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鳌拜被“双规”了,康熙命令下属立刻调查鳌拜的罪行。大家都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却从宽发落,只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的老板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了。
康熙不除鳌拜,他将来的日子不好过,晚动手,不如早动手,早动手,螯拜以为他还是个口尚乳臭的孩子,不防备,成功的机率大得多。结果正是这样。这样的少年后来把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行得故障少、效率高,是必然的。
为人处世,尤其对于重要事情,你患得患失,拣最有安全系数的事干,拿着经验当旗帜,这样虽没失前蹄,可后蹄却被拦马绳绊住了。
自然界中万物的变化,有盛便有衰;人世间的事情也同样如此,总是有得便有失。你掌握规律,把握机会,该出手时一定要出手,否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悔之晚矣。《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言论:“愚钝的人可以让他做官吗?如果让这样的人做官的话,还没有得到官位的时候,害怕得不到;做了官以后又怕失去。既然怕失去官位,那就什么都做得出来。”同样庸人在没有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就害怕得不到;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则又惟恐失去。
患得患失的人总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人生百年,贪欲再多,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夺,难道就是人生的目的?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善,就幸福吗?重个人的得失,这样的人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目光短浅。如果你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发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
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这是朴素的哲理。人生在世,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急处站稳,险处回首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著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
——《菜根谭》
在动乱时代局势极度变化中,要把握住自己的脚步站稳立场;处身于姿色艳丽的女人当中,必须把眼光放得辽阔而把持住自己的情感,不致于被美色迷惑;当人生之路出现艰难险阻时,要能止步猛回头,以免陷入迷惑中不能自拔。
所谓风斜雨急,花浓柳艳,路危径险都是比喻,比喻人生之路会有各种艰难险阻出现。孔子在《论语•;伯泰》篇中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他又在《宪问》篇中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其实即使是古代邦有道,要富且贵就没有险隘?就能唾手可得吗?不论是有道无道之世,都应有操守,有追求,不怕难,不沉沦,不自颓,把得住自己的心性,遇事就不致沉陷于迷惑中。这都是儒家教诫世人的意旨,至今仍有其现实指导意义。
来看一个故事。曾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洛克菲勒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写字台,并以拳头猛击台面,大发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接着恣意谩骂洛克菲勒达几分钟之久。办公室所有的职员都感到无比气愤,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拾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的活,和善地看着这一位攻击者,那人愈暴躁,他就显得越和善!
那无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他渐渐平息下来。因为一个人发怒时,遭不到反击,他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于是,他咽了一口气。他是准备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舌战一番的,并想好了洛克菲勒要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去反驳。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开口,所以对方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末了,这家伙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敲了几下,见仍然得不到回应,只得索然无味地离去。洛克菲勒呢,就像根本没发生任何事一样,重新拿起笔,继续他的工作。
不理睬他人对自己的无礼攻击,便是给他的最严厉的迎头痛击。成功者与人冲突每战必胜的原因,便是当对手急不可耐时,他们依然故我,显得相当冷静与沉着。洛克菲勒或许没有读过《中庸》、《论语》等中国儒家的著作,但他这种面对突发事件的态度,何尝不符合“中庸之道”。
动静合宜不吃亏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菜根谭》
一个好动的人就像乌云下的闪电,霎时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又像一盏风前的残灯孤烛,摇摆不定,忽暗忽明。一个喜欢清静的人,就像已经熄灭了的灰烬,已经丧失了生机的树木。过分的变幻和过分的清静,都不是合乎理想的人生观,只有缓缓浮动的彩云下和平静的水面,才能出现鹞鹰飞舞和鱼儿跳跃景观,用这两种心态来观察万物,才算是理想的境界,才是具有崇高道德心胸的人。
千万别误会静是淡泊,是高雅的;动是行动,是忙碌,是俗气。其实,不管动与静,做事不可太走极端,走极端是有坏处的。动与静是相对应的两种行为,是人生修养中属于极端的两种行为,是人生修养中属于极端的两个概念,任何人都有动的时候,也都有静的时候,但是最好动静得宜才合乎儒家的中庸之道,这也就是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合宜才不失人生的节度。这样在一个寂灭压抑的世界中,仍会鼓足勇气从事创造;处于惊涛骇浪的混乱时代,也能适应环境寻求生存之道。所谓处乱不惊,宁静思远,超然物外,逍遥自在,把一切寄托于不得已,以养护形体的主宰,那就是“道”之心体。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内心的需求,有紧迫的,有不重要的,而我们在急需的时候遇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韩信发迹后要报答漂母,就因为没有她老人家给饭他吃,他说不定饿死了。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没有多大名声。他曾在军阀袁术所辖的居巢县当一小小的县令。
有一年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又爆发了战争,兵乱间百姓财物又损失不少,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饿死了不少人。周瑜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献计,说本县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长得一表人材,想必日后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台,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鲁肃“静守”而不死寂,遇到自己看好的人,立即伸手帮助,这是恰到好处的“动”。所以静中寓动,动中有静,才是处世的智慧。
以宽平的心化解生活险情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周易·系辞下》
一次,齐相储子与孟子相遇,问孟子一个问题:“齐王总打发人去探视先生,想必先生一定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吧?”孟子回答说:“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呢?尧舜也同一般人一样呢。”
人具有的我都具有,人没有的我亦不可强求;我跟人一样,人跟我一样。圣人和我也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常人心。相反,目中无人,目空一切,以为天下人都不如我,这是失了常人心;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以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这也是失了常人心。如此这般,就是忘记了自己是常人。忘记了自己是常人,便要么一切都想得到,一切都要争取,以为这世界的一切本为他一人准备;要么一切都会放弃,一切都不去争取,畏畏葸葸,怯懦卑琐。这两种行为,无论哪一种,其结局都会使人最终失去自己人生的真趣。
洪应明说:“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恻之人情。”是啊,一个心地善良而乐观的人,常把万事万物都看得很美好,天地间的事也就毫无缺陷;一个天性忠厚、宽大为怀的人,心里总处在平衡状态,也就不去体会人事倾轧人间的邪恶了。
一个乐观的人,遇到别人的挖苦与嘲笑,不会陷自己于尴尬中。《伊索寓言》有一个秃子故事:有个秃子,把别人的头发戴在头上,骑马出行。一阵风把假发吹掉了,旁观的人都禁不住哈哈大笑。秃子停下来说:“这头发本来不属于我,从我这里丢掉了,有什么奇怪呢?它不是也曾离开了那生长它的主人吗?”
一位教师,刚40来岁,可头发落了很多,露出一片“不毛之地”。以前常有学生在背后叫他秃顶老师,后来他干脆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明了因病而秃发的原因,最后,他还加上了这样一句自嘲:“头发掉光了也有好处,至少以后我上课时教室里的光线可以明亮多了。”同学们发出一片友好的笑声,此后再也没有人叫他秃顶老师了。
当然,自嘲不是自我辱骂,不是出自己的丑。这里要把握分寸。
力求个性化、形象性并学会适当的自嘲,往往可以使自己说话变得有趣起来。幽默力量能认同幽默的事物。因此真正伟大的人物会笑自己,也鼓励别人和他一起笑。
林肯总统也取笑自己,尤其是他自己的外表。有一次他以这样一则小故事来打开他与别人的沟通: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一个丑陋的人,在森林里漫步时遇见一位老妇。老妇说:‘你是我所见过的最丑的一个人。’‘我是身不由己。’这丑人答道。‘不,我不以为然!’老妇说,‘至少你可以待在家里不出门啊!’”
“我小时候长得并不好看,”幽默家兼演员、导演于一身的伍迪·艾伦说,“我是到长大以后才有这副面孔的。”
寻找最恰当的说话时机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
——《荀子》
荀子所说的“中事”、“中说”,决非折中之事,调和之说。这里的“中”应解释为合宜,合乎一定的标准。“中事”、“中说”也即合理之事,合宜之说。
范睢逃离魏国,来到秦国,由于结识王稽见到了秦昭王。昭王知道他贤明,屏退身边的人,单独与他秘密商谈国家大事,首先对他说:“有幸请得先生教导我。”范睢只唯唯诺诺而已,不说一句话。昭王再请他谈话,还是如此,一连三次都是如此。到第四次,范睢只凭空大放阙词。到第五次,才着上边际。第六次,畅谈外事仍不涉及于内事。等到拜他为客卿,采用他的话有几年了,自己有充分把握,就痛陈内事。于是废除太后,驱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到关外。
范睢之所以这样,当时秦国,内有太后专横,外有穰侯的跋扈,再有高陵、华阳、泾阳君的为虎作伥,所以不敢与秦昭王深谈,只能逐步地谈,一边等待时机,避免说话达不到目的,反而招祸。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韩非子在他的《说难》中,谈及了多种原则,“凡是所说的务本,在于装饰所说的应慎重,而要灭去他的所耻;他有私急,必须以公义而强横他。他有意于下,然而不能不已;说话的人要装饰他的美,而少说他一些不能做的方面。他有心攀高,实在不能及,说话的人为他举出过错,使他看到这方面的坏处,多使他不能这样做。有要想慎重智能的,就为他举出不同事的同类,使话利于我,却装着不知,以资助他的智慧。要想保存自己说的话,就必以美名来明示于他,而使他能看到合乎自己私利。想陈述危害的事情,就显示出对事情的毁谤,也能使他看到合乎自己私利的坏处。称誉他人与同行的人,规劝他事与同计谋的人,有与同于美玉的人,就必须大肆装饰他,使他没有伤害。与同样失败的人,就必须以明理劝他,使他不失去信心,使他自己多做努力,就没有因他的难而感慨他。自勇其断,就不以他的过失而恼怒他。自智其计,就不以他的失败而没有智谋。大意没有违逆,说话无所抨击,然后及时以智慧来辩解,这就叫做亲近不疑,而能尽自己的所说。”这些虽然是为游说人士所立的原则,然而今天对朋友、同事上下级,都是最优良的原则。
总的说来,说话不外乎是看准对方的目的,投其所好,再加上掌握时机的变化,以及细小方面的具体事项。这全靠每个人在实践中去领会,去发挥。
如果赞美对方过去的成就或行为,情况就不同了。赞美这种既成的事实与交情的深浅无关,对方也比较容易接受。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称赞对方,而是称赞与对方有关的事情,这种间接奉承在初次见面时比较有效。
要恰如其分地赞美别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称赞不得法,反而会遭到排斥。为了让对方坦然说出心里话,必须尽早发现对方引以自豪、喜欢被人称赞的地方,然后对此大加赞美。在尚未确定对方最引以自豪之处前,最好不要胡乱称赞,以免自讨没趣。
棘手之事求有经验的人帮忙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中庸》
有人在处世中摔了跟头、吃了亏,叹息自己缺少经验。其实在处世上可以借鉴学习别人的经验,生活中总有一些处世经验丰富的人,你可以与他们交朋友,不时地请教,得到他人的指点,这样你就会少碰壁。历史上的一些著名军事家,个人的智商是很高的,也何尝不是一个处世的高手,但是他还要招纳贤士来为自己出谋划策。如果刘备三不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来,那么天下就不可能有他的蜀国了。诸葛亮就是刘备身边一个有经验的人。
相反,那个昏庸的袁绍,就不善于利用有经验的人话,田丰主动出谋划策,他不仅不领情,反而还杀了人家。这样的人如此对待有经验的人,不败才怪哩。
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心想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漂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过了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10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能力才能代表当下。尊重有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
与有经验的人相处,方法也要恰当。
1.不要事无巨细都去问。有些得失利益不大的问题,最好不要去请教。毕竟自己也要培养积累处世的经验。
2.请教时要虚心,注意力集中,否则让人感到你是假请教,或者误以为问题不重要。
3.毫不保留地谈事情的经过或存在的问题,这样便于对方的思考与拿主意。
4.可以对他的指点提出看法,让他进行修正。
5.把对方指点的话牢记于胸。赵子龙如果不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诸葛亮三个锦囊妙计,他是不可从吴国把沉湎于温柔乡的刘备救出来的。
克服天性的怯懦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
所谓“中庸”,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人性、本心)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在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寻求“中节”,也就是使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无过与不及的表达与实现。
孔子身体力行,在《述而》中表现出“温而历,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人格特征。同时,他在《子张》中还要求别人善于维护心理平衡,以实现安泰而不骄傲,庄严威风而不凶暴的理想人格,即“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处世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先自己不能有怯懦心理。没有一个人生而刚毅,也没有一个人天生具有钢铁般意志。普通人所有的犹豫、顾虑、担忧、动摇、失望等等,在一个强者的内心世界也会出现,只是停留的时间比较短而已。二战名将巴顿,号称“血胆将军”,当有人问他在开战前是否感到恐惧时,他说:“我常在重要会战,甚至交战中发生恐惧。”但是,他又说:“我绝不向恐惧屈服。”
同样,鲁迅彷徨过,伽利略畏惧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甚至想到过自杀。但这并不能否定他们是坚强刚毅的人。刚毅的性格和懦弱的性格之间并没有千里鸿沟,刚毅的人并非没有软弱,只是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软弱。只要加强锻炼,从多方面对软弱进行斗争,你也能成为坚强刚毅的人。
只要希望还在,人生就没有真正的失败。
一位钢琴演奏家用了近二十年时间提高技艺,就在他的技术炉火纯青时,就在他横空出世、即将声名远扬时,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双手。他将怎样去面对这悲惨的命运?
这位钢琴演奏家无法继续他的钢琴之梦,但他成为一位著名的演说家。
在打击和磨难面前,仅仅停留于无休止的叹息,怨天尤人、诅咒命运,这样做是最容易的,却是最没有用处的。不会帮助你改变现实,只会削弱你跟厄运抗争的意志。现实总归是现实,并不因你的诅咒而有所改变。怨恨和诅咒人人都会,但从怨恨和诅咒中得到好处的人却从来没有。
悲观绝望,自暴自弃,承认自己无能,这是意志薄弱、缺乏勇气的表现,也是自甘堕落、自我毁灭的开始。用悲观自卑来对待挫折,实际上是帮助挫折打击自己,是在既成的失败中,又为自己制造新的失败;在既有的痛苦中,再为自己增添新的痛苦。
我们应该相信,挫折只是命运的附属品,它绝不能决定命运。命运还靠我们自己来选择,来掌握。
借人的智慧筑事业之基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中庸》
中的意思是中正、中和,不偏不倚;庸的意思是平常、凡庸,不争不竞。任何事物只要抱持一个中正的态度去做,就不会出现过错;无论什么人物,只要抱着一个平常的心态去交际,一定会达到平等、理解、知己的境界的。一个人的言行只要合乎中庸,很少会出现生活中的障碍,社会因此而得到安定平和。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持一个“中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有人什么问题都要从极端上去思考,要么想得极好,要么便是极坏,没有一个中和的方式。这样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便影响了自己和他人的正常沟通,所以必须采取中庸之道。与人沟通,是借人之力的前提条件;借之前要相谈,这是起码的常识。
通用汽车总经理斯隆曾说:“把我的财产拿走,但只要把我的人才留下,5年以后,我将使被拿走的东西失而复得。”这句话极其深刻地表明了借用他人之力的重要性。
一个人是否有实力不要紧,只要他善于交际,利用别人的智慧,照样能干成一番大事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