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激励中等生的60个细节-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外,我们还可以多讲一些自强自立的伟人故事,尤其是一些出身贫寒的英雄人物。联系伟人当年学习生活的艰辛和孩子眼前生活条件的优越,激励孩子珍惜学习的机会,做出比前人更大的成绩。
根据实际需要,家长还可以在教育方法上采用适当的刺激启迪法。有时,我们不妨“挖苦”他们几句。因为绝大多数的中等生智商较高,只是陶醉于眼前过于舒适的玩乐,缺乏一种清醒的认识。而家长要做的就是通过一些语气很重的话点醒这些孩子,让他们惊醒过来。
事实证明,适当刺激中等生的自尊心,可以使其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在好胜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反而可能选择奋起直追。
不过,家长一定要注意刺激的时机、方法和语气,要从实际出发,刺激的分寸也一定要掌握得恰到好处。总之,我们既要让孩子明白这是一种善意的引导而并非侮辱、诽谤,又要达到启迪孩子认清现状、奋发向上的目的。
细节3 中等生最缺乏的是竞争意识
中等生大多有一个显著的心理特征,就是缺乏竞争意识。
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不坏,中等生成了班级里默默无闻的一个群体。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想努力学习,更不意味着他们的智商低,只能长期徘徊在中等生的行列。
小敏是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她性格文静,在大人眼里从小就是规规矩矩的乖女孩。然而自从进入学校以后,这种规矩却成了小敏的一种弱势。
典型的表现就在于小敏缺乏刻苦学习、力争上游的意识。这样一来,她的学习成绩自然平常。然而让父母更担忧的是,小敏总是缺少一种面对困难的勇气。平常做作业,一遇到难题,她不是先自己想办法,而是先哭着闹着找妈妈解决。
有一次,学校举行数学竞赛,老师请同学们自愿报名。看到有的同学报名,小敏非常想参加,但她又觉得复习太累,而且也怕考得不好,自己会非常难堪。
犹豫不决之中,她还是选择了放弃。但事情过后,她又特别后悔。看到几位同学在竞赛中拿了奖状回来,她羡慕得不得了,但也只能把这种羡慕暗暗地藏在心里。
因为感觉自己成绩不好、表现也不突出,小敏越来越沉默寡言,她不想学习,一遇到比赛就远远地躲起来。就连学校的体育比赛中,都从来没有小敏的影子。
对于她的表现,小敏的父母非常担心:照这样下去,小敏将来长大了可能很难自立,更别说要应对来自社会的各种激烈竞争。
在学校里,像小敏这样的中等生不在少数。他们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不敢去面对竞争,即使面对竞争又总是想赢怕输、患得患失。这种心理上的弱势,又促使他们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当然也就很难使自己的面貌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当今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正日益激烈。让孩子学会竞争,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
不仅如此,良好的竞争意识,还可以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竞争,孩子增强了参与意识,在与人竞争中,他可以学会协作、与人相处,而且可以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极为有利。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发展孩子的个性
最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竞争能力是与其个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孩子也不例外。作为家长,我们应从其本身的需求、兴趣出发,在让孩子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上,着力培养几种特殊的才能和本领。事实证明,个性越是突出的孩子,其自身蕴涵的竞争能力往往越强。
第一章 激励中等生,请先走近中等生(7)
小军是北京市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因为不爱说话,从一年级开始,他在班里一直是个不起眼的中等生。
有一天,爸爸在小军看电视时,发现他对一个围棋节目十分感兴趣。爸爸想小军个性内敛,不喜欢交际,但他做事很有条理,观察细致,譬如他能轻易地发现几幅相似拼图中的不同之处。更重要的是,小军耐心很好,又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爸爸觉得小军在下围棋上有许多先天的优势。
于是,爸爸就在小军生日那天特意送了一副围棋给他。结果,小军喜出望外,竟一下子迷上了围棋。只要完成了作业,小军就缠着爸爸下围棋。为了提高棋艺,小军还让爸爸买来专门的书,没事就坐下来看个没完。小军的棋艺进步很快,竟成了班里首屈一指的围棋高手。从来都不引人注目的小军一下成了同学们心中的“英雄”,小军甭提多高兴了。
爸爸又趁机引导他学好数学,多做科学实验等,一步步把小军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作为家长一定要结合实际,因材施教。比如:喜欢说话的孩子就适宜发展声乐,喜欢艺术的就可以学书法,喜欢模仿的可以学表演,喜欢运动的可以学武术等。只要有利于促进孩子成长的个性,我们就应该极力提倡,全力发展。
方法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事实证明,过于听话的中等生对他的成长未必有利,因为这样的孩子对问题缺乏个性见解,对压力无力抗争。出于对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勇于迎接各种挑战。平时没事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去,感受生活,体验竞争。事实证明,能够自理、自主、自律、自信的孩子,其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往往强于别的孩子。
方法三: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中等生缺乏竞争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自信。毫无疑问,一个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孩子,也就失去了和其他孩子竞争的能力。这就好比一个战士还没有上战场就已经缴枪投降了。也许是长久的努力看不到一点点成效,许多中等生总是觉得自己天生就能力不济,使他们丧失了参与竞争的勇气,当然也就无法从竞争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对于不自信的孩子,家长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找出失利的原因和正确的途径;另一方面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从而决定自己“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做人”。在平常学习时,家长要帮助中等生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某种任务、实现某个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就是一个自我激励、自我竞争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相信自己,战胜内心的怯懦,才能一次次地突破自我。
方法四:端正竞争的态度
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过程中,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竞争不是狭隘的、自私的,竞争者应具有广阔的胸怀,正确看待超越和反超越。
与此同时,竞争不是阴险和狡诈、暗中算计别人,而应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以实力取胜。而在竞争中,又不乏各种形式的协作,没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单枪匹马的拼搏是不会成功的。即使一次两次能够侥幸得逞,这种成功也是脆弱的、不能持久的。
在竞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意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因为孩子的自控能力还相对较弱,而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影响,很可能会在竞争中使用一些不光彩的小手段。对于这种行为,我们一定要在说明道理的前提下严格制止。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有规则的,一定要光明正大,不能弄虚作假、搞小动作,如果那样去做,即使赢了也不光彩。
第一章 激励中等生,请先走近中等生(8)
与此同时,家长还应注意让孩子把公平的竞争与恶意的争斗区分开来。正当的竞争是按照统一的规则,通过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方式去超越对手;而恶意争斗则是施展阴谋诡计,通过伤害对方的方式去战胜对方。正当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大家一起进步,共同发展,而恶意争斗则往往是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方法五:让孩子更多地参加比赛
参加比赛,是训练孩子竞争意识和能力的最直接手段。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区,家长一定要尽量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赛事活动,尤其是让孩子参加能发挥自己特长的比赛,更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例如,通过举办讲故事、绘画、书法、演讲、手工制作、做小记者等第二课堂活动,激发他们某方面的兴趣、爱好,从而促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竞争意识的提升。
这里家长需要注意的是,鼓励孩子参赛的同时,一定要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在比赛中要努力去取胜,但不必太在意结果,重要的是享受比赛的过程。也就是说,不要把参赛的目的单纯地锁定在得奖上。
通过赛前的心理准备、体能锻炼和物质准备,培养孩子完成任务的信心,树立一种敢于拼搏、敢于竞争的精神,这才是我们的中心目的。
细节4 其实中等生最需要被关注
中等生占一个班级学生的大多数,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群体,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同学。不仅因为他们数量太多了,也因为他们太没有特色了,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中等生的存在。在这种被忽视的环境里,他们日益变得默默无闻,变得没有上进心,变得平凡得不能再平凡……
然而他们的内心并非甘于这种现状,他们也渴望有朝一日能跨入优等生的行列,渴望着老师赞许的目光、同学们羡慕的眼光,还有家长欣慰的眼神。可是,没有人在意他们的想法,没有人肯在背后推他们一把,其实他们最需要别人的关注。
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曾写出了这样一篇《假如我是一个差生》的作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等生的尴尬处境和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关注的迫切心情。
“我是一名中等生。老师把希望的眼神给了三好生,又把关注的目光都投给了差生,我们这些中等生真的很寂寞。每当我坐在角落里孤独寂寞地望着老师给差生耐心地讲题时,我真嫉妒他们!假如我也可以坐在老师旁边,听老师能单独给我讲讲什么,哪怕是轻轻地问一声:‘你哪儿不会?’那时我一定会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为此,有时我真想做一个差生。”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大家都知道,在班里老师们最关注的永远是那些优等生和学习障碍生,而优点、缺点都不突出的中等生很难受到老师的关注。
无独有偶,曾在网上看到一位中学生写的习作《渴望做差生》,这篇作品更能反映中等生渴望被关注的心态。
“我真的恨自己是个中等生。老爸老妈总是这样说:‘这孩子不上不下的,看来以后考大学是没什么指望了,不过放弃了又太可惜,真是急人哪!’爸爸妈妈如此看我,老师更是忽略了我,鲜花般的微笑、阳光般的温暖都给了优等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和辅导的机会又施舍给了学习障碍生。我们这些‘不上不下、半饥不饱’的中等生只能默默无闻地待在被遗忘的角落,没有阳光雨露,甚至也没有风霜雨雪。平时,无论是课堂上回答问题还是上黑板答题,我都没有机会。期末,‘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奖励更是没有我的份儿。为了不让老师忘记我的存在,我只能故意制造些事端,可老师却把这些“搞破坏”的帽子扣到了学习障碍生头上。因此,那仅有的一点点批评也被学习障碍生抢走了,那批评对我来说也是爱和关注啊!”
第一章 激励中等生,请先走近中等生(9)
读完这样的文章,中等生的心态跃然纸上,它是那么的真实,又是那么的令人难以置信。不过,事实的确如此。仔细想一想我们就能理解,在我们国家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和不合理、不健全的教育评价标准,导致学校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而老师毫无疑问地就把教学成绩放在班级工作的第一位。决定教学成绩的是哪部分人呢?优等生和学习障碍生。优等生可以提高班级的总成绩,而学习障碍生却会拖教学成绩的后腿。如果能够保持优等生成绩稳定,学习障碍生成绩提高,那么班级的总成绩就会提高。中等生呢?管不管都一样,他们是稳定的中坚力量,对班级成绩几乎没有不良影响。所以,一直以来,几乎各个学校的教学策略就是“抓两头,促中间”,但在潜意识中“促中间”往往变成了“丢中间”。这种教育策略直接造成了中等生被忽略的尴尬处境。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让孩子争取获得老师的关注
老师的关注对中等生状况的改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甚至胜过家长的关注。这种关注会点燃中等生奋斗的激情,也能发掘出中等生的闪光点。所以,家长无论是通过和老师交流或者让中等生主动和老师谈心的方式,都能让中等生获得关注,不再平庸。
一位老师曾经这样记录过一位中等生的变化。
我们班有个女孩,相貌平平,学习中等,沉默寡言,我对她一直没有特别关注。直到有一次我突然想起来她每天到校都很早,于是我就把教室钥匙给了她,让她早上开门,放学后检查门窗,然后锁门。后来同学们都反映她很负责任,于是我又趁机让她做班里的卫生委员,当然她要负责“班级卫生”和同学们的“个人卫生”。这样一来她变化就更大了。当上卫生委员的第二天她给人的感觉是“焕然一新”,整个人来了个大变样。一束美丽、整齐的麻花辫取代了平常蓬乱的头发,邋遢的面孔不见了,衣服上的“斑纹”也消失了。加上她工作认真负责,同学们也都愿意接近她了。课堂上她也敢举手发言了,自然她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一位普普通通的中等生,在老师的热心关注下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注对中等生而言真是一种春风化雨的浸润,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不管他是优等生、学习障碍生还是中等生。而每一位家长也都应当为孩子争取到受老师关注的机会。
方法二:多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
老师对中等生的关注如此重要,家长的关注也不可或缺,而且义无反顾。孩子毕竟是自己的,他们的前途和未来与每位家长息息相关,因此对自己的孩子多加关注是义不容辞的。而且,家长给予中等生一定的关注,也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让中等生不再“中等”。
一位考上重点高中的“中等生”这样写道:从初一到初三,父亲很少问及我的学习情况,或许是他生意太忙的缘故吧。所以,在学校里我一直过得很潇洒:痴迷于打篮球,和同学一起逃课,有时候还抽烟喝酒,就这样一直混到了初三,当然成绩从没进过前五名,我也乐意做了一名中等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中考前的某一天。
那天吃过晚饭,父亲对我说:“这么长时间,我一直没怎么过问你的学习,听说你成绩还不错,不过马上要中考了,不要压力太大,要注意身体。”
第一章 激励中等生,请先走近中等生(10)
父亲的话,让我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幸好是在晚上,父亲并没有看到。可是父亲的这些话却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让我从心底体会到父爱的深沉,也让我获得了被关注的力量。从那天起,我改掉了一切恶习,专心地投入到中考中去,我不能让父亲失望。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我如愿考上了市重点中学。
从这个例子中看出,父母的关注对中等生是多么大的一种激励,尽管有时这种关注只是一两句发自肺腑的话语,都能给中等生带来莫大的鼓励。中等生的内心最需要获得别人的关注,尤其是老师和家长,给了他们关注就等于给了他们腾飞的翅膀。
细节5 中等生最具有发展的潜力
最近,有这样一篇报道:
在东北某高新企业,领导最喜欢聘用的就是一般院校的中等生。因为这些在校时的中等生大多定位准确,心态稳定,一旦给予一定的培养就进步很快。目前在这家企业,80%的企业骨干都曾经是中等生。
据调查,这种现象在国内外许多企业里都大量存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究其根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等生大都不善于表现自己,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总是喜欢那些能够表现自己的学生,而对于这些沉默寡言的中等生他们则很少关注,当然也就无从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质。而一旦进入企业,通过企业的系统培训,再加上配套的激励机制,这些中等生身上原来被埋没的潜质被大量地挖掘出来,创造出非凡的业绩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在当前班级里的中等生身上,一定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潜质。他也许不擅长做数学题,却擅长交际;他也许不擅长背诵课文,却喜欢唱歌;他也许不会写一手好字,却是足球场上难得的前锋……也许当前他只是班上一个毫不起眼的中等生,但未来他可能就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精英。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事实上,中等生并非个个都不求上进、没有特长或者能力极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有丰富的思想、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大量的潜能亟待老师和家长去开发。他们不在这方面显露,就在那方面表现突出。事实上正是如此,进入高一级学校或班级后才得以崭露才华的中等生不乏其人,这就充分说明只是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才使他们暂居中等的。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去发现、挖掘孩子身上的潜力,绝不能因为当前没有看到他的进步而放弃了信心,更不能因此对孩子大加苛责。
我们应该坚信,没有不优秀的孩子,只有不会发现优秀的父母。我们需要做的,是运用恰当的手段,把孩子身上尚未发现的潜力挖掘出来,为其更快地成长加油助力!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许多家长对孩子可谓“冰火两重天”,孩子学习好就大加褒奖,一旦孩子考得差了就横眉冷对。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观念。不管孩子是优等生,还是学习障碍生,作为家长都要对其表现出足够的宽容和耐心。
当初,钱钟书因为数学成绩差,总分上不了大学录取分数线。要是放在今天,这种学生不仅做不了“中等生”,而且是彻彻底底的“学习障碍生”。如果学校当初把他拒之大学门外,那么中国当代将缺少一位学贯中西的大文豪。
牛顿因为考试不及格无法进入中学,应该是“后进”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了,可他却发现了万有引力,开创了经典力学。
第一章 激励中等生,请先走近中等生(11)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成才的可能,只是方向不同、途径各异、早晚有别罢了。
作为家长,我们绝不能因为孩子学习差就把他看得一无是处,而应该努力去发现孩子身上的远胜过他人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有一位学生从来都不爱做作业,学习成绩很差,在学校被同学们称为“白痴”。爸爸听到这个外号时心像被针刺了一下,但他并没有责怪孩子,而是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照样和以前一样对孩子关爱有加。
有一次,在孩子做家庭作业时,爸爸意外地发现他在一笔一画地抄写别人的作业。他气不打一处来,本想严厉地批评他一顿。
可转念一想,他不会做题,自己又很少有时间辅导他,为了完成作业他只好抄别人的作业。再怎么说,也无济于事。况且抄作业被爸爸逮住,孩子肯定也觉得脸上没光。
于是爸爸一句也没有批评他。而是把作业本翻来覆去认真看了几遍,然后对孩子说:“嗯,今天的作业写得真工整,以前我还真没有发现,原来你的字写得还蛮好看的!”
爸爸轻轻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就继续做事去了。
孩子呆呆地坐在椅子上,愣了半天没有缓过神来。因为学习跟不上,在同学们眼里他几乎是一无所长,从来还没有人告诉他身上还有什么优点。但是今天,爸爸竟告诉他写的字很好看!虽然只是一句极其平常的话,却在孩子的心里激起了千层波浪。
从此,孩子满脸迟钝、冷漠的表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快乐和喜悦。他的作业尽管还常常出错,但每次都写得工工整整。渐渐地,老师同学们也对他改变了看法,他的成绩也慢慢提升上来。
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到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而已。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些闪光点,帮助中等生找回自信、进而引导他们发掘自身的潜力。
方法二:多使用肯定的暗示
由于在学习上总是处于中游,中等生常常对自己的能力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因此,作为家长,应该随时随地给孩子一些肯定的暗示,把成功的信号植入孩子的内心,从而激发出孩子最深层的动力。
小学时,罗德成绩一直很差,每次考试总在班级的中下水平徘徊。老师一直说他无可救药了,连他自己也觉得这辈子不可能成功。为此,他总是很沮丧。
直到有一天,老师兴奋地在班上宣布,著名的学者克劳斯要来班上做实验。
对此,罗德并不感兴趣。而那些优等生却一个个都高兴得跳起来。因为老师告诉他们,克劳斯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