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上个世纪60年代早期,麻省理工学院的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仑兹'2') 更是用“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形象地说明了混沌学的核心内容——“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依赖”——“地球上某一地方的蝴蝶是否会拍动翅膀,甚至会影响到另一个地方是否会发生飓风。”还有人以冰球的运动轨迹来说明“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依赖”。如果最初冰球放置角度发生了哪怕微乎其微的变化,那么在撞击次数增加的时候,最终位置的差异会呈指数形式增长。
所以,在真正能够理解混沌理论的人的心目中,所谓的命运就有了另外的解释。初始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最终天壤之别的结果。人们大多对此缺乏完整的理解,又由于自身感知的局限,只能把那些遗憾归结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者“命中有时当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或者是什么“造化弄人”等等。可是有这样的感受或者想法的人并不知道他们曾经有过改变结局的机会,只不过时间无法倒流的属性已经把一切变成了不可更改的既定事实。
小时候,读苏东坡的《留侯论》中的文字,“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志者,卒然临之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大,而其志者远也。”读过了之后,只是羡慕那些豪杰之士,竟然可以达到那样至高的境界,无法想象他们究竟是怎样做到的。而现在看来,这样解释倒也简单:那些豪杰之士都是早已醒悟了很久的人。所以,他们可以运用心智的力量忽略眼前的纷纷扰扰,专注于别人看不到的许多年之后的精彩。
过去已经过去,无法更改。未来却可以更改——通过改变我们今天的起始条件。当我们真正运用心智的力量认真而又正确地反思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尴尬,最终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大多数肯定是因为我们过去曾经做错过什么,或有意,或无意。那么,为了将来的正确,我们今天就要做到尽量不出错。今天任何一个小错误,都有可能在将来被无穷地放大。这样的认知,几乎会改变我们的一切。生活就是选择,而所谓的选择,只不过是一个人所拥有的观念对之衡量后的结果。一个人所拥有的观念,说穿了,就是心智力量的最终体现。
开启自己的心智,就等于重生。然而重生并不直接等于幸福。
知易行难。想到“想”居然是要通过“想”很多遍才能学会的,多不容易啊!在没想到之前,“想”又有什么乐趣可言呢?然而,想到之后,却马上要用最直接的方式面临痛苦——接受现实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不是我们最初以为的那个样子,也不是我们任何时候向往的那个样子。现实难以接受的同时,更难接受的是已经在现实中浑然不知地浸泡了许多年而面目全非的自己。
所以,很多人害怕思考,常常说,“想那么多干嘛,多累啊?”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学家罗素曾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为之奇怪,慨叹道,“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3'
如若重生,就可以恰当运用心智与时间作朋友,与他一起用耐心打造新的人生。没有人能够阻挡你开启自己的心智。最神奇的是,一个人的心智的开启,竟然只需要一个挣扎的念头而已。但仅仅这一个念头却又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但,还是挣扎一下吧,因为无论如何,反正我们早晚要为自己的过去买单,逃不掉的。
爱因斯坦说,“用当年我们制造它们的思路,我们根本无法解决任何麻烦 。”'4'
越早醒悟越好。
Footnotes:
'1'Henri Poincaré,1854 – 1912  
'2'Edward Lorenz (born May 23; 1917  
'3'Many people would sooner die than think。 In fact they do。 — Bertrand Russell  
'4'We can’t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the same kind of thinking we 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 — Albert Einstein  

补 记

《把时间当作朋友》,最初动手写作是在2007 年2 月份春节过后。那时我刚刚申请辞职,觉得离开新东方之后不大可能再有很多的机会在那么多听众的课堂里讲课了——新东方动辄几百人甚至过千人的大课堂可谓全球独一无二。在大课堂上一讲就是六七年,期间学生数万,最大的经验就是:绝大多数学习上的成败与智商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限制有关。于是就希望能把这些因貌似简单而被忽视的重要道理写出来,发布在网上(http://。lixiaolai。),希望更多的学生看到。
最初为这些文章配的标题是《管理我的时间》。大约在2007 年5 月份的时候,该系列的文章已经超过八十篇,基本已成体系。到了年底,已有若干个出版社的编辑来信来电询问是否愿意出版成书。我倒是有心,却又觉得原稿多少有些粗糙,于是又花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重新整理、增补删减一些内容,并将这系列文章命名为《把时间当作朋友》,副标题是“运用心智获得解放”。第二版修改完毕之后,出版事宜却因为各种繁杂事务耽搁了下来。现在回想,倒是幸事。因为其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无数读者热心的留言给我提供了更多反思修正的机会。
这个系列的文章开始在互联网上传播得越来越广。我不懂互联网的推广技术,却很幸运地认识了霍炬同学(http://blog。devep。/virushuo)。其貌不扬的他(比我帅)是个罕见的交游甚广的人。一块儿吃饭的时候,他最得意的一句话是(身子往后一仰)“你们这一桌子的人都是因为我才相互认识的……。” 霍炬同学就是Malcolm Gladwell在“Tipping Point(” 中译《引爆点》)中所说的那种典型的“connector”。他整理通讯簿要花上一整天才行。按照MalcolmGladwell 的说法,口碑传播最依赖三种节点,分别是salesmen; connectors; mavens。某种意义上,霍炬同时也是“Maven”,因为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很多人的好朋友,就是因为他能够帮人家解决问题。我想我的博客流量蹿升的起点就是认识霍炬。从那时候开始,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的Blogroll 上渐渐多了一些链接,基本上都是在互联网上比我更有影响力的人,比如郝培强、余晟、韩磊、郭启睿、徐宥、车东、周筠(周筠老师也是典型的、超强的“connector”)、阿朱、刘未鹏……他们向身边的人推荐《把时间当作朋友》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且越来越强……
认识周筠老师一小段时间之后,我就决定把这本书的书稿交由她去出版。原因也格外简单:周筠老师专业、敬业。之后就是多次聚会交谈,霍炬、刘未鹏、余晟、以及周老师团队中的编辑梁晶等都在过程中提出了无数宝贵的建议,令我感激不尽。又,我的前老板俞敏洪为我写序(他已经是第二次给我写序了,上一次是五年前为《TOEFL 核心词汇21 天突破》作序),赛伯乐(中国)投资公司的董事长朱敏先生也为《把时间当作朋友》写了序,感激两个字已经不太够用了。而在最后成书的过程中,又获得很多人的帮助:微软亚洲研究院研发经理邹欣先生(《编程之美》、《移山之道》的作者)就提出了很多细琐但又重要的修改建议,比如,在推翻第一版封面设计的时候,就是他向周筠老师建议应该用毛笔字书写封面上的书名。原本我只是个独来独往的人,转眼许多年过去,竟然发现我的朋友并非只有时间一个……
谢谢所有关心这本书的人。也希望这本书成为更多人改变的起点。
李笑来
2009 年5月1日于香港




【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