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后妃列传-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月初;群臣终于忍耐不住;表章也不上了;冒着触怒皇帝的危险当面进谏;兵部尚书邝埜、王佐、钦天监彭德清都请求说;前途莫测;皇帝身系天下;万不可以再向前了。然而王振仍然口气极大:〃就算真遇到不测;那也是天命;与你们有什么干系?〃
于是大军又拖泥再水地上路了。
然而刚出发;就传来了先锋驸马都尉井源、西宁侯朱瑾、武进伯朱冕等人全军覆没的噩耗。紧接着;大同镇守太监郭敬也逃到了军中;带回了前方的消息。王振这时终于觉得事情不妙了;接受了郭敬的劝告;决定回师京城。
就在返回的路上;王振又再次异想天开。他不顾熟谙军事的将领们的意见;非要绕远路经过自己的家乡不可;想要将皇帝和五十万大军带到老家去给左邻右舍们看看;炫耀一下自己的威风。
大军迤逦而行到半路;王振又改了主意;怕几十万大军把自己在家乡置下的良田给踩坏了。于是又下了一条命令;让大军折路另行。
这么来回一转;十几天就浪费了。
当英宗的车驾走到土木堡时;王振发现自己沿途搜刮的财宝车辆没能跟上大队。尽管能够庇护圣驾和大军的怀来城就在目力可及的二十里之外;王振仍然迫不及待地下令停止前进;封闭消息不让英宗知道所处方位;并且将想要闯宫报信的兵部尚书邝埜强行关起来。
英宗御驾连同随行的文臣武将和军队;就这么晾在了四通八达、无水无粮的路上;等待瓦剌骑兵的包围。
既然王振一而再再而三地非请这个客;也先哪有客套的道理!他的骑兵队立刻赶了上来;将英宗和群臣都包围了起来。
明王朝的几十万大军早已在十几天绕道奔波中疲惫不堪;再加上粮水不继、敌情不明;在一片混战中;文武重臣几乎死亡殆尽——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在国公硃勇、永顺伯薛绶、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丧命的士卒更是数以十万计。
到这个时候;王振终于知道大事不好;拼命地向禁军将领樊忠求饶求救。樊忠对这个恶心的宦官早就恨之入骨;挥着手里的大锤;将他那颗没胡茬子的脑袋活活地砸开了花。
樊忠原想摆脱王振后护着英宗突出重围;但是终于功败垂成;阵亡了。英宗自知逃脱不了;干脆坐在地上听天由命。他的这个架势倒把瓦剌兵给镇住了;没有杀他。
英宗被俘后;也先将几个月前去北京进贡求亲的部属找来;经过其中哈巴国师和哈庶哈里平章的辨认;最终确定了被俘的的确是大明王朝的英宗皇帝。
大军覆灭、皇帝被俘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北京城。不但把孙太后和钱皇后等六宫妃嫔都震得晕了过去;留守京城的文武官员也被这闻所未闻的事给惊得仓皇失措;众人聚在朝堂上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面面相觑之后号啕大哭。有人立即就想到了当年北宋王朝的〃靖康〃之辱;建议都城南迁。兵部侍郎于谦立即严辞反对。
在这个节骨眼上;孙太后终于振作了起来;采纳了于谦的建议;决定死守北京城;不向也先示弱。
第二天;孙太后传下懿旨;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四天之后她再次传旨;立英宗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以示大明王朝国本稳固之意。
与此同时;在都御使陈鉴等人的面奏之下;王振诛九族;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及宦官毛贵、王长;更被群臣当廷捋袖除靴;活活殴死。
这时的大明王朝;可算是在风雨飘摇之中。由于国无长君;人心浮动;也先更挟持着英宗想要趁机将明王朝一古脑儿吞掉。一时间;议立新帝成了北京城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是必须要取得太后首肯的。于是;这个天大的难题就摆在了孙太后的面前:假如不立新君;则大明王朝可能就面临覆灭之险;假如立了新君;自己一手养大的儿子英宗会有怎样的遭遇?如果要立新君;又该立谁?——这个四十来岁的寡妇;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样一道天大的难题会摆在自己的面前。
当孙太后明白这是一个必须做的决定之后;她首先想的是朱氏诸亲王中真正的〃长君〃:婆婆张太皇太后的小儿子襄王朱瞻墡。当年宣宗早逝的时候;张氏就有心想要立襄王继承帝位了;何况他不但年长;而且人品贤德享有盛誉;当年就曾经婉拒帝位。假如立襄王为帝;也许儿子英宗返回之时;他也能够象当初那样让位;将帝位顺利归还自己的儿子。于是;孙太后传下懿旨;取襄王金符入宫。
只不过;襄王本人身在长沙;对于北京城里迫在眉梢的局势来说;他实在是离得有些远了。更何况他并不是留守众臣心目中的人选——他们所想拥立的新君;是奉旨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于谦为首的群臣从当时的紧急情形出发;向孙太后群谏;提出了这个要求。无可奈何的孙太后终于点头应允由庶子继承帝位;但是她坚持一点——皇太子仍然得是自己的亲孙子、英宗之子朱见深。
九月六日;二十一岁的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遥尊陷身瓦剌的哥哥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他就是明代宗。
景泰帝即位数天之后;襄王朱瞻墡的表章才送到孙太后手里;他再一次婉拒帝位;提出长君与否并不重要;应该让皇太子朱见深称帝;郕王监国。应该说;襄王的建议更为稳妥;但是事已至此;孙太后还有什么话可说?
景泰帝的生母是宣宗的吴贤妃;在宣宗为太子时她就已经入宫。不过据野史说;吴贤妃的出身并不高明;她是宣宗叔父、汉王朱高煦的侍姬;朱高煦谋反被诛后她被宣宗看中;安置别宫并生下儿子的。不管怎么样吧;吴氏毕竟只是宣宗的妃嫔;景泰帝名份上的母亲仍然得是孙太后;更何况他的即位也得到了孙太后的依允;在情在理他都不能将孙太后丢在脑后。因此;在景泰帝即位三个月后;他仍然首先为孙太后上尊号为〃上圣皇太后〃;然后才封自己的母亲吴贤太妃为〃皇太后〃。
于谦确实没有说错;大明王朝立了新君的消息;不但使北京保卫战有了主心骨;更使得也先大怒如狂。也先挟着英宗几度进攻北京;最终还是一败涂地。他终于觉得英宗非但不能给自己带来轻取天下的好处;反倒成了一个烫手山芋。
与此同时;当上了〃上圣皇太后〃的孙氏心情并不轻松;她仍然时时刻刻地为养子悬着心。为了向儿子表示自己策立新君的不得己;也出于多年的母子亲情;只要有机会;她就要派人前往漠北看望英宗;将御寒裘衣带给他。养母所派的使者与书信衣物;恐怕是被羁异域、失去皇位的英宗最大的安慰了。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因为于谦压着瓦剌打了大胜仗;也先甚至没有提出任何条件的余地;就答应了归还英宗。八月初三;英宗终于被也先由漠北送还。抵达北京之后;景泰帝率百官于东安门迎接。仪式之后;景泰帝将二十二岁的哥哥迳直送进了南宫。英宗迫不得己地过上了〃太上皇〃的生活。
儿子安全返回;对孙太后来说;是喜出望外的事情。然而欢喜的时间实在太短了。因为景泰帝明显露出了恋栈皇位、沉溺酒色的表现。这不但使孙太后满怀不安;更使以于谦为首的拥立众臣大失所望。
虽说英宗惑于王振为首的寺宦;惹出了几乎塌天的大祸;但是说句实话;景泰帝的人品也不怎么样。他最热衷的消遣就是将银豆金钱洒在地上由宫女太监争抢;并且首开大明皇帝召妓入宫的先河。
在孙太后乃至朝臣的心里;景泰帝保国有功;不把皇位归还兄长本来倒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景泰帝的所作所为却使所有的人都寒了心。
景泰元年十一月十一日;是英宗二十三岁生日。礼部尚书胡濙上表;请景帝允许群臣前往延安门向〃上皇〃朝贺;景帝不允;景泰二年元旦;文武百官再次上书;请求在向景帝贺新年之后;让大众再去向〃上皇〃行礼;景帝仍然不允。开了这个头;往后就做定了例子;每一年〃上皇〃英宗的生日和新年朝贺;都被他断然拒绝。
皇位渐渐稳固之后;景帝又有了新的想头——废英宗之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别说孙太后无法接受这样的决定;就连景帝自己的母亲和皇后都无法接受。
但是这难不倒景帝。景帝的亲信太监(又是太监)王诚、舒良献上计策;赐给几位重臣金钱;先把他们的嘴糊上;再等待合适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很快就到了。
广西土官黄矰心狠心辣;将亲弟弟一家灭门。事发之后;自知罪重的黄矰决定铤而走险;向景帝上了一道改立太子的奏章。章帝得书大喜;不但饶恕了这个残杀手足的刽子手;还将他高升几级(焉知景帝自己是不是也有拿英宗下刀子的想头?)。
景帝随后将黄矰的表章拿出来当众廷议。众臣瞠目;都不敢发言;只有少数几个胆气壮的提出此事不宜。然而;在景帝亲信太监兴安的训斥之下;这微弱的声音很快就消弥于无形;包括于谦在内的群臣;都不得不在赞成改立太子的表章上签了自己的名字——也就此奠定了他们不得善终的结局。
景泰三年夏天;景帝如愿以偿地颁布诏书;废侄儿朱见深为沂王;立自己的亲生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同时;废反对易储的汪皇后;立朱见济的生母杭氏为皇后。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朱见济只做了一年太子就夭折了。
朱见济死后;朝臣们再次建议景帝复立侄儿为太子。景帝此时原形毕露;将所有上书的大臣一一贬官、杖责;其中御史钟同更被活活打死。
景帝大发作一通之后;转而开始疑心幽闭南宫中的哥哥英宗。察知皇帝的心意;景帝身边的太监也一个个地跟着势利眼儿。到后来;英宗名为〃太上皇〃;日常供应却非常微薄;甚至于出现断顿无粮的情形。以钱皇后为首的英宗后妃们;不得不操持女红;做一些绣品出售;换些食物以维持生计。
儿孙落得这步田地;孙太后的心情可想而知。虽然宫中耳目众多行动不便;她仍然想方设法好几次进了英宗所居的南宫;给他带去食物钱财。在这方面;她多少得到了景帝生母吴太后的帮助。也算是她从前善待吴氏所得的回报。
孙太后探视儿子以及群臣同情英宗的消息;自然逃不出景帝的耳朵。为了防止孙太后入南宫、防止有人越过高墙谒见英宗;景帝采纳了亲信太监高平的主意;将南宫中的树木尽数砍伐。这时正是盛夏(公元1455);没有了赖以遮荫的树木;也不能再见到母亲;可以想象衣食不继的英宗会有怎样的心情。
景泰八年正月;年方三十岁的景帝忽然重病不起。十一日;群臣请复立沂王为太子;景帝仍然坚持不允;并称自己只是小病;还定下十七日早朝之期。然而他的真实病情;武清侯石亨是非常清楚的;他决定来一场豪赌;便与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以及徐有贞等人谋划迎立英宗复辟。
十六日;徐有贞等人先将消息报给孙太后;得到了她的应允(她有什么可能不应允?)之后;众人越发心雄胆壮;于十七日凌晨时分撞烂南宫围墙;将灯下读书的英宗拥了出来。
于是;十七日临朝议事的;就变成了复辟的英宗;而不是病体支离的景帝。得到这个消息的景帝只能连呼〃好、好、好〃;然后面墙涕泣了。两天后;景帝病逝。
石亨和徐有贞等人因为拥立有功;一时间英宗对他们言听计从。而这两个心胸狭窄的家伙;头一件大事就是尽情干揽军政大权;并且公报私怨。很不幸的;于谦等人正在他们的私仇名单之上。
说起来;石亨确实曾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功劳;但是他能够尽展才干;功成名就;当初还是靠了于谦的举荐;然而这人是头不折不扣的白眼狼;到此时却非要将于谦置之死地不可。由于实在找不到什么真凭实据;他们便给于谦扣上了一个〃意欲〃谋逆的罪名;说他想要迎立襄王世子为太子;并据此判定凌迟重刑。
英宗对于谦保家卫国、迫使也先释放自己的功劳心中是非常感激的;更何况当初景帝压根就不想迎归英宗;还是多亏于谦的主张他才能够归国;不至于客死异乡。因此他辩道:〃于谦实有功;不应加刑。〃孙太后听说这个消息;也悲悼数日之久。然而英宗本来就没有什么主见;初初复位又百事仰赖石亨等人;最终还是签下了这道行刑书。万幸的是;英宗和孙太后没有再听他们的话;坚持不肯将于谦灭族;仅判流放。
于谦之死;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桩奇冤。1465年;英宗之子宪宗朱见深终于为于谦平反冤案;恢复了他的官爵名誉;谥〃肃愍〃;赠太保。万历年间又改谥〃忠肃〃。
于谦是钱塘人;据说曾有一个异僧在他七岁时预言;他将成为〃救时宰相〃。可叹的是他虽然救了天下却没能救自己。于谦死后他的女婿将他的遗骸迁返故乡;安葬在西湖边的青山上。于谦墓和岳飞墓遥相呼应。后人因此感叹:〃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逼着英宗杀死于谦后;石亨徐有贞等人又兴风作浪;将自己忌惮的官员都打下狱中;其中被杀的不在少数。后来他们又为了争夺权利发生内讧;英宗终于忍无可忍;不久又找到了襄王当年让帝位、请求尊崇〃上皇〃的表章;明白了叔父朱瞻墡为人忠顺;越发懊悔错杀于谦。终于在复辟后的第四年将石亨斩首(徐有贞则早两年就被石亨给丢出去流放了)、曹吉祥一家也于天顺五年被诛。
朝堂上如此的折腾;对于后宫的孙太后来说也轻松不了。景帝去世后;英宗一度想要找景帝的母亲、妻子、女儿们的麻烦;最后他终于打消了这个念头;仅仅是降了她们的封号而已。这道为吴太妃等人保命的诏书;就是出自孙太后的意旨。由此可见;孙太后总算不是居心歹毒的女人;当年盗子也属无奈之举——话说回来;幸亏英宗做了孙氏的儿子;因为宣宗绝不可能将英宗的生母册为皇后。假如英宗不是借孙氏成为〃皇后之子〃、景帝身为庶子没法怎么着嫡母的话;英宗很可能没法在南宫里平安呆八年。
英宗复辟后;对母亲的感激是不必说的。因此;在天顺二年(公元1458)正月二十二日;他为孙太后上徽号为〃圣烈慈寿皇太后〃;并颁行优老之政。继当上第一个得到金宝的贵妃以后;孙氏又当上了有明一朝第一位得到徽号的太后;天下的老年人也因此分沾了好处。
当一切都逐渐平息下来;终于看见儿孙重振的孙太后又恢复了她平静的生活。
天顺六年(公元1462)九月;孙太后病逝。英宗为她上谥号〃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两个月后;孝恭孙皇后入葬宣宗的景陵。
孙太后去世之后;英宗的身世真相渐渐也就传了出来。英宗钱皇后因此向英宗进言;希望能够为无辜被废的胡善祥恢复皇后名誉。
天顺七年闰七月;英宗下诏;为胡善祥上谥号为〃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不过胡氏毕竟是宣宗的离异之妻;因此她不能与宣宗合葬;英宗因此为已经死去十八年后的她重修皇后陵寝;以后礼安葬。
然而由于年深月久;再也没有谁能够确切证明谁才是英宗的生身母亲。而对于英宗来说;孙太后毕竟是抚养自己并共渡难关的嫡母;因此孙太后身后待遇仍然没有丝毫的降低;她仍然是宣宗后宫中;唯一能够和丈夫合葬并共同承受后人香烟的女人。
情深不寿——明英宗妻钱皇后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王朝的第六任兼第八任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一位〃复辟〃皇帝。他生于宣德二年(公元1427)冬天;登基为帝时年仅七岁(虚称九岁)。年号〃正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皇帝很快就到了完成终身大事的时候。
皇帝娶一个怎样的妻子;关系到他本人乃至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对于这一点;张太皇太后深有体会。张氏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妻子;当年朱高炽还在北平做燕王世子时;其母徐氏就亲自为长子选择了出身虽低微才智人品却非常出众的张氏为妻。后来燕王朱棣成为明王朝皇帝;张氏也应运而为太子妃。由于朱高炽不擅骑射;两个弟弟又窥伺太子位;时常离间朱高炽与成祖朱棣之间的父子关系。徐皇后去世以后;朱棣逐渐对长子不满;好几次都中了小儿子的计;削减太子的膳食待遇;打算废太子。在这要紧的时刻;亏得张氏谨慎行事从中周旋;又一向得徐皇后欢心;朱棣总算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然而张氏的丈夫仁宗朱高炽即位仅十个月就遽然辞世;张氏的儿子宣宗朱瞻基不但少年即位;而且也只十年光景就离开了人世;张氏的孙子英宗朱祁镇更是孩提即位。在这些变幻莫测的时刻;整个大明帝国的军政大事;幸亏有张氏的操持裁决;才得以顺利进行。这一切都证明;一个好皇后对皇帝、对皇朝有多么重要。
忆及前事;张氏为自己的孙儿选择妻子就更加小心了。
正统七年(公元1442)春;经过重重筛选;来自海州(今辽宁海宁)的少女钱氏被张太皇太后选中;成为英宗的准皇后。钱氏这年十六岁;比英宗略大一岁。
钱氏的册后仪式;也是明王朝有史以来皇帝的第一次初婚仪式。而在此之前的皇帝们早在即帝位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终身大事;册后只不过是登基以后过过场面而已。因此;在张太皇太后的操持下;钱氏立后的过程极为隆重。这也是张氏此生为朱明皇家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因为大婚典礼五个月后她就去世了。
正统七年五月初三;英国公张辅为正使;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为副使;持节至钱府行纳采问名之礼;
五月初七;成国公朱勇为正使;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生杨溥、吏部尚书郭剌为副使;持节再至钱府行纳吉纳徽告期礼;
五月十九日;英国公张辅为正使;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户部尚书王佐为副使;率领仪仗大乐和放置着皇后册宝的龙亭以及文武百官;再至钱府行发册奉迎礼。在文武百官和内外命妇的叩头如仪中;十六岁的钱氏头戴九龙四凤冠;身着真红大袖祎衣红罗长裙红褙子红霞帔;在一片煊天鼓乐中被迎入紫禁城;成为少年皇帝的皇后。
从此;十五岁的皇帝有了妻子;他不再是独自一人站在世间至尊的殿宇上迎接万众的仰视。而中国古代宫廷一段缠绵凄凉的爱情也就此以这般金碧辉煌的方式揭开了序幕。
钱皇后出身寒微。当然;官场中的寒微看在平民百姓眼中还是很不一般的。她的曾祖父钱整;是成祖朱棣做燕王时的老部下;任燕山护卫副千户;一直对成祖忠心耿耿。祖父钱通官至金吾右卫指挥使;父亲钱贵继承了祖传的武职;多次随明成祖、明宣宗北征;凭借战功升至都指挥佥事。直到女儿被选为皇后;钱贵才被提拔为中府都督同知。
虽然姻缘的缔结是出于祖母张太皇太后之命;但英宗仍然对自己的皇后一见钟情。和普通人一样;夫妻间感情好了;做丈夫的也就把丈人和小舅子的前途念念在心。英宗很快就觉得妻子的家族官爵太过低微;打算晋封老丈人为侯爵。
对于丈夫的良苦用心;钱皇后深为感激;然而她并不愿意家族因为自己而无功受禄;损害丈夫的〃明君〃声誉;因此英宗的打算刚一提出;她就谢绝了。英宗原以为钱皇后的谦逊只是一种姿态;所以他也就再三地提出晋升丈人的建议。出乎他意料的是;钱皇后的态度完全不是客套;无论自己怎样提议;她都是推辞。明白妻子的心意后;英宗对钱皇后在男女之情外更加了一层敬重。
对于帝王家庭来说;娶后纳妃最大的目的就是多生子嗣。钱皇后对此也非常了解;她因此从不阻挠英宗亲近后宫妃嫔宫娥。于是宫人们一直喜讯不断。在这些女子中;一个来自北京昌平的民家女子周氏最为突出;正统十年(公元1445)她先为十八岁的英宗生下一个女儿重庆公主;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又为二十岁的英宗生下了庶长子朱见浚(后改名朱见深)。除周氏之外;还有万氏、王氏等宫妃;陆续在一两年间为英宗生下了三个儿子。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唯有六宫之主的钱皇后在生育方面却一直不如人意。立后六七年间她一直未能生育子女。不过英宗和自己的父亲宣宗不同;他对皇后终能生育嫡子一事抱着极大的希望;期待能够将自己的皇位传给发妻之子。英宗本人虽是个出生不满百日就得封太子的庶长子;但同样的事情却没有发生在英宗的儿子身上。庶长子朱见浚已经两岁;英宗仍然没有将他册封为太子;而是一直耐心地等待钱皇后怀胎的消息。
然而中宫怀妊的喜讯还未等到;意外就发生了。
正统十四年七月;由于太监王振仗势欺人;给了西北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出兵叛乱的借口;明王朝边境再次吃紧。当前方正交战激烈的时候;毫无军政常识的惹祸精王振再次异想天开;怂恿英宗〃御驾亲征〃。
英宗自幼就在以王振为首的一群内官宫人之间长大;对王振言听计从;视为倚靠;甚至于在王振触怒张太皇太后时不惜下跪求情。如今没有了张太皇太后的约束;尤其是辅佐英宗的〃三杨〃老相(知人善任的江西泰和人杨士奇;在朝臣中极有名望的湖北石首人杨溥;性情果断有谋略的福建建瓯人杨荣。三人各有所长;精诚合作;将明王朝推向仁宣之治的顶峰;以一个整体合称为明王朝贤相之首。杨士奇逝于1444年;杨溥逝于1446年;杨荣逝于1440年)也都陆续辞世后;朝中再没人有足够的力量阻挡得了王振;更没法劝止〃御驾亲征〃的荒唐主张。
英宗的偏听偏信很快就招致了恶果。在〃御驾亲征〃的一路上;王振对英宗封锁所有不利的消息;自己假借皇帝的名义胡乱指挥;而且还朝令夕改刚愎自用。最后竟为了要保护装载自己私家财宝的车辆;强行将英宗以及随驾官员将士安排在一无城防二无水源的荒郊山岗过夜;硬是做了瓦剌军的嘴边肉;轻易地被对手重重包围。由于缺水;士兵战斗力极低;一片混乱后;几百名文官武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