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乐间对此不置可否,反而神秘兮兮地笑道:“兄长以为齐国如何?田单罢相一事可曾听说?”
乐乘暗暗思量乐间这么问的背后含义,同时不偏不倚地回道:“齐国取鲁国,并淮泗之地,实力增长地还是很快的。不用十年光景,必然成为韩、赵一般的强国!田单罢相一事为兄有所耳闻,齐国失一臂膀,让人惋惜。不过,对燕国来说,这倒是一见好事!少了田单坐镇,齐国怕是难免一番震荡。”
“兄长在新郑,可曾听到什么流言?齐国毕竟交好韩国,田单罢相后,对齐国的实力影响不小。韩国若是想用齐国来制衡赵国,怕是要打上不少折扣。韩王就没有派人游说齐王,将田单留任吗?”乐间不甘地追问道。
“这个……”乐乘面带犹豫,还是诚实地说道:“齐国即使再交好韩国,也终究是一个**的国家,不会受人摆布。齐国丞相的任免我们韩国说什么也插不上手吧!何况,田单是因病请辞,想要留任也不能做到。”
乐间心里隐隐有了自己的猜想,韩国上下对田单罢相一事如此漠不关心或者说是如此冷静,心里面怕也是忌惮齐国太强。自己适逢其会,提出伐齐一事,想来韩王应该不会反对。
“兄长,愚弟在这里跟你透露一句实话,王上想要伐齐,兄长以为此事韩国不阻挠的可能有几分?”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乐间直抒胸臆。
“什么?伐齐?不妥!不妥!”一听到乐间告诉自己燕国要讨伐齐国,乐乘连呼不妥。齐国可是韩国的盟国,若是齐、燕开战,韩国绝对不会坐视不理,到时候兄弟二人可就要因此反目成仇了。这不是乐乘想要看到的场景!
“兄长为何认为不妥?燕、齐两国的世仇已然三代,齐国灭亡了鲁国,又和南方的楚国大打出手,占据了淮泗之地,实力大增。我们燕国又怎么会坐视齐国一步步强大呢?!”乐间理所当然地说道。
“可燕国和齐国一旦交手而齐国不敌的话,韩国必然出兵。燕国可不是韩国的对手啊!”乐乘苦口婆心地劝道。
“呵呵”,乐间一笑,摇头叹道:“这可不一定!论行军打仗,我不及兄长的百分之一;但论对时局的判断,兄长却不及我的一半。齐国乃东方的大国,二十年前与秦国争锋丝毫不落在下风。韩国这些年扩张的太快。虽然韩王很聪明,用利益稳住了地方的反对势力,但总归需要时间来消化新占的土地。我观韩王此人,喜好冒险,争大利,而只给盟国小利。盟国若强。韩王心里必然忌惮。在这种情况下,燕国伐齐,互相消耗,韩王高兴都来不及,又怎么会出兵援助齐国呢?!”
丝毫不理会乐乘的震惊之意,乐间继续解释道:“巴蜀新定,汝南新设,对韩国来说,最重要的是稳固新占的地盘。而不是大举用兵。何况,韩国喜好逐利,千里奔袭,援助齐国,齐国又能给韩国什么好处呢?据我所知,齐王的性子贪婪,可不会像魏王那般有魄力,愿意用两百里之地。来换取函谷关周边的百里之地啊!因此我以为,燕国伐齐。韩国必然不救。兄长大可不必担心我们反目成仇,兵戎相见!”
乐乘长叹了口气,回道:“怕是不尽然,齐国毕竟是韩国的盟友,齐国有难而韩国不救,魏国必然心寒。两国一旦疏远韩国。身处中原四战之地的韩国将孤立无援!这样的后果王上不可能不知道。为兄倒是以为王上必然救援齐国!”
眼见说服不了对方,乐间也不强求,反倒是哈哈一笑,说道:“伐不伐齐,救不救齐。皆不是你我兄弟二人可以决定的。为人臣子者,尽忠直言利弊即可,难不成还要以死力谏乎?兄长,你好好跟我讲讲韩国的新法,我可是感兴趣的很!今晚,我们不醉不归!”
乐乘望着乐间纯真的笑容,不由一阵恍惚,这一幕何其熟悉,虽然眼下各为其主,不过浓浓的血缘关系却是断不开的。何况,韩国的王后可是燕王的亲妹妹,两国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就算有什么龃龉,也能重修旧好!算了,暂且抛开国事,痛快畅饮一番吧!自己是一个武将,又是兄长,难道还怕了对方不成?!
“好!不醉不归!”乐乘也是痛快地说道。
翌日,朝会后,韩王见到了只身前来拜访的昌国君乐间。对于乐间的到来,韩王谈不上多么热情,太过热情反而显得娇柔做作。依照惯例,很自然地,韩王留乐间在宫里用膳,算是招待王后的娘家人。只不过,因为昌国君的身份高了一些,韩王纡尊降贵陪同了下。
闲聊了会没营养的话题,王后就以照看太子为由聪明地告退,只留下韩王和昌国君乐间两人在后花园。谁都清楚,接下来是属于两个国家的博弈,容不得闲杂人等的打扰。
“寡人听闻昌国君来新郑的时候,一路途经齐国、赵国、魏国,不知寡人的韩国和这三国相比,如何?”韩王一脸期待地问道。
“王上的韩国自然强大,不下赵国,齐国、魏国望尘莫及。”乐间恭敬地说道,眼见韩王脸色一喜,乐间语气一转,悠悠说道:“不过,臣来的路上听闻齐国的百姓说,齐王锐意进取,君臣一心,先灭鲁国,再吞淮泗,齐国的疆界前所未有的大,用不了几年,齐国将成为第一流的强国,天下莫能抵挡!”
“哦?”韩王露出感兴趣的样子,说道:“寡人的韩国可是比齐国大得多,齐国百姓不可能不知道吧?”
“臣听闻商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地广而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楚国之广远胜秦国,然秦国能以百里之地而拓土千里,屡败楚国,楚国屡屡割地请降。王上以两郡之地抗秦,收三川,并南阳,取汉中,克巴蜀,秦国龟缩关中不得出,这样不正是说明地域的大小和国力的强弱没有关系吗?王上若是以为韩国疆界大过齐国就以为韩国强过齐国,臣私下不敢赞同!即使今日齐国弱于韩国,王上又怎么肯定十年后,齐国不能强过韩国?要知道,齐闵王时,齐国还没有吞并鲁国,依然可以和秦国争雄。眼下的韩国没有强过那个时候的秦国,齐国却吞并了鲁国外加淮泗之地!”
韩王深深作了一揖,回道:“寡人受教矣!”也许这些年韩国扩张地太顺利了,韩王经过乐间一番提醒才发现,自己居然有些得意忘形了!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自己终究小觑了这个时代人的智慧!
乐间也是还了一礼,直呼道:“王上贤名传扬天下,能以两郡之兵起事,连收六郡之地,使山东各国不受暴秦残害者,皆王上之功也!”
“不过是自保罢了,让先生见笑了!”韩王谦虚道,随即问道:“不知先生来寡人的新郑,有何指教?”
“臣知王上素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特意向王上献计!”乐间语出惊人道。(未完待续。。)
ps:能给个推荐吗?
第九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对于乐间的说法,韩王不置可否,只是饶有兴趣地说道:“愿听先生之见!”
乐间也不慌张,对付韩王这样从善如流又素有主见的君王,自己必须剖析利弊,而不是泛泛而谈,指望三言两语就让韩王同意燕国伐齐是不可能的,但对方一旦同意,燕国获利必大,这个险值得冒。
“臣听闻,中原乃龙气之所在,得中原者得天下。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夏都安邑;商汤都亳;周都雍洛;皆中原之囯也!如今王上的韩国囊括洛阳,钳制关中,若要灭周,易如反掌!不过,臣以为,灭周尚不可取。”
“何也?”韩王出言考校道。
乐间呵呵一笑,说道:“洛阳者,地不过方百里,民不过万户,乃天子所在,如同鸡肋耳,得之,于韩国实力增长无大益,于韩国仁义之名有大害。”
韩王暗暗点头,周天子在这个时代是各国互相兼并的一块遮羞布罢了。虽然各国都不把天子放在眼里,甚至早就没了朝贡,但无可否认,谁要是敢灭周,其他各国就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可以联合讨伐。强如秦国者,也是在将山东各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后才灭掉了周国。韩王自认韩国还没有强到和天下为敌的地步,自然不愿意出风头,成为众矢之的。
乐间继续说道:“天下各国,可堪和韩国一决雌雄者,不过是秦、赵两国而已!虽然秦、赵两国如今连横,对抗韩国。但臣以为,这种局面不会维持太久!”
韩王终于表现了几分兴趣,不由问道:“先生何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乐间自信满满地说道:“秦国原本据守巩、洛之地,凭借山河之险。窥伺中原,然则连年战败,退守关中,关中又是接连内乱,这就是所说的智谋、勇力都陷入困境之人!赵国起兵邯郸,先取太原。再克河西,所向披靡。然则现在却是不得寸进,既为齐国、魏国所趁,又割中牟于韩国。韩国却是连战连捷,名震天下。如今秦国和赵国的命运都掌握在王上您的手中,您若是帮助赵国,赵国就会获胜!您若是连横秦国,秦国就会得利!眼下秦、赵虽然联合,但却有嫌隙。赵国忌惮秦国进入中原。记恨秦国在邯郸被围困时不全力救援;秦国却是烦恼赵国占据的河西、太原挡住了秦国进军中原的道路。只要魏国的河东、函谷关不被秦国攻占,用不了多久,秦、赵自然分道扬镳,到时候就是韩国得利的时候!”
见韩王露出喜色,乐间继续蛊惑道:“臣私下为王上考虑,不如让秦、赵两国都得到好处,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这样势必没有人敢率先发难!依照王上您的贤明,韩国的五十万披甲之士。联合燕国,出兵到空虚之地,控制他们的后方。顺应民心,举着周天子的旗号,向西制止秦、赵两国的争斗,使士卒免于死亡。向东蚕食魏国。攻取淮泗之地。天下之人,谁敢不从!王上以恩德安抚诸侯,拱手安居,礼让贤士,那么天下诸侯都将竞相朝拜韩国。不用二十载。韩国愈强而诸侯愈弱,到时王上集合半个天下的人口、财力,西进灭秦,收八百里关中之地。再北上灭赵,令诸侯臣服,改朝换代,易如反掌乎!”
韩王点了点头,承认对方的主意不错,不过也听出了对方的弦外之音,于是信口问道:“燕王想要讨伐齐国?”
乐间深深作揖,道:“然也!齐国与韩国互不接壤,韩国即使伐齐也不过是得到数块飞地而已!燕国则不同,得齐国尺寸之地即为燕国尺寸之地!相比一心想要光复齐国声威却又屈居王上之下的齐王而言,燕王无疑更富有诚意,对王上更为敬重!燕国伐齐,齐国必然誓死抵挡。到时候两国互相削弱,得利的还是韩国,还是王上您啊!”
见韩王还是面带犹豫之色,乐间接着说道:“齐国近海,多盐,故国家富庶。平原多,粮食足,故人口众多。北有河水(即黄河)天堑,南有山脉阻隔,东有大海屏障,易守难攻之地。王上若是任由齐国发展,十年以后,恐不能制也!燕国者,远离中原,地广人稀,北有东胡掣肘之患,西有强赵心腹之敌,唯有诚心依附韩国,方有喘息之机!且燕王乃王后之兄,素以信义著称,齐王却是贪图小利,不值深交!臣思索再三,以为王上当答应燕王的请求!”
韩王暗暗在心里计较了一番,燕国的人口限制了燕国难有大的作为!河间之地宽不过百余里,换句话说,燕国在齐国经略再多的土地,随时都有被赵国腰斩,一分为二的可能!这种情况下,燕国一旦做出了依附韩国的决定,确实只能一条道走到黑。齐国的地理位置过好,韩王既要用之也提防之,反而不如和燕国联合!
想到这里,韩王终于起身,长揖道:“先生之谋!寡人深信不疑!可若是楚国眼见燕国伐齐,也要伐齐,为之奈何?”
削弱齐国自然是不错,但也不能让燕、楚两国瓜分了齐国。否则,岂不是培养起了两个更强大的敌人吗?!
乐间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回道:“燕国伐齐不过数万之兵,楚国亦是如此。齐国却是举全国之兵以抗,如此,不正好可以削弱齐国吗?燕、楚、齐越是削弱,韩国的声威越能影响三国!这不是正是臣所说的使诸侯来朝拜韩国吗?”
韩王大笑道:“以先生之才,屈居燕国岂不可惜!寡人听说先生的族兄乃是新任颍川郡郡尉乐乘!先生何不来寡人的韩国,这样兄弟二人一同身居高位,也是一桩美谈!”
乐间却是推辞道:“先父临终前曾嘱咐臣侍奉燕王,臣不敢违背其志。何况,臣在燕国对王上的作用要远比在新郑起的作用大得多!”
韩王眼色一转,漫不经心地问道:“先生提出如此良策。岂不是对燕王不忠乎?”
乐间心里面顿时一机灵,知道自己回答稍有不慎的话,就将前功尽弃。不过却强迫自己镇定地回道:“燕国能得享太平,万民安居乐业,乃是先父一直以来的追求。臣自认为没有辜负燕王,没有辜负先父!帮助王上即是帮助燕国。这两者并没有冲突!”
韩王连连长吁短叹,感慨道:“先生真乃忠义之人哉!”
三日后,携带着韩王馈赠的厚重礼品,乐间一行人踏上了返回蓟城的归途。昭仁殿里,御史大夫范睢一脸恭敬地对批改奏章的韩王轻声说道:“王上!昌国君已经走了!”
韩王放下手中的毛笔,舒展了下筋骨,笑道:“文兴侯觉得乐间之见如何?”
范睢斟酌片刻,回道:“虽不中,亦不远乎!”
韩王来了兴趣。笑问道:“哪里不足?寡人倒想听听看!”
“启禀王上!臣以为楚国之强,远超乎乐间的考虑。想要齐、魏、楚臣服,我们韩国要花费的时间不少啊!二十载的时间怕是不够!”
“呵呵,寡人晓得文兴侯的意思,寡人是不会好高骛远的!不过,我们的十年之约,寡人还是很有信心提前完成的!”韩王打趣道。
范睢神色一阵激动,自从大梁夜谈之后。韩王再也没有提及此事,范睢还以为韩王早就忘了呢!没想到。韩王一直记得,只是不说而已!
韩王将范睢的表情看在眼里,一个君王想要让自己的臣子对自己忠心,必须做到言而有信,否则朝令夕改,还不乱了套!丝毫没有邀功之意。韩王淡淡地说道:“寡人刚刚接到咸阳细作传来的消息,文兴侯可知秦国丞相魏冉前些日子去了哪里?”
“坊间传闻魏冉在家中养病,莫非有假?”范睢惊讶地说道。
韩王摇了摇头,笑道:“养病是假!借病外出是真!细作上报说魏冉秘密出使魏国,虽然具体的内容不得而知。但想一想应该不是什么好事!当然,对文兴侯你却是一件好事!”
范睢点了点头,回道:“魏国若是不利于我们韩国,王上一定要发兵拿下函谷关,哪怕是将河东拱手相让也无妨。三川郡可要比河东郡重要的多!”
的确如范睢所说,河东即使落在秦国手中,韩国也有太行山和河水(黄河)天堑可守。但若是让秦国大军进入三川,那就危险了。秦军东可往颍川、汝南进军,南可略南阳、汉中并巴蜀,韩国即使击退秦军,付出的代价也会不小。最大的可能就是双方谁也奈何不了对方,平分三川而立。
“寡人已经派人加强咸阳、大梁方面的情报搜集,魏国若是反戈,确实不利于我们韩国!正当防微杜渐!不过,魏国若是背韩,文兴侯以为寡人要不要兵发大梁?”韩王问道。
所谓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鼾睡。魏国和韩国紧邻,若是被秦国拉拢过去,可为韩国心腹大患!韩王心里在犹豫,要不要趁着这个大好机会一举灭掉魏国,或者重创也好!唯一担心的就是韩国灭魏的影响力。魏国可远远不是卫国、鲁国之流可以比拟的。其他国家势必惶恐,对韩国大生忌惮之心。不过,巨大的利益和维持韩国信义之名,究竟哪个对韩国更有利一点,韩王心里还没有决断,所以才想听听范睢的意见。
范睢见韩王并没有多么狂热的兴奋之情,知道韩王对灭魏一事不过是随口一说,而不是垂涎已久,先是放下心来,才徐徐说道:“臣以为此事不妥!”
“我们韩国前几个月才刚刚击败赵国,令赵国割地求饶。魏国若是背韩,赵国必然高兴。这个时候,王上发兵攻打大梁,有灭魏之嫌,无疑是和天下为敌。秦国、赵国必然领兵来救,齐国担心步魏国后尘,也会发兵救援大梁。至于楚国,楚王好利,凡秦、赵、魏、齐伐韩,他们怎会置身事外?大势一成,燕国即使想要帮助我们韩国也会忧惧,不敢南下。韩国虽强。又怎么敌得过整个天下。到时巴蜀动乱,秦国取南阳,并汉中,王上好不容易经营的局面就会付之一炬,毁于一旦!臣以为不妥!”
“寡人受教矣!”韩王作揖,长叹道:“秦国数围大梁。赵、燕、齐三国屡救,盖莫是因为唇亡齿寒的道理,不愿秦国一家独大。灭魏确实不合时宜。寡人也是认为魏国即使不仁,我们小施惩戒即可,万不可让秦、赵两国相趁!”
范睢躬身回道:“王上明见!今之乱世可谓战国,战国七雄,互相征发,各有胜败。胜者取数百里之地,败者连横他国以抗之。王上大可收魏国要害丰腴之地。但不可轻易攻打魏国都城之所在。臣听闻,置釜以沸水,置蛙于釜中,蛙遇险则跳。置釜以冷水,置蛙于釜中,蛙优哉游哉而不知跳,这时再以柴薪热釜,蛙虽欲跳。不能也!攻打大梁犹如置魏国于沸水之中,只会使得魏国对韩国深以为惮。王上何不今日收三城。明日攻五城,长此以往,魏国不以为痛,待韩国羽翼丰满,不惧诸国联合,王上发兵直捣大梁。魏国上下必然请降,岂不更好?!”
韩王哈哈一笑,温水煮青蛙的实验自己若是记得不错的话,应该是19世纪末外国人所做的,想不到古人也知道这个道理。不过。故事的道理是好的,但却是臆造的。不过,韩王自己是不会点出,相反却是很是欣赏范睢的直言。
范睢则是有些莫名其妙,心里面却是高兴自己“说服”了韩王。一时之间,君臣倒也其乐融融。
楚国,郢都。
收到燕王派人送来的厚礼,楚王可是高兴坏了,还以为楚国的地位提高了许多。否则,远在数千里之外的燕王怎么会派遣重臣来为自己送礼呢!
仔细计较一番,自从自己从陈县返回郢都,好事就接连不断。秦、韩两国争先拉拢自己,再就是楚国攻城拔寨,取得了五百里的土地。如今韩国重视楚国,齐国、魏国也不敢骚扰楚国,远在北疆的燕国更是敬重楚国。至于龟缩在关中的秦国,受困于北方的赵国,没有一个可以骚扰到楚国。楚王只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是惬意。乘车游云梦泽,访巫山神女,大宴宾客,这样的生活能不惬意吗?
长大夫剧辛对着把玩玉器的楚王作了一揖,说道:“臣此次代表燕王来拜见王上,乃是有一件大利相送!王上若是收取,远胜殿外的十匹骏马!”
“哦?”楚王停止了把玩玉器,外面的骏马可各个都是千里马啊!对方居然说还有更大的利益相送!楚王当即兴冲冲地问道:“敢问长大夫利从何来?”
“利在淮泗!”剧辛直言其说,道:“淮泗之地多为平原,物产丰饶,民多而粮广,可比两郡之地!齐国得之则齐强,楚国得之则楚强!燕国如今有心报和齐国的世仇,齐燕两国一旦开战,淮泗必然空虚,这是上天赐予王上的大好机会。臣以为,为楚国计,为王上计,王上当派兵征战淮泗!”
楚王脸色一喜,自己可是垂涎淮泗已久了,如果不是忌惮打不过齐国,早就发兵去打了。如今田单被罢相,隐居的地方——东海正属于淮泗,若是可以拿下淮泗,岂不是可以把田单一起抓住了吗?不过,这会不会是齐国的计策呢?田单可是一位名将啊!即使罢相了,威望摆在那里!一时之间,楚王露出犹豫的神色!
剧辛自然不清楚楚王在想什么,还以为楚王是在担心劳师远征,被齐国发现。当即继续游说道:“楚国地方四千里,披甲之兵四十万众,有燕国牵制齐国主力,王上自可一战而下淮泗之地!既得淮泗,王上北可觊觎故鲁(国)之地,西可窥伺魏国,天下哪国敢不重视王上的楚国呢!诸国必将派遣重臣交好楚国,此大利也!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楚王点了点头,自然清楚其中的好处。韩楚两国易地的时候,韩国曾经做出保证,只要楚国攻打淮泗之地,韩国绝不阻拦。因此,至少楚国不用担心韩国会横插一脚。楚王唯一担心的就是田单身在淮泗之地,能够和他抗衡的景阳伤势还没痊愈,楚王担心打了败仗,伤了士气啊!
“长大夫先行下去休息,寡人明日给你答复,如何?”说完,不等剧辛的回复就安排宦者令将剧辛带了下去。
命人急匆匆地传唤了几个重臣,楚王甫一见面就开口问道:“燕国欲要伐齐,想要寡人出兵淮泗,牵制齐国,诸位爱卿怎么看?”
“臣以为可行!淮泗之地多为平原,民多而粮广,可比两郡之地!此大利也!不能不取!”丞相芈梁首先出面赞成。
左徒黄歇也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