,忠于民、忠于君,民在君之前,你身为汉人,却助外族割据我华夏土地,何来忠?背弃了同族,何来义?背弃了祖宗,何来孝?马家军中,大部皆是羌、胡、戎、氏甚至鲜卑、匈奴各族之人,若有一天,这些外族崛起,占据华夏富庶,欲屠尽汉人,你是否也因为所谓厚待,而甘愿做其刀斧手?”(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二章何为仁?:
    
   

第八百二十三章 大发雷霆
    杨阜的话直指人心,有理有据,别说姜叙,就连旁听的王旭都不经意间有种被说服的感觉。最终的结果是姜叙陷入挣扎和懊恼,颓唐地靠在牢房角落怔怔出神。
    尽管姜叙现在没能松口,可只是看到其这般模样,王旭就知道此事已经成功大半,剩下的只需要给予姜叙足够的时间调整自己。
    杨阜跟随王旭离开牢房后,心情也不好,他此举真不是为私心,也真不是假意哄骗,而是他本人就是那么想的,思想便是那般。正因为他是由心而发,因而才会那般直入姜叙的心,声情并茂,令其忧愁。
    随后,王旭拉着杨阜共进午膳,好好地安慰了他一番,同时让其暂时留下,争取尽快说服姜叙。
    此事交由杨阜负责后,他也暂时将其放到一边,毕竟现在有更重要的事得解决。
    次日清晨,王旭召集众文武,进行了第二次军事密议。
    当然,结果还是一样,他只给了魏延和郭嘉发言的机会,其他将领根本就没机会说出自己的意见。
    随后,按照魏延的策略和郭嘉的建议,王旭下令征西将军魏延和威烈将军甘宁,统帅六万白虎军团将士,全面兵进陇关,待重型攻城器械送达,便展开以器械攻击为主的攻伐,并以减少兵力损失,有效杀伤敌兵和破坏城防为第一目的,攻下城池为次。
    汧县则由太尉府从事马良暂率一万近卫军团将士驻守,偏将军杨龄辅助。
    其余主力由王旭亲自率领,并骠骑将军赵云、左将军典韦、右将军颜良等诸将。全面兵进阳城。支援攻打街亭的陈到。
    两日后。大军进驻阳城,兵临街亭多日的陈到,因有了后方大军支持,终于对其发动攻势……
    此时已是春天,襄阳早已是春暖花开,可在这西北阳城,却仍然寒风刺骨,特别是夜晚。温度很低。
    王旭漫步在阳城那低矮的城墙通道上,披着毛皮长袍,不住眺望着远方,月光下那孤独的身影显得很是萧瑟。
    “主公,这么晚了,怎么还不歇息,反倒来这寒冷的城墙之上,可别伤了身体!”
    郭嘉柔和的声音传来,迈着沉稳的步伐,打破了这里的静谧。
    “奉孝啊!”王旭回头。笑笑说:“没事儿,这点风寒还不能伤到我。只是睡不着,出来走走!倒是你,这么晚了怎么还出来?”
    “刚才接到北方高顺来信,因而寻找主公汇报!”郭嘉行礼说。
    “那是报喜还是报忧?”
    王旭若无其事地问着,轻轻拉了拉肩上的毛皮长袍,显得极其淡定,楚国如今的局面他心中有数,不会因为局部的小胜利或失败而影响太大,若真是关键之处有事,那么赶来的郭嘉也不会那么从容了。
    “报喜!”郭嘉回道,随之递出手中密函:“主公,少主王征在高顺将军帐下,首战建功,斩杀胡人将领两员!高顺在信上对其大加赞赏,言其不但奋勇争先,身先士卒,更是颇知巧变,懂得激怒敌将,从而在其犯错时杀之,因而赞其颇有几分主公当年之风采!”
    “是吗?”王旭脸上并无太多喜色,接过密函却不看,反而将其背到了身后。“从小就精心培养,武艺练的是最好的,书读的是最好的,文武老师也是最好的,一应所需无不满足,如果还连这点都做不到,那他将来也接不下我这个位置!”
    因为此时无旁人,深知王旭性格的郭嘉,反而更像是他的朋友般闲谈。
    “主公对少主也太过苛责了,他毕竟才十五岁,能有现在这样的表现,已是不凡!”
    “或许吧!”王旭不置可否,转身再度漫步前行。
    “他斩了胡人什么将领?”
    郭嘉跟上说:“凉州东胡王白虎文部落的两个豪帅!”
    “豪帅?他一人杀的?”王旭问说
    “正是,只不过用了些小计谋,算是捕杀!”
    “不管怎么,赢了就是赢了,如果是胡人豪帅,那他勉强合格!”王旭对于胡人豪帅的武艺还是了解的,当年游历天下时,他在北方接触过很多不同部落的胡人,虽然豪帅间也有高有低,可至少也不弱。
    只是此时的王旭脸上,仍然看不到明显的笑容,郭嘉察觉其有心事,略一想,便猜测着说:“主公今日心情不佳,不知可是还在想周智将军之事?”
    随着话音,王旭突然顿住了脚步,深吸口气,才悠然望向远方的夜空,久久无言。
    郭嘉也一直静默地陪伴着,不曾移动分毫。
    “奉孝,最近军中可还在流传那些风言风语?”
    “主公,这也怪不得将士们传,周将军临战时突然与随军亲卫一起失踪,再无任何踪迹,难免引起众人猜测!”
    “可周智不可能,也不会背叛我!”
    王旭猛然回过头来,声音微微拔高,暴露了他镇静的面貌下,内心身处那隐藏的激动情绪。
    “这么多年来,周智若要背叛,有无数的机会,早年若不是他几度救我,我早已死了!他身上的伤,也有几次救我的原因才造成这么严重,这么多年他不背叛,现在大家都走到这一步,他也没几年好活了,却抛家弃子背叛我?这可能吗?”
    “不可能!”郭嘉肯定地说着,随即又接着安慰说:“主公,朝中高层都认为周智不可能背叛,更没有理由背叛!”
    “可他究竟怎么就那么失踪了?”王旭满脸疑惑,甚至有些茫然。
    “那么大座军营,那么多将士的眼皮子底下,怎么谁都没出事,他却出事了?现在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我该如何做?现在连是否需要救他都不知道。茫然无序!”
    “主公莫要忧虑,谍影部众和贼曹都已经倾力调查此事,应该很快会有个结论!”
    郭嘉急忙出言安慰,他是知道王旭与周智的感情的,两人从还是少年时就相交,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征战,风里来,雨里去。吃一个碗里的饭,你为我挡刀,我为你挡剑,性命交托,平日里更是最为亲近,甚至周智和张靖是楚国唯一和王旭没大没小,但却从不让王旭真正生气的人。
    那不仅仅是他生死与共的兄弟,更是最知心的朋友,彼此可谓是虽未谱金兰,前生信有缘。忠勇付万民,情义比金坚!
    那种感情。绝非常人能够理解。
    两人都没有再说话,静静在这个深夜漫步前行……
    此后三日,代理后将军陈到攻打街亭隘口,不得寸进。
    中路大军兵进西凉的两条路,一条是陇关,一条是街亭。
    陇关地势险要,关塞宏伟,马家派遣重兵守备,若想短时间内拿下是不可能的,如此一来,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的街亭,便是王旭迫切要拿下的通路,不破街亭,中路这二十万大军根本就进不了凉州,又何谈其它部署和破敌。
    随着三日的猛烈攻打,陈到在前线的攻势却全无进展,王旭非常不满,当下又遣骠骑将军赵云亲自率本部燕云铁骑并五千精卒前往支援,勒令十日内拿下街亭,再不济也必须冲破各处隘口,打通大军西进的通路。
    又过五日,大军仍无任何进展,战报再度传至阳城,且赵云亲自写信谏言,街亭极难攻克,建议大军改打北方,出漆县,打安定。
    王旭得报,在中军大帐议事时大发雷霆。
    “区区一个街亭,地势开阔,敌军区区两万人分守数处隘口,为何至今连一处隘口都无法攻破,这是打得什么仗?赵云和陈到究竟在前线搞什么?改攻安定?大军将辗转数百里,战略部署全部重新议定,赵云和陈到他们干脆回来这里坐镇指挥,我去前线打算了!”
    “主公息怒!”郭嘉迅速起身,劝慰道:“赵将军和陈将军并不知安定有马家屯驻重兵,因而会有此谏!”
    “哼!安定乃是马家起兵之地,是其根本之地,百姓归心,重兵屯驻,若街亭都拿不下来,还指望能攻入安定?真是笑话!”王旭最近也是火气很大,大声痛责。
    郭嘉皱起眉头,迟疑着回道:“主公,若不然,便让属下去街亭前线看看情况!”
    “不行,你现在掌控着全盘,那个谋划中很多事都需要你亲自处理,若去前线,很难及时和张辽、高顺两路兵马联系布局,你走不开!”王旭摇摇头。
    “主公,末将请求带兵前去协助赵将军!”颜良沉声请命。
    王旭摆手:“过几日你有重要任务!”
    “嗯?什么任务?”颜良愕然。
    “过几日便知,现在多说无益!”王旭说着,已是转头看向廖化。“元俭,你再带五千精卒奔赴街亭,同时转告赵云和陈到,打不下街亭,他们就一直在那儿待着吧!他们会明白我意思的!”
    “诺!”
    廖化起身应命,正欲转身出账点兵,帐外却陡然传来卫兵的高呼。
    “报楚王!武都太守杨阜带姜叙求见,言有要事禀报!”
    “噢?杨阜说服姜叙了?”
    终于听到点好消息,王旭脸上有了些笑容。
    “传!”
    片刻后,杨阜带着姜叙缓步走入帐内,齐齐拜道:“臣(降将)杨阜(姜叙)拜见楚王!”
    “免礼!”王旭笑着挥挥手。
    “谢楚王!”两人起身,恭敬地站立在帐中。
    王旭打量了一番,颇为高兴地说:“姜叙,明日你暂且跟随颜良将军熟悉下各方,待过些时日再做安排,放心,你若倾心尽力,本王定不会亏待于你!”
    “多谢楚王!”姜叙谢恩。
    杨阜随之拱手说道:“主公!伯奕已经认识到往昔过失,乃为小义而忘大义,现如今幡然悔悟,倾心相投,此来便是有事禀报!”
    “噢?不知何事?”
    姜叙与杨阜彼此互望一眼,这才在杨阜的鼓励下,深吸口气回道:“启禀楚王,不知楚国大军现在是否还在街亭止步不前!”
    王旭想了下,还是没有隐瞒。“不错,街亭确实还没有拿下!”
    “楚王,若欲破街亭,必先设法除二人,不然难克!”(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四章 复杂的街亭
    “先除二人?”王旭皱起了眉头:“何人?”
    姜叙缓缓抬起头来,正视着王旭说:“楚王可还记得凉州战乱之始?”
    王旭点头:“当然记得!当年大汉朝堂失统,宦官专权,凉州豪强马腾、韩遂、边章、宋建、王国等数十部人马各拥兵叛乱,朝廷几度征缴,不得平定,因而造成凉州战乱多年!”
    “那楚王可记得,凉州群雄早期曾有两次联合进军关中之地,一次由王国为联军统帅,但为皇甫将军率众击破,可之前一次,不但皇甫嵩将军久战难胜,反被宦官陷害失官不说,后来张温、董卓、陶谦、孙坚等先后前去,皆无果!直至后来凉州众豪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内乱,抢着瓜分凉州各地,内斗连年,这才让朝廷暂时失去凉州的威胁。”
    “记得!那次是朝廷最危险的一次,已经被凉州联军打至长安!”王旭再次点头。
    “嗯!此两次凉州皆是联军出征,可差距却不小,主公可知为何?”
    “莫非是因前一次更为团结,后一次因为彼此已经仇恨颇深,因而不能齐心协力!”
    “有此原因,但并非全部!”姜叙摇摇头,很是肯定地说:“更重要的原因是,前一次的统帅更有军略,这是凉州高层的共识!”
    “嗯……第二次是王国,第一次是……北宫伯玉?”王旭瞳孔微张,有些惊讶起来。
    北宫伯玉的本事,他是有些了解的。当年在零陵时。他就与当时的长沙太守孙坚交流过。孙坚当时就说,凉州军非常难打,特别是北宫伯玉极为厉害,征伐时,皇甫嵩之所以久久不得战果,除了凉州军本身战力惊人外,就是因为北宫伯玉的指挥调度让他没有任何机会,当时孙坚就很忌惮此人。
    且此时王旭才想起来。历史上北宫伯玉是在凉州各部分裂时,被深深忌惮他的韩遂给阴谋杀害,夺了其部众。可随着历史的改变,马义在凉州的搅局,使得韩遂没能成功杀掉他们,独自坐大,反而遭到制衡和削弱,让马家提前大幅度崛起,捡了便宜。
    此后马家在凉州合纵连横,经过多年征战才成功剿灭北宫伯玉和李文侯的势力。两人被马家活捉,选择了投靠。
    这么多年来。北宫伯玉几乎被马家雪藏起来,很少做出什么大事,使得王旭脑中的两个记忆略微产生偏差。这些年来,在他潜意识里,这些人都已经死了,可此刻经姜叙提醒,他才猛然想起这人并没死。
    “怎么,北宫伯玉如今就在街亭?”王旭凝重地皱起眉头。
    “不错,如今的街亭守将,看似只有苏则这一个统帅,实则北宫伯玉便在其帐内出谋划策!”
    “原来如此!”
    王旭释然了,难怪赵云和陈到难以攻下街亭,仅是一个苏则就已经很难对付,如果再有北宫伯玉暗中辅助,那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儿。即便赵云和陈到个人能力胜过他们,也未必就能取胜,毕竟战争不是两个人谁厉害谁就嬴的问题,影响结果的原因很复杂。
    苏则,字文师,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或许在后世声名不显,可历史上确实不凡。其年少成名,朝廷多次征召,皆推辞不就,直到后来直接成为酒泉太守,并先后辗转改任凉州各郡太守多次,但凡其在任时,无不威名远扬,后历经凉州战乱而始终稳如泰山。
    历史上的凉州群雄,虽然彼此征伐抢夺,可却又始终为曹操所利用,名义上都是归属朝廷,时而合,时而叛乱,而苏则却在这其中始终屹立不倒,辗转周旋,可见其本事。当曹操彻底消灭以马超为首的西凉豪强后,苏则便全然归附了朝廷,更在之后好些年,不断平定凉州多次叛乱。
    此后,其因受曹操器重,调往朝廷任侍中,其个性刚直,不惧权势,使得曹丕也深为惮之,死后谥刚侯,由子苏怡继承爵位。
    随着姜叙指出北宫伯玉在街亭,王旭沉默了好一会儿,这才平静地问道:“那还有一人是谁呢?”
    姜叙笑笑,回问:“楚王可知当年袁绍得冀州时,是由谁为其出使,成功说服当时的韩腹拱手献出州郡吗?”。
    “荀谌?”王旭瞬间愕然,这次是真的惊住了,荀谌自从袁绍兵败后,可是已经失踪多年。
    “他现在效力凉州?”
    “不错,荀谌如今不但效力凉州,并且就在街亭为参军!”姜叙朗声回道。
    “怎么可能?荀谌怎么会效力凉州势力?作为荀彧的兄弟,荀家后人,最重出生和正统,怎会肯效力身兼外族血统,且以叛乱崛起的马家?”王旭难以置信。
    “具体详情属下也不知晓,但事实确实如此!”
    王旭沉默了,不经意间看向同样沉默不语的郭嘉。
    郭嘉低着头,眉宇紧皱,显然同样觉得不可思议,他少年时可就结交荀彧,乃是其好友,对荀家几兄弟了解很深。
    许久之后,他那双深邃的眼睛突然闪过一抹精光,猛然抬起头来惊呼出声。
    “好大的一盘算计!文若啊文若,可怜你一心为汉,掌天下之局,最终还是失算了。”
    “奉孝,此事与荀彧何干,你何有此叹?”王旭疑惑。
    郭嘉转过头来,目光复杂。
    “主公,若不出所料,荀谌从很早开始便是荀彧布的局!”
    “噢?何有此言?”王旭追问。
    “主公可还记得当初董卓掌权后,荀彧弃官归乡,随之率宗族北上冀州,投靠袁绍对否?”
    “不错!”
    “此后,荀彧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