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规矩和爱-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及问候,父亲就会抢先说:“我和你妈妈也都好的。”紧接着就是第三句:“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就这样吧。”说完就把电话挂了。我已经非常习惯父亲这样的表达方式了。

    但是在几年前的一次电话中,父亲突然改变了三句话的模式。那次我快放假回中国探望他们了。父亲在电话里突然问我是否有空。我倒是有些紧张。果然父亲在电话里给我布置了一项紧迫的任务。原来父亲喜欢打桥牌,但是老年人搓麻将的多,打桥牌的很少。所以父亲常常因为找不到玩伴而苦恼。后来父亲通过一系列的自学开始用电脑上网打牌。父亲的桥牌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常在老年运动会上得奖。但是上网打牌常常因为眼花和点鼠标出错,结果账户上留下一大堆负分。这样即使在网上,父亲也很难找到愿意和他搭档的人。这让父亲非常苦恼。,着急的父亲就在电话里让我想办法把他的负分统统拿掉。我当即上网查看了情形,告诉父亲要等我回国后开设了网上银行才可以。父亲很无奈,但想到我马上要回国了,也只能等几天再说。一星期后,我飞回了上海。但到上海的第一天已经是下午了,加上时差关系除了睡觉没有办法做其他事情。第二天一早,我就去银行开了账户,然后上网付费,不仅把父亲账户上的负分全部去掉,还额外花钱把账户从幼小班变成了大二。做完这一切,我心里暗暗想这次父亲不表扬我会说什么呢?带着这样的好奇,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电话那头的父亲赶紧查看了账户,沉默片刻后,我突然听到父亲大声说:“你昨天一到(上海),就应该这样做。”

    这样的结果我并不很意外,因为我不仅习惯,而且非常理解父亲这样的风格了。相反,那天父亲突然夸起我来,我很可能会无所适从的。并不是父亲没有感谢之心,而是不能当着儿子的面说出来。这就是传统的中国父亲。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中国传统父亲简单地归划为严厉型。根据第二章里面的理论,严厉型的家长重规矩而缺乏爱。事实上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加,特别是自己做了父亲后,我越来越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有时候在我回想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时,发现即使父亲打我时也有爱的信息。前面我介绍过我挨打时父亲那个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击球式的动作。现在回想起来,虽然父亲起手迅猛而且带着连击,但每次打到我的头上时总是薄薄地擦过,而不是正面狠击。这说明父亲的手在击中我的头部时有一个急速的转弯。现在想来,父亲当时也在愤怒中,他的手又受过打乒乓球的训练,在那一刹那,如果不是爱,他的手岂能突然转弯。我相信父亲在那一瞬间一定动了慈念:这可是我的儿子啊。古话说,为人父,止于慈。为人父亲最高的境界是慈爱。我想说,父亲用他那规矩中的慈爱达到了这个境界。

    但是问题在于父亲这样的慈爱,在我小的时候是不能体会到的。很难想象当父亲的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过之后,我会闭着眼感受到父亲这样的慈爱。这就是中国传统父亲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的爱太深沉,太含蓄,以至于做子女的成长太沉重。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不到爱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阴影。所以我们为人父母不要自己认为有爱,自己是凭着爱做规矩,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过程中能感受到爱。回想自己的人生轨迹中所走过的很多弯路都和自己内心对爱过分的渴望有关系。

    回想和父亲在一起的童年时代,并不全都是灰色的,偶尔也有阳光灿烂的日子。记得有一次我得了麻疹,皮肤溃烂而且身体发着高烧。一个下午,父亲特地请了半天假,陪在我的床边,还破天荒给我讲了三个《西游记》的故事,那天我仿佛第一次敢直看父亲的眼睛,不知道是高烧的幻觉还是父亲的改变,那天我看到了从没有看到过的父亲,好慈祥,好慈祥。我至今仍然记得那天下午的情景,也记得父亲给我讲的那三个《西游记》的故事。只可惜,当我出完麻疹,慈祥的父亲就消失了。从此,我有了一个特别的盼望——自己再得次麻疹。后来有人告诉我一个医学道理:得了一次麻疹后就有免疫力了,就不会再得第二次。这个消息当时让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失落。

第二部分 家有严母

    如果传统的家庭是严父慈母,我们家却是严父严母。母亲做规矩比父亲频率更高,情绪性更强。母亲往往说打就打,而且边打边问:“你以后还这样吗?”直打到我说“不这样了”才肯罢手。而且母亲打我也不避讳邻居,甚至唯恐别人不知道她又在做规矩了。也偶有不明白我母亲习性的邻居,过来劝阻,这时母亲必然打得更重。所以我从小对母亲很叛逆。到了青春期,这样的叛逆就更加直接、强烈。

    后来我才明白,母亲这样的行为是和她成长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我母亲出生在一个牧师的家庭。外祖父和外祖母都是金陵神学院毕业的,外祖父周永宁早年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叫临山的小镇里牧会。据外祖母说,外祖父很有天赋,为人善良,一口流利的英语。只可惜因为肺病英年早逝,因此母亲童年失怙,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贫穷和艰苦。更不幸的是家贫还出逆子。母亲有一个赌博成瘾的堕落长兄。据母亲回忆,这位我未曾谋面的大舅舅为了赌博,常常不顾家庭的贫穷把家里仅剩的大米偷出去变卖,有一次竟然把母亲每天放养的一只羊(可以说是全家很大的一笔财富)偷走变卖。这位舅舅不仅品行堕落而且性情粗暴。发起脾气来还要动手打外祖母,对此,可怜的外祖母只有流泪祷告。后来这位舅舅索性把自己卖了壮丁,当兵去了。但离开家乡前一夜,还把卖自己的钱全都输光了。最后在战争中再也没了音讯。

    这位舅舅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我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样子。但是他的行为对母亲的刺激非常大,她对这位长兄可谓深恶痛绝。母亲总是怪外祖母没有从小给这位舅舅做好规矩。所以她自己做母亲时就下了决心要从小好好管教自己的孩子。很自然,当母亲看到我小时候身上的一些不良行为的苗头时,就自然联想到了那位舅舅。压抑在潜意识里面的恨就会爆发出来。可以说,当母亲在打我的时候,心里是在感觉打那位舅舅。但是我小的时候是不会站在母亲的角度去理解她,于是备受煎熬。

    我读小学的时候,男同学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玩香烟盒子和打橡皮筋。两种游戏都有赢输。这在母亲眼里就是赌博的开始,于是就严厉禁止我玩。由于没有什么别的可玩的,我还是忍不住,特别在课间十分钟的时候,还是常常玩。有一个同班同学小强,和我素有矛盾。由于是街坊,他深知我母亲对我管教的严厉。有一次和我吵架后,就向我母亲告发我在课间玩香烟盒子。不出所料,母亲就大动家法,还让我写了保证书。我当时也下了决心要“痛改前非”。也非常艰难地坚持了两天。有一天在课间休息时,我的同桌在和别人玩烟盒,我在旁观(说明自己心里还是有兴趣)。现在想来我这位同桌也是很可爱的,他为了抓紧这十分钟的时间玩烟盒,竟然憋着尿。但是那次玩到一半再也憋不住了,突然撒腿跑了出去,一面跑还一面叫:“阿涛,你帮我看着。”于是,我便被动地又参与了一次。这件事情过去后,也没有放在心里。有一天,母亲突然又问我是不是还在学校里玩烟盒,我就说没有了。母亲接着问怎么能证明我没有玩。我现在回想母亲的这个问题都觉得有些过分。要证明别人有罪是你自己找证据的。而母亲却要我自己证明自己的清白。但我觉得自己没主动玩过就理直气壮地说:“不信你去问小强好了。”没想到母亲二话没说就去了小强家。母亲走后,我就开始嘀咕了,那次替那个尿急鬼看场不要被小强看见了,如果这样,这家伙肯定会添油加醋。一会儿,就看到母亲铁青着脸怒气冲冲地回来了。我知道大事不好。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母亲就劈头盖脸给了我一顿暴打。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将近四十年了,我还是第一次写出来,此时,我一面写,一面眼泪还忍不住地流出来。可见此事对我影响之强烈。我知道平时母亲是个有爱心,又非常善良的人。但即便是这么善良的母亲,一旦被情绪控制时,同样可以做出很不善良的事情。情绪是魔鬼啊。到了现在,我除了还能感受到当时的委屈,也替母亲难受。母亲在那个时候也无法摆脱这样的情绪制辖。除了母亲对长兄的痛苦记忆,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当时母亲得了甲状腺机能亢进,后来在学习心理学时,我才明白由于内分泌的混乱,母亲的情绪很容易失控。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于母亲的工作压力。当时母亲在酿造厂的化验室工作,用现在的术语就是做质量监控。由于母亲的一丝不苟,在单位得罪了很多人。而母亲常常把积累的负面情绪带回家里,也很容易在给我做规矩时爆发。但我那时才不到十岁,怎么理解那么多呢?这样的经历在我内心实在留下很大的创伤。现在我在培训父母时特别注重父母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在教育中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不是别的,正是父母的情绪。

    从我自己的经历中,我觉得传统的严父慈母的结构是有其合理性的。母亲不适合来承担规矩的主要责任,因为从生理特点上看,女性更容易情绪化。例如我们常常用歇斯底里来形容一个人失去理性的状态。要知道歇斯底里的英文hysteria词源于希腊文hystera,乃是女性子宫的意思。

    我很不赞成现在很多家庭严母慈父的现状。现在很多中国家庭都是妈妈做规矩。虽然这比完全放任孩子要好,但是因为妈妈的情绪失控很容易给很多孩子造成伤害。特别是当一个更年期的母亲要给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做规矩时,这种由生理的失控和青春的叛逆所爆发的冲突会给妈妈和孩子都带来不可想象的伤害。

第二部分 母亲的严厉和我的“堕落”

    回忆我自己的成长经历,除了当时的一些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让母亲常常情绪失控外,母亲早期的家庭经历也在支配着她的行为。长兄的堕落在母亲心中的创伤让她唯恐教育不够严厉。母亲至今仍确信只有这样的严厉管教才能将孩子的恶习彻底改掉。很可惜事与愿违,这样带着个人情绪的规矩,不仅让孩子的心理受到创伤,而且往往还达不到改变孩子行为的目的。首先是因为当一个孩子在极度的恐惧中,他是没有任何学习能力的。除了产生极度的恐惧或仇恨,根本无法去理性地思考自己行为和规矩之间的关系。其次,即使这样的暴力会让孩子的一些行为得到收敛,但是一味地压抑在将来可以爆发难以想象的破坏力。这样的结果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中所描述的情形很相似。很不幸,我的人生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母亲这样严厉的教育并没有让我真正远离赌博,相反我的人生差一点就堕落在赌博里。

    我20几岁时突然迷上麻将,而且常常通宵达旦。仅仅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我当时陷得有多深。那个时候我不需要看,144张麻将牌只要一摸就知道是哪一张。甚至连梅兰竹菊、春夏秋冬这八张花都能摸清楚。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浪费了多少宝贵的青春岁月啊。那时候吃完晚饭,我的身体就仿佛不属于自己。两条腿好像被人控制了一样就出去四处找人。一旦四个牌技相当的人在方城前坐下时,莫名的兴奋和快感就随之而来。久而久之便不能自拔。这样的情形约有两三年之久。回想当时的堕落,我觉得和小时候母亲的严厉责打很有关系。其实,自己在小时候玩烟盒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为和赌博之间有什么联系。但是母亲一再强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让赌博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其次,严厉的责打只是让我害怕母亲,而不是对赌博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相反,在潜意识里面对这样的行为更加好奇。当后来我有所谓的自由时,内心就很容易有一种冲动去尝试。这种被长久压抑的兴奋是自己也始料未及的,一旦意识到母亲已经管不了自己的时候,这样的堕落在我身上似乎是早就注定的。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自己人不人、鬼不鬼的情形仍有后怕。

    母亲另一个痛恨的行为是抽烟。我小时候曾经因偷了父亲的一根烟抽而被母亲痛打。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自己完全是出于好奇,甚至潜意识里是寻找一种成熟的感觉。但是在母亲眼里我就仿佛成了一个十足的小流氓,必须严惩。和赌博一样,在我20几岁的时候,当我自己有钱有自由时,我开始抽烟,并迅速染上了烟瘾,有时候一天会抽上整整一包。我记得刚开始抽烟的时候觉得气味苦涩难忍,但是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同样,我认为这样的莫名兴奋和早期母亲对我的过分惩罚有关。

    感谢上帝,当自己真正明白赌博和抽烟的危害时,我都能很幸运地得以挣脱。回想整个过程,我觉得早期一味地非理性地对孩子进行粗暴惩罚,有时候会适得其反,让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我也一直在回想,如果我是母亲,除了要克制情绪,还应该怎样在玩烟盒和抽烟两件事上做规矩呢?在玩烟盒的问题上,规矩固然要做,我会尽努力去找到一件能替代玩烟盒的事情。否则,在那个环境里要让孩子克制自己真的很不容易。这种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就是一种爱,这种爱会让父母在教育前愿意先进入孩子的世界,从孩子现有的能力出发制订可行的计划。当发现孩子后来又被动地参与玩烟盒时,我会看到孩子已经付出的努力,并对此先加以肯定,然后再提出要求。如果这样,孩子不仅能明白规矩,更重要的是能从规矩中感受到父母的爱。

    长大后我发现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小时候偷着抽过烟。这说明这样的好奇心不仅强烈而且普遍。有些父母在别的事情上比较宽容,看到孩子抽烟常常不会轻易饶恕。和我母亲一样,他们一看到孩子抽烟就觉得他离流氓不远了。其实这样的行为其背后的动机并没有那么可怕,只是好奇。管教当然是需要的,不然由好奇也可以发展到堕落。但是没有必要以大人自己的恐惧去歪曲孩子好奇的动机,更不要过分地上纲上线。

    我在杂志上曾经看到过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对这种问题的处理,深受启发。有一天心理学家回到家,发现自己的孩子正偷着抽烟,心理学家很认真地问瑟瑟发抖的孩子:“味道怎么样?”孩子满嘴苦涩,摇摇头,这位父亲点燃一支雪茄,对孩子说:“还是尝尝这个。”小家伙将信将疑地接过来抽了一口,随即是一阵强烈的咳嗽,孩子开始呕吐,这时父亲过去轻轻拍拍孩子的背,等孩子缓过气后,这位父亲说了一句:“孩子,不要再抽烟了。”这位父亲把握了孩子真正的动机,从认知上用过分满足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感受所好奇的烟味。用直接的体验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从道德上过分解释抽烟的行为。当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非常佩服这位心理学家。但是,现在看来这位父亲还需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那就是自己先戒烟。否则再好的教育也只是流于形式。

    由于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痛苦经历,我现在更多地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动机出发来理解他们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思考应该做的规矩。如果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也更容易去反思我们做父母自己的行为。十多年前,我十岁的外甥扬扬也遭受了类似我小时候的委屈,后来我把这个过程整理成一个教育案例在报纸上刊登。题目是《谎言背后的诚信》。

第二部分 谎言背后的诚信

    儿童撒谎是几乎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教育问题。大部分家长都会把它当做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惩罚也相应地比对一般的调皮捣蛋来得要重一些。有些家长在第一次发现孩子撒谎时,常常不依不饶,甚至大动家法。但是这样简单的惩罚往往会让孩子误认为被惩罚的原因是谎言被父母戳穿了,而不是撒谎本身。结果事与愿违,这些孩子撒谎更频繁、更老练。所以父母在教育中首先需要仔细分析孩子撒谎的动机和成因,然后才能作出针对性的措施。本文以一个十岁儿童扬扬的案例介绍动机和成因分析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

    扬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男孩。在他十岁时,因一次撒谎被父亲重打一顿。结果心理受到很大的挫折,与父母的关系也越发疏远。那次撒谎的经过很简单,一天中午,扬扬告诉妈妈下午要去少年宫画画。妈妈察觉了扬扬说话时的不自然,下午一打听,得知那天下午少年宫根本就不开门。晚上,在父母的再三追问下,扬扬才告知实情:原来他和班上的几个男同学相约到新建成的江滨广场玩了。于是父亲勃然大怒……

    几年后我才得知了这件事,我问扬扬当时为什么要撒谎。他说:“我上午就答应了别人(同学)要去的。”那简单的理由让我沉思了很久。应该说去海滨广场玩的要求很合理,于是我又追问:“为什么要撒谎呢?”原来父母的要求比较严格,扬扬意识到如果直说,很可能被父母拒绝,这样他会在同学面前很没有面子和信誉。这时我才发现扬扬谎言背后竟然还有一份诚信。

    我和扬扬的父母及扬扬一起坐下来,告诉他们如果我是扬扬的父母我会怎样做。并要求他们先听完然后发表感想。

    我说,首先我不是责怪孩子而是反省自己,因为孩子有这样合理的要求却不敢和我直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的责任在哪里?是不是平时孩子一些合理的要求没有满足?是不是常常粗暴简单地拒绝他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而没有耐心解释为什么?显然,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责任应该在父母。

    这样我就会放下父母的架子,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一谈。首先我要肯定他谎言背后的诚信,告诉扬扬:“你想要在同学面前说话算话的态度很好。但是以后要先和爸爸妈妈商量。”其次我要告诉扬扬:“和同学去海滨广场玩没有什么不可以,以后你想做什么可以和爸爸妈妈直说。爸爸妈妈如果不同意也一定会把道理好好跟你说。以前爸爸妈妈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以后也吸取教训。”

    最后,我说我要告诉扬扬:“这件事,爸爸和你都有错。爸爸的错是在教育上太简单,以至于你不敢和我有正常的交流。你的错是在于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方法去达到合理的要求。做错事,我们都要承担责任,爸爸的错更大,所以爸爸这一个月不再看一场足球比赛。但是你也要承担你撒谎的责任。对不起,孩子,你也要接受规矩,承担你应该承担的责任,把小手伸出来……”

    说完我的想法,我想让扬扬的父母发表一些意见,只见他们都低头不语,而扬扬却在一旁开始抽泣了。

    那次座谈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或许是自己小时候也有类似的遭遇,我至今不能忘却扬扬抽泣时那委屈的神情。想到十几岁的扬扬对多年前往事的反应仍然那么强烈和情不自禁,可以想象那次经历对他心灵的伤害。如果做家长的我们在面对孩子的谎言时,能常常收敛自己怒气,仔细分析孩子的动机,我们不仅能看到自己的问题和责任,或许我们还能看到孩子谎言背后的诚信。

    十多年前,当我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知道我开始慢慢从自己的过去走出来了。我既像我的父母那样在规矩上没有任何妥协。但(是)我也不是照搬父母的方式,而是更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动机上来理解他,用带有爱的规矩进入孩子的心里。

    需要指出的是,反思会随着父母的成长而不断深入。就是现在,我仍然会不断地回顾这些经历。特别是学到一些相关的理论时,常常用自己的经历去理解体会这些理论。无论是快乐的过程还是痛苦的经历,都是我的财富。而你一定也会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矿藏,用理性的反思去好好开发提炼吧。我们为人子女的经历,其价值的大小,是和我们的反思程度成正比的。反思愈深,它的价值就愈大。

【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