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如何造就中国的微软-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写《如何造就中国的微软》一书,像软件编程一样,讲究“个人英雄主
义”、“明星效应”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它的完稿需要的是群体效应。只
有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与鼓励下,它最终才能与读者见面。所以说,《如何造
就中国的微软》是许多人共同智慧的结晶,没有书里提到的每位企业领导的
支持与接受采访,不靠关心与支持这本书出版的人,不可能使这本书诞生,
也不可能为这本书的畅销注入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我首先要对各大企业的
总裁或总经理,以及市场部或公关部经理深表谢意。如果没有你们的配合,
以及为我提供极具价值的材料,这本书也不能在创新的过程中自成一个新的
体系。

在此,我特别感谢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初稿刚完,他就在百忙中抽出
时间阅读了此书,对涉及联想的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当我提出此书需要他
的照片时,他毫不犹豫地找出四张赠予我。还有联想高级副总裁杨元庆、副
总裁郭为、公关部经理王彦、张涛、杨洁、徐刚等人,他们在接受采访,以
及提供联想集团的材料与照片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我还要感谢四通总裁段永基,在每一次的采访中,他总是以一位企业家
的胸怀,高屋建瓴地论述了中国硅谷必须具备的条件,做软件企业家需要什
么条件。还要感谢四通总裁办负责宣传的侯亚英女士,虽然她现在离开了四
通,但她为我采访四通高级领导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我要感谢现任总裁办负
责宣传的李媛媛小姐,她为我提供了四通极有价值的材料,并为此书的完美
提供了许多极有价值的照片。

我要感谢清华紫光常务副总裁赵斐女士,她为我采访清华紫光总裁张本
正起到纽带作用,并为我提供了许多资料。

我特别要感谢科利华总裁宋朝弟、执行总裁薛建国、常务副总裁孙斌、
副总裁周建宇、营销中心总经理李家宝、市场策划部总经理刘恒亮、数据处
理中心经理陈登立等人,在我与他们的接触过程中,甚至是共同为了促进科
利华的超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对量子理论的不同认识,对此理论体系提供
了独特的见解。也要感谢陈开来、汪琨、臧邦本、姚东阳、邓曼、王彧敏、
张丽等人,他(她)们为此书的出版不仅提供了与科利华有关的材料,而且
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张晗峰、张存贵等人还鼓励我加紧工作,希望早
日能读到此书。

我非常感谢用友软件集团总裁王文京、市场总监郭新平、财务总监吴政
平、质量总监绍凯、产品总监薛峰等领导,通过对他们的采访而汲取的观点,
均为此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还要感谢人事总监李友,他为我与用友的联系
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在此书完成初稿时,他还要求我留下此书,让他阅
读。我还要感谢企划部经理王力、王晓燕、陈啸、邓明、李岩;总裁办的党
雪松、卢凤几,其他部门的袁小美、杨冬青、王鑫等人,他们为此书的完稿
作出了努力,并提供了许多的材料与照片。特别要感谢杨雪,她为此书的写
作搜集了许多有用的资料,并提供了写作思路。尤其是我在想放弃写这本书,
甚至想去写一部小说时,是她从关于对人生、对社会、对各种人际关系的理
解出发,阐述了一个人应该怎样才能成功,应该怎样才算成功,从而启示了
我,才使我没有放弃。

我要感谢东大阿尔派软件集团的公关部部长杨吉平,当他得知此书要出


版时,在百忙中抽出大量的时间,从东北来到北京,并特别邀请我在万方数
据广场与他见面,并谈了东大阿尔派方方面面的情况。他对软件业的独到见
解,丰富了书的内容。从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投入上,我看到了东大阿
尔派的希望,也就是中国软件业的希望。同时也要感谢远在东北的张润红小
姐,每一次在电话里,她都热情地关心着这本书的出版情况。但我更要感谢
其领导人刘积仁,他以其特有的市场战略眼光与企业管理之道,丰富了此书
的内容。

我还要感谢北京映得电子公司总经理陈宜海,他对中关村的回顾,对“中
国硅谷”的成长提供了新的观点。也要感谢叶青小姐,她为我采访陈宜海创
造了条件。

我还要感谢海星集团总裁荣海,在他即将离开北京的一小时之前,他让
公关部经理荣雯打电话通知我,要与我见上一面,再谈一谈海星面对未来的
挑战。

我要感谢连邦总裁苏启强、副总裁吴铁、李儒雄,以及市场总监毛一丁、
王晖等人,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对此书给予了帮助。

我要感谢翰林汇公司总经理周军、副总经理刘凤林,他们顾不上吃中午
饭,而接受了我的采访。

我要感谢的人还很多,如长虹总裁倪润锋,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安玻
总经理李留恩、亚信总裁田塑宁、新浪潮总裁王志东、搜狐总裁张朝阳、和
利时公司总经理王常力,大北农总经理邵根伙博士、海信集团周厚建、图腾
公司总经理许志平等人,在采访的过程中,他们对此书的关心,以及对中国
信息产业的独到见解,均影响着我的思路,丰富了本书的内容。我要感谢金
碟驻北京办事处的米秀霞、安易的陈思旭、万能的祖国培、北大方正的金鸥、
长城集团的市场总监陈良华、同创集团的市场部部长陶松等人,他们也对此
书的出版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软件只有走出国门,才能取得成功。《如何
造就中国的微软》亦然。如果没有外企公司的一些企业领导与负责对外宣传
人士的协作,此书也不能得到完善。所以我要感谢IBM 公司的汤磊磊、微软
公司的尚笑莉、太阳公司的石小青、3 公司的李新梅等人,他(她)们均
为此书的完稿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

我要特别感谢前任微软公司总经理,即现任CISCO 公司总经理杜家滨先
生,他在百忙中接受了我的采访,并对此书的立意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我要感谢ADOBE 中国区总经理皮卓丁先生,在采访的过程中,他对中国
软件业的发展体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他说:“《如何造就中国的微软》
一书,也应该体现出这种思想。”

我还要感谢IT 媒介的朋友们,他(她)们为此书的出版均提供了大量的
帮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市场》杂志前任副总编高占德,他为我采
访中软常务副总裁唐敏,以及其他高级领导作出了极大的帮助。我要感谢IT
界的知名评论家姜奇平、段永朝、方兴东、王俊秀、蒋白俊等人,以及各大
媒体的朋友们,如《中国贸易报》的陈坚、《中国信息报》的张建峰,以及
北京有线电视台《计算机世界》栏目组的导演兼总策划宁淳、孟森楠,中央
电视台《供求热线》的王永泽主任等人。

特别感谢的有《计算机世界》报的刘韧,以及《中外管理导报》的总编
杨德庄、常务副总编华光,他们也为此书的写作提供了极其有力的帮助。


我还要感谢我所认识的一些政府官员对此书出版给予的支持,我要特别
感谢原电子部计算机司司长杨天行,以及现任信息产业部信息产品管理司司
长张琪的支持。同时,还得感谢副司长陈冲、张尧学等人多年以来对我的热
情帮助。还得感谢北京市高新技术实验区主任陈思红对写作此书的支持。

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的老师郑学益、张维迎、吴小如、冯丹、张为富、
方俊、刘富君;以及中学的老师吉小林、李阳能、王志平、吕君、王子谦、
马彪、樊耀和等人对此书出版所提供的帮助。我还要感谢在数学方面为我提
供特别帮助的北京航天大学研究所所长杜智敏教授。杜教授无论是对我的学
业,还是对此书的写作过程,她都时时在鼓励着我,关注着我;我还要感谢
北师大的金盛华教授对此书提出的独特见解;我还要感谢中央财政金融大学
图书馆馆长助理韩志萍及爱人马建强,是你们用多年的朋友之情一直在激励
我奋斗。

我要感谢清华大学的廖春国、马佳,以及远在云南的申伟、童颖剑,深
圳的梁威建,广东惠州的金兰,上海的王丽莎;甚至远在美国的欧亚平,捷
克斯洛伐克的孟璐,澳大利亚的蒋玲玲等同学,在写这本书期间,当你们得
知我处于失落时,是你们从遥远的地方给我发来信函,支持我,鼓励我,希
望我从迷茫中走出来,做一个不可阻挡的人。

我特别要感谢一个人,她就是多年以来支持我,鼓励我,帮助我,让我
找到人生航向的人——石晓丽。她对我说的“现在的社会凭实力生存,再好
的愿望,再深的感情,都不能感情用事。只有你取得成功时,你再回头去看
一看你走过的路,你才会感受到生活本来就是五色瓶,惟有克服困难前进,
就一定会梦想成真。如果一旦遭受打击就停止不前,那么你永远只能是个失
败者”一席话,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一直在激励着我。虽然现在我与她失
去了联系,但我仍然要感谢她。

我还要感谢文韬在立意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在开始写作此书时所做
的前期工作。尤其是她对此书将来上市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市场效应的分析,
给予我很大的写作动力。虽然她还没来得及看到此书出版,就去寻找属于自
己的天空了,但我仍然要感谢她两年来给予我的友谊。感谢其父母文爱松、
李爱珍在写作期间的支持与理解。

在很大程度上,《如何造就中国的微软》一书,是集体智慧与经验的综
合反映,而这些均来自于社会各界人士、政府部门、家庭、朋友、同事的支
持与理解。所以,我还要感谢我在中央编译局参与中国名星企业丛书工作的
日子里,单位领导及顾问们对我的影响和帮助。他们是程思远、雷洁琼、赵
朴初、费孝通、马文瑞、王光英、卢嘉锡以及《中国淘沙人》的作者,即《人
民日报》的常务副总编杨柏青、宋洪训等人,是他们教会我应该如何树立一
个长远目标,才能对一个国家作出贡献,是他们使我明白“国力的较量在于
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

本书的最后成稿得到了许多有思想、对IT 界、图书界有较深见解者的支
持。

在此,我要对晓白作出诚挚的谢意。在写这本书时,他为我提供了各方
面的帮助。他对工作的热情,以及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教会我如何看待竞
争与挑战,使我受益匪浅,我衷心地感谢他。

我要感谢周勤老师对此书在文字校稿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我还要衷心地、诚挚地向当代世界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致以谢意,谢谢你


们对此书的出版所做的努力。尤其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丁云女士,她在篇
章段落结构、版式设计、文字编校方面均展示了一位编辑人员所具有的高度
责任感。

感谢郝海宁、岳崃、刘志强、王川、周大胜、齐小平、高波、孙志敏、
刘志凤、严英、贾艳等人对我的工作,以及在文字方面提供的极其有力的帮
助。

和以往一样,我也要感谢我的读者和我的家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对广大
读者在接触新事物和开拓新领域方面有所帮助。更希望广大软件企业的领导
者在读了此书后,能使自己的企业产生超速成长,共同圆一个“中国的微软”
和“中国的比尔·盖茨”之梦。我也同样期待着你们的褒扬和批评,如书中
某些观点及管理模式有相背之处,恳请海涵,有待今后商榷,我期待着您的
赐教。

张其金
1999 年9 月1 日于北京


前言:中国何时能出“微软式”的企业

中国何时能出“微软式”的公司?中国何时能出“比尔·盖茨”式
的人物?中国信息产业界的一位企业家说:“如果说软件企业在一定时间内
的目标是成为微软式的企业,这对于每一位软件企业家来说,都是急于想看
到的结果。但目前在中国的社会大环境里,我们的软件企业家要在近期内造
就出‘美国式的微软’不可能,但要造就‘中国的微软’很容易。”“中国
的微软”的出现,也可以像比尔·盖茨一样“代表一个时代,代表一种国力,
代表一种文化。在中国土地上出现比尔·盖茨式的人物或盖茨级的世界超级
企业家的那一天,将标志着中国时代的真正到来”。

中国高层也在关注中国什么时候能出“比尔·盖茨”式的人物?“中
国的微软”将落户谁家?但面对众多企业家在社会发展中所体现出的不确定
性,以及在企业成长中所体现出的“不稳定性”,真是令人深思:中国何时
能出“中国的微软”?“中国的微软”将会出在哪一个软件板块?是操作系
统领域,财务软件领域,教育软件领域,还是其他领域。。

从中国目前的社会运作机制和文化背景来看,现在的中国仍然不具
备产生“比尔·盖茨”式人物的文化土壤和社会机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都还没有形成造就“比尔·盖茨”式人物的环境。因为出
现这样的人物是一个社会综合状态的效应。它是在整个社会的科学与技术、
经济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国在极短的时间
内,还不会出现“比尔·盖茨”式的人物。

从社会的文化背景来看,企业家个人的人生哲学和心理状态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条件。在美国高科技市场环境中,新技术层出不穷,市场风暴不
断,甚至不时地出现“龙卷风暴”式的市场竞争。在这样的竞争环境里微软
公司不落伍,不失败,不破产,全仗着比尔·盖茨雄厚的技术知识存量和高
瞻远瞩的敏锐的战略眼光,以及在他周围聚集的一批精明的电脑软件开发和
经营专门人才。回顾我们周围,由于企业家受到中国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起
来的社会促进机制的影响,我们的企业家从心理结构和人生追求上与西方发
达国家的文化过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别,在这一方面相对要弱一些。造成了
中国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超级企业,企业内部也就没有出现真正有生
命力,最终可以导致企业成为世界行业巨子的科技开发、知识积累和文化发
展机制。虽然时代呼唤企业家,中国急需企业家,但为数不多的企业家被一
个又一个社会陷阱所吞没。

从构筑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家园来看,中国的企业家在“应该怎样活
着?”“应该怎样做人?”方面还没有大彻大悟。他们在制定战略时,还没
有达到高瞻远瞩的境界,还不具备能够领导一群人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
道路,并在行业及区域内影响他人,产生一定数量的追随者。还不能在政策
和行动上作出行动:只要为自己的部下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他们就能创造
性地工作。他们还在单纯地追逐赚钱,而没有企划有前途的事业。他们缺少
创新精神、敢于搏击的风险胆略、求才若渴的博大胸怀、知人善任的驾驭能
力、凝聚团队的人格力量。与微软相比,我们就可以看出:
微软公司置身于今天叱咤风云,竞争激烈的高科技产业,二十多年如一日,
一路开拓发展,其根本原因得益于该公司第一把手精明而高素质的比尔·盖
茨,得益于该公司的精明电脑人才群体,在技术开发上一路领先,在经营谋


略上高超,才立于不败之地。

这并不是说,中国的软件企业就不能赶上国际先进的开发能力,就
得受制于人。“在美国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中国人和留学生在信息产业方面
表现了杰出的才华,IBM 和微软的一些软件也是中国人做出来的。中国人在
国外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在国内表
现却不尽如人意,让我感到十分疑惑。”这位软件企业家的话可能无意识地
反映出他对中国软件业的某种焦虑。但在焦虑的同时,他仍然在时刻提醒自
己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信息产业要慎重,因为整个软件市场都不好。只要拥
有人才,并能不断地创新,以此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自身的企业才会出现
令人吃惊的速度成长。

从市场上来看,微软之所以成功。“他们一直积极地面对内部问题、
外部挑战和新的市场机会。当新的市场机会出现时就改变方向。”微软不会
坐等未来的一切自然发生,而是面对未来进行创新。这一方面得益于盖茨个
人的预见力,另一方面还得益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与整个市场环境。如日本市
场,包括信息产业市场也不好,日本人不买东西。过去日本谈得较多的是泡
沫经济,现在他们谈的是日本经济如何启动的问题。现在全球经济最好的是
美国。当年是里根制定了美国未来的发展计划。里根任期两届,布什一届,
克林顿两届,也就是说,美国用了16 年的时间,才再次成为全球第一。日本
何时才能从谷底走出来,还是个未知数。中国的企业要产生像IBM、微软、
索尼、NEC、松下等大公司,关键问题是中国企业家应该
怎样去保持自己的相对优势才是一个基本前提。比尔·盖茨说:“将市场的
这种演变向着对你公司有利的方向引导是保证你财源滚滚的最佳方法。”只
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只有在这样的企业面前才能找到最好
的诠释。

一个企业要成功,并获得飞速发展,除了企业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外,
还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在中国的企业界,除了长虹、海尔、联想、方
正等想把自己的企业要做成世界大企业之外,还很少有企业家试图将他们的
企业做成一个世界性大企业。基于这样的实例,在中国的企业界要出现百年
不衰的世界名牌就更加难于设想。虽然一些企业家把“只怕想不到,没有做
不到”当作了自己的信条,但也要从自身所处的环境出发,才能真正地达到
“未来不可预测,但可以创造”的境界。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之中,“出人头地”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度量。
或多或少,成功企业家都已“出人头地”了。但不要夜郎自大,而是要“通
过不断的自我批评、信息反馈和交流来力求进步”。无论个人,还是公司企
业,为了追求超速成长,更要勇于和善于解剖自己,倾听别人的意见,以便
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
地,获得更快更大的发展。

成功者今后该走向哪里?许多企业家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对于他们
而言,发展概念的缺乏和人生目标地位的世俗化,远比他们所遇到的心理困
难、家庭矛盾和事业艰难要重要得多。很多企业家还不能享受孤独,他们还
没有学会像历史上那些彪炳勋业的政治领袖,善于为自己忙碌的生活留
“空”。还没有学会像他们一样自设孤独,有些是在牢里、有些是在被放逐
的生涯中,获得惊人的智慧和耐力。还没有领会一些宗教大师与
哲人一样拥有最丰富的自处时间,还没有领会孤独每每能


成为他们酝酿智慧之所在,能使企业产生飞跃。佛陀曾花过一段极长的时间
一人独处,孔子、老子、朱熹等在自设的孤独中完成了他们的思想体系。而
我们的企业家为了使企业能够生长,已经被“紧张”的工作折磨得只剩下日
益憔悴的躯壳。

中国的企业今后将走向那里?能够走多远?中国的企业在世界经济
格局中是否具有竞争力?甚至于中国的经济会有多大的潜力?除了社会机制
的变革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中国企业家的文化品格和心理状态,企业
家的文化品格决定了他们领导的企业能够走多远。文化决定了企业的力量有
多大?文化能使你明白“观念一变天地变,观念不变原地转。”文化的形成
就是企业的哲学和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也就是企业领导价值观的体现。它给
我们的启示是:由于每个企业领导人价值观的不同,带来的企业文化也就不
同,他领导的企业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也就不同。

如果以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惯性为参照系,我们就能看到一个企业
的文化如果包含了孔子、老子、孙子兵法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好像
很玄。如果再加上现代的一些物理知识,社会理论等,好像充满了灵性,对
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起到了促增作用。如果忽视了这些,一个企业就
好像失去了人性方面的东西,那么这个企业是长远不了的,因为凝聚不了人!

如果以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社会状况为参照系,我们的企
业家取得的成功是骄人的,他们在实现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目标的同时,自
身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如果以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世界经济大格局为参照系,我们企业
家的成功还非常渺小。从整个社会产业化的背景来看,我
们面临的危机越来越大,面临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