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大学生创业潮-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世博的几位领导也是我的长辈,教了我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我很尊重他们。主观上,我不愿卷入任何纠纷中,更不愿为了辩解什么而伤害其他人。目前的新闻报道让我陷入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从新公司成立到现在,我没有接受过采访(作者算是第一位)。如果让我回过头来看,我还是坚持我的一个观点,我觉得任何一个公司不是靠一个人就能把它做起来的。而对我本人,我也可以很坦然地讲,去年我可能犯了很多的错误,或者某些方面没有做好。其实,我作为一个学生,我能够做到那一步,应该是做了很多了。暂且不谈我的人品怎么样,但你要是从我的人品方面来攻击,认为这是我没有把公司做好的终结原因,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虽然当时对我进行人身攻击,对我家庭进行攻击,但通过这么长的时间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支持我的,还是站在我的身后的。我们学校华中科技大学也是一直在支持我,包括学校的领导等等都非常支持我。
我说:“昨天到了武汉我才知道你办了新公司,而且是网络公司,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非常惊讶。现在是互联网低迷的时候,你为什么想做这样的公司呢?”众所周知,做网络公司的门槛比较低,想进入这个行业很容易,但要做得好相当难。李玲玲解释说:
我觉得我并没有靠网站来挣钱,为什么推出这个网站呢?可以简单地说,这可能是鲜为人知的。去年在天行健的时候,资金没有到位,造成产品根本没办法去做,后来投资方说我的产品没有什么含量,说什么太轻信我的为人,说什么太轻信我得了这个奖得了那个奖……到后来为了验证我的产品,我在武汉乡下的一个工业区找厂家合作,那里有一个厂专门生产我的专利产品,那么现在试生产一个月已经销售出去三十多万的产品,这点或多或少可以验证我的专利产品还是能够被社会承认的。
另外,因为当时天行健没有钱来开发产品,我想到了新的出路,比如说做这个咨询呀,投入比较少回报较快,我就想到了做一个网站,为公司做一个窗口。我的产品我自己很清楚,我不能说它科技含量很高,但日常生活实用性很强。我是学文科的,我不可能做很多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出来。说白了,我的产品都是一些小工厂来生产,这对于创业不是很适合。说句实话,去年我提出要做网站的时候,大学生做网站还不是很多。
去年元旦我去团中央领“五四奖学金”,当时我就提出要建一个中国大学生创业网站,立马得到团中央的支持和认可。当时获奖的人都给我出谋划策。回到武汉后,又请了几个北京的、哈尔滨的朋友过来帮我完成一个很详细的商业计划书。本来我想寻求别的合作伙伴,但是我想,既然第一次跟它(世博公司)合作,那第二次跟它合作会好一些。当我把计划书交给世博后,世博非常满意,后来我又按世博的要求,写了一份更为详尽的操作方案,但后来因各方面的原因未能合作。
现在做网站,我的想法是想做一个公益性的网站,比如我会配合团省委配合基金会做事情,整体来讲是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舞台,让大家在上面展现自己的才华。做这个我们公司得不到利润,但这毕竟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事情。
关于“中国大学生创业网”的背景,我从现任该网站的CEO那里得到一份资料得知一些情况,资料上这样介绍:
中国大学生创业网站(。cuc。)是在东湖高新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下由武汉世博科技项目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风险投资形式创办的一家商业网站,自2000年3月15日开通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企业家杂志》、《长江日报》、《湖北日报》等全国性各大媒体均有详细跟踪报道。武汉总站开通以来的短短四个月内,已接受本地注册会员数万名,日访问量达到5000余人次,一场大学生在校创业的浪潮已,巍然成风。
中国大学生创业网站的宗旨在于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网络创业平台并以其强大的网上地面网络为企业提供一个开发高校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现在已经开设的栏目有创业信息港、创业广场、创业项目市场、社团沙龙等等。
该网站现任CEO是刚毕业于湖北大学的硕士生,参加世博公司的招聘后进去的,他告诉我说,该网站运行得很好,目前专职人员只有5个人,过不久就要注册成立公司。
关于李玲玲所在的新公司建立的九通网站,宣传资料上这样写着:
九通网(。9tong。)立足于九省通衢的武汉,是中南地区大学生自建的首家综合性门户站点。该网站在早期主要面对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以构建一个基本Web的精神家园为主旨,提供信息服务,逐步建成一个具有浓郁楚汉特色的网上虚拟社区,或为中南地区首家大众LCP站点。
九通网站为网民提供新闻、文化、娱乐、生活、商情等各方面的综合信息服务,同时推出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一系列特色频道。其中“玲玲工作室”为所有向往创业的青年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空间,同时还开辟了“特别沟通”栏目,邀请院士以及知名企业家、学者光临九通虚拟社区,与网民在线沟通,另外还推出了“清新校园”、“文学书城”、“影音世界”、“创业园区”、“九通商情”等栏目。
把这两个有微妙关系的网站作比较,不难看出,有很大的相似性。不敢妄加评论谁是谁非,商场如同战场,我只希望,既然已经摆出了竞争的姿态,那就去拼吧。其实,李玲玲也不必再抱怨什么,因为对于弱者的同情和怜悯都仅仅是一种“理解”而已。我问李玲玲创业至今有没有经历过比较大的困难,她皱了皱眉头说:
其实困难一直都有,一直都存在。我当初选择来创业就已经料到肯定会有困难,每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任何一个来创业的学生,哪怕不是我,他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那他会怎么做?如果想好好地做的话,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挺过来。
有时我到大学去跟同学做交流,教室挤得满满的,走廊站满了人,窗台上也站满了人。有人问我:“李玲玲你是什么人格魅力把我吸引到这个地方来的?”我就说,绝不是靠我个人魅力,假使第一个拿到“大学生创业风险金”的人不是我的话,而是张玲玲或者王玲玲,那她到这个地方来,那你们同样会过来。其实我李玲玲只不过是创业的一个代名词,或者代表而已,那我想做的只不过是把我这个代表做得更好而已。我现在所做的很多事情,在某种意义上讲就代表了现在大学生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想法。如果我做的不好的话,那很可能会在头脑里留下一个印象:大学生做事情归根结底还是不行!我现在尽可能把我这个创业代表或者说形象代言人做得更好一些,那么“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定位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我说,咱们这一代大学生真的希望看到你,还有其它创业的一批大学生能够成功,我们会为你们感到骄傲的。李玲玲绕开话题说了一句:“其实今天你来公司一定要跟我谈一下,我是非常高兴的。”然后又说起了自己的苦恼:
我这个新公司从今年4月份就开始筹划了,从4月份以后我并没有接受过什么记者的采访,但是后来断断续续报纸登出来的关于我的新闻的报道让我感到很惊讶,有很多是很有名的报纸,而且还发头版头条,我就觉得很奇怪,在没有采访过我连我面都没见过的情况下,这个文章竟然可以写那么长,而且可以上头版头条?我是学新闻的,为这事觉得真的有点不可思议。包括报上一直说,帐户上(原来的天行健公司)还剩多少钱?当时协议签的是,投资方(世博公司)不参与经营管理,当我看到这所有报道的消息,我才请财务人员帮我做这个整个年度的财务报表,我才知道帐户上还剩多少钱。在没有任何财务报表情况下,大家怎么会知道这里面还剩100多块钱呢?而且这100多块钱本来就是个错误的数目。
我说,不管是从媒体看到的,还是从社会上听到的,已经有人评价你创业失败,在我看来,用“失败”这个词戴在你的头上有欠公正,我是不赞成的,因为现在还不是下定论的时候,你自己是怎么看待别人对你的这个评价呢?
我想这个不能怪大家,可能是前段时间媒体炒作的问题。当时我在吸引另一个新的投资,投资公司(世博公司)在没有任何商量的情况下,向媒体第一个提出了“停摆”这个词。我觉得很奇怪,因为这个词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伤害。去年我自己跑了很多贷款,其中有一个30万的贷款,在最后作财务评估的时候,人家告诉我,以前的投资公司没有担保资格,因为他没有独立的法人。导致了这钱不能进来,所以我只能去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新的融资渠道。
当时谈的时候,对方希望我来做一个大学生产品的品牌,比如说做大学生的化妆品呀,现在有那么多的化妆品,但没有专门的大学生化妆品。为什么李宁能做个体育界的服装品牌,而我李玲玲就不能够做个大学生的品牌?当时谈得很好,可在没有任何商量的情况下,原来投资方(世博公司)在报纸上宣布说天行健停摆。当时是我和另一个合作伙伴商量好明天下午4点钟做进一步的洽谈,第二天上午报纸出来了,对方看了报纸说,这已经没法做了,本来冲着“李玲玲”这个牌子想跟天行健合作,但报纸上说天行健跨了。这对合作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没办法谈下去了,根本就没办法谈了!
外面有关于我的种种不真实的传闻,我并没有出来辩解,我挺喜欢邓小平的那句话:“发展才是真道理。”如果我能把公司做好起来,可能是最好的辩解,而没必要对外宣布,谁谁谁的话是错的。我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做公司上,而不是耗费在跟人辩解上。
我说,现在大学生这么关注着你,我也希望你的创业形象依然在闪光,你对大学里的创业潮有什么看法?
我觉得大学生创业还是应该慎重一点,比如说大街上流行什么服装,大家都去买来穿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你不能因为现在流行创业,而大家都跑去创业。对于创业如果没有经过慎重的考虑,可能会有很多负面的东西出来。在创业之前,应该很理智地权衡一下,到底是跟着一个潮流在创业,还是自己确确实实具备了这个实力,或者具备了这个很强烈的意念,同时也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了这方面的素质。
像我当时创业吧,是在不经意中被推上来的,不能说我具备了这方面的素质,应该说当时是很不成熟的。在这一年来,我真的看到了很多东西,也经历了很多东西,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前几天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组来找我,他们跟我说,你很会保护自己。因为他们找了我大概有一星期都没找到我的人,后来跑到武汉来了,通过我们校团委找到我,在这里呆了很长时间,最后走的时候跟我说:“李玲玲好好干,我觉得你已经具备了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我觉得这是我这么长时间来听到的最感动最让我高兴的一句话。李玲玲又一次停了下来,我微笑着对她说:“你已经成熟了。”她有点着急地说:“也不能说完全成熟吧,至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像以前那么盲目。”大家都知道,媒体炒作是能把一个人炒红的,我问李玲玲真正发自内心的想创业的愿望到底有多少。
当时的创业念头也不是很强烈,主要是因为我自己有一些小发明,心里特别想把这些专利变成产品,能拿到社会上去推广。当时真正要做的时候,我已经想过会很难,但没想到会这么难,当时上马应该是很匆忙的。
不管结局如何,我还是很感谢世博公司,它给我十万块钱的创业风险金,让我获得了尝试学习的机会,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我肯定感谢他们。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李玲玲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也许这条路也布满了荆棘,但愿她能一路走好。她最后这样跟我说:“如果你选择放弃的话,永远也没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你始终在坚持的话,你总会有成功的机会。”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曾对李玲玲说:“做企业是天天难过年年难过,但即使你是天天难过也要天天过,年年难过也要年年过。”李玲玲对这句话深有感触,她说人生永远是一架天平,在天行健的时候,她买了一个日记本,在本上第一句话写的就是:人生就是一架天平,如果你想得到更多的话,你付出的也要更多。
人物印象:正如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组的人所说的那样,李玲玲不好找,我也体会了一把。去武汉之前,我想方设法要跟李玲玲联系上,可未能如愿,那只好去武汉找了,可是武汉我一个人都不认识,而且我又没有什么“来头”(指中央台的那样大单位),所以为能否找到李玲玲心里一直在打鼓,但按我的性格来说,既然到武汉来了就一定要找到李玲玲,总不能白跑一趟吧!
终于在网上找到李玲玲的总经理办公室电话,可是打了一天都没人接,我只好往公司的行政部打,一位先生接了电话,并详细问了我的来意。他把我的手机号告诉李玲玲,并对我说李玲玲会给我来电话的。我不敢冒昧向那位先生要李玲玲的手机号,那只好等李玲玲的电话了。直到第二天早上,李玲玲还是没有来电话,我只好在赶去公司的路上向那位先生要李玲玲的手机号。
见到李玲玲,多少有点让我吃惊,一是她看起来很普通,剪着一头短发,素面朝天,衣服很朴素,那个手提包也是大街小店随处可见的;二是她的总经理办室,也很简单,她那宽大的办公桌上摆放着那个写有“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字样的奖牌,靠墙的一张桌子上摆放着两盆塑料花和一艘由无数张一分钱纸币折叠成的“钱船”。
在短短的半个小时访谈中,李玲玲边回答我的问题,边整理自己的东西,我注意到她的手一直没有离开那本名片夹,她不停地翻名片,偶尔还打几个电话。我想我来得很不是时候,她有很多业务要联系,还要为明天去北京参加中央台的“对话”节目作些必要的准备。她只能给我半个小时,也许她并不知道,这半个小时是我从西安(也是采访)坐了十七个小时的火车换来的。我不辞辛苦来到武汉就是为了采访她,把她最真实的一面告诉读者,告诉那些关心她的人。
她匆匆忙忙要去武昌那边的华中科技大学,而我也要回武昌那边的宾馆去,她说那一起走吧。她带我去附近的公共汽车站,她想坐公共汽车,一块钱就到。我说打车吧,她说打车太贵了,要好几十块钱呢。我马上又说,没事,我来付车钱。于是,我俩上了一辆富康出租车,一起坐在后座。
出租车朝武昌方向开去,我俩聊起了文学。刚才在她的办公室,我送给她一本我的新书,她送给我一本诗集。我说我喜欢写小说,她立马跟我谈了她的家族史,说自己很想写一部长篇小说。当出租车开上长江大桥时,我投眼朝江上望去,一条条小船在江中逆流而下,看似停滞不前,其实一直都在移动。
我送李玲玲到华中科技大学,她一个人下了车,跟我道了声“谢谢”。她已经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系研究生,当出租车驶出校园时,我突然想起忘了问她为何还要读“新闻”,是为了拿个硕士学位,还是别的?按理说,既然选择了开公司做企业,那应该读个经济类的研究生才对呀,我实在不明白读“新闻”对她开公司做企业有什以帮助。其实,我想问李玲玲的问题很多,但我俩只有半个小时的交谈,所以只能如此了。
刚才在路上李玲玲向一位朋友打电话借钱让我听到了,对方说没钱,我很惊讶,因为李玲玲只开口借“一千或八百块钱”。李玲玲说,她自己的一万块钱积蓄投入到生产她专利产品的那个工厂去,现在经济紧张,而又要马上买三张(和母亲、大学老师一共三个人)去北京参加中央台“对话”节目的飞机票,虽然到北京后飞机票能报销,但现在必须拿自己的钱去买。她身上连买三张飞机票的钱都没有,我心里酸酸的。
其实,从下午的接触中,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她背后的辛酸,她说自己每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母亲跟她说的那句话:“当你遇到100个困难的时候,你一定要想出101个的解决方法。”真的,我已经没有理由不相信李玲玲会成功,连出租车司机都说:“刚才那个女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女强人的。”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李玲玲在网上的自述:“为了不再当花瓶,为了验证自己还能做一点事情,我愿意从零做起……”“花瓶”这个词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我不禁要问:有多少大学生创业者没有充当过作为学校或地区宣传创业形象的“花瓶”角色呢?
业余爱好成就大事业
创业者档案:邱虹云,1977年生于四川,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材料系,1999年5月参与创办北京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总工程师、副总经理。2000年9月直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硕士研究生。“视美乐”被媒体誉为中国第一家大学生高科技公司。2000年4月,视美乐与青岛澳柯玛集团共同组建北京澳柯玛视美乐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澳视),双方各占50%的股权。
在众多学生创业公司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视美乐公司,媒体上似乎每谈学生创业必谈“视美乐”。1999年夏天,视美乐因获得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的5250万元风险投资(一期250万元用于中试,二期5000万元用于批量生产)而一夜成名,其主打产品“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的发明人就是邱虹云,可以说没有邱虹云的这项技术就没有视美乐。
1999年5月,邱虹云、王科和徐中等三名清华大学在校大学生创办北京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最初注册资金只有50万元,是邱虹云、王科几个人东挪西借筹集到的。注册公司之后,他们开始购置设备、研制产品、做市场调查。公司最初的办公地点是一间学生宿舍,后来又搬到一间学生活动室,让人联想到当年诞生过许多美国著名IT企业的车库。在第6次搬家以后,视美乐公司终于拥有了清华科技园的几套办公室,以及一个1000多平米的研发中心,开发人员也猛增到40多人。
2000年11月7日晚上8点钟,我来到同方大厦对面四层小白楼的澳柯玛视美乐公司研发中心,在第四层的一间小办公室见到了邱虹云。这间小办公室门楣没有挂牌,所以我不知道叫什么办公室。里面有一张单人床,办公桌上放着各种各样的电子元件,凌乱不堪。邱虹云说就在这里谈一谈吧,我自己搬了张椅子坐在他的前面。桌上的东西没有收拾,乱得我一时不知把采访机放在哪里才好,不免有一些尴尬。调整好状态后,我立马问,在外面的人看来,你个人和视美乐公司一步步发展过来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你自己对个人和公司怎么评价呢?
从开始到现在还是走了一段比较艰难的过程,目前公司也是处于艰苦创业的过程,我们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产品也马上要推向市场了,但我们越做公司越明显地发现这个难度很大,一方面是技术上的难度很大,另外方面是管理、市场,整个创业的难度都很大。我们开始的时候很大胆,后来是越来越谨慎。
我说,你是公司的核心人物,可以说掌握着公司的命运,而公司发展到现在有没有经历过比较大的困难?
也有,大概有几个吧。第一个困难期是从有这个创业想法开始到第一批资金到位,当时要获得一批资金是很难的事情,因为当时风险投资概念在中国也不是那么广泛,很多公司也并不那么容易接受这个概念,当时要找到创业板那样的一家投资公司是非常困难的。当时我们在两天时间谈了三十多家投资商,虽然我们的项目很好,但真正认这个风险投资的在三十多家投资商中没有一家。这跟很多方面有关系,一方面就是说,风险投资的理念大部分人并不是理解或认同,另一方面就是说,他们对我们能否把产品做出来也是持怀疑态度的。
风险资金到位后,新的困难又来了,发现要把产品做出来是非常困难的。要把产品拿出来给别人评测,给别人使用,压力很大。生产这种产品会出现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质量的控制,能不能被消费者接受被市场认可。
对于公司的发展前景,困难依然会有,但我们还是很乐观,因为产品的使用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可能在一两年以后,我们公司会进入鼎盛时期。
我说,你是公司的总工程师,负责研发中心,这个研发中心目前状况如何?刚才上楼时,我感觉这个地方很神秘,刚粉刷过的走廊墙壁上挂着一幅幅木框水彩画。在一个走廊的尽头传来乒乓球声,有几个年轻人正在活动室打乒乓球。
研发中心的开发人员有刚大学毕业的,还有以前退休的——这种人算是发挥余热吧。我们公司最大的部门是研发部门,这里的环境虽然没有那么完美,但我们尽可能把真正搞科研的气氛营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