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巨浪-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是如此,四艘战列舰在与对手独自交战地时候,都出现了命中点偏向前方的现象。
打到八点五十分的时候,“太祖”号击中了对手五次,却被对手打中了七次。显然,“太祖”号不但挥失常。还被对手压着打。
在五次命中中。只有一枚穿甲弹在舰体内部水线以下部位生爆炸,并且在“新罕布什尔”号左侧的舰体上撕开了一道长达八米的裂痕。导致其左侧五个舱室进水。另外,四枚穿甲弹中。除了第一枚之外,另外三枚全都落在了“新罕布什尔”号的上层建筑上。其中二枚打穿了水平装甲,并且在舰体内生爆炸,摧毁了其左舷上地三座副炮炮塔。另外一枚没有能够击穿水平装甲,最终在距离水线还有好几米地地方生爆炸,在舰体上层建筑的左侧炸出了一个大缺口。
显然,“新罕布什尔”号受到地创伤并不严重,“太祖”号的情况则完全相反。
挨地七枚穿甲弹中,有三枚击中了舰体,且在舰体内部水线以下部位生爆炸。不幸中的万幸是,三枚穿甲弹命中点地间隔距离都在二十五米以上,因此创伤都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最终,在舰体右侧近三分之一的舱室进水的情况下,舰长不得不下令向左侧的五个舱室注水,以保证舰体的右倾角度不会对主炮射击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四枚穿甲弹中,有三枚砸中了舰体的上层建筑,且都在击穿了水平装甲之后生爆炸,其中一枚还炸坏了一号蒸汽轮机,导致“太祖”号丧失了四分之一的动力。另外还有一枚穿甲弹击中了丙炮塔,幸亏当时通往弹药舱的防火门处于关闭状态,不然这枚穿甲弹造成的损伤将要严重得多。
很明显,“太祖”号不是“新罕布什尔”号的对手。
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之外,恐怕还与运气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太祖”号能够打掉对手的一座炮塔,或打掉对手的火力指挥中心,而自身的主炮又没有受到损伤,恐怕不但不会挨那么多的炮弹,还会收获更多的战果吧。
“熹宗”号与“俄亥俄”号的决斗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作为第11舰队中,先接受换装新式主炮的战列舰,“熹宗”号有充足的时间对主炮进行调试校准。另外,该舰的主要军官,特别是枪炮部门的军官都没有缺失。在上一次海战中,“熹宗”号就有着惊人的表现。除了运气不如“太宗”号之外,在绝大部分时候,“熹宗”号的命中率都是第11舰队四艘战列舰中最高的。
战斗打响后,“熹宗”号就收到了第一个战果。
据后来的调查分析,最先击中“内布拉斯加”号的那枚穿甲弹就很有可能是从“熹宗”号的一门主炮中打出去的。当然,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这个战果被记在了第11…1主力编队的头上,成为了集体战果。
转移目标之后,“熹宗”号仅用了二轮齐射就重新开始威。
第八轮齐射的时候,“熹宗”号成为了继“太宗”号之后,第二艘取得独立战果的战列舰,命中“俄亥俄”号的时间为八点十一分。
穿甲弹砸在了“俄亥俄”号的舰甲板上,与“太宗”号,以及“太祖”号第一个独力战果的命中点很接近,只是更加靠近炮塔。据后来获得的美军资料,这枚穿甲弹在隔离装甲的前面爆炸,虽然弹片没有击穿厚度接近三百毫米的隔离装甲带,但是猛烈的爆炸冲击波直接震坏了附近的三块装甲甲板,并且影响到了后方的整体式炮塔,使得“俄亥俄”号的A炮塔只能指向舰体左侧。最终,美军战舰上的损管人员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切除掉了弯曲变形的装甲之后,才使A炮塔能够自由转动。
仅仅三分钟后,“熹宗”号取得了第二个独立战果。
这次穿甲弹落在了“俄亥俄”号司令舰桥的左侧,虽然没有能够击穿厚达四百四十五毫米的装甲,但是却震伤了司令舰桥,以及上下二层甲板内的官兵。万幸的是,“俄亥俄”号不是旗舰,司令舰桥内只有几名负责与旗舰联络的军官。
八点二十分左右,“熹宗”号挨了第一枚穿甲弹。
炮弹落在了其甲炮塔左侧,并且击穿了水平装甲,最终在包裹着弹药舱的装甲外生爆炸。因为“皇帝”级乙型战列舰没有采用整体式炮塔,所以弹药舱的保护装甲做得非常厚实,且炮弹爆炸后,只是震伤了弹药舱内的几名官兵,并没有造成更大的破坏。相反,如果采用的是整体式炮塔,这枚穿甲弹就足以让整座炮塔丧失作战能力。
打到第十二轮齐射的时候,“熹宗”号收获了二个最重要的战果。
第一枚穿甲弹准确无误的击中了“俄亥俄”号舰桥的顶部,在穿透了厚度不到二百毫米的装甲之后,砸毁了火力指挥中心,然后又穿透了罗经舰桥上下两层甲板,最终在航海舰桥内爆炸。
航海舰桥是战列舰上最重要的指挥中心,不管是不是旗舰,舰长一般在航海舰桥内。
也就是说,这枚穿甲弹直接炸死了“俄亥俄”号的舰长,还炸死了包括大副在内的十多名军官,导致“俄亥俄”号失去了统一指挥。另外,在主火力控制中心被摧毁之后,该舰上的三座炮塔只能独自为战。
第二枚穿甲弹击中了C炮塔的正面装甲的下沿处,弹开后砸开了露天甲板,最终在击中水平装甲后生爆炸。虽然没有能够击穿水平装甲,也没有能够进入弹药舱,但是穿甲弹爆炸之后导致数块水平装甲卷曲变形,卡死了C炮塔,使其无法转动,也就无法瞄准目标,相当于失去了作战能力。
打到这个时候,“熹宗”号的优势已经很明显了。
到八点五十分的时候,“熹宗”号总共就挨了三枚炮弹,且没有一枚击中舰体,都在上层建筑内部爆炸,除了使舰面显得很破败之外,对其战斗力并没有太的的影响。
相反,“俄亥俄”号至少被十一枚穿甲弹击中,其中至少有四枚穿甲弹击中了舰体,并且在水线以下部位生爆炸,最终导致战舰左侧近三分之一的舱室进水。因为二副没有及时接管战舰的指挥权,也就没有及时下令向战舰右侧的舱室注水。结果在二副走上指挥岗位的时候,“俄亥俄”已经向左倾斜了大概六度。
另外,除了C炮塔失去了战斗力之外,A炮塔的战斗力也打了折扣。
也就是说,“俄亥俄”号仅有一座主炮炮塔能够正常作战。
当然,从根本上讲,“熹宗”号靠的不仅仅是犀利的主炮,还有运气。如果不是那几枚命中点非常精确的穿甲弹,恐怕“熹宗”号也难以获得如此理想的战绩吧。
第十二卷 胜利之途 第三十一章 … 疯狂对轰
相对而言,“安宗”号与“俄勒冈”号的决斗不但更加激烈,也更加残酷。
因为都排在编队的最后面,所以“安宗”号与“俄勒冈”号的自主权更大,机动范围更加广阔,甚至可以根据战术态势调整航行速度与航行方向,而不用担心对编队里的其他战舰造成影响。
战斗打响之后,“俄勒冈”号就立即主动向“安宗”号逼近。
显然,“俄勒冈”号的舰长与斯普鲁恩斯有同样的认识,在距离较远的战斗中,面对配备了七十二年型四百毫米舰炮,并且使用的是威力极为强大的新式穿甲弹的敌舰,“衣阿华”级战列舰没有多少优势可言。要想获胜,就得缩短交战距离,使双方的命中率都提高。“衣阿华”级战列舰有更为出色的综合生存能力,挨几枚炮弹的影响并不大。相反,对手都是第一代与第二代快速战列舰,综合生存能力远不如“衣阿华”级战列舰。在此情况下,如果双方挨同样多的炮弹,肯定是“衣阿华”级坚持到最后。
如果说斯普鲁恩斯顾忌到舰队的整齐性,不敢大角度逼近对手,那么“俄勒冈”号的舰长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只要不冲得太快,挡住前方战舰的射界,他就能够选择更大的转向角度,以更快的速度缩短交战距离。问题是,“俄勒冈”号遇到了一个并不简单地对手。
作为最后一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安宗”号服役之后,就一直在第一舰队服役,并且参加了数次重大海战,只是其表现只能算得上是中规中矩。比起之前在第一舰队服役,随后转到第三舰队担任旗舰的“英宗”号,比起现在作为第四舰队绝对主力的“武宗”号,乃至比起已经战沉的“光宗”号,“安宗”号都不算出色,甚至有点默默无闻。
如同人一样。战列舰也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命运”。
只是,决定战列舰“性格”与“命运”的,不是战舰本身,而是在战舰上服役的官兵。同样的,战舰地经历又反过来影响到了战舰上的官兵。如同“太宗”号,因为其辉煌的战绩,不管官兵换了多少,该舰的特色一直保留了下来。
既然战舰有“性格”,有“命运”。自然就有不会轻易“认命”的战舰。
重新披挂上阵之后,“安宗”号的表现多多少少都有点出人意料。在白佑彬返回第一舰队之前,“安宗”号的故障率就是第11舰队四艘战列舰中最少的,而在训练中。“安宗”号的表现也是最佳的,随后在“第二次中途岛海战”中,“安宗”号连续重创美军三艘大型巡洋舰。其交战对手也是最多地。只是。“安宗”号的运气一直不怎么好,在连续重创三艘敌舰的情况下。竟然没有击沉一艘!
眼见着同舰队里的其他战列舰都收获了战果,“安宗”号上地官兵能稳得住气吗?
战斗打响后。“安宗”号最先完成了对“内布拉斯加”号的“五连射”,随后又最先找准了对手。并且第一个向新选定的目标开火,其第六轮齐射地时间比“太宗”号还要早大概半分钟。
对“俄勒冈”号地前三轮齐射并没有收到战果,可是到第四轮齐射时,一下就收获了二个战果。
第一枚穿甲弹照样命中了“俄勒冈”号的舰首,第二枚穿甲弹则打中了“俄勒冈”号地后舰桥。显然,这两枚分别从甲炮塔与丙炮塔的主炮内打出地炮弹都有点偏,只是前者偏向了舰首,而后者则偏向了后舰桥。
相对而言,这二枚穿甲弹收到的效果都不怎么样。
此时,“俄勒冈”号正以接近三十度地夹角向“安宗”号逼近。
八点二十一分,“安宗”号再次连续收获了二个战果。
由此可见,“安宗”号的运气也是时好时坏。坏的时候,在已经打出了跨射的情况下,连续好几轮齐射都没有奏效。好的时候,则在一轮齐射中命中对手二枚穿甲弹。
这次,二枚穿甲弹的命中点分别在“俄勒冈”号的舰桥下方舰体,以及C炮塔左前方。二枚穿甲弹都击穿了水平装甲,并且在舰体内爆炸。因为前一枚穿甲弹的命中点较高,所以爆炸点在舰体的水线以上部位,而后一枚穿甲弹的命中点较低,所以爆炸点在舰体水线以下部位。
直到此时,“安宗”号才算真正重创了“俄勒冈”号。
只是,面对生存力极为强大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仅仅一枚在舰体水线以下部位爆炸的穿甲弹还无法使其丧失作战能力。
到八点二十五分的时候,双方的距离已经缩短到了一万八千米。
“俄勒冈”号也在这个时候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用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弹让“安宗”号尝到了皮肉之苦。
这枚穿甲弹爆炸产生的碎片飞起了上百米高,而且爆炸的火球非常明显。当时,就连“太宗”号的白佑彬都以为“安宗”号的弹药库被击中了。实际上,十六英寸穿甲弹根本没有击中“安宗”号的弹药库,反而因为着角太大,连“安宗”号的水平装甲都没有击穿,最终在舰体外发生爆炸,火球也是穿甲弹本身携带的炸药产生的。
这确实是“皮肉之苦”。挨了炮弹之后,“安宗”号的舰长加大了战术机动范围,并且在不断的改变着战舰的航行速度。结果,在接下来的几轮齐射中,“安宗”号再次霉运连连,别说击中对手,就连近失弹都没有打中几次。
到八点三十五分的时候,双方的距离已经缩短到了一万五千米。
在这个距离上,穿甲弹几乎可以直接轰击对手的主装甲带了。当然,炮手也都调整了瞄准点,纷纷压低了炮口。为了确保能够击穿对手的主装甲带,“安宗”号的炮手没有使用标准穿甲弹,而是继续在消耗昂贵的复合穿甲弹。相反,“俄勒冈”号上的炮手则选择了只有一千公斤出头的标准穿甲弹,没再使用一千二百多公斤的重型穿甲弹。
最重要的是,在一万五千米的距离上,双方的副炮与速射炮都不用“闲置”了。
伴随着主炮的怒吼,两艘战列舰上的副炮与速射炮也纷纷加入了战斗。
虽然一百五十毫米(六英寸)的副炮与一百二十七毫米(五英寸)的速射炮不管在多远的距离上都不可能击穿战列舰的主装甲,但是这些射速更快的火炮却能对战列舰上,暴露在舰体外的设备构成巨大的威胁。
战斗中,副炮一般用来对付敌人的副炮,而速射炮则用来对付敌舰上的关键设备。
比如雷达天线,以及了望塔。
当然,在战斗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主炮。
此时,复合穿甲弹的优秀性能彻底的表现了出来。
很多人都认为复合穿甲弹是用来取代重型穿甲弹,主要用于远程作战的炮弹。实际上,这个理解不但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因为炮口初速更高,复合穿甲弹的弹道更为平直。为了加强远程穿甲能力,设计师对弹体结构做了调整,使其在进行远程交战时,炮弹在飞行末端因为稳定性降低,阻力增大,从而使弹道变得更为陡峭。这一设计特点,对近距离交战根本没有影响。换句话说,只要炮弹的飞行速度在稳定范围之内,其弹道都非常平直。因此,复合穿甲弹在近距离交战中的威力不但超过了重型穿甲弹,甚至超过了标准穿甲弹。战争中,帝国海军主要在远程交战中使用复合穿甲弹,而很少在近程交战中使用,不是因为复合穿甲弹的性能不够好,而是其价格昂贵,配备给每艘战舰的数量非常有限,所以只要标准穿甲弹足够对付敌舰,舰长或者枪炮长就不会选择使用复合穿甲弹。
在接下来的十五分钟之内,“安宗”号与“俄亥俄”号都承受了暴风骤雨般的炮击。
据后来统计,“安宗”号在此期间一共挨了十七枚十六英寸穿甲弹,另外还挨了至少一百八十九枚五英寸与六英寸穿甲弹。“俄勒冈”号则至少挨了二十一枚复合穿甲弹,以及二百二十三枚一百五十毫米与一百毫米炮弹。
遭到这么多炮弹的轰击,不管是“皇帝”级乙型战列舰,还是“衣阿华”级战列舰,其结果都将极为悲惨。
当时,“俄勒冈”号左侧舰体上挨了至少八枚穿甲弹,近三分之二的隔舱进水,舰长不得不下令向右侧一半的舱室注水,以保证平衡,结果在无法为抽水机提供足够电力的情况下,该舰的露天甲板几乎被海水淹没。
“安宗”号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在右侧舰体挨了五枚穿甲弹之后,舰长只能向左侧的隔舱注水,导致舰体下沉近四米。结果,只要航速接近二十节,其舰体就会被海水淹没。幸运的是,“安宗”号上已经配备了独立发电机,因此可以为抽水机提供充足的电力。
战斗打到这个时候,“安宗”号与“俄勒冈”号都到了战沉的边缘。
同样的,交战双方的另外六艘战列舰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双方都拼了命的想干掉对手,想获得这场海战的胜利。
此时此刻,对交战双方的指挥官而言,能否坚持下去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第十二卷 胜利之途 第三十二章 … 拼死坚持
五十分钟的激战,确实在考验着交战双方的指挥官。
因为“太宗”号上没有为舰队司令官准备的避难所,所以白佑彬一直呆在司令舰桥内,他也因此时刻与其他战舰保持着联系,能够及时的获得战果与战损报告。
“太祖”号的疲软表现,“熹宗”号的英勇奋战,以及“安宗”号的勇猛无畏,无不牵动着白佑彬的神经。相对而言,旗舰“太宗”号的处境还要稍微好一点,可是谁又能够保证“太宗”号的司令舰桥不会被炮弹击中呢?
同样的,斯普鲁恩斯受到的压力丝毫不比白佑彬低。
当对方的穿甲弹一次又一次的击穿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的装甲,在舰体内爆炸,造成官兵伤亡,舰体损伤的时候,斯普鲁恩斯不但惊叹对手所使用的新式穿甲弹的强大威力,也不得不感叹对手高得吓人的炮击命中率。可是,最让斯普鲁恩斯担心的还是能否坚持到最后。
双方都有四艘战列舰,都不想让步。
在此情况下,谁先损失一艘战列舰,谁就会输掉这场战斗。
显然,谁都输不起这场海战。
对交战双方来说,保全实力,见好就收,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八点五十五分,就在斯普鲁恩斯与白佑彬都在考虑着什么时候转向撤出战斗的时候,从编队后面传来的爆炸闪光让两人都吓了一跳。随即,两人几乎同时收到了编队里三号战列舰来的报告。
“安宗”号爆炸起火!
“俄勒冈”号爆炸起火!
如同二位拼死决斗的巨人一样,在拼出了全部力量的同时,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安宗”号的爆炸点位于舰桥前方,肯定是乙炮塔地弹药库被击中了。顺着扬弹通道冒出来的高温高压气体不但在瞬间内杀死了炮塔内的二十多名炮手,还将炮塔地顶部装甲板抛入了空中。爆炸产生的碎片直接砸向了后面的舰桥,导致舰桥内包括舰长与大副在内的数十名官兵伤亡。
更严重地是。爆炸点在舰体底部,不但在水线以下,还接近龙骨。
即便战舰没有因此而断成两截。可是在猛烈的爆炸之后,“安宗”号地战斗生涯也走到了尽头。
“俄勒冈”号的爆炸点位于后舰桥后方,显然是其C炮塔的弹药库被穿甲弹直接击中,且穿甲弹在弹药库内爆炸。然后引爆了弹药库内的炮弹与射药。从爆炸产生的火球可以推断,爆炸点肯定在弹药库的最下层。也就是安放射药的地方。显然,射药爆炸产生地破坏力远远超过了炮弹,不但导致整座炮塔被炸飞,还使舰体的露天甲板与水平装甲彻底断裂,甚至导致舰体断裂。
显然,“俄勒冈”号受到地损伤比“安宗”号严重得多。
从后来的调查来看。从“安宗”号上打出地复合穿甲弹不但击穿了“俄勒冈”号的主装甲带。还在穿透了三层隔离舱地舱壁之后,打穿了包裹在炮塔外面的。厚度超过了二百毫米的装甲,进入了第二层弹药舱。在撞上扬弹通道之后,改变方向。进入了弹药舱的最下层,最终才生爆炸。
一路上,复合穿甲弹至少击穿了厚度超过六百五十毫米的装甲!
由此可见,复合穿甲弹在近距离交战时的威力有多么的恐怖。如果换成了标准穿甲弹,最多打穿“俄勒冈”号的主装甲带,在撞上了保护炮塔的装甲之后就会生爆炸,而不可能在弹药舱内生爆炸。
除了舰体断裂之外,“俄勒冈”号的四根推进轴都被炸断,一下丧失了所有动力。
当然,“安宗”号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弹药库爆炸之后,其航行速度一下就降低到了四节以下,几乎等于丧失了所有动力。
短短五分钟之内,白佑彬与斯普鲁恩斯都收到了大量情报。
现在,两位指挥官都面临着考验。这次,斯普鲁恩斯的反应稍微快了一点。
九点不到,斯普鲁恩斯就下达了左转二十度,将航速降低到二十节的命令。
显然,斯普鲁恩斯不打算就此放弃,在确定对手也损失了一艘战列舰之后,他仍然要与白佑彬拼个高下。
在美军舰队开始转向之前,白佑彬也下达了几乎同样的命令,只是将航速提高到了二十二节。由此可见,白佑彬没有想过要撤出战斗,不然就应该将航速提高到二十八节。他仍然打算与对手决战,只是要尽量保持距离。
“安宗”号的遭遇已经说明了问题,在距离缩短之后,对第11舰队没有任何好处。
九点过五分,斯普鲁恩斯下令将航速提高到了二十四节,并且将转向角度增加了二十度。
此时,“太祖”号遭到重创的弊端显现了出来。
在损失了一台蒸汽轮机之后,即便通过改变方向舵的角度,可以弥补战舰向左侧偏航的问题,可是“太祖”号的速度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达到二十四节,能够达到二十二节,已经算是非常不容易的了。
更严峻的是,此时此刻,白佑彬绝不能做出壮士断臂的决定。
如果丢下“太祖”号,他就将输掉这场战斗,而他绝不能输掉这场战斗。在加速无望的情况下,白佑彬做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
九点过十分,他就果断下令将航速降低到十四节,同时保持原有航向。
在以十四节的速度航行的时候,战列舰的炮击命中率至少能够提高三成。对于正在激烈进行的战斗而言,如果击中对手的炮弹多出三成,就将决定整个战斗的胜负。
这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