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梨园往事-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兄弟二人困监衙,劝兄弟不必泪如麻。都只为我与你嫂子把架打,你不该劝架不公向着她。因此上我怒气不息离家下,去到那酒肆之中细盘查。只吃得醉醺醺又听谯楼更鼓打,左思右想火上发。也是我手拿着刀一把,只吃得醉模咕咚,糊里糊涂,马马虎虎错把茶馆母女杀。天不容被官拿,弟兄二人困监下。好汉做事好汉来应下,劝兄弟不必泪如麻。
在这段唱中,最后两句与原戏词完全一样,只是前边一大段为现编现演。虽然如此,因编得得体,还是博得台下这九十多名观众一片喝彩声。
戏演毕,二人到了后台,汪笑侬生气地问李洪春:“你怎么编出这一段来?”李洪春见汪笑侬生气了,便笑着说:“大爷,这出戏你卖派的地方是唱腔,我得捧捧你这出戏,才多喝了几句,失礼了。”汪笑侬闻之,无奈地骂了李洪春一句,也就算了。
●【四大名旦的竞争】ǎ|ǎ|ǎ|ǎ|ǎ|ǎ|ǎ|ǎ|ǎ|ǎ|
二十年代以后,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曾经开展一场编演新戏的竞争,使京剧舞台五彩缤纷,好戏连台。他们编演的四“红”、四口“剑”等剧目,在社会上广为传诵,使戏迷们大饱眼耳之福。
这四位京剧艺术大师虽然同演旦角,但风格迥然不同:梅派端庄华贵,程派含蓄深沉,尚派婀娜刚健,荀派妩媚活泼;他们在艺术上推陈出新,各人独树一帜,互不相让。
这一时期的竞争是以四“红”拉开序幕的。所谓四“红”,是指以“红”字为首的剧目。梅兰芳率先推出《红线盗盒》,接着程砚秋创演了《红拂传》,尚小云创演了《红绡》,荀慧生创演了《红娘》。很快,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红”热。
不久,四大名旦又推出以“剑”字为尾的剧目。梅兰芳演出《一口剑》,程砚秋推出《青霜剑》。在梅、程密锣紧鼓之际,横里杀出尚小云,推出《峨嵋剑》;荀慧生将剑加倍,推出《鸳鸯剑》。这样,四“剑”寒光闪闪,京剧舞台又起高潮。
“剑”热一过,四大名旦又各自演了一出带有旦角“反串”小生行当的戏。梅兰芳首先上演《木兰从军》,程砚秋上演《聂隐娘》,尚小云上演《珍珠衫》,荀慧生上演《荀灌娘》。
当然,四“红”、四口“剑”和四“反串”的相继出现,既不是偶合,也不是凑趣,而是四位艺术家明显的艺术竞赛。这次竞赛促进了四大名旦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也促进了京剧事业的繁荣。
四大名旦虽然在舞台上互为竞争对手,在台下却是挚友。程砚秋曾师从梅兰芳,所以即使后来成名了,对梅兰芳仍是恭恭敬敬,礼貌有加。而梅兰芳也不以师自居,他钦慕程砚秋在《金锁记》中的表演和唱腔,逢人便说他演这个戏不如程砚秋,并真的放弃了这个戏。尚小云原来的拿手杰作是《楚汉争》,但一俟梅兰芳的《霸王别姬》出来之后,他自叹弗如,在传授弟子技艺时总是直言劝诫:“这个戏要学海先生!”
●【“四小名旦”与“四白蛇传”】ǎ|ǎ|ǎ|ǎ|ǎ|ǎ|ǎ|ǎ|ǎ|ǎ|
半个世纪前,经常发表戏曲动态文章的北京《立言相》,曾接到读者来信建议:继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之后,应该有个“四小名旦”,经过评选,一致公推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张君秋四人。《立言报》负责人据此于一九四○年请李、毛、宋、张先后在京华的长安戏院和新新大戏院举行了两次合作演出《白蛇传》,每人一折,被称为“四白蛇传”。宋演《金山寺》、毛演《断桥》、李演《合钵》、张演《祭塔》。珠联璧合、各展绝招,非常精彩。自此始,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便被观众公认为“四小名旦”。
这“四小名旦”履历不同,各有所长。李世芳是山东掖县人,十一岁入“富连成”科班学戏,先宗尚后转梅,兼取尚梅之长。他扮相艳丽、柔媚,做工传神,有“小梅兰芳”之称。一九三六年拜梅兰芳为师后,艺事猛进,一九三八年出科,组班演于京津。张君秋是江苏丹徒县人,先拜师李凌枫,后又向王瑶卿和“四大名旦”学戏。他扮相俊秀,嗓音甜润嘹亮,音域宽广,音色纯美,亦有“小梅兰芳”之称,演唱刚劲委婉,俏丽清新。毛世来是北京人,十一岁入“富连成”科班学戏,艺宗筱翠花,曾先后拜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为师,初演青衣,后改花旦,扮相娇小玲珑,戏路很宽。他精通武功,有的武生都比不上他。宋德珠是天津人,先在私人科班学戏,后考入北京中华戏曲学校,曾向程砚秋、荀慧生等人学艺。他的武功坚实,扮相妩媚,以演武旦、刀马旦为主,兼演青衣、花旦,挑班演于京津沪等地。
一九四七年李世芳罹难青岛,宋德珠亦一时息影舞台,是年北京《纪事报》倡议再行新的“四小名旦”选举,得到戏迷们的热烈响应。当年八月一日开始投票,历时四十五天,于九月十五日揭晓,结果张君秋名列榜首,毛世来居第二,陈永玲、许翰英新入选排第三、第四名。选举后,四人又在华乐戏院同台合作演出“四白蛇传”,许翰英演《游湖借伞》、陈永玲演《水漫金山》、毛世来演《断桥合钵》、张君秋演《状元祭塔》。连演三天,场场爆满,一时传为梨园美谈。张君秋也由此获得了“祭塔旦”的美称。
许翰英艺宗荀慧生,“文革”中作古;陈永玲原名陈志坚,曾住青岛中山路三十号楼上,读书时就酷爱京剧,拜王芸芳学旦,后考入北京中华戏曲学校学戏,艺宗筱翠花派,亦得到“四大名旦”的亲传。他如今年逾花甲,竟还能踩跷演重头戏《小上坟》、《醉酒》、《战宛城》等,被称为“集梅、程、尚、荀、筱绝技于一身”的“中国名旦”、“花旦之魁”。台湾影后林青霞、名伶魏海敏暨港上名票邓宛霞等,均为他的学生。
●【琐忆京剧女武生】ǎ|ǎ|ǎ|ǎ|ǎ|ǎ|ǎ|ǎ|ǎ|ǎ|
近年,梨园界出现几位女武生,深得人们的赞赏。知名的有宁夏京剧团的前鉴,河北梆子剧团的裴艳玲,上海京剧院三团的潘瑛和武汉汉剧院的邓敏等。
过去在女演员中能串演武生戏的也大有人在。我看过白玉薇串演的孙悟空,言慧珠串演的《连环套》中的黄天霸。云南京剧院的关肃霜则更是文武全才,武生戏能串演《八大锤》之陆文龙,《金钱豹》之豹精,《三岔口》之任堂惠等。
早期活跃于北京舞台上的女武生,最有名气的当推于紫云。她的短打戏有《恶虎村》、《四杰村》、《花蝴蝶》等三十余出;长靠戏有《冀州城》、《挑滑车》等二十余出;文武老生戏有《潞安州》等。其扮相英武,武功扎实,起打勇猛,而且嗓音圆润、明亮,唱、白均颇有韵味,为当时女伶中的佼佼者。
稍后的女武生有赵紫云,曾搭刘喜奎班演唱,也常与刘配戏。她扮相英武,凛然有丈夫气。
再一杰出女武生为梁春楼。她起打猛烈火暴,动作如疾风骤雨,几令人不敢直视。拿手戏如《金钱豹》、《夜战马超》、《战冀州》、《挑滑车》、《白水滩》等,称绝一时。
二十年代,还有一位活跃于济南舞台上的女武生筱月山。她体型较胖,演《铁公鸡》之张嘉祥,斜露半边膀子,气势■猛,翻打扑跌,无所不能。“开打”时真刀真枪,火炽惊险。
三十年代,在济南等地的女武生韩月樵,能演《长坂坡》、《四杰村》、《连环套》等戏;《挑滑车》更是她的佳作。
四十年代活跃于山东青岛、潍坊、淄博、济南等地舞台上的女武生有王虎宸(原名樊斌卿),能演《驱车战将》、《卧虎沟》、《四杰村》、《连环套》及《八大拿》等戏;勇猛矫健,走“扫堂”、“旋子”,又冲又帅。演《淮都关》耍大刀背花,风掣电闪,动人心魄。
此外,沈阳文武生陈麒麟,扮相英武,身材高大,嗓音洪亮,曾与袁世海合演《连环套》。
●【名家救戏佳话】ǎ|ǎ|ǎ|ǎ|ǎ|ǎ|ǎ|ǎ|ǎ|ǎ|
在戏剧舞台上,演员的对白、唱段和表演动作,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展现,因此一旦出现误差,比如忘词、漏唱或发生意外现象时,就有可能“坍台”。但是不少名家在遇到上述情况时,则能随机应变,加以弥补,使全剧善始善终,甚至取得更好的效果。
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有一次演出《贵妃醉酒》,当他把高力士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凤冠上,唱到“冠上加冠”时,一不小心,帽子突然掉在台上。这时,如果弯腰去捡,就要遭到观众哄笑,甚至会喝倒彩。梅兰芳没有去捡,而是向扮演高力士的萧长华做了一个手势。萧长华心领神会,马上添了一句词儿:“娘娘,你的帽子掉到哪儿啦!”梅兰芳听到这句道白,便以醉步向帽子走去,高力士将帽子捡起来,给了娘娘。两个机智聪敏的艺术家,不仅巧妙地弥补了这一漏洞,而且更充分地表现了杨贵妃的醉态。
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有一次演出荀派名剧《红楼二尤》,演到王熙凤借秋桐之手害死了尤二姐初生的婴儿,尤二姐唱那段二黄原板时,唱到第五句:“诉不尽心内的苦,珠泪难忍!”一失神,把最后一句唱词忘了。他灵机一动,赶紧把已死的婴儿抱起来,现编了一句:“想必是我的儿,他……他又复生!”算是把忘的那句词补上了。事后很多熟人都说,他这句改得好,更充分地刻画出了尤二姐遭受迫害后精神错乱的形象。他自己也觉得这临时诌出来的词比原词还生动,从此就按这句唱下去了。
现代名伶如此,老一代的名伶亦有令人惊叹者,谭派祖师谭鑫培,一次在《文昭关》演出中,管道具的误将宝剑换成了腰刀。上台后,谭才发现,但又不好再换,他灵机一动,将伍子胥的唱词:“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腰中枉悬三尺剑,不能报却父母冤。”改为:“过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滚油浇;父母冤仇不能报,腰间空挂雁翎刀。”四句唱出,满堂喝彩。
京剧之外,其他形式的舞台演出也有类似春。如弹唱名家马如飞,一次在弹唱《珍珠塔》时,不慎把“丫环移步出了房”唱成“丫环移步出了窗”,观众听后哄堂大笑。
马如飞知道唱错,但他毫不惊慌,镇静自如地补上一句:“到阳台去晒衣裳。”听众一听这巧妙的补白,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谁知一疏忽,又把“六扇长窗开四扇”唱成“六扇长窗开八扇”。这时观众不再喧哗,静静地听他如何补漏。马如飞不慌不忙,依然如故,以他丰富的舞台经验,继续唱道:“还有两扇未曾装。”台下顿时掌声满堂。
●【裘盛戎误场赏肉记】ǎ|ǎ|ǎ|ǎ|ǎ|ǎ|ǎ|ǎ|ǎ|ǎ|
京剧界常说“无净不裘”。裘,即裘派创始人裘盛戎。他后来自然是卓然成家,但早年在“富连成”科班学艺时却是极艰苦的。
一九三二年秋,北京前门外鲜鱼口富商丁老太太大办六十寿辰,邀请“富连成”科班在鲜鱼口庆丰堂唱堂会。那天堂会的戏比较多,从中午一直演到深夜。大轴戏是《鱼肠剑》、《刺王僚》,胡盛岩演伍子胥,刘盛通演姬光,裘盛戎演姬僚,叶盛茂演专诸。
当时戏班讲究“饱吹饿唱”,因此不管演出的戏码多少,只吃一顿午饭,等完戏再回来吃夜宵。当堂会戏演到“掌灯”时,裘盛戎感觉肚子饿得慌,他乘人不备就溜出了庆丰堂大院,先到打磨厂后河沿吃了一盘灌肠,接着,又跑到大栅栏门框胡同吃了一碗卤煮火烧,还溜溜达达逛了几家铺子。这会儿他琢磨出来的时间不短,也该回去勾脸了。他刚一迈进庆丰堂的门口,就被科班教师郝尧伦先生抓住,拽进了后台。裘盛戎一眼就瞧见原先扮专诸的叶盛茂在那里勾姬僚的脸谱,他明白自己误场了,要大祸临头。这时怒容满面的郝尧伦手里还拿着一根三尺多长的戒尺,拉过来一条长板凳,叫裘盛戎躺在上面。就在郝尧伦的戒尺要打下来的一刹那,一位老先生拉住了郝:“尧伦,等等,您先压压火,消消气,您能不能让他先去勾脸、扮戏,有什么事等完了戏回去再说。今儿晚上的演员名单,是本家看过点头的,咱们要是临时换人,恐怕‘寿星老’不高兴。我看不如先上《刺王僚》,再《斩马谡》。”裘盛戎偷眼一瞧,原来是萧长华先生为自己求情。
萧先生的面子不能驳,郝尧伦总算暂时放过了裘盛戎。裘盛戎心想:今儿晚上说什么也得“卯”上,假如“奔”不下来“好”,回去这份罪是够我受的。
《刺王僚》开演后,裘盛戎扮演的姬僚上场,头一句念“大引子”:“大地山河,图霸业,一统吴国”,就先声夺人,得了一个满堂彩。当时台底厂有一位年长的顾曲者,竟兴奋地冲台上说了一句:“这小子还真有点他爸爸(裘桂仙)的意思!”一句话引起了听众一阵笑声。接着,裘盛戎在“西皮导板”、“原板”、“二六板”、“快板”的唱段里,以他那优美的唱腔,又连四个炸窝好。本家丁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连说:“这孩子唱得真不赖,有味,好听!”《刺王僚》刚下来,老太太就让账房先生写了一张红条子送进后台。上边写着:“赏给小王僚肉丁包子一千五百个!”由于裘盛戎的精湛技艺,那祸到临头的二十板,反而化罚为奖了。
●【京剧男旦艺术的兴衰】ǎ|ǎ|ǎ|ǎ|ǎ|ǎ|ǎ|ǎ|ǎ|ǎ|
男旦在中国京剧舞台上曾经盛极一时,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的出现,使得京剧男旦艺术达到高峰。但自“四小名旦”之后,京剧男旦急剧衰落,如今只剩下梅葆玖、宋长荣、王吟秋、吴吟秋、温如华等五位,而真正活跃在舞台上的仅宋长荣一人。京剧男旦几近绝迹。
据记载,男旦在唐宋就已经出现,明清之际有了长足发展。乾隆年间涌现出以蜀伶魏长生为代表的男旦群。四大徽班进京之后,在中国当时所处的封建时期,女性不允许登台表演,女性角色只能由男性出演,于是涌现出以陈德霖、梅巧玲为代表的一批京剧男旦,但当时的京剧从剧目到角色都是以老生为主,男旦表演刚劲有余而柔美不足,之后,王瑶卿潜心钻研,使男旦表演更趋完美,经他培养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在表演上各自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大名旦”的出现,使得京剧男旦表演艺术炉火纯青、精妙绝伦,从而彻底扭转了京剧以老生为主体的格局,使男旦上升到极为突出的地位。男旦表演艺术进入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以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小名旦”为代表的一批男旦演员。随后,梆子戏中开始出现女演员,不久后,新艳秋、言慧珠、顾正秋等一些女旦演员开始出现在京剧舞台上。
新中国成立后,赵燕侠、杜近芳、孙毓敏、刘长瑜、李维康等一批接一批的女演员在旦角表演艺术上日趋成熟,活跃在京剧舞台,观众也接受了旦角女演员的表演水平,男旦逐渐淡出舞台,各戏校也不再培养京剧男旦。
其实,男旦在中国的出现和走向消失,也是现实社会观念的真实写照。在以往的封建社会,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出头露面乃至登台演出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及有伤风化,京剧艺术的发展促使男旦这个行当的出现,是迫不得已的事。男旦的出现又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包括涌现出梅兰芳这样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演员逐渐走上舞台,并在舞台上立住了脚,于是“男旦”这一名词逐渐成为了历史。
尽管,男旦的出现体现了特定历史时代的一种畸形审美,但梅兰芳这批艺术大师通过自己对艺术的再加工,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精湛和值得回味的传世佳作。有趣的是,在京剧票友中,男旦爱好者经久不绝,至今仍有许多男旦票友乐此不疲,倒也有意无意地将男旦艺术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京剧名伶“四大怪”】ǎ|ǎ|ǎ|ǎ|ǎ|ǎ|ǎ|ǎ|ǎ|ǎ|
民国初年,京剧名伶有“四大怪”,都是盲、哑、跛的残疾人,但艺术超群,世人谓之“梨园怪杰”。他们是老生双阔庭、武丑韩中和、武生王益芳、文丑赵仙舫。
双阔庭是满族正黄旗人,艺宗孙菊仙,嗓音酷似孙,每唱一段几可乱真,当年有些孙菊仙的唱片,实为双阔庭所灌制。他中年时患眼疾而致双目失明,成了“睁眼瞎子”。他为了适应舞台表演,开戏前先在舞台的台毯方位环行几周,摸清上场门、下场门、表演区。演出时,观众根本看不出他是个盲人,该喝彩之处照样满堂彩。他演《捉放曹》行路一场,上下马的马鞭放在台毯的边沿上,然后取鞭上马、跨腿打马鞭等眼神、角度、身段有条不紊。就这样,在天津演出十余年,又到南方献艺。
另一位双目失明的武丑演员叫韩中和,他是有“河南杨小楼”称号的武生葛文玉的岳父。韩中和科班出身,自幼练就一身好武功,翻打皆精。不幸,韩中和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青光眼,久治无效,竟致双目失明。他离开舞台后,仍天天坚持练功,踢腿、涮腰、走矮子、翻跟斗,寒暑不辍。有一年,山东曲阜衍圣公举行祭孔活动,韩中和自告奋勇参加演出。三场戏,他演了两场,一场《偷鸡》,一场《盗甲》。演出中,矮子照走,跟斗照翻,登高上椅子应有尽有,一时传为奇谈。
王益芳别号“王哑叭”,工武生,兼武花脸,清末天津名净王庆云之子,长靠短打无所不精,《白水滩》、《金雁桥》、《花蝴蝶》、《十字坡》、《艳阳楼》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他是由于演出失手而致哑叭的。在茶园时代,武戏演员讲究出场后,须在铁梁上露两手“绝活儿”。一天,王益芳在绘芳茶园演《四杰村》(扮余千),当上场走边时,照例窜上铁横梁表演绝技,就在他在铁梁上施展“珍珠倒卷帘”的一刹那,稍一失神摔了下来,伤及颈部和声带,造成了半哑而不聋。锣鼓点照样听得清清楚楚,武打亮相毫无破绽可寻。因武生戏一般没有大段念白,即或有时加以省略,观众也能理解。他后来改为“硬里子”(即主要配角),如《艳阳楼》之花逢春、《白水滩》之青面虎、《金钱豹》之孙悟空、《金雁桥》之张任,均十分精彩。他除演戏外,并辅导其外孙唐韵笙习艺,此后使唐韵笙成为与周信芳、马连良齐名的名伶,世称“南麒北马关东唐”。
跛腿名伶赵仙舫(也称大鼻子)是医生出身,因酷爱京剧遂弃医从艺,他原工花旦,后改文丑及彩旦。中年因患腿疾致残,步行颠跛,行动离不开手杖,但上场时一举一动毫无颠跛之状。赵仙舫上场前将拐杖置于台帘内,演毕甫下场即须急取手杖代步,演起戏来毫无拖泥带水之感。他的拿手戏是《连升店》、《刺汤动》,尤其他的“丑角小八出”《打花鼓》、《打樱桃》、《打灶王》、《打刀》、《打城隍》、《打杠子》、《小放牛》、《小上坟》,更是有名。赵仙舫艺德高尚,在梨园内外交游甚广,深为人们拥戴。
●【有趣的“对台戏”】ǎ|ǎ|ǎ|ǎ|ǎ|ǎ|ǎ|ǎ|ǎ|ǎ|
旧时,无论大城市里的职业性剧团,还是乡间戏班子,常唱“对台戏”,想来很有趣,对今日剧团也有启迪。
“对台戏”又称“打对台”,指的是一个班社(剧团)与另一个班社(剧团)在同一时间,并在距离相近的剧场上演相同或相似的剧目,以招徕观众,一争雌雄。当然,这两个剧团的阵容和演出水平要相差不多,否则“对”不起来。
这种“对台戏”现象的出现,有的是一方出于对另一方的报复、嫉妒、较量;有的是背后有人操纵,为了挑起事端;但更多的情况,属于艺术上的一种竞争。旧时的戏班都是自负盈亏,自生自灭,为了自身的生存,在关键时刻要拿出最佳阵容,演出最富吸引力的戏码(剧目),争取提高上座率,增加演出收入。
犹记早年李万春和李少春的“对台戏”,就很有意思。李万春与李少春乃姻亲(李万春是李少春的姐夫),两人均演武生戏,戏路也很接近。他们若在同一个城市相遇,必唱“对台戏”无疑,以此招徕观众,观众争相购票,看看他们究竟谁演得好。李万春和李少春也不计较谁的观众多,谁的观众少,反正收入都属于一家人的。
张翼鹏(武生泰斗盖叫天之子)也是著名武生。最难忘的是他与李万春的对台戏。一次他见李万春贴出海报,演出《十八罗汉收大鹏》,因剧名中有“鹏”宇,认为这是李万春冲着自己来的,非常愤怒。一气之下,他也贴出海报,要主演《孙悟空棒打万年春》,要以此“回敬”李万春。弟兄们铆足劲,一争高低!观众不明个中缘由,纷纷购票,争相观看,双方都有很高的收入。
张翼鹏演技很高,“打对台”也很有办法。有一次,他不但没有征得父亲盖叫天的同意,也没有和弟弟二鹏商量,便和二鹏唱起“对台戏”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