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一样的人生-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及父亲的时候,有人告诉说他们的父亲已经到了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了。这些人认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孩子们不会继续地追问了。
实际上,孩子们对这样的答案并不满意,他们开始动用不成熟的想象力了。这两个孩子苦思冥想,。最终得出了一个可怕的推测:是他们的母亲将他们的父亲杀死了,然后将父亲的实体藏了起来。尽管他们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这一可怕的想法,但是他们是带着这种想法长大的。在整个童年和青年时期,兄弟俩的头脑中总是缠绕着这个可怕的念头:父亲是被母亲杀害的。久而久之,他们都患上了严重的恐惧症。哥哥总是觉得自己可能会成为一个杀人凶手,而弟弟老是幻想自己将被别人谋杀。在兄弟俩二十多岁的时候,他们的人格已经完全被扭曲了,极其的病态,只好被迫地接受定期的精神病治疗。但只有找到了他们精神错乱的根源之后,他们的疾病才有可能得到治愈。否则,他们的病根本就没有好转的希望。这个根源其实就是他们小时候失去父亲之后,没有被告诉事情的真相。
近来,我又遇见了一个更令人震惊、更令人不可思议的病例。一个17岁女孩子患上了严重的溃疡性肠炎,被带到医院治疗,但在治疗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任何生理上的病因。经过深入地探究后才发现这个女孩的病因:在这个女孩3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因难产而去世了。由于这个女孩平时非常崇拜她的母亲,喜欢模仿母亲,无论母亲做什么事情,她都会跟在后面模仿。当她的母亲死后,她立刻地被送到了外地,当她回来之时,面对的是一个悲伤、冷清的家,再也没有人提及她母亲的名字了。她的外公外婆对待她父亲的时候像是在对待罪犯一样,在私底下说父亲是杀死母亲的凶手。于是,这个小女孩就成为了父亲和外祖父母之间矛盾的一个无辜的牺牲品。她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深爱着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没有人会知道她到底去那儿了。但从听到的只言片语中以及亲人们痛苦的眼神和愤怒的表情中,小女孩认为母亲可能做了对不起自己胃的事情,她母亲已经成为了一个罪恶的人,因此她的胃得到了惩罚。
不久之后,这个3岁的小女孩就像她想象中的母亲那样患上了严重的胃病。通过治疗,胃病看起来是治愈了,但她的头脑中却无论如何也拼不起母亲那清晰的形象了,也不能与她的父亲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她想与过去一样去爱他的父亲,但她从外公、外婆那儿偷听到了父亲是害死母亲的凶手的消息后,就不知所措了。她的情感生活彻底地陷入了混乱之中,刚刚进入了青春期,就难以忍受这巨大的身体疾病和精神压力,彻底垮掉了,不久就死了。
正文 第六章 消除悲痛的步骤(10)
更新时间:2010…4…15 9:27:03 本章字数:1507
倘若当时她的父亲告诉她,当时是因为母亲犯了一个错误,死于一场意外的事故的。以女儿能够接受的方式告诉她,他们犯了怎样的错误,为什么外祖母会那么地伤心和愤怒,这场悲剧就可以避免发生了。如果这个小女孩对他的父亲是信任的,父亲也不是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是放开和女儿一起痛哭一场,将情感宣泄出来,父女俩就会建立起新的友谊关系了。这样,女儿在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就有了一个可靠的知己了,就不会发生以后的悲剧了。其实,即使是年龄很小的儿童,也是能够经受得住灾难和悲痛打击的,但最令他们不可容忍的是那些谎言和托辞。如果那些成年人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告诉这个小女孩真相,她是能够调整与父亲和祖父母之间的关系的,也是能够面对母亲去世这一悲惨现实的,那么悲剧就不会再发生了,但现在讲这些已经为时太晚了。
我明白,这些病例听起来有些不合情理。最起码,一个3岁或5岁的孩子竟然能够被他(她)早已忘记的一段痛苦经历折磨十年甚至二十年之久,这就很难让人相信。但是,在儿童期间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恰恰会在他以后的一生中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这正是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事实证明,人生早期发生的一些事情不知道扼杀了多少正在成长发育的心灵。
不久以前,当我们在乡村生活的时候,曾亲眼目睹了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7岁孩童的父亲在失去他自己的父亲后,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他的妻子便将他们7岁的女儿送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没有向他们透露任何事情的真相。这个女孩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父母半步,所以她预感到这次肯定发生了使命事情。同时,他也预感到,父亲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高兴快乐了。
当我问起为什么将这个孩子送走时,她的父母告诉了我他们的所作所为,并反问我为什么不赞同们的做法:“你是应该理解的,我们的所作所为是为她着想。她太小了,是不能够承受这样的巨大悲痛的。”我告诉他们,以我的观点来看,这对孩子其实是非常残酷的。应该马上将孩子接回来,大概地改善她一下,它爷爷已经去世了,父亲需要得到她的安慰,只有她才能够帮助父亲摆脱对死者的依赖,从而减轻痛苦。她应该充当一个“母亲”的角色,去安慰她的父亲。
这对夫妇听从了我的建议,并将女儿接了回去。女儿让父亲坐在地板上和她一起玩耍,这样,处于相同的氛围中,父女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更为融洽了。她的父母们发现,在女儿被送走的这段时间内,女儿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结,脑子中诞生了一些可怕的念头,总是以为自己被抛弃了,感到十分地孤独无依。
我并非想说,家长们应当将亲人逝世的全部细节都叙述给孩子。在告诉孩子这些事情的时候,不要将死亡的神秘性也牵涉进去,对他们隐瞒一些东西还是相当有必要的。在告诉儿童关于死亡的事实时3,不要超出他们的你鼓励和理解范围,不要向他们揭示死亡怪诞和恐惧的一面。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万不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笼罩一篇恐惧的阴云。
但话又说回来了,在成年人的头脑中往往存在有一个很大的成见,即认为儿童承受不了悲痛和哀伤,因此,应该将他们保护起来,不要让他们接触任何与悲伤气氛有联系的事实。这些都是错误的,儿童往往能够承受得起悲伤和眼泪,但他们唯一不能忍受的便是谎言和托辞。我们应该以真诚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应该允许他们以分享家庭的幸福一样去分享家庭的痛苦。儿童远没有我们平时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们不会因为眼睛里流出几滴眼泪就一蹶不振,也不会因为被告知实情而身心崩溃。相反,将儿童从家庭圈子中隔离出去才是他们最不愿意去忍受的,因为他们在这个时候面对的是成年人的逃避,半真半假的托辞、冷漠的情感以及虚伪的面孔。
正文 第六章 消除悲痛的步骤(11)
更新时间:2010…4…15 9:27:04 本章字数:1179
具备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
至此,我已经详尽地说明了关于悲痛的方方面面。悲痛是人之常情,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会遭遇到现实带来的问题。尤其在我们处于的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这个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整个人世间存在的事实恰好应征了这么一种宗教直觉,即悲痛是人类都必须经历的,这是宇宙间的普遍真理,逃避只是自欺欺人,也必将自食其果。
世界是如此的美妙,使我们不得不相信真理的存在。在这儿我们科学地认识到了处于悲痛处境时的各种注意事项。这充分地说明了,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如果对自己的真情实感熟视无睹,将悲痛压抑下去,使其潜藏在自己的意识深处,上帝会因我们违背真理而对我们进行反击与报复。整个悲痛的过程也说明,我们在对别人真诚的同时也要学会对自己的真诚,这样才能获得在精神上的幸福和在心灵上的宁静。生活告诉了我们:“你要尊重你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顾虑外界的盘根错节;同时也要在所有的社交生活中保持一颗真诚的心态,无论是对待老年人还是对待年轻人,都要一视同仁。要坚信自己是能够经得起生活中各种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打击的;要懂得,掌握着真理的上帝一定有办法治愈我们的创伤。尽管世界上不幸有了伤痛,但我们也能够精选良药,将我们的伤口奇迹般地抚平。我们要要相信生活,不要在它面前虚情假意,躲躲藏藏,这样就一定能够走出悲伤的困扰,将各种悲痛打翻在地。”
有些人在残酷的战争中失去了至亲,对他们而言,后半生也许只有半条面包了。但直面现实,勇敢地吃下这半条面包,要比吃一整条上面长满了自怜和悲痛的绿毛、发霉和变质的面包要好的多。陷入自怜和悲痛之中而不能自拔才是对我们死去亲人的不尊敬。不要忘记,正是他们为了我们的幸福和前途而牺牲掉了自己。
也许,这算是一种补偿,一个失去某种官能的人,他的另一官能就会异常地敏锐起来。同样,我们也可以从困境中走出来,勇敢地去开发我们的新兴趣,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对我们失去亲人这一损失的一种补偿。这也许是上帝人类最大的恩赐。上帝赐予噩梦的是这样一种能力,只要我们一息尚存,我们就能够在自己与他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这种恩赐,这种结成新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我们不仅现在拥有,即使到了中年和老年也照样拥有。只要你还在呼吸,就不要荒废这种能力,它能够使你更加富有,更加风趣,更具有创造力和人格魅力。
倘使没有悲痛的存在,人类也许就不会做到以深刻的思想和严谨的态度去生活。根据动机心理学的各种新发现,宗教是这样地交会我们这些现代人的:要敢于直面悲痛并超越之。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些,许多心理上的疑难病症也就得到了治愈,困扰儿童和成年人的精神紊乱现象也会随之消逝。通过“悲痛递减法”的学习,人类一定能够越过冰冷冷的悲痛之巅,顺利抵达宁静的心灵港湾。
正文 第九章 宁静是心灵的永恒归宿(1)
更新时间:2010…4…15 9:27:06 本章字数:1548
第九章宁静是心灵的永恒归宿
多元主义者认为,人并不是单一的自我,而是在许多的自我中穿行——一个幸福快乐的自我,一个悲伤忧虑的自我,一个发怒的自我。
一颗渴望有一个坚定信仰的心灵,面对世界的混乱和繁重的竞争压力,一定会追问:“人应该去信仰什么?”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问题非常深刻,而且提得非常直入,一般性的花言巧语根本无法解答;我们所要的并非是一个教条或者一些学说,而是能够在人生的战场上支撑得起的我们的信念,让我们对现实有足够的把握。这种东西可以称之为生命的核心理念,围绕着这种核心的生命理念,我们得以完善自我;我们所要寻找的东西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动力,以这种动力作为支撑,我们就可以展现我们个性的方方面面。
这种神圣的东西,如果它能够帮助我们的灵魂、神经、心灵和肉体——就像是坚忍的合金一样聚合起一切可能的潜在力量。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将其他人说具有的宁静或荣光融入到我们生命的内核之中,那么一种长久的、超凡的、纯粹的安宁就极有可能成为我们未来生活的蓝图。
呼吸英雄的空气
现代精神病理学的试验表明,一个人倘若没有理想,没有一个可以效仿的英雄去追随,那么人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内在的安全和满足。人类可以在没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中生活,只要他们能够向那些理想人物看齐,从中得到更多精神上的养料。战争期间集中营中发生的事情就表明了,但被囚者不允许相互慰藉,不允许遵从他们群体中的那些刚毅之士时,他们就很容易陷入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当他们的面前出现了一些可以称得上理想人格或者理想的生活模式时,即便他们被剥夺了物质上的只有,但他们也会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坚忍和勇敢。读一下弗洛伊德的《战争与孩子》一书,就能看到了些在战争中最年幼的受害者们,看到他们是如何在废墟和苦难之中,凭借着某种足以支撑他们的生活原则,保持住自己内心风度和抗争精神的。
金钱——它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吗?不,是理想!是那些英雄、殉道者、导师、领袖和那些事儿能够与他们人格比肩的志向!这种精神力量才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睿智的、友好的或者同情的鼓励,人们就无法生活。我们都明白,没有对大人们的依赖,孩子就无法生活。但到如今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的是,人们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寻找能够依赖的人和深信不疑的人。我们渴望在圣徒和好友的言行中找到更高的标准和模式,并且这种渴望将永远存在下去。
但人类的灵魂不再为他生活中的理想人物所吸引时,他们的灵魂就像是罗盘失去了北斗星的指引一样,丧失了人生的方向感。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宗教领域中,这一理念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古希腊时代的英雄们和古希腊人的原则是一致的,就像雅阁教授在其经典之作《帕迪亚希腊文明中的理想人物》中所说:“面临人生窘境,最有力的引导来自于早年英雄们的生活经验,来自教育中经常提到的那些模仿人物的历史定位。”普鲁塔克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挖掘伟大的先驱们所留给后人们的教育意义。他的伟人传记已经激发了各个时代,各个文明中的人们,至今仍旧滋润着人类的心灵。自从荷马时代以来,那些逝去已久的大英雄们的光辉业绩正是古代教育的基础。
不仅希腊人关注英雄在民族性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希伯来民族也是如此。犹太教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家族长老的德行,反复宣扬立法者摩西及其不朽的继承者们的道德秉赋。人们甚至可以说,犹太教的教育也正是依赖于将那些值得效仿的英雄们的壮举代代相传,生动地叙述给每一个人,撒播到他们日渐成熟的心灵中。同样,基督教也认识到了耶稣的精神品质对圣徒们的理想起到了砥砺的作用。
正文 第九章 宁静是心灵的永恒归宿(2)
更新时间:2010…4…15 9:27:07 本章字数:1523
宗教确定了一个根本原则——“对上帝的效仿”,但在人类生活中也有着一个从未停止过的相似过程那就是“对人的模仿”。或许,这种自我确证的过程直到人、今天才被充分地承认,因为只有到了今天我们才晓得,这不仅是一个显意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但不幸的是,在这么多渴望受到英雄影响的人们当中,在向这些英雄和理想人物靠近之时,由于传统家庭教育的限制,而遇到了很多的阻力。
有很多人在不经意间就走上了忧郁的父亲或敏感的母亲的老路,他们不是充满忧虑、缺少安全,就是生性羞涩、四处遮掩。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变成他人的模仿者。由于对这种自身认同的发现,如今的宗教也面临着一个新的使命。宗教不仅应坚定不移地使人们从错误观念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而且应让他们从不健康人性的内在奴役下解放出来。无论我们受到了谁的影响,父母的还是兄长的影响。宗教都应当鼓励人们摆脱情感上的羁绊,并且吸引他们自愿加入成熟者的队伍之中,和那些人类社会中伟岸且不朽的人物为邻。
既然我们知道,人必须去效仿,那么我们的问题就只有一个,我们是要接受父母的行为方式——那常常是狭隘的、错误的、很不完满的行方式——的约束呢,还是去寻找那些具有更高层次的行为模式?面临这种选择,难道我们不应该去吸收那些英雄的生活方式中的精华吗?当宗教使人们从错误、混乱和无价值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后,同时激励人们在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层次向那些真正的英雄精神看齐之时,宗教就是在为人类的未来带来福祉。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英雄崇拜的本性,这种情感那蕴含着一个严肃的真理。假如我们可以被周围强悍之人的人格影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影响别人呢?是的,无论好坏,我们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一直是善良或邪恶的感染源,尽管我们自己对此浑然不觉。我们是健康也是疾病——既可以是尊贵的、神圣的健康,也可以是仇恨的、浮躁的、感染性很强的疾病,周围的人都受我们的影响。只要我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影响他人。
这的确是一个崭新的使命,也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任务,无疑使我们每个人都背负上道德的重负,我们的言行,连同我们的感情和脾性,都会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中。只要我们出现在世上,就会让别人以受益者或受害者的身份与我们发生接触。今天的我们真正构建着明天,下一代必将模仿我们,我们或者会受到他们的祈福,或者会受到他们的诅咒,动机心理学就提出了道德责任感这样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
疏通堵塞灵魂的通道
深入地潜进人类灵魂的底层,我们会发现,受到心灵最深处那可怕的压力的挤压,情感的自流井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着喷发。是精神病理学将这只井眼打通,是它为我们人类找到了一眼养料齐全的喷泉,但使用起来必须慎之又慎的喷泉。因为关于情感的问题涉及到一个可怕事实:除非那股情感之流是自由酣畅的,否则就会堵塞灵魂的通道。是的,这对我是如此,对你也是一样,因为没有那颗灵魂不希望被自然的情感浸润。
在现代心理学的帮助之下,宗教必须能够认识到,它们在对待情感的态度上已经步入上一条可怕的歧路。近代的自由主义宗教也沾染上了近几个世纪的习气——理性主义。如果将这看做是对正统教会过多地诉诸情感的一种反应,或许这一方法是可以理解的。他们认为,那么多的传统信念都是游弋于情感之海,控制人类命运的却是迷信或某种神秘教义。但是,为了反抗这种毫无原则的情感主义,他们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用冰冷的、抽象的理性之柱搭建起了寒气逼人的人类大厦。从某种意义上讲,近代宗教介于这二者之间,一面是很浮躁的情感,一面这是冷冰冰的、理性化了的信仰。
正文 第九章 宁静是心灵的永恒归宿(3)
更新时间:2010…4…15 9:27:09 本章字数:1814
但是,对情感的恐惧和排斥不仅仅是自由派宗教的特点,也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从17世纪以来,人们对情感不是充满了恐惧之感,就是满怀鄙夷之情,而对抽象的理性却像圣物一样顶礼膜拜。正如怀特黑德与芒福德所一直强调的那样,在这一时期,情感和品质被贬低到了主观和偏见之中,而现实则应该由原子、分子、电子和数学公式来加以说明。这种对人类情感的贬抑包含着可怕的错误,所以后来竟然很少有人看到我们的生命已经变得非常失衡。每个人都在毫无人性的理性学科的的驱策之下,而毫无人性的科学也对感觉和感情肆意地嘲弄轻视。只有客观才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人们都开始羞于将主观情感引入到人类的理性王国。
难怪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浅薄,人性变得越来越僵硬、迟钝、麻木不仁!还能有别的可能吗?当人类将纯粹理性变为神物顶礼膜拜之时,人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结果就是,感情容易成为邪恶之人或残暴统治者们的劫掠品。我们这个时代的大独裁者们都曾认清了这一事实:人类正由于食用了这些抽象的拙劣食品而在道德上和精神上变得营养不良,于是,他们手提以鲜血锻造成的武器侵入了人类情感的领地。他们认识到了,在抽象死板的物理学规则中,人类的精神食量已经变得饥不择食,人们不再被看做是具有创造性的、有诸多官能的、能经受住愤怒情感滋润的人,而是变成了冷冰冰的机器。
这个真理应该是很明显的了:假如人类情感没有合理的疏散通道;如果道德宗教都满足不了人们的感情需求,诸如种族民族主义的不道德情感便会将他们的狂想宣布为唯一的真理。
宗教必须帮助人们去清洗那些拒绝情感发泄的通道。这种拒绝究其历史根源是可以理解的,但人类生活若要重新获得完满和自由,必须要有新的方法。以弗洛伊德为先驱的精神分析学对宗教这一领域的作用深有研究。在弗洛伊德以前,人类将情感看做是自身天性中非常原始和幼稚的一个方面,这已经是最公允的看法了;但自弗洛伊德之后,情感就成了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理性之母,成了艺术、科学和宗教之源,这已经成为常识了。
人们或许可以在口头上逃避感情,但绝不可能在行为上也逃脱感情。正是精神的力量让文化的每一个方面,使文明的每一次创新都生机勃发。情感并不是让人类羞涩的东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