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贞观攻略-第3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s
六百四十八 重写贞观律
贞观九年二月十三日,大唐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日子,在这一天,朝廷会议上,以房玄龄和杜如晦为首的数十位文臣联名向李二陛下递上了一份奏章,李二陛下打开奏章一看,有些吃惊,因为这上面所说的东西,是关于朝官要求修改贞观律的内容。
奏折中指出伴随着和北方部族的通商行动,大唐国内商务蓬勃发展,从事商业者日渐增多,对于这种情况,大臣们都感到非常的重视,因为根据魏征提出的一份报告上显示,近三年来,大唐国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下降了一成,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口上涨了三成,这三成里面不仅仅包括了离开田地的那一成劳动力,更包括了原先不具备劳动力的一批人。
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从事农业,也没有足够的身体条件从军,一些身体上有缺陷或者是先天疾病的某些人就开始从事被他们视为空手套白狼的商业贸易,虽然商业活动自古以来都被视为贱业,但是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商业活动的确赚钱很快,也因此,近三年来,大唐民间百姓资产大大提升。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却一定会随着商业的日渐繁荣而导致农业人口的减少,农为国之根本,没有足够的农业生产,国家的粮食产量提不上去,光有钱也没什么用,人活下去最需要的是粮食,是食物,如果出现粮食危机,再有些奸商囤积居奇。导致粮食价格大涨,就会引发民间动荡。
奏章还指出,近来由于七王出海的事情引发的十万民众出海大潮,不是一个普通的现象,朝廷务必要给予重视,应当立刻派遣官员到达各个重要的粮食产地,明察暗访相关产地的粮食产量和劳动人口的变化,看看是否有家庭违反了朝廷法令,不顾家中农业生产而一味的出海经商。
对于此种状况,朝臣深感忧虑。他们一致认为钱多了是好事。但是不能因此荒废了粮食生产,大唐对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改革刚刚开始,正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时候,这个时候大量人口出海经商。还绝大部分都是青壮。这种情况不能不警惕。古人为何要重农抑商,就是因为商业活动太过发展了就会和农业争夺劳动力,最后导致粮食危机。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出现过。正是因为如此,商鞅才会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大力打压巨商大商,使得商人不再具备操控物价的权力,不过大唐对于商业的管制太过松懈,以至于商业行为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全部都是民间自己管理,这样固然不错,但是一旦发生了商业犯罪事件,又当如何?
每当饥荒之年,无论朝廷是否禁止,总是有那么些富商大贾把粮食这一生命商品给圈起来坐地起价,从而获得高额利润,等粮食危机平缓了物价恢复正常了,那一部分得到的财富就会成为他们的财富,这等不义之财一旦泛滥,这等不义之举一旦泛滥,对于整个大唐而言都是致命性的。
所以朝臣们一致提出在重写贞观律的同时,要对全国上下所有商家进行彻查,尤其是一些闻名遐迩的大商贾,比如三原县侯苏宁名下的家族资产,还有西突厥商队这一巨大商业团体的资产,以及薛延陀商团,西域商团和吐蕃商团等等,这些巨大的商业团体的资产和生意都要进行彻查!
一开始李二陛下多少有些吃惊,不过随即他就意识到,西突厥商团和薛延陀商团这一个军方商团一个民间商团已经发展的很不错了,除了西域商团和吐蕃商团在政治上的用处非常大以外,西突厥商团和薛延陀商团都已经建立了好几年了,西突厥已经被差不多榨干了,不少地方已经发生了严重的食物危机,没有多少时候就要被大唐吞并了,西突厥一倒,薛延陀和西域迟早是囊中之物。
这些商团存在的意义最早就是用来榨干这些部族的财富,使得他们没有可以用来对抗大唐的财富和粮食,现在这个目的差不多达到了,却因为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的进入使得原本更具备政治意义的行动变得更加纯粹的商业化,当初苏宁的担忧正在逐步地成为现实。
这几个季度的税收账本李二陛下已经查看过了,很明显,农业税的数量依然最多,但是所占比率已经开始下降,而商业税的数量虽然排在后面,可是比率却是连年上涨,解释就是商业发展的势头很快,远远超过了农业的发展,近些年来农业生产的数值虽然不断上涨,让李二陛下的嘴都笑得合不拢,可是很明显,商业发展的势头更猛!
贞观八年的商业税数目是一个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
李二陛下又联想到了自己内库里面那些已经多到了用不完的钱,有些明悟了,用商业的力量对付那些外族果然是双刃剑,苏宁的担忧是非常合理的,不论如何,对于商业的发展势头,都不能熟视无睹,李二陛下决定顺应臣子们的意见,做点什么!
“所以,当初你说担心的事情,现在已经快要成为现实了,把你准备的招数拿出来吧,我要用!”李二陛下把几十位臣子联名的上表给苏宁丢了过去,让苏宁自己看,苏宁拿起文件仔细地看了看,觉得说得很对,魏征很好的理解了自己的意思,并且推动了全朝堂一些很有远见的大臣们的思想一致,对于商业发展的事情不再袖手旁观。
看完了奏表,苏宁很平静的说道:“当初臣使用这些计策的时候,就和陛下说过,这是一把双刃剑,无论用的好用不好,都有伤到自己的可能性,甚至死于自己的武器也不是没有可能。当初陛下不太明白臣为何如此忧虑,现在应该明白了,用这个手段对付外族,却不可避免都会影响到大唐本身。”
李二陛下不耐烦的说道:“我叫你来不是为了听你说这些,是要你把准备好的计策拿出来,是时候派上用场了,你可千万别说你这三年来一点儿准备都没有,那要是出了事情我就把你砍了头以谢天下!”
苏宁大为震惊:“陛下,臣何错之有?”
李二陛下白眼一翻:“未能为君分忧,要你何用?”
苏宁顿时就郁闷了。这个自恋狂还真是会给自己找理由脱身啊。要不是自己早有准备还真的不好对付他,不过还好,早就知道了这群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的本性,所以对此早有预料。苏宁笑眯眯的把奏表拿起来。递回给李二陛下。笑道:“陛下,臣准备的应对之策就在其中啊!”
李二陛下皱着眉头顿了一会儿,试探着问道:“重写贞观律就是你的对策?”
苏宁点头:“正是如此!”
李二陛下疑惑道:“这是一件牵扯到整个大唐的大事情。仅仅是修改贞观律,把一些条款加进去,就能做到扭转局面的程度?大唐的局势正在蒸蒸日上,此时使用严刑峻法,恐怕有些不好吧?”
苏宁说道:“昔年诸葛亮治蜀,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上表刘备召集刘巴李严等五人共同制定《蜀科》,《蜀科》乃严刑峻法之典范,但是实行之后,虽然严苛,却得到了蜀民的拥护,从而使《蜀科》成为蜀中法律之基础,蜀中万民安定,才让诸葛亮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南征孟获,北伐强魏,诸葛亮用兵不算太过高明,但是治理国家却是一把好手。
他所秉持的观点,就是乱世重宽容,弛世用重典,汉初以黄老之学为治国之策,与民休息,休养生息,积攒国力,以备决战匈奴,这一点,并没有错,但是随着朝廷统治稳固,时日渐久,从乱世过渡到弛世,黄老之学已经难以满足汉朝廷治理天下的需求,以至于导致豪强遍地横行,万民苦不堪言,官府不敢管制的地步。
前秦之覆辙导致后世都认为以严刑峻法治理人民是错误的,这本身就是错误的想法,儒家尚且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之说,本身就在言明律法之重要性,蜀汉立国四十余年,国内矛盾很小,基本没有大型叛乱事件和汉民造乱,原因就在于诸葛亮治蜀采用的法制措施,将礼和法完美糅合,采用前秦之严法,也有儒家之宽容,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蜀地遂安。
而如今大唐也渐渐远离乱世,粮食产量逐年增高,财货数量也日渐增多,万民已经渐渐脱离了前隋之乱带来的恐惧,开始正常生活,而这生活一开始,就难免会激发各种矛盾事件,大唐如今的情况就可以视作汉文帝即位之后,黄老之说继续大行其道,无为而治占据主流意识。
随后也就可以想见,而且大唐和大汉不一样,大汉作乱的是地方豪强,大唐作乱的会是富商大贾,大汉的地方豪强以权势和武力作乱,大唐的富商大贾将以钱财作乱,这倒也并不意味着是绝对的,但是等到海上贸易兴盛起来,大唐国内的财富越来越多的时候,那个时候,肯定会发生大的动乱。
所以臣才会如此担忧,商人有钱,没有权,但是他们就不能以钱货贿赂官员取得权力?陛下可以在长安遍地撒网,使御史掌控一切,但是大唐各地需要多少御史才能填满?一个御史当真可以阻止一切贪污之事的发生?诸葛亮可有遍地撒出御史以监察各地官员?
没有,都没有,因为臣认为,绝对的杜绝贪腐之事是不太可能的,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凡事过了,就不好了,但是将贪腐之事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却是可以做到的事情,而能够做到的,只有法!”
李二陛下深思良久,微微点头:“你说的有理,但是,如何立法?如何颁布实施,如何让所有官员都遵守此法律,怕是没那么容易吧?”
苏宁一度有些想要让李二陛下允许各地设立自发的民间组织,类似于咨议局之类的民主组织去监管的当地官员,让官员的权利受到限制,从而被震慑,可是想了想大唐以民告官不论是否胜诉首先有罪一说,就知道这一点肯定行不通,与其自找不痛快,还是慢慢来比较好,不要把这个**oss给吓坏了……
“这一点臣也无甚把握,但是臣知道的是,强力打压商务发展是愚蠢的做法,只能通过法律手段逐渐引导,究竟如何引导,前人没有给出答案,只能让后人慢慢摸索了。”苏宁老老实实地说道。(未完待续。。)
四百六十九 出海!
对于如何将贞观律修改的适合未来的发展,适合限制和控制目前逐渐失控的情况,苏宁没有什么具体的注意,李二陛下就更不可能有,对于他而言,他只是定下一个基调,然后让臣子拟定条款让他来审核而已,亲自做事情什么的他现在很少去做了,以前还会审核百分之一的奏折,现在也要减半了。
什么事情都让朕去做,要你等何用?!
这是李二陛下的原话,切,想偷懒就明说,说这些没有营养的话是什么意思?苏宁很不爽,当然还有人更不爽,比如魏征那一批人,平白无故被抓了壮丁,悠闲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当然对于他们而言,也没什么日子是悠闲的,只能说事情又多了一点,而且大唐朝内对于法律比较有研究的还真是不多,毕竟没有正宗的法家传人,苏宁自号为纵横家传人,和法家也没什么关系。
不过正宗的传人什么的其实不是非常需要,诸葛亮也不是正宗的法家传人,刘巴也不是,李严也不是,他们都不是法家传人,不还是制定出了《蜀科》?这和法律知识有关系,不用专门挑选百家传人来做,再说了,找得到吗?大唐专门负责法律这一块儿的人不是没有,技术上也不是不过关,找找,还是可以的。
另一个时空中《贞观律》是以《武德律》为蓝本再次改编的律法,在贞观元年开始编辑,以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为首进行制定,前后耗费十年时间,于贞观十一年开始颁布施行天下,不过在这个时空,《贞观律》早了四年,在贞观七年颁布实施,于是苏宁才有了重写《贞观律》的想法。
对于房玄龄他们来说,这就等于是在逗他们,刚刚颁布两年的律法居然要重新编辑,编辑一部法律需要多少时间耗费多少功夫才可以,苏宁知道吗?!但是李二陛下的意思就是这样,鉴于目前快速发展的大唐社会,贞观七年的《贞观律》已经不足以支撑后面的时代,所以为了与时俱进,李二陛下明言要求朝臣协力,共同改进《贞观律》。
和往常不同,这一次没有规定时间,没有规定范围,李二陛下的想法是既然时代在不断的变化,社会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一成不变的法律只会造成社会的僵化,所以干脆就不要有定稿的律法,永远都是在编辑状态,编辑了一条律法,上报皇帝得到批准之后颁布天下实施,至于定稿就不要再有了,免得重新开启修订法律,殊为麻烦。
那些朝臣就有被加上了一个随时修改律法的官职和权力,为此还重新征召一批已经在赋闲的老臣进入法律修订小组参与《贞观律》的改进,对于《贞观律》的条条款款逐步的审查,看看是否有和现行的一些政策有相背离的情况,一旦发现,就要予以改进,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决定是删除还是删改。
在第一次全民大航海运动开始前的三天,《贞观律》开始了第二轮修订,主要方向就是商业法律和民法方面,还有对于贪污**现象的一些处理问题,完全根据商业发展所会带来的弊端进行针对性的改变,为了增强此次修订《贞观律》的实际价值,李二陛下大手一挥,把苏宁也给丢进了法律修订小组。
“为什么我也要来?”拿着一支毛笔,苏宁坐在桌子前,看着满桌子的法律条文,还有一些古老的刻在竹简上的前隋《开皇律》条文,苏宁简直有想撞墙的冲动,我要陪老婆,我要陪孩子啊!
房玄龄就坐在苏宁的左前方,回头看了看苏宁一脸的矬样儿,冷笑道:“就知道是你这小儿给陛下灌的**汤,专门给老夫等人找麻烦,嘿嘿,陛下也不是什么会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怎么样,自己也遭灾了吧?”
长孙无忌挺着个大肚子很是幸灾乐祸的说道:“苏小子啊,你算尽天机,总算是把你自己也算进去了吧?哈哈哈,也好也好,让你知道知道老夫等人平时的公务是何等的繁忙,现在还要抽出时间修改律法,你可知道之前那七年已经让老夫心力交瘁,你倒好,又来一次!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又看了看杜如晦黑的和锅底一样的脸色,苏宁顿时觉得前所未有的无力,我明明是在做利国利民的好事情,怎么就被说成这副德行了呢?还好魏征那个始作俑者没有落井下石,否则肯定要把他的丑事都给抖出来!不过这厮貌似也不怕……
“好了好了各位老前辈,既来之则安之,一个个怎地都如怨妇一般?都学学孔先生,安安稳稳地把事情做完不就好了吗?这是陛下对我等的殷切希望啊!”苏宁只好笑眯眯的引开话题。
谁知孔颖达毫不给面子的回头来了一句:“苏小子,你这一回把老夫拖下水,要是不给老夫写几幅字作补偿,老夫定不与你善罢甘休!你知不知道政法大学里面有多少事情需要老夫处理?!”
算了,地球人已经阻止不了这群老无赖了,军队里面那群老泼皮已经很让人头疼了,现在这群老无赖更让人郁闷,和他们说什么呢?老老实实的做事情吧!
“不过话说回来,克明,今日好象是七王出海的日子吧?”房玄龄写着写着就抬起头向杜如晦询问道,七王出海的事情因为涉及面太广,市舶司这样的机构无权管辖,所以需要有专门对外机构纵横司的认可,杜如晦一定知道。
杜如晦点点头,说道:“是的,今日就是七王出海的日子,他们会在同一时刻出海航行,据说今日是良辰吉日,所以他们就决定定在今天出海。”
长孙无忌笑道:“哎呀,他们可真是悠闲啊,老夫听说七王各自委派了自己最信任的人做船队的统领,甚至还有一位派了自己的三儿子做船队首领,七王的船只加在一块儿能有近千只大船,那个船真的很大啊,老夫看过那些船的样子,真的,和一座大宅子有得一拼了,真不知道要用多少钱。”
房玄龄笑道:“反正不用朝廷税收就够了,老夫也不指望七王出海,能带回什么好东西,只要他们别把船都给弄没了就好,听说陛下打算建造海军的部分船只都让给了七王出海之用,所以要等他们这一次回来才能把那些原本的战船归还陛下用作海军之建造,不过出海本就凶险,苏侯不也说过海上会有那个叫,叫……”
“海盗!”苏宁郁闷的说了一句。
房玄龄笑道:“对,对,正是海盗,不过老夫以为应该没什么人敢对我大唐船队有什么非分之想,不说船队数量和那些战船,就算是我大唐的名号,又岂是那些亡命之徒胆敢无礼的?七王船队里还是有不少护卫的,就算真的打起来……”
“很危险!”苏宁冷不丁的又来了一句。
“很危险?”房玄龄来了兴趣,不止如此,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苏宁,他们都是文臣,除了长孙无忌有过亲自统兵征战的经历以外,其他人都没有过,他们对于大唐的军力印象停留在百战百胜的想法中,从来没有一点点的动摇。
“老夫虽然久不习战阵,但是近年来大唐做战屡战屡胜,不论何等强敌都能战败之,你小子多次参加战斗,应该比老夫更了解大唐的军力才是,你为何会说出这种事情?难道大唐军队连区区盗匪都战不过?”长孙无忌很不满意的问道。
苏宁冷静的说道:“那是对于陆地战争,陆上作战一万盗匪也不是一千军队的对手,但是在海上作战,大唐军队没有任何的经验,相对于常年在海上讨生活的海上盗匪,一万军队也不见得是一千海盗的对手。”
房玄龄张张嘴巴,杜如晦停了停笔,就算是对战争毫无兴趣的孔颖达也吃惊的抬起头,他们都无法理解在海上作战和在陆地上作战的差别。
苏宁不由得给他们解释道:“海上作战,基本作战单位不是士兵,而是战船,能否熟练完美的操控战船就是能否战胜敌人的第一步,大唐这是第一次出海,要是遇到了战斗,也是第一次海上作战,操控小渔船想必不难,但是那些巨大的船只呢?行动迟缓,掉个头转个弯都是很难的事情,若是遇到快速行进的小船只,大船只还真是没什么办法。
在海上战斗还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我方船队以七王大船队为主,周边都是些民用小船,不过再小也有一定的规模,至少可以承载一百个人,所以这些船只都不会很小,而海上盗匪的船只往往不大,但是行动快速,大唐的护卫主要集中于大船只上,海盗对大船无可奈何,可是对于周边的小船确实非常危险,他们可以迅速接近小船然后把小船抢劫了,大船上的护卫毫无海战经验,如何增援?如何保护小船?他们都不知道!
船虽大,船队虽强,但是全大唐找不到一个善于使用船只在海上作战的人,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完完全全的第一次,若是没有遇到海上盗匪还好,要是遇到了,会非常危险,所以这一次出海的船员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海军军府登记的海军士兵,陛下会让他们参与这次的出海行动,就是让他们在海战中积累经验,等他们活着回来,就是海军的骨干。”
一番话说的众人相当的吃惊,房玄龄等纯文官就没再说什么了,杜如晦倒是若有所思道:“难道陛下会允许海军士兵出海,原来是这个原因,的确,积累丰富的经验之后,海军的骨干也就锻炼出来了。”
长孙无忌也随之点头:“骨干有了,军队也就可以很快的建立起来,这一点倒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海上作战居然困难至斯,老夫却是闻所未闻啊!”
苏宁也跟着说道:“虽然说到底是残酷了一点儿,也不知道出去的这些人能回来多少,但是这多少是一次实验,这一次他们回来了之后,统计伤亡发布出去,那些脑袋发热的人就会望而却步,只有真正的悍勇之徒才敢出海,那些出海归来的人也会成为海军的重点征召对象。
没办法,大唐完全没有海军的概念和经验,而且海军练兵殊为不易,要练成一支海军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这一次航海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找到可以给大唐海军练手的对象,要是找到了,大唐海军建成之后就要拿他们练手,练出一支强悍的海军来!”rs
s
四百七十 神明教的逆袭
日子一天天的过,时间一点点的流逝,能带走很多的烦恼,同时也会带来更多新的烦恼,对于苏宁而言,时间为他带走了不少的烦恼与忧愁,却也给他带来了更多的新的烦恼与忧愁,比如他坚持不要雇佣有丰富带孩子经验的奶妈来带孩子,一定要自己亲手抚养自己的孩子长大,为此,推掉了李二陛下给他安排的很多事情,天大地大,孩子最大!
李芮涵对此表示支持,只是夫妻两个加一块儿还不到四十岁,养孩子不是问题,不知道怎么养孩子才是问题,苏宁和李芮涵为了孩子操碎了心,比如便便的问题,比如吃饭喝水的问题,比如睡觉的问题,那段日子给孩子折腾的实在受不住了,就拉来了苏小妹做帮手,结果可好,苏小妹不用减肥了,带了孩子一个月瘦了十多斤,直接撒手不干了。
“带孩子太辛苦了,我才不要孩子!”苏小妹丢下这句话掩面逃走。
留下苏宁和李芮涵继续一脸苦涩的带孩子,可是该说不说,每当孩子露出笑脸的时候,满腹的怨气和不爽都化为乌有,直到乖儿子庆仁把一泡童子尿咻~的喷射到苏宁的脸上,好好儿的给苏宁洗了一把脸之后,苏宁才彻底崩溃……
苏宁的崩溃只是一个人崩溃,相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