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克格勃全史-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克里斯托弗·安德鲁 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
编译:王铭玉等



编译者的话 
绪言 
第01章 溯源(1565-1917) 
第02章 肃反委员会,反革命及“洛克哈特阴谋”(1917——1921) 
第03章 对外情报机构及其“积极行动”,捷尔任斯基时代(1919-1927) 
第04章 斯大林与间谍恐怖症(1926-1938) 
第05章 国外的“人民之敌”(1929-1940) 
第06章 无线电监听、间谍的渗透以及剑桥“五杰”(1930-1939) 
第07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1) 
第08章 伟大的卫国战争(1941-1945) 
第09章 控制东欧(1944…1948) 
第10章 冷战·斯大林时代(1945-1953) 
第11章 斯大林之后的冷战时期(1953-1963) 
第12章 勃列日涅夫时代,东方,第三世界和西方(1964-1972/73) 
第13章 缓和的停滞和失败(1972-1984) 
第14章 戈尔巴乔夫时代(1983-1991) 
附录 
      编译者的话
    作为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个特殊组织机构——克格勃。无论它对一国,
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起到过怎样的作用,毫无疑问,它绝不仅仅是“令人不寒而栗”
或“神秘”、“恐怖”的代名词,它的产生、发展和消失,都鲜明地烙印着特定时
代的一切特征。
    当然,这样一部真实地记述克格勃内幕的书籍的问世,首先依赖于社会的整体
进步和开放,当人们——特别是生活在俄罗斯土地上的人们,不再感到随时会有来
自某种强大政治势力的监视、窃听或谋杀的危险时候,他们的身心和灵性会获得更
大程度的解放,重新找回只有在一个理智的国家,才能够看到,也才能够读到的个
人尊严。
    作者和译者都为这本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参照了西方许多图书馆的秘
密资料和克格勃档案材料,使本书增加了许多详实的细节,这项工作是对一段特殊
历史的整理,应该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后人了解俄罗斯历史,特
别是克格勃历史必须阅读和研究的资料,也许,目前还不能够彻底地做到“还历史
的本来面目”,因为作者毕竞有其政治和个人的局限,有些观点和看法,我们也只
能批判地客观地去理解,但至少,这初步的工作是有益的,也是有趣的。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花时间阅读、研究、品味甚至收藏的书籍。
    本书史料,参照大量国外的秘密档案,由于编者受条件的限制,不能—一核实,
难免有疏露之处,敬请读者原谅。
                                                       1997年11月   
      绪 言
    每个作者迟早都会有预见之才,是的,这一天并不是远不可及。克里斯托弗·
安德鲁这种才能的发挥是在1985年10月,也就是他那本《秘密机构——英国情报机
关的建立》一书问世之后、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他逐渐地不再相信那种因苏联情
报机关在剑桥大学(安德鲁恰在此校执教)招募间谍的轰动一时的传闻而引起的普
遍看法,即两方的间谍常常会投靠敌方,而克格勃工作者个个都是对信仰和事业绝
对忠诚的人。安德鲁认为,奥列格·佩尼科夫斯基(叛逃到西方的克格勃工作人员,
他曾为英美效力,在1962年加勒比危机中起了关键作用)所走的路并非只他一人涉
足。据安德鲁家人讲,安德鲁曾在第一版《秘密机构》书中彻悟预言:“无庸置疑,
其他的佩尼科夫斯基或人物没有出现,不过是因为他们的名字没有见报而已。”就
在此书出版前的短短几天里,报刊上便出现了关于又一个来自克格勃的“佩尼科夫
斯基”的报导,此人比佩尼科夫斯基更重要,他就是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
    戈尔季耶夫斯基从俄罗斯叛逃是在1985年夏天,在其被任命为克格勃驻伦敦的
情报站长之后几个月。身为克格勃的工作人员,他是1974年开始为英国秘密情报机
构效力的。1986年夏、戈尔季耶夫斯基读了《秘密机构》之后便与安德鲁进行了联
系。在此之后整整一年的交往中,两人对克格勃从初创时期的肃反委员会(成立于
十月革命胜利一个半月后)一直到当今的活动持有极为相似的看法。
    克格勃间谍狂热性的周期性发作,以及关于传说中的各种阴谋(真实的和虚构
的)勾当及其思想——这些成了安德鲁研究的主要课题。戈尔季耶夫斯基在自己的
生涯中经历了这些发作时期所有的玄妙事件。他的克格勃生涯中最富戏剧性的一段
是在80年代,那时克里姆林宫对其实并不存在的西方第一次核打击计划感到极其不
安。戈尔季耶夫斯基最直接地参与了这个苏联情报史上最大的一次国际行动,这次
行动是由克格勃和苏军情报部联手进行的(这本身就够令人惊讶的)。此次行动的
目的在于揭露西方国家的阴谋。行动进行的方式有些奇特,至少可以说是非同寻常。
比如,注视英国血站贮量动态、运往屠宰场的牲畜数目以及玛格利特·撒切尔同英
国女王的定期会面情况等。
    研究克格勃在国外行动的最大障碍在于根本得不到它的对外情报机关,或采用
官方说法,第一总局的材料,即便是近些年也是如此。戈尔季耶夫斯基在其二十三
年的克格勃生涯中接触了许多这类材料,这才使得我们能够填补这个领域中对其他
作者来说是无法避免的缺漏。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安德鲁便欣喜地得知:戈尔
季耶夫斯基很早就对克格勃的历史及其现状感兴趣了。1980年戈尔季耶夫斯基奉命
编写第一总局的秘密历史和克格勃在英国、爱尔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以及澳
洲。亚洲地区的行动事记。着手工作后,戈尔季耶夫斯基马上发现,翻阅这些文件
对他来说要比写书有意思得多。当然。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即使是在带有密级的、
供内部参考的克格勃史中,戈尔季耶夫斯基也是不能妄加细述的。幸运的是在时过
境迁,对于我们面前这本由安德鲁和戈尔季耶夫斯基1987年开始撰写的书来说,上
述局限丝毫不起作用。所以说,恐怕这本书对克格勃的工作人员来说,比他们藏在
保险柜里的秘史还要详实,信息量还要大吧。
    本书虽为安德鲁所著,但它却是两位作者共同劳动的结晶,其中的结论也是经
过很长时间的探讨而得出的。本书参考了克格勒的秘密档案、两位作者在许许多多
西方图书馆和档案室搜集的材料,同时戈尔季耶夫斯基本人在第一总局和克格勒驻
外情报站工作时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也起了很大作用。
    戈尔季耶夫斯基1962… 1963年学习了一年,此后的九年里他先后在“中心”,
即克格勃在莫斯科的总部工作过(1963… 1965及1970… 1972年);在驻哥本哈根的
情报站同那些“地下”人员,即化名的无外交豁免权的人工作过(1966… 1970年)。
而以后的十三年间。戈尔季耶夫斯基在驻哥本哈根的政治情报处(1973… 1978年)、
“中心”(l978… 1982年)以及伦敦等处任职。         戈尔季耶夫斯基观点变化的转折时刻是在1968年夏。就在这一年华沙条约组织
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坦克的履带碾碎了“布拉格之春”绽放的自由之花。同所
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持不同政见者一样,戈尔季耶夫斯基也苦于找不到一种方式,
以便为捍卫民主而与一个善于巧妙地同自己的反对派斗争的政治体系进行斗争。在
第二次被派往哥本哈根之前,戈尔季耶夫斯基认识到,对于一个克格勒军官来说,
最好的斗争方式就是为西方效力。于是他开始进行联系,经过长期的相互试探,他
于1974年底开始同英国秘密情报机构积极合作。
    在为英国情报机关工作的过程中,他想方设法去详细地了解第一总局的资料,
甚至不惜挺而走险。在工作期间他和许多克格勃高级官员、高级外交官和党务工作
人员交谈过。“真是不可思议”,戈尔季耶夫斯基说,“只在这些高级人员的办公
室里随便坐坐就能探知许多东西。一他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摆放着几排电话,而电
话的多少则表明它们的‘主人’地位的高低。八十年代初,他是第一总局负责对欧
行动的副局长维克托·费奥多罗维奇·格鲁什科办公室的常客。只需十分钟的报告,
戈尔季耶夫斯基却经常要在他办公室里坐上个把钟头。等着这位要人手里同时抓着
好几个听筒处理每日的紧要问题。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是戈尔季耶夫斯基曾经提供过国际时事
情报的最高层党内官员。在被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三个月之前,就是在1984年12月,
戈尔巴乔夫首次出访了英国。在访问期间,他每天要得到三、四份情报汇编,而其
中大多数是戈尔季耶夫斯基提供的。当时戈尔巴乔夫就未来工作的一些重点陈述了
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同苏联大使馆及克格勃驻伦敦的情报机构的活动都是有着
直接关系的。也许以后他曾思索过命运的嘲弄——想不到他在平生第一次国际谈判
中征询意见的竟是一个为英国秘密情报机构效力的间谍。
    安德鲁和戈尔季耶夫斯基早在合作之前就对来自剑桥大学的苏联间谍的历史很
感兴趣。安德鲁执教的剑桥大学作为既为英国秘密情报机构、同时又为其主要对手
——克格勃培养人才的基地,享有虽不体面、但却是无以伦比的荣耀。不管报刊杂
志给人何种印象,英国秘密情报机构近水楼台,它招收的剑桥大学毕业生数还是比
克格勃要多。
    1960年风行一时的电影《杰出七君子》上映之后,几个剑桥毕业的克格勃的主
要间谍便在“中心”得了“剑桥五杰”的绰号。他们的肖像和他们上司的照片一起
为第一总局的纪念馆添光加彩。1963年1 月“剑桥五杰”之首金·菲尔比在莫斯科
露面。戈尔季耶夫斯基对他的升迁很感兴趣。
    十年后(1973年),戈尔季耶夫斯基在哥本哈根买了一本帕特里克·西尔与莫
林·麦克一肯维尔合著的《菲尔比:通向莫斯科的漫途》的人物传记,并通过他在
“中心”的朋友阿尔贝特·伊万诺维奇·科兹洛夫将书寄给了菲尔比。菲尔比读完
后还给了戈尔季耶夫斯基,并在书的衬页上写道:
    亲爱的同行奥列格:
    书上所叙我事,请一概勿予相信!
    金·菲尔比
    戈尔季耶夫斯基对菲尔比的看法同克格勃在报刊上所极力描写的光辉形象大批
径庭。1977年回莫斯科休假的时候,戈尔季耶夫斯基听了菲尔比在“中心”的第一
次公开演说,听众约三百人。他是用英语讲的,开头是这样做“今年非同寻常。我
们不仅要庆祝伟大的十月革命六十周年,还要庆祝苏联足联成立五十周年。”听众
的反映是两次哄笑,——先是懂英语的笑了,然后是其他人听了翻译以后笑了起来。
在以此缓和了全场气氛之后,菲尔比开始含蓄却又尖锐地批评克格勃,因为克格勃
对在莫斯科待了十四年的他漠不关心。“工作这些年,我到过好几个世界上最大的
情报机构总部,可在莫斯科待了十四年,直到今天我才算是拜见了诸位。”
    在同西方记者的偶然几次会面中,菲尔比有时也抱怨过克格勃对他的能力重视
不够,但他从未真正倾吐过这种“疏忽”对他的刺伤是多么的深。相反。他想留给
大家一个好印象——他在克格勃是大人物。有显赫的地位。在去世前几个月的最后
一次答记者问时,他向菲利普·奈特利证实了关于他到莫斯科之前已经是上校军衔
的传闻。奈特利稍晚些时候曾问过他。后来有没有升到将军。菲尔比作了模棱两可
的回答:“严格说来,克格勃内没有军衔,但我有将军的权力。”菲尔比很清楚克
格勃内是有军衔的(戈尔季耶夫斯基在叛逃前就是上校),而且那里也不乏将军。
但最令菲尔比悲哀的是他至死也未能超越“间谍” 这一层次, 虽然他应有尽有。
1963年1 月,当他来到莫斯科的时候,还满以为能在“中心”获得高官,但很快他
就痛苦地认识到,西方的间谍,不管你多么劳苦功高,是永远也不会被授予克格勃
军衔的。同菲尔比一样,他们最终也不过是间谍而已。因而直到1988年菲尔比去世。
他的称号仍是他的化名——间谍汤姆。
    克格勃永远不会绝对信任西方间谍的,这一点菲尔比明白得太晚了。他到莫斯
科的时候,他的挚友盖伊·伯吉斯已经成了十足的酒鬼。对其怪僻的个人生活克格
勃抱怨不已,而再早些时候则是英国外交部抱怨他。不管菲尔比如何恳求,在这个
老朋友临终之前,他最终没能获准与其见上一面。伯吉斯死于1963年8 月,他将自
己的藏书、冬大衣、一些家俱和两千英镑留给了菲尔比。菲尔比本人即使前往社会
主义国家也受到了严密的监视。动身去古巴的时候,为断绝他通过机场过境厅逃跑
的一切可能,他们特意安排他走水上航线。在莫斯科的头几年,菲尔比经历了没完
没了的审问,要他详细描述他所交往过的英国情报机构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参加
过的哪怕是间接的行动。对此他颇感失望,难以排解。但后来他学会了淡忘,因为
上述一切成了家常便饭。除此之外,他们还让菲尔比帮助编写战后苏联在英国最出
色的秘密情报人员科农·莫洛德(他就是戈登·朗斯代尔,1965年被派到西方工作)
的回忆录,同时,他也为自己的宣传性回忆录做些准备。他的回忆录经“中心”考
虑了很久之后,终于允许在1969年予以发表。为了对他肩章上缺几颗星表示慰藉、
在1965年给他授予了列宁勋章、之后,又陆续奖给他了各种徽章和苏联特工机关发
的奖品。正如他后来向奈特利夸耀的,这相当于被授予苏式骑士称号。“当然,骑
士称号也有各种各样的,不过列宁勋章的档次是最高的”,菲尔比说。
    到了1967年,对他的审问、谈话告一段落,但他还是因感到克格勃对他巨大的
潜力和非凡才干不予重视而情绪低落。菲尔比的个人生活也不如意。到莫斯科后,
他同唐纳德·麦克林交上了朋友。菲尔比与此人只是在剑桥大学毕业后见过一两次,
在这之前并不熟识。他俩的交往到1965年就断了,这一年菲尔比的第三个妻子离他
而去,迈琳达·麦克林接替了她的位置。但过了一年,这个家庭之舟又遭水倾覆。
菲尔比嗜起酒来,醉了就在俄罗斯四处游逛,完全丧失了时空观念。与最终被狂欢
送入坟墓的麦克林(虽然不似伯吉斯那么快)不同的是,菲尔比没有走上这个最终
结局,鲁法挽救了他(按菲尔比的话说,这是一位“我期待了一生的女人”),他
们于1971年结为伴侣。
    同菲尔比的接触更坚定了戈尔季耶夫斯基为西方效力的决心。菲尔比枉然去使
自己相信,从自己在莫斯科住宅的窗口可以望见未来的坚固基石,而这块基石的一
角早在剑桥大学的时候就已望见(他在后来自己的回忆录中如是叙述)。戈尔季耶
夫斯基则不然。在他看来,曾经一度令剑桥大学生神往的、公正的苏维埃社会制度
的神话,与勃列日涅夫时期俄国惨淡的现实之间的鸿沟是不可逾越的。菲尔比本人
也时常感到这条鸿沟的深不可测。当他抨击苏维埃体制时,克格勃的军官却说“这
和我有什么关系”,这使得菲尔比怒不可遏、“有什么关系?和每个苏联人都有关
系!和你们大家都有关系!”菲尔比愤愤说道。
    虽然“中心”在西方极力宣扬菲尔比的官运,但对1979年过分渲染“剑桥五杰”
第四号人物安东尼·布兰特一事却持不赞成的态度。八十年代克格勃极为担忧地关
注着西方对“五杰”的第五号人物的大肆追捕。当时在西方,“谎报军情”现象四
处泛滥,一摞摞的畅销书讲述着关于苏联间谍的虚构的和真实的故事。为此,弗兰
克·伯奇、塞弗通·德尔莫、安德鲁·盖伊、罗杰·霍利斯爵士、加伊·利德尔、
格莱姆·米切尔和阿瑟·皮古都成了无端指责进行间谍活动的牺牲品,——而实际
上他们在此之前都已经不在人世了。指责也牵扯上了鲁道夫·佩尔斯爵士。大家以
为他也已经去世了,可他不但活着,而且还是如此地硬朗,以致他足以能向法院起
诉并在这起诽谤案中胜诉。上议员罗特什里德也未能躲过对其的“关注”,不过为
避免再一场官司的麻烦,人们还未敢对他进行直接的指责。他在1990年去世,成为
含沙射影的传言和流言蜚语的牺牲品。威尔弗雷德曼博士虽然没有对诽谤者提出起
诉,但他不得不进行公开澄清,以洗去身上被怀疑的污点。
    如果克格勃不那么热衷于其阴谋理论的话,它大概会很惬意地看到一出出闹剧
的上演,其中有报界对追捕“五杰”中的第五号人物的追踪报道所引起的混乱及其
对英国军事情报机构的名誉造成的损害,因为英国的安全机构简直就要成为克格勃
的国外分支机构了。但就在克格勃内部也并不喜欢这些喧嚣,认为这是英国情报机
构的一个险恶的阴谋。1981年,当英国报界开始不时出现关于查普曼·平切揭露第
五号人物的大标题时,戈尔季耶夫斯基才刚调入第三处驻英国分处。平切称,第五
号人物不是别人,正是罗杰·霍利斯——1956年到1965年的英国军情五处的处长。
    在此之前,在翻阅了第一总局1980年的官方材料后、戈尔季耶夫斯基已经知道
了真正的第五号人物。而且在霍利斯被指控有间谍行为之后,他还就此人与安德鲁
波夫学院第一总局训练中心二系(反间谍专业)主任伊万·亚力山德罗维奇·希什
金交谈了好几个小时。希什金是第一总局英国问题专家中心的位校者,曾在伦敦任
情报机构副头目,1956年到1970年间还在那里领导过反间谍的工作。
    希什金坚持说,在对霍利斯的指控中没有一句真话。戈尔季耶夫斯基在“中心”
的一个朋友,即第三处某分处处长阿尔贝特·科兹洛夫也研究了霍利斯一案,他也
认为所有指控都是一派胡言。1984年新闻界又将霍利斯一案翻了出来,因为英国军
情五处的退役人员皮特·莱特在电视采访中发表了对霍利斯不利的声明。此人惯于
搞阴谋,三年前就是他给查普曼·平切提供了发表声明的主要材料。那时戈尔季耶
夫斯基从伦敦回到莫斯科休假,在同克格勃英国处前任头目伊戈尔·维克托维奇·
季托夫会面时,他看了克格勃关于莱特的声明电报。季托夫以前曾在伦敦搞过政治
情报工作,并在那儿任情报机构副头民直到一年前才被逐出英国。“真是天方夜谭,
”季托夫说,“不过这后面隐藏着某种内部的倾轧。”第一总局三处副处长兼顾问
德米特里·安德烈耶维奇·斯韦坦科也持这种看法。
    也许是命运的嘲弄,当英国新闻界对渗人英国情报机构的苏联间谍兴致最浓的
时候,却正是这些间谍十五年来首次销声匿迹之时。驻伦敦的情报机构的材料表明,
从1961年乔治·布莱克被捕之后,克格勃就在英国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断了情报来
源。皮特,莱特恐怕怎么也未曾想到,政府如此轻易地就推翻了对霍利斯的所有指
控,因为英国秘密情报处在克格勃里也有自己可靠的情报来源。
    戈尔季耶夫斯基的情报生涯达到顶峰是在1985年(在此之前他已为英国秘密情
报机构效力11年了)此时他在“中心”的声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从1983年起,
在主持政治情报机构的工作和担任伦敦情报机构副头目期间,他定期向莫斯科发去
一些有关政治问题的整篇报告并总是受到好评。1984年12月戈尔巴乔夫访英期间他
向其提供的情报资料巩固了自己在伦敦的地位。1985年1 月,戈尔季耶夫斯基被召
回“中心”接受委任,坐上了驻伦敦情报机构的第一把交椅。戈尔季耶夫斯基要在
其前任列昂德·叶夫列莫维奇·尼基坚科回到莫斯科后再走马上任。在此期间,他
被告知了情报头目与莫斯科进行绝密联系所使用的个人代号。1985年5 月17曰,星
期五,在伦敦的戈尔季耶夫斯基收到了一封电报,命其赴莫斯科正式接受新的职务。
(全凭他那盖世之才和顽强的生命力,戈尔季耶夫斯基才得以挺过此后的一连串事
件,否则我们手中也不会有这本书了)这封电报确实没有任何可疑的地方,只是命
他火速前往莫斯科。戈尔季耶夫斯基被告知,克格勒主席、政治局委员维克托·米
哈伊洛维奇·切布里科夫和主持第一总局工作多年的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
·克留奇科夫将军要接见他(克留奇科夫晚些时候,在1988年,亲自主持了克格勃
的工作)。这封电报对当时苏联驻伦敦的大使、目中无人的维克多·伊万诺维奇·
波波夫触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