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船王包玉刚传-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便采取了聪明的办法:作壁上观。
1980 年,包玉刚取得了九龙仓闪电战一役的胜利,宣告了船王的“登
陆”行动取得成功,他成为了香港几个为数不多的大不动产拥有者之一。了
解包玉刚的人都知道,包玉刚的目的决不止于此,在适当的时候,他会发动
新的攻势,扩充不动产的拥有量。到了1985 年,包玉刚终于又进行了一次
成功的收购,这次的收购对象则是香港四大英资集团的成员之一——会德
丰。
会德丰在香港可不简单,这是个由英国人乔治·马登1925 年在上海创
立的商行,从1946 年起迁至香港,并得到长足发展,与治和、和记黄埔、
大古等英资洋行平起平坐。
包玉刚与会德丰的创始人乔治·马登早已认识。
50 年代初期,包玉刚与同乡合办联合贸易公司的时候,与马登便有生
意上的来往,为了笼络马登,包玉刚还特意送给他一幅价值不菲的中堂寿轴。
1955 年,包玉刚想买船搞航运,曾专程到伦敦拜会马登,请马登加以
援手。不料精于计算的马登当时并不看好毫无航运经验的包玉刚,在答应借
钱的同时提出许多条件,同样精明的包王刚立即回敬他:“看来不是我向你
借钱,倒象你向我借船。”两人不欢而散。
也许是不打不相识,也许是惺惺惜惺惺,包玉刚和乔治·马登成了莫逆
之交,后来两人还合作搞航运,交往日深。
既然包玉刚与马登既是好朋友,又是生意上的好拍档,按中国人的传统,
朋友妻,不可欺,朋友财,同样也不可贪,那么,传统观念极重的包玉刚为
何要收购马登一手打下的江山——会德丰呢?
原因很简单:此时的会德丰已非昔日的会德丰,它内外交困,面临被海
外财团吞并的险境。
“蓝灯笼”会德丰
经过乔治·马登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会德丰在香港生根、发芽、茁壮成
长,早已成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商业集团之一。在六、七十年代,它红极一
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会德丰主要投资于地产及航运,后来发展到保险、财务、百货、制造业
及贸易,项目繁多。其附属及联营公司分别是:夏利文发展、主福发展、连
卡佛发展、联邦地产、置业信托、会德丰船务以及联合企业等。
根据公布的数字显示,会德丰的经营业绩并不差,但其上市股票却被称
为“蓝灯笼”。
何谓“蓝灯笼”?中国的传统习俗,凡有喜庆之事,必张灯结彩,大红
灯笼高高挂;而只有在办丧事的时候,才挂蓝灯笼。
原来,会德丰的股票,在过去的股市上升浪潮中,永远是上升得最迟的。
当汇丰、太古、和黄一类的蓝筹股上升浪潮接近尾声时,会德丰才慢条斯理
地起动。经验丰富的股民一见到会德丰的股票上升,便知离股市下调的日子
不远了。于是,会德丰的股票成了“蓝灯笼”——股市“玩完”的信号。
会德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其对内对外的作风以及发展策略,令投资
者一次又一次大失所望。
在1972 年,会德丰率先在香港股市发行B 股。B 股面值只及原来股票
(即后来的A 股)的1/10 或1/5,但却和A 股拥有相同的投票权。这样,
部分人只要持有相当数量的B 股(其投入比持有相同数量的A 股少得多),
就可以持有控制权,不必担心别的集团持有获得控制权的股票。B 股股票的
发行及会德丰的一些举动,使股民们觉得公司内有人持有B 股后放心大炒A
股而获利,他们对此大为不满。
除了发行B 股之外,股民们还发现会德丰集团内是控股公司占附属公司
的便宜;董事(或董事家族公司)占上市公司的便宜。其中最为明显的要数
联邦地产。联邦地产公司靠两间大厦(联邦大厦和国际大厦)的租金维持盈
利,长达十数年之久。公司无负债又无发展,盈利年年增加,但股息却纹风
不动,几年下来,联邦地产公司便积下了大量现金。这些现金却长期存于会
德丰母公司,其利息远低于一年的定期存款利息,这样,母公司单在这一项
上就得到了不少收益,而联邦地产却要蒙受利息的损失。
另外一个例子是关于置业信托和连卡佛发展的。会德丰通过这两间公司
拥有的中环大厦,被置地公司看中,以怡和大厦及毕打行进行交换,会德丰
占了很大的便宜。后来,这两幢大厦于1980 年重建成为新会德丰大厦,本
来,此时的置业信托拥有足够的现金,但会德丰却偏要另组“嘉华地产公司”
进行重建,且有接纳多间外面公司参予,其中包括“锦兴置地公司”,它的
大股东也即是会德丰的大股东张玉良。人们一看便知,那时地价狂升,建楼
可取得巨额利润,大股东要分一部份。到了发售时,地价、楼价均跌,又由
拥有大量现金的联邦地产买回大部份。
还有一件事令小股东们大失所望。联邦地产以每股1 元6 角的高价,向
其董事局某成员购入其持有的大量国际城市股票,直到几年后,仍未能收回
投资金额的一半,对此,小股东们觉得分明是被大股东们玩弄于股掌之上,
占了便宜。对此,联邦地产公司董事局却装聋作哑,不作解释。
以上所举的几件事,只是会德丰众多令股民失望的事情的其中几件。对
于这一系的股票,股民们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只形同“鸡肋”的股票,在1985 年的2 月份,却忽然身价百倍,股
价天天见涨。
“过江龙”挑战“地头蛇”
1985 年2 月中旬,香港股市经过一轮急升之后,陷入了“大升后牛皮”
的形态。
投资者对1984 年下半年的股市记忆犹新。7 月23 日,恒生指数尚在747
点,至年底,恒生指数则升至1200 点,升幅达60。6%。
1985 年1 月,李嘉诚的和记黄埔以29 亿元向置地购入港灯之后,股市
冲破1200 点关口,升至1338。42 点。
此后近一个月,恒指多次反复,却再也没能冲破1380 点。正当投资者
和股评家意兴阑珊之时,2 月14 日,忽然传来消息,说来自垦洲的邱德拔
财团,己向马登家族购入14%股权,并准备向其他股东全面收购会德丰股
票,作价A 股6 元,B 股6 角。
这个消息不啻是一支强心针,股市立即止跌回升,2 月15 日,恒指突
破1400 点,以1405。93 收市。
那些持有会德丰股票却视之如“鸡肋”的小股东仿佛见到了天开眼似的,
纷纷将手中的会德丰股票抛出,邱德拔在当天宣布所持有的会德丰股权增加
至23。5%。
不料第二天,市场上又传来了新的消息:会德丰的最大股东张玉良将会
同包玉刚,进行反收购!
这下可热闹了,包玉刚198O 年收购九龙仓的传奇过程对香港的股民并
不陌生,其策划之填密、出价之豪气至今仍是人们引以为成功收购的典范。
事情虽已过去四年多,但其余威尚在,这下可有好戏看了。于是,很多手头
上持有会德丰股票的人士,采取了一个聪明的办法——作壁上观,根据他们
的经验,会德丰这一次绝不会是“蓝灯笼”。
而爱刨根究底的香港市民则对这件事的背景、涉及到的人发生了兴趣:
这邱德拔为何要收购会德丰?马登家族怎么会把股权卖掉?张玉良如何联合
包玉刚进行反收购的?
事情得从80 年代初说起。
那时候,世界航运业衰退,包玉刚已预见到并及时减船登陆,但马登却
被“散装货船景气”的暂时现象所蒙蔽,产生了错觉,以为另一个世界航运
的高潮到来,于是大量造购新船,埋下了负债太多、现金不足的祸根。
到了1983 年年底,会德丰船务公司共拥有船舶29 艘,载重量达139 万
吨,因航运业不景气,负债达21 亿8 千万元,另外,还需付出6 亿8 千万
元才能完成建造中的船舶。
面对长期不景气的航运业,负债累累的会德丰船务公司被迫将所拥有的
船贱卖,并向会德丰洋行及同系公司寻求支持。由于积极卖船,到了1984
年上半年,会德丰船务公司减少了负债5 亿6 千万港元,减少资本承担4 亿
6 千8 百万港元,但同时又出现了亏损6472 万港元。3 月份的时候,甚至传
出消息说会德丰船务公司可能因债务问题而清盘。
会德丰船务公司的困境引发了会德丰的两个大股东——乔治·马登和张
玉良之间的矛盾。
外间一般认为,乔治·马登是会德丰的创始人,自然也是最大的股东。
其实不然。
早在70 年代,会德丰最大股东的位置已被张玉良夺去。
张玉良是30 年代著名商人张祝珊的第四子,日寇侵华期间,张祝珊已
去世,其夫人郭庚带四个儿子南逃到香港,后来以售卖西药发家,并通过投
资房地产使财富在短期内以几何级数暴增,张氏家族遂加入香港巨富一族
中。
张氏家族一直以团结一致、“同居公财”而著称,家族生意的大权由张
玉良掌管。
70 年代初期,张玉良以其下多处物业,交换会德丰股票,从而成为会
德丰最大股东,只因张氏家族一向低调,此事外间鲜有人知晓。直到70 年
代末,张氏家族的主要成员相继去世,家族内证,被新闻界曝光,香港人对
这个富豪家族才有所认识,才知道张玉良是会德丰的最大股东。
张玉良与马登的矛盾,据说起因子会德丰船务公司在最困难的时候,向
拥有10 亿元现金的置业信托公司提出要求,在三年内向其借出9360 万港元,
但置业信托却拒绝了这个要求,迫使会德丰船务公司只好向会德丰洋行借数
百万美元以解燃眉之急。为此,张玉良与马登芥蒂顿生。
长期以来,地产和航运是会德丰的两大投资项目,好比会德丰的两条腿。
到了1985 年,由于航运业仍未见有起色,两条腿便折了一条。这时,又出
现了九七香港回归问题,马登家族和张玉良之间的不和日趋明显。
这时,老马登年事已高,遂把其生意全盘交由独子约翰·马登打理。谁
知小马登无心秉承父业,而且他认为,马登家族只拥有会德丰14%的股份,
在与其他股东不和的情况下,易为他人所利用,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以退为
进,遂秘密将名下股权售给新加坡富商邱德拔。
邱德拔是婆罗洲华裔后人,是马来西亚银行的创办人和大股东之一,与
汶菜国王的父亲交往密切,在东南亚一带声名显赫。他此番收购会德丰,是
想通过会德丰进军香港商界,并建立其霸业。
第二十四章暗藏玄机船王再战显神威
一幅中堂寿轴遗失的故事,也许已隐藏了包氏与马氏最终分道扬镳的
玄机?结局是,包玉刚耗资25 亿港元,意气风发地进驻会德丰大厦,坐进
了顶楼的董事长办公室。
“中堂寿轴”遗落民间
1982 年,香港某报上登出了一条“花边新闻”,说包玉刚30 年前赠与
会德丰已故创办人乔治·马登的一幅中堂寿轴,下慎流落民间,在一古董杂
货摊上售卖,到马登之独子约翰·马登获悉前去购回此宝物时,却发现已被
他人捷足先登云去。
如果真有天意的后,那么这个“中堂寿轴”遗失的故事,也许已隐藏了
包家与马家最终分道扬镳的玄机?
小马登瞒着所有人偷偷把会德丰股权卖给邱德拔一事,令包玉刚感到很
痛心。他认为小马登这样做,既背叛了父亲,也背叛了他。
在包玉刚的传统观念里,对于父辈留下来的产业,不但要好好保留,还
要发扬光大,但小马登对父亲毕生的心血却毫不重视,竟轻易拱手相让。他
同老马登情同兄弟,眼见小马登如此不孝,焉能不气愤?而最令他忍无可忍
的是,小马登要出售父亲留下来的股权,事先并没有知会一声,简直没把他
这个叔叔放在眼里,真太大逆不道了。
对于小马登的秘密行径,最痛心的是包玉刚,而最着急的当数张玉良了。
此时的张玉良虽因“九七”问题已萌去意,但他万料不到小马登会来这
么一着,令他措手不及,若邱德拔收购成功,他将面临破产的危险,这能让
他不着急么?情急之下,张玉良想起了交情不错的地产界巨子李嘉诚。
李嘉诚自1980 年巨资收购了“四大洋行”之一的和记黄埔之后,如日
中天,而后又斥巨资收购另一英资机构——香港电灯。
张玉良找到李嘉诚,一五一十他讲述了自己的处境以及会德丰落入他人
之手的后果,希望李嘉诚买下会德丰。其时,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势力不断
壮大,直逼英资。这时,李嘉诚想起了包玉刚。
一天中午,午餐过后,李嘉诚电话里约包玉刚见面一聊。随即,两位华
资巨头碰面。李嘉诚表示,他目前正忙于其它生意,问包玉刚有无兴趣收购
会德丰。包玉刚在商言商,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划算的投资,于是允诺介入其
中。
却说张玉良,他对包玉刚介入其中,只提一个要求,即包玉刚要彻底收
购,完全控制会德丰,不要在收购成功之后又被对方以高价钱反收购,以致
前功尽弃。对此,包玉刚答应绝对没问题。
另一场震动海内外的收购战又将展开。
包玉刚迎战“过江龙”
1935 年2 月26 日,也就是邱德拔财团宣布收购会德丰之后两天,包玉
刚宣布九龙仓加入会德丰收购战,出价比邱德拔高10%。包玉刚还宣布已
直接或间接拥有会德丰34%股权。
这34%的股权无疑是来自张玉良。
包玉刚提出反收购之后三天,是农历除夕,也是鼠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邱德拔宣布再度提高收购价格,作价A 股7 元,B 股7 角。
这一天收市时,邱德拔宣布持有会德丰股权24。37%,包玉刚则宣布持
有34。17%。相差仅10 个百分点。
接下来是农历新年,停市五天。
一段难耐的沉寂。
一个难熬的新年。
2 月25 日,大年初六,股市恢复交易。敏感的股民预感到正在“较劲”
的九龙仓和邱德拔财团将会有所动作。
果然,九龙仓宣布用现金每股11 元收购联合企业。
联合企业是会德丰的联营公司,其资产账面净值每股17 元,其中部分
是船舶。
其时正值航运不景气,买入有关船舶的股票只会亏本,这一点包玉刚怎
会不知?他看中的是联合企业所持有的6。8%的会德丰股权。这正是包玉刚
的的高明之处:既可以阻止联合企业把这部分股票卖给邱德拔,又可以增持
会德丰股票数。
翌日,包玉刚还没等邱德拔作出反应,又宣布再度提高收购价格,升至
A 股7 元4 角,B 股7 角4 仙。同时又宣布已拥有38%的会德丰股权。
接下来又是一段沉寂,邱德拔迟迟没有作出反应。成熟的投资者己看出
苗头:邱德拔不会再出更高的价钱了。股市终于平静下来。
3 月15 日,包玉刚的财务顾问获多利代表九龙仓宣布,九龙仓持有总
数超过50%的会德丰投票权。
经过18 天考虑的邱德拔得悉此事后,通过他的财务顾问发表声明,正
式放弃收购会德丰的计划,并准备接受九龙仓的建议,把所持有的25%会
德丰股权售给九龙仓。
历时一个月的会德丰收购战终于鸣锣结束,包玉刚耗资25 亿港元,取
得了收购会德丰的绝对性胜利,入主会德丰。
不久,包玉刚意气风发地进驻位于毕打街的会德丰大厦顶楼的董事长办
公室。
会德丰原主席约翰·马登呢,则黯然离开了父亲留给他的王座。
包玉刚收购九龙仓、会德丰,从他个人主观愿望而言,纯粹是商业性的
行为,并非有意针对英资财团。至于外人将他的这种商业行为归结为一种深
谋远虑的政治企图,这种推测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但不失为一个有趣的角度
——因为九龙仓、会德丰、和黄、港灯这些洋行,在英国统治香港一个多世
纪后渐渐落人包玉刚、李嘉诚这些华人财阀手中,恰恰与英国将于1997 年
把香港交还中国殊途同归。
第二十五章港龙渣打竟成平生两败笔
如果说,投资港龙的失败,打破了包玉刚建立空中王国的美妙构想,
那么,投资渣打的失利,则使他重温银行家之梦彻底粉碎。若干年后,包
玉刚说:“我平生只做了两件失败的事。。”
包玉刚收购九龙仓和会德丰,被人们称为香港有史以来两宗最大的收购
战役。
之后,他又以其海派作风,投资于渣打银行和港龙航空,赢得了“白骑
土”之称。然而,这两次耗资不菲的收购战,并未为包玉刚带来任何经济上
的收益,相反,还使他的锐气受到一定挫伤。
若干年后,包玉刚对友人说:“我平生只做了两件失败的事:一件是投
资渣打;一件是投资港龙!”
投资港龙
包玉刚1980 年以21 亿港元收购九龙仓、1985 年以25 亿港元收购汇德
丰,创下了香港收购史上规模最大的记录,也成功地把他的海上王国转移到
陆上。
有道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包玉刚乘胜追击,在收购会德丰
同年的10 月,投资一新建航空公司——港龙航空公司。
“人往高处走”,这句话用在包玉刚身上可谓最贴切不过了。两次收购
战大获全胜,使他信心倍增。怀着对香港前途的美丽憧憬,包玉刚决定建立
他的“铁翼雄师”,使已在陆上站稳了脚跟的事业,再往更高处发展,冲上
云霄,建立空中王国。
然而,这一次幸运之神没有降临。
包玉刚注资两亿港元进港龙航空,并取得37。8%的股权,四年之后,
又将股权悉数让出,亏损逾亿港元,为他的投资“威水史”留下第一块污点。
对港龙的投资为什么会失利呢?这还得从港龙成立说起。
1985 年7 月以前,香港一直只有一家航空公司,就是由英国财阀施怀
雅父子掌握着控制性股权的太古洋行控制的国泰航空公司。
施怀雅家族是香港顶尖儿的几位外籍超级富豪之一。早在1869 年,施
怀雅家族便在香港创业,发展至今,已把持着香港的航空、地产及船坞业的
命脉,财产估计超过100 亿港元。
施怀雅家族掌握着控制性股权的太古洋行,是香港最大的四个英资洋行
之一,1948 年,太古洋行取得国泰公司的控制权后,便迅速成长壮大,发
展一日千里,在其后30 年中,国泰一直垄断着香港的航空业。
80 年代初,作为东南亚航空枢纽的香港一跃而起,压倒了西德的法兰
克福而成为世界上最大运货量的空运站,它的眼务网不仅遍及东南亚,还布
满中东、欧美、大洋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香港的航空业成了企业巨子们
觊觎的肥肉。这些企业巨子当中,就有包玉刚和被称为“毛纺大亨”的曹光
彪。
包玉刚在早些时候已有所动作,投资于国泰航空,并出任董事。而曹光
彪则是在1984 年10 月《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之后才有所行动。
《中英联合声明》中,关于航空业的说明是这样的:“在香港注册并以
香港为主要经营地的航空公司与民用航空有关的行业可继续经营。”这是一
个极具诱惑力的说明,它使以纺织业起家的曹光彪下决心到香港的空中分一
杯羹。
1985 年7 月,由曹光彪牵头筹组的港龙航空公司宣布成立。但据传闻,
港龙有中资背景。这一点并非没有根据。
前新华社香港分社的一位负责人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在大陆或香港成
立一个航空公司,以刺激中国民航改进并吸收外界经验。港龙航空公司就是
在此设想下,并在国务院和香港新华分社支持下,由港澳国际投资公司与曹
光彪合作,在香港创办的。”
由此看来,中共原是想借新成立的航空公司刺激中国民航改进其服务,
与曹光彪发展航空业的想法不谋而合,二者一拍即合。
然而,港龙航空从创办之初起就似乎注定了要历尽磨难。
究其原因,可能是曹光彪当初太吹嘘港龙的中资背景有关。那位新华社
香港分社负责人的说法是:“开始时,曹光彪吹嘘公司的中国政府背景,招
致英国航商及港英政府注意,立了新法,限制香港新的航空公司成立。并以
港龙非英资,不符合香港法规为由,迟迟不予批准。”
在这种情况下,那位新华社香港分社负责人想到了一位“老友”,他就
是刚刚收购完会德丰的包玉刚。
包玉刚是在1963 年就加入了英籍,用他的话来说是为了生意上往来的
方便,没想到二十多年以后,他的这个英国国籍让他作出了一次毁誉参半的
投资举措。
1985 年,包玉刚在大举收购会德丰的同时,在中国大陆也有数目可观
的投资,并与中国的政要如邓小平等过从甚密,与姬鹏飞、许家屯等人更是
私甚于公的朋友。
许家屯亲自出马,请包玉刚出任港龙董事会主席,包玉刚连同已入英籍
的曹光彪之子,两者占股50%以上,使港龙成为英资为主的航空公司。至
此,港英政府才正式批准港龙成立。
第一宗失败的投资
包玉刚注资港龙,是希望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