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巨浪-第2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让郑恩博感到很不解,更让他头痛的是,第11舰队到现在都没有发出消息。这表明,第11舰队还没有找到第51舰队。
果真如此。第51舰队到哪里去了呢?
即便没有白佑彬考虑得那么全面,郑恩博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斯普鲁恩斯除了在等待第11舰队出现,准备突然袭击第11舰队之外,就只有可能正在朝着第31舰队杀来,准备绕到第31舰队的后面。或者侧面,与美军第三舰队夹击第31舰队。
十点不到,郑恩博将手里最后四艘驱逐舰派了出去。
现在他不得不考虑第51舰队出现在南面地可能性,果真如此,第31舰队将别无选择,只能以最快的速度向北突围,争取与第11舰队会合,其他方向都是死路。
其实,不管是白佑彬。还是郑恩博。都没有准确预料到斯普鲁恩斯遇到的麻烦。
此时,在“衣阿华”号上的斯普鲁恩斯比他们二人都要焦急。
自从努美阿沦陷之后。斯普鲁恩斯就预料到,明帝国海军下一步很有可能进攻斐济群岛。然后南下攻打新西兰,最终才进军澳洲大陆。
随后发生地事情基本上都与他的猜测吻合。
只是。随着第11舰队重新成军,且将整编地点选择在了高雄,而不是那霸,就已经表明明帝国海军正在加快推进西南太平洋上的进攻行动。当时,斯普鲁恩斯就向尼米兹提出,明帝国很有可能在三月份攻打斐济群岛。
只不过,斯普鲁恩斯还是低估了明帝国海军的决心。
当第11舰队到达达沃之后,情况已经很明显了。此时,不但尼米兹受到了来自白宫的压力,斯普鲁恩斯也感受到了敌人的威胁。
随后发生地事情,多多少少都超过了斯普鲁恩斯的估计。
直到明帝国的五支舰队出现在了布里斯班与悉尼外海,并且炮击了这二座澳洲大陆东南地区最重要的港口,美军才猛然醒悟了过来。
当时,绝大部分美军将领都认为明帝国会直接攻打澳洲大陆。
其实,在攻占了新喀里多尼亚,以努美阿为跳板,明帝国海军已经具备了攻打澳洲大陆的基础条件。如果不是准备在澳洲大陆东南地区登陆,明帝国海军甚至可以借助莫尔兹比,在澳洲大陆东北沿海地区上岸。
此时,只有斯普鲁恩斯仍然相信明帝国的真正意图是进攻斐济群岛,而不是澳洲大陆。
当时,他甚至说服了尼米兹,让尼米兹按兵不动。
可是,斯普鲁恩斯能够说服尼米兹,却不能说服金上将,也不能说服总统。
在总统的严令下,尼米兹不得不让斯普鲁恩斯率领刚刚完成整编的第51舰队出发,前往西南太平洋,为正在澳洲大陆上坚守的麦克阿瑟提供支援。
只不过,尼米兹给了斯普鲁恩斯一项非常大地权力:临机决断。
也就是说,斯普鲁恩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舰队地行动,而不必理会第三舰队,以及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官的命令。
也正是如此,斯普鲁恩斯选择了前往斐济群岛,而不是前往澳洲大陆。
当然,他地理由也很简单:舰队的续航力不足以到达澳洲大陆,必须在斐济群岛进行燃油补给。
只不过,斯普鲁恩斯选择地补给地点不是斐济群岛,而是萨莫亚群岛的帕果帕果。
显然,斯普鲁恩斯地这一决策非常正确。在他离开珍珠港大概五天后,就收到了尼米兹发来的消息,之前在斐济群岛与威利斯·李指挥的美军第31舰队遭遇,后来参加了炮击悉尼行动的明帝国海军第31舰队;以及从达沃出发,参加了炮击布里斯班的明帝国海军第11舰队已经离开了炮击海域,去向不明。
根据这一条情报。斯普鲁恩斯就断定,对方的目的不是进攻澳洲大陆。
他甚至意识到,对方的目的不是攻占斐济群岛,而是要借此机会消灭哈尔西的第三舰队。以及远道而来地第51舰队。
只是当时第51舰队已经到达了明帝国控制的图瓦卢群岛东部海域,为了避免暴露行踪,斯普鲁恩斯没有发出电报。
直到七日凌晨,在到达了帕果帕果的时候。斯普鲁恩斯才用驻军的电台发出了电报。
只是,此时发出电报已经晚了。
威利斯与蒂里特已经在斐济群岛东南会合,并且转向驶往群岛东北海域,准备与第51舰队会师。更要命地是,威利斯与蒂里特的行踪已经暴露。如果此时威利斯与蒂里特转向离开,肯定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到时候。敌人肯定会集中力量干掉威利斯与蒂里特,然后攻打斐济群岛。在此情况下,不管第51舰队能否力挽狂澜,美军都将输掉这场战役,而且还将丢掉斐济群岛。
也就是说,斯普鲁恩斯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他必须南下与白佑彬,还有一直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动的郑恩博决战,帮助哈尔西掌握制海权,守住斐济群岛。
没有选择的余地。并不等于没有转圜地空间。
完成燃油补给之后。斯普鲁恩斯就让舰队将巡航速度降低到了十六节。
此时已经不用急着赶往战场了,即便不去想。斯普鲁恩斯都知道,第11舰队与第31舰队已经到达了斐济群岛。而且正在等着第51舰队。他们迟迟不向威利斯与蒂里特下手,就是不想打草惊蛇。也不想在战斗打得正激烈的时候遭到第51舰队的突然袭击。或者说,对手还不知道第51舰队的行踪。
当然,斯普鲁恩斯也不是没有获胜的机会。
如果能够确定第11舰队,或者第31舰队的行踪,同时隐蔽到达战场,然后让威利斯与蒂里特主动挑战某一支舰队,就能为第51舰队创造反败为胜的机会。当然,这得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第11舰队与第31舰队分开行动,没有聚集在一起。
因为斯普鲁恩斯对战场情况还不是很了解,所以他才放慢了前进的速度。
从此来看,斯普鲁恩斯的处境也很尴尬。即便第51舰队能够晚十多个小时到达,只要迟迟不出现,对方就有可能下狠手。最要命地是,第11舰队与第31舰队一直没有出现,其行踪非常隐秘。如果对手不出现,第51舰队贸然进入战场,结果将不堪设想。
如果真要让斯普鲁恩斯选择,他肯定会离开战场,返回珍珠港。
问题是,他没有权力做出这样地决定。
无奈之下,斯普鲁恩斯只能硬着头皮南下。
八日夜间十点的时候,第51舰队已经到了斐济群岛东北二十度方向上,大概一百八十海里处,距离威利斯与蒂里特地舰队大概有一百二十海里。
此时,白佑彬指挥的第11舰队已经到达了斐济群岛北面大概五十海里处,并且转向到了九十度,以二十四节地速度向东前进。郑恩博指挥的第11舰队则在斐济群岛东面,航向为三十度,航速为十六节。
很明显,首先与威利斯、蒂里特遭遇地不是郑恩博,而是白佑彬指挥的第11舰队。
在设定航向的时候,白佑彬就考虑到了这种情况。考虑到第31舰队无论遇到哪种情况,此时都在战场的南面,所以白佑彬没有刻意避开美英舰队。
换句话说,白佑彬准备亲自做饵,引诱第51舰队前来决战。
只是,从第31舰队的航向与航行速度来看,即便第11舰队首先与美英舰队遭遇,第31舰队也将在一个小时之内到达。
到此,斯普鲁恩斯肯定收到了消息,如果他还不出现,威利斯与蒂里特将在劫难逃。如果他赶来支援,则将首先与第11舰队交火。
不管出现哪种情况,第51舰队的处境都不容乐观。
第十二卷 胜利之途 第四十七章 … 主动做饵
不到十一点,白佑彬就收到了一份重要的情报。
一艘在东北方向上执行侦察任务的“功臣”级轻巡洋舰发现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并且用雷达探测到了大型战舰。因为不敢贸然靠近,所以无法判断其具体规模,以及大型战舰的准确数量。另外,该轻巡洋舰上的电子信号接收器没有收到从舰队里发出的电子信号,表明该舰队处于无线电静默状态。
可以说,这个发现极为关键。
“肯定是第51舰队,除了第51舰队的战列舰之外,东北方向上没有美军的其他大型战舰,我们也没有舰队在那边活动。”稍微停顿了一下,庞晋元又说道,“除非郑恩博想抢在我们前面对付第51舰队,不然第31舰队不会到那边去。”
白佑彬微微点了点头,他还在迅速思索着。
侦察舰发出的雷达信号不会引起美军的怀疑,主要是这一还于聚集了十多艘袭击舰,且其中部分袭击舰已经与美英舰队遭遇,而美军的电子探测设备还无法对巡洋舰上的搜索雷达与袭击舰上的搜索雷达进行辨别。另外,侦察舰发出的电报也不会有多大的麻烦。为了伪装到位,第11舰队的十二艘轻巡洋舰上的电台使用的都是袭击舰发送消息的频道,即便被美军截获,也很有可能将其判断成一艘袭击舰。另外,因为陆战队的火力支援舰也采用了与战列舰同样地舰炮,所以那些还没有达到寿命极限地炮管在更换下来之后都会提供给陆战队。
十一点十五分,郑恩博发来了电报。
第31舰队已经加速前进,正在逼近美英联合舰队。同时,第31舰队也收到了消息,得知第51舰队即将到达战场。
只是,郑恩博在电报中提到,第51舰队很有可能攻击第11舰队。这算是好意的提醒,只是在白佑彬看来,郑恩博不是在担心第11舰队地安危,而是在怀疑白佑彬的战局判断能力。
也就在这个时候,“松江府”号战列舰出了一点小问题。
在电子军官检查雷达地时候,发现“松江府”号的搜索雷达地一个关键零件出了问题。而战舰上没有可以替换的备用零件。也就是说,“松江府”号的搜索雷达无法正常工作。
权衡利弊之后,白佑彬对编队秩序做了调整。
“松江府”号与“辽省”号调换了位置。主要是排在最前面的领舰必须用搜索雷达来监视敌舰队地行踪。如果“松江府”号排在前面,很有可能对“辽省”号的搜索雷达产生干扰。使其难以发挥作用。
此时,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小小的调整最终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十一点二十五分,“辽省”号超过了“松江府”号,同时该舰上地搜索雷达开机运转。
二分钟后。“辽省”号就拉响了战斗警报。
随即白佑彬就收到了报告:美英联合舰队就在南面大概二万五千米处!
十一点半之前,四艘“省”级战列舰上的火控雷达全部启动,并且迅速捕捉到了南面那几艘大型战舰。
随着白佑彬下达了开火命令,十一点半刚过,四艘战列舰几乎同时开火。
战斗打响了!
在第二轮齐射之后,庞晋元才判断出首先与第11舰队遭遇的是由英国海军上将蒂里特指挥的英国太平洋舰队。
也就是说。四艘“省”级战列舰首先炮击的是四艘“复仇”级战列舰。
此时,威利斯·李指挥的美军第31舰队还在英国太平洋舰队南面大概一万米处,距离第11舰队大概三万五千米,已经超出了四百毫米舰炮地有效射程。
直到四艘“省”级战列舰打出第三轮齐射的时候,了望员才发现了南面的炮口闪光。
英国太平洋舰队的还击很微弱,而且零零散散,没有一点规律。
在四艘战列舰打出第五轮齐射的时候,了望员发来了收获战果的报告。
等到白佑彬走到了舰桥右侧的舷窗旁的时候,南方海面上腾起的火球已经照亮了夜空。火球下方。一艘身影模糊地战舰正在缓缓转向。
“二号目标舰,是我们打中地!”
被击中的确实是英国太平洋舰队主力编队中地二号目标舰。即“决心”号战列舰。
从时间上推算,应该是“松江府”号打出的第四轮齐射收获了这个战果。显然。这个命中率有点不够理想,可也在情理之中。
前二轮齐射。因为没有搞明白对手到底是美国地战列舰,还是英国的战列舰,所以炮手选择了复合穿甲弹。在确定对付地是英国的“复仇”级战列舰之后,炮手重新选择了重型穿甲弹。
按照海军情报局提供的数据,即便在三万米的距离上,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也能干掉“复仇”级战列舰。可是,在二万五千米开外,就很难对付美国海军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了。主要是美军的老式战列舰在这几年中都进行过改进,重点强化了水平装甲,以提高远程交战时的防护能力。而英国海军的四艘“复仇”级战列舰在到达太平洋之后就没有进行过任何改进,甚至连正常维护都很艰难。
炮手更换弹种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节约使用昂贵的复合穿甲弹。当时,四艘“省”级战列舰的主炮弹药舱内,只有四成是复合穿甲弹,另外有二成重型穿甲弹,二成标准穿甲弹,以及一成半穿甲弹,一成高爆弹。这一弹药配制让炮手不得不考虑尽量少用复合穿甲弹,以便在与美军的快速战列舰交战的时候有足够的弹药。
结果,前后更换了弹种之后,命中率自然得不到保障。
换句话说,在换用重型穿甲弹之后,能在第二轮齐射的时候就击中对手,这已经算得上是非常出色的成绩了。
当然,白佑彬并不知道,这枚穿甲弹创造了一个至今都未被打破的海战纪录。
第十二卷 胜利之途 第四十八章 … 速度纪录
从英国太平洋舰队拉响战斗警报,到“决心”号中弹,前后仅仅三分钟。
可以说,“决心”号的运气糟糕到了极点。
当时,该舰仅仅进行了一轮还击,还因为D炮塔没有来得及转向敌舰所在的方向,所以只有前面三座炮塔的六门主炮开火。没等“决心”号的主炮炮手准备好第二轮齐射,穿甲弹就呼啸而至,而且被击中的正是D炮塔。
据后来的考察,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以接近五十度的着角落在了D炮塔的顶部,然后毫不费力的穿透了厚度不到一百毫米的装甲,随后由穿透了炮塔的底板,以及下方的水平装甲,直到撕开了弹药舱上方的装甲甲板之后,才发生爆炸。
结果可想而知,对一艘老式战列舰来说,这绝对是致命的打击。
穿甲弹爆炸之后,首先杀死了弹药舱内的官兵,随后震开了弹药舱的通海阀门。这是战舰上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防护措施。只要弹药舱内的压力超过一个数值,通海阀门就将自动碎裂,以便用海水淹没弹药舱,避免发生大爆炸。问题是,“决心”号的弹药舱没有采用炮弹与发射药隔离存放的方式,结果在海水涌入之前,发射药首先发生爆炸,然后引爆了弹药舱内的高爆弹,大部分穿甲弹却没有发生爆炸。后来的考察人员就在该舰沉没海域附近的海底找到了很多十五英寸穿甲弹。
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高爆弹的装药量较多,且弹体薄弱,因此热量传导较快。弹体也容易碎裂,结果使装填的炸药暴露在了火药气体之下,从而被引爆。穿甲弹的装药量较少,且弹体坚固。很难碎裂,其装填的炸药就不容易引爆。另外,大爆炸发生之后,整个D炮塔地旋转部分(即狭义上的炮塔)被彻底炸飞。高温高压气体迅速涌出,弹药舱内温度与压力急剧降低,加上海水迅速涌入,所以大部分穿甲弹都安然无恙。
当时,白佑彬看到的那团火球,正是从“决心”号的D炮塔处腾起来地。
待在旗舰“复仇”号上的蒂里特也目睹了“决心”号上发生的爆炸。
可以说。这次爆炸对这位英国海军名将产生了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打击。
当初,蒂里特率领舰队进入太平洋的时候,就遭到了白佑彬率领的第11舰队与破交舰队地截击。虽然在威利斯·李的帮助下,英国太平洋舰队仅仅损失了二艘战列巡洋舰,四艘战列舰都在损伤不大的情况下到达了惠灵顿,随后编入了美军第三舰队的作战序列,但是在接下来的一年之中,蒂里特并没有获得想像中的胜利。
一年内,英国太平洋舰队几乎没有参加过一次像样的海战。
一方面是郑恩博率领的第三舰队过于强大。且没有犯什么错误。没有给蒂里特与威利斯·李任何机会。另外一方面是麦克阿瑟指挥无方,哈尔西又听命于尼米兹。所以美军第三舰队主要进行战略防御,很少主动进攻。
可以说。一年之中,蒂里特执行得最多的就是护航任务。
最初地时候是为前往所罗门群岛,以及莫尔兹比地船队护航。随着所罗门群岛与莫尔兹比沦陷,英国太平洋舰队又开始为前往新赫布里底群岛的船队护航。在麦克阿瑟调整了战略之后,新赫布里底群岛的地位逐渐被新喀里多尼亚取代,当时明帝国海军的破交舰队已经深入塔斯曼海,频繁袭击美军船队,蒂里特又再次担负起了为在塔斯曼海航行地协约国船队提供护航掩护的任务。
可以说,绝大部分时候,英国太平洋舰队都在做一些鸡毛蒜皮地小事。
至少,在蒂里特,以及众多英国海军军官看来,护航任务确实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直到明帝国海军开始进攻新赫布里底群岛与新喀里多尼亚,英国太平洋舰队才获得了主战的机会。可是,当时美国海军已经在第三舰队部署了四艘快速战列舰,加上六艘老式战列舰,蒂里特的英国太平洋舰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最终,蒂里特只参加了在新喀里多尼亚西南部海域与第三舰队决战的那场海战。
结果也因为到达时间太晚,没有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同样的,四艘“复仇”级战列舰也避开了灭顶之灾,没有像另外几艘美军战列舰那样,要么被击沉,要么遭到重创。当然,让蒂里特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在美军仅剩下三艘老式战列舰之后,英国太平洋舰队在最为艰难的时刻成为了第三舰队的主力。
显然,这算不上好事。
四艘“复仇”级战列舰能够成为主力,只能证明第三舰队遭到了重创,再也难以与具有同样番号的明帝国舰队抗衡了。
最让蒂里特不能接受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但要服从哈尔西的指挥,还得在战场上接收威利斯·李的命令。按照美英达成的协议,太平洋上的战斗由美军将领指挥,英国海军将领则负责指挥北大西洋上的作战行动。因此,不管蒂里特指挥的英国太平洋舰队是不是绝对主力,他都得听从美国将军的指挥。
除了指挥权限上的问题之外,蒂里特对美军的战略也很有看法。虽然他没有与尼米兹接触过,但是他绝对不赞同尼米兹的战略。在明帝国已经将战略重点转移到西南太平洋,准备进军澳洲大陆的情况下,尼米兹无论如何都应该将重点放在西南太平洋上。而不是在西太平洋上与对手纠缠。如果美军能够在西南太平洋上多投入一支作战舰队,恐怕战局就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了。
显然,蒂里特受到了麦克阿瑟等美军将领的影响。
另外,蒂里特对美军舰队所采取地战术也很有意见。即便实力一直不如对手。也不应该无所作为。如果能够在七十五年(43年)中期的时候主动出击,不但有可能扭转战局,还不会丢掉莫尔兹比,更不会让对手有进军新赫布里底群岛与新喀里多尼亚的机会。可是。不管是哈尔西,还是威利斯·李都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战术,没有与对手决一死战。
反正,作为一名英国海军上将,蒂里特对美国地同行很有意见。
在去年年底的时候,蒂里特甚至向英国海军部打了报告。希望能够调回大西洋,让其他人指挥大西洋舰队。当然,他的申请没有得到批准,主要是英国海军确实找不到可以顶替蒂里特的舰队指挥官了。
随后,明帝国海军第一舰队与美军第五舰队在中途岛打干了二场。
得知美军损失了二艘快速战列舰,七艘大型巡洋舰,而对手只损失了二艘快速战列舰与一艘大型巡洋舰之后,蒂里特就意识到,美军会输掉太平洋战争。
第五舰队在占有明显实力优势地情况下。都败给了第一舰队。美军还有什么指望?
只是,蒂里特怎么也没有想到。灾难来得这么快。
在弹药库发生大爆炸之后大概一分钟,“决心”号舰首方向上再次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爆炸。从爆炸的威力。以及发出的声响可以断定,又是弹药库。而且是主炮弹药库发生了爆炸!
因为沉得太快,加上舰桥内的官兵全部伤亡,所以“决心”号这次爆炸的原因直到战后四十多年,一支英国探险队在海底找到了该舰地残骸,对其进行了全面考察之后,才最终得到了确认。
发生爆炸的是其B炮塔的弹药库,而且爆炸威力丝毫不亚于前一次。
从B炮塔顶部留下的弹孔来看,应该是一枚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击穿了炮塔,并且进入了弹药库。只是,该穿甲弹没有立即发生爆炸,甚至有可能因为引信失灵而无法起爆。肯定是损管队员想排除这枚穿甲弹(因为穿甲弹的引信在弹体内部,所以很难拆除),以便让B炮塔恢复战斗力,结果导致原本已经失灵的引信正常启动,最终引爆了穿甲弹,从而引爆了弹药库内的发射药与炮弹。
前一次爆炸就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