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皇都十里春-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碗盖边有一小缕缝隙,霭霭热气从中飘起,送来阵阵清香。双澄直愣愣看着那碗,心中更是愁绪万千,可又不想显露在外,便微笑着抬头道:“多谢啦,我闻着这味道就香。”

☆、第三十三章 缱绻温情一夕留

  馄饨馅子汤汁饱满,菜香扑鼻而来,可双澄咬了几口又发愣,过了片刻,忍不住抬头问道:“九郎今天很忙?”
  冯勉犹豫了一下,“反正不清闲,还是得一直留在太极殿。”
  双澄默默地埋着头继续吃,他看看她,又道:“九哥记挂着你呢。”
  “啊?!”她惊讶地抬起头,冯勉不由叹了一声,“他现在不能经常过来,因你是姑娘家,他又是替太后来道观祈福的,往来过多会惹来非议。”
  双澄赶紧道:“我又没有怪他。不来就不来……反正我的病也快好了。”
  “是个懂事的孩子。”冯勉微笑着颔首。
  他回到清澜小筑时,漫天霞光已然褪去,半轮明月升上夜空。推开门,九郎却不在。他略想了想,便会意一笑,独自退出了房间。
  ******
  自清澜小筑前的那条河流迤逦往东,皆是静谧的院落。河名金水,清澈见底,九郎站在渐渐浓郁的夜色间,望着那潺潺流水,扣着斗篷的金丝穗子在风中微微曳起。
  沿着金水河慢慢往东而去,经过太极殿后再往前,便是石碑耸立,牌坊肃然了。
  他穿过那座牌坊,来到了偏殿前的那片青石场地。映月井四周石栏如玉,檐下有古树枝桠横斜投影,道人们的晚课已经结束,整片场地上空旷寂静,唯有月影幽幽,夜风徐徐。
  九郎在井前站了片刻,觉得右腿有些酸痛,可四下里又无处可休息。他略踌躇了一番,便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到偏殿前,一手扶着乌木杖,一手撑着石阶,慢慢坐了下去。
  抬头望着那轮半圆的月亮,不知不觉忘记了时间。忽觉风吹叶动,不远处竹林萧萧,似是有人走近。他侧身往那边望去,那人走至小径尽头才发现了坐在檐下石阶上的他,愣了一下之后,却不由自主往后退去。
  九郎急欲站起,可右腿没使出力气,竟又跌坐了下去。
  双澄本已想要溜回竹林间,见此情形急忙奔上来,气喘吁吁地站在他面前,“为什么一个人坐在这里?”
  他坐在石阶上,抬头盯着她。“你不是病了吗?怎么还出来乱跑?”
  “……在床上躺了一天,觉得今天不怎么冷,就想出来走走。”双澄虽显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可嗓音有些沙哑,脸颊也明显消瘦了。她没等九郎开口,又道:“你呢?这石阶上那么冷,坐着也会生病的!”
  他没说话,顾自撑着拐杖想要站起。双澄怔了怔,随即朝他伸出了手,“来。”
  清浅月色下,她的手就在他面前,小小的,指腹圆圆。
  九郎犹豫了一下,轻轻握住了双澄的手。她一用力,他便扶着杖子站了起来。
  檐下的灯笼在风中晃动,她的脸颊微红,似是晕染了薄薄胭脂。九郎已经站起,却还握着她的手指,但没有用力,只是轻握着几分,像笼着水里的小鱼。
  她的手指柔软而温热,微微一动,就像是要从他掌间溜走。
  他却道:“怎么想到跑这儿来了?”
  “唔?”双澄低头看看自己的手,弯了弯手指,小声道,“随便走走就到这了。”
  他攥着她的指尖,将她带到古井边,“看到井沿上的字了?”
  她垂下眼睫,扑簌了一下,歪过脸道:“不认识。”
  “你又要骗我?”九郎皱眉,用力捏了捏她的手指。双澄急忙求饶,“映月井,是么?”
  他微微愠怒地睨了她一眼,松开她的手,独自走上一步,低头望着那幽深澄澈的井水。她将被他握过的右手藏在背后,小心翼翼地走到他身边,与他并肩站在月色下,也像他那样低头望去。
  井水微起波纹,双澄看了许久也没看出什么特别之处,不由怅惘。“我还以为会有月亮的倒影呢……”
  “要到月圆时分才会有。”九郎头也不抬地说了一句,似是怪她打破了这片宁静。她撅起嘴,抬肘捅捅他,“那你亲眼见过?”
  他不回答,双澄想到冯勉说过当年九郎独自坐在井边等了她三天,不由沿着这口古井走了半圈,道:“九郎,打醮一共七天吗?”
  “嗯。干什么?”
  她扳扳指头,末了又失落地叹了口气。九郎忍了半晌,道:“到底想什么呢?”
  “本来想要是时间充裕的话,还有机会再来这井边等着满月升起呢!可是打醮结束还没到二月十五,我们就要回去了,不是吗?”
  他略想了想,道:“稍稍等一两天也可以。”
  “真的?”双澄欢喜起来,蹲下来伏在井沿,望着幽幽井水,“那样就可以真的见到圆月倒影了!”
  她全神贯注地伏在那儿,冷不防九郎一下弯腰将她拎起。“不怕掉下去吗?!”
  “怎么会?”她抿着唇笑,回到他身边刚要往下说,檐下的灯笼被忽起的夜风吹得左右摇晃,灯火也几近熄灭。双澄下意识地往那边望着,忽觉肩上一沉,九郎已将他的玄色斗篷披到了她身上。
  她心头一惊,急忙攥着斗篷,金线流苏的穗子在掌心微凉。九郎低声道:“自己系上吧,起风了。”
  “……那,那你的腿不会受寒吗?”她期期艾艾地说。
  他摇了摇头,“我的锦袍比你的厚。”顿了顿,又道,“回屋去吧,免得又着凉病倒。”
  双澄讷讷地应了一声,却站定了不动。九郎微微侧着脸看她,“要我送你回去?”
  她连忙摇摇头,轻声说:“不用,穿过竹林就到门口了。”说罢,紧紧攥着那斗篷扣带便往回走。九郎站在原地,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竹林里,方才转身朝着另一方向缓缓而去。
  寒夜悄寂,他的乌木杖点在青石砖上发出轻响。可还走多远,却听背后脚步声渐渐迫近,他诧异回身,清寒的月色下,双澄已披着斗篷又朝他追来。
  因斗篷过长,她紧攥着两侧,将自己裹在里面,因而奔跑得有些踉跄。但她还是红着脸奔到离他几尺远的地方,微微喘着道:“我送你回去吧!”
  九郎怔了怔,她又补充道:“你的斗篷要是留在我那里,被别人看到了又会起风波……所以还是我送你回去,等到那儿了……”
  “到我住处后你把斗篷还给我?然后再一个人走回去?那要这斗篷又有何用?”他微扬着眉看她。
  双澄暗叫不好,“我,我竟忘记这点了!”
  她懊恼至极,站在那儿不知去留。九郎却上前一步,“那就先与我一同回西苑去,到那儿了再想办法。”
  “……好。”她猝不及防,只攥紧了斗篷,见他转身,便悄然跟在了他身边。
  ******
  太清宫已如湖水般沉静,月华如霜,偶尔风过,奏响一曲曲竹叶轻音。他与她走在长长石径,因怕被人看到,双澄始终贴着墙,像是他的影子。
  九郎走得略慢,走一程,便回过头看她。
  “你要是冷了,就赶紧回去。”他不无忧虑地说道。可她还是笑盈盈地扬起脸,“我一点儿也不冷。”
  他心事重重地又走了一段路,金水河在近侧静静流过,月光洒在河面,泛起丝丝缕缕星星点点的光。双澄裹着斗篷踮起脚尖望着河水,忽而抬头惊喜道:“那座桥!果然还在这里!”
  白石小桥横跨河面,在夜色中亦宛如弯月,在水中映着粼粼的光。
  他望着她那满是欣喜与满足的脸庞,心里有几分了然,却又有几分惆怅。这几天来,他始终未带她回到这里,回到这个她曾经与他初始相遇相识的地方,她却为了想要实现这小小心愿,不顾病体初愈,冒着寒夜跟他来到这桥边。
  双澄还在出神地望着那座石桥,九郎慢慢走到她近前,低着眉睫,拉住她的手。她一愣,还未出声,他已然道:“跟我过来。”
  他的手温暖有力,双澄被他牵着,一颗心砰然疾跃,像踩在云里似的糊里糊涂地跟着他走。或许是一瞬,又或许是很久,她无法分清自己究竟被他牵着走了多远,那座石桥已近在面前,而斜侧前方的河岸上,临水而筑的小屋在月色下朦胧似梦。
  水流缓缓,月影浅浅,小屋虽关着窗,但那窗下的白石,屋畔的花圃,以及河那方高墙边的大树,都清晰地映在她眼里。双澄紧紧攥着九郎的手,想要跟他说话,可鼻子一酸,视线竟已模糊。
  她急忙侧过脸,不想让眼泪落下,他却察觉到了,低头问道:“怎么哭了?”
  “不是……”她胡乱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小声道,“忽然看到了,觉得就像做梦一样,可这梦里的场景,却又真真地出现在眼前了。”
  他静默片刻,道:“可那不是梦,双澄。”
  她用力地点点头,眸子在月下清澄似水,认真道:“我知道,我从来也没把跟你认识的那段时间当做一场梦。”
  九郎攥着她的手,感觉微微发冷,才想让她进屋避寒,双澄却转过身子,望着高墙下的那株梅树怅惘道:“你是将小白猫埋在那儿了吗?”
  他略怔了怔,“是,你怎么知道?”
  “冯高品说你把踏雪埋在一棵树下了,我觉得应该就是那里。”她说着,松开手便往桥那边走,九郎只好慢慢跟在她后面。那株梅树已有年头,古枝虬曲,蕊香馥郁,在夜间尤显清劲。双澄绕着梅树走了一圈,似在寻找着什么,好不容易才在树后找到一个突起的土包,上面本有草木,只因冬季寒冷都已枯败。
  “是这里?”她指着那小土堆问他。九郎默默地点了点头,其实回太清宫以来忙于各种事情,他也未曾来这梅树下看过。倒是双澄对小白猫的事情提了好几次,让他有些歉疚。
  她裹着斗篷蹲在小土堆前,将上面的枯草捋了捋,认真地拜了三拜,沉默了片刻,对着土堆道:“小白球儿,我来看你了。你怪我冷落你了吗?可这些年来我其实一直将你记在心里,只是那时候还小,后来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你……我最喜欢你那双黑亮黑亮的眼睛,粉嫩粉嫩的爪子……如果你能等我回来,你现在一定是只大猫,有许许多多的猫子猫孙。但我想,你一定早已托生去了别的人家,也会遇到一个很疼爱你的主人,天天抱着你,不让你受冷……”
  她在那絮絮地说,九郎静静听着,直至她说罢之后还蹲在那儿不起来,他才撑着杖,弯下腰去拉了拉她的手臂。“起来吧,踏雪都听着了。它……重又见到你很是欢喜,不会再有埋怨。”
  双澄垂着头站在他面前,“可我还是觉得,要是小白球儿还在该有多好……”
  九郎滞了滞,只得劝解道:“……那等回到汴梁后,我再去寻一只同样的小白猫给你?”
  她愕然地点点头,又摇摇头:“踏雪不是你的吗?送我干嘛?”
  “不是看你还郁郁寡欢吗?”他叹了一声,指了指土堆,“这里宁静清雅,前殿道长们天天吟经上香,踏雪应该就像你说的那样,早就托生再寻主人去了。”
  她这才抿着唇莞尔,又问道:“你后来回到大内,没有再养猫吗?”
  “没有。嬢嬢不喜欢狗儿猫儿的,宫中也没人敢养。”他平静地道。
  双澄若有所思,此时又一阵风过,她虽披着斗篷,却还忍不住吸了吸鼻子。九郎皱着眉,将那斗篷后的帽子翻起来,盖在了她头上。“别在这儿站着了,回屋里去。”
  “唔。”她瓮声瓮气地答应了一下,跟着他走了几步,忽拽了拽他的袍袖。九郎诧异地回过身,双澄望着他,小声道:“那我做踏雪好不好?”
  他似是一时没反应过来,愣在她面前没有回话。
  她又紧张地补充道:“就是,你如果想念踏雪的时候,看看我就可以。”
  这句话说完之后,双澄自己也觉得有些犯傻。九郎静默了片刻,末了才抬起左手,轻轻地按了按她戴着狐绒风帽的头顶。

☆、第三十四章 阁暖炉红窗月白

  他带着双澄走过小桥,回到了临水的书房。在月下推开屋门,一室幽然,篆烟残留的香息依旧飘浮在半空。双澄陷于黑暗中,背倚着墙壁往里挪了几步,不防撞到了什么家具,惊得她急忙闪开。
  “是衣架,别慌。”九郎倚着书桌点亮了油灯,回头见她还身披斗篷戴着那狐绒风帽站在墙边,不禁微微笑了一下。
  灯火映在他脸上,眼眸清亮如水。双澄背着双手,望着他道:“你笑起来也好看。”
  他扬了扬唇角却不说话。她到他近前,扶着椅子半蹲在地上,“怎么那样高兴呢?因为我夸你了?”
  九郎摇头,将她头上的狐绒风帽掠下,道:“你在这坐一会儿暖暖身子,我听你说话时鼻子都是嗡着的。”
  她不好意思地侧了侧脸,浓浓的睫毛在光影里扑过一道痕迹。九郎拉过另一张椅子,看她坐好了,才扶着桌沿从里侧取过一只铜鎏金錾的手炉,“给,还未曾冷掉。”
  那手炉是黄铜制成,炉身上攒着金丝描刻出的乘龙飞凤图,顶盖镂空雕着层层叠叠的云彩,甚是富丽华贵。双澄接在怀里,只觉暖融融的,便晃着双脚坐在那儿。
  她饶有兴致地看手炉上的雕花,九郎则在灯下静静地看她。
  火苗晃动了几下,双澄忽又抬头道:“你那会儿说在这里给人祈福,也是真的?”
  他淡然道:“是替我母后,她去世后宫中不甚太平,嬢嬢与爹爹便将我送了出来,说是到这宫观诵经打醮,可以早些让母后入登仙庭。”
  “那就独自在这儿住了三年多?”双澄错愕了一阵,垂下眼睫道,“听冯高品说,后来你病了,他们才接你回去……可我觉着你怎么现在也不怪他们?”
  “那不然呢?”他顿了顿,“身在大内,许多事情不能由着自己所想所愿。再者说,这样类似的事情见多了,也就渐渐麻木。怀着怨恨又能怎样?只是自己心中明白即可。嬢嬢在大多时候待我好,也就足够,我并不会去争什么。”
  她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虽不曾真正了解皇家大内到底是何等样,但从以往听说的来推测,那应该是个规矩至上,极度森严的地方吧……
  他似是不愿再说这个话题,独自在灯下研着墨,双澄见他情致略显低落,便央告道:“以前那个九连环可还在?”
  九郎看看她,不言不语地站了起来,却没拿拐,撑着桌沿走了几步,低身去开窗下的一只红木箱子。双澄不觉也站起来,看着他的背影小声道:“这样不会摔倒吗?”
  他顾自翻着箱子里的旧物,“不会,我自己在房里就不喜欢用。”
  “可你脚上的伤还没完全好吧?”
  “已经不怎么疼了,再过几天就能不用敷药。”他说话间,已从最底下翻出了一个匣子,打开一看,正是银色的九连环。双澄惊喜地趴在他身边,“真的还留在这儿?”
  “那时候没带回宫。”他将九连环递给她。双澄摆弄了几下,那些银环还是串在一起,她握着晃了晃,听那清脆的声音。“还是不会解。”她笑着交到他手里,“你来。”
  于是他便坐在她面前,安安静静地替她解开一个又一个银环。末了,还剩四个串在一起,他将那些解下的银环摊在手中,道:“还需要好几十个步骤,今日已经晚了,等有空时再教你。”
  “你不会是自己也解不开了吧?”双澄努起嘴。
  他失笑:“怎么会?你看看这夜色。”说着,他将窗子推开了小半,外面已是月上中天。双澄讶然:“怎么不知不觉就那么晚了!”
  “回吧,你身体还虚弱,本不该待那么久的。”他放下九连环,见双澄要脱下那斗篷,便抬手制止了她,“等我片刻。”
  她不明所以地留在了屋里,九郎独自出了门,没过多久便又回来,身后还跟着冯勉。双澄见了冯勉有些赧然,冯勉却还是笑呵呵的,朝她一躬身,道:“九哥让我送你回去,这斗篷由我带回便可。”
  她红着脸点点头,向九郎轻声道别后,跟着冯勉出了小院。
  一路上冯勉什么都没问起,双澄也不好意思说话。两人安安静静走了许久,经过映月井之后,双澄已望见前面的竹林,便请冯勉可以就此止步。冯勉却道:“还是将你送到房前,再说在这里取下斗篷也会着凉。”
  双澄推脱不过,只好让他陪着穿过了竹林,她在小院门前解下斗篷交还给他,冯勉向她告辞后便匆匆离去。
  乍一卸去了斗篷还真有些发冷,她抱着胳膊钻进了屋子,关门时却听院墙方向有轻微声响,像是有人踏碎砖瓦。双澄一惊之下探身张望,可四下里寂静无人,高高的院墙上亦是空空荡荡,唯有月光如水,照得一地清寒。
  她疑惑不已,又等了半晌见还是没甚动静,便关上门回到了屋中。
  ******
  此后的几天内,太清宫众道士继续那太平醮的仪式,九郎还是循例前往太极殿进香。双澄病愈之后,依旧以少年的装束随同其他侍从守在殿外。因九郎不能随意走动,她与他只能在入殿与出殿时相互见到,而周围人员众多,两人即便相见亦不能交谈,双澄甚至都不敢多看他一眼。
  但她却觉着这样也不碍,只要知道九郎就在殿内,而自己守护在外面,就不会怅然失落。
  第四日午后,九郎才从偏厅出来准备进太极殿,一名小道士匆匆赶来,说是门前来了许多人马。
  近旁道人们面面相觑,九郎却道:“应该是皇叔到了。”正说话间,自大门方向行来两列卫兵,其后便是风采翩然的淮南王,身后有数名幕僚紧随。与那日在亳州略有不同,今日淮南王穿着素净的白纹锦缎长袍,腰佩大带,发束银冠,更衬得脸容如玉,眉峰上挑。
  “皇叔怎没让此地县令陪同而来?”九郎带着冯勉等人上前迎候,淮南王抬手一笑,“本是虔心进香之事,哪还需那些官员陪着?我看你亦是轻车简从,若我这个做叔父的还有意作态,岂不是叫人非议了?”
  九郎称是,转而请来栖云真人。淮南王向真人恭敬稽首,道:“孤年幼时亦曾跟随先帝前来此处进香,不知真人可还记得?”
  栖云微微一笑:“先帝当时在太极殿前令众皇子赋诗,王爷虽年少却出句不凡,贫道也是甚为赞叹的。”
  淮南王笑叹道:“那时候在先帝的训导下苦读诗文,如今却荒废了大半,实在有愧!”他又拍了拍九郎的肩膀,“倒是我这皇侄自幼聪慧,又不像我沉不下心来,以后定也是有所作为的。”
  他们在那交谈,双澄站在远处静静看着,九郎虽然脸上含着淡淡的笑意,却总给人以一种疏离之感。她想着那夜他在书房说的话,他在皇族中虽不会被人明着踩在脚下,但毕竟因为残疾的缘故,众人对他的态度应该不会与对其他皇子一样。而淮南王如此褒奖于他,或许也只是安慰大过于事实吧?
  九郎仍旧很淡然地与淮南王走至太极殿门前,伸手往里一引,道:“侄儿正想循例进殿,既然皇叔驾临,不如请皇叔代为进香。”
  淮南王颔首,撩起长袍下摆便要迈进高高门槛,偶然间一侧脸,恰看到站在檐下的双澄。他一挑俊眉,打量几眼,道:“这不是那日跟着去亳州大牢的小随从吗?”
  双澄略怔了一下,见旁人都看着自己,只得朝着他行礼:“拜见王爷。”
  淮南王微微颔首,侧脸向九郎道:“说来你以前的随身侍从里好像没这个人,是新近提拔上来的?”
  九郎看了看双澄,从容道:“是端王府中的人,五哥不放心我,便派他跟随着。”
  “令谦难道还信不过那么多的禁卫?”淮南王一笑,此时在另一侧檐下侍立的钱桦也上前拜见,前两天他自己掌掴的红肿虽已褪去,但额头上因叩首求饶而撞破的伤痕还在。淮南王略一蹙眉,打量着他道:“钱殿头这额上怎么回事?难道在这太清宫还摔了不成?”
  钱桦侧目一觑,见九郎不动声色地站在旁边,目光却落在他脸上,忙不迭赔笑道:“承蒙王爷关切,臣实在不中用,黑灯瞎火的撞到了门框,幸好已经快恢复了。”
  淮南王哈哈一笑:“若是侍奉太后时也这样粗枝大叶,你可就没脑袋了!”说罢,便和九郎一同进了太极殿。双澄见状才算松了一口气,低头退至门侧。
  ******
  尽管是特意斋戒了三天后才来到太清宫,但淮南王的性格却还是改变不了。在太极殿内待了半天后便直皱双眉,强耐着性子等到这天打醮结束,他便向九郎道别,说是宫观内已经住满了人,他身边侍从也有不少,还是回鹿邑县城安顿为好。
  九郎知道他是不愿待在这清规戒律甚严之地,便也没有强留,淮南王临出门前问及这太平醮总共还需多久才能完成,栖云真人稽首道:“广宁王已在此待了四日,还需三日便可结束。”
  “那好。”淮南王颔首,“令嘉,你三日后再来鹿邑县驿馆,我在那儿设宴等着。”
  九郎本是推辞,淮南王却有意板着脸道:“三日后打醮都已结束,难道你还要像这些道士似的戒酒戒荤?你来我淮南一趟,我这个皇叔却不曾好好款待,若是叫太后与皇兄知道了,还不要责备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