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石油风云[美]-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据这个制度,国家把市场份额分配给各私营炼油公司以便保证石油来源的多渠道和法国炼油公司的生存。另外还将制订税则和各种法律措施使法国炼油业有能力对付外国的竞争。1928年3 月的立法勾勒出了法国石油公司新“法规”的主要目标:限制“盎格鲁撒克逊石油托拉斯”,建立国内炼油工业和销售秩序,发展法国在美索不达米亚石油中所享有的份额。为了保证法国石油公司在新体制下积极体现法国的利益,国家掌握公司的25%的所有权,增加政府董事的人数,外国所有权的份额则急剧下降。用一位法国议员的话来说,法国石油公司准备充当“政府的工业部队”。法国政府已经披挂上阵,以主要竞争者的姿态为夺取中东石油财富而争斗。   
    合并?   
    在英国政府看来事情并不那么一帆风顺。大战期间它就想推翻荷英之间60%对40%的股权分割,让英国股东占优势,把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置于英国控制之下。马库斯。塞缪尔对这样的结果在感情上感到心满意足,觉得英国的做法很富吸引力。但是亨利。德特丁对英国的做法感到兴趣倒不是感情使然,而是基于生意买卖的需要。由于革命运动、外交竟争和民族主义高涨,在战后世界上取得英国的保护当然要比荷兰的保护有利得多,何况德特丁还有更大的目的,他之所以同意放弃荷兰股份在壳牌公司中的优势是为了美索不达米亚的石油和土耳其石油公司,在英国的控制下壳牌公司就可以有权得到美索不达米亚的石油。   
    从英国政府的观点看来,把壳牌公司置于英国控制之下将大大提高英国在全世界的石油地位。但英国政府想照英波公司的先例在改组后的壳牌公司中至少任命一位董事和批准其他董事,德特丁不赞成,他认为英国占优势是一回事;英国政府干预业务又是一回事。德特了不愿放弃商业控制权。他已经看到同英国政府的联系过于密切对于公司计划在美洲北部和南部开采石油不利。皇家荷兰/壳牌公司是美洲不断攻击的目标,那里有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皇家荷兰/壳牌集团是英国政府的臂膀。这种批评很强烈,致使德特丁很不愿意让公司置于英国直接控制之下。   
    然而,尽管拖了很久而感到失望和不耐烦,德特丁和壳牌公司对于同英波公司合并的兴趣丝毫不减。在英波公司成为可怕的竞争对手之前就把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是很有价值的。合并将增强壳牌公司在全世界同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以及其他美国公司竞争的地位。英波公司作为皇家海军燃料供应者的优惠地位也将结束。德特丁还对石油工业的浪费和重复抱有反感。他写信给标准石油公司的总经理说,“这个世界正在遭受生产过剩、炼制过剩、运输过剩和——最后但并不是最不重要的——零售过剩之苦。”   
    由于政府掌有公司的所有权使英波公司遇到了困难。一位外交部官员说,许多国家都认为“英波公司的每一项行动都是政府直接授意的”,这种看法使政府和公司都受累。拉美国家在美国的激励下禁止把石油开采权给予政府控制的石油公司,特别是英波公司。英波公司同英国政府的联系对英波公司的本土波斯特别不利。在前军事指挥官、现在的国王礼萨的眼里,这家公司同英国政府太靠近了。在新国王的统治下英波公司和英国的地位是非常脆弱的,正如一位英国官员所说,“英波公司的全部收入来自波斯的几平方英里的地区。无论是自然因素或敌对行动引起的干扰对这块小油田的生产来说其后果都将是灾难性的。”   
    有些英国政府官员相信,同壳牌公司的合并将使英波公司的权益多样化从而减少风险。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得到对壳牌公司的想望已久的控制。而壳牌公司在某种程度上仍是愿意的。壳牌公司的罗伯特。科恩于1923年说,“整个控制权问题基本上是无意义的,这是个情绪问题,但是如果把控制权转给霍屯督人,我们就能增加股票和红利,我不相信我们中间任何人会久久迟疑不决。”   
    从政治领域开始,出现了许多反对合并的意见。对“石油托拉斯”的公开敌视在英国并不比美国少。但最强烈的反对来自敌视壳牌公司的英国海军部。海军仍坚持它原来的理论,认为政府“参加英波公司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组成一个独立的公司”。海军部还由于经费桔据不肯放弃以折扣价格购买英波公司燃料油的权利。当然,英波公司本身也强烈反对合并。查尔斯。格林韦为了不使这家公司成为受人憎恨的壳牌公司的附属物,煞费艰辛地想把这家企业转为一家一体化的石油公司。   
    丘吉尔重新登场壳牌公司是怎样克服反对意见实现它接管英波公司的意图的呢?罗伯特。科恩想出了一条妙计。在一次特地安排的宴会上,他向丘吉尔提出一个极富吸引力的建议。这位前议员和高贵的前内阁成员会接受壳牌公司提出的计划吗?科恩向他提出的任务是要他为英波公司、伯马公司同壳牌公司的合并进行游说,合并后壳牌公司不再购买英国政府在英波公司中的股权。伯马公司支持这样的合并。对此科恩强调说,丘吉尔如果接受这项任务实际上就是为英国而工作,如果游说成功将巩固英国对全世界石油的控制。   
    这个提议提出来的时机是再好没有了。因为1923年夏丘吉尔这位“石油战士”因竞选失败离任了,而且刚刚买下了一座新的乡间庄园,为了使收支相抵,正在飞快写作。他对妻子说,“我们不会挨饿的。”科恩同丘吉尔讨论后说道,“温斯顿马上就领会了。”但是丘吉尔说他得考虑考虑,他不想让这件事损害他的政治前程。而且,他需要谋生,还得把他正在写的关于大战著作的第四卷《世界危机》放在一边。要他去游说必须有一笔酬金。   
    经过短暂考虑,丘吉尔接受这个提议。但是,酬劳呢?丘吉尔的要价是,如果事情办不成酬劳是一万英镑,如果办成功则是五万英镑。   
    科恩对丘吉尔出价之大吃了一惊,但终于决定由壳牌公司和伯马公司分担。因为伯马公司董事长说,同丘吉尔“不能讨价还价”。但伯马公司担心这笔钱不能出帐,最后决定设立秘密帐户逃避审计。   
    丘吉尔开始为伯马公司和壳牌公司游说,十年前当他任海军第一大臣力主皇家海军以石油作燃料的时候,他曾经严厉地批评过壳牌公司,当时他对下院提出,壳牌公司的贪得无厌是政府购买英波公司股票的主要原因,目的是为了保证英波公司的独立。现在他取消他过去的主张,劝说政府以更大的政治和战略利益为重,把那些股票出售。壳牌公司将购得这些股票使英国的势力在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内占优势。   
    丘吉尔抓紧时间在1923年8 月拜访首相斯坦利。鲍德温,丘吉尔在写给他妻子的信中说鲍德温“完全赞同按照提议的路线解决石油问题。实际上,他可能同韦利。科恩的意见一致。我确信计划将实现。我感到为难的倒是我自己的事情……怎样才能不留下让人批评的口实”。鲍德温首相被说服了,他同意英国政府应当退出石油公司,甚至把政府股份的出让价格都想好了。他告诉丘吉尔说,“两千万英镑将是很好的价钱。”这几乎是近十年前政府购买这些股票所付金额的十倍,真是一笔好赚头。   
    不料中途发生了变化,鲍德温仓促宣布将在1923年底举行普选。丘吉尔放弃了游说活动,退还了酬金,回到他生来喜爱的政治漩涡中。少数派保守党政府重新执政,但迅即垮台,第一次上台的工党政府坚决拒绝合并和出售政府的股权。1924年秋保守党回来执政时也反对出售政府股本。财政部政务次官写信给英波公司的董事长查尔斯。格林韦说,“陛下政府无意违反保留这些股权的政策。”而负责财政部的大臣不是别人,正是那位最近转为保守党的温斯顿。丘吉尔。   
    石油短缺与门户开放中东不是欧洲石油势力独占的禁区。美国公司正在发动新的攻势,想在世界范围内开发新的石油供应来源,这就无可避免要向中东推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石油工业和政府中许多人担心石油资源行将耗尽。战时的“无汽油星期日”的滋味和石油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使这种担忧具有实在性。1919年时有一位退休官员写信给威尔逊总统,指出外国石油供应的缺乏构成了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国际问题,威尔逊总统忧郁地表示同意,他说:“看来没有什么方法能保证我们在国内外得到必要供应。”据测算,预期的美国石油资源的迅速耗竭与需求的上升形成反差:1911年和1918年间美国的消费量已增加90%,战后的增长还会更快。美国人对汽车的热爱变得越来越强烈。1914年和1920年间美国登记的机动车辆数目是惊人的——从一百八十万辆跃升至九百二十万辆。担心石油短缺竟然使一位参议员要求美国海军回到用煤的时代。   
    工程学和科学地质学的领导人也担心石油短缺。美国矿务局局长在1919年就预言,“在今后两年到五年内美国油田的产量将达到顶峰;从那以后我们的产量将不断下降。”美国地质勘测所所长史密斯警告说,美国可能发生“汽油荒”。怎么办?他说答案要到海外去找;政府应当“对在全世界扩大其活动范围的美国企业给予道义上的支持”。他警告说,已知的美国石油储量会在九年零三个月内耗尽。   
    与此同时,关于蕴藏在美国科罗拉多、犹他和内华达诸州山脉中的页岩油引起了很多议论。1919年有人预言,“一年之内很可能从这些页岩中提出石油来与取自油井的石油竞争、”《全国地理》杂志兴奋地声称,“因为页岩油提炼的汽油可以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有汽车的人不必担忧。不用马拉的车辆将被废除的威胁肯定可以避免了。”对页岩油的提倡者可悲的是,这种油的成本被过分低估了。担心石油短缺的情绪在英国同样存在,英波公司正在研究从煤中提取液体燃料,英国政府已经在多塞特郡拨出两英亩土地种植耶路撒冷洋蓟,希望这种植物能生产酒精,用来作为汽车燃料。   
    价格大涨给予供应不足的预期以有力的依据。在1918年和1920年间,美国原油价格跃升50%,从一桶二美元涨到三美元。而且,1919年冬天到1920年时燃油供应不足实际上已经显露。普遍认为美国不久将成为重要的石油输入国。这就引起了国际竞争和同英国发生冲突的忧惧。美国石油业界和美国政府都坚信,在美国人能采取行动之前,英国已经在先下手为强肆无忌惮地占有其他地方的石油资源。因此,华盛顿援引“门户开放”原则给予美国资本和企业同等机会,支持美国石油公司到外国去争取石油。   
    英国人对美国人进攻的反应是怀疑、伤害、痛恨和难以饶恕的混合。他们指出美国生产的原油占世界产量的2 /3。石油执行局的主任约翰。卡德曼表示怀疑地写信给一位美国友人说,“我不指望你nl或美国的石油经营家真正相信,在今后二十年或三十年内你们的石油即将耗尽。”但是,对石油不足和竟争两方面的担忧推动着美国公司通过勘探或购买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新的石油来源。同时,战略的转变也得到油轮、输油管和钻探的技术进步的支持,使得在战前难以逾越的障碍现在都克服了。   
    美国人的眼睛盯牢中东,尤其是英国人委任统治的美索不达米亚。但那里的门户显然没有开放。当纽约标准石油公司的两位地质学家溜进这个地区时,英国的民事专员把他们交给巴格达的警察长。   
    1920年的圣利莫协定是英法为瓜分美索不达米亚石油达成的谅解,消息传来使华盛顿和美国石油业界大吃一惊。美国报刊把这一协议厉声地痛斥为老牌帝国主义;因为它破坏了胜利的协约国之间权利均等的原则。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深感担忧,它担心英法之间和壳牌、英波公司之间的双重联盟会把它挤出石油生产和销售的世界市场,因此向国务院强烈提出抗议,国务院也同样强烈抨击这个协定违背应予珍惜的门户开放原则。国会通过了1920年矿产租赁法,规定凡外国政府不准美国人在公共土地上钻探的,美国也同样不准这些外国利益集团在公有土地上有钻探权利。这个法是针对东印度群岛的荷兰人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英国人的。   
    体现美国进步主义思潮的威尔逊政府现在竟然支持石油公司特别是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使玩世不恭的观察家也大惑不解。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前身就是十年前被最高法院肢解的那条巨龙。威尔逊政府和标准石油集团之间的友好关系竟然“与战前的关系截然相反”,使英国驻美大使感到吃惊。大战以前,政府人士如果被怀疑同石油公司关系密切无异是招灾惹祸。石油不足的幽灵和怀疑英国背信弃义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种联盟,第一次大战时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作也是一个原因;单是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就供应了协约国所用全部石油的1 /4。进步主义思潮和改革也是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现在,美国商人又像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那样被看成是英雄,政府则是他们的支持者而不是敌手。   
    1921年上台的哈定共和党政府是彻底的企业战士,从墨西哥、荷属东印度群岛到美索不达米亚,新政府在维护美国石油权益方面比其前任更为坚决。这就使美国和英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但是澳跷的是英国人变得妥协了,向美国发出了希望它介入美索不达米亚的信号。原因只有一个,因为英国认识到土耳其石油公司的合法地位不明确。究竟是这家公司在1914年得到了石油开采权呢抑或只是得到口头的许诺,搞不清楚。此外,英国人在同美国关系的议事日程中有许多经济上和战略上的考虑,需要美国的合作。伦敦还对美国高涨的反英情绪感到关切,美国国会里已在议论向英国实行石油禁运的问题。而且,不让美国参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开发,对于英美关系是个永久性刺激——或者比这更坏。相反,美国的直接卷入对英国有利:为了使英国支持的美索不达米亚新政府有财政收入,英国人亟于开发这个地区的石油资源,从而减少英国政府的财政负担。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肯定将加速这个过程。最后,壳牌公司也相信,这个不安定的地区随时都会发生政治纠纷,美国的参与将增强石油公司的力量。古本金也劝告外交部常务次官说,在争取石油开采权方面让美国人“在内”比“在外”要好。常务次官被说服了,他坚定地通知英波公司和皇家荷兰/壳牌公司,为了英国的国家利益,尽快把美国人拉进来。后来又写信给古本金说,亚美尼亚人可以在“拉拢美国参与方面起作用”。“老板”:沃尔特。蒂格尔但是,美国政府支持哪家美国公司呢?仅仅为了新泽西标准这一家公司在外交上作出那么多的努力,不显得有一点不恰当吗?各种有权势人物包括商务部长赫伯特。胡佛,提议组织美国辛迪加在美索不达米亚经营。胡佛懂得石油业务及其风险;他在战前就已积极从事石油业务,把秘鲁的一些石油资产售给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沃尔“特。蒂格尔。蒂格尔在他的笔记中把这位未来总统描绘成”穿泡泡纱衣服和白色网球鞋的怪人“。现在,1921年5 月在华盛顿的一次会议上,商务部长胡佛和国务卿休斯坦率地向一批石油企业家说明,美国不能单为一家公司开放门户,但可以为一个代表性的集团这样做。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意识到如果它单干是不能指望政府的持久支持的,所以蒂格尔把几家主要公司组成一个联营企业。只是在后来这个新集团才受到政府以遏制贸易的理由对它进行的攻击;当时它作为促进门户开放和开发外国石油的”战士“而受到支持。   
    这个美国集团建立后,国务院得以回避同欧洲石油势力发生冲突。它不参加谈判,但密切地监视事情的发展。沃尔特。蒂格尔是个实业家而非政治家或外交家,他只为美国的辛迪加讲话,1922年7 月他去伦敦开始就美国参与开发美索不达米亚石油问题进行谈判。然而谈判的旷日持久和艰难却是他始料所未及的。   
    一方是代表标准石油公司和美国辛迪加的蒂格尔。谈判的另一方是亨利。德特丁、查尔斯。格林韦和法国石油公司的欧内斯特。默西埃上校。这些人据认为是控制美索不达米亚石油开采特许权的土耳其石油公司的合伙人。古本金则一直盘旋在谈判桌旁。   
    在这出正在展开的戏剧中古本金是蒂格尔的主要对手。这两人之间的反差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古本金身材矮小不吸引人,多疑寡言。蒂格尔则魁梧高大,虎背熊腰,身高六英尺三英寸,对巧克力有不可遏制的热情,拚命吃起来有时体重达到三百磅。他直率干脆,体现了美国人的友好性格。古本金是个单独的经营者,而蒂格尔则是标准石油托拉斯中最大的公司首脑,统治着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以“老板”著称,是石油业界最杰出的人物。古本金却宁愿默默无闻。   
    然而这两人之间也有奇怪的相似之处。古本金是第二代的石油企业家。蒂格尔也是天生的石油商,从他父亲这边算来也是第二代,而从他母亲这边算就是第三代了;他的外祖父莫里斯。克拉克原是洛克菲勒的合伙人,1865年在克利夫兰举行那次关键性的“拍卖”时把财产让给了洛克菲勒。蒂格尔的父亲来自英国维特夏郡,是克利夫兰最有成就的独立炼油业主之一,多年来他抵制了标准石油托拉斯的冲击。他憎恨标准石油,是艾达。塔贝尔所著标准石油托拉斯历史中描绘的反对托拉斯的斗士。   
    古本金和蒂格尔都曾是石油技术的杰出的学生。在康奈尔大学时蒂格尔几乎是所有学生活动的管理人或组织者。他写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原油的脱硫,在工业化学中得到前所未闻的一百分满分。像古本金一样,他的教授鼓励他再攻读高级学位,可他的父亲也像古本金的父亲那样作出截然相反的反应——蒂格尔接到一封简要的电报:“立即回家”。蒂格尔回到克利夫兰后在家里开的炼油厂中烧蒸馏塔,一小时工资是十九美分。之后他的父亲派他外出推销石油,蒂格尔证明自己是个难对付的、有进取心、能于有为的推销员。但他又被召回家,帮助把企业售给他父亲曾长期抗拒的对手标准石油公司。因为他的父亲不愿再紧张受累,与其和标准石油公司斗下去不如把企业卖给它。而且,标准石油公司还看中了年轻能干的蒂格尔,它不仅要业主的企业,还要业主的儿子。   
    这家家族企业现在重组为共和石油公司,年轻的蒂格尔当上了老板。他精通石油,精力充沛,记忆力惊人,能记住技术、商务和管理方面的许多细节;遇事能提出解决的办法。在他那有魁力的外表下面,深藏着孜孜以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几年来的推销员生涯使他像古本金一样在生意场上学到了做买卖的本领,尽可能地争取达成最有利的交易。共和石油公司的一位同事回忆说,“他事事都争论不休,除了买卖还是买卖。如果这是公司的钱,他买一支五分钱的雪茄烟还要还价一分钱,节省一分钱也好。”   
    蒂格尔飞黄腾达,到1908年已是标准石油公司对外出口委员会的头儿了。他对国际市场的新动态比标准石油公司的其他高级经理人员更有较敏锐的了解。他还发展了同亨利。德特丁的友好关系并促进了同皇家荷兰/壳牌公司的和解。有一次为了解决远东特别剧烈的竞争局面,蒂格尔花了两天时间同德特丁在苏格兰猎松鸡——他俩都是优秀的飞射手——又花了两天时间玩纸牌,然后解决问题。然而,他们的相互尊重即使可以称之为友谊,却不能克服支配着他们关系的猜疑。成问题的事情简直太多了。两个人根本就互不信任。蒂格尔有一次说,德特丁“常常改变想法,经常忘却告诉你事情的真相”。蒂格尔从来就把皇家荷兰/壳牌公司看作是最危险的和最致命的竞争者。   
    1909年蒂格尔三十一岁时取代了有权势的罗杰斯,成为标准石油的董事,罗杰斯去职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曾向艾达。塔贝尔提供了公司的内情。一家报纸预言,他之被提拔是填补洛克菲勒留下的空位子,还说罗杰斯崇拜马克。吐温而蒂格尔则崇拜邓恩和布雷兹特里特公司的创始人。蒂格尔认为由于反托拉斯诉讼和其他法律上的攻击,标准石油公司的管理已经呈现僵化。其结果是公司未能及时调整全球竟争的策略,也未能在国外发展石油生产。   
    1917年蒂格尔在三十九岁时成为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总经理。他是一个新型的企业领导人,不是公司的大股东,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他的上任反映了美国企业和公司性质的变化。他后来完全改组了标准石油公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