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际eq心理学-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情绪观
吃醋是一种情绪反应,而这种情绪反应从何而来呢?
(1)。 认知评估反应:
此理论认为,情绪是个体对外在事件的评估所致。
事件→评估→情绪反应
例如:看见老虎→我在野外,老虎会咬我→害怕、焦虑(好危险)
看见老虎→我在动物园,老虎很乖地躺在石头边→兴奋(好可爱的老虎)
所以,
吃醋反应是因为个体认为该事件(情境)会导致关系的破裂而产生的恐惧感。
例如:看见女友跟男孩在说话→他们是同学在讨论功课→高兴
看见女友跟班上帅哥说话→糟!他条件比我好,女友可能会被抢走→吃醋
吃醋是因为有竞争者的出现,
而个体评估认为他会导致原有的关系结束因而产生的焦虑与不安感。
(2)。 典型情绪理论:
人的情绪反应可分成六大类:害怕、悲伤、愤怒、惊奇、愉快、爱。
而每种情绪都包含三种成分:前因、反应、以及自我控制。
例如愤怒包括:引发愤怒的事件、
个体对于愤怒的情绪及行为经验、
还有个体对于愤怒的控制。
而吃醋(嫉妒)这个情绪是归属于愤怒这个情绪反应中,
所以它的成分基本上与愤怒是无二的。
(3)。 混合情绪理论:
Don Sharpsteen认为吃醋是一种混合的情绪反应,包含了愤怒、伤心与害怕。
(四)、社会心理学观
社会心理学家探讨的事在社会环境下个体的行为反应。
在关于吃醋的议题中,他们探讨的方向包含:个体系统以及人际历程两部分:
(1)。 自我评价的维持:
自己的女友跟谁出去你才会感到吃醋呢?
若女友只要跟男孩说话你就吃醋的话,那你不是太累的吗?
所以,我们并不是对于每一个“第三者”都会有吃醋反应。
那对于怎样的第三者我们才会吃醋呢?那就要看那位仁兄的斤两了………
我们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自尊系统,
里面包含的一些自己引以为荣的特质(如个性温和,网球打的好……)。
当第三者的特色跟我们的自尊系统内的特质有相同时,
而对方又比我强时,那我就会感到不安了。
但是,当对方的特色与我的自尊系统无关时,那个体也就不以为意了。
所以,吃醋与否还要看第三者他是否会威胁到自己的自我评价。
例如:凯凯跟伟伟是好朋友,而凯凯引以为傲的一点是网球打的好。
一天,凯凯看见伟伟与小鸣去打网球而小鸣的往球技术比他还要好,
因此他就感到不舒服了,很怕伟伟就跟小鸣在一起了而忘了他。
而若伟伟跟端端去打篮球的话,他并不以为意,
因为端端和伟伟毕竟都有各自的生活圈,不是吗?
(2)。 关系中的权力:
在亲密关系中,权力游戏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成分。
在这里指的权力是个人对于关系的控制力。
我们可以发现,在亲密关系中,有的人控制力就比另外一个人还要大,
控制力大的人对于关系似乎不理不睬,
而另外一个人就好象小媳妇般地不断地伺候他,害怕他断绝这段关系。
在关系中,掌握资源多,且不在乎关系结束的人,她的关系权力就比较大。
相对的,对关系涉入多、拥有资源少、害怕关系决裂的人权力就小多了。
而关系权力小的人,自然也就比较容易吃醋了,
毕竟对方的涉入低、资源多,相当有可能会结束原有的关系。
(五)、社会文化观
就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对于吃醋这件事的诠释与表达有所不同。
在法国,似乎相当容易吃醋;而德国人似乎对于吃醋的表现较为内敛。
想想看
想一下你最近的吃醋经验,用哪一套理论可以诠释你的吃醋反应呢?
喔喔!麻烦的事要来啰!
人生本来就是有聚有散,悲欢离合的事不断上演,
在第八章,我们要来看看那些使人际关系恶化的因素。
第八章 恶化期
第一节 冲突
第二节 背叛
或许,我们太过坚持自己的立场, 而忘记了, 我们不是一个人就能生存的; 在过去, 我只一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自以为是地以为听到你的心声; 让我们重新来过吧, 我想从今天起,开始听听你心里的话……
人与人交往并不是完全的顺利,现在让我们来看看,
在交往出现冲突时,
是否能化干戈为玉帛呢?还是从此注定分手的结局?
第一节 冲突
人与人相处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意见不合的现象,
所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虽然大家都认为冲突是不好的事情,尽量避免发生冲突;
但是,一切都是如此称心如意吗?
既然冲突是不可免除的,
也许,我们都应该学学,如何处理冲突而不使关系恶化。
【练习】8-1:过去发生的冲突。
(一)、冲突的等级
冲突依照严重程度可分成五大等级
等级
主要目标
重要假设
情绪状态
沟通模式
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解决它
希望
公开、直接、清楚与真确,以认清双方的共同利益
意见不一
自我保护
必须要妥协
不确定
小心谨慎
竞争
获胜
没有足够的资源分配
挫折与愤怒
策略性的应用人身攻击
争吵
伤害对方
对方不能改变那我也不用改变
敌对与疏离
口是心非、指责,扭曲、不负责任
战争
消灭对方
一定要坚持到底
无望与报复
模糊问题、冲动
(二)、类型
(1)。 假冲突:
一种即将发生的冲突,虽然不是冲突,但是很可能会引发冲突。
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开玩笑(可能是一种情趣,也可能导致争吵),
或者为了一些明知不可兼得的期望而争吵。
例如:小鸣:“明天去打网球。”
小凯说:“你跟我约好去看电影的。”
若他们协商好打完球再去看电影,冲突就不会发生了,
但若他们在争论是谁的事为优先的话,那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2)。 内容冲突:
因信息的正确性而引发的冲突。比如说,争论一些事实。
例如:小鸣:“小中要来打球。”
小凯:“没有呀!他说他要去pub玩耶。”
于是乎,他们就开始争论谁的信息正确。
如果他们把焦点放在同一层次,一切的问题就解决了。
比方说,他们打电话向小中求证。
(3)。 价值冲突:
双方价值观的差异。例如,争论同性恋婚姻的合法性。
(4)。 自我冲突:
若个体将冲突的输赢当作自我价值、自我肯定等的评断。
那他们将会离题,而着重在求出胜负。
【练习】8-2:我与人的冲突类型。
(三)、处理冲突的模式
(1)。 退缩:
在身体上或者是心理上使自己远离冲突的情境。
例如:转头就走、想别的事情而不管对方在说什么。
(2)。 投降:
放弃自己的想法以避免冲突持续。
例如:顺从对方的决议。
(3)。 攻击:
以身体或者是心理上的胁迫来达到目的。
例如:动手打人,要对方顺从。
(4)。 说服:
试图改变对方的态度与行为,以获得和解的方法。
例如:找到很多正向的理由来说明你的看法。
(5)。 讨论:
仔细提出冲突问题的正反面,
双方根据正反面来讨论一个双方都可接受的看法。
例:小鸣要看爱情片(第六感生死炼),
而小凯要看动作片(捍卫颤警),对此他们发生了冲突。
(1)。 退缩:小凯掉头就走,自己去看捍卫颤警。
(2)。 放弃:小凯“好啦好啦!去看第六感生死炼。”
(3)。 攻击:小凯面露杀气地说“去看捍卫颤警,要不要,说一声。”
(4)。 说服:小凯开始说捍卫颤警有多好看以及第六感生死炼是多无聊多无聊。
(5)。 讨论:双方开始分别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将优缺点分析一番以达到共识。
【练习】8-3:处理冲突的策略。
(四)、协商
协商是使用交易协议的方式处理冲突。
关系中的冲突常常是因为两者只能取其一的情境,
是要去看电影还是去听音乐会、是去吃炸鸡还是吃披萨……
以下是一些关于协商的技巧:
(1)。 确定冲突为何:
冲突是否存在?是否可以采用整合的方式处理?
例如;要去打球还是看电影?也许可改为早上打球,晚上再去看午夜场。
(2)。 确定双方可协商的元素是否同等重要:
有时双方的意见并不是在同一个基准点,重要性也不一样。
例如:讨论买哪种车子与去哪里吃饭是不同的重要性。
若放在同一个点来协商的话有失公平。
所以,在协商前要确定双方讨论的议题及意见是否在同一基准点。
(3)。 采取妥协的方式:
先遵循一方的意见,下次再照另一方的意见。
比如说,今天照你的意思去吃炸鸡而晚上由我来选择看哪部电影。
第二节 背叛
你在过去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
当你跟你好友讲一个内心的秘密时,隔天全班都知道这个秘密,
当时你的感觉是……?
当好友做出一些事情会破坏了原有的信任感与忠诚度时,
我们会有被背叛了的感觉。
这种感觉相当不好受,也会让人质疑双方过去的关系。
当有一方破坏以下的因子时,可能会产生背叛感:
(1)。 关系的预期:
我们对关系都有一些期盼(默契),
当对方打破这样的期盼时我们会感到不舒服。
例如:平时都会等对方一起下课时,
当有一天他没出现时,那时就会感到不安了。
(2)。 承诺:
随着关系的亲密,双方开始有一些约定成俗的承诺了,
当对方做出破坏承诺的行为时,我们也会感到不适与不快。
例如:女孩与当兵的男孩约定好要等他退伍,
但是,在退伍的前夕时,男孩收到女孩与邮差结婚的喜帖,
男孩当时感受到了迟来的改变以及背叛感。
(3)。 信任:
当对方做出一些破坏双方信任的行为时,
我们自然而然会感到不快与被背叛了。
因为,互信是关系维系的一大因子,
唯有信任我们才感深入地交谈与互动而不会感到不安。
若这段信任感被打破了,这是多么可怕的感觉呀!
【练习】8-4:背叛的滋味。
冲突!背叛!叫人不得不小心去处理啊! 唉唉!关系恶化之后,继续会怎样发展呢? 最后的 第九章将会给你一个解答。
第九章 解体期
第一节 分手…思念总在分手之后
第二节 孤单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若问人间悲苦事,奈何有缘变无缘。
人生有时是无奈的,
即使自己再如何努力地想挽回些什么,
但是,还是无能为力,只留下些许的遗憾;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
人生悲苦的一面:“人际关系的解体 ”。
第一节 分手…思念总在分手之后
我们的关系并不一定都是如此顺利,
有时,不小心地就走上分手这一条路,
或许是缘已尽,或许是上天给的磨练,
但是,对我们而言还是不希望就这样结束。
分手,或许是一个残忍的话题,
但是,有时在长期的接触后,我们才会赫然发现,相处不如分离。
我想没有人因为分手而不会感到伤心的,
毕竟,双方相处了这么久了。
虽说分手是一种解脱,
但是,分手的伤心难过还是不可避免的。
因而,我们现在来谈谈分手吧。
分手的原因有很多,每种关系的结束都有其主因。
所以在这里不赘言分手的原因,我们将讨论分手的处理、以及分手后的应对方式。
(一)、分手的处理
当我们决定结束关系时,
很可悲的是,我们忘了如何在这段伤痛中成长,而是找理由责备对方……
(1)。 操纵策略:
个体故意显露出严重的不忠,使得对方提出分手的要求。
例如:小华,很早就想跟他女友小乖分手,但是他不想承担关系终结者的角色,
于是乎,小华开始与其它女孩约会,
渐渐地小乖感到他的冷淡以及不忠,于是乎主动提出分手。
(2)。 逃避退缩:
不知道就不会有伤害,
有时个体为了终止一些恼人的关系,于是乎采用逃避的策略,
不接触自然不会感到烦恼。
例如:小凯的母亲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
她不断地左右控制小凯的生活,小凯对此困扰不已。
于是乎,在联考后,他决定填远离家的学校,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摆脱这恼人的关系了。
(3)。 正向沟通策略(我们都受益,但是时间冲淡一切):
刻意地使用正向沟通策略。
我们虽作不成情人但还是可以做好朋友的。
(4)。 坦诚面对策略:
真实地面对问题所在,从这段关系中成长。
例如:“我想你应该知道我们在很多观念上的差异,
我很喜欢你,但是……我们的想法差太多了,
我想我不可能会改变这些想法,而你也有自己的主见,
那,我们现在不如给双方一些时间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二)、分手的阶段:
1。 自己思考关系出了什么问题,再决定是否要提出分手;
2。 提出分手;
3。 跟天下宣告:我们分手了;
4。 自己反省:省思为何分手,在这段关系中,自己如何成长。
【练习】9-1:分手的故事。
第二节 孤单
当夜深人静时,我才会感受到一个人的孤单,
或许,人真的是孤独的,
面对一个人的生活,我要如何自理呢?
不如享受孤单吧!
我们并不是无时无刻与他人相处在一起的,
我们偶而都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
也就是那些孤单的时候!
在孤单的时候,我们要如何自理呢?
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人本孤单,我们唯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看清自己。
【练习】9-2:如何享受孤单。
结束,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人际交往的吸引性
在人与人之间,有的一见如故,有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中间有个吸引力的程度强弱问题。造成人际吸引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长相因素
人们总是倾向于觉得长相有魅力的人。成人更是喜欢长相好看的儿童。总之,人们会自然觉得长相漂亮的人更可爱。但如果没有美的心灵,人们反而会更加厌恶其漂亮的外表。
(二)性格因素
人们对乐观开朗、助人为乐、富于幽默感、有进取精神的人,常常倾慕。因为与这种人相处,能给人带来欢乐。对具有相反性格的人一般来说较嫌弃。
(三)能力因素
人们都比较喜欢聪明能干的人,觉得与能力强的人结交是一种幸福并感到自豪。为此,不少人常拜有某种特殊才能的人为良师益友。
以上三种属于个人品质方面的吸引力。此外,还有以下几种因素。
(四)相近因素
邻近性不仅指居住上的接近,还包括在一些学习和工作场合上的接近,如同桌同学、同办公室、同车间的同事等等,较易结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因为生活空间的邻近,便于了解。
(五)相似因素
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某方面或多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它言简意赅地表明了人际吸引中的相似性的作用。相似因素包括民族、年龄、学历、社会地位、职业、兴趣、观点、修养等方面。
(六)相补因素
在人际关系中,还会发现,人们往往还重视虽与自己不同,但能与自己互补的朋友。因为彼此可以取长补短、各得其所。相补因素在婚姻关系上更为突出,胆汁质的人很可能与抑郁质的人互补;性格恬静的人很可能与活泼好动的人互相吸引。它们会有助于爱情的巩固。
人际交往的错觉性
在以人为对象的交往过程中,往往发生错误的评价,原因是受许多主观因素的干扰:
(一)“优先效应”。众所周知,初次见面的印象,往往是不易消除的,如果第一次印象是好的,那么以后总是以肯定的眼光看待对方,反之亦然。即使对方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很难改变。这就是首次印象的定势作用和后遗作用。
(二)近因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以往甲多次帮助乙,但最近只有一次拒绝了对乙的帮助,于是乙可能就会对甲大为不满。这说明近因对人的影响是较大的。
(三)心境干扰。我们常说,热恋着的人,是透过玫瑰色眼镜来看待一切的;而悲观厌世之人,看到的一切是灰色的。一个人受欺骗,遭受污辱感到绝望时,在她(他)的眼里,人们都是那么丑陋、虚假、无礼和下流。
(四)刻板印象。是对人抱有成见,好就永远好;坏就是永远的坏。记得在极左路线盛行的日子里,一个人只要是右派,不管他多么努力也是无济于事。如果工作有成绩,会被认为是假积极,如果工作消极,会被看作是反动本质的暴露。
(五)迷信权威。谁都知道,没有缺点的人,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名人说的话,也不能句句闪金光。
(六)轻信流言。流言蜚语,可改变人的认识。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七)“晕轮效应”。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最好说明。乌鸦本是“不祥之物”,因爱那个人,连屋檐上的乌鸦都一起爱上了。这种以偏概全的推断方法,就像晕轮或月晕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称晕轮或月晕效应。
(八)从众倾向。当人们的行为或思想观点若与周围的人相悖时,就会有一种威压感。比如,在选举过程中,当大多数人举手时,虽然自己内心不赞成,但也随之把手举起来。再如,当周围的学生都穿上了校服,唯独自己穿花衣服,心理会感到局促不安。
(九)期待干扰。正在等待情人赴约者,会兴冲冲走上前去把人认错,误以为是自己的情人;心急火燎的候诊者,常会误听护士唤自己的名字;急于投宿的人,易于把商店招牌看成旅店招牌。总之,凡是个人期待的事物,就容易接受它,甚至会对现实产生歪曲的反映。
(十)主观意念的干扰。“疑人偷斧”的故事就说明了主观意念的干扰。一位农夫丢了斧,怀疑邻居的儿子偷去了,于是他的言、行、举止都像是偷斧子的。当斧子找到后,一切都正常了。可见,知觉对象始终末变(邻人儿子),变化的只是疑人的主观观念。当错误的念头形成后,便自然地将这个观念投射到知觉对象上,从而主观地增添了原来并不存在的许多东西。
(十一)经验干扰。各人的经验不同,知觉到的事物的特征也会不同。比如,面对图形“M”登山队员将它看成是山峰;木匠容易看成是锯齿;野营者容易看成是帐篷;教师容易看成是字母M。
(十二)以貌取人。人们常说“一俊遮百丑”,人的长相是天生的,很难改变,而道德品质是后天的,是靠自身修养形成的。可是人们常误认为长相好,品质也一定好;其实,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正人君子,体态纤细瘦弱者,也许性格刚强而且坚定。
人际交往的适度性
中国人管犯错误叫过失,“过”之有余,“失”则不足,都不可取,应当恰到好处。在成功的人际交往中,十分讲究适度。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看适度性:
(一)“谢谢”这两个字,如果能够被正确地运用,它就会变得很有魅力。只有当你真心有感谢的愿望时,再去说它,才会令人感到亲切。否则,便成了应付人的“客套话”。要直截了当地道谢,不要含糊地小声嘟哝。指明道姓地一一道谢,比笼统地致谢,显得有诚意。
当你应邀拜访亲朋时,应注意:准时。姗姗来迟,是不尊重主人的表现;提前到达,对方还没作好准备,也会很尴尬。
跟对方交谈应注意得体。不应抢接别人的话头或连续地追问,也不应独占话题;如果对方比较拘谨,不妨随便谈些琐碎的小事,以便打开僵局。如果觉得对方与自己在情趣上相差较远,话题不可深入,适可而止。
(二)第一次“亮相”不能贸然前往。首次印象往往决定着交际的成败‘出场前必须对交际场所的情景、活动内容和参加的人员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你交际对象的职业、爱好、家庭、气质、性格等尽可能了解得详细些,以此,相应地设计好自己的亮相。这点在交际中是不可忽视的。
(三)社交中作介绍时要有分寸。介绍时应先向对方打个招呼,如“请允许我介绍你们认识—下”,介绍名字时,吐字要清楚并作必要的说明。
(四)告别方式也应该适度。如果在宴会里你想早走,不能匆匆离去,应小声向主人表示歉意,对其他客人也要说声再见。
人际交往的阶段性
尽管人际关系的建立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自幼为邻居;有的十年同窗,有的志趣相投;有的同甘共苦……但是,从互不相识到形成友谊,一般总要经历以下三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一)觉察阶段
觉察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前提,谁也不会生下来就有朋友,总是从互相以对方作为知觉和交往对象开始的。在茫茫的人海之中,有的对面相逢;有的擦肩而过,由于没有交往的动机,没有特别注意,时过境迁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有一方已觉察到另—方的存在,并进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