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一样的人生-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一样的人生 /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 著 '
书籍介绍:
人们的灵魂渴望回归平静,而人们的足迹却常常偏离自身的愿望。现代社会虽充满活力,但也越发浮躁,很多人的心灵陷入了困惑的无底洞,烦恼、焦虑、恐惧和失望的消极情绪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本书的出发点不是要传输给你信息或试图让你信服什么,也不是要开发你的思维,让你去分析,评论,赞同或是反对。本书将带你进入到蕴含在你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宁静——最容易呈现也是最容易得到那片的宁静。
如果你正在与每日烦恼斗争,那么请翻开这本书,本书将激发你心灵深处的天分,它将会让你对宁静有一个全新而真实的理解,并成为你找到人生真实意义的开端。
基于对人类的关怀和同情,该书的作者,伟大的心灵导师李普曼不遗余力地投身到拯救心灵的工作中,多年的牧师生涯使他对人心和人性洞如观火。本书中,他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与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宗教精神和传统智慧巧妙地结合起来,力图帮助现代人摆脱心灵世界中的种种困惑,克服人性的弱点,实现完美人生。
【作者介绍】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1883—1936),犹太人,美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是一位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牧师,也是很多人的心灵导师。美国众多知名人士,包括马丁路德金、约翰肯尼迪、拿破仑希尔、芭芭拉史翠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都是他的拥趸。
他曾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国际频道上主持心理节目,每次广播有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听众。上世纪中叶,李普曼以主教的身份写作了本书,希望世人能够体会到心灵的祥和平静才是生活的至上法则,金钱、权利不过是俗世众人追逐的表面幸福。
他说:“人是自然之子,纯净和平静的心灵是实现人生意义的重要前提。然而,纷繁喧哗的尘世中,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了追求功名利禄的机器。追求金钱,地位、情欲和名誉的过程,也是将心灵弄得疲惫不堪的过程。人是终究要回归自然的,当你祛除心灵上的尘埃,才会发现宁静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才是人生的终极的追求。”这一点,无论在何时,都会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共鸣。
章节内容开始…
正文 编辑推荐
更新时间:2010…4…15 9:25:50 本章字数:148
【编辑推荐】
我们看到的社会充满活力,但也越发浮躁
现代人心灵的困惑、烦恼、焦虑、恐惧、失望,这种情绪压的人喘不过气
激发你心灵深处的天分,让你对宁静有一个全新、真实的理解,成为你找到人生真实意义的开端,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正文 目录(1)
更新时间:2010…4…15 9:25:51 本章字数:740
序一一部发人深省的心灵书
序二心灵的宁静是人生中的无价之宝
第一章从内心深处解读人生哲学
人类心灵的永恒追求
心灵的宁静并不等于逃避生活
内在的自我交流和反省
心理学对我们的帮助
宗教赐予我们的精神财富
分裂与联合:新的人生观
心灵宁静的两种调剂
宗教与心理学殊途同归
第二章探寻善与恶的心理根源
原罪和忏悔:病态的道德观
对善恶动机的精神分析
释放出压抑在心底的冲动
宗教忏悔的片面性
探求心理冲突的根源
幼稚的道德观的入侵
用诉说的方式来缓解内心压力
第三章首先要学会正确地爱自己
爱自己并不是一种自私
自我的实现是终身的事业
幼稚行为的心理基础
自卑感是对自我的憎恨
放弃是为了得到
勇敢地接受自己
人性中孕有爱的无限潜能
第四章人类对爱的无限渴求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
不要假借爱的名义去恨
一切皆因爱而生
爱是完整人格的一部分
宽容彰显大爱
宽容是保卫自由的堡垒
宗教教义中的爱与恨
正文 目录(2)
更新时间:2010…4…15 9:25:53 本章字数:697
第五章消除恐惧与焦虑的情绪
适度恐惧的正面作用
病态的恐惧感
恐惧感的心理根源
与孩童时代的情感作别
正确地克服对自身的恐惧
对经济问题的恐惧
在信仰中克服恐惧
第六章消除悲痛的步骤
当所爱之人离开我们之时
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悲痛情感
消除悲痛的三条原则
情感不成熟的人
消除不必要的负罪感
宣泄是超越痛苦的良方
要将真相告诉孩子
具备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
第七章生命短暂的有益启示
死亡也是生活的朋友
欣然接受命运的归宿
生命的终极目标
第八章人类应该信仰什么
信仰上帝的根基
个人信仰的演变过程
具有自由选择权的人
宇宙给人类的伟大启示
美国人所要塑造的上帝观
第九章宁静是心灵的永恒归宿
从两种角度去探求内心
心理分析的乐观导向
多重性格的复杂性
呼吸英雄的空气
疏通堵塞灵魂的通道
心灵重归宁静的重要法则
作者致谢
译者后记
正文 序一:一部发人深省的心灵书
更新时间:2010…4…15 9:25:54 本章字数:1420
序一一部发人深省的心灵书
《心灵重归宁静》是自《纽约时报》推出全美畅销图书排行榜以来,荣登榜首时间最长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驻留畅销图书第一名的时间长达58周,而排在前五名的时间也长达三年之久!作为一部探讨心灵志趣、精神修养和人生问题的严肃作品,能够在美国各地如此畅销,能够在如此广泛的读者中掀起一股关注心灵的热潮,不能不称作为出版界的一个奇迹。
本书的作者约书亚罗斯李普曼是一位在北美大陆家喻户晓的牧师,也是许多人的心灵导师,他曾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国际频道上主持心理节目,每次广播都有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听众。在《心灵重归宁静》艺术中,他试图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宗教精神和传统智慧巧妙地结合起来,力图帮助现代人摆脱心灵世界中的种种困惑,克服人性的弱点,实现完美的人生。
当代社会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但同时也让人感到压力重重。由攀比心理所造成的压力要求人们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去奋斗,以求比别人更胜一筹,当然,最好能够在竞争中摘得桂冠。尽管如此,人生美满和持久幸福的答案,与那些涉及到人性的基本问题,诸如需要、欲望、动机、恐惧和梦想的答案,仍然无法在竞争的喜悦中取得。要解答这些深层次的人生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要依赖于个人的心理体验,依赖于个人是否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
李普曼教授认为,对于承受着巨大竞争压力的现代人来说,摆脱浮躁和不安,重归心灵的宁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人难能可贵的精神,也关系到个人、家庭、集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福祉。他说:“只要个人没能消除自身的内心冲突,社会就不可能持久安宁。他认为,只要人们内心的隔阂和仇恨仍热在腐蚀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一个充满互助精神的社会就不可能建立起来。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如果个人在生活上没有物质保障,在精神上陷入虚无,那么对于一个能够引发人们积极向上的安定社会来说,只不过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而已。”
显然,从经济上进行社会改革或革命,对于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一种合理的人际关系和一种健康的精神氛围是很必要的。但李普曼教授着重强调,经济上的合理并不能完全解决个人在人格、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并不能消除人们对生老病死和人世烦恼的恐惧。他认为,更加健康的社会只有依靠那些在人格、心理和精神上更加健康的人才能建设成功。当下,人们陷入了种种不安、烦恼、恐惧和焦虑的境地中,并且感觉到没有力气走出这种困境。倘若能够运用李普曼教授在本书中提倡的心理训练法,人们就能够解除烦恼和痛苦,重建心灵的宁静,并且在往后的人生岁月中能始终保持一种健全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成就一种理想的人生。
李普曼教授在书中所表达的大部分思想,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宗教教义和传统智慧所强调的东西,但是他将这些历史遗产揉进了现代社会中,针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精神问题,并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最新的心理学理论,重新加以阐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尤其是,他对人性所折射出来的各种现象论述详尽、剖析深刻,非常贴合现代人思想感情的实际。因此,尽管本书的立意看上去很高,内容严谨,但仍旧能够吸引大众读者,并易于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该书语言精练,行文优美,很多章节就如一篇篇哲理散文,言简意赅,读后让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摘自《纽约时报》书评
正文 序二:心灵的宁静是人生中的无价之宝
更新时间:2010…4…15 9:25:56 本章字数:2072
序二心灵的宁静是人生中的无价之宝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
在一个充满喧嚣和不安的时代中,创作一本谈论心灵宁静的书,有些不合时宜,甚至会让很多人觉得惊讶。在这以前,关于如何保持心灵的宁静,人们讨论得并不多,而一般的读者对于这类主题更是闻所未闻。所以,试图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来清晰地阐述这个问题,能真正地对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有所帮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将站在全新的角度,尽力进行诠释。我的全力以赴将使我感到坦然。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始终确信:倘若社会上的单个人未能消除自己的内心冲突,那么社会就不可能迎来持久的安宁。因为社会是由单个人组成的,如果个人在生活中缺乏物质上的保障,在情感上焦躁忧虑,在精神上陷入虚无,那么,要想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一个鼓舞人心的安定社会,不过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而已。
需求、欲望、道德、爱心、恐惧和痛苦,这是人的一生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无论是生活在那个社会,都不可对这些问题漠然视之。只要人类还存在,这些问题就不会消逝。在本书中,我试图从宗教和心理相结合的角度来提出我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在我看来,这些答案对改善人们的心灵境界是大有裨益的。
毋庸置疑,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反应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经济分配的不公让许多人患上了某种程度的精神疾病,并使得他们逐渐丧失了适应社会的信心。为了生存,为了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大多数人不得不付出艰辛的努力。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人们的内心就容易浮躁、动荡。这时候,就为社会改革和革命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如果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合理,就可以消除很多人的内心冲突,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这是必然的。
经济上的改革派和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者能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上的一切不公正问题都源于经济上的剥削。他们觉得,只要消除经济上的不平等,人们心理上的问题也便迎刃而解。基于这种理由,他们指责那些心理学家和宗教人士,认为他们站在了剥削者的一边,故意掩盖了经济剥削的问题。固然,人们要想获得心灵上的安宁和精神上的健全,就必须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争取这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当理想中的社会秩序建立起来后,我们当前的一部分心理疾病也会消失。但是,即便是建立了合理的社会秩序,人类仍然存在着很多普遍的心理冲突和情感危机,而这些问题是超越时空的。因此,人们必须学会通过心理修炼,通过运用高超的技巧,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需要和内心冲突。
无论身处怎样类型的社会,人们总会碰到一些纯粹是个人性质的问题,比如生死问题,父子之间、兄妹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问题。无论在什么地方,家庭关系仍然存在,同事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更大范围内的人际关系仍然存在。所以,当家庭成员之间,同事之间或者有着其他关系的人们之间存在敌意时,当出现了挑衅心理时,当遭到拒绝时,当内心搞到恐惧时,人们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这些情感问题,并晓得怎样才能恰当地处理这些问题。一部分痛苦难免继续存在,而我们还必须面对。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生存的智慧,我们要努力培养的正是这种人生的智慧。
许多比我更具智慧的人们在推动着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对于他们的创造性地工作,我们每一个通情达理的人都应该抱着深深的感谢,我们应该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努力在全世界推动经济上的公平和政治上的民主。
但千万不要记住,只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建设健全的社会!如果一个人对最亲近的人常常感到愧疚,如果他试图去爱戴别人却又变得畏缩不前、拘谨和冷漠,如果他时常会感觉到莫名的恐惧而又不知道这种恐惧来自何处,如果他痛失亲人后始终无法从悲痛和忧郁中超越出来,那么,他就无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格完善的人。然而,现实中有很多的人就处于这样的困境中。尽管很多宗教人士和心理专家对这些问题发表了很多的见解,但在不少情况下结果却恰恰适得其反。人们始终搞不明白从何处才能获得明智的指导,因而总是一个人独自承担着过多的烦恼和忧虑。
为什么我们会在某个时候有厌恶自己的情绪?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存满敌意?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到害怕和恐惧?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发觉自己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念?在这本书中,我将试图揭开这些问题的面纱。我想,对生活压力重重,感到身心疲惫,陷入迷茫困惑的现代人来说,我的这些想法会产生一些效果。担任牧师的经历,以及同社会中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接触,使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我认识到了,改善自身对别人的态度会帮助其生存境况的改变,我们在这一方面应该是能够有所实际行动的。
对于人性问题,心理学家们发表了许多独到的、深刻的简介,尤其令人兴奋的是,他们发现了每个人都具有改变自身的无限潜能。本书吸收了这方面的优秀成果,并试图将这些最新的心理学成果与宗教领域的真知灼见结合起来,努力贴近现实,以期推动人们心灵状态的改善和精神世界的和谐。
正文 第一章 从内心深处解读人生哲学(1)
更新时间:2010…4…15 9:25:57 本章字数:1430
第一章从内心深处解读人生哲学
人生中,追求心灵的宁静是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生哲学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事情。那么,要想让心灵重归宁静,我们该向何方探寻?向何处诉求?采取何种态度?坚守何种原则呢?
在我还是一个年轻小伙的时候,有着许多美好和远大的梦想。一次,一位年老的智者让我们列出自己认为在将来的生活中最美好的和最重要的事物,很多人列出了他们渴望拥有的巨额财富,而我却列出了自己内心所向往的所有东西:健康、爱情、美貌、才华、权利、财富和声望,以及其他的、我认为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美好的事物。
在绞尽脑汁,将所有美好的事物列在这个清单上后,准备将这张单子递给了年老的智者,他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和道德榜样。由于年轻,我当时还很自负,或许是为了在他面前佯装自己的成熟和兴趣的广泛,在我递给他这张清单时,很自信地堆这位智者说:“人生中全部的美好事物都囊括其中了,如果谁拥有这些,他就会生活在无比美满的幸福之中了,他会像上帝一样。”
在这位智者的眼角里,我隐隐约约地仿佛看到了一丝从容的微笑。他沉思片刻之后,淡定地对我说:“这是一份很好的人生答案,我看得出你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列出这张清单的。但是,我亲爱的朋友,你漏掉了最为关键的一点,如果你缺少这一点,就是你拥有清单上列出的所有美好的东西,也会变成可怕的痛苦,你列出的这些实物奖成为你整个人生中难以承受的沉重累赘。”
智者的话可谓当头棒喝,我一下子变得有些不安了,用有些不高兴的声音问道:“我漏掉什么了吗?”
他用很短的铅笔头将清单上的所有答案都划掉,他这轻描淡写地一划却在不经意间摧毁了我年轻时代的美好梦想。随后,他郑重其事地写下了五个字:心如止水。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是上帝为他的眷顾者留下的特殊的礼物。上帝将才能和美丽赋予了许多人;拥有健康和名望的人也为数不少。但是,只有心灵的宁静才是他赐予人们的最后恩典,是上帝之爱的最好显示,他小心翼翼地将其赋予人类中的少数。绝大数人都未能得到这份礼物,有些人终其一生,直到行将就木也没有盼来这份礼物的降临。”
他看着我双眉紧锁的表情,进一步地解释说:“这可不是我个人得出的观点,我只是在解释大卫王的《诗篇》、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以及中国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老子的观点令人信服,却总是将自己的智慧归于前人的智慧,这很让人佩服)的观点。这些智者无一列外地认为,上帝(或自然)是宇宙之王,他们将世俗的财富和堆积在了庸人的脚下,但是降临在他们自己头上的却是安宁的甘泉,赐予自己的则是一颗宁静的心灵。”
人类心灵的永恒追求
对于那时候年轻气盛的我来说,能够毫无保留意见地全部接受这位智者的观点,是极其困难的。但二十多年过去后,我个人的经历与职业上的阅历却证实了这位先哲的观点。我现在终于能够领会:心灵的宁静乃是上帝至赐予人类最美好的事物,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将其定位为生活的真正目标。此时,我已经明白,任何财富也不会换来这种心灵上的宁静。此外,我也明白了,即使是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甚至没有健康的体魄,人也能够长久地保持心灵的宁静。经过生活的磕磕绊绊和艰难困苦,我逐渐地意识到,只要内心是安宁的,再困苦的生活也阻挡不了你追求幸福的乐趣;而一旦内心充满了不安和躁动,即使有着巨大的财富和权力,也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
正文 第一章 从内心深处解读人生哲学(2)
更新时间:2010…4…15 9:25:59 本章字数:1705
保持内心的安宁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深入研究一下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哲人,佛陀、迈蒙尼德、托马斯的学说,你就不难发现,他们不同的思想学说都源自于同样一种胸怀,即人类心灵的宁静。在各个时代,不安无助的人们都给自己铸造了不同的信仰教条。仔细观察和分析一下他们的祈祷,便会发现,他们都只是在祈求同样的生活目标——赖以为生的面包和心灵上的安宁。成熟的人们不再徒劳地追求毫无价值的东西。当他们热泪盈眶地直面往后的人生时,他们追求的是力量、勇气和理解。
今天,当人们祈祷时,他们在向上帝发出悲痛的呼号,他们祈求内心的平静。因为心灵的宁静是人们对抗不安的最后堡垒和躲避喧嚣的避难所。当代人沿着地狱旁边的小径前行,这个地狱的景象比起但丁在《神曲》中的描述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人们沿着美其名曰为“文明”的道路阔步前行时,他们的内心却受着焦虑的侵蚀,甚至人格因为情感的剧烈冲突而频临分裂的边缘。物质上的匮乏困扰着他们,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及讥讽冲击着他们。他们因此而变得垂头丧气,十分脆弱。在人生一帆风顺之际,他们会欢欣雀跃。但在屡遭挫折后,却焦虑不安,一蹶不振。,仿佛自己头上始终悬挂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威胁着自身的生存。他们战栗、恐惧,试图用醉生梦死的萎靡生活来麻痹自己的灵魂。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真实地暴露了出来,他们感到身心疲惫,恐慌无助,就像著名作家托马斯艾略特笔下的普鲁弗洛克一样。
心灵的宁静并不等于逃避生活
在不安的恐惧和焦躁中,人们在努力地寻求自我解救之道,以便让自己度过心理危机,并怀着足够的勇气直面所遇到的困难。他们需要的(也是我们全体人类都需要的)拯救并非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事实上,这样的解决方法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始终保持心理上的波澜不惊,这种心灵、精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