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工作dna-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能力要强,更要稳定。
很多人只注意到自己能力很强的一面,却没有发现不稳定的一面,因此一旦发现加薪和升迁的时候,自己没有雀屏中选,就不免怨气冲天。这种怨气反映在情绪上,就进入恶性循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物,也就被自己制造出来了。
但是,要怎样维持稳定的力量?
第一,全神贯注在自己的工作上,换句话说,也就是通过不断地思考与工作相关的事,磨练自己能力的加强以及稳定。以外的小事归于细枝末节,大事归于机运,都不必放在心上,徒乱心意。
第二,随时相信,这就是自己的最佳状态。
不论最后胜利还是失败;不论环境顺利还是不利;不论工作伙伴默契十足,还是宛如外星人;不论自己面对的任务是有经验又有把握,还是前所未见又没有倚靠。无论任何状况,我们都要告诉自己:这就是我们的最佳状态。
应对自如地潇洒前进,这是最佳状态。
创伤累累地匍匐前进,这是最佳状态。
困顿颠簸,原地盘旋,这是最佳状态。
奄奄一息,生死不得,仍然是最佳状态。


我的同学和普拉蒂尼


即使在一个行业里经过多年的历练,前后进行过各种考虑与评估,要回答自己的工作或行业到底适不适合自己,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一九九八年初,我去韩国。上了飞机不久,一位先生到我旁边的位子坐下。
我们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
他是我在韩国时候的高中同学,曾经有一阵子来台湾定居,后来又回韩国发展,大约有四五年没见了。
我知道他一直在开馆子,问他如何。
他说不做餐厅生意了,一年前开始改行,现在做成衣批发,也帮台湾一些成衣制造商做些代理。
看他红光满面,当真是春风得意。
“你知道,我从高中开始就认为自己是个做餐饮的料。一直做一直做,各式各样的餐厅都做,做到四十多岁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干这一行的。”他说,“好啦,现在总算找到适合我的这一行啦。”
他说的没夸张。韩国、日本、台湾各地他都做过,饭馆、饺子店、小吃摊,以及附带卡拉OK的餐厅全都开过。
“我太想赚一笔大钱,又爱玩,这样的话,手艺再好也不适合开餐厅。现在这个工作刚好,又有钱赚,又不必每天受罪难受得要死。这才是适合我的行业啊。你知道吗?我现在才发现自己是炒汇的高手啊。”
他对自己分析得十分清楚。
在一个行业里浮沉了二十多年,始终欠缺临门一脚,最后终于发现自己另有最爱,我这个同学真是个幸福的人。
已经退休的法国足球明星普拉蒂尼,是另一个例子。
普拉蒂尼率领法国队百战沙场,获得各种荣耀,自己也得到“足球天王”的称号,但始终没能摘取世界杯的冠军,成为他最大的遗憾。
在他几近退休时,法国队再一次在世界杯上遭到淘汰。普拉蒂尼也没有再上场的机会,成为观众的一员,在场边为其他球队观战。
在这么大的挫折情绪中,普拉蒂尼回忆他坐在数万名热情吶喊的观众中,再度深刻地体会到足球的魅力,为自己献身足球而觉得不虚此生。
在一个行业里浮沉了二十多年,始终没能登上最后的巅峰,却仍然别无他爱,普拉蒂尼真是个幸福的人。
我的同学和普拉蒂尼,都是幸福的人,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例子。
他们的幸福,我不认为有高下之分。
名剑,破剑,能杀敌的就是好剑。
工作也是如此。不分贵贱,不分左右,只要适合自己,让自己乐在其中的,就是好工作。
如果我们真正能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乐趣,那么也就该了解到:我们应该尊重所有工作者的乐趣,不要做些伤害别人工作的事情,也不要剥夺别人工作的乐趣。


所谓“业余”


有一部电影叫《高球大满贯》,讲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一位高尔夫球手——鲍比·琼斯的故事。
鲍比·琼斯的传奇,在于当年他是以业余选手的身份与职业高尔夫球手竞赛,但是却横扫职业选手。尤其在一九三○年连续拿下英国公开赛、英国业余锦标赛、美国业余锦标赛以及美国公开赛冠军,缔造了当时史无前例的年度大满贯纪录。
随着他获得一座座奖杯,成绩越来越令人疯狂,影片中的记者一直追问他一个问题:“你何时要转为职业选手?”因为一旦转入职业,他的收入将是不成比例的暴增。
然而,鲍比·琼斯一生都没有成为职业高尔夫选手。他拿下一九三○年的美国公开赛冠军后,在二十八岁时就宣布退休了。电影结束的时候,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要成为职业选手(professional),而一直坚持自己业余(amateur)的身份。
鲍比·琼斯是这么回答的:amateur的字源,来自于拉丁文的amor(爱)。他是因为喜爱高尔夫而打球的,如果成为职业选手,就是为了钱,而不是为了爱了。鲍比·琼斯的回答,解释了为什么一个amateur的选手,仍然可以击败professional的选手。
中文,经常把amateur译为“业余”,把professional译为“专业”。这显然容易曲解,或漏解许多意思。
中坚干部,应该看看这一部电影。因为所有的中坚干部,都是professional与amateur的混合体。
就他的工作资历、经验与细致程度,他都是professional,职业高手级了。但是在茫茫的黄沙中想要心平气和地持续下去,他必须是这个行业,或是这个工作的amateur。
找不出,或是恢复不了对这个工作本质性的喜爱,骆驼就太折磨自己了。


我们能掌控什么?


如果以名利来论工作,不论就外人还是自己,似乎都比较容易看出成绩。抛去名利,工作就不是一件“得失寸心知”的事情,往往成了“寸心难知”。
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助自我检验工作能力的标准?
我自己使用的测试办法是:自我掌控能力。也就是通过自我掌控程度的测试,来评估自己能力的进退。
这个测试的第一个项目,是“立场”。
第二个项目,是“方向”。
第三个项目,是“方法”。
第四个项目,是“惯性”。
立场、方向、方法、惯性,是进行任何工作都必须掌控的步骤。四者相互关联,交替影响,对最后的成绩各有作用;不过,仍有其先后顺序。好比建造一座高楼,地基越扎实,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立场,就是最根本的地基。
做任何事情,要先认识自己的环境,看清自己的立场。如何看清自己的立场,在千军万马中怎么看,在混沌不明中怎么看,都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掌控。
有了立场,就会有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就会发展出方向。但是你有你的立场和方向,别人也有别人的立场和方向。有人会明着来冲撞你的方向,有人会暗地迂回来影响你的方向,如何在众声喧哗中抓稳自己的方向,也要依靠不断地练习、掌控。
你要掌控你的方向,别人也要掌控别人的方向,方向和方向交错之间,就不免激烈冲突、刀光剑影。所以,在颠簸前进中如何过关斩将,这又需要方法,也要不断地练习、掌控。
方法用多了不免重复,不免技穷,既不能为人所乘,也不能故步自封。所以过去失败的惯性固然要打破,过去成功的惯性也应该颠覆。如何在惯性思考与行为中随时给自己当头棒喝,也要不断地练习、掌控。
立场、方向、方法、惯性。
不论在任何时刻,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提醒自己来做个分析、做个训练,让我们像个旁观者一样盯紧自己的每一步动作。
当然我们会出错。或是我们明明以为清楚自己的立场,但是事后才发现拿捏错了;或是立场抓对了,但是经不起别人各种理由的游说,又把方向搞反了;再或者,立场和方向都掌控得很不错,结果却是执行的方法出了很大的纰漏,把一局绝妙好棋下成一局死棋。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立场、方向、方法以及惯性是在自己的掌控下进行的,即使最后的结果一塌糊涂,那只能说明我们历练不够、才能不足、技不如人。结果虽不如意,但一切都已尽我所能。相反,如果我们掌控不住自己的立场、方向、方法以及惯性,那么即使最后大获全胜,那也只是运气太好,应该汗颜。
要判断自己能力的进退,与其看事情的成败,不如反省这些掌控力道的消长。


立场的层次


处理一件事情的立场,就好比建造一栋楼房的地基,是最根本。
从人生规划,到日常的工作与生活,我们每天面对任何一件事情,处理起来都牵扯到立场,只是大多觉焉不察、或习焉不察。
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一个立场,是利己的立场。因为有句话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表面上看起来,这种思考是方便又有利的,但事实不然,这种思考可能最粗糙也最没有利益。起码有两个不利点。
第一,这会使我们在思考立场上失去弹性。换言之,也就是面对问题失去弹性。
我认识一个人,以前是以高层经理人的身份负责一个企业。由于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厚植实力,准备将来创业,因此对内则上下其手,对外则广结善缘。后来他如愿创业了,但是公司也没成功。
他念兹在兹广结善缘的思考,到了自己创业之后,失去了作用点。面临自己当家做主之后的局面,他失去了关于立场思考的弹性,只能一切从头再来。
第二,这会使我们很难体会立场思考的细密之道。
举例来说,碰上任何问题,就站到自己的立场、或自己家人的立场、自己部门的立场,当然是个办法。但是,长期这样偷懒,万一碰上对自己左右皆不利的问题呢?如果是自己家人,自己部门里左右手发生冲突呢?
所以,立场必须随情况、人物、时间,以及自己身份的变化而不断地思考、判断。
通常,在一件事情上,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的立场可以不只一个。有的压力大,有的压力小。这个时候,更要格外把握住自己的分寸。
所谓把握分寸,就是至少要考虑两样东西:一个是自己的身份;另一个是自己的信念。
在身份上,最忌的是假公济私。在信念上,最忌的是前后不一。
譬如说,经商的人,究竟要抓一个弱肉强食的立场,还是像胡雪岩说的“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的立场?从政的人,究竟要抓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立场,还是所谓“任人便溺”的立场?读书的人,究竟要抓一个治国安邦的立场,还是一个修身养性的立场?
这些都是关于信念上的大立场。
因此,我们可以说,掌握立场最难的地方就是,虽然个别事情上有很多变化的立场,但是不能违背自己的身份和信念。
但是,我们也可以说,掌握立场最容易的,就是不论个别事情上有多少变化的立场可以选择,但是一定不能违背自己的身份和信念。
抓得住立场,不保证抓得住接下来要处理事情的方向和方法。但起码我们可以对得起自己。
只要我们经常练习,反复拿捏。头破血流地练习,加上头脑清晰的反省,甚至头昏脑胀的反省,总会发现立场在惯性与变化中展现的层次。


方向的风雨


事情有了立场之后,就要思考处理的方向了。
本来,有了立场,方向也就自然展现出来。立场把握得越清楚,方向也就会看得越清楚,一脉相连。但是为了练习,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思考。
一般来说,我们每天起床之后,这一天要做什么事情,去什么地方,心里总有个谱,总会掌握个方向。但是越大的事情,却越不容易掌握方向。在一些重要事情上,或是在人生的长期规划上,反而很容易忽略方向。
很讽刺,也很自然。
说自然,是因为在一天的生活里,我们需要跨越的时间区隔不长,可以以小时和日为计算单位;但很多重要事情处理起来,则需要以年月为计算单位。简单的事情跨越的时间单位小、参与人数和变量也少,当然容易掌握方向;而重要、复杂的事情跨越时间长、参与人数和变量多,受到诸多方面影响,所以方向不容易把握。
说讽刺,是因为越是重要的事情,更应该重视把握方向,然而方向却很容易混沌不明,放任自己走一步算一步。
方向之所以混沌不明,是因为每个人有各自的立场,因此也就各有不同的方向。各种方向交错、影响,当然头绪就不清楚。一旦别人在他的方向上加重推挤的力量,如果我们把持不住自己的方向,那就很容易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经常出现的状况是,本来你要走一条风雨交加的路,却有人游说你走另一条鸟语花香的途径。走风雨交加的路,一不小心,会摔倒,会沾泥巴,狼狈不堪。走鸟语花香的路,轻松愉快又赏心悦目,还容易有吃又有拿。
我们到底要选哪条?
有人会说,当然是趋吉避凶。说得有理。但现实世界里,更多的状况是没有百分之百的风雨交加,也没有百分之百的鸟语花香。每条路看起来都有得有失。自己选择的原因多,别人游说的理由也多。在这种状况下,又要选哪一条?
因此,如果只是看方向本身,很容易眼花缭乱。
方向最重要的意义以及作用,还是得回过头来和立场一起思考。好比在浓雾中的森林,最好还是掏出罗盘来看看。
立场可以提醒我们,在混沌不明的方向上,究竟应该做什么选择,把持什么方向。
看了罗盘,决定了方向,不保证接下来就一帆风顺了,因为这还牵涉到方法,甚至运气。
但我们对自己的检验,起码应该先放在开始的地方,也就是立场和方向上。看看这两者是不是清楚,是不是一致。如果清楚、一致,那么即使接下来摔得满身泥泞,全身创伤,甚至粉身碎骨,还是可以告慰自己。反之,即使后来的结果风光又丰收,在人前免不了说句侥幸,在人后还是得承认失败。


方法的左右


事情有了方向之后,接着就是处理的方法了。
本来,有了立场和方向之后,方法是自然配合而来的。立场和方向掌握得清楚,方法也就会出现得明白,一气呵成。但是为了练习,也可以把方法和前面谈的立场以及方向分开来思考。
立场是点,必须坚守,因此没有变化的弹性。
方向是由点延伸出的线,只要目标明确,可以有些迂回的调整。
而方法则是由线延伸出的面,需要面面俱到、八面玲珑。
由于方法是面,笼罩的范围最大,因此需要注意的变量最多,牵涉的随机反应也最多。也因此,方法很容易喧宾夺主,一不小心就反而成了我们处理事情的主角,把原先的立场和方向忘在脑后。
因此,谈方法,我们第一个要记住的就是,方法不是单独存在的。方法是由立场和方向而延伸出来的。我们不能为了要面面俱到或八面玲珑,违背了原来点和线所设定的方向。
方法一定要和立场及方向相呼应,其道理可以用医疗来比喻。中医有中医的立场和方向,西医有西医的立场和方向。因此,针对同样一种病症,中医有中医的方法,西医有西医的方法。如果我们决定了西医的立场和方向,却又去使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其结果如何,可以想象。
也许,有人会说,方法应该只挑有效的来用。但,什么才是有效的方法?
每一种方法的使用,都和当事人的立场、方向有关,都因当时的时间、空间以及对象而有别。没有什么绝对有效的方法,就算对另一个人是百试百灵的方法,用到自己身上却可能是百试不灵。
因此,谈方法,第二个要记住的就是,方法绝不能硬去移植、模仿。方法必须是自己想出来的,体会出来的,摸索出来的。
但方法也牵涉到动态层面,需要随机应变。万一我们的个性天生就不适合随机应变呢?这个时候又要怎么体会?怎么摸索?答案是:勤能补拙。随机应变也要事先做好准备。如果能事先把准备工作做得越细,事情变化的可能性掌握得越多,现场的随机应变也就会越有根据。
所以,谈方法,第三个要记住的就是,多算胜,少算输。对事情的了解越全面,越深入,方法也就会越多。
然而,对事情了解的全面和深入程度,又和历练以及见识有关,所以,总难免百密一疏。也因此,立场和方向清楚,并不保证最后会选到一个有效的方法;即使方法有效,但是使用的功力不够,或是运气不佳,照样可能功亏一篑。
但是,如果只是因为历练、见识和功力不够,而在方法的掌握上出了漏洞,事后反省起来还可以有个结论,期许自己以后碰上类似状况,有更大的把握。反过来,如果不是依循一条自己清楚的立场和方向而发展出来的方法,只是人云亦云地使用一个捡来的方法,那么,最后不论事情成败,自己都难以知其所以然,下次碰上类似的状况仍然难以掌握如何应对。
所以,谈方法的第四个重点,就是不要怕历练不足,而要怕没有历练。


惯性的掌控


方法之后,要注意的就是惯性。
惯性,就是指我们碰上某种状况时,习惯性的思考与应对之道。
某些人长期不得意,处于失败的逆境,一定有其方法上惯性的原因。
某些人长期无往不利,处于成功的顺境,也一定有其方法上惯性的原因。
造成失败的惯性要打破,否则,永远不知如何脱离这个反复的漩涡。打破一个惯性思考之后,困难才可能迎刃而解。
造就成功的惯性也要打破,因为,世事不会一成不变,人总会碰上前所未见的问题及状况。不打破惯性,不是容易为人所乘,就是不免故步自封,难免栽跟头。何况,就算没有别人的挑战,每次利用同样的方法都能保证同样的成功,又有什么得意可言?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开始改变惯性,也就是开始改变命运。
命运,因为个性而形成。个性,则因为习惯而形成。所以,改变惯性,就是改变个性的第一步。改变个性,则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临事之际,很多人不求思考、观察、改变自己的惯性与个性,而只求神问鬼,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难移”,也可以解释为“惯性难移”。禅宗大师讲破嘴皮的,也不过就是打破惯性。由此可见,这是件多么艰难的事。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看,从工作中思考这个问题,倒有些比较容易着力的地方。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很容易把惯性与个性混为一谈,不思改变,也不求改变。在工作中,由于有成败的焦点与压力,我们必须把惯性当作一个独立的课题来思考。
一个工作者,最终挑战的,就是自己。挑战自己的最后一关,就是自己的惯性。
挑战惯性的时候,有高低两个标准可以衡量。
低标准,就是破除自己身不由己,总是眼睁睁看着问题一再重演的惯性。
高标准,就是维持住自己一贯成功的行事惯性,却又能每次变化手段与面貌,难以被别人预测。
我很佩服电影导演库布力克。他真是一个永远挑战自己惯性的人。他拍的电影从古代战争,到科幻、到十九世纪的故事、到史蒂芬·金的小说、到越战,从没有重复过自己成功的方法与模式。库布力克一定非常敏锐地观察自己的惯性,并且随时打破。
我也很佩服披头士。他们的音乐总是让人从第一个音符就听得出是他们的作品。而每首音乐又有独特而新奇的生命。
惯性的高标准,在库布力克和披头士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犯错之后


工作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犯错,出现漏洞。
有时候,这些错误和漏洞出现在立场的把握上,有时候出现在方向的设定上,有时候出现在方法的选择上。
有时候,这些错误和漏洞会幸运地被及时发现,只是让你回想起来惊起一身冷汗;有时候,出手才知,已经铸成大错。
面对错误,最忌的是错上加错。千万不要只为补救而补救。只为补救而补救,会彻底陷入方法的盲点,反而更乱了章法,什么荒唐的逻辑都可能设定,什么自欺欺人的借口都可能利用。
结果,名之曰补救,其实只是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创伤。
第一个错误固然可怕,第二个错误才会造成真正的毁灭。出现不可挽救的错误,通常都是因为企图弥补第一个错误而犯下的第二个错误。
佛家有句话,叫作“修行”。
修正而行,说明我们不可能不犯错,重点在于懂得修正而行。但,修正之前总要冷静一下,判断个所以。
通常,在一些小事上,我们很容易接受这种观念。但是一旦碰上大事,或是犯了些自认为极其重大的错误时,就可能像溺水的人一样,觉得再也没有获救的机会,一切原则、是非都丢在脑后,只求自己能有再喘息一口气的机会,什么厚颜无耻、违背良心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也许有人会认为事关利害,哪顾得到是非。但,分不清是非,一定分不清利害。
因此,一旦发现自己犯了错误,脱了轨,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误失而沮丧,而乱了手脚,最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再回到轨道上。
轨道是什么?
就是,原有处理这件事情的立场和方向。
如果发现自己对事情的立场和方向掌握有问题呢?
那就回到事情的基本是非上。
如果发现自己对事情的是非也难以判断了呢?
那就回到生命中一些基本的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