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商道如水-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摩托罗拉公司是由保罗?高尔文缔造的,包括他在内的高尔文祖孙三代都是摩托罗拉的CEO,摩托罗拉的成功与辉煌,摩托罗拉的数次安然度过困境,其中都有着“高尔文精神”的影子。“高尔文精神”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追求长远利益”、“对未来的把握”和“不把利润放在公司最重要的位置上”,而其中的“以人为本”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在摩托罗拉,遵守职业及商业道德是工作标准中最基本的一条,再好的领导,再好的员工,不遵守职业及商业道德就不合格。作为摩托罗拉的领导者,首要的责任并不在于去作决定或者指挥,而是要去创造和保持一种催化环境,要去为其他人提供可以学习的“遗产”,并通过制度系统鼓励对这种“遗产”的再创造。
人与狼(2)
据说,保罗?高尔文的办公室有一个显著特点,除了墙角放着一张办公桌以外,其余的地方沿墙摆了一大圈沙发。他认为,办公室代表了一种权威,如果坐在后面的人居于领导者的地位,就会对站在前面的人产生心理压力,而他宁愿属下把他看作是同事或者朋友,而不是老板,所以,当他与属下商讨业务时,属下们总是坐在舒适的沙发上,气氛总是非常宽松。他曾多次语重心长地说:“要知道,摩托罗拉一无所有,它所拥有的就是人的力量。”
学者姜汝祥博士在他的《差距》一书中写道,如果你与摩托罗拉的员工交谈,会感觉到“处于困境中的摩托罗拉员工也许会依然相信10年后摩托罗拉的辉煌”。以人为本的持续增长动力,平淡无奇,却佑护着摩托罗拉长胜不衰。
企业文化如水一般的流动性,更是对那些多元化企业的运营具有十分有效的“归化”作用。对此,宁高宁有着深刻的认识。宁高宁执掌华润集团时,曾思考这样的问题:“华润的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向心力很强的文化,凝聚力强但流动性不强,企业要吐故纳新怎么办?”他认为,华润是一个多元化的企业,而多元化最容易产生核心竞争力迷失的问题,最容易产生大而不强,越大越散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宁高宁用华润企业文化流动的活力来应对,用华润文化的一致性来引领产业的多样性,让华润所进入的每一个行业和企业都具有文化上的统一性。在华润文化的柔性“滋润”下,华润的优势管理模式才能在不同的行业与企业落地生根。
近年来,华润在国内的强势扩张比较顺畅,与宁高宁的文化流动理念有很大关系。而企业文化给华润带来的收获也让宁高宁颇感欣慰。
华神制药是华润收购的企业。收购几年后,宁高宁去了这家企业,发现企业的技术没有变,厂房没有变,但自从新的管理团队建立后,这家企业营业额大了,利润多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个企业有一股劲,这股劲在大家的眼神里、笑容里、脚步上,我想这一定是企业的文化。”宁高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企业文化是结果,不是手段,而且这个结果是精神的,它会反过来影响、甚至指挥人们的行为,但是作为一种组织行为的结果表现,人们却不可以指挥它。” 他认为企业文化不是规范和准则,而是动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对所有事情的态度。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就有了企业进步的原动力。健康的企业恰恰自己会形成这么一种文化的规范,很有力,很严密,很自觉,很统一。不仅有愿望和决心,还有科学的态度,对环境的敏感,对创新的追求。当整个组织都有意识自觉地创新进步时,这个企业的文化可以算是学习创新的文化了,这样的文化才有威力。不断有新的产品,新的生意模式,新的思维的员工涌现,这也是许多好企业的共同特质。宁高宁也坦承,在去华神制药之前,“企业文化在我脑子里一直是一个很熟、很近但又很不具体的概念。”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的特性和水的特性非常契合,看得见,摸不到,无形却很有力道,可以浸润到员工的精神中,然后投射到他们的行为中去。
教授最后说:我们既不该选择做“狼”,也不该选择做“羊”,我们应该选择做“人”。
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水的“养势”是一个道理。但是,如果在“养”的过程中融入了“兴奋剂”元素,可能会带来短期利益,不过从长期看,“兴奋剂”文化却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健康躯体。我们不得不说,“狼性文化”就是这样的“兴奋剂”文化。
近年来,“狼性文化”在企业界盛行,有关对所谓“狼道”的解读书籍一度形成热销之势。的确,市场的丛林法则需要企业和员工具备顽强的拼搏精神,这无疑是“狼性”所具备的一个特点。殊不知,“狼性文化”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在所谓“文化”的背后,狼性中深藏着固有的本质——残酷无情,你死我活,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蔑视规则,无视人性等等,极易造成企业及员工在文化上的迷失。在与市场竞争对手的拼杀中,置对方于死地将是惟一目的,即使一方获胜,也会因失血过多元气大伤,形成“双输”的结果;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由于人性的缺失,很容易形成强硬的刚性文化,员工与老板之间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将以“性恶论”为原则,互相提防、互相猜忌,毫无信任感,必然产生巨大的内耗。很显然,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狼性文化”是一剂致命的毒药,绝非商业大道。
人与狼(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是研究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专家,对盛行的“狼性文化”有专业、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很多作者并没有了解狼的生存法则。动物分为种内关系和种外关系。狼与狼之间就属于种内关系,在种内关系中,狼群会表现出团结一致、精诚合作的特征。但狼与其他物种尤其是在狼的生物链下的物种则是种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狼表现出的就是凶残特性。他指出,在种内与种外关系混淆的错误逻辑下,让人们学习狼的种外竞争关系,却忘记了人与人之间是属于种内的关系,显然是一种误导。“在现代生活中,人类的确需要具有勇敢的精神,但是在法治的社会里,和谐地解决问题更重要,强悍并不能解决问题,大家应该和谐相处。”易华从专业到人文的解析入情入理。
一位工商管理学教授在MBA课堂上授课,讲到企业的管理与文化时,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应该选择做“狼”还是做“羊”呢?大部分学生选择做“狼”,其余学生选择做“羊”。教授最后说:我们既不该选择做“狼”,也不该选择做“羊”,我们应该选择做“人”。
那么,做“狼”还是做“人”,结果会有什么差异呢?
国内一家著名IT公司,一度大力倡导“狼性文化”,激励员工的拼搏精神,鼓励他们去市场上争夺大客户。结果,该公司在各地的代理商开始人心浮动,他们认为,如果这家公司“狼性”大发,被最先吃掉的倒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代理商。结果,因为代理商的恐惧,公司销售层面的惰性因素不断增加,公司只好派人四处去安抚这些代理商。
比较而言,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大概算是一个缺乏“狼性”的企业家。他习惯用人性的法则面对员工、市场、对手及合作伙伴,习惯以“仁”行事。他对“仁”的解释就是,不要太贪,慷慨一点,懂得让利。他认为,你让利给客户,客户肯定会对你忠诚;你让利给员工,就有忠诚的员工队伍;让利给政府,政府首先拿你当宝贝。很多人会满脸狐疑,让了之后怎么办?而事实上,让来让去,你为别人着想,别人也想着你,关心你的“利益”。
2002年4月,福耀玻璃收购吉林的双辽玻璃厂后,邻近双辽的内蒙古通辽市委书记和市长赶到北京火车站,追上即将踏上行程的福耀董事长曹德旺,要把两条生产线卖给他。曹德旺说了3亿元的价格。曹德旺带着一行人又到了通辽。只见玻璃厂满地碎玻璃,窗户玻璃坏了也不补,工人士气非常低落。所有去看的人都很失望,说不能买。第二天早上6点钟,通辽市长来找曹德旺,说你一定要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曹德旺谈了三点:一、3亿元价格不变,在你危机的时候谈价格是不尊重你;二、希望政府帮助协调材料进站;三、收购玻璃厂是个大工程,希望政府帮助解决两三千工人遣散的工作。市长说,全部帮你解决。上午8点开会,他们就签了合同。
接手这个厂之后,福耀连续亏损了6个月。当地政府了解到这个情况,说给你退回5000万元吧,只收亿元。现在曹德旺和福耀公司跟通辽市政府的关系非常好,玻璃厂的经营也很顺利,一年上缴税收几千万元(原来亏损一亿多元)。
对此,曹德旺感慨道,做企业家首先要有勇气、气魄。如果当初他们退回去说不收购了,或在收购中耍些小聪明,跟人家讨价还价,通辽政府可以亿元卖给你,但后续麻烦就多了。做生意并不像有人想的那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都想着乘人之危。一个人要是到处坑别人,他肯定会栽在别人手上。你帮人家,人家会到处说你好。
曹德旺的经验告诉我们,你死我活绝不是正常的市场法则,与人为善才是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根本。毕竟,在中国做生意,不能脱离中国的文化背景。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中国文化的背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企业文化是凝聚员工的纽带,而中国文化的背景是使员工能够自觉奉行企业文化的精神基础,脱离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文特征,会产生巨大的矛盾。
我们只需回忆一下卓别林主演的喜剧《摩登时代》,就能理解PeopleWare(人件)的概念了。
东西方的文化传统是有很大差别的。西方的传统更关注外在的物理世界,当然也可以把人作为物理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机械论的观念是西方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员工成为企业运营程序的一个构成也就成为大家可以接受的事实。而东方的传统更关注内在的精神世界,这一点在我们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只是把员工看作企业运营程序的一个构成,在中国肯定会遇到问题,因为文化上有冲突。
人与狼(4)
一家著名跨国IT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后来它的问题出现了。出在哪里呢?出在企业文化上。这个企业在成功地塑造了直销模式的同时,却继承了上个世纪初冷酷无情的“流水线思想”,近乎把员工视为流水线上的PeopleWare,翻译成中文叫“人件”。员工就像螺母一样被强行“拧扣”在公司规定的螺钉上,任何人都需要用流程标准加以衡量,对个人的价值、才能与思想的尊重都无从谈起,人只是流水线的自然延伸。我们只需回忆一下卓别林主演的喜剧《摩登时代》,就能理解PeopleWare(人件)的概念了。结果怎么样呢?公司的员工称自己所在的公司“除了挣钱,这是一个不懂得关心人的企业”,是“思想真空地带”,企业文化是“荒漠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员工的快速流动就成为这个公司常态的不稳定因素。不可否认,这个公司在中国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但在中国,以这样的企业文化为背景,会形成企业持续发展的明显障碍。
许多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管理和用人制度上已经开始执行本土化策略,但企业文化的本土化尚未引起重视,结果只能造成文化上的“水土不服”。一些跨国公司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做了积极的改善。比如惠普公司就做得很成功,它的企业文化对中国员工产生了很大的凝聚力。
2004年初,国内一家知名IT企业曾出现企业文化的“阵痛”。因“IT业的冬天”的严寒,这家公司不得以采取了果断的裁员措施,引起公司内部和业界的震动。由于措施的突然性及执行方式的偏颇,致使该公司以“亲情”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受到挑战。一个员工在网上发布了一个著名的帖子,对该公司的文化进行尖锐的质疑,受到白领们的广泛关注,对公司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当时,公司管理层基本采取“新闻静默”的策略,不对媒体公开表态。我曾经向公司高层提供了一个与此问题相对应的公关方案,试图以此来扭转该公司面对公众的不利局面,并针对公司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上面提到的那家跨国IT公司的企业文化在中国出现水土不服的有利时机,在文化和形象上抢占先机。但公司高层没有接受我提供的方案。因为,公司管理层正在倡导“狼性文化”,我的方案显然不合时宜。
“蓝海”的不争之功(1)
老子说到水的一个特点是“居善地”,就是说水总是居于不争之地。
的确,水是在万物都不愿意去的沟壑低谷甚至是缝隙洞穴中,寻找到自己的生存运转空间的。在这个空间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不与万物争夺其生存的方寸之地,所以普天之下就没有什么东西和它竞争了。也正是如此,水才可以流畅不止,游刃有余。
“蓝海”中没有红色的血。
2005年,一个崭新的词语诞生了,并立刻成为了当年管理界的关键词之一,这个词就是“蓝海战略”。来自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两位教授W?钱?金(W。 Chan Kim)和勒妮?莫博涅(Renee Mauborgne)历时15年,通过对一百多年以来三十多个产业的150项战略行动的精心研究,用《蓝海战略》一书总结提出了颠覆性的管理思想。2005年2月,哈佛商学院出版了该书,在短短的半年之内,《蓝海战略》就被译成了25种文字,并荣膺了各种畅销书称号。“蓝海战略”思想的提出,不仅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还引起了政界的高度重视。可以说,“蓝海战略”这个名词,为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也带来了一片“蓝海”。
“蓝海”是针对“红海”提出的。在当今的全球化经济中,竞争日趋白热化,各种竞争手段层出不穷,削价“战争”屡见不鲜。众多企业都全神贯注于你死我活的“白刃战”,不敢稍有懈怠,因为整个竞争局势是那么刀刀见血,渲染出一片血腥的红海。若想在竞争中求得胜利,惟一的办法就是打败对手吗?其实不然。在“红海”中,一些成功的企业会打破并且开拓现有的产业边界,创造出尚未开发的市场空间,于是形成一片无人竞争的“蓝海”。
尽管“蓝海”一词听上去非常新鲜,但事实上这片海洋并不遥远,而且就在我们身边。想一想汽车、航空、石化、管理咨询等基本行业,在100年前人们一无所知;现在的许多超级企业,即便在30年前都还那么地不起眼;再比如手机、生物科技、邮件快递、家庭影院等等,几十年前同样是无从想像的。我们可以预见,再隔几十年,现今的企业和市场也将出现巨大的甚至是完全的改观。
在现实中,由于“蓝海”和“红海”向来都是同时存在的,因此企业在这两片海洋中都要取得成功,并且要熟习在这两片海洋徜徉的技巧。企业不会停止竞争,而竞争也不会突然停止,相反竞争会变得更为迫切,也会继续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通常已经知道如何在“红海”中竞争的企业来说,它们真正需要学习的是如何令竞争变得无关紧要。若想在已然过度拥挤的市场脱颖而出实现出色的绩效,企业就应该摒弃只顾争夺市场占有率的心态,努力开拓“蓝海”。
因为,“蓝海”的最大功效,就在于它的“不争”!
杨元庆的“冻土层”在“蓝海”漫过来之前就化开了。
其实,成功有时就在观念的转换之间。跳出由于竞争而拼杀得血流成河的“红海”,寻找和挖掘潜在的市场空间,从“红色”潜入“蔚蓝”,安居不争之地,就可以创造无限商机。
2004年7月,我去联想集团参加一个会议。会议开始前,几个联想的年轻人跟我开玩笑说:“我们联想要学习毛主席,开展‘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城市的市场不好做了,我们就只好用‘农村保卫城市’啦。”口气很不以为然。我很好奇,就仔细询问缘由。原来,杨元庆提出了一个新的销售战略——乡镇电脑战略,即以2999元的低价电脑全面覆盖小城市及以下的乡镇市场。
我听后很是振奋,认为杨元庆不愧是销售专家出身,眼光一流。但联想的年轻人很疑惑,因为电脑市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大品牌的产品都在大中城市竞争,乡镇市场的购买力太弱了,值得大动干戈吗?
我就向他们解释我的看法:“我们用量化指标来分析一下吧。中国大中城市人口大约是4亿,乡镇人口大约是9亿。大中城市的购买力很强,加上强大的集团购买力,我们假定总人口的购买率是20%,那么电脑的总需求量是8000万台。看起来真是块肥肉!但绝大多数竞争对手都在拼抢分食这块肥肉。假设联想分得其中的30%,会产生2400万台的总销量。再来看看乡镇市场,人口虽多,需求量却不大。我们假定总人口的购买率只有2%吧,那么电脑的需求量约为1800万台,的确比大中城市需求量小得多。但那是一个基本上没有竞争的市场啊,以联想的品牌实力,抢占了这个市场的先机,会形成相对垄断的销售局面,并会成为这个市场上游戏规则的制订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杨元庆的策略的确高明。”联想的年轻人听后都表示认同我的看法。
“蓝海”的不争之功(2)
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所谓的“蓝海战略”,因为那本书于2005年初才在海外出版,引进到中国来已是2005年下半年了。后来我了解到,杨元庆认为,中国13亿人口,PC年出货量仅一千多万台,是有2亿人口的美国的四分之一,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市场存在低收入阶层的“冻土层”。成千上万的“冻土层”中的家庭、学校同样渴望拥有电脑。所以他希望借乡镇电脑普及计划砸开“冻土层”。
这个“冻土层”,实际就是一片“蓝海”。
“造钟”还是“造时”?(1)
老子说“上善若水”,而孔子则“见大水必观”。对常人来说,有德之人,可以从水中看见德;有智慧之人,可以从水中看见智;心胸宽广之人,可以从水中看见容;有勇之人,可以从水中看见勇……为什么大家会折服于水?因为水有自己的“品牌优势”。这种优势,源自于水的长久流动机制——流水不腐。水的流动循环周而复始,无论如何变化,永不消失自我。水在流动过程中吐故纳新、新陈代谢,才能保持活力之源,才能“无尽”。
商道如水。我们观察那些持久的成功企业会发现,优势品牌的打造,高效机制的建设,开放的流动状态是这些企业共有的特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价值链上的价值流动传递中保持企业的活力,并使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
技术制胜还是模式制胜?
有一个历史上治理制度建设的著名例子,说明不同的机制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当年,英国政府决定把犯罪的英国人发配到澳洲,一些私人船主承包了大规模运送犯人的工作。政府开始是以上船人数支付费用。船主为了牟取暴利,钻制度的空子,尽可能多装人。但因为条件恶劣,死的人很多。于是,政府采取新措施,每个船上都派一名官员监督,再派医生,并对犯人的生活标准做了规定。但死亡率没有降下来,官员和医生却不明不白地死去。因为船主贿赂官员,如官员不同流合污就被投入大海。政府支付了监督费用,却照样死人。后来,政府开展教育工作,劝导船主要珍惜生命,但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后来,政府改变了计算的模式,在澳洲计算人数,无论你在英国装多少人,只以安全抵达澳洲的人数为准付费。这样,船主主动请医生,在船上准备医药,改善生活,尽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活着。
“造钟,而不是造时。”《基业长青》作者之一詹姆斯?柯林斯指出,“伟大公司的创办人通常都是制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他们主要致力于建造一个时钟,而不只是找对时机,用一种高瞻远瞩的产品打入市场;他们并非致力于高瞻远瞩领袖的人格特质,而是致力于构建高瞻远瞩公司的组织特质,他们最大的创造物是公司本身及其代表的一切。”
詹姆斯?柯林斯所说的“造钟”,就是建立卓越适宜的商业运行机制或者称为商业模式,从而使市场的时机和机会都可以在这个模式之“钟”上运行和报时。
戴尔公司的直销模式,可以说是“造钟”的典范。
与传统销售方式相比,戴尔直销模式有着不可复制的优势。传统计算机销售的方式是从生产商到经销商,销货周期约为45天,而戴尔的直销模式销货期仅有7天。这种模式成功地降低了戴尔电脑的销售成本、存货成本、存货跌价损失、仓储成本以及流动资金成本。综合成本的降低,使戴尔具备15%的成本优势。而这些优势,却是其他IT企业无法复制的,因为戴尔从电话接单开始到产品售出到消费者手中,表面看直接、简单,而事实上,这个直接简单的过程中有着一千多个细节。这些细节的有机整合,就构成了戴尔独一无二的竞争力,使戴尔形成了与竞争对手截然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