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山河血-第3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范夫平的话,让李历之沉默了好一会儿。在长官的沉默中,范夫平能感到长官透过黑暗正凝视着自己,他偶尔扬起香烟时,他能看到长官神情中的凝重。
“那也是没有办法,我需要保护我的人,上一次,日军进剿的情报外泄,日本人肯定要追究泄密的源由,不是他,就是我的人,所以,……怎么样,没给家里带来什么麻烦吧!”
不知为何,李历之对着自己的下属解释了起来,他知道,家里解决那个目标需要承担的风险,在东北,他的网络和家里的网络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网络,也正因如此,他才会要求家里协助他解决掉那个麻烦。
“长官,”
范夫平继续说道,
“目标是自然死亡的,脑出血。”
又是长时间的沉默。满面胡子的李历之,在听到这个回答的时候,先是一愣,随后他朝着离范夫平看了一眼,又向他点着头。
“看来……”那。
还是家里更适合干这种事情啊!
在心里如此沉思着,李历之又转移话题说道,
“范上尉,这次你来这里,家里有什么其它的指示吗?”
长官的问题让范夫平觉得松了口气,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眼前的长官已经接受了他们。
“根据家里的指示,考虑到现在义勇军面对的困境,为了避免力量的损失,如果有必要的话,家里将派出飞机,把一些无法继续坚持下去的部队撤往关内。”
范夫平的话让李历之的眉头猛的一皱,随后,他却又点了点头说道。
“有一些部队,确实需要撤出去,这些年,弟兄们实在是太辛苦了!”
在话声落下的时候,李历之却又把话声一扬,盯视着范夫平说道。
“但是,我想知道的是,家里是不是准备放弃这里!”
作为一名情报人员,通过对运送物资的飞机进行飞机,李历之已经敏感的意识到,在支援义勇军的事情上,家里的态度似乎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像过去那般不遗余力,过去每天都有至少数吨物资被由多架飞机运往东北,但是现在,每天能保证一架飞机,就已经不错了!
“长官,这……这超过我的权限!”
范夫平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这个答案超出了他的权限。在某种程度上,他很想给出长官一个答案,但是他却不知道该不该这样做,更准确的来说,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家里,是有其它的打算吧!”
从两年前停战协议签署之后,出于情报人员的直觉他便意识到,这对于义勇军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果然在接下来的两年,日军更是调动重兵不断进剿,更是令部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损失,有好几次,甚至就连司令也差点身陷绝境,如果不是有家里的支援,或许,抵抗早已经被瓦解了,现在部队只能隐藏于密林之中,等待着。
“家里希望东北的抵抗继续下去,只是……”
又沉默了一会儿,范夫平看着长官如实的说道。
“只是需要限制一下规模……”
“我明白了,家里是希望给日本人制造一个假想吧!”
是什么样的假相呢?
这个假相再简单不过,无非就是剿匪取得成功的假相,将家里减少飞机机次与撤出一些部队的举动互相联系之后,李历之完全明白了家里的用意,家里不是准备放弃这里,而是……为了让日本人心安。
但为什么要让日本人心安呢?
想到这里,李历之默默的站起身,在他的脑海中将所有的线索都相互联系了起来,首先是从去年开始,原本活跃在东北各地的地下破坏活动日益减少,同时,他们也根据命令减少了对铁路的破坏以及对矿区的进攻,当然,这也与日军不断调集重兵进剿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家里又要撤出一部分部队,如果日本人发现有义勇军部队撤出东北的话,那么,他们势必会明白一点——义勇军难以继续坚持下去了,那么剩下的义勇军也就不足为惧了,这意味着,日军在东北实施的所谓“治安作战”取得了成功,东北自然也就成了——日本安全的大后方了。
难道……
思索良久之后,李历之抬起头看着范夫平说道。
“明天,你随我一起去见司令,到时候,我会请司令拟定一个需要撤出的部队名单,但是……”
——我喂自己袋盐
》》(6。3;;rv:30。0)
第三百九十八章 阴影中的人
不论人们身在哪个地方,身处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无论是叫嚣“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世界,亦或叫嚷着“人人平等”的新世界,还是叫喊着“种族优劣”的社会之中,平等,从来都是相对的,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总是有人享有这样那样的特权,这种特权只不过是多与少的关系,没准,在一些叫嚷着“人人平等”的社会之中,说不定还会变得更糟。
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一座老城,北平并不是一个拥有宽广街道的城市,事实上,北平城内除去那条长安街和更名为“中山路”的正阳门大街之外,北平的街道无疑显得有些狭窄,尤其是随着人行道的规划,行道树的种植之后,更是如此。
同时,在过去的几年间,随着廉价的自行车的普及,使得交通便显得有些拥堵,但是在相对拥堵的街道却有着并不拥堵的一条内线道,在表面上,这是公交车专用道,但实际上,这内线道,取得通行证的汽车也可以在其中行驶,比如绥靖公署的要员使用。而对于北平的那些商高官显贵来说,这种专属车道就象封建时代皇帝的专用道一样,只是看的份,当一旁的公交车或者黑色的公务车疾速行驶的时候,他们却只能在一旁缓慢的行驶,这似乎是官员理当拥有的特权。
特权,从来都是无处不在的!
清晨时分,是一辆宽大的汽车在内线道上行驶着,它拥有普通金鹿汽车所没有的庞大车身,引擎盖下是一具北方动力制的十二汽缸引擎。
这种车在北平并不多见,事实上,这种手工制造的豪华汽车,在全国也仅只有一百多辆,只有达官显贵才能获得这种汽车,而这种汽车宽敞的空间,足以衬托政府高官身份或者富人的体面。
和任何一个拥有这种汽车的人一样,曾澈不用自己开车,有专职的司机为他开努。而在副驾驶席上,还坐着一名身材强壮的调查员,在调查员的外套里总是带着自动手枪——并不是普通调查员用的22式警用手枪,同样也不是24式军用手枪,而是26式自动手枪,一种可以像冲锋枪一样扫射的自动手枪,与普通的汽车不同。这辆车的车窗上贴了一层暗色的胶膜,让闲杂人等无法一眼看出车里坐的是什么人。此外,厚达50公厘的车窗玻璃都用防弹的聚酯塑胶制成,可以挡住12。7mm子弹的射击——这是特勤部门的试验人员经过试验证明的。特制的装甲让整辆车较普通汽车重了超过1。5吨,但是这对车子的马力和速度并没有影响。
此时,坐在汽车上的曾澈一面翻阅手中的报纸,一面思索着,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情报工作的人来说,阅读报纸掌握的一门技术。他正在看的是国内的《中央日报》,这份报社是中央的官方报纸,或许,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情报来源。
但是这却是一个很好的了解南京对外态度的来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调查部的负责人,在曾澈的手下有着许多真正专业人,而作为这家世界一流的情报组织的负责人,他自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直接的情报。
人的命运总是如此,有时候,曾澈忍不住会想,假如当年自己没有做出那个选择的话,那么,现在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呢?
想到这里,他不禁叹了一口气。如果当年他没有做出那个选择的话,他永远都不可能成为这个也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情报机构的负责人,命运还真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中央信托公司与德国易货贸易继续展开……”
看着报纸上的这条新闻,曾澈的眉头微皱,早在一个星期前,他就收到了报告,中央通过以出口土耳其的名义假道土耳其向德国出口,因战争同德国中断了数月的易货贸易又一次展开了。
两年前中日签署停战协议之后,无论是出于抗战的经验教训也好,或者说为了与华北的建设相对抗也罢,亦或是国家的建设需求也行,中央为了建立现代化的军事以及工业基础,迫切需要来自外界的资本以及技术援助。而中国的在战争中的表现,更是赢得了德国青睐,同时德国亦需要中国的农产品以及稀有矿产资源,为此德国开始向中央提供了大量信贷以及帮助中国向德国企业订货,由此两国的合作,在民27年后,不断呈扩大趋势。
以民27年到28年为例,这2年中国从德国进口的总值分别为4。31亿马克、6。6亿马克。通过两年的合作,在德国的帮助下,中央于江西、湖南以及湖北、四川建立了一系列的兵工厂和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同时又通过军事人员培训使得中央军的素质得到了的很大的提升。
在过去的两年间,中央信托公司向德国提供了小麦、大豆、棉花、桐油、猪鬃、羊毛、生丝以及钨精矿、金属锑、金属锡、铬精矿、锰精矿等价值7。7亿马克的战略物资,德方提供了最新型号的飞机样品、火炮样品、坦克、通讯设备、300多种机床和机械样品,发动机、气轮机等。
为了保证德国供货的质量和期限,南京政府甚至组成一个委员会常驻德国,该委员会及其麾下专家在今年上半年竟达100人之多,而相应的在南京,亦有一个德方的委员会长驻南京,以保障中国的供货。
但是对德国贸易随着法国战役的爆发,英国海军对大陆的全面封锁,而结束,但是现在贸易却再一次恢复了,而这意味着什么呢?
作为调查部的负责人,曾澈自然不会去考虑诸如中央钢铁厂、中央造船厂、中央飞机制造厂之类的工业企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实际上,对于南京方面在创办一系列现代化企业上的努力,华北方面是乐见其成的,甚至包括北方公司在内,都极乐意提供技术帮助,毕竟,南京的努力同样意味着中国综合工业力量的提升,这对于未来无疑是有所帮助的。
但是对于曾澈来说,他看待问题的情况并不仅仅只是这样。他不仅仅需要搜集情报,同样也需要对局势加以分析,因为,情报的最终作用,就是通过对各种情报的分析,协助政府作出最终的判断。
实际上,他现在的权势比梦想中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调查部的负责,他是为主任提供咨询主要渠道,也因此得以在华北当局的外交政策、国防和内政事务中有发言的地位。
“这会不会导致进一步合作呢?”
心下如此思索着,在合上了报纸的时候,曾澈的眉头紧皱着。
在一个星期前,刚刚收到这份情报的时候,他并没有认真的思索过,但是现在,因为在汽车上的关系,加之一系列后续情报的整理,使得他能够进一步了解这一信息的背后透露出来的一些可能性能。
他清楚的知道,中德两国现在的合作是多么的“亲密无间”,在军事上,以德国前国防部长为首的军事顾问团,一面培训中国的军官,一面训练着中国的军队,在经济上,德国的工业企业在中国有数亿马克的投资,而中国亦通过易货贸易从德国进口大量的设备,建立了一系列的工厂企业,在政治上,南京更是倾向于亲德。
而相比之下的华北呢?
无疑,华北的表现无疑更倾向于亲美,首先北方公司在美国拥有巨额投资,同时引进大量的美国技术,实际上,这种投资与引进是双向的,一面投资美国的工业企业,一面引进美国工业企业的先进技术以及技术人员,正是这种合作使得公司能够更为迅速的成长起来。至于德国,与其它国家一样,不过只是北方公司的一个商业对象,如此而已。
如果中央倒向德国的话,是否会对华北造成冲击呢?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是否会对老板的部署产生冲击?
心下如此思索着,曾澈的心底一时间竟然无法平静下来,作为华北当局高层核心人员之一,对于老板对将来的部署,他是少有的几个了解其整体部署的人,他清楚知道,在那个部署之中,德国的同样也是问题的核心。
更准确的来说,德国是影响到整个部署的关键所在,可在说,德国的一举一动都将决定整个部署的成败。
但假如中央的亲德力量占据上风的话,会不会对中国的倒向产生影响,而这势必将有可能影响到老板的部署,而对于曾澈来说,在过去的两年间,他所从事的对外部署工作的中心重点,就是以协助老板达成目标为重点。
想到这里,曾澈朝着窗外看了一眼,此时汽车已经驶出城了,再过十几分钟就会到达调查部,但现在,相比于去调查部,他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
“立即调头,去绥靖公署!”
曾澈没有一丝犹豫的对司机吩咐道,现在,他需要立即去见主任。
第三百九十九章 外交之变
清晨的阳光透过晴窗映入办公室中,此时的办公室内显得静悄悄的,办公桌上,几部电话整齐的沿着办公桌的边缘摆放着,几份文件置于桌上,在办公桌的后方,管明棠静静的坐在那里,整个人都陷入沉思之中
默默的点着一根香烟,深吸一口后,管明棠吐出一口烟雾,然后将视线投向曾澈,一直以来,他主持的调查部从来没有让自己失望过,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当历史发生改变之后,调查部提供的情报是自己做出决策的主要依据,而现在,这一份看似没有太多情报作为支持的推测,却让管明棠的脑海中不由的浮现出一个名词——“蝴蝶效应”。
现在,这只蝴蝶已经改变了太多,谁能保证,这只蝴蝶没有影响到整个二战的格局呢?
“清泉,你认为,中央在联德上有多大的可能性?”
端起桌上的茶杯,管明棠喝了一口茶,随后问道,茶杯的茶身上印有绥靖公署的标志,正如同这里的每一个公物一般。
“老板,是否记得两个月有召开的五届七中全会?”
面对老板的问题,曾澈并没有给予直接回答,而是提及两个月前于南京召开会议,管明棠点了点头。
“在会议召开的第二天,讨论外交问题时,首先是外长王宠惠报告国际形势,当时提及欧洲形势,行政院院长孙科当即指出,英法实属帝国主义列强,凌我中国达百年之久,前者占我香港、后者据我广州湾,而德国在欧洲已击败稳操胜券,因此中国当前外交,应以联德为主,除继续外交、军事外,应发生党的关系,且英国在欧洲已能为力,必定失败。”
曾澈的回答,让管明棠默默的点了点头,两个月前五届七中全会召开之后,南京方面就将会议结果通知了自己,不过并未就外交调整作出任何实质性的决定。
“老板,现在,我们恢复对德国贸易,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被视为外交政策开始进行调整的一种可能”
“这个问题,中央已经作出决定了。”
开口的是刚进来的外务处长黄培坤。
“主任,对不起,我迟到了。”
刚刚赶到的黄培坤正好接过了曾澈的话,在看到曾澈时,他主动的向其点头致意,或许外界并不清楚,但是作为华北当局的高层核心官员,他却知道这位曾清泉是华北地区秘密警察头子,在表面上,保安局局长王长青被好事者称之为“中国的希姆莱“,但实际上,王长青和保安局不过只是浮于表面,无论是保安局亦或是王长青实际上都受控于调查局,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与调查局保持着领导下合作关系。
“主任,在王宠惠的报告中,提及德国进攻法国,以及法国投降一事对远东的影响,固然,现在英国并未投降,现在法国已经失去了对远东的控制力,因此,其认为我国应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制造借口,强行收回广州湾!”
“嗯……”
管明棠默默的点点头,在南京转来的报告中,也曾提及这一点,不过对此,蒋介石本人也在犹豫之中。
“而孙科等人坚信,英国在欧洲已经无能为力,且已无力控制亚洲,而德国目前在欧洲更是占据全面优势,因此,加强对德合作,实际就是与胜利者进行合作。”
已经坐下来的黄培坤继续汇报道。
“另外自国府定都南京之后,当时尚为**总司令的委员长认为德国的“物质”和“人才”均可借用,因此实行“联德”方针。“九一八”事变后,委员长筹划“对日秘密国防”,一面让德国顾问参与整理兵工厂计划;一面派人赴德,接洽经济合作,以货易货,从德国取得军火供应。之后,德日、德意先后结盟,委员长方才逐渐改变对德态度。而在民十七年,德国意欲承认伪满洲国,当时中央内部要求对德绝交的呼声日渐增强。随后,蒋介石本拟派朱家骅赴德,因欧局紧张,决定缓行,但仍不同意与德绝交。值得庆幸的是,随后我军反攻,令日军颜面扫地,德国亦由此改变对华态度,放弃承认伪满,其后德国介入调停后,在两国共同意愿下,重建了中德之间热络联系,而孙科等人在会议上的发言,实际上是为了进一步联德作铺垫,毕竟……”
看着主任,黄培坤颇为无奈的耸了耸肩膀,然后有些无奈的说道。
“现在德国于某种程度上于我而言,近乎于盟友,但其与日本于民二五年签署国际协定,虽其逊于德意两国“钢铁条约”,但却根据南京获得的情报,目前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正在秘密商讨签署进一步同盟条约的可能,而出于对日备战的需要,阻挡日本与德国签署同盟条约,实为对德工作核心,因此,目前对德重建联络应与此有关!”
“嗯……”
沉吟片刻,管明棠看着黄培坤说道。
“培坤,以你看来,中央为阻止德日签署同盟条约,是否会冒险以加入同盟条约作为交换,从而避免德国联日!”
“当然有这种可能。”
如实的回答了主任的问题后,黄培坤又继续说道。
“不仅有这种可能,而且为促成此事,中央甚至有可能采取一定的外交冒险,以寻求外交突破。”
随后,黄培坤又以慎重的嘲讽语气说道。
“但是,在是与中国结盟,还是与日本结盟的问题上,显然最终的决定权,并非在于中国或日本,而在于德国,准确的来说,在于德国的世界政策。”
“德国的世界政策?”
看着黄培坤,管明棠有些诧异的问道,同时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是的,主任,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只能是德国自身的世界政策的需求,而非完全外交需求。”
谨慎的作着解释,黄培坤又在心里斟酌着用词。
“对于德国而言,假诺德国仅考虑未来对苏问题,那么中日两国皆是适合盟友,日本有北进之呼声,且有东北之利益现实,而中国有去年冲突于前,又有蒙古苏据现实,因此,无论中国或是日本,皆有可能成为其未来进攻苏联之助力,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德国的外交结盟政策,是否仅考虑对苏联战略需求?如仅考虑以此作为考虑,那么,与我国结盟的可能性极大,相比于日本,我国或稍逊于其,但相较于日本,我国人力、物产资源远胜于日本,且又有数年工业进步于先,与我国结盟远胜于与日结盟。”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德国是否仅以苏联作为其外交战略核心!”
坐靠着椅子,管明棠点着头说道。
“我想,对于德国人而言,他们需要考虑的并非仅仅只有苏联,他们甚至需要考虑美国、考虑到亚洲,我想,相比于中国,日本最大的优势,应该在于海军,德国是个海军弱国,但英美两国却皆为世界第一海军强国,若以世界战略作为考虑,德国更需要日本的海军!”
望着黄培坤,管明棠充分的了解到他的聪明之处,只不过是简单的几名分析,就让自己忆起了先前忽视的一点,德日二战结盟,除去有对苏战略的需求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德国需要日本的海军去牵制美国海军,可以说,这是德国战略部署的一个核心,显然这一核心,不会因为中国而发生改变。
“是的,主任,因此,我想,无论南京最终作何决定,在联德以及对德结盟的问题上,无疑一厢情愿的想法,更多一些,”
看似无奈的耸了下肩膀,黄培坤用玩味的口气说道。
“我想,中央或许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而反观现在的英国,固然,其正陷入绝境,但假若美国在合适的时机参战,那么,我想其即便是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亦有可能稳定世界局势,届时,我想,我国之重要性方才能有所体现,因此,对中国而言,现在最紧要之事,应是在这一纷乱的局势中保持中立,而这一中立,必将使我国获得前所未有之利益。”
这恰恰是黄培坤的聪明之处,对于曾留学美国的黄培坤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倾向于亲美,但是现实却告诉他,目前保持中立是眼前这位主任的态度,作为他的下属,他自然需要全面配合。
“的确如此!”
点点头,对于目标保持中立的重要性,管明棠自然深知,但他却又不能忧虑的说道。
“但是我们却不得不考虑到,另一种可能,中央是否会为了促成对德结盟,进而选择在某些方面进行外交上的冒险,从而寻求外交上的突破呢?而这种尝试,是否有可能影响到我国未来的中立?”
“的确不排除这种可能。”
稍作沉思,黄培坤又补充道。
“而且,这种可能性极大,因为,对于中央而言,一定的冒险在目前的国内外局势下,是可以接受的,亦是可以尝试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