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把时间当作朋友》
作者:李笑来
内容简介: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全彩版)》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自我积累。李笑来老师通过自己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旅程。畅销多年,虽经反复咀嚼依然不断有新的启发,令人受用至今——这就是本书的魅力!
    为什么你总是觉得“没有时间了”?最节省时间的方式是学习,为什么你“砍柴”而不肯“磨刀”?基于过程的记录,为什么迥异于基于结果的记录?一个人对时间的精确感知能力真的能训练得像特异功能?都是平凡人,为什么若干年后已有天壤之别?时间这条船,为什么只送心智成熟的人去往梦想的彼岸?绝大多数的成功与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有关。当你把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作者介绍:
    他说,他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人们问,什么是〃低级趣味〃?他说:〃忽悠人、 吹牛…这是天下最恶俗的低级趣味。〃不知道他26岁那年都发生了什么,他只是说:〃突然有一天想明白了,于是。。。。。。就这样了。〃
    他说:〃把时间当作朋友。〃他真的就这么做了。时间仿佛真的是他的朋友。10多年的时间里,他做过很多事情:销售、教书、写书、开公司,现在做天使投资人。。。。。。他精力旺盛,学习能力超凡,随便什么东西,只要需要,就去学,并且能学好。最近一次惊到别人,是他以40岁的〃高龄〃学习网络编程语言Ruby On Rails,然后,按朋友的说法是〃于4个月后(2013年1月)顺产〃了一个大受欢迎的网站knewone。。。。。。。
    他崇尚逻辑,追求深入思考,认为这是一个知识可以轻松变现的时代…当然,前提是,那知识是正确的,那逻辑是严谨的,那思考是深入的。这不仅是他所想,他所说,更重要的是,他竟然可以做到用行动和结果证明这个论断。所谓知易行难,可最难的事情,他已经做完了。
    他就是这样…一个难得的人,做着难得的事情,写出难得的书,与你分享难得的经验与思考。
    他就是李笑来!

文章试读:
    “管理时间”,或者“时间管理”于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很多人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时间根本就不会、也从来未曾听从任何人的“管理”。没有人可以做到让时间慢一些流逝,也没有人可以做到让时间快一点溜走。这连上帝都做不到。据说他用了六天时间创造了世间万物,然后第七天就休息去了。如果他可以让时间过得慢一点,也许创世纪只需要一天,何必那么多天?如果他可以让时间快一点——对上帝来说快一点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们肯定还能发明更准的时间测量工具。然而,从中国古代的日晷、古埃及的水时计,到后来的沙漏和近代的机械钟表,再到现在常见的电子表、石英钟,直到目前最高精度的原子钟、光钟,我们只不过在制造更加精确的钟表而已,我们从未有机会改变过时间的任何一个方面。
    终于,我对自己说,“承认了罢,你对时间的流逝无能为力。”在那一刻的醒悟中,我像那凤凰涅磐一样浴火重生——这个说法多少有些矫情,但又确实过于准确而无可替代。
    重生的惊喜中,多少也有些懊恼。因为,这应该是我早就知道的事情。





前言
终究有一天,我意识到了时间的珍贵。瞬间就已经像绝大多数人那样平添了无数的烦恼。
书店里总是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时间管理”书籍,多半于事无补——至少这是我自己的经验。读过许多这方面的书,尝试过许多办法,然而我依然每天疲于奔命。面对时间无情的流逝,我还是束手无策——跟绝大多数人一样。恶性循环早已经开始:时间越来越珍贵,时间越来越紧迫;时间越珍贵就越紧迫,时间越紧迫就越珍贵……要做的事情总是太多太多,可用的时间却总是太少太少。
终究有一天,当我意识到“管理时间”的说法有多么荒唐的时候,我已经35岁了——还好,并不是很晚。
“管理时间”,或者“时间管理”于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很多人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时间根本就不会、也从来未曾听从任何人的“管理”。没有人可以做到让时间慢一些流逝,也没有人可以做到让时间快一点溜走。这连上帝都做不到。据说他用了六天时间创造了世间万物,然后第七天就休息去了。如果他可以让时间过得慢一点,也许创世纪只需要一天,何必那么多天?如果他可以让时间快一点——对上帝来说快一点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们肯定还能发明更准的时间测量工具。然而,从中国古代的日晷、古埃及的水时计,到后来的沙漏和近代的机械钟表,再到现在常见的电子表、石英钟,直到目前最高精度的原子钟、光钟,我们只不过在制造更加精确的钟表而已,我们从未有机会改变过时间的任何一个方面。
终于,我对自己说,“承认了罢,你对时间的流逝无能为力。”在那一刻的醒悟中,我像那凤凰涅磐一样浴火重生——这个说法多少有些矫情,但又确实过于准确而无可替代。
重生的惊喜中,多少也有些懊恼。因为,这应该是我早就知道的事情。
许多年前我做销售的时候就告诉团队里的人,说:“最优秀的销售之所以最优秀,在于他们会选择产品”。因为,如果一个产品确实能够满足人们切实的需求,并且以合适的价格出售,那么,理论上所有的“销售技巧”都是不必要的,只要恰当清楚的展示就可以了。需要“推销”的产品,通常不是什么好产品。
后来我教写作的时候就告诉学生,说:“要先想清楚,才能写清楚。”因为,写文章的时候,是用文字表达思想。如果一个人的思考是完整的、论证是清楚的,那就只剩下最简单的任务:把已有的思想用平实、朴素、简洁、有效的语言表达出来。需要用“华丽的辞藻”才可能“拿的出手”的文章,通常不是什么好文章。
再后来我做教师培训的时候就告诉那些老师,说:“想要掌声么?先去彻底搞清楚听众想什么。”我给他们示范。我站在台上,下面是五百多名学生。我开口说:“没有人喜欢考试,因为所有的考试都——太变态了!”十几个字,下面已经掌声如雷。我接着说,“不过,你们可能不知道,我也很变态——因为我居然变态地喜欢变态的考试……因为,连这么变态的考试都考不过,我可能就要真的变态了……”再次掌声如雷。这不是因为我辞藻华丽,也不是因为我有什么格外特别的讲演技巧,只是因为我了解听众,于是我就可以说出他们的心声。
所有我过去讲过的这些,都建立在同样的思考方式之上——解决问题绝不能仅仅流于表面。崔健的《像一把刀子》里面有这样一句歌词:“这时我的心就像一把刀子,它要穿过你的喉咙去吻你的肺……”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用这样的态度,往往要穿过问题的喉咙去探它的肺才可以找到答案。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过去读过的那么多“感觉上有道理”的文字却最终“感觉上并无帮助”了。也许是自己被误导了,也许是过去太愚钝,我竟然没有意识到“管理”的焦点根本就不应该是时间,而应该是我自己!过去我读过的许多时间管理书籍里的方法肯定是、至少应该是有用的——就好像是巧匠手中的工具,不可能没用。武侠小说里的那些江湖高手,手拿一根树枝也一样可以横扫天下;可是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来说,给他干将也罢、莫邪也罢,又有什么用处呢?
找到问题的根源,就真的有了希望。
李笑来
二〇〇七年冬于北京

0。 所有人的困境
有一种病,叫“时间恐慌症”,有千百种古怪的症状。让我从我的工作过程中的观察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开始说起罢。对了,我的职业是不太招人喜欢的角色——老师。
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总是给我带来更多的思考——能给我带来最多快乐的行为之一。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一直认为谈话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生产过程。苏格拉底揭示所谓的思考过程不过是“提问和回答”——估计那时候印刷品并不丰富。而千百年之后的培根说得更加全面:“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1' ”。
我们常说,不思考的人是没有问题可问的。会思考的人有问题往往并不用去问他人,因为他们最终能够自己解决那些问题。然而,这样的划分过分简单而又粗暴。学生问问题是他们的权利,他们是正在学习思考的人——并且已经为之付费。所以,他们的问题无论多么貌似荒谬都不应该被忽视。老师不是神仙,没办法解决或者回答清楚所有的学生提问;但,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提问,并尽力清楚地回答确实应该是老师的责任。
初作老师的时候,我确实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尽管我从来都是非常敬业的,但我确实曾经忽略过一些原本属于我的责任,而将之处理为“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比如,当有学生上来问我某个单词什么意思的时候,我甚至会大为光火,愣冲冲地说,“你把我当作什么?不会查字典么?”终于有一次,一个学生怯怯而又委屈地说,“我查不到……”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次我的嘴里冒出来的是另外一句话:“你查的是什么字典?”再后来,我开始心平气和地在课堂上专门腾出差不多半个小时的时间给学生们讲如何选择英文词典,如何交叉参考使用这些词典,遇到查不到的情况应该去什么网站试一试……
另外一次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某个教师休息室里听一位同事抱怨,“现在的学生真傻,都来考托福了,竟然还问我‘老师,什么是及物动词’?!”这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我的耐心究竟比过去多了多少,笑嘻嘻地告诉那个同事,“既然学生问了,就说明那是个学生需要你去解释清楚的问题。要是我的话,下次讲课的时候就不会再假定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及物动词是什么,不及物动词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差异是什么,了解这些差异有什么好处,等等。”
我一直相信,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事实上,在不停地为学生解释他们的疑问的过程中,我自己学到的东西更多,更多的程度超乎想象。学生的问题来自于各个方向,或神奇或可怕,或有趣或诡异,但都是基于他们对现状的思考和疑惑。最终,我的发现是,所有的学生提问,最终都是源自于人类史上所有的人都共同拥有的弱点:懒惰。
除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竟然问老师一个单词是什么意思,而不是去查词典,肯定是懒惰。去查了而查不到,然后就放弃继续查,也不去换个词典再查,更不用说去尝试一下互联网搜索工具,还是懒惰。都来考托福了,却还不知道及物动词是什么,还是懒惰,因为他过去曾经偷懒,到了现在才吃亏,当然可能并不知道这次吃亏的根源在于何处——这是最可怕的情况。
可是,懒惰并不能解释一切。尽管貌似矛盾,显而易见,这些学生事实上很勤奋。他们在周末起个大早,赶在8点半之前挤着公共汽车来上课,中午吃既贵又难吃的盒饭,然后在一个充满了各种味道的教室里继续上课。他们也许会玩电子游戏,但明显比那些只玩电子游戏的人更为勤奋;他们也许会喝酒打牌,但明显比那些只喝酒打牌的人更加努力。
他们“既勤奋又懒惰”。许多人都是矛盾的,甚至矛盾一生。但往往,很少有人是故意矛盾的。我不觉得哪个学生是故意的——除非我自己有幻觉。我想,一定有更合理的解释。
我教得最好的是作文。我很少在课堂上讲语法、词汇、修辞之类的东西,因为那是学生可以自学,或者很容易自学的东西。我更喜欢讲思维方法,因为这才是关键所在。只有想清楚了,才可能写清楚。想不清楚,甚至连写出来的必要都没有。讲作文课也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情,因为作文课实际上是思考课。自己思考原本就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教别人思考实际上是学习思考、锻炼思维的最好方法。我的学生也很开心,因为他们听懂了我告诉他们的话,“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没有人愿意做猴子。
但,终于有一天,我还是被一名学生打败了。下课之后,有一个男孩捧着我写的那本非常畅销的《托福高分作文》让我给他签名。我签了。之后他说,老师,“我可不可以问你一个问题?”我笑着说,“你现在可以直接问第二个了”。他说,“老师,你说,如果我把你这本书里的作文全都背下来,到了考场上照写一篇,会不会被遭受雷同判罚呢?”当时我一下子又失去了耐心,尽管没有发火,但语气里肯定有着一些什么东西。我说,“那你说呢?!”那男生脸红了一下,迅速走掉了。
我想我快疯了。难道我上课讲得那么无效么?——我那么卖力地讲道理。作文,当然要自己写。就算有范文,也是用来参考的。我在《TOEFL iBT 高分作文》的前言里,确定是花费了很多的笔墨去讲解如何参考范文而不是照抄范文的啊!抄别人的当然会被判雷同。这个还用问么?
可是,竟然下决心背下这本书里面所有185篇作文的学生,又怎么可能是懒惰的呢?怎么会这样?!
更要命的是,不只一个学生这样问。我知道,学生的问题来自于各个方向,或神奇或可怕,或有趣或诡异,但都是基于他们对他们自己并非满意之现状的思考和疑惑。这个我早就知道。
后来,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很多学生“既勤奋又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于他们对“时间压力”感受。“没有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感受和恐惧,使得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是虚假地“勤奋”,恨不能废寝忘食。而同样的感受,也使得他们终日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无论哪一种都注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已经“没有时间了”。
“没有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反复闪现的唯一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惧,使患者的身上集结并综合了一切的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时时刻刻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卑微……
“没有时间了”,其可怕程度几乎无异于死亡。死亡是所有人最终都要面临的终极困境——没有解决方案的困境。对其恐惧之甚,乃至于人类不约而同地集体创造出一个天堂留给自己和自己喜爱的人们,同时还另外造了一个地狱送给我们所憎恨的人们。但这毕竟并不是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死其实并不可怕,面临死亡的过程才真正可怕。如此看来,很容易想象那些“既勤奋又懒惰”的学生面临的是怎样悲惨的境遇。
如果我们可以长生不老,没有死亡作为终点,那么,时间就不可能给我们制造任何困境。如果人们真的可以长生不老,就不会有人在千百年之间不停地嘲笑追日的夸父,因为夸父几百岁之后终究可以明白自己做法的局限进而采取其他的策略;也不会有人惊讶于鲁班造出来的木鸢了,因为只不过千百年而已,人们不仅已经可以翱翔在天空,还可以用各种飞行器探索太空。想象得再疯狂一点,如果人们真的可以长生不老,地球上都不可能出现什么所谓的人口爆炸,因为没有人愿意、也根本没有必要生育下一代——甚至,现在的我们都可能无法存在,因为寿命无限的人类估计几万年前就早已进化到无需生育的地步了。可是,我们又怎么可能长生不老呢?从出生那一刹那,我们就注定了将会死亡。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显然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他说:“长期来看,我们都是要死的。”
可是,明显有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是大多数,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是有所成就。他们最终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这些少数人又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说清楚,真的不是很容易,要啰唆很久,才能“回到”正题。
Footnotes:
'1'这是我个人的翻译。培根的原话是:“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通常的翻译是:“读书使人深沉,谈话使人机敏, 而写作使人思想精确。”或者“读书使人有容,讨论助人成熟,写作促人精确。”  

第一章: 心智的力量
1。a 了解心智的力量
常常有学生问我,“老师,这个方法真的有用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这样的问题极为不耐烦,总是皱着眉头的同时尽量显得心平气和地说“那——你觉得呢?”学生通常都是愣了一下,转身走掉——估计是带着失望呢。我几乎都能感觉到他们心里的那个小人肯定是紧闭双眼使劲摇了摇头然后睁开眼睛还是一脸迷惑。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真的无能为力。不管什么方法,都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效果。有没有用,不去做怎么会知道呢?问题在于,实践需要花费时间,而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因有限而宝贵。当我看到这样的学生,不得不打心眼里替他们着急:“你怎么还在浪费时间想这样没用的问题呢?要是你早就开始实践的话,现在不就能知道那方法是否真的有用了么!”
我想,估计有很多的老师都会面临与我一样的困境吧?我肯定不是唯一一个遇到学生这样问的老师。终于,我还是再次挣扎着努力了一下。在其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总是在讲一些重要的方法之前或者之后,甚至干脆于之前、之中、之后反复告诫我的学生:“仔细听清楚,无论我讲得多么有趣、多么有用或者是多么有道理,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当且只当你按我说的做了之后,对你来说,才算是真的有趣、真的有用、真的有道理。”
然而,终究我发现自己的这番说辞作用并不是很大。因为还是有很多学生——我很怀疑其实是大部分——根本不按我说的去做。最要命的是,我发现当我在尽我所能把那些方法、那些道理讲的既有趣又透彻的时候,我明明看到他们在点头表示认可啊!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几近绝望。甚至讲课的时候,听到学生的笑声、掌声,看到他们点头、记笔记,都颇有些怀疑我当时所见所闻并非真实,只不过是我的幻觉而已。
问题出在哪儿?千万次,我问自己。
当答案突然有一天从我脑子里冒出来的时候,我多少有些震惊。过去,当有学生来问我“老师,这个方法真的有用么?”的时候,我竟然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学生之所以这样发问,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居然是彻头彻尾地出自于理性!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
我觉得你的方法颇有些道理,但我不是很确定。问题在于,如果我决定使用你的方法的话,那么就好像是投资一样,是需要投入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如果在我根本不能确定我的这个选择究竟能给我带来怎样的结果的情况下,我就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那我不就是连傻瓜都不如了么?所以,你必须告诉我,你的方法到底是否真的有用?如果答案不是确定的,我才不会采取行动呢。
这个逻辑非常完整,乃至于他们对此坚定不移,更至于我从来没想过竟然还有这样一种“合理”的可能性。仔细想想,几乎所有拒绝学习的人其实都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这个推理准确无误,才那么理直气壮地选择拒绝学习。
我知道我现在要学习、要努力,这个没问题。问题在于,学习也好,努力也罢,就好像是投资一样,都是需要投入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如果在我根本不能确定我现在的学习究竟能给我带来怎样的结果的情况下,我就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那我不就是连傻瓜都不如了么?所以,你必须告诉我,学这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没有用的东西我才不会去学呢!
这是个更难以解释的问题。其实,所有那些正在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人可能会瞬间理解我在讲什么,可是,我要说明的对象是涉世不深的学生,于是,我想我必须啰唆点才可以。也许我自己的经历可以很好地说明问题,并且,我也相信,本质上来看这并不是我个人独特的经历。让我从头细说。
1984年,也就是二十年多前,我母亲竟然给我10元钱,允许我报名参加本地第一个计算机学习班。要知道那时候的10元钱,可能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还不止——因为当时我父母每月的收入全加起来也不过两百多元。
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那时我还在读初中二年级。快到暑假的时候,有一天班主任拿来一张纸贴在黑板上,说是少年宫要办个什么学习班,谁愿意去就去看看。第二天,我们一帮同学顶着太阳跑跑闹闹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