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皇都十里春-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荆国公主告诉他,原本今年应该轮到雍王前去,连出发的仪仗都已准备妥当。可前天官家却忽然召会群臣,说要亲自赶赴巩县皇陵进行祭扫大典。
  “为何忽然改变了主意?”九郎也有些讶异。
  荆国公主道:“爹爹说他已有十年未去亲自祭扫,而去年有多处州府飞蝗肆虐、庄稼尽毁。因此他便想要再去皇陵,祈求先祖们庇佑天下太平。”
  虽然此话听起来有理,可蝗灾是去年便发生的事情,官家若是想祈求先祖庇佑,应该也不会在先前决定让雍王前去,临时再改变了主意。
  “要去皇陵的话来回得有十多天,宫中禁卫大部分都会随行。九哥为什么不趁着这个机会与你的心上人见一面,总也好过在这儿待得苦闷。”荆国公主倒是念念不忘,冯勉却善意提醒道:“公主虽是好意,但这样也太过冒险……”
  “哎?那就是说她确实还没离开了?”荆国公主一抬眉,得意地笑道。冯勉连忙一低头不敢再说。
  九郎知道她不是坏心,但为人太过天真,恐怕与她说得过多反而误事,便平和地道:“允姣,多谢你关切此事,但双澄先前已经得罪了嬢嬢,其中的原委也许并不如你想得那么简单。如今就算我想见她,也不能够擅自行动,万一再出岔子,只会使她更陷于困境。”
  荆国公主本是想借机看看双澄究竟是何等样人物,可听九郎如此答复,不免倍感失望。
  “算了算了,本来还想帮你解除相思之苦,看来是我多此一举了。”她无奈地挥了挥手,待了一会儿之后便悻悻而去。
  冯勉送她离开之后,又折返书房。见九郎兀自坐着出神,便小心地弯下腰道:“九哥是否也想见见双澄?”
  九郎侧过脸,低声道:“虽然官家出京宫内会少了许多禁卫,但我也不能冒险让双澄进来。”
  “那是自然,大内岂是说进就进的地方。”冯勉应声答着,却又试探问道,“那就不想想其他法子了?听说双澄也很思念九哥。”
  他怔了一怔,自己忍着对双澄的思念已是煎熬,可一想到双澄孤零零一人躲藏在外,就更觉难过。
  只是如今太后虽在宝慈宫养病,官家也没再来找他问话,可接下去他们还会否有其他行动,连九郎自己都无法确定。
  “没有把握的事,还是不要轻易去做。”他压下了对双澄的思念,低声交代冯勉。
  ******
  清明前十天的时候,官家果然率领众宗室子弟以及朝中重臣准备启程。雍王原本以为这一次派他去祭扫皇陵,应该算得上是官家对他的信任,不料被临时换下,十足伤了面子,恼得他在母妃面前大发雷霆。袁淑妃替他再去求见官家,官家非但不同意,反而还将雍王招来训斥一顿,说他行为不检,命他留在王府闭门思过。
  端王本应该陪同官家前往皇陵,但因为前阵子刚刚来回奔波,大理寺中又有事务尚未处理完备,官家便特意让他留在汴梁。看上去似乎他失去了一次随驾亲侍的机会,但天子离开京城,汴梁城中又减少了如此众多的官员与禁卫,留下的端王倒成了临时监国,着实使得其他几位皇子暗自嫉恨。
  那日清早朝阳初升,宣德楼上号角连绵,朱色宫门缓缓而开。恢弘銮驾自大内出发,经由宣德门出了皇城,沿着御街径直南下。端王虽不跟去祭扫,但亦骑枣红骏马随侍送行。最前方禁卫军俱是金装银甲,威武不凡。其后纱笼前导,绣扇双遮,銮驾队伍浩浩荡荡,车挂紫幔,珠帘垂窗,在朝阳下宛如仙界众神,一派皇家气象。
  汴梁城百姓皆来围观,一时间御街两边人山人海,塞满道路。
  端王将官家的銮驾送至城门处,便下马向其拜别。官家坐在车中,隔着竹帘道:“之前叮嘱你的事情,务必要牢记心间。”
  端王恭恭敬敬地叩首应答:“请爹爹放心,臣就算在梦中也会牢牢记住,绝不会掉以轻心。”
  “如此就好。”官家满意地点了点头,“若能将此事办妥,也算是你的大功一件。”说罢,便下令正式启程出发。
  南薰门五道城门尽开,銮驾从正中而行,浩浩荡荡往南行去。端王与其他送行官员匍匐在地,直至銮驾已完全消失在汴河那端,他们才缓缓抬头,垂手起身。
  街道两侧的百姓犹在赞叹议论,端王远眺天际浮云,心中却并不平静。
  之前的某天傍晚时分,官家特意召他去了长春阁。起先问及的也只是潘文祁一案是否还能挖出其他共犯,后来渐渐谈到清明祭扫之事,端王见官家似乎有所担忧,便不失时机地问道:“爹爹不是已经决定派二哥前去皇陵了吗?莫非还有什么心事?”
  官家放下手头卷宗,缓缓道:“近来有人暗中向我禀报,说是雍王时常出入酒肆乐坊,大不成体统。你可也曾听说过?”
  端王面有难色,过了片刻才道:“本来臣是不愿说的,但既然爹爹问起,臣也不能隐瞒……前些天臣也在乐坊附近见到过二哥,他当时喝得太多,言语混乱,走路都不太稳当了。”
  官家紧皱双眉,端王上前一步,关切问道:“爹爹是否身有不适?若是疲劳的话还请回寝宫休息,雍王之事留待以后再说也罢。”
  官家却摇了摇头,“我原想借着祭扫让你二哥变得稳重一些,但如今看来,我要是真让他出京,只怕他反而借机放纵。到时候不仅扰乱沿途州县,更会触怒列为先祖,岂不是铸成大错?”
  端王微微思忖了一下,道:“如果爹爹急需人代替二哥前去祭扫,那臣愿意前往……”
  “你留在京中还有其他事务。”官家叹了一声,“近来淮南的有些州县并不太平,我已令淮南王严加监理,那些不务农耕却到处生事的刁民该抓就抓,绝不可姑息。但你皇叔素来耽于享乐,我并不能完全信任于他,故此这祭扫皇陵之事还需我亲自前去,也好看一看沿途的具体情形。”
  端王见官家已经如此决定,便也不再另提建议。官家又站起身,慢慢走到他近前,道:“不过十年前我去皇陵祭扫,汴梁城中因缺少了众多官兵守卫,宵小之徒借机生事,百姓们不堪其扰。故此你留在皇城需要格外用心,万万不可让那些无赖匪盗肆意作案。”
  “臣一定调遣人手严加巡视,不会给他们以生事的机会。”端王言辞甚正,随后又似乎无意地问道,“爹爹这些天都没去过宝慈宫,这祭扫之事,是否也要通知嬢嬢?”
  官家脸色有些阴沉,冷冷道:“因为朕之前办了潘文祁等人,太后近日来一直愤恨不平,这祭扫的时期,到时候差人通传一声也罢。”
  端王应诺,官家来回走了几步,望着阁中的朱色大柱,忽道:“另有一事,也需要你多加留意。潘文祁之父留在了汴梁,朕虽已安抚过他,但他毕竟心怀不满。朕听手下人密报,说他原先到处拜访旧臣想要再为其子求情,但近几天却深居简出,只与太后身边的钱桦见了两次。”
  “钱桦?”端王微一挑眉,哂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应该也是奉了太后之命出宫的。”
  官家颔首,沉声道:“你要好生盯着这两人,看看他们是否在暗中谋划着什么。”
  “臣谨遵圣意。”端王神情平静地应承了此事。
  此后,他确实也派人暗中盯着钱桦与潘政雄,可这两人一个在大内侍奉太后,一个在宫外旧居闭门不出,似乎找不到什么异常之处。
  但端王还是让人继续观察。他相信,等到官家正式离开汴梁,久蛰的虫蛇便会渐渐钻出地面了。
  ******
  寒食过后便是清明,近日来城中每家每户皆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放眼望去,沿街的门口屋檐一片青绿,甚是新鲜。
  正是花开柳绿之时,汴梁官民都去郊外扫墓,其后便相携着踏青赏景。这一天云开日暖,宣德门再度开启,身披铠甲的禁卫护送着数辆华贵马车驶出大内,朝着城南方向而去。
  荆国公主所乘坐的马车珠帘烁烁,窗前亦按照习俗缀着柳枝鲜花。她自昨日起便心怀盼望,如今坐在车中,听着外面人声起伏,虽看不到民间景象,但已觉新奇十足。
  可在另一辆车中,被强劝着出宫的九郎却心不在焉。
  他原先根本不想出来,一则腿伤未好行动不便,二则自己与双澄前景未定,哪有心思陪着她们出外游玩。可是后来冯勉悄悄告诉他,说是元昌有事要通知九哥,却一直找不到机会。九郎心中一紧,想到若是出去便可借机询问随车而行的元昌,便又答应了荆国公主的邀请。
  这一行车马穿过御街出了外城城门,沐着融融春光朝着东南方向的繁台行去。
  繁台乃是汴梁一景,乃是自然而成的一处高台,旁边建有古寺高塔。正是桃李争春之际,远远望去,那处晴云碧树,殿宇峥嵘。若是平时这繁台周围满是踏青的游人,但今日因为有皇家子女到来,汴梁官员与禁卫们早早地安排妥当,寻常百姓一律不能接近。
  但听着车轮辚辚,马蹄声声,如霞似锦的花树已在眼前。两侧亦同样围起了黄幔,马车沿着青石砖路径直向前,直至到了繁台边的兴慈寺才停了下来。荆国公主挽着年幼的卫国公主入内参拜进香,九郎因行动不便没有下车。
  元昌今日一身银甲,威风凛凛。走到近前时,恰好荆国公主在寺门内转回身来,宫裙袅然,楚楚动人,令他脸颊发烫,忙不迭低下头去。
  她却还偏偏一笑,道:“小心陪着九哥,我稍后再来。”
  “臣遵命。”元昌强装镇定地抱拳应答,等荆国公主与卫国公主进了兴慈寺,他才回过神道:“殿下,公主们要进香之后再入繁台游玩,我等奉命先将殿下送入繁台。那里景致幽雅,无人打搅,殿下可以好好观赏。”
  九郎应了一声,元昌便亲自护送着他的马车驰向繁台。
  青石路平整笔直,马车行驶在上亦不觉颠簸。不多时,马车在一处临湖的楼阁前停下,此处本也是皇家常来之地,因此景致最佳地的楼阁便是专门为他们而留。
  “对面就是繁塔,殿下在这楼中稍事休息,也能望到外面的风景。”冯勉笑着将九郎扶下马车,与元昌等人一同送他进去。
  这室内布置典雅,坐榻桌椅上铺着崭新团缎,显然是早有人预备得当。九郎进了门,便向元昌道:“你先留一留,稍后再出去巡视。”
  元昌却不领其意,紧张道:“殿下与公主们到了宫外,臣一刻不能马虎怠慢,这周围虽然有禁卫把守,可是臣还得四处查看。”说罢,竟一本正经地向九郎辞别,领着手下人就出了房间。
  九郎心中恼火,可碍于冯勉在旁也不得显露。转过一扇山水花鸟屏风,内室更显清幽怡人,仅一桌一椅一榻,靠着墙壁处有诗书满架,边上摆着檀木箱子,想来亦是书箱。
  冯勉将九郎搀扶至榻边坐下,去桌边摸了摸茶壶,便皱起眉头:“怎么这水已经不热了,底下人办事真是不仔细!”说着,便拎着茶壶向九郎温声道,“奴婢替九哥重新泡茶去。”
  “不必麻烦了,我……”九郎话还未说完,冯勉就像没听见似的一溜烟出了房间。
  九郎独坐在内室,感觉不太对劲。一路上他多次想与元昌说话,可元昌却好像有心事又不敢直说,刚才的神色更是古怪。
  窗外飞燕蹁跹,莺啼啾啾,可室内却更显寂静。
  他心中越发不安,可就在此时,一片寂静的内室中忽然传来轻微响动,九郎警觉四顾,却又找不到任何异常。
  他沉下心端坐不动,假装不再注意声响。过不多时,那声音再次传来,这一回九郎闻声回头,竟见墙边的那口檀木箱的盖子慢慢朝上顶起,只露了一小条缝隙却又静止了下来。
  有人躲在箱子里,此时正头顶着沉重的箱盖,用怯生生的眼神望着他。
  只这一双黑莹莹的眸子,九郎便一下子认出了她。
  “双澄?!你怎么在这里?”他惊喜交加,撑着手杖便想站起。双澄急得顶起盖子就道:“不要起来!”
  他确也觉腿上无力,不由得跌坐在榻上。她已跃出箱子来到近前,担忧着蹲了下去,扶着他的膝盖,小声唤他:“九郎……”

☆、第3章 。16|

  第六十三章心之纷乱谁能测
  他的右腿下意识地往后躲了躲,双澄吓了一跳,连忙收回手,“碰到伤处了吗?”
  “不是。”九郎摇了摇头,望着她道,“是谁带你进来的?元昌?”
  她红着脸点点头,昨日夜里元昌去乐坊找她,说安排了妥善的地方能让她见到九郎。今天天还没亮,元昌就偷偷潜进乐坊将她带走,乘着马车到了此处。当时四周悄寂无人,元昌将她带进这楼阁内室,吩咐她藏在榻下不可出声。
  双澄摸黑钻进了榻下,屋中漆黑一片,等元昌走后,更是寂静得可怕。她虽是习武之人,可独自躲在这陌生的空荡荡的地方,耳听着外面风吹树动,很快就抱着膝缩在了墙角。
  心跳得飞快,手中却还紧紧抓着九郎留给她的飞燕荷包。
  ——阿容他,应该一直在身边陪着自己吧?她默默地念了好几遍,这才使自己渐渐平静下来。
  好不容易熬到天亮,楼外响起了马蹄声与号令声。按照皇家出行惯例,季元昌带着神卫军前来繁台先行查探巡视,确保皇子公主们的安全。双澄躲在榻下,听得他在门外吩咐其他人员四处搜寻有无可疑人物,而后推门而入。
  季元昌见双澄还安然无恙地躲在内室,便又兜了几圈,随后出了房间,并在门上贴好封条,禁止旁人再踏进。
  九郎听双澄说完,不由指了指那口箱子。“那你为什么又钻进箱子了?难道是在榻下躲着害怕?”
  她揉了揉有些发凉的脸颊,小声道:“元昌走后,我一个人想来想去,觉得你要是进来了肯定会坐在这里,那我忽然从你脚边钻出来,不会把你吓一跳吗?所以就又钻进箱子去了……”
  她说话的时候还低着眼帘,小翅似的睫毛轻轻垂下,让九郎不由得伸手抚了抚她的脸。“钻在箱子里难道不会难受?”
  双澄却不经意地侧过脸,躲开了他的抚摸。“还好,外面没动静的时候我会顶起盖子透透气。”
  九郎牵住她的手,想让她坐在自己身边。双澄才一坐下,却又有所醒悟似的朝着旁边挪了挪,没像以前那样紧紧挨着他。
  他看看双澄,以为她是怕被别人闯进来看到,便低声道:“元昌既然早有安排,那外面必定也是有他的心腹把守,闲杂人等无法进来。”
  她却还是低着头坐在那儿,紧紧攥着双手,不言也不语。
  九郎心中不太平静,双澄虽然就在眼前,可却显得与他有了隔阂,似乎还怀着沉沉心事。
  “双澄。”他试探着叫了她一声,双澄这才省了省,侧过脸望着他。许久不见,她的脸颊比以前瘦了不少,脸色也缺少红润,眸子却更幽黑惆怅。
  “怎么回事?”九郎看着她,谨慎问道,“你这些天来,是不是太过辛苦,所以才精神不振?”
  她抿了抿唇,“还好……反正哪里也去不了。”
  她答得极其简单,却隐含着无奈。九郎觉得有些沉重,又不想让她更抑郁,便安慰道:“官家暂时离开了汴梁,嬢嬢又在宝慈宫养病,这一阵子对你的搜捕应该不会像先前那么紧了。等我回宫后再找五哥商议一下,看看能否想出办法先让你自由……”
  他话还未说罢,双澄却忽然抬起头,怔怔看着他的眼睛。
  可是她虽然望着九郎,却像是隔着千万重烟霭。九郎更觉不对劲,还未及开口询问,双澄却低声道:“自由?阿容,我已经很久都没有自由了。”
  她这样说了,九郎的心便沉了一沉。踌躇片刻,他低着眼帘,轻轻握住她的手,道:“对不起,是我没有为你安排妥当。”
  他甚少主动向人道歉,双澄听着这话语,心头不是滋味。她用力呼吸了一下,攥了攥他的手指,道:“可就算你想尽办法,官家和太后的命令也是无法违背的,不是吗?其实,错并不在你。”
  九郎的心里隐隐浮起一丝不安。
  她低头看了看九郎的手,随即松了开去。过了片刻,才压抑着情绪道:“阿容,我想离开这里了。”
  她说完这句话之后,甚至没敢看他一眼。寂静的内室里,只听到两人的呼吸。
  九郎想要说些什么,可许许多多的念头在心中转瞬即逝,纷乱错杂。他有一瞬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或是双澄表达的并非他所想的那样。
  看着她那低垂的眼睫,九郎强自镇静了下来,勉力笑了笑,问她:“是觉得这地方不好吗?那我叫元昌给我们换个去处。”
  “不是。”双澄摇头,红着眼眶道,“我不想再留在汴梁,反正再这样下去,也没有任何希望……还不如我趁着这机会走了,以后你也会过得自在些,不必总是因为我而被官家和太后责骂。”
  “你走了,我会过得自在?”九郎涩然一笑,觉得是自己耗尽她的耐心,才使得双澄会如此绝望,“如果最后没有别的选择,那我也会带着你离开,而不是让你一个人走。双澄……为什么现在会忽然这样说?是对这样的等待已感到厌倦?”
  双澄的眼里蒙起了隐隐水雾。她何尝忍心见九郎这样难过,但思来想去只觉得自己应该向他说清楚,免得一错再错。
  她攥紧了手,哑声道:“不是你想的那样……我之前,见到了师傅。他跟我说了许多……关于我父亲的事情。”
  “父亲?”他怔了怔,见她神色凄惶,不禁问道,“他到底是什么身份?”
  双澄几乎不忍开口,挣扎之后才低声道:“是二十多年前横行川西的大盗,叫做任鹏海。”
  九郎一时愣住,他先前也设想过许多可能,却没有想到双澄竟有着这样的出身。纵然九郎对此并非十分了解,但也在曾经在端王与官员闲谈的时候听闻过关于此人的轶事。
  任鹏海,这个人虽然已经消失许久,但确实曾在川西一带犯下好几桩重案。当初官府派出众多得力捕快全力追踪,却总在最后关头被他逃之夭夭。因为此事,当地的官员被降职、罢免的多达五六名,然而任鹏海却变本加厉,最后甚至潜入皇城大理寺,将录有官员招供的重要卷宗偷窃出去,令先帝大为光火。
  龙颜震怒之下,诏令刑部一定要彻查此事,势必要将此人逮捕归案。一时间四海之内大街小巷都张贴榜文,所有州县的捕快全都加强了搜寻。可是任鹏海却从此消失在茫茫人海,再也没有一丝消息。
  就好似彻底不存在了一样。
  可如今,这个一向懵懵懂懂的双澄却跟他说,任鹏海就是她的生父!
  九郎感觉自己的头脑有一阵混乱,用力呼吸了几下,才追问道:“你生父如今还在汴梁?”
  “不在。”她失望道,“可他其实一直在暗中观察,见我总是跟着你,为了自保就离开了汴梁。”
  九郎一怔,随即问道:“那你怎么知道你确实是任鹏海的女儿?”
  “不是我师傅说的吗?”双澄心里不痛快,语气也有些暴躁了。
  他却没有在意,只看着她,缓缓道:“你可确定他说的是真话?”
  双澄愕然:“他有什么理由要骗我?”
  “元昌说过,令师趁着你昏迷之际要将你带走,难道他不会因为这而故意说谎让你死心?”
  “怎么可能?”双澄咬了咬牙,强自冷静地道,“他曾取出一柄匕首交予了我,那刀柄上刻着波涛海纹,刀尖处还有一个极小的‘海’字,那就是我父亲随身携带的武器。”
  九郎伸出手,冷声道:“给我看看。”
  她怔了怔,低头道:“我后来昏睡过去,那匕首,应该又被师傅收起,并不在我身边了……”
  九郎愤笑,“不在身边了?就因为他对你说了这一番话,给你看了一把不知是否存在的匕首,你就要因此离开汴梁?”
  双澄这些天一直纠结难受,现在听他这样说话,简直好像是在怀疑自己,不由得急道:“什么叫做不知是否存在?你是说我编造了瞎话来骗你,就为了想要离开汴梁?!”
  “我是不明白你为何会这样轻易相信他的话。”九郎脸色发白,“我答应过你会想办法,但你现在是不是已经不愿信我了?”
  她憋着眼泪,感到万分委屈。“你以为我就希望是这样的结果吗?但如果被别人知道后告发了出去,那我岂不是成了害你的罪魁祸首?!我难道会眼睁睁看着你因为想要娶我,而跟被官府通缉多年的江湖盗匪扯上关系?!”
  他心中酸涩,抗声道:“难道就不能不让别人知晓吗?!”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我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这真相会被揭穿?到那个时候,你说我该怎么办?”
  九郎被她迫得没法,一时亦失去了平静,“不管如何,总之我是不会相信。”
  “你不相信也好,我却不能冒险。”双澄喑哑说着,竟站起了身来。她本也是无意之举,可九郎却陡然一惊,情急之际一下子抓住她的手,声音微颤,“双澄,你要去哪里?”
  她一震,慢慢回过脸看他。
  九郎呼吸不匀,紧抿着唇,一动不动地望着她,眼中满是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