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山河血-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芯在羊油中燃烧时放出的微弱光芒,然后开始绘制着他们的地图和地质草图。等他们绘制完地图后,他们还需要总结着一些地质上的发现,尤其是一些“有趣”的发现,而在讨论那些勘探中的发现时,他们偶尔会迷茫甚至会疑虑,但第二天他们依然会收拾起一切,准备新一轮的勘探,尽管孤独与寂寞陪伴着他们,但是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孙建初、严爽、靳锡庚等人,到处考察,以寻找那“传说”中的黑油,他们找到了一些油砂,甚至于找到了油苗以及外冒出来的石油,更是查清了玉门油矿的生油层、储油层和地质构造的基本状况,而之所以选择老君庙,正是因为这里正是他选择的试钻点。
在这个夜晚,又一次,在一个星期前,刚刚来到玉门的的黄汲清点着马灯,然后提着马灯站在地图前,他看着地图上标出的一个个位置,在过去的一个月中,这是他们初步选择的几处试钻点,而老君庙则是第一处。
“会有石油吗?”
又一次,黄汲清皱着眉头在心里思索着。
这里会有石油吗?
准确的来说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石油。
尽管他们查清了玉门油矿的生油层、储油层和地质构造的基本状况,而且还选择了老君庙作为试探点,但所有的地质调查,只能确定这里有石油的存在,但,这里有商业价值的石油吗?
现在已经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证实,除了最古老的办法:钻井。
有的早上,在黎明照亮冬日天空的时候,他还呆在里面,举着马类,看着地图,沉思着,沉思着……
每天,他都在研究着这里的地质情况,甚至于整个中国的地质情况,因为他知道,在中国寻找石油需要推翻的是什么,是得到世界公认的“海相沉积论”,是布克威尔德抛出的“中国贫油论”。
“怎么,睡不着?”
下午刚率领考察队回来的孙建初在看到黄汲清又一次站在地图前,于是便从床上翻了个身,然后递了一把炒豆给他。
“嗯。”
嘎嘣嘎嘣地吃着炒豆,此时黄汲清神情显得有些凝重。吃着那炒黄豆,他咀嚼得很仔细。炒黄豆是这里唯一的零食,吃多了人的胃会向外鼓起,可是,在这地方,并没有什么挑头。
“子乾!”
就在手中的一小把炒黄豆吃完后,黄汲清看着孙建初问道,
“你觉得这里有存在丰富石油储量的基本地质条件呢?。”
黄汲清的问题让孙建初整个人一愣,他失神着,一时竟然沉默了下来,似乎他也不甚确认,尽管他怀疑过,怀疑过所谓的“海相沉积论”。
“石油,”
这时只听到黄汲清说道。
“在从西安来玉门的路上,我看了一些小说,是从国际学校图书馆借的探险小说,是与石油有关的,在英国、在美国,在其它任何一个国家,寻找与开采石油都是一场冒险,都是充满着毅力与财富的冒险故事,可以说,外国人寻找石油最大的原动力是财富!”
“没错!”
孙建初坐起来,他将手中的炒黄豆放到桌子上,然后点头说道。
“外国人寻找石油,就是为了金钱!他们的毅力和坚持来源于金钱!”
“可我们不是!”
黄汲清看着孙建初说道。
“我们之所以寻找石油,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为石油将是这个世纪最重要的燃料,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它,就不可能拥有未来,至少他的未来会被别人控制。”
在寻找石油的过程中,他们越发意识到,石油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未来数以千百万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都需要石油作为动力,而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来说,没有石油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不能够获得“工业动力”。
“是啊!”
在孙建初点头时,黄汲清却像是下定决心似乎的说道。
“我敢打赌,海相沉积理论,并不完全对!”
突然的一句话,让孙建初一阵惊讶,他看着黄汲清,目光中尽是惊讶之色。
“石油与煤不同,石油有其自己的形成条件,如果翻看全世界的油田地质来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点,那就是油田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生油,二是能储油,三是要有地层盖住,油气跑不掉,即生、储、盖组合。”
在过去的几年中,黄汲清一直在研究着石油地质,而通过对全世界油田的研究,使得他确定了这三个必备条件,而正是这三个条件决定了许多人的成败,许多地方,尽管开采出了石油,正是因为并不具备这三个条件,而不具备开采价值,也正因如此,才会导致许多人在石油的开采那场豪赌中遭遇破产甚至自杀。
“所以,只要某一个地区,在地质上具备这三个条件,那么在理论上,地下就有可能存在石油。”
“嗯,在地质学上可以这么说!”
孙建初凝眉思索着,的确在理论上必须要先有地质条件才有可能生成某种矿物,然后他们又聊了下去。
“西方学术界一直认为只有海相沉积盆地里才能有丰富的石油。因为石油的生成除了温度、压力和时间以外,还要有大量有机物和良好的沉积层。而中国呢?中国的大多数土地都是在恐龙灭绝以后形成的地层所覆盖,基本上是陆相沉积盆地,这似乎就是贫油论的根本——陆相沉积盆地与石油生成的冲突,但同时,如果从油田形成的三个必须条件来看,他们却又是相互冲突的。”
黄汲清对海相沉积理论与油田形成必要条件的质疑,让孙建初同样陷入沉思中,他感觉一些困扰自己的问题,似乎变得更模糊了,更让人无法理解了。
“但是,石油的生成除了温度、压力和时间以外,还要有大量有机物和良好的沉积层,这正是陆相盆地所不且备的,没有生油条件,即便是地质条件符合,恐怕也不会有石油啊。”
“那样的话,我们在陕北就不可能开采出石油!”
黄汲清举着陕北作为例子,而他的假设想让孙建初摇头说道。
“储量和产量都很有限!”
“但这至少说明,在陆相沉积盆地内,存在有生油的条件,而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其存在生成条件,那么就存在有丰富储量的可能性!对不对!”
“的确,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的确有这种可能!但是陆相沉积盆地必须要解决一个前提,也就是生油的前提!这是油田的基本条件”
在孙建初从地质学的角度赞同自己的观点后,黄汲清又继续说道。
“我们可以从大地构造学说中地壳运动的多旋回特点出发!”
民国二十一年被中华教育基金会派往欧洲留学的黄汲,在瑞士浓霞台大学有幸成为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阿尔冈的研究生。恩师的教导使他确立了一生的学术方向,为他奠定了大地构造学的基础,而他正是依靠着扎实的地质学基础,对其提出了质疑。
“……地壳运动的多旋回构造作用使中国的大中型盆地的发育呈现明显的多旋回和多级演化性,油气的生成和聚集具有多期性、多层性……”
虽说这一理论,此时更多的只是推测,但黄汲清却坚信自己理论,在他一点点的讲解中,孙建初似乎明白了他想要的挑战什么,他想要挑战的是“海相生油说”。
“如果我的推测正确的话……如果准噶尔盆地和酒泉盆地,即中国西部的陆相盆地,可以形成有经济价值的油田,那么,中国东部的陆相盆地,例如,华北盆地和松辽盆地,也可以形成同样的油田。”
在第一次黄汲清用一个假设从理论上突破了“中国贫油”论的束缚时,孙建初整个人都被惊呆了,他看着黄汲清,他知道如果这一理论得到证实的话,那么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甚至于对世界地质学界又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在突破“中国贫油论”的束缚时,一个全新的理论“陆相生油论”的诞生。
在孙建初惊讶时,却又听到黄汲初在那自言自语道。
“当然,现在还只是一个学术上的推测!还需要进一步的佐证,比如说,这里能不能开采出石油,这里的石油是否具有丰富的储量……”
而在黄汲清如此自言自语的时候,孙建初点了点头。
“所以,明天,是非常关键的一天!”
明天,是非常关键的一天,在老君庙门前的试钻将直接关系到这座油田是否具备开采价值,同样也将关系到……嗯,中国的未来!
第三百八十三章 石油
“石油啊!石油啊!”
在地质调查所内,又一次面对着那副《中国地质地图》黄汲清的眉头紧皱着,在他的指尖,香烟的烟蒂已快烧着手指头了,可是他却像是没有任何感觉似的,只是盯视着那张地图,这张《中国地质地图》是北方公司地质调查所成立的半年间,根据以往国风外地质专家数十年考察,尤其是中央地质研究院多年的实际考察结果绘制的,这张《在中国地质地图》上,说细列出了中国的矿产资源,已开采的、已探明的、远景矿产区等等,可以说,这是中国最详尽的一副地质资源分布地图。
而此时林林总总的资源中,石油,却是一片空白,除去陕北可怜的一点石油之外,在这张资源种类齐备的地图上,再也见不到石油的标志,可是现在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从来没有向现在这么迫切。
“兹!”
突然,指间的灼痛让黄汲清吃痛的深吸一口气,连忙将烧到手指头的烟蒂扔在烟灰缸内。
“所长,又走神了?”
听着所长的吃痛声,孙建初笑着走了过来。
“子乾!”
在说话的时候,黄汲清的语气显得很是凝重。
“不走神也不可能啊!”
再一次,从铁皮烟盒中取出一根纸烟,黄汲清看着那副象征着北方公司地质调查所半年工作成就之一的《中国地质地图》,神情凝重的说道。
“你该知道,新中汽车公司那边,今天打出了一条标语!”
“嗯!”
点点头,孙建初喝了一口茶。
“大干一百天嘛!在要一百天内,完成汽车公司的全部基建,这样的话,最晚明年十二月,汽车公司便能投入生产,二十七年就可达到设计产量!”
“五万辆5吨级载重货车、一万辆轿车……”
念叨着这个数字,黄汲清显得有些失神,而神情却依然凝重。
“现在汽车经过二十年代遭到守旧人士、马车业、人力车业的抵触之后,现在已经在中国实兴开来,百里之途、朝发夕至,公路交通的便捷,使得国人不仅接受了汽车,而且还进一步认识到汽车的作用,汽车可以振兴工商、强国富民、传播文化、普及教育、改良市政、维持治安,对一般市民来说,汽车可以利便行驶,丰富生活,对军队而言,汽车能够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加强军队实力,总之……这汽车越来越重要!过去,汽车受限于进口,价格高昂,而现在,新中国产汽车之后,这汽车必定将迅速普及开来!”
此时黄汲清这位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神情显得有些复杂,即新中汽车公司这座亚洲第一汽车厂的建设速度加快,而感觉兴奋,却又因石油而感到忧虑。
“六万辆汽车,一年得烧多少汽油、多少狄赛尔油啊……”
或许是因为刚来北方的缘故,现在黄汲清还没有适应柴油的说法,而是依如在其它地区一般,依然用狄赛尔油称呼柴油。
“这还只是一年的产量,而且现在还有大量的四轮拖拉机,听说农业机械公司那边,准备的扩建拖拉机工厂,而且,你也知道,汽车公司那边设计的轿车听说是像t型车那样的国民汽车,现在开汽车可是风尚啊!上海那边,有不少有都买了轿车。”
在过去的两年间,一直在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两省考察的孙建初,提及汽车风尚时脑海中想到在上海的弟弟,可不就刚刚买下了一辆汽车。
此时在上海街头,雪佛莱、奥斯汀、雪铁龙等名牌汽车随处可见。一些年轻人甚至买起了敞蓬跑车,现在汽车不仅仅是起到代步作用,更能让开车人出尽风头。摩登的人们把开汽车、坐汽车是为了时尚。可毕竟要拥有一辆汽车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汽车在人们眼中已经成为财力、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买车的动机和用途却是因人而异的,就像他的弟弟,在上海分公司任销售科长的他就没有买风光的敞蓬车,而是购置了一辆普通的奥斯汀汽车。
“可不是,如果不是新区这里为了限制轿车,上牌照需要加征30%的牌照费,没准,现在新区的街道上会有几万辆汽车,要知道,新区内能名够买得起汽车的群体可是不少啊!”
新区内上牌照加征30%的牌照费,在初时的确有敛财的目的,而现在,却是为了将来确保新中汽车公司生产的轿车,对此,外人更是无从得知,可即便是有30%的牌照费,亦无法阻挡一些人购买汽车,比如那些合作企业的经理以及从外地迁入新区的富商。
“所以,汽车只会越来越多,而汽油、柴油这样的石油产品,也会越用越多,现在一年需要进口几十万吨,但也许十几年后,中国一年就需要进口数百万吨石油产品!”
眉头紧锁盯视着那张中国地质地图,黄汲清的语气越发显得浓重。
“尽管石油价格低廉,但每年高达数千万元进口,未来高达数万万甚至十数万元进口,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而石油……”
双手拄着桌上的地图,盯视着地图上,那片被认为“陆相贫油”的土地。
“从1878年近代石油勘探于中国出现,直到现在中国石油工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找不到油田,而“陆相贫油……,。
吐出那四个字时,黄汲清的眉头再次锁紧,这一理论源于民国三年,那一年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组织了一个调查团到中国的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河北、东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调查,没有什么收获。据此,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埃蒙斯教授于民国十年断言:“所有的产油层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海相地层或与海相地层密切相关的淡水地层。”随后,在十一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学教授勃拉克韦尔德在一篇题为《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的论文中再次强调,中国没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积,这一论论据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中国陆相贫油”。
“我就不相信,中国这么大,怎么可能没有石油呢?”
反复看着那副地图,最后将双眼盯在陕北,黄汲清问道身边的孙建初。
“子乾,你去过陕北的油矿实地勘探过,那里的地质情况是什么情况?既然那里产油,应该具备海相生油的地质基础条件,可实际上……”
“那里是陆相!”
吐出几个字,孙建初语气肯定的说道。
“我并不认为,“海相生油”绝对的,如果是绝对的话,陕北的油田就不可能出油,至少不可能出现商业油井,而去年孙越崎所在的陕北油矿探勘处开采的油井,一天可以生产数十吨石油,虽说产量有限,可总归产出了石油,且具备商业价值,我觉得,海相生油、陆相贫油并不一定是绝对的……”
“没有任何理论是绝对正确的,今天的主流的也许明天就是异端,今天的异端也许明天的主流!”
趴在地图前,黄汲清看着地图问道。
“子乾,以你这两年在西北地区的考察来看,什么地方最有可能开采出石油?”
虽说在北大毕后后,他先进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随后转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在翁文灏、丁文江、李四光麾下,从练习生干起,跟随后来惨遭土匪杀害的著名地质学家赵亚曾,北上东北、华北、陕西,南下云、贵、川,转战四方“敲石头”……可对于西北,他并没有孙建初了解,孙建初在过去两年间一直转战于西北各地同,而之所以会问道西北,则是因为黄汲清有一种直觉,相比于其它地区,西北更容易开采出石油,尽管只是直觉,但他依然选择抓住这个直觉。
走到《中国地质地图》前,先看了一下地图,随后孙建初指着地图上的一个位置说道。
“在这里,我觉得可以在这里试一下!”
看着孙建初手指的位置,黄汲清倒是有些迷惑他为什么确定如此在这。
“你为什么会确定在可以试一下?”
“两年前,我在经过老君庙的时候,曾听当地的老百姓说,在清朝慈禧太后时期,就有人向慈禧上奏过这里地下冒出能点灯的黑油?”
地下冒出的,能点灯的黑油,不用去猜黄汲清都知道那是什么——石油!那种黑油就是石油。
“那黑油一定就是石油,不过当时国人更本不懂石油能干啥,慈禧就更不知道了,慈禧当时也没有让下面人去查看是怎么回事,只是对奏本批示该事就此以了,不可再提起……”
提及旧事,孙建初的脸上带着一些可惜之色。
“我在tl〃1的时候,找了半个月,虽说没找到黑油,但是当时老百姓也证实了这种猜测,如果没错的话,应该是地下油苗渗漏的偶然因素,所以,我觉得那里值得试一试!”
这所谓的试一试,并不简单,并不仅仅只是在地质勘探上试一试,甚至可能需要投入一批钻井设备和大量的人员,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需要资金,不过对于身为北方公司地质调查所所长的黄汲清来说,他能够筹集到经费,可最关键的就是人员,在思索片刻后,想到春时看到的新闻,便问道身边的孙建初。
“你在西北时,认识会钻井技术的技术人员吗?”
第三百八十五章 风云突变
你口中的那个油矿在玉门吧!
看似一句简单的提醒,却让管明棠在接下来的几天之中,陷入一种莫名的情绪之中,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玉门油田对于南京而言,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了,甚至可以说,自己所谓的保密,这时只不过是一个笑话。
即便是偏远如玉门,南京的那位手也伸了过去,至少,这句话中可以透露出这么一个信息,对于那位的“手”能伸多长,管明棠从未曾怀疑过,自己有本领在他面前玩弄心思吗?如果真以为自己有那个本事,恐怕那还真是自欺欺人
既然不能玩弄心机,那就坦诚相待吧实际上,似乎自己和这些人打交道,就没怎么动过心机,也正是因为抱着这种心态,在等待着委员长的接见时,管明棠整个人反倒是放松了许多。
“管专员,委员长请随我来”
在侍从官的引领下,管明棠又一次步入了那间办公室,在办公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副字“”,那是孙中文亲笔题写的,在整个南京只有两个人的办公室中悬挂有此字,一位既是这间办公室的主人,另一位就是这间办公室主人的老对头。
不过出乎管明棠意料的是,在办公室中,除去蒋介石之外,还有另一个人杨永泰,虽说这是管明棠第一次见到杨永泰本人,可却知道这位和后世那位张姓演员有些神似的杨永泰,是蒋介石的心腹幕僚,同样也是政学系的核心人物。
在管明棠刚进办公室的时候,杨永泰便迎了过去,笑容可掬的伸出右手。
“哲勤,我们终于见面了,对你,我可是久仰大名啊”
就在管明棠面对这措施不力的热情,不知是先回应杨永泰还是先向蒋介石见礼时,蒋介石的一句话给他解了“围”。
“明棠,坐”
端坐在沙发上的蒋介石指着茶几对面的沙发,态度即不是特别亲切,亦不见疏远。
“谢委员长”
在沙发上半坐着,管明棠心里倒是犯起了嘀咕,这两天除去张静江之外,自己没有拜见任何人,就是今天的这个见面还是张静江居中安排的,可杨永泰这位“当代卧龙”怎么也在这里?
“哲勤,这一年多来,你在邯彰实施地方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可让我等汗颜啊”
突然,杨永泰的这句话,让管明棠的心思一紧,他注意到这场会见,似乎杨永泰变成了主角,而从自己进来,蒋介石一共只说了的三个字。
“秘书长,谬赞了”
道出这句话时,注意到蒋介石的眉头微微一跳,管明棠心知自己的话说错了。
“其实,这于邯彰实施地方建设,能得今日之功,一是机缘巧合,二是借鉴他人经验”
拿不准这主从二人唱的是那出戏的管明棠,沉思着将自己在邯彰专区施政的做法和经验都说道了出来,从而证明自己的成功不过只是机缘巧合和借鉴他人经验,至于自己,那根本就是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嗯,借清剿枪会之名,行以地方威慑,再借机实施减租降息,有前者威慑余威,地方自无人敢于反对,又趁其虚弱编练民团、推行保甲,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控制,哲勤,你的这个路子,走的非常稳当,年纪青青能如此稳健,倒也属难得”
赞赏之余,杨永泰则恭敬的对蒋介石说道。
“委员长,以前卑职就说过,中央的政策是好的,关键还是地方上的执行,哲勤那边能不打折扣的执行中央的命令,地方施政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央政策的成功……”
“嗯”
终于,蒋介石极难得的点点头,原本与人谈话时,话语极少的他,这会倒是难得的道出了一句话来。
“明棠,在地方上,你办的不错,能知道天下最难,当属老百姓最难,为官者若是都有这份心,地方上的事情也就好办了”
这一句感慨,让管明棠颇以为然的点头说到。
“委员长说的极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恰如元人张养浩的所述,世间当属百姓最苦,百姓所求极为简单,无非食饱衣暖,家人安康,只消自己那几分地种得出粮,官府苛索尚不至无以为食即可……
提及百姓苦楚时,管明棠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些衣衫褴褛、面呈菜色的农民,话匣子顿时打开了。
“……降租减息只是减少了地主对农民的盘剥,而为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收入问题,现在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