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扬天下-第4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交部左侍郎黄振林想了想说道:“陛下,西方各人的殖民方式与我大秦现行的策略确实有些不同。荷兰、英国、葡萄牙等国,实际上多数是以贸易公司打前站,比如荷兰的东印度公司。
换而言之,西方各国的殖民过程,并不需要国家投入多少经费,而我大秦现在主要还是以海军打前站。
在通往欧洲的航行上的重要据点都已经被欧洲国家抢占的情况下,我大秦用海军打前站,利于迅速控制航道以及抢夺沿途战掠据点。
但对比西方各国,我大秦在这扩张的过程耗费了更多的精力也是事实。在扩张的初期,因为有大量的战利品弥补军费支出,因此朝廷不但没感到吃力,还有源源不断的进账。
不过今后经营起来,初期总是投入大于收益了,如果不改变现在的模式,采取西方那种以公司经营的办法,我大秦今后在海外的收支将有可能失衡。很多战略据点支出可能会大于收益。
因此,臣以为我朝不妨吸引一些西方国家的经验,授予一些贸易公司相应的资质,让他们去经营这些战略据点。”
实际上,黄振林说的,秦牧早有考虑,对远洋贸易商社等几个海外贸易公司,也给予了一些武装,只是没有象荷兰东印度公司那样,明确授予这些贸易公司海外殖民特权。
秦牧很清楚,这么做一定会有很多大臣反对。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陆权国家,大家的思想比较保守。
而且这些贸易公司一但拥有海外殖民的特权后,公司的股东就会得到巨大的利益。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主要是由荷兰的贵族及议会官员组成。公司有了收益也是进这些人的口袋,他们当然会支持公司海外殖民。
大秦的贸易公司却主要是由商人组成,公司盈利了,朝中官员分不到利益,他们会同意赋予商人开办的公司海外殖民特权?
如果让朝中官员参股,官员那么多,难道让大家都一起参股?
目前来说,实不宜搞这些。
那么,黄振林的提议,大致也只能采取一些折衷的办法。把一些不太重要的据点交由贸易公司去经营。大秦的海军尽可能控制一些最重要的战略据点就行。
至于在欧洲几个港口,光靠贸易公司经营是不行的,至少目前非常有必要驻军。
思前想后,秦牧先否决了黄振林的意见,接着说道:“纵观整个世界,欧洲将是我大秦主要的贸易对象,目前在欧洲的几个港口,不但有必要驻军,而且为了进一步影响欧洲局势,让大秦的商人快速入进欧洲市场,同时配合中亚战略落实,驻军的数量还不能太少。
目前柯宸枢已经派出一艘宝船,六艘飞剪式战舰、五百陆战队前往欧洲。朕以为,应该再加派四艘飞剪式战舰和五百陆战队前往,才足以保障大秦在欧洲的利益。必要的时候,协同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舰队,直接威胁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
ps:早上起来一看,月票榜上又掉了一个名次,落到分类最尴尬的第七名了,真是一步天堂,一步地狱啊,急求月票,求订阅!
。(未完待续。。)
第1110章 启航吧
大秦的司法改革还在紧锣密鼓的推进,对都水监和军器监两个外沿部门的官员的专业培训考核又即将铺开。
这些改革虽然秦牧都和朝中重臣达到了一致,但改革涉及到的部门,以及类似部门的官员,仍难免会形成一些反弹。
访欧使团的辉煌事迹,远胜于当年的张骞通西域,象一场及时雨,这件事正好用来转移国内的视线,因此,秦牧不但特意召开了一次朝会,落实驻军欧洲之事。
而且还让《大秦时报》对这件事大肆渲染,除了转移国内视线之外,也是为鼓励更多的人走出去,鼓励商家大举进军欧洲。
荷兰、葡萄牙这些弹丸小国能把生意做到大秦来,泱泱大秦,掌握着巨大的贸易优势,就不能去抢欧洲的市场吗?
如果说以前因为对欧洲不熟悉,去了没有保障,那么现在你可以放心的去了,好望角以东有皇家海军保护,进入大西洋之后,葡萄牙、英国、西班牙的港口都可以自由停靠,并且能得到相应的保护以及补给供应。
到了欧洲,有多国的贸易港可以由自贸易,而且还是免关税的。大秦自己也有两个港口,阿威罗港以及地中海的马塞港。
你们不再是无依无靠,大秦的皇家海军已经开赴欧洲,在那边将没有一个国家敢故意刁难你们。
还等什么?去吧,满载着大秦的商品启航吧!在那边。大秦的商品供不应求,价格是本土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只要你们能到达欧洲,就能赚得钵满盘满。
现在大秦各地的造船厂,造船订单至少也已经排到了一年之后,特别是航速惊人的飞剪船,更是商人们首选的船型。
每天航行于朝鲜、日本、南洋、南华洲、印度、波斯、红海等地大秦商船,总数已经多达八千多艘。商船的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递增着。相信很快就会超过荷兰,成为世界上拥有商船最多的海洋贸易大国。
皇家海军强势的开拓,为大秦的商品铺平了道路。打开了市场。在皇家海军控制的范围内,你只要不畏风浪,把货运过去,就不用担心赚不到钱。
其实上。就算不用施加外交和军事压力。大秦的商品也根本不用担心没有销路,无论是传统的丝绸、茶叶、瓷器,还是新兴的纱丝、棉布、成衣、羊毛衣、皮衣、奶糖、牛肉干、特色薰肉,以及香皂、马桶、蓄电池、灯泡、探照灯、水泥、橡胶制品;新式钢材打制的宝刀、宝剑、火柴、玻璃工艺品、纸张、笔墨、书画,儒家经典书籍、佛经、医书,精巧的首饰,玉雕、各式香料、药材,家具、漆器等等;
随着大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对大秦的仰慕越来越深,人们多以能用上大秦的商品为荣。
大秦的商品正通过数量近万的商船。源源不断的远销海外,同时带回大量的海外商品,以及一船船的财富。
前两天就有消息传回,远洋贸易商社的一艘商船从波斯湾回来,一个蓄电池和五个灯炮,一个部落酋长看到之后,视之为神物。用价值30万龙币的珍宝买下,此事传回,在大秦轰动一时。
而类似的传奇故事绝非单一现象。很多新奇的商品到了海外,常常能获得令人瞠目结舌的高价。这样的生意,只要做上一桩,就足以让人一辈子享用不尽了。
这样的暴利,引诱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海外贸易。
现在,欧洲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已经敞开在大秦的商人面前,《大秦时报》这一报导,立即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很多商社和贸易公司纷纷组织船队,准备远航欧洲,抢占市场。
朝野一片沸腾之下,司法改革以及对都水监、军器监这些部门官员的培训考核的事情,就变得有些波澜不惊了。这也正是秦牧希望达到的效果。
军器监和都水监这两个部门“匠气”都比较重,和翰林院这种清贵的部门根本没法比较。
培训考核在这两个部门悄然铺开,朝中官员没有多少“疼痛感”,甚至还有御史言官主动提出对太仆寺、司农寺等部门一并进行培训考核,还是秦牧担心动作太大,会产生不良后果,才暂时按下。
华盖殿里,秦牧把主持《大秦时报》的翰林学士王夫之召来,对他说道:“王卿,大秦时报是朝廷的大报,朕是每期必看,自从王卿任主编以来,大秦时报的质量不断提高,权威性也得到了民众普遍认可,朕心甚慰。不过朕以为,现在的大秦时报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就是门类比较混乱,这方面必须加以改进才行。”
王夫之连忙问道:“不知陛下想如何改进?”
秦牧正色地说道:“朕的意思是,不能再这么笼统的编排了。要分出行业版块才行。比如第一版是时政类的新闻,第二版是科技类的,第三版是金融类的,第四版是农业畜牧类的,总之,每一个版面都要分清,这一类的新闻不能编排到那一类的版面里去。朕这里有一份版面安排细则,你拿去照办即可。”
王夫之接过宫女递下来的素笺,只见上面已经分门别类的排好顺序。王夫之觉得这么编排的话,确定更加简洁有序。谁要看什么类型的报道,直接找相应的分类版块就行了,于是答应了下来。
秦牧这么做,其实是想用大报作为引导,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各行各业的地位在报纸上体现现来。
比如科技版块,被他放到了第二版,仅次于时政要闻。
而科技的创新免不了涉及到数学、几何、物理、化学这些学科,久而久之,这些自然学科的地位就会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并深入人心。
分完版块之后,秦牧又说道:“为了保证大秦时报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所以报道都不能仅凭捕风捉影便加以报道。报社要聘请一些具有较高素质的人作为记者,对一些重大新闻,以及突发事件,进入实地追踪了解;
而且新闻报道时,尽可能不要有主观立场,你们的任务就是将事件事原原本本的报道出来,至于民众看了,持什么样的立场那是民众的事,你们必须确保自己的中立性。唯有这样,才能长期保持大秦时报的权威性。”
如果连权威性都没有了,那么秦牧费尽心机去分什么行业版块,也就没有任何用处了。
总之,为了提高数理化的地位,秦牧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中国的情况与西方不同,西方经过文艺复兴之后,各门自然学科正在蓬勃发展,中国自从汉武之后独尊儒学,导致了其他自然学科严重萎缩,若不迅速矫正这种畸形的知识形态,自己再努力,最后中国的科技还是会落后于西方。
王夫之不知道他想的这么多,听说要聘请大批记者,他不禁皱着眉头道:“陛下,这会大大增加报社的支出。。。。”
秦牧立即摆手道:“王卿治学方面是行家,但在生意经上,你还真是不行。聘请记者固然会增加报社支出,但却能大大提高报社的新闻报导速度、质量、以及权威性。
这权威性越高,报刊的销售量就会越大,报社的收入也必然越高,而且广告的收费也能大大提高,现在发一个广告,收费是二十龙币,到时就可以收一百龙币,甚至一千龙币。
你尽管照朕说的去做吧,具体的行政管理方面,朕再给你找个干练的人才,不用你操心行政管理方面的事情。”
“是,陛下!”
ps:继续磕头求月票,求订阅,亲们,支持一下吧,再顿首!
。(未完待续。。)
第1111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县与帝都南京隔江相望,距离南京约百里左右,快马半日可至。
县境除滁河下游和长江沿岸为冲积平原外,多属玄武岩方山丘陵和黄土岗地。从南京走陆路往淮安、清江浦、海州、泗州等地的话,都要行经,因此的商贸也颇为发达,每天车马熙熙攘攘。
临近梅雨季节后,天空时常是细雨茫茫。张志年过五旬,须发已微微花白,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腰间系着一个渔篓,手上拿着钓竿,冒着细雨来到县城南郊的龙池边。
南郊龙池出产的鲫鱼肉质细嫩,十分鲜美,远近闻名,但是价钱也比其它地方的鲫鱼高出三成。
张志挽着衣袖和裤脚,因为池边泥泞,连脚上那破旧的“千层底”也脱下来别在了腰间,不管怎么看,他都像个乡野村夫。
不过附近的农人多数认识他,见了他总会停下,让到路边,恭恭敬敬的施上一礼,叫一声:“张训导。”
在明代,各县分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县学通常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
府一级的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则多为与金榜无缘的举人或贡生,由地方官指派。
其中嘱托是约聘教员,类似于后世的代课老师。
而无论是教谕,还是训导、嘱托都与地方行政、诉讼无关。没有油水可沾,“奉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他们的奉禄极为微薄。而且作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每天与四书五经打交道,也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多不善于经营;
依靠他们微薄的俸禄,不过是勉强能养活自己而已,因此往往只能抛下妻儿一个人去就任,长期过着“妻离子散”的生活。甚至连堂上双亲。都无力奉养。
张志拿着钓竿来到龙池边,拿出蚯蚓为饵,下了钩。望着一池蒙蒙烟雨,葱笼春景,紧了紧身上的蓑衣徐徐吟道:“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其实他远远没有诗词中描写的那么惬意,他的发妻留在老家奉养年过七旬的老母,原来妻子靠着织布勉强能维持着家中的生计,但半年前,妻子因劳累过度病倒,至今没有恢复。
张志一个个的去拜求同僚借钱,可同僚和他领着一样微薄的薪俸,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哪有钱借给他呀。
张志求告无门,绝望无助。正准备辞去训导一职,回家再想办法。最后还是一个家境较为殷实的学生回去求了父母接济张志,才勉强支撑过来。
如今龙池钓鱼,也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贴补家用。
张志故作轻松地吟完诗,才注意到今天来龙池边垂钓的人多了不少。细雨蒙蒙,加上大家都戴着斗笠,披着蓑衣,一时也看不出是些什么人。
张志心中不禁暗叹,因为池中的鱼总是有限的,这来垂钓的人多了,难免僧多粥少。。。。。。。
接下来,张志发现自己今天所在的位置大概是风水不好,下钩许久都没有鱼儿上钩,透过迷茫的烟雨,却发现别人不时钓上鱼来,急得他不时抽起自己的鱼钩,蚯蚓还在,可怎么就没鱼来吃饵呢?
他四处张望了一下,提起钓竿,拿上空空的鱼篓换了一个地方,还是没钓到鱼。
他很想厚着脸皮,蹭到南边的那株古柳下,因为他注意到,古柳下的那人钓上的鱼最多,这地方应该是最好的。
只是古柳处地方窄,除了一处水面比较干净,其它的多生水草,不适合下钓,张志只得作罢。捱到暮色将临,他才钓起两尾鲫鱼,想起家中境况凄凉,张志拿起鱼篓,抚着被雨水打湿了的胡须,不禁感叹:“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李寓,怎么是你?”
“恩师,不光是我,其他同学都在,恩师在上,请受我等一拜。”
从古柳边站起来的,不是自己的学生李寓是谁?张志见他不顾地上潮湿,屈膝便拜下去。那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龙池边钓鱼的人,也纷纷站起来向他行拜礼,然后把自己的渔篓拿过来,把鱼倒到他的鱼篓里。。。。。
“你们。。。。。。。。。你们这是做什么?”
李寓说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恩师家中有困难,学生等无力接济,心中愧疚不已,这些鱼,是学生等唯一能回报恩师万一的,请恩师请下吧。”
“请恩师请下吧!”
“请恩师请下吧!”
“。。。。。。。。。”
看着一张张熟悉的脸孔,张志那花白的胡须微微颤动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黄昏的细雨迷迷蒙蒙,打湿了他的眼眶。
张志在李寓等学生的簇拥下,顶着细雨,踏着泥泞,高一脚低一脚地回到县学。远远就看到县学前围着一些民众,而县学的教谕汪百真手上拿着什么,神情十分激动,另外两训导康庄和韦成更是跪在泥泞的地上,又哭又笑,状若疯癫。
张志和一群学生大惊,连忙跑过去。
“汪教谕,出了何事?你们这是。。。。。。”
“张训导,你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快来看看,咱们。。。。。。皇帝圣明!皇帝圣明啊!”
张志接过汪百真手上的公文仔细看起来,严格来说,这是一份通过朝廷发下来的圣谕,圣谕上开篇就以“天地君亲师”来点明老师的崇高地位,细列了老师贡献以及艰苦,最后张志的目光死死盯在“加俸两石”的字眼上,手里鱼篓啪的一声跌在地上,一篓的鲫鱼落在泥地上乱跳着。
“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
张志恍如做梦一般,喃喃地问着。汪百真激动地答道:“是真的,当然是真的,这是圣上的旨意,是圣上的旨意。。。。。。。。。”
训导虽然是也官,但未入流,之前每月的俸禄只有两石米,有时俸米还没法全额拿到,日子过得苦哈哈的,一年到头,连件新衣服都买不起,肉都吃不上几回。
现在俸禄突然加倍,变成了月俸四石,这都快赶上明代的知县了,纵观历代,这都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月俸四石,月俸四石。。。。张志反复念叨着,和另外两个训导一样,有感皇恩浩荡,忍不住老泪纵横,面京跪下三叩首,高呼万岁!
周观的百姓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后,议论纷纷,多数也称赞皇帝给学官加俸是圣仁之举。
一直以来,教谕与训导这些学官都很得普通百姓尊重,他们传播着知识,传播着希望,但俸禄很微薄,生活过得很苦,和他们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些老百姓都是看在眼里;
因此现在皇帝给学官加俸,多数人都觉得是应该的。
这次得到加俸的,是大秦所有的学官,整个大秦,将会掀起一轮尊师重教的风潮。不难想像,成百上千个州县,都会出现像县这感人的一幕,数以万计的老师,将会因此受益,进而对皇帝感恩戴德。
接下来,朝廷要对所有老师进行培训考核时,阻力将会减到最小,而秦牧要推动数理并轨教学,也拥有了普遍的支持。
而朝廷每年在教育上不过多投入了三几十万龙币。
第1112章 又起心思
大秦皇帝下旨所有官学的教谕、训导、嘱托加俸,而且一加就是一倍的俸禄。
他在华盖殿决定给学官加俸时说过一段话,被《大秦时报》原原本本地刊登了出来:“。。。。。。。。朕听说前朝一些州县的教谕,薪俸之低,逢年过节才买得起一次肉。
多数教谕难以靠薪俸供养父母妻儿,更不可能把妻儿带在身边,长年累月见不上妻儿一面。生活过得这么艰苦,让他们如何能安心教书育人?
朝廷想要人才,而对那些承担人才培养的人却如此苛待,人人都说要尊师重道,但多数为师者却是在艰难地挣扎求存。如果我大秦让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实乃我君臣之过失。。。。”
皇帝这番话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毫无修饰,但却让全天下的学官看得热泪盈眶,一读再读之下,有的甚至失声痛哭不已。
“天地君亲师”,老师被与天地、皇帝、父母排在一起,本是那么受人尊重,但老师的实际待遇却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形成了最强烈的反差。
老师的普通生存状态是怎么样的呢,或许他们一些用以自嘲的打油诗可以看出一斑:
“博得虚名叫相公,四时六节苦无穷。两盆臭菜天天罩,半注黄汤夜夜空。烧坏油灯无上足,跌残笔架缺三峰。补顶帐子陈年絮,冷暖常教睡不浓。”
“教馆本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而今幸得青云步,遮却当年一半羞。”
教馆从来是下流。指的是学官是不入流的小官,没有品级,和衙门里的胥吏差不多,只不过他们怎么说也是读书人,负责给学生传道授业,在民间的地位已经尊崇。
但这终究只是博得个虚名而已,若论真实的生活状态。他们和一般的胥吏根本没法比,可谓是苦不堪言。
皇帝的那番话,说到了他们的心坎上。无数学官回顾起自己的惨淡生活,感慨万端,至动情处难免痛哭流涕。
现在好了,做学官的终于有些盼头了。俸禄加了一倍。据说被评为优秀教师的人,还会有额外的奖金,这让所有学官激动不已,对皇帝那自然是感恩戴德,铭感于心。
不过别忙,俸禄增加了,对学官的要求理所当然也要增加。朝廷另有旨意,将从南京开始。逐步对全国的学官进行培训考核。
培训的内容除了本来的四书五经之外,还有数理化历史地理这些自然学科。
四书五经在培训之后立即考核。不及格的先回家种田吧,不过也不要气馁,朝廷永远给你保留机会,你可以在家自学,也可以自费到官办的师范学院进修,朝廷每年都会有例行考试,你可以每年报名参加考试,只要及格,可恢复你的教师资格。
至于那些通过四书五经考核的人,还要接受自然学科的培训,不过不会立即考试,而是在培训之后,允许你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三年后考这些自然学科。
通过考核的获得正式的老师资质。
考核不及格的,也不要慌,你还有一次机会,可以在职攻读,三年之后可以再考一次。一共六年时间,你要是考不过,那对不起了,你也先回家种田吧。
当然,机会仍然为你保留着,你可以继续自学,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