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宋军神-第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千狼骑兵被留了下来,作为部落的防卫力量,而部落里最精锐的三千骑兵,却是被刘涚给带走了,这是双方协议的内容,按照刘涚的说法,一旦双方签字,协议就开始生效。
对于此番出征来说,两千狼骑兵虽然战力可观,但三千吐蕃精骑,至少在吐蕃这块区域上,还是有很强的威慑力。要知道,这三千精骑可是从六千多战士之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根本不是当初桑杰所在的那个部落,那种七拼八凑的骑兵可以比拟。
部落人口的数量本身就决定着供养战士的能力,桑杰那万人部落,其底蕴,压根就无法跟霍康部落相提并论。
而对于刘涚来说,继续清剿周围的吐蕃部落,意义已经不大了,除非他真的打算跟吐蕃全面开展。这个刘涚还真没想过,虽说他有先进的热兵器,但毕竟数量有限,而且成本也高昂。
在刘涚看来,只要格拉次安能够做好个霍康本家之间的沟通工作,那霍康本家除非是脑子出了问题,否则绝不会主动撩拨他刘涚,而一旦让刘涚再次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到时候即便格拉次安有什么想法,霍康本家也要考虑考虑,真正得罪刘涚之后,是否能够承受刘涚的怒火。
大军重新向着东南方向前进。
这一次,李世辅不敢再让刘涚走前面了,他安排李世成率领弓骑兵和狼骑兵打前哨,但凡是前进路上有小型吐蕃部落存在,不是被桑杰给劝走,就是被李世成率领的骑兵队伍赶走,一直行进到大理国跟吐蕃交界的地方,刘涚都没有再次发飙的机会。
其实这也是刘涚配合,否则李世辅的那些小心思,又岂能瞒得过刘涚呢?
“攀西高原!”
站在营帐之外,刘涚一抬头望向东南方向,就能看见他“朝思暮想”的攀西高原。虽说现在压根就没有“攀枝花”这个地名,但早在出发之前,刘涚就已经通过多种渠道多方面核实,确定了后世的攀枝花所在之地。
毫无疑问,这个后世中国最主要的矿产地区,如今只能算是大理国一处极其不受重视的区域。
毕竟攀西高原上生活的民族,跟大理国的主要民族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此地此时可谓是“穷山恶水”,即便大理国在南宋、金等看来本身就已经是个野蛮国家,可那攀西高原,当真就是野蛮之中的野蛮,就连大理国自己都是这样认为的。
“不知道那金弹子,如今到了什么地方了!”
且不论攀西高原在大理国中是如何的不受待见,但其始终还是大理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允许祖宗传下来的土地,在自己手中丢失,事不可为的情况除外。
“段正誉啊段正誉,不管金弹子是不是要来找你的麻烦,这攀西地区,你都必须要送给我刘涚!”
从地图上来看,一旦攀西地区落入刘涚的手中,那么即便刘涚不在巴蜀内采取任何军事行动,自益州以下的地方,其实都已经实实在在的落入到刘涚的手中。刘涚只需要从如今大理国境内,向着巴蜀渗透,相信凭借那种优秀的社会制度,很快就能让巴蜀境内的南宋地盘,沦陷下去。
从大局角度出发,刘涚对攀西高原,那也是势在必得。这是站在刘涚的角度来看待攀西高原,同样的道理,站在大理国的角度来说,攀西高原,就是抵御来自北方势力进攻的天然屏障,一旦攀西高原落入敌人之手,其居高临下的态势,就会对整个大理国,造成极大的压力。
故而,段正誉是否会很配合的让刘涚顺利拿到攀西高原,到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报!卢宏将军率领的军队,在前方六十里!”
“哦?终于追上这家伙了!看来他行军的速度,也不是很快嘛!”因为攻打格拉次安的部落,刘涚率领的这支军队耽搁了不少时间,却不料竟然还是在到达攀西高原之前,还能追上卢宏的军队。
“世辅啊,卢宏这家伙当真是个死脑筋,你瞅瞅他所在的位置,竟然还是在吐蕃境内呢!”
刘涚将侦骑送来的信息标注在地图之上,一下子就发现,卢宏的大军明显是在跟吐蕃境内的势力交锋,无论是行进路线还是目前所在的位置,跟大理国都还有很长的一截距离。
这个距离,必然是卢宏刻意保留出来的。
“卢大哥虽然平常时候嘻嘻哈哈,但在行军打仗之时,还是很克制,就不知道那大理段氏,有没有感觉到什么了。”李世辅看了看地图上的标注,点头说道。
“桑杰,来看看,卢宏进攻的可能是谁的部落?可不要又是什么上六家,如今我还真不想跟吐蕃全面开战!”刘涚招手,让在帅帐外候着的桑杰走了进来,接受询问。
看着地图,桑杰只是微微一沉吟,就对刘涚笑着道:“还请大人放心,那卢将军此时进攻的,仍旧只是个小部落而已,唔,这个部落的规模,甚至还不如小的那个部落!”
“哦?还不如你?”
刘涚瞥了眼桑杰,嘴角微微翘起。
“是的,大人,小的可以保证,年前的时候,小的还曾经来过这个部落,他们总人口虽然有八千多人,但是能够提供的战力,却是相当有限,最多不会超过两千人。”
两千人,这样一个规模对于卢宏手中的兵力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即便质量能够跟卢宏麾下的那些士兵相比拟,但卢宏率领的可是五千兵马,数量上就绝对死死的压制了对方。
更何况,刘涚不认为这样一个吐蕃部落,其战士的素质能够超过刘家庄的士兵。
如此看来,刘涚根本不需要加快脚步上去跟卢宏汇合,还不如抓紧时间,弄清楚金弹子的动向。
“世辅,金弹子的消息,有了么?”
“回大人的话,昨天得到的消息当中,还没有金弹子的动向。”
“那就在这里多休息一两天吧,反正咱们也不急,已经跟吐蕃诸部闹的不愉快,就暂时不要去撩拨段正誉,等金弹子做出决定我们再行动也不迟!”
刘涚的话,李世辅自然是不会反驳的。既然卢宏在攻打前面的吐蕃部落,那也的确是不用着急,自刘家庄出来之后,李世辅麾下的兵马已经数次变动,如今由吐蕃人组成的队伍数量,都已经上升了到差不多六千人,也的确需要一点时间,来进行整合。
李世辅可不希望这些吐蕃战士在关键的时候突然冒出什么幺蛾子来,导致战斗失败也就罢了,要是牵连到刘涚的安危,那他李世辅可就真是万死莫辞了。
一切,就看金弹子的了,整个对吐蕃和大理国的行动,都是建立在金弹子的动静之上,也就是说,如果金弹子不“配合”的话,刘涚组织的这次军事行动,完全有可能以失败而告终,哪怕已经攻打了不下两个吐蕃部落,只要不能拿到攀西高原,在刘涚看来,那都是一种失败。
 

第404章 天火降,人心慌(下)
 第404章 天火降,人心慌(下)
 
完颜真珠儿,这个在《说岳全传》里成为悲剧代名词的历史人物,其实并非像小说里那样的不堪。
身为金国世子,而且还是那种仅次于太子身份的世子,又兼具国师普风真传弟子身份,金弹子的基础,应该说是相当的尊贵,当世之中,能够超越他的不多。然而机缘巧合之下,跟刘涚同时代的金弹子,命运比起小说之中,好像也没有好多少。
其父死在刘涚跟王重阳的刺杀之下,以至于未能顺利接下父亲的王位,就被诸多长辈谋夺家产,无奈之下苦思破局,好不容易一己之力拿下伪齐国,帝王的宝座还没有坐暖,却又遇上金国削权。
不甘坐以待毙的金弹子,试图南下夺巴蜀作为大业之基,却又两度败于刘涚之手,尤其是第二次跟刘涚那一仗,是彻底将金弹子的信心打掉,以至于他患上了“恐刘”症。
转道南下,又在贵阳府受挫,空有十万大军,却成了无根的孤魂。
无奈之下,金弹子本着“捏软柿子”心态,决意将自己的前途,跟相对较弱的大理国联系在一起。
此时的大理国,虽然国土不小,但在北方毫无声明。事实上不仅仅金弹子,即便就是金国,对于大理国的了解都是少之又少。严格意义上来说,大理国的地理环境压根就不适合来自北方的女真族人,然而眼下金弹子没有选择的余地。
要么,他就只能是循着人迹罕至的荒山一路往下,直奔南宋国境之外,那些真正的蛮荒区域,要么,从贵阳撤退之后,他就只能继续往西南方向,取道大理国。
一开始,金弹子自认为取贵阳城不难,殊不料因为东边战场上,宋军多次的胜利,激发了宋人骨子里那种傲气,当金弹子大军围城的时候,贵阳城中的守军死守不退,加上朝廷来援及时,以至于金弹子功亏一篑。
但即便如此,金弹子凭借麾下大军强悍的战斗力,仍旧能够做到“来去自如”,并没有受到南宋朝廷大军的阻拦,轻松撕开了南宋军队的包围圈,朝着大理国齐前进。
也就是因为金国已经宣布取消伪齐国的原因,金弹子和他麾下的这支军队,已然没有了回归的可能,那十万大军才会死心塌地的跟着金弹子,且战且走。虽说金弹子这个人在军中还是有相当的人格魅力,但事到如今,军队能够维持不散,已经是金弹子所能做到的极限,想要再说军队有多高昂的士气,那就是扯淡了。
进攻大理国,也是无奈之中的选择。
正是因为被逼走上这条道路,故而金弹子对大理国情报的收集,才是如此有限,可以说,在他决定进攻大理国之前,他甚至连一份完整的大理国地图,都没有。
而距离贵阳城最近的大理国重镇,就是鄯阐府。
鄯阐府,这个名字对于后世人,尤其是汉人来说,比较陌生,不过若是说出其后世的名称,大家就都很熟悉了。
其实,鄯阐府,就是后世的昆明城的基础。在这个时代,鄯阐府包括了八个地区,其中之一就是昆明。
在大理段氏的心中,鄯阐府乃是其学习汉文化,跟汉族交流通商的重要区域,也是大理国的“东京”。
若是历史不发生变化,继续按照原本的流程演变,等到蒙古族兴盛,挥军天下时,忽必烈将会派遣大军灭大理段氏,而那个在小说里很有名气的“一灯大师”,将会在大理城会战失败之后直奔鄯阐府,也就是昆明城,然后跟蒙古人在昆明城死战不退。
虽说到最后,大理还是灭过了,“一灯大师”也成了亡国奴,但是围绕鄯阐府的那场战斗,仍旧是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
如今,没有大理王族入住的鄯阐府,只是大理国东部的一个商业重镇,而且,正被“来自北方的狼”,金弹子所虎视眈眈。
金弹子在了解了鄯阐府的情况之后,顿时就将这个大理国的重镇,视作为眼前的一块肥肉!他坚信,若是能够拿下鄯阐府,那么他就能重新崛起,进而还有机会问鼎中原!
相对于金弹子对大理国的陌生,段正誉却是早早就在关注金弹子这支冲北方直杀下来的孤狼部队了。
今年四十出头的段正誉,正是年富力强、充满斗志的年龄阶段。虽说大理国因为种种原因,很难扩张自己的版图,但段正誉在真正掌权之后,也颁布了诸多有利于国内经济、手工业发展的政令,尤其是他提倡学习汉文化,不仅仅是学习文学、文字,但凡是比大理国先进的东西,哪怕就是耕种技术,都统统实行“拿来主义”。
正是因为有段正誉这样一个开明的皇帝,所以大理国这十来年,国力有了一个飞跃。
而作为全大理国最靠近南宋汉人地域的鄯阐府,也是整个大理国经济最繁华、政令最昌明、人民最聪慧、物产最丰富的大理重镇。
试问,对这样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重镇,身为大理国国王的段正誉,又岂会忽视?
在鄯阐府,不仅驻扎着上万的地方部队,而且还有段正誉专门挑拨的几支拱卫军队,这些军队或许平常时候并不会出现在鄯阐府里,但一旦鄯阐府遭到攻击,不论这些攻击来自于何方,这些部队就会在段正誉的调动之下,迅速将来敌消灭掉!
当然,这仅仅是段正誉自己的计划安排而已。
对于南宋朝廷来说,鄯阐府其实并不算是一个高价值的地域目标,毕竟在南宋朝廷上至帝王,下至官员的心中,鄯阐府,也就是南蛮国之中稍微发达一些的地区而已,甚至不值得他们为其动心思。
故而正常情况之下,段正誉安排在鄯阐府的军力,是没有出动的必要,然而自打金弹子从恭州绕道南下之后,段正誉就开始紧张了。
不论金弹子是否能够在南宋军队手中讨到好处,段正誉都觉得,金弹子不会放过大理国。理由就在于,如今的金弹子,乃是无根之木,随波逐流的浮萍。然而偏偏金弹子这个人野心大,能力也不弱。
当金弹子开始对贵阳城发起进攻的时候,段正誉就开始调动鄯阐府周围的驻军,开始向鄯阐府方向运动,虽说他并不希望最终这些兵马会派上用场,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而最终的事实证明,段正誉的猜测,是正确的。
金弹子未能在南宋军队手中夺下贵阳城,就取道向着鄯阐府而来!
接到通报段正誉,第一时间下达命令,让在鄯阐府之外的大理国军队,向来犯的金弹子,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站在大理国的角度上,两三万人的军队发动进攻,那就已经是非常“猛烈”了。可惜,大理国的地里位置还是过于偏了,哪怕就是身为皇帝的段正誉,此时也不知道发生在中原北方的战争,已经达到了何种规模。
数万人的挣扎,发生在宋金两国之前,基本上已经算不上是“大战”了,像金国征讨宋朝时,动辄十多万大军,而且还未必就能从南宋军队手中讨到好处。
正是因为对军事变革的不够了解,在段正誉看来已经很强大的两支军队,并未能成功的阻止金弹子南下,更重要的是,因为信息不对等造成的失误,让大理国平白无故的失去了两支精锐的军队。
若是一开始段正誉就将这两支军队调动至鄯阐府之中作为守备力量的话,或许,接下来的战局,会对大理国稍微有利一些。
哪怕金弹子是有十万军队,只要鄯阐城里驻扎到五万人,那么金弹子也就只能望而兴叹,偏偏是段正誉的一时失误,以至于让金弹子轻松的将这两支队伍吃掉,还直接兵临鄯阐城下。
此时,鄯阐城中的大理国驻军,数量仅仅只有两万人不到,而且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几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地方守军。
这种所谓的地方守军,其实寻常里的职能就是抓抓逃犯,维护一下城市的治安工作,压根就没有经过真正的战阵培训,更不会与国外的军队作战。
当金弹子的十万兵马黑压压的出现在鄯阐城的城墙之下时,整个鄯阐城,都陷入了恐慌之中。
谁也不知道鄯阐城能够坚持多少时间,更有一个让大家人心惶惶的消息传出来:金兵若是在攻城期间损失太大,按照他们的习惯,一旦城破,就会屠城!
屠城,这样的事情对于已经习惯和平安逸的鄯阐城人来说,是那样的遥远和恐怖,那股血淋淋的味道,即便金弹子还没有下令发动进攻,就已经开始在鄯阐城之中蔓延。
应该说,这样的情形对于大理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战争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民心慌,军心乱,这样的战斗,还有什么意义?
事实上,金弹子之所以没有立即发动对鄯阐城的进攻,正是因为他感觉到鄯阐城军民的紧张。对于金弹子来说,哪怕他还有数万可用之兵,他仍旧希望能够不战而胜,兵不血刃的,拿下鄯阐城!
 

第405章 今六月,再靖康(上)
 第405章 今六月,再靖康(上)
 
赵鼎,今朝宰相,字元镇,自号全得居士。
知道此人的不多,只因为他是个文人。虽说文人之中也有那种名流千古或者是遗臭万年的,但相对来说,赵鼎既没有像文天祥那样被流放北国,同时也没有像秦侩那样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遗臭万年,甚至于其诗词的文采也没有能够传颂千古。
但他,却是南宋的宰相,至少在公元1138年6月以前,他还是宰相赵鼎。
六月的临安,骄阳似火。
虽说已经有了韩世忠、岳鹏举这样的名将,那赵构仍旧不愿意听从张浚的建议,将都城定在建康,也就是后世的南京,只因为哪里紧挨着金国,赵构担心自己一不留神就步上二帝的后路,成了金人的阶下囚。
所以他最终选择了临安,这个江南水乡的杭州,当自己的都城。
照理说,临安这里是很安全了,前面名将猛士,周围还有禁卫环绕,哪怕是“隔江犹唱后庭花”,也能唱上好些年而不衰竭了。
但即便如此,赵构心中还是有些担忧,他总是担心有朝一日金军会挥师南下,他总是担忧,自己的那些部下会不会拥兵自重。
幸亏,他身边还有一个人可以为他解忧,此人姓秦,单名一个侩字。说起秦侩,世人大多只知道他是个奸臣,害死了岳飞。但其实秦侩这个人,很复杂。在他早年时期,也是个真正的忠臣,陪着二帝流落金国,为二帝做了不少好事,挡了一些灾祸。
至于说赵构何以对秦侩如此信任,这其中的关键,还是因为当年从金国逃跑,是秦侩一直陪在赵构的身边,两人的这份感情,就是从那个时候接下的。关于赵构和秦侩之间的故事,用一本两百万字的书,都未必能够尽述,关于秦侩何以能够陪着赵构逃离金国,历史上的版本也有很多,其中不乏阴谋论者。
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那种说金国安排秦侩陪赵构返回南方建立一个傀儡宋朝的说法,是极其不靠谱的,除非金国制定这个谋略的人是疯子,才会相信,区区一个秦侩,就一定能够控制的住赵构。
在真正的历史上,金国直到最后都没能将宋朝彻底覆灭,反而是因为宋金两国连年征战,以至于给了蒙古崛起的机会,最终算起来,两个国家都是覆灭在蒙古的铁骑之下。
所以说,秦侩是金国人安排的棋子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可能性,但绝非完全正确。
从秦侩后半辈子在南宋朝廷里折腾的那些事情来看,他的确有“宋奸”的嫌疑,但也不排除很多事情根本就是赵构授意他那样干的。
就在刘涚领兵亲征吐蕃,剑指攀西的时候,刚刚将伪齐国全数吞下的金国,却是向南宋派来了使者。
此时秦侩担任着枢密使的职务,金人特使就是秦侩亲自接待,招引进临安的。此番金国特使带来的诏书,里面的内容很是丰富。
比如说,宋微宗赵佶的棺材,当然,赵佶本人也在棺材里。另外,金国还将送还赵构的亲生母亲韦氏。
除开这两样跟皇族有关的事情之外,在领土上,金国愿意将原本属于完颜真珠儿这个伪齐国帝王的一部分土地,包括黄河以南,淮水以北的地区,一律给南宋朝廷来统治。
别看金国这次表面上是挺大方的,但其心险恶啊!光是说他拿出来的这些条件吧。
赵佶的棺材,他金国留着有啥用?难不成堂堂一个大金国,还差这个棺材本,还是要用来搞烧烤?至于说赵构的亲娘,那就更不用说了,人老珠黄,还得花费钱财供着,好歹也是敌人他妈不是么,真要是虐待了,人家还说你金国皇族没有一点气量,不如一并退给赵构,让赵构自个儿费心去。
至于说在国土上,金人的心思就更是明显了。
想当初啊,之所以要弄出个伪齐国来,不就是因为金人自觉管理起这些区域很头疼么?当初刘豫在的时候,金人怎么就不说把这些地盘还给宋人啊?那是因为刘豫能管理下来,能给金国朝廷带来收益。
如今,金国朝廷对完颜真珠儿早就已经没有了约束力,他不得不把伪齐国给收回来。可收回来之后,他发现还是管不了,既然管不了,那就交给能管的人去管呗!
金人不会管,可是宋人会管啊。既然宋人会管,那就给宋人管吧!当然,这么大的一片土地,不能白给你宋人管啊,是吧?
所以金人在拿出这么多的“礼物”,表达出自己这么多的“诚意”之后,也就很自然的向南宋朝廷开口了。
或许在秦侩和赵构看来,金人的要求也不是太高。不过就是要赵构取消帝号、国号,向金国称臣,同时纳贡,总结起来一共就四点,其中三点还是只需要点点头一开口就能做到的事情。
不就是不当皇帝了么,不就是取消国号了么,不就是自称一声“儿皇帝”么?这些事情,在秦侩,在赵构看来,都不是事儿!
至于说纳贡的那些事,那就更简单了,收回了这么多的土地,又不用再每年增兵,供养大量的军队,节约下来的钱,多分一点给宗主国,那也是应该的。
所以在赵构和秦侩看来,这笔生意总的来说还是不算亏的。
当然,在完颜亶看来,金国也是不亏的。虽说名义上,是把伪齐国的土地送给南宋去了,但一旦南宋答应,那就等于是多了一个更大的伪齐国,何乐而不为呢?
再说了,南宋这边摆平了,金国的大军就不用时时刻刻再向着南下作战,就可以回过头来,将西夏、蒙古这些地方给摆平了,也就意味着国土的面积更大的,丰功伟绩啊,名留青史啊。
这当真是个双赢的事情,只要赵构这边签字,这份协议就生效了。
可偏偏南宋朝廷里,就是有那么多食古不化的人,不愿意接受金国的这番好意,不同意这个双赢的计划。
这其中,也就包括了南宋当朝宰相,赵鼎。
赵鼎,是坚决发对向金国称臣的,别说是称臣,在赵鼎看来,议和都是没有必要的!如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