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巨浪-第2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领航员才登上前来接应的舰船,离开领航船只。
  为了弄清楚切萨皮克湾出口处的航道情况,海军情报局也做了很大的努力。
  半年间,海军情报局数次安排行动,希望从美国海军部内搞到相关的文件,可最终都已失败告终。按照海军情报局的估计,当时知道切萨皮克湾出口处航道准确情况的人员不会超过二十人,恐怕连美国海军部长,以及诺福克海军基地的司令官都不知道。另外,为了给企图进入切萨皮克湾的敌人造成麻烦,美国的情报安全机构也会故意泄露一些错误信息,因此不能完全相信情报局所获得的情报。
  如此一来,白佑彬就只能采用最原始,也是最直接的办法。
  出动扫雷舰,在海峡出口出开辟出一条航道来。
  受到技术条件地限制,扫雷舰的工作效率并不高,且自身的危险性非常大。
  当时,世界各国已经普遍装备了磁性水雷,并且研制出了可以根据磁场强弱来辨别战舰大小,并且只有在大型战舰通过时才会启动的现代化水雷。显然,要对付这些“智能”水雷,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扫雷舰也不是万能地。在面对水雷地时候。扫雷舰并不比其他战舰强多少。
  扫雷工作从七日夜间重新开始。一直持续到了天亮。为了避免遭到美军机动炮火地打击。扫雷舰并没有在白天行动。
  就这样僵持了二天。白佑彬终于有点耐不住性子了。
  一个夜晚。扫雷舰仅能推进五百米左右。而切萨皮克湾出口处地危险海域至少有五海里。需要一个月地时间才能开扑出一条安全航道。显然。让舰队在外海等上一个月是很不现实地事情。
  十日上午。扫雷舰没有撤下来。仍然在前线行动。
  为了掩护扫雷舰。白佑彬让杨定方派出了护航战舰。并且让第四舰队地所有战舰处于警备状态。做好随时压制美军机动炮兵部队地准备工作。
  实际上,直到十一日上午,美军的机动炮兵部队才赶到。
  战斗没有多少悬念,在数十艘巡洋舰的压制下,美军的机动炮兵部队迅速被歼灭了,根本没有对扫雷舰构成多大地威胁。
  可扫雷工作的进展也没有快多少,至少要到二十日才能开辟出一条航道来。
  当天晚上,秦孝东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地想法,即利用高强度的炮击来清楚掉航道上的锚雷与漂雷,然后再派出一艘满载的大型巡洋舰以最快的航速通过雷区,用自我牺牲的方法来开辟一条航道。
  显然,这个建议非常疯狂。
  似乎为了说服白佑彬,秦孝东主动提出让他地旗舰“云飞扬”号担任“冲锋队员”。
  结果,次日凌晨,在没有得到白佑彬同意的情况下,“云飞扬”号就冲进了雷区,并且以三十三节地速度一口气航行了近五海里。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云飞扬”号在进入了切萨皮克湾之后,并没有停下,而是迅速转向,又调头驶了回来。
  白佑彬收到消息地时候,“云飞扬”号已经第二次通过了雷区,回到了安全海域。
  显然,秦孝东的鲁莽行为已经严重违背了帝国海军地军法,虽然白佑彬不会以违背命令为由将好友送上军事法庭,但是秦孝东不顾海军官兵,不顾帝国海军战舰的安危,以极端危险的方式执行任务,已经足以让他丢掉头上的乌纱帽了。
  当时,白佑彬没有急着处理秦孝东的问题,而是让杨定方立即率领第四舰队,沿着“云飞扬”号探出的航道进入切萨皮克湾,按照计划杀向波托马克河的下游,然后全面炮击华盛顿。
  随后,白佑彬就让顶替于右任出任第四舰队参谋长的付勋杰去替换下了秦孝东,并且将秦孝东关在了“胜利”号旗舰的一间军官卧室内。
  十二日天亮时分,第四舰队的二十四艘大型战舰先到达了炮击阵位。
  炮击从六点四十五分开始,当时居住在华盛顿的众多美国平民,以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官员正在吃早饭,或刚刚起床,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炮击不但来得非常突然,也来得非常的猛烈。
  到八点半的时候,付勋杰率领的二十艘大型巡洋舰也加入了炮击的行列。
  一直打到傍晚,第四舰队才先撤了下来,到切萨皮克湾外海接受弹药补给,而付勋杰的远程炮击编队则坚持到了夜间十二点,也就是第四舰队重返阵位时才撤了下来,与后勤保障舰船会合。
  针对华盛顿的炮击进行了三天二夜,第四舰队的四十四艘大型战舰一共向岸上投送了二万四千八百余枚重型炮弹,总弹药投掷量近二万五千吨。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当时的华盛顿仅仅是一座人口不到二十万的中型城市。
  最重要的是,华盛顿的重要建筑,以及城区的分布没有任何秘密可言。早在战争爆之前,帝国的情报部门就通过“合法”的渠道掌握了华盛顿的基本情况,并且绘制出了军用地图。也许,最值得惋惜的是,炮击开始的时候,美国总统已经转移到了戴维营农场,并没有呆在白宫。
  这场炮击,也是自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美英战争)之后,二百多年来,华盛顿遭到的第二次彻底毁灭。
  当时,遭到重点炮击的所有目标几乎都被彻底摧毁。
  对付岸上的固定建筑物,不管是战列舰,还是大型巡洋舰,使用的都是装药量在一百公斤以上的高爆弹(四百五十毫米高爆弹的装药量达到了二百四十四公斤)。另外,四艘战列舰还次使用了装填了燃烧剂的特种炮弹。
  当第四舰队在十五日清晨离开波托马克河的时候,华盛顿已经成了废墟。
  据美国政府的统计结果,在这场持续了六十多个小时的炮击中,至少有四万六千余名美国平民死亡,六万八千多人伤残,另外还有近十万人丧失了家园。包括白宫、国会大厦、国家图书馆在内的,美国联邦政府的几乎所有重要行政机构的办公地点都被彻底摧毁,至少有一百二十四名联邦议员在炮击中丧生,另外还有近二千名联邦政府的工作人员死于突然而至的炮火。
  虽然包括总统、副总统、众议院议长等人在内的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主要脑都逃过了这场劫难,并且很快在内陆的亚特兰大市建立了临时行政机构,但是在接下来的近半年之中,美国联邦政府都没有完全恢复正常的工作秩序。
  最重要的是,当华盛顿在炮火中变成废墟的时候,美国人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
  位于切萨皮克湾西北的华盛顿远离大西洋,却遭到了帝国海军舰队的毁灭性打击,那么那些面对着大海的美国城市又能幸免吗?
  当时,美国有百分之八十的工业集中在距离海岸线五十公里的沿海地区,其主要的大城市中,有六成在沿海地区,美国的近二亿人口中,也有百分之六十五生活在沿海地区。另外,除了五大湖地区之外,美国的工业区几乎都在沿海,或是可以供大型战舰通航的主要河流的附近!
  毫无疑问,在美国丧失了制海权之后,帝国海军可以像当年数百年前敲开英国的大门一样,用舰队打开美国的大门,并且使美国臣服在帝国海军的炮口之下。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心理恐慌造成的影响比实际损伤更为严重。
  虽然美国政府已经按照战时管制条例控制了国内的媒体,严禁报道一切会影响到军心士气的新闻,但是华盛顿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消息不可能做到滴水不漏,随着相关的消息如同瘟疫般的散开,留给美国公众的就只有恐惧与怀疑了。
  当时,美国人需要怀疑的主要问题就是,美国能否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作为一个标榜自由与民主的国家,当绝大部分公众开始怀疑政府的战争策略,当所有公众开始怀疑国家的前程时,美国离战败也就不会太远了。
  当然,灾难远远没有结束。
  第四舰队也没有急着离开切萨皮克湾,因为它们还没有完成所有的作战任务。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十章 … 死亡威胁
  十五日夜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居住在巴尔迪摩的美国人被突然而至的,如同死神召唤般的呼啸声从睡梦中惊醒。至少有上万名平民在搞清楚到底生了什么事情之前就被从天而降的烈焰与钢铁夺去了性命。
  炮击巴尔迪摩的序幕从十点四十五分正式开始。
  在短短五分钟之内,四十四艘整齐停靠在距离巴尔迪摩大概四十五公里处的海面上的战舰通过急促齐射的办法,向该市人口最密集的,以工人为主的三处居民区投掷了至少四千枚重型炮弹。这五分钟的炮击也创造了一个至今都没有打破的记录,即单一舰队在五分钟之内投掷总量为三千四百六十七吨的弹药!
  当时,为了提高舰炮的开火速度,炮手甚至采用了违规的操作方法。
  一般情况下,战列舰主炮的射速受到了三个主要因素的限制。一是弹药的装填速度,二是火炮身管的冷却速度,三是弹药的提升速度。
  在采用了半自动装填机,即借助机械力量的情况下,弹药的装填速度比较容易解决,与人力没有太大的关系,只受到装填手个人素质的影响。
  虽然当时帝国海军还没有在大口径舰炮上采用可燃或半可燃的药筒,仍然用药包的方式来装填射药,但是帝国海军拥有素质最好的炮手,并且在战列舰上解决了需要定角装填的问题,从使战列舰主炮的理论射速达到了每分钟二枚。这也几乎是采用分装炮弹的大口径舰炮的最大射击速度了。
  因为采用的是短促急射的方式,且任何大口径舰炮的炮管外都有一层热护套,能够迅速分散射炮弹时产生的热量,减小炮管地变形程度,有效的保证炮弹的准确性。因此,只要控制住急射的次数,一般就不用考虑火炮身管的冷却速度。当然,在急促射击之后,必须要等待二到五分钟,给炮管足够地冷却时间,才能再次开火。
  当时,制约大口径舰炮射速的关键因素就是弹药的提升速度。
  任何大口径舰炮的弹药都是储备在位于舰体水线以下部位的主炮弹药舱内的,而重达数百公斤,甚至一吨多地炮弹,还有总重上百公斤,甚至数百公斤的发射药都需要通过机械装置从弹药库提升到炮塔内。而按照严格的战斗操作规范,炮塔内绝不能储存炮弹与射药,只有在打出了已经装填好的炮弹之后,才能够提升弹药,进行再装填作业。而扬弹机的工作效率是有限地,大部分战列舰上都配备有二部扬弹机,正常情况下能够在一分钟内提升二枚炮弹,紧急情况下能够将作业效率提高百分之五十,从而确保每分一轮的齐射。因此,要想到达每分钟二轮的理论极限射击速度,并且将这一状况保持五分钟,就必须在炮塔内储备至少五组弹药。
  显然。在海战中。这样地情况绝不允许出现。
  只是。现在第四舰队地大型战舰根本就没有受到来自海洋上地威胁。甚至连来自岸上地威胁也没有。
  为了提高炮击速度。炮手在开火前就提前提升了弹药。将其储备在了炮塔内。
  其实。这也得怪设计人员。因为炮弹会出现故障。火炮也有可能出现故障。所以任何一座炮塔内都配制有用于取出故障弹药地装置。并且设置有可以储备数枚炮弹地弹药架。以便在紧急地时候用来临时储备弹药。
  设想。如果没有这些设备与弹药架。就算炮手将弹药提升了上来。也没有地方可放。
  本着“法不责众”地原则。杨定方与白佑彬都对炮手地这些违规操作睁一眼闭一眼。并没有追究谁地责任。
  当然,这种往往用于对海作战的急促炮击收到地效果也非常明显。
  巴尔迪摩不是美国的政治中心,却是美国非常重要地工业中心,而且是重工业中心。当时,巴尔迪摩有美国最大的钢铁厂,轮机厂,以及其他专门制造重型设备,或是生产重要工业原料地工厂。更重要的是,这些工厂几乎都是为同样位于切萨皮克湾的造船厂建造的配套工厂。
  比如,巴尔迪摩的钢铁厂就专门生产舰船用钢材。当时,美国海军战列舰所用的装甲钢板中,有近三成来自巴尔迪摩。另外,巴尔迪摩还有美国最大的轮机厂,并且主要生产的就是舰船用的蒸汽轮机。
  这种在港口与造船厂密集地区设置配套工厂的情况在世界各地都非常常见。
  比如,在帝国的江南造船厂附近,就有以无锡为核心的钢铁生产基地,有以杭州为核心的船用设备生产基地,有以南京为核心的电子设备生产基地,以及以宁波为核心的化工业基地。
  虽然在以往的战争中,因为受到了技术条件,以及战争手段的限制,很少直接打击对方的工业基地,但是任何一名拥有战略眼光的将军都应该清楚,摧毁一座工厂的意义绝对比干掉一支舰队重大得多。比如一座大型轮机厂生产的蒸汽轮机可能用在数种级别,数十种型号的战舰上,如果能够摧毁这座工厂,就能导致这些战舰无法建成。如果这名将军的眼光再放长远一点,就会认识到,干掉一个工厂的工人,要比摧毁工厂更加重要。比如建造一座工厂需要投入的只是资金与部分建筑工人,并且采购部分工业设施,而培养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需要的却是长达数年的时间,以及十多年的生产经验。
  正是如此,白佑彬才选择先炮击工人聚居区。
  这是一种相当残忍,却非常有效的战术,其战略意义明显超过了直接炮击工厂,或炮击某个军事基地。
  当然,炮击的范围并不仅仅是工人聚居区。
  从十一点半开始,舰队炮火转移到了城市西面的工业区,重点打击对象就是那些与军事有直接,或是间接关系的重工工厂。
  与华盛顿一样,巴尔迪摩的市区分布情况也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十二点过,四十四艘大型战舰在基本上打光了携带的所有对地打击弹药之后,陆续离开了炮击海域。
  可是,炮击并没有就此结束。
  与华盛顿不同,巴尔迪摩就在切萨皮克湾的岸边,东面就是辽阔的海面,足以供数十艘战舰活动。最重要的是,在炮击巴尔迪摩的时候,那些没有配备远程弹药,所配备的舰炮的最大射程分别在三十公里与二十公里以内的巡洋舰与驱逐舰也能派上用场。
  结果,在大型战舰撤离之后,第四舰队的巡洋舰与驱逐舰成为了主角。
  虽然在海洋战场上,巡洋舰上的一百七十五毫米舰炮,以及驱逐舰上的一百五十毫米舰炮的威力远远比不上战列舰与大型巡洋舰上的舰炮,但是在对付地面目标,特别是那些没有得到加强,或强度不高的普通建筑物的时候,这二种炮弹的威力都不可小看。
  在以往的战斗中,陆战队的火力支援舰队就已证明了这一点。
  一百七十五毫米舰炮所使用的高爆弹对几乎所有非军事目标都具有绝对的毁伤能力,而一百五十毫米舰炮所使用的高爆弹对九成以上的非军事目标具有毁伤能力。
  更重要的是,巡洋舰与驱逐舰不必太担心弹药基数的问题。
  恐怕谁也没有想到,在华盛顿刚刚经历了炼狱般的磨难之后,巴尔迪摩成为了第一个“牺牲”掉的美国重工业城市。
  当天晚上,这座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城市彻底的变成了人间地狱。
  虽然美国政府,以及帝国政府至今都没有公布巴尔迪摩在这场炮击中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情况,但是按照比较可靠的估算方法,死在这场炮击中的人数不会少于十二万,伤残人员肯定在二十万以上。
  主要是当时巴尔迪摩的市区面积仅为华盛顿的二点八倍,而人口是华盛顿的六点三倍,因此人口密度是华盛顿的二倍以上。另外,巴尔迪摩的主要居民是工人,而不是政府职员,居民区的人口密度肯定要比华盛顿的大得多。虽然在此之前,已经有部分巴尔迪摩的市民逃往了郊区,但是绝大部分工人却留了下来,且炮击来得太突然,太猛烈了,很多人在睡梦中就离开了人世。
  当然,财产损失就更加不好估计了。
  当时,巴尔迪摩最大的十四家工厂几乎全部被摧毁,另外被毁于战火的民居超过了八万间,被毁的商业建筑总面积超过了三十五万平方米。除此之外,囤积在工厂内的大量工业生产物资也被摧毁,大批成品,或半成品工业产品也遭了殃。
  从军事意义上看,如果说炮击华盛顿让所有居住在沿海地区的美国人都感受到了切身的威胁,那么炮击巴尔迪摩就足以让所有居住在沿海,乃至内河航道附近地区的美国人从内心产生只有死亡才能带来的恐惧。
  作为当时的最高指挥官,白佑彬并没有对此次行动表明态度。
  实际上,白佑彬只是战争的具体执行,与成千上万的帝国海军将士一样,他只是身披军装的军人,而不是战争的决策。
  换句话说,即便没有白佑彬,也会有另外一个人来执行同样的任务。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十一章 … 网开一面
  第四舰队在十月十八日凌晨退出了切萨皮克湾。
  离开之前,舰队再次炮击了位于切萨皮克湾南端的诺福克、纽波特纽斯、弗吉尼亚比奇等重要的军事与工业城镇。另外,在十六日夜间,四艘战列舰还进入了詹姆斯河下游,用射程达到了八十五公里的火箭增程弹炮击了里士满。
  退到外海之后,白佑彬就立即安排了补给与维护工作。
  当时,为了缩短补给时间,白佑彬把后勤保障舰船都派进了切萨皮克湾,让战舰不需要离开海湾就能获得新的弹药。只是,大型维修船的速度太慢,且对维修作业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一直没有为战列舰与大型巡洋舰更换主炮炮管。连续几天下来,几乎所有大型战舰,乃至通用巡洋舰的主炮身管都已大大超过了极限使用寿命。
  经过这几天的战斗,白佑彬也逐渐摸清楚了切萨皮克湾出口处的情况。
  美军在这里布设的水雷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多,甚至要比情报局估计的少得多。在炮击的这几天内,四艘扫雷舰仍然在清扫与拓宽航道。几天下来,扫雷舰只清除了一百多枚水雷,而且大部分都是锚雷与漂雷,并没有发现多少磁性水雷。
  显然,美军要么缺乏水雷,要么缺乏布雷舰船。
  在战舰进行补给与维修(有几艘战舰出现了火炮炸膛的故障)的时候,杨定方与付勋杰都来到了“胜利”号旗舰上。让白佑彬没有意料到的是,他们都是来为秦孝东求情的,而且组织者不是比别人,正是白佑彬身边最受重用的三个参谋。
  “其实,这事只要我们不上报,就不会有问题。”
  “是啊,秦孝东将军为我们开辟出了一条航道,虽然方式方法极端了一点,但是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他立下了首功。”
  “反正作战报告是我们写地。怎么写。还不是司令官一句话吗?”
  ……
  听着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白佑彬心里也不是个滋味。
  说实话。他也不想拿秦孝东怎么样。更不想把秦孝东送回去。不然在后勤保障舰队轮换地时候。他就把秦孝东送上返回直布罗陀地快速战斗支援了。根本不会把秦孝东继续留在旗舰上。
  问题是。事情有这么简单吗?
  想到这。白佑彬朝杨定方看了过去。
  在这件事情中,除了白佑彬地态度之外,杨定方的态度最为重要。因为杨定方是舰队指挥官,虽然秦孝东不受他的节制,但是杨定方有权独立提交作战报告,如果杨定方在作战报告中写上那么一两句对秦孝东不太有利的话,问题就严重了。
  更重要的是,就白佑彬了解,杨定方与秦孝东的关系并不怎么样。
  二人都在太平洋战场上作战的时候,杨定方就是作战舰队指挥官,而秦孝东则是破交舰队指挥官,虽然在白佑彬的率领下,二人合作过几次,但是每次都闹出了些不愉快的事情,主要就是作战舰队与破交舰队争夺功劳。
  后来,杨定方跟随白佑彬去了北大西洋,而秦孝东则留在了太平洋。
  直到帝国海军占领瓦胡岛之后,秦孝东才率领破交舰队进入了大西洋,而且直接隶属于北大西洋战区。这下,杨定方与秦孝东之间地矛盾又被激化了。如果不是白佑彬也再次调往北大西洋,并且出任战区司令官,还由谢昶伦出任战区远洋作战司令官,恐怕杨定方与秦孝东之间会闹出很多事情来。
  很明显,要想低调处理这件事情,就得看杨定方的态度。
  “我也觉得没什么问题。”杨定方灭掉了夹在手指间的烟头。“秦孝东将军做事鲁莽了一点,但是他的意图是正确的,且最终并没有造成恶劣的后果,还为我们及时地炮击华盛顿等重要战略目标创造了条件。即便有错,也不是太严重。再说了,这属于前线战术指挥范畴内的事情,只要指挥官改变意见,那么他这么做就可以看成是壮举,而不是蛮干,更不会涉嫌违背海军军规。”
  杨定方一说完,其他人都朝白佑彬看了过来。
  杨定方真是这么想的吗?
  白佑彬的目光又在杨定方身上停留了一阵,他没有看出什么问题来。
  “其实,大家都是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