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高考状元学习法-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候,我就喜欢在纸上画一些图来。”这样一种习惯,不仅在学习上,将来我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不论是从政、从商、创业、做学问,都将大有裨益。

所以,通过画体系图的方式来养成体系化思维的习惯,将对我们的一生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去做。

画完图之后,还必须进行复习和考核?

重新看一遍自己画的体系图和整理的笔记、练习,然后将所有节点盖住,只看中心点,回忆一下二级节点包括哪些,回忆起来以后,再想每个二级节点下面又包括哪些三级节点。以此类推,直到复习完所有节点。如此反复,直到闭上眼睛,能够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整个体系图为止。

以上4点,是我们每天都需要做的,将每天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到了周末,又需要将本周内每天画的体系图串起来,共同组成一张更大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图,重新进行复习和考核。

如此反复,每天、每周、每月坚持不懈地做下来,时间不需要太长,最多一个学期,一定可以实现学习成绩的飞跃。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思维导图,是提高我们思维能力的有效工具。但是,仅仅有较高的智商并不一定就能取得学习的成功。我在我的前一本书《学习改变命运》中曾经对此有过分析:一个人要想在高考中考高分,单纯死读书是不行的。高分的背后,除了知识基础扎实外,还隐藏着以下这些才能:

(1)专心致志,能排除干扰专心学习

(2)持之以恒

(3)有较高的自制力

(4)能够为了一个目标付出精力和汗水

(5)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众多知识点并把握其内在联系

(6)能够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

(7)在面对考验的时候能够保持心态平稳

这只是一般的总结,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对这些想法做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应该在三个方面全面发展:思维智商、心理智商和社会智商。思维智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商,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高一个人的智商水平。心理智商则包括我们的心理控制能力,包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也就是常说的“情商”,也包括自制力、面对挫折的心态等等。社会智商是指一个人处理与周围社会环境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时间安排等。良好的心理智商和社会智商,可以让思维导图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也可以让我们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学习者。思维智商、心理智商和社会智商,正是我们学习的“铁三角”,当你在把三个方面都做好了以后,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将会谈到如果培养自己的心理智商和社会智商。

 


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成败



由于中高考的格式非常规范,一个考区的考生全都用一样的试卷,最后用总分数来精确的量化。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特有的长处和短处,考试的时候有状态的好坏,这些都是不可能用一个总分来精确衡量的,中间一定会有纰漏。

比如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文科是610,那么如果你只考了609,就不能被录取。显然,考了609分的人和考了610分的人之间,在综合水平上其实没有什么差距,很难说谁就比谁优秀,谁就比谁更应该上北大。但如果不依靠分数“一刀切”也不行,因为你说既然609和610差别不大,那么我也该进北大。如果真让你进了,考608的也会说我和考609的也差别不大,我也该进;考607的也会说我跟考608的差别不大……如此类推,最后就是所有科目都考0分的也该进北大,这就十分荒谬了。所以,依靠分数“一刀切”,是为了保证高考的公平和效率的无奈之举,其结果就是只能说高于610的人的平均学习能力比低于610的要高,但是却不能保证每一个高于610的人的学习能力都比低于610的要高。

如果你不幸属于那少数几个学习能力很高但是高考没有考好的一员,可能是由于高考那天状态不佳,粗心算错了一道大题,可能是生病,或者偏偏最难的大题考的就是你没有复习到的一个知识点。那么,你需要相信自己,这只是人生路上必将遇到的各种挫折中的一个,成绩并不能说明你就不行,不能说明你的多年学习完全白费了,更不能说明你的人生梦想就此彻底破灭了。这是因为,高考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它代表一个旧的阶段已经过去,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即将开始。通过高考,那些成绩优秀的人将进入更优秀的大学,获得一个更高的起点。而那些在高考中落后的人,也有充足的时间来奋起直追,后发制人。

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里面这样写道:“在一元化的视角下,如果仅以‘成绩’和‘名利’来衡量个人、团体乃至社会的成败,那么,这个社会上99%的人都无法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在他眼里,一个优秀、努力、自信、自觉的学生,进了名牌大学,他能取得成功的概率也许是90%,进了其他重点大学,概率也许会降到85%,进了普通高校,这个概率也不会低于80%。这个道理对高三学生其实也很适用,我们对失败与成功定义得过于简单,很容易让我们丧失那本应属于我们的85%的机会。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呢?既然起点和终点都是相对的,我们努力的成功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

前面在李开复的话里提到很多人用“成绩”和“名利”来衡量,并且反对这种衡量方式。如果是用钱来衡量的话,前面举的那个进入中国银行的杭州大学毕业生的薪水似乎不低,也很能体现他的个人价值,但如果把他和一个摸彩票中了五百万的人相比,哪个更成功呢?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应该用考试的成绩和进入的大学来衡量成功。我举三个例子来比较,分别是我高中、初中和大学的同学:

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一件事情轰动全校,就是一个成绩非常好的男生,因为追求某个漂亮的女生,却又被再三拒绝,搞得他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本来他的成绩进入一所很好的重点大学没问题,最后却只进了一所普通本科。我还有一个初中同学,也是成绩非常好,跟我差不多,但是家庭根本供不起她读大学,所以她连高中都没有读,念了几年师范之后就分配到一个乡镇小学教书。尽管工资非常低,但在这个小乡镇也算中等收入水平,她的父母的负担也因此大大缓解了,她用自己不多的钱供她弟弟读书,现在她的弟弟已经进入了大学,算是完成了她多年的梦想。此外,我还有一个大学同学,学习奇差,因为家庭的背景进入某著名大学,在大学里面也是天天混日子。但是在他毕业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人际关系也就断了,由于自己没有真本事,现在的情况在我们班的所有同学中是最差的。

前面我举的三个例子,如果从高考的结果来看,进入了某著名大学的最成功,进入普通本科的次之,连大学的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的自然最失败了。但在我看来,成功的顺序应该倒过来才对,那位只念了师范的女生是最成功的,她虽然受家庭条件的限制无法进入大学,但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家庭的面貌,让自己的弟弟进入了大学,这就是成功。能进重点的只进了普通本科,这就是失败,但进入普通本科也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也可以算是某种程度的成功。而我那位重点大学同学,家庭条件如此之好,如果他肯向别的同学一样努力,原本可以比别人收获得更多,但他却最失败。

不仅“成绩”和“名利”不是成功的标准,用任何统一的外在尺度来衡量成功都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个性、爱好、兴趣、理想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天赋不同,起点不同,不可能“一刀切”。真正的标准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自己,成功的定义也只有一个,就是超越自己。

进入大学以后,不同层次的学校代表不同的起点,高起点的人如果不能继续前进,那就是失败,低起点的人如果坚持努力,超越自己,那就是成功。人生就是这样,从一个起点奔向一个终点,一个终点又代表着下一个起点,起点和终点不断交替、不断转化。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争取超越、力求成功。李开复说进入不同档次的大学分别有90%、85%、80%的可能成功,这当然是一种很不精确的估计,但这种估计至少说明了两个道理:

第一,不论进入什么样的大学,成功的可能性都是很高的。成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事情。不论起点怎样,一个努力进取的人都会取得成功,这个成功,就是指超越自己;

第二,我们不应该把高考看成终点,而应该把它看成起点。这个起点有高有低,却没有贵贱之分,更没有好坏之别。不论你的梦想是北大清华,还是其他重点大学,或者是普通大学、专科学校,每一个梦想都值得珍惜,每一个梦想都令人尊重,真正重要的是你要努力为之奋斗,让自己一天天成长,一点点进步。 




相信自己,才能把握命运(上)



我2004年暑假在安徽滁州做报告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大部分人都不坐到大会堂的前面来,而是全都聚集在会堂的后面,前面空出来了好几排。这跟其它地方做报告的情况正好相反——大家都竞相坐到会堂前面来。

当时我就跟大家说:“这让我想起了高中的时候开班委会的情形,大家都想尽量坐在离班主任老师远一点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害怕坐得近了,老师想起个什么事情来就拿自己举例子。这就是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习惯于把自己当作平常人,一旦遇到人多的时候就往人多的地方凑,生怕自己显得与众不同。”

“实际上,真正优秀的人物,必然对自己充满信心。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小的时候,和孩子们打仗玩游戏,就坚持自己一定要当总指挥,除此之外,不愿意担任任何角色。后来他成了一位军人,虽然只是一个少尉,但是却得到了一个外号,叫‘大元帅’。通过这个外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平时做事的风格是怎样的。进入军校以后,处处敢于提出和老师们不同的意见,后来他的校长给他的评语非常恰当:‘总地来说,他处处显示出他所具有的非凡的才能。但他过于自信,对别人的缺点处处吹毛求疵,俨然是一个流亡的国王,严重损害了上述优秀的品质。’”

“如果要挑选20世纪十大最伟大的预言家,那么这位校长一定会入选。因为20年后,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德国,戴高乐被迫流亡英国,领导法国抵抗运动,成了名副其实的‘流亡的国王’。”

“大四的时候,我在北京一家经济咨询公司做兼职项目主管,负责招聘一批兼职分析师。我和几个应聘人员约好在某个地方见面,但是由于路上堵车,我迟到了几分钟。就在车上,我接到了一个电话,问我为什么还不到。到了见面地点以后,我就问是谁打的电话。后来那个人不仅被我录用了,而且被我任命为一个小组长,我对他说:‘从职务上讲,我是你们的上级,而且决定你们是否被录用、升迁。我迟到几分钟,这么多人,只有你敢于打电话质询我迟到的原因,显然是对自己很有信心,敢于承担责任。所以能胜任领导者的角色。’”

“所以今天我看见这么多人都坐到了会场的后面,我感到非常遗憾。我只是一个演讲者,不能像老师那样批评你们,也不能像上级那样训斥你们,但你们为什么平白无故地感到害怕,要躲到角落里去呢?这看起来是小事,却说明了各位对自己缺乏信心。我希望各位能够勇敢地坐到前面来。”

但我说完之后,敢于坐到前面来的学生仍然只是少数。后来我跟主办方交流,原来这是当地一所比较差的学校的学生,而下午的时候,来的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我发现这个现象就不存在了,大家把前面的座位坐得满满的,后面倒显得比较空。我想这不是偶然的,为什么上午来的学生们只能进入一所比较差的学校?因为他们不敢往前排坐,对自己缺乏信心。而为什么下午来的学生能够进入重点中学?因为他们敢于往前排坐,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这只是一件小事,却很好地说明了信心对于学习成功的重要性。

还有一次在做报告的时候,有人问我:“我听了您的演讲,觉得你是一个对自己很有信心的人,遇到各种困难总是能够充满信心地去解决。可是我觉得我对自己很没有信心,怎样才能培养出像你那样的自信呢?”

我对他说:“信心不是说有就有的,是在不断地挑战困难、获得成功当中培养起来的。要想获得信心,就应该主动去寻找挑战。每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个成功,你的信心就会增加一分。”

“我曾经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讲自己如何让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孩子获得信心。他说他会和学生的家长沟通,向家长漏一点下次考试的考题,让家长叫孩子反复做这些题目。这样,下次考试的时候,孩子觉得题目都做过,成绩也比较高。慢慢地就有了信心,然后他逐渐减少漏题的数量,孩子的成绩就会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了。

“实际上,这就是通过成功来获得信心的办法。可能你没有遇到这样的老师,但你可以自己来做这种事情。比如你对数学的学习感到缺乏信心,那你就可以自己找来一张比较简单的数学试卷,你规定自己一定要在某个时间之内完成。然后你就排除干扰,认真把它做完。结果你发现,自己果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而且成绩还不错。你就告诉自己:‘虽然题目比较简单,但是我保质保量完成了,说明我的数学还不是太差,我能够控制自己按时完成任务,只要这样坚持下去,我的数学总会慢慢学好的。’这样一来,你对数学的信心就提高了一点了,长此以往,你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了。”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世界上惟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和我们所讲的信心问题结合起来,意思就是说:“什么东西能让人缺乏信心呢,就是遇到困难你不去勇敢战胜它。”英国首相邱吉尔曾经说:“面对危险,惟一的办法就是去战胜它。危险将会因为你的逃避而增加,将因为你的挑战而减半。”对成功缺乏信心,惟一的办法就是去尽全力获得成功,信心将因为你的挑战而增加,将因为你的放弃而减少。

所以,要想获得信心,关键是要有勇气去面对挑战。如果一旦事情不顺利就自怨自艾,那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由于没有信心而不敢面对困难,困难越来越多,你对自己就越来越没有信心。你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我前面讲的那个听讲座坐在后面的例子,就可以反其道而用之:开会的时候,你故意让自己坐到前面,可能刚刚开始的时候你感觉很尴尬,但慢慢的,坐到前面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你会很喜欢这种坐到最前面的感觉的。上课的时候,老师提问,你不管知道不知道,都先勇敢地举手,站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目光聚集在你身上会让你浑身不舒服,但慢慢的,你就会觉得让所有人听你讲话的感觉棒极了。 



相信自己,才能把握命运(下)




(1)对自己说一些鼓舞的话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丹尼斯·威特利在他的名著《铸就赢家的心理品质》中写道:

提高自我评价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把自己平时的优点大声地复述给自己听。对自己性格中的长处、出色的成绩,都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并把这些评价贯注到自己的大脑里。这种评价带给你的印象越强烈,你那潜在的自我越会被发掘出来。

成功者每天都对自己说:

“我行”;

“我正期待着……”;

“这次要干得漂亮”;

“比上次情况好多了”等。

他自言自语,是为了勉励和激发自己。而失败者则不然,他们情绪低落,思想就变得很消极,语言也立即变得微弱,他们会说:

“我嘛,本来就不行”;

“我压根就不成器”;

“那时候本应该……”;

“那次要是那样,说不定……”等。

我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总有一个习惯,每当碰到我做不出来的题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这么难的题目,连我都做不出来,别人自然更做不出来,不用害怕。”遇到难题花了很多时间才做出来的时候,就对自己说:“这么难的题目,居然被我做出来了,这么巧妙的方法别人肯定想不到,嗯,这下又比别人多拿了十多分。”遇到很简单的题目,很快做出来了,我就想:“哎呀,这么简单,看来这次考试我是非考高分不可了。”总之,每做一道题,我就这样从各个方面鼓舞自己,这样,一张卷子做下来,不论难易,我都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2)将失败归咎于客观原因,成功归功于主观原因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专家马丁·塞利格曼在对一个大城市的保险推销员进行长期调查后发现,在工龄较长的推销者中,积极思考者比消极思考者要多推销37%的保险,而在新雇佣的推销员中,乐观主义者则多推销了20%。

塞利格曼指出,乐观主义者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的“解释方式”。出了问题之后,悲观主义者倾向于自责。他说:“我不善于做这件事,我总是失败。”乐观主义者则寻找漏洞,他责怪天气、抱怨电话线路、甚至责怪别人。他认为,是那个客户当时情绪不好。当一切顺利的时候,乐观主义者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悲观主义者则认为这是出于侥幸。

如果你一直成绩都不错,而是某一次考试考差了,固然需要找点主观原因来寻求改进,但是也不妨找点客观原因来鼓舞自己,比如“考试前的晚上隔壁打麻将声音太吵,没有睡好。”“天气不好,影响了心情。”甚至还可以抱怨一下老师出的题目太变态,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的基础知识很扎实,如果他真的按照教学大纲出题,我肯定会考的不错的。”

(3)尽量避免用消极或否定的词语

法国医学家埃米尔·库恩博士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少说带有负面因素的措辞,尽量减少负面措辞对自我的刺激,可以有助于治疗各种疾病。比如说:“痛苦消失、痛苦消失、痛苦消失”,则比不上说:“痛苦消失、消失、消失。”因为前一句说了三遍“痛苦”,而每一次都可以使病人联想起痛苦,从而加重心理负担,而后者则只说一遍,而后面又连说三个“消失”,这样说完,就感到病完全好了一样。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曾经用上万种材料做灯丝,但都没有成功。曾经有人这样问他:“你已经失败了一万次,你打算怎么办?”爱迪生说道:“我并没有失败一万次,我只是发现了有一万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养成使用积极语言的习惯,拒绝不停地自我抱怨,试着将所有的否定句和疑问句都改成肯定句,这将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一点一滴地赋予你积极思考的习惯。

(4)对于实在无法派遣的消极心理,不妨把它们写下来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很有意思:林黛玉和史湘云闹了点小矛盾,贾宝玉想在她们中间调停调停,不料两头不讨好,碰了一鼻子灰回来,自己在家生闷气。细想自己原为她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料并未调和成功,反落了两处的贬谤。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越想越无趣,不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到书桌旁,填了一首《寄生草》云:

“无我原非你,从她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

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为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写完之后,“自己又念了一遍,觉得无挂碍,心中自得,便上床睡了。”

——有人喜欢把消极的心理向朋友倾诉,这固然是个好办法,但往往是朋友虽多、知音难觅,而且也不能总在身边随时听你倾诉,所以不妨向贾宝玉学习,把实在难以摆脱的消极心理写下来,自己看上两三遍,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这个办法我自己试过很多次,感觉确实很奇怪的,有些消极的想法一旦形成,就总是不停地在你的脑海中盘旋,驱之不去,站着、坐着、走着都在不停地想,但是一旦你把它写在纸上,自己反复地看上一看,反倒觉得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也就不怎么去想了。

 



锻炼毅力 持之以恒



世界上没有任何比踏踏实实、遁序渐进学习更有效率,见效更快的学习方法了。

正如拿破仑·希尔所说:

“按部就班地做下去是实现目标的惟一的聪明做法;

想要实现任何目标都必须按部就班地做下去才行。”

比如说我的作文成绩,在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半期死活提高不上去,我想了很多办法,读了很多指导作文的书,也读了许多高考范文,还读了许多名家散文、诗歌,统统没用或者见效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