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骁骑-第4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为关键的是,当乌延看到对面率军冲杀过来的将领是中部鲜卑首领轲比能时。他胆怯了。非但没有率军拼杀抵抗,反而第一时间勒马转身,忙不失迭的转身就跑。这一举动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身为先锋大将,乌延率先退让避战,无形中大大削弱了所部将士的战斗意志,使得刚刚沸腾起来的士气骤然受挫。随即。将无斗志。兵无战心。在乌延消极避战的影响下,乌桓前军根本挡不住轲比能部奋勇冲杀的阵势,边打边退。遂与后面紧跟而来的乌桓骑兵拥挤成团,进退两难,由此引发了乌桓骑兵相互冲撞。许多骑兵被连人带马挤出山道,跌入山道下方的山涧里,那一声声惊马长嘶与凄厉的惨叫声,凄惨至极。惨不忍睹。
越是混乱,其下场便愈发悲惨。在轲比能大军步步紧逼之下。三万乌桓前军前拥后堵,前推后搡,蹙成一团,堵塞山道。于是,位于最前方的骑兵全是被后面的乌桓铁骑推搡着冲锋陷阵,被硬生生推到鲜卑铁骑的面前,既而沦为鲜卑人的刀下亡魂。
随着一波接着一波的乌桓骑兵被斩落马下,山道渐渐变得通畅起来。慌不择路的乌桓前军被动地后队变前队,慌乱后撤,从而主动给轲比能率领的鲜卑铁骑腾出道路,遂被鲜卑铁骑一路追杀,打得乌延率领的乌桓前军落花流水,仓皇逃窜,疲于奔命。
而这一惨败的源头就在乌延身上。他畏惧轲比能,深知自己根本不是轲比能的对手。为了保全性命,在与轲比能不期而遇的一瞬间,他根本没有与轲比能对战的勇气,下意识地勒马后撤,直接导致整个前军三万乌桓将士不战自溃。以至于一败涂地,三万乌桓前军互相践踏致死者,远比死在鲜卑人刀下的亡魂多得多。
此消而彼长,乌桓前军的溃败无形中助长了鲜卑铁骑的斗志。在轲比能身先士卒的带领下,两万鲜卑铁骑经过最初极短时间的停滞之后,继续前进,并随着追杀乌延败军而加快了行军速度。如此一来,对后面的东征大军几乎毫无影响,使得后续大军陆续进入白狼山北麓,进入狭窄的山道。
哒哒哒!
“报轲比能部在前方十里与乌桓前军遭遇,双方展开激战,乌桓前军已被轲比能部杀退,正在追击之中!”策马前来禀报战事的哨骑是赵云帐下亲兵。
“遭遇战?”李利闻声勒马,当即沉吟一声,下意识捋着颌下的青须,剑眉微蹙,若有所思。
听到李利的话音后,诸葛亮眸光一闪,打马上前向斥候询问详细战况。斥候有问必答,当即把刚刚发生的战事详细道来,丝毫不敢隐瞒。
摆手示意斥候退下稍事歇息,诸葛亮策马伫立在李利身边,低声道:“近来连番大雨,我军行军速度十分迟缓,按理说乌桓蛮军应该知道我军的行踪和进军速度。倘若如此,何来遭遇战?此外,我军派出两路斥候,却在白狼山中与乌桓斥候纠缠在一起,竟然无一回来报信。难道这都是巧合吗?”
说到这儿,诸葛亮语气一顿,轻摇羽扇,袖襟随风摆动。稍稍沉默后,他接着说道:“微臣从不认为世间真有巧合之事。但凡看似巧合之事,必是人为所致,今日之事亦不例外。不知主公以为然否?”语罢,诸葛亮眼底闪过一抹异色,似是担忧又似杀机。显然,他认为这场遭遇战颇为蹊跷,与前军轲比能部不无干系。
李利闻言后神色异常平静,脸上无波无澜,看不出喜怒。思索片刻后,他仍未表态,答非所问地道:“一战之下,乌桓前军折损三千余兵士,而轲比能部伤亡不满一千人。看来轲比能帐下兵马甚是精锐,战力不俗,远胜于乌桓骑兵啊!”扭头看向诸葛亮,李利目光深邃,给人莫测高深之感。
“主公所言极是。”诸葛亮似有所悟地应声点头,“后方斥候探报,鲜卑王庭并无异动,在我军方圆百里之内也没有蛮夷兵马出没的迹象,一切都像往常一样平静。”
临末,诸葛亮又补充一句:“太静了,静得有些诡异,不同寻常。”
李利微微颔首,沉吟道:“是啊。此番我军出兵十万东征乌桓,沿途之上并未刻意隐藏行踪,却没有遇到蛮夷各部的抵抗或阻击,此举确实颇为反常。眼前这白狼山,连绵起伏,山高林密,古树参天,一眼望不到尽头,足可藏兵十万。如此险要之地,蹋顿蛮军居然与我前军不期而遇,且首战大败,平白折损数千战骑。呵呵呵”李利意味深长地呵呵发笑,笑声很冷,但不是冷笑。
诸葛亮轻轻点头,会意道:“近日细作密报,蹋顿逃回柳城便与乌桓各部首领密议半日,遂召集部落所有青壮男丁前往柳城集结,并联络右北平、安阳、辽西、辽东和漠南各部蛮夷部落,再度集结重兵,欲与我军再度决战。
初步估计,此次蛮军集结在柳城的兵力应不少于前次卢龙塞决战之兵,至少十余万众。并且,蛮军并不局限于乌桓和鲜卑部落,据说东边的扶余人也派遣万余兵马前来入盟参战,企图分一杯羹。所以此次白狼山之战将是一场决定幽州及塞外格局的大决战,吉凶未卜,不可小觑。”这是诸葛亮善意而又委婉的提醒,陈述厉害,以便李利决策。
李利神色微变,眉宇间闪过一丝凝重神情,一闪而没,遂轻笑道:“又是十几万蛮夷铁骑。由此看来,东北边境之所以常年动乱不堪,边境不宁,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些盘踞在东北一隅以及塞外草原上的蛮夷部落为数众多,实力不俗,并且他们都以劫掠我大汉边郡为生,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拥有共同利益。这样一来,他们屡屡结盟与我汉军为敌也在情理之中,不足为奇。”
说到这儿,李利眸子中浮现一抹异彩,低声道:“与这些蛮夷番邦相比,轲比能却是异数。他主动与我结盟,妄图借我汉军之力助他一统鲜卑各部,继而称霸草原。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这就是他的真正意图,但现在我不得不对他重新定位了。
此人心思之缜密,图谋之大,恐怕远远超出我等的预料之外,甚至于我东征大军和蹋顿精心联络的十几万蛮军都在他的图谋之中。一场决定幽州格局的大决战依然无法避免,决战过后,无论双方谁最终获胜,都将是惨胜,虽胜犹败。等到分出胜负之后,中部鲜卑异军突起,可得渔翁之利。鹬蚌相争,一石二鸟,端是好算计,好计谋!”
“啊!”诸葛亮闻声色变,眸子中智慧之光连连闪烁,心思急转之中瞬间捕捉到核心脉络。难道

第975章 杀破狼,以夷制夷
“啊!”诸葛亮闻声色变,眸子中智慧之光连连闪烁,心思急转之中瞬间捕捉到核心脉络。
顿时,他神情凝重,手中羽扇滞留在半空,额头溢出密密麻麻的汗珠,失声道:“主公是说、、、这是轲比能与蹋顿二人早已商量好的巨大阴谋!轲比能假意投诚,引诱我大军进入白狼山,借蹋顿大军之手将我东征大军困在白狼山中,待两军决出胜负之后,再集结鲜卑各部兵马击败获胜一方,坐收渔翁之利?这未免太过匪夷所思,轲比能安有这等谋略?”
李利不动声色地沉吟道:“如果我军在山道上没有遭到伏击,就说明我的猜测是对的。蹋顿可以就近联合乌桓、鲜卑各部乃至扶余人前来相助,难道轲比能便不能联络鲜卑各部和漠北势力前来助阵么?”
语罢,李利再不赘言,仰头看了一眼氤氲缭绕的白狼山巅,大手一挥,朗声道:“传令赵云所部注意警戒,大军继续前进!”
一切正如李利所料。大军经过山道没有遇到任何伏击或偷袭,沿着北麓山道快速行军,一路畅通无阻。
临近白狼山东麓时,赵云再度派遣哨骑前来禀报,轲比能部已行进至东麓旷野,正与蹋顿率领的蛮军激战。赵云请令立即出兵增援轲比能部,否则轲比能率领的两万鲜卑铁骑断然不能和蹋顿麾下十余万蛮军抗衡,随时都有全军覆没之危。
得知这一消息后。诸葛亮神情一松,眼角露出一抹只有李利才能看懂的笑意。李利明白诸葛亮为何而笑,无非是想借蹋顿蛮军之手乘机剪除轲比能这个祸害。一劳永逸,消除后患。此外,还能借机试探轲比能是否与蹋顿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引诱东征大军进入白狼山,妄图聚而歼之,一举灭掉八万东征大军。其实李利也有此念。既然轲比能与蹋顿蛮军打得不可开交,便索性让他们拼个你死我活。等到轲比能部两万兵马死伤殆尽之时再行出击。
对于心怀二志的轲比能,此等借刀杀人之计无疑是上上之选,顺水推舟。永绝后患。
然而正当李利准备下令暂缓出击之际,公孙瓒却力主出兵,言道:“轲比能投诚以来并无半点谋逆之举,一切都会奉命而行。并且还在行军途中为大军供应数万头牛羊。以解大军粮草之危。此时若只因怀疑其有异心,便置其于死地而不顾,未免太过草率,实难令人信服。此例一开,日后蛮夷各部必将誓死抵抗,再也没有哪个部落首领敢于主动请降,只能死战到底,别无它途。”
言明厉害之后。看到李利颇为意动,蹙眉沉思。为了进一步说服李利,公孙瓒继续说道:“主公常年征战,想来应该知道,我大汉北疆虽然气候恶劣,多有沼泽和沙海(沙漠),但北疆极其广博,其地域之大不逊于我大汉疆土。正因如此,从古至今,北疆从未真正平定过,蛮夷部落层出不穷,灭掉匈奴又有鲜卑,鲜卑未灭又生乌桓。
除此之外,辽东的北面还有扶余、高句丽等番邦小国,漠北还有丁零,西边则有月氏、乌孙等西域诸国。所以,若想彻底平定北方边患,一味赶尽杀绝是不可取的,且不说劳师远征,单单是平定北疆就不知一朝一夕可成。末将绝非危言耸听,主公若要彻底平定北疆,至少要动用二十万以上的兵马,耗费无数钱粮,用十年乃至二十年时间才有可能彻底平定北疆。”
说到这里,公孙瓒话音稍顿,看到李利脸上并无异样神情后,他接着说道:“显然,我等眼下没有这么多时间和兵马与蛮夷长期纠缠下去,否则后方不稳。因此我等就要想方设法收服蛮夷部落首领,将其收为己用,以夷制夷,从而暂时维持幽州边境的安定。等到时机成熟,腾出手来再行剿灭蛮夷,使其彻底归入我大汉王化之下。”不得不说,公孙瓒这番话颇有见地,或许这也是他彻底臣服于李利之后,结合自身二十余年的戍边经历,绞尽脑汁才想出的对付蛮夷的长远策略。
事实上,公孙瓒或许不具备人主之才,但他无疑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戍边将领,不折不扣的统兵大将。他之所以没能打败袁绍占据冀州,并不是他的军事才能不行,而是他在治理州郡方面搞得一团糟,身后又有诸多蛮夷虎视眈眈。以至于,他率军与袁绍对战之中每次都是率先占得先机,进入对峙相持阶段后,却因后方不稳,后力不济,屡屡落败或无功而返。
此外,与袁绍麾下人才济济相比,公孙瓒帐下实在是有些寒酸,上得了台面的文臣武将屈指可数。即便如此,公孙瓒仍与袁绍交战多年,谁也奈何不得谁,一直相持至今。由此不难看出,公孙瓒自身能力很强,以致他身处蛮夷和袁绍之间仍能支撑多年而不灭亡。只可惜自古以来便是,成者王侯败者贼,历史上的公孙瓒最终被袁绍所灭,从而彻底抹杀了他所有的战绩和应得的光环。
现如今,公孙瓒归附于李利麾下,通过半年的磨合,再有之前徐晃冒雨率军赶来救援,使得公孙瓒彻底臣服于李利,心悦诚服,再无非分之想。心态的转变,让他重新回到最初的起点,真正将全部心思都用在如何打好眼前之战上面,继而形成了自己对蛮夷作战的独特见解。
这真是屁股决定脑袋,在其位谋其政。或许公孙瓒之前就深入地想过这个问题,但那时他即便想到了也不会去做,因为他的视线始终盯在大汉州郡,注意力始终放在自己的敌人袁绍身上,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对付袁绍麾下的冀州军。但现在就不同了。他已不是幽州之主,而是一位领兵征战的将军。统筹全局的事,还轮不到他操心。自有主公李利和一众谋士去谋划,他所面对的就是如何领兵打仗,其它事情一概和他无关。
摆正位置,端正思想,公孙瓒用了半年时间才调整过来。在此期间,李利一直陪着他,待他甚厚。并委以重任。而这也是公孙瓒能够迅速调整心态的关键因素。否则,如果李利对他半信半疑,猜忌他。怀疑他,甚至派人监视他,那么结果将是另一番场景。
事实证明,人与人之间只要做到将心比心。心换心。八两换半斤,真心付出就会有回报。(备注:秦律十六两为一斤,半斤就是八两。)
公孙瓒这番话引起了李利的深思,而诸葛亮听到这番话后眼中更是异彩连连,暗自咂舌。平心而论,诸葛亮确实想过除掉公孙瓒,因为李利接手幽州之后公孙瓒便彻底失去了利用价值,不但对李利毫无益处。反而还会影响幽州的安定。有鉴于此,诸葛亮曾授意赵云伺机除掉公孙瓒。将其彻底抹杀,永绝后患。可是赵云并未执行,以至于公孙瓒到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为此,诸葛亮颇为懊恼,却又不便直接询问赵云。这一路上他还在思考这个问题,按理说赵云不会轻易抗命,应该是遇到了阻力。但现在,诸葛亮却有些庆幸公孙瓒还活着,因为他刚才那番话确实发人深省,颇有见地。
正如公孙瓒所言,轲比能不足为惧,他是死是活都无关大局,但轲比能却是第一个向李利投诚的蛮夷首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旦轲比能战死沙场,不管他是否心怀二志,在他尚未反水之前便不能死,否则就会影响李利的声誉,给诸多蛮夷首领造成一种假象:反抗是死、投降也是死,与其这样,还不如拼死一搏,血战到底。这种局面是万万要不得的;尽管西凉军兵强马壮,却不能全部耗在与蛮夷作战当中啊!
想到这里,诸葛亮接着公孙瓒的话茬,谏言道:“主公,公孙将军所言有理。眼下我等虽然怀疑轲比能居心叵测,另有图谋,却没有抓到任何把柄,全是臆测而已。加之,这一路上他并未露出丝毫反意,兵马调动也没有异常。由此,微臣认为,即使轲比能心存二志,他现在也还处于徘徊观望之中,不到最后一刻,他便无法下定决心。倘若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一切就有挽回的余地。如此一来,我军就有必要立即挥军出击,以免他帐下鲜卑铁骑全军覆没。然而,为了稳妥起见,微臣建议我军出击之时无须直接救援鲜卑铁骑,让他继续率部与蛮军厮杀,而我军则从鲜卑铁骑后方绕行至蛮军正面或侧翼,发起进攻。如此便可一举两得,不至于落人口实。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沉默半晌的李利李闻言后,微微颔首,当即下令道:“传令赵云所部无双铁骑攻击蛮军左翼,公孙瓒率领中军战骑进攻蛮军中军,李挚、陈到、马岱、马铁等将领,随中军出战;阎柔、严纲、齐周、鲜于辅率领四万步军随后压上,以弓弩压住阵脚,不得号令不可后退半步!”
“诺!”众将领齐声领命。随即,伴随李利的中军大纛快速前进,八万步骑迅速奔赴东麓战场,而位于大军前方的赵云所部则率先赶到,迅速投入战场。不过赵云率领的无双铁骑并未解救被蛮军围困的鲜卑铁骑,冲出山道后直奔蛮军左翼杀将而去。
继赵云所部之后,公孙瓒率领中军两万余战骑杀进战场,直接朝着蹋顿的帅旗发起攻击。而随后赶赴战场的四万步军则在东麓山脚下扎稳脚跟,构建防御工事,放置鹿角、拒马栅栏,架起一架架车弩。而后巨盾兵在前,长枪兵紧随其后,长枪巨盾将弓箭手掩护在身后,推着车弩,稳步推进。这样以来,这场遭遇战演变为阵地战,轲比能率领的前军对阵蛮军右翼,赵云所部骑兵对战蛮军左翼,公孙瓒率领中军进攻蛮军中军。六万战骑冲锋在前,后面有四万步军压阵,步步紧逼,再度与蛮军展开决战。
当两军在东山脚下的旷野上展开大决战之时,李利带着诸葛亮和参军田豫登上白狼山东面山顶,金猊卫副统领史阿率领五百亲兵随行保护。
一行人伫立在山顶上,可将山下两军厮杀尽收眼底。直到这时,李利和诸葛亮才真正看到蹋顿率领的蛮夷大军。蛮军兵马确实不少,足有十五六万之多,不过其中近乎一半的蛮军都没有甲胄。显然这些人都是被蹋顿临时征召来的部落青壮,兵器长短不一,弓箭也极其粗劣,其中还有很多十来岁的孩子。


第976章 杀破狼,血战狼山
站在东山顶上,俯视山下。但见旌旗猎猎,兵戈森森,万马奔腾,场面煞是壮观。那密密麻麻的战骑冲杀,恍如水银泻地般狂奔不止,震撼人心。那响彻云霄的战马长嘶,锵锵巨响的兵戈抨击声,高亢凄厉的惨叫声,还有那惊天动地的马蹄声响,交错成网,绘制成眼前这幅巨制的狼山喋血画面。
战马狂奔长啸,战刀纵横嗜血。密集如雨的箭矢横贯长空,在旷野上空拉开一张遮云蔽日的黑纱;长刀噙血,血雾弥漫,在这张黑纱的箭网下肆意涂抹着绚丽的色彩。那是一抹又一抹鲜血绘成的殷红色彩,与空中热气腾腾的气流相融合,缓缓上升,遮盖整个旷野,在白狼山各个角落里弥漫。
俯视着山下缓缓升腾的血色迷雾,李利神情平静,脸上古井无波,看不出一丝情绪波动,似愣神又似冷漠,身形一动不动,稳若磐石。
站在他身旁的诸葛亮和田豫二人,见到这般震撼的场面后,眸子瞬间睁大,神情片刻呆滞,眼瞳中闪过一抹浓烈的不忍。随即他二人不由得撇过头去,竭力平复心神,好半晌才硬着头皮再次将目光投向战场。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时刻观察战场变化;一旦发现局势有变,立即调整策略,身边的五百亲兵便是发号施令的传令兵。
为了加强中军战骑的攻击力,李利把一直不离左右的金猊卫统领李挚都派到战场去了,随他出战的还有三百名金甲战队。金甲战队是保卫李利安全的核心力量。全是由李挚亲自训练出来的死士,若是放在军中至少也是屯长以上的实力派将领。再加上他们兵器精良,全部身着千金难求的黄金战甲。并配备西凉名驹,战斗力空前强大;虽无万夫不当之勇,却个个都有以一当百的彪悍战力。
李挚率领金甲战队随军出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执行斩首计划。在蛮军主帅蹋顿所在的中军帅旗下,至少聚集着近百位蛮夷部落首领。这些部落首领的实力不一,其部落有大有小,但无一例外都是蛮军的首脑。其中乌桓“代单于”蹋顿更是整个蛮军的灵魂人物,而他也是李挚此行最重要的击杀目标。
卢龙塞一役,这些蛮军首领第一时间脱离战场。侥幸逃得性命,以致蛮军败而不溃,还有能力再次集结大军,妄图一雪前耻。此番再战。李利汲取上次战斗的教训。大战伊始便盯上这些蛮军首领,这次他们再想逃脱就那么容易了。
值得提及的是,素来好战的李利此次却破天荒的没有参战,而是带着孔明和田豫登上白狼山山顶,居高观战。而这恰恰符合李利历来不拘一格的行事作风。当别人都以为他会亲自率军冲锋陷阵时,他反而不会在战场上出现;正如中原诸侯都以为他不会放下中原战局于不顾、亲率大军东征一样,他反其道而行,偏偏出现在幽州战场上。
这就是西凉李利。一个从不被别人左右的人,一个理性与感性兼顾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位蛮横霸道的铁血霸主。
居高远眺,眼前这一幕将近三十万人的大规模厮杀,对于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和初次被起用的田豫来说,无疑是空前震撼的血腥场面。然而这一切于李利而言,却早已不新鲜,说是司空见惯亦不为过。
遥想当年的长安之乱,平定西凉之战,北伐於夫罗之战,以及随后的司隶大战,汉中之战,还有不久之前的卢龙塞之战,以及眼前的白狼山之战,近乎每一次都是数十万人的大战。起兵七年以来,李利经历过的亲自指挥的大规模战事平均下来每年一场大战,所以时至今日,他的神经早已淬炼得无比坚韧,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安之若素,稳如泰山。
就在李利、诸葛亮和田豫登高俯视之际,跟随左右的史阿环顾山顶四周,遂悄无声息地攀上山顶西侧的一棵高大十余丈的松树,从密不透缝的松针树杈上取下一个十分别致的木笼子。笼子是开着的,里面有三只灰色的信鸽,此刻信鸽腿上都绑着一卷浸过油的信帛。
取下信帛后,史阿将信鸽放进笼子,遂快步跑到李利身边,将手中的信帛依次递给李利。之所以是依次递交,是因为三只信鸽都有特殊标记,这些标记就代表着先后顺序。
如果李挚在这里,他一定会先行拆看,而后再向李利禀报,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因为李挚分管着情报组织。但史阿无此职权。至少这些信鸽从何而来,史阿更是无从得知,但李利一定知道。或许他此番登上山顶正是为此而来。
李利接过信帛依次拆看,看过后遂将信帛揉成团儿,丢给史阿。史阿当即会意,蹲在避风处将信帛烧掉,既而站在李利身后等候吩咐。
李利傲然屹立在山顶最高处的石崖上,沉思片刻后,语气低沉地幽幽道:“酉时初刻合围蛮军于白狼山东麓。”
史阿闻言后轻声复述一遍,李利微微颔首,遂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