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破解情绪密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孩子-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狂”,每天加班4个小时以上,把自己榨成连汁水都吐不出来的渣滓;也不用天天像猫头鹰那样盯着其他同事,然后拿个小本子把他们的过错统统记下来,等待有朝一日变成拉他下马的证据。你所要做的,只是去发现一下,哪些领域缺人手,然后努力让自己成为那方面的专家。
要超越,要竞争,但最重要的是要认清对象:一切都要冲着自己。一个人内心的成熟,不在于他能用多大的力度去改变世界,而在于他知道,一切改变的根源都在于自身。
说到这里,有人会撇嘴:这不是老生常谈,不就是要自强吗?
的确,是要自强。但自强也分很多种。漫无目的的自强,只能是让自己累到筋疲力尽。疯狗一样狂咬的自强,结果会是大家两败俱伤,或是干脆损人不利己。
而一个成长心态中的自强是什么样的呢?
1。 找一个你擅长,而别人不如你的领域。
2。 每天不必殚精竭虑,但要做到你预定的目标。
3。 每天比前一天多做一点儿。
4。 坚持正路。
芦 淼 告 诉 你
无论是成为工作狂,还是成为时刻准备打小报告的金牌小间谍,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要超越或竞争之前想清楚,一个人内心的成熟不在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世界,而在于他能如何改变自身。搞不清这点,就只能成为在聚会时喝酒的人。
将压力转为成功
虽然世界充满苦难,但是苦难总是可以战胜的。
——美国盲聋女作家 海伦?凯勒
我曾经听过一句俗话,叫“命苦不能赖政府,点背不能怨社会”。我很喜欢这句话,每次想到它,就觉得好像看见一个人,愁眉苦脸地坐在墙角,额头上堆满皱纹,但还在冥思苦想: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好?
在我进行企业培训时,常有很多人围上来,问我“如何才能成功”。有几个人更是直接把他们期望的薪水数量或是职位告诉我,请我替他们量身打造一条成功之路。那期盼的眼神,似乎昭示着他们的渴望,也似乎把我抬到了点石成金的地位上。
每当这时,我总是很平静地告诉他们: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同他自己的性格和心态有很大关系。具备了某些必备的素质,再遇到合适的机遇,就会成功。
他们对我的回答显然很失望,因为我没有给他们指明路。
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孩子。
朋友夫妇两人都是家里的独子,老人也不在身边。孩子就是他俩的一切。
第一次去他家时,我就知道,眼前的这间屋子,实际上这不是我那个朋友的家,而是他儿子的小堡垒。房间里到处都散落着孩子的玩具。已经六岁的孩子,高高地坐在沙发上,不顾我在场,执意要“骑大马”。
我冷眼旁观朋友的举动。但令我失望的是,朋友充满歉意地看了我一眼,就把我甩在一边,俯下身去陪孩子玩起来。
玩了一会儿,孩子又吵着要吃鲜草莓。朋友气喘吁吁地从外面买了回来。孩子尝了两个,就把草莓全撒在地毯上,当小足球踢。
等到晚上上床时,他又开始哭闹,不肯去睡。朋友苦劝无果,只好像格林童话里那样,从客厅到卧室铺出了一条“糖果路”。于是他才不情不愿地顺着“糖果路”走向卧室,一边走还一边把糖果塞进嘴里,全然不顾朋友夫妇在旁边关于“临睡前吃糖会得蛀牙”的劝阻。
我问起朋友的感觉,他们却很理所当然地说:养孩子,自然要给他最好的。
我曾经在北京电台做过一档关于“孩奴”的节目。就当我坐在直播间里听着前期采访得来的父母录音时,我又忽然想到我的这两位朋友。他们有自己的育儿方式,我没有孩子,也没权力对他们指手画脚。但我还是忍不住会想:他们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怎样?是会感激他们曾经“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是会在一事无成之余,对他们的包办“怒从心头起”?
其实最大的可能是,他们的孩子虽然不成器,但也不会因此而把怒火追溯到自己的孩童时代。他会觉得社会是如此不公,朋友是如此险恶,总之身边的一切都是那样不顺心。他会迁怒,然后还会把自己没能成功的怨恨全撒在别人身上。唯独不会考虑的,就是他自己在这其中究竟负有多少责任。
我们已经从小就习惯了自己的事情其实自己是最没发言权的,最好而且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由别人来替自己负责。我们没权力选择自己该喝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婴儿奶粉,但我们其实有权力选择自己该走什么样的路,该选择在什么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
不过,当我们终于感觉自己有余力支配生活时,我们尝试着开始为别人负责,仿佛身边的一切都同自己有关。这个时间,不是刑法上说的16岁,也不是民法上说的18岁,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毕业以后”。很可能,这种“心理断乳期”要延迟到一个人30甚至40岁以后。
在这之前,尽管我们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甚至有了自己的下一代,但我们却独独忘了,最该负责的,恰恰是自己。
于是痛苦就出现了,尤其是当自己不满足于现状,期待更大的成功时。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对自己认识的多少,以及对自己内心探索的质量,决定了他在这个社会上怎样去生活。作决策很痛苦,而且一旦决策失败,还要承担种种不良的后果。所以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别人头上去,让别人替我们作决定、担责任。
那么,怎么将自身所经历的诸多压力转化为成功呢?或者说,怎么才能逐渐开始学习对自己负责呢?
首先,要学会接纳不开心的事。生命中总是充满着很多让人不快的事情,我们也总会遇到一些让人不快的人。困境、敌人,每个期待成功者都会遇到这两个拦路虎。愤怒、复仇、憎恶……这些负面情绪很正常。但浪费过多精力在这上面,却并不是为自己负责的态度。要记住,企图获得成功的人,是你自己,而不是你的那些敌人。好好生活,接纳那些不开心的事,把它们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改变不开心的事。我们很难去要求或是改变别人,因此改变的是人面对困境和麻烦人物时的反应。
当一个人受到外界刺激时,他的行动反应过程是:接受刺激,分析刺激,决定行动。这是一个人的基本反应模式。或者说,是他行为做事的“套路”。有好的“套路”,未必一定能成功,但没有好的“套路”,却一定会有麻烦。还记得我那个朋友的孩子吗?当他遇到困境时,除了会坐在地上撒泼打滚喊妈妈外,他还能做什么呢?很显然,什么也做不了。因为那种应对方式已经成了他潜意识里的条件反射。
没人愿意变成他那样吧?但遗憾的是,这个“套路”合理与否,自己常常是看不出的。这就像如果不借助磅秤,自己评价体重往往误差颇大一样。可能在自己看来,所有的反应都很正确,都在情理之中。但在外人眼中却并非如此。所以这不单需要自我的觉察与反省,同样还需要外在环境的配合。
Chapter 2
觉察内心世界
人的内心非常脆弱,脆弱到它会以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掩盖缺点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只是掩盖得多了,我们就会像没头苍蝇一样,自己都听不到内心的声音。但如果人有勇气把弱点暴露出来,“弱点”就变成了“特点”。当然,这需要自己能够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
倾听内心的声音
我们刚刚学会欺骗,就编织出如此混乱的丝网。
——苏格兰小说家 沃尔特?司各特爵士
以前看武侠小说时,对里面前一类情节印象很深:某剑客的武功攻势凌厉,天下独步。拔剑在手,剑光如同一朵怒放的鲜花,所向披靡。抵挡者无不心惊。有人想过,躲开他的剑花,然后再寻机反击。不过这些人无一例外,全都死在了剑客的剑下。那一招所谓的弱点和空门,其后面埋藏的是无尽杀机。如果想从这上面击败他,就会遭遇到犹如海浪般的攻势。
但是剑客终有一天败了。因为他的敌手这次没有退开,反而是迎着剑势,从鲜花最强的一点入手,以硬碰硬,把剑客那势如奔流的剑势从中截断。
剑客自此金盆洗手,再也不问江湖中事。别人问他原因,他叹气道:我原以为那一招天下无人可破。但从那一剑之后,我再不敢挥剑了。
有一次和众多朋友去登山,其中有个朋友是登山队的。在我们想来,他应该是队里经验最丰富,也最不可能出事情的人。但没想到,走着走着,他忽然在一个陡坡上失足,多亏其他的队友拉了他一把,才没有滚落山崖。
照我的想法,这次失足一定是某些外界因素所导致,比如鞋带松了,土石松动之类的。可没想到我的朋友却说:谢谢你们。刚才我往下看的时候,忽然有点害怕,觉得头晕,所以没站稳。
没人相信他的话,都觉得他可能是在开玩笑。但他一再解释,自己的确是害怕。下山后,我将信将疑地问他:你真害怕?
他说:是的。
我钦佩地说:呀,你真行。换成是我,我可不好意思当着那么多团员说我害怕的。
他笑了,说:怕高,我知道这是弱点,尤其是登山队里出来的还怕高,实在是会让人小看。不过与其让大家判断错误高估我,出了问题以后再发现我推卸责任,倒不如直接告诉他们。其实我在登山队的时候,偶尔也会因为太高而头晕目眩。大家都知道我这个毛病,我自己也清楚。但团队是个整体,就算他们知道也无所谓,反而可以根据这个来取长补短。
说这话的时候,他很坦然。
我们究竟是在掩饰什么呢?掩饰弱点,还是其实在掩饰我们的害怕?
那我们又在害怕什么呢?害怕别人会因此小瞧自己,还是在内心,自己就先小瞧了自己?
我问其他的团员,他们是否会因为怕高而看不起他。
他们都说:不会,谁都有过怕高的经历。大家都是人,人都有弱点,很正常。
人总会有弱点。在面对自己缺陷与不足的时候,最常见的做法,也是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弱点好好地掩盖起来,最好谁都不会发现。这样的谎言重复得多了,可能连自己都会被骗倒。
于是谎言就像一片阴云,遮盖住了我们的内心。
这样的谎言其实真不少。我们用它把自己武装成了从不知疲倦的超人、目光敏锐的投资商、深思熟虑的哲人……可要是剥去那层层虚假的伪装,其实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是如此脆弱而敏感,我们对世间万物有擅长有不擅长,我们内心深处有些荒芜已久的土地急需雨露的滋润……
而硬挺着的结果,就是在其他人面前我们维持的那个精美的假面,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因为压力过大而让自己崩溃。
当一个人选择把弱点暴露出来时,“弱点”就变成了“特点”,不再可怕。
但如果把它隐藏起来,不但自己会担惊受怕,当别人发现这个弱点时,还会发现你内心的恐惧与虚伪。
为什么我们会隐藏自己的内心世界?为什么我们不能放下怯懦和担心,敞开心灵面对生活,去倾听内心的声音?
芦 淼 告 诉 你
人的内心非常脆弱,脆弱到它会以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掩盖缺点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只是掩盖得多了,我们就会像没头苍蝇一样,自己都听不到内心的声音。但如果人有勇气把弱点暴露出来,“弱点”就变成了“特点”。当然,这需要自己能够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
假如有天失去光明……
你回首看得越远,你向前也会看得越远。
——英国前首相 丘吉尔
曾经有朋友问我,怎样才能增长人生见闻?是该多读书,还是该去多做社会实践?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在现代社会里似乎是个矛盾。有时候挣了点钱,想出去玩,却总是选不好目的地。是把假期都攒在一起,干脆去远远的地方玩个十天半月?还是积少成多,每年多出去几次,每次少去几个地方?
开始的时候我很努力地帮她筹划。这种事情见仁见智,我能提供的也只是自己的一孔之见。不过说的多了,我渐渐发现:其实她似乎并不在意我的经验和分析。她更重视的,是在假设这个问题时,自己内心所引起的快感。是该多读书还是该多走路?她会既想到读书的乐趣,又体会走路的愉悦。在设计旅程时,无论是远洋还是近郊,似乎都能让她乐在其中。
上学的时候,有天教授说:大家同学了这么久,一起做个游戏吧。他让我们用黑布把眼睛蒙上,再让其他人领着自己,上上下下,在教学楼里走上几层。换句话说,就是让我们做十几分钟盲人,让同学做自己的眼睛。最后他又说:如果觉得受不了,可以把布掀开。
每个人在蒙上眼罩之前,都信心满满:上这么多年学了,在教学楼里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然而当黑布真的蒙在自己眼睛上时,一种突如其来的恐惧,就伴随着布的味道,猛地一下从鼻腔蔓延到全身。
每一步应该能迈75厘米,但战战兢兢之下,总怕踢到东西,实际上连50厘米都没有。身子也像灌了铅一样,双手都不知道该放在哪里。虽然理智上知道游戏很安全,但是那种恐惧,却完全不是理智所能消除。
当十分钟的游戏结束时,我们又站回了教室。粗略地看一下,几乎所有的人都曾经在中途把黑布揭开过。
这个游戏告诉大家什么?教授问。
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考验大家的相互信任程度,还有人说是检查每个人的记忆力。教授最后摇摇头,说:你们想得太远了。其实,我只是想让你们知道,当一个正常人忽然失去视力时,他是什么感觉。接着,他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大大的字:感觉剥夺。
感觉剥夺实验,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黑伯首创的。我们课堂上所做的游戏,只是很简单的模仿。真正的感觉剥夺实验,是把被试领到一个小房间里。除了上厕所和吃饭,被试必须一直躺在床上。眼睛?被一副遮光罩盖住了,什么也看不见。手?戴着一双厚厚的棉手套,什么也摸不出。耳朵?里面塞满了棉花,什么也听不到。总之,就是要剥夺一切可以同外界接触的途径,与外界环境高度隔离。
黑伯在12、24和48小时后,分别对被试进行了一系列的考试。考试很简单,只是些简单的四则运算和造句。但是结果表明,随着实验时间越来越长,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被试者也越来越焦躁、紧张和惶恐,甚至开始出现错觉和幻觉。就算实验结束也不能当场恢复正常。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噩梦,要过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渐渐恢复。
想到这个游戏,我才忽然明白,原来我的朋友们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去什么地方玩,而在于“感觉”。
一次价值10万块钱的旅游,和一次价值100块钱的旅游,哪个会更开心?恐怕所有的人都会说:开心与否,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不过如果不能善用自己的“感觉”,不能感受到自己的内心,那这两种旅游的结果则会是一样的:都不开心。
很多人也会有这种感觉:趁着春节、十一长假之际,好不容易找了个旅行团可以出去放松一下。临走之前意兴盎然地准备,可是到了外面,却觉得怎么也放松不下来。花费金钱和时间出去游玩的结果,只是回来后电脑硬盘角落里存放的一堆数码相片——甚至连这堆相片,也常常因为工作繁忙而被置之脑后。
无论是读书、打工还是旅游,如果只是为了做而做,其结果都不会太理想。因为当我们认定一个目标前进时,常常会自动把目光聚焦在最后的结果处,从而忽略了达到目的的过程。殊不知,所谓的见闻和乐趣,就隐藏其中。
现代人,尤其是忙碌于赚钱的现代人,很容易自己把自己放置于“感觉剥夺”的状态里,而且还为这种状态而沾沾自喜。这也很好理解:一个整天关注自己情绪的人,常会被朋友和领导认为过于“娇气”,不能吃苦,从而也就得不到重用。如果再敏感一些,说不定会因为无法忍受外界的刺激而或疯或死。
我那个朋友表现得尤为明显:30多岁的她,皮肤粗糙如树皮,任凭她用了无数化妆品也无济于事。曾有一段时间,她以为自己得了皮肤癌。不过我觉得,她这完全是心理作用——要是没有这样树皮式的盔甲做保护,她怎么能够忍受得下平时职场上的钩心斗角和白眼呵斥呢?只有麻木自己、封闭自己,关掉所有通往心灵深处的感觉通道,才可能让她感觉到安全。
她需要的,不是出去旅行,而是如何觉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如何与自己的感觉对话。
对于那些处在“感觉剥夺”里的人,最重要的是要重建自己的敏锐感觉。即使会因此而受伤,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任由外界来操纵、封闭自己的心灵。
而要想重建感觉,可以遵循以下四个途径:
第一,拒绝“钝感”。钝感和敏感相对,指的是对外界环境抱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其内涵颇有几分类似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难得糊涂”。只不过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是种内心的主动选择,而此处所说的钝感则是迫于外界环境压力而不得已为之的东西。
要重建感觉,第一点就是要摒弃“钝感”。不可否认,“钝感”带给人很多好处,比如:浑浑噩噩地活着,就可以减少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不那么敏感,就可以为自己的失败找到开脱的理由;学会藏起自己的感觉(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丧失感觉),就可以避免受伤……
但这些都是无可奈何下的选择。所以要摒弃“钝感”,就是要从这种境地里跳出来。敏感固然会在有些地方让人觉得难受,但不妨记住一句话:“它是天赋,也是诅咒。”你所要做的就是自由支配这种“天赋+诅咒”,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敏感起来。
是的,拒绝“钝感”,不代表在生活中所有时刻都必须敏感。你仍然可以选择在一定的时候装傻,或者故作无知,只是这种选择必须要由你自己发出,而非其他任何环境因素所胁迫,同时你要知道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敏感起来。
第二,从五感出发,恢复并重建自己的感觉。人的感觉通常都有一些惰性,对那些时常发生的事情会渐渐变得麻木并视而不见。所以在恢复感觉时,人就要学会对身旁经常出现的事情重新恢复感觉。这种感觉可以通过与自我进行对话而得出。比如在上班的路上,看着每天都要经过的街道,看着街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熙熙攘攘的人群,你就可以尝试让自己描述此刻街道上的景色,或者细致地描述某个你比较感兴趣的人。运用你能想象到(而非你惯常会用的)的所有感官,从视觉和听觉,再到嗅觉和触觉,如果有机会你甚至可以尝试一下味觉……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锻炼,你会发现自己就像一个近视多年的人忽然配上了合适度数的新镜片那样明察秋毫。
第三,相信直觉。在五感之外,人还有直觉,只是它多年来都和“迷信”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与“科学”相对应的东西。关于直觉灵验与否的问题,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提出“相信直觉”,是因为当一个人违背直觉做事时,其实也是对自己感觉的一种压制。比如一个人买了张电影票准备去看电影,但在出门前就觉得心绪不宁。然后走出门去他发现自己忘了带钱,忘了拿票,忘了锁门,走在路上又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大堵车。好不容易到了电影院,又发现电影出奇无聊。回家路上他又被小偷光顾了,丢了钱包和所有的证件……等他瘫坐在自家沙发里的时候,他是否会想到最开始准备出门时的不安?我并不是说他的一连串不幸必然和最开始直觉不良有关,但当这两者相加时,却会给人带来额外的压力,同时也是对自己感觉的一种不良压制。因此,在合适的时候,学会体察并相信和尊重自己的直觉。
第四,学会把感觉描述给自己听。大多数人的生活其实都相当乏味,而这种乏味让他们觉得“生活越来越没意思”。不过“意思”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自己的感觉。我们很少会笑,也已经很不习惯哭。剧烈的情绪波动常常不为我们所喜,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对自我感觉的隐藏。
所以重建敏锐感觉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学会描述自己的感觉。是快乐,还是悲伤?烦闷,抑或是惆怅?要尝试着把自己的感觉划分得更细一些,不要用那些模棱两可的“还好”或者“不错”之类的词语。
写下这四条,我对那个橘皮一般的朋友说:
还记得念书时的景象吗?是不是在脑海里,只剩下为了应付考试而苦读的场景?如果是这样,你已经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想想你能用多少个感官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温暖的春风轻轻拂过皮肤,远远地传来一阵琅琅的读书声,油墨的香气从指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