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巨浪-第3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毫无疑问,几乎没有人想留下来。
  为了让军人们安心留在前线,并且体现平等原则,帝国首辅代替即将成立的帝国国防部公布了《现役军人退役暂行办法》。按照该办法,所有军人将通过服役时间,所立战功,所获嘉奖等因素积累一定的服役点数,只要服役点数达到了办法中所规定的退役标准之后,就能立即领到回国的船票。没有达到的,则必须留在前线继续服役,直到达到所需点数才能退役。
  帝国海陆两军也随后公布了《鼓励服役暂行办法》。
  按照海军公布的办法,所有志愿延长服役期限,并且与帝国海军签署延长服役合同的军人,都将得到“志愿服役勋章”,并且在晋升时得到优先考虑。
  当时,前线最缺的还是基层军官。
  可以说,整个战争期间,不管是海军,还是陆军,最需要的都是基层军官。主要是基层军官的伤亡量巨大,而补充量又不是很多。
  在几套办法公布之后。有大概三分之二地基层军官都达到了退役地标准。
  如此一来。海军不得不出台相关地政策留住经验丰富地基层军官。
  当时。海军为之制定了一系列地临时办法。除了志愿服役所获得地好处与有待之外。所有基层军官地下一次晋升要求降低三分之一。如果达到了新地标准。则立即晋升。另外。所有志愿留在海外地基层军官地津贴增加百分之二十五。每年还能根据实际表现。获得一笔额外地海外驻军津贴。上尉以上级别地军官每年都能获得半个月地探亲假(不含往返旅程所需时间)。在海外基地逐步建立完善之后。上校以上级别军官则可以分到住房。并且可以让家属随军。
  可以说。这些条件都是很优厚地。只是仍然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时。帝国军队面临地最大问题就是。大批义务兵都想退役。而裁军工作由迟迟没有能够安排下来。导致裁军工作滞后地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地就是帝国国内暂时无法为所有复员军人提供就业岗位。如果大批军人返回国内。一时之间又没有办法找到工作。必然导致国内局势动荡。
  再研究得深一点。则是战时地征兵体制不再适合战后地环境。
  在此之前,帝国一直实施的是义务兵与志愿兵结合的征兵体制。按照帝国宪法,每一名成年男性公民都有资格服兵役,只是在和平时期,帝国不需要那么多的军人,所以就主要招募志愿兵,而让达到了服役年纪地公民在三十五岁之前每年接受一个月到二个月的预备役培训。战争时期,则面向所有公民招募兵员,只要在服役标准之内的,且没有特殊原因的公民,都必须服役。
  这套由张居正首辅创立的军事体制,确实在数百年之内发挥了重大作用。
  只是,随着时代进步,特别是战争技术的进步,它越来越不符合战争的需要了。
  拿海军来说,因为装备了大量的新式武器装备,士兵的培训期已经从风帆时代地数个月延长到了一年左右(风帆时代征召的主要是商船与渔船水手),而一名真正优秀的士兵至少需要二年的时间才能真正的熟悉自己的岗位,而一名海军士兵的义务服役期只有三年。也就是说,在其适应了岗位之后,只能干一年,然后就要离开,导致海军中只有三分之一地熟练士兵。
  军官更突出,一名基层军官需要四年的军校学习,外加三年的实际锻炼才能成材。
  也是说,通过义务招募的军人很难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到战争结束地时候,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当时,帝国内阁首辅,国防大臣,以及海陆两军的总司令都在考虑改变兵役制度地问题,即用志愿兵替换义务兵。只是在具体推行的问题上,内阁与军队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陈锦宽与肖万青都希望立即推行志愿兵役制,以提高军人地积极性。
  显然,这不太切合实际情况。
  先是经费问题无法得到满足。如果所有军人都转为志愿兵,那么帝国每年的军费开支将增加大概三分之一。其次是军队规模过于庞大,必须尽快裁减掉一批军人,如果实施志愿兵役制,必然对裁军工作造成影响。第三是国防部即将成立,按照萧鼎昆地想法,应该在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推进志愿兵役制,以此来加强军事改革的力度,尽快完成军队转型。
  当然,现实也确实需要尽快实施志愿兵役制。
  在此情况下,海军首先在基层军官中推行了志愿兵役制,即任何一名希望继续在海军中服役的基层军官都可以通过签署兵役合同的方式,从义务兵转为志愿兵,并且针对不同级别的军官制订了不同的服役年限。只有在达到最高年限时还没有得到晋升的军官,才会被解除合同。另外,即便在与帝国海军解除了兵役合同之后,只要达到一定的服役年限,六十岁之后,每年都能从帝国海军领到一笔养老金,并且终生享受海军的医疗福利。
  海军能够提前推行志愿兵役制,也主要是因为海军的特殊性。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帝国内阁就准许海军为技术官兵提供额外待遇,即与关键岗位上的技术官兵签署兵役合同,提供志愿兵的待遇。
  结果,陈锦宽在这个时候灵活应用了这条政策,把基层军官全都算成了技术军官。
  这一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保留了帝国海军的骨干力量,特别是那些既年轻,又有上进心的军官。要知道,后来在这批军官中,诞生了上百名将领,以及三任帝国海军元帅,五任帝国海军总参谋长,且都为帝国海军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当时没有将他们留在海军中,恐怕帝国海军在数十年之后的面貌就会完全不一样吧。
  当然,海军中的高级军官肯定得到了重点照顾。
  按照帝国海军的传统,在晋升为少校,正式进入了高级军官的行列之后,就将与帝国海军签署一份聘用合同,从此成为真正的职业军人。只是,当战争结束的时候,帝国海军需要解决的不是高级军官太少的问题,而是高级军官太多了!
  战争期间,很多军官都累功晋升为了高级军官。
  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帝国海军高级军官与基层军官的比例是一比六,而战前的比例是一比十四。按照比较合理的配制,高级军官与低级军官的比例也不能大于一比十。
  结果,当时帝国海军必须大规模裁减高级军官。
  在战争结束之后的一年之内,就有上万名校官被裁减掉了。为了避免造成一战后那样的军人示威暴动,海军给每一名被裁减的高级军官都提供了一笔优厚的补偿金,另外还保证为其子女提供现役军官子女的待遇。
  第二批需要裁减的就是将领。
  万幸的是,白佑彬以及他的几个好友,他熟悉的几个老部下都不在裁减的范围之内。而让白佑彬稍感意外的是,郑恩博竟然在第一批裁减的将官之中。虽然最后郑恩博并没有离开海军,却也离开了关键职务,被派到了预备役司令部去。
  相对而言,裁减将领的影响更大。
  毕竟,能够成为将领的,不但是精英,更是不折不扣的职业军人。这些人在离开军队之后,除了自家有门路的,或者关系网比较广泛的,那些平民出身的将领,或者是在战争期间没有太大名气的将领,在社会中几乎无法找到适合的岗位。
  当然,海军对提前退役将领的待遇也是非常优厚的。
  简单的说,海军不缺养一批将领的钱,裁减将领的主要目的是要将一群已经没有办法做出贡献,却身居高位的人驱逐住海军,为那些有能力,有干劲,且能够继续为海军做出贡献的年轻人,特别是高级军官留出发展的空间。
  随后,就是轰轰烈烈的大裁军。
  作为战区司令官,白佑彬每天都会为一大批军人的退役文件签字。
  看着那些曾经一起浴血奋战,曾经一同出生入死,曾经一道同甘共苦的战友加兄弟一批接一批的离开了军队,白佑彬的心情可想而知。
  虽然他知道,这是军人的必然归宿,但是他却有点难以接受,有种被抛弃的感觉。
  只是,对他这个战区司令官,临时军管政府首脑来讲,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他不得不抛开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把精力集中到手头的麻烦上来。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四十五章 … 宝贵经验
  不知不觉。一年多就过去了。
  白佑彬没有能够如愿以偿的回家。只是在二次春节的时候。妻子带着已经会走路。会叫爸爸的儿子来看望了他。因为夏紫瑶也是现役海军军人。而且成为了军司令部档案处的少校机要室主任。所以夏紫瑶不能像其他的将军太太一样。留下来陪着白佑彬。她必须在探亲假结束之后回到国内。继续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
  无穷无尽的工作仍然在等待着白佑彬去处理。
  当时。白佑彬已经知道。只有在美国的民选政府正式成立之后。临时军管政府才会撤消。而美国的民选府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影子。甚至连具体的政治框架问都没有落实。很多关键问题的谈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
  当然。这一年下来。白佑彬的收获并不比他的付出少多少。
  七十八年(46年)年底的时候。帝国海军就对战时划分的战区进行了调整。撤消了原来的战区。重新建立了四个战区。即负责东亚、东南亚、西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地区事务的本土战区(后更名为中央战区)。负责南亚、西亚与环印度洋地区事物的南方战区(后来更名为印度洋战区)。负责从北马里亚纳群岛到美洲大陆西部地区事务的太平洋战区。以及负责大西洋地区事务的大西洋战区。
  白佑彬仍然大西洋战区司令。同时兼任美国临时军管政府最高统帅。
  改制之后。帝国海军对军事部署。特别是舰队的部署情况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原本隶属于北大西洋战区第四舰队的四支作战舰仍然留在了大西洋战区之内。其中第41舰队驻扎在直布罗陀,第42舰队驻扎在扑茨茅斯。第43舰队驻扎在太子港。第44舰队驻扎在诺福克。另外。原先属于南大西洋战区的第六舰队的第61舰队划归大西洋战区。改编为第45舰队。驻扎在开普敦;原先属于中西战区的第二舰队的第21舰队划归给大西洋战区。改编为第46舰队。进驻亚历山大。
  第四舰队的规模扩大了很多,实际上却缩小了近三分之一。
  比如。前四支舰队各只剩下了二艘战列舰。辅助战舰则减少了三分之一。新编的二支舰队的主力则全是大型巡洋舰。且总战舰数量都不超过二十艘。
  显然。帝国海军已经开始缩减舰的规模了。
  其实。早在七十九年(47年)初的时候帝国海军就开始出售。乃至赠送战舰。
  先被处理掉的就是那些到战争结束时还在服役的老式战列舰。而且几乎都是以赠送的方式移交给了几个重要的同盟国。紧接着。帝国海军开始兜售在战争爆发前。以及战争前期建造的战舰。其中就包括了快速战列舰。当时。如果不是帝国国内民众自发捐款。要求海军保留“太宗”号这艘“功勋战舰”。并且将其改建成海上博物馆,恐怕帝国海军真会将这艘战舰出售给别的国家。
  按照海军的计算。战后只需要保留十八艘最先进的战列舰。以及一半的其他战舰。就足以在战后维护帝国的全球利益了。而裁减名单中。几乎罗列了所有的大型巡洋舰以及全部的轻巡洋舰。
  反正。当时帝国海军几乎是把能够拿来卖的都拿了出来。
  陈锦宽这么做。也是未雨绸缪。
  在七十九年(47年)的军费拨款中。海军的军费比七十八年(46年)的正规预算少了大概三分之一。如果算上七十八年(46年)上半年获的额外拨款。则少一半有余。
  随着军费减少。海军自然不能继续维持庞大的规模,必须想方设法的缩减开支,并且设法将手里的实物变现。
  换个角度看。如果时帝国海军不连买带送的把手里的多余战舰处理掉,恐怕绝大部分战舰在五年之后都得以废钢铁的形式卖给拆船公司。那时候就别想卖个好价钱了。而着几乎所有国家都对强大战舰有着足够热情的机会。尽快把手头的战舰卖掉。才能赚到更多的钱。让海军有足够的资金发展壮大。
  其实。让海军决心卖掉大部分战舰的关键原因还是发生在七十八年(46年)年底的一件事情。
  当年的十二月十一日。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在帝国南方城市广州的郊区成功试飞。
  仅仅在十五天之后。亲自到现场参观了试飞过程。并且返回帝国海军司令部。在严国荣手下任职的秦孝东(最初的时候。秦孝东已经被列入了退役将领的行列。后来在白佑彬、蓝凌波与江洪波等人的活动下。让他在严国荣手下找到一个不太合适。却比没有好的多的位置:新技术装备主任)就向陈与卫延年提交了一份海军未来发展报告。在其中格外强调了飞机对未来海战的影响。
  几乎同时。董翔宇一批帝国的尖人才也向帝国首辅提交了一份类似的报告。
  当时。萧鼎昆特别准了一批研制经费。让董翔宇与魏福莱牵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出一架具有实用能力的飞机。
  结果。他们二人率领的团队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制造出了第一架可以携带特制“炮弹”的飞机。并且在七十九年(47年)五月底。在舟山外海进行了一次秘密试验。将飞机携带的特制“炮弹”投到了一艘已经报废的船只旁边。而当时。海军没有任何一种武器可以对付飞行的机器!
  随后。陈锦宽亲自会见了董翔宇人。
  六月初。陈锦宽命令卫延年与严国荣以“推销”的手段。尽快处理掉海军中多余的战舰。
  也就是说。当帝国海军就认识到了飞机的重要事价值。
  当然。海军成立航空兵。以及航空兵首次登上战争舞台。那还要到数年之后。只是。谁也不能否认。飞机的出现。将对海战产生天翻的覆地般的影响。其重要意义。丝毫不比年火炮装上战舰差!
  只不过。当时白佑彬对帝国国内情况确实不够了解。
  当时。他不但负责战区内六支舰队的事务。还得处理陆战队驻军的事务。虽然很多实际问题都是由余辉宏处理的。但是在碰到重大问题的时候。还的由他这个临时军管政府最高统帅出面。
  比如。在七十年(47年)八月份的时候。美国临时政府第一支地方警察部队在费城正式成立。白佑彬参加了相关的典礼工作。并且亲自将费城的治安工作移交给了美国警察部队。
  另外。白佑彬还直接负责占领区的物资配给工作。
  正是这件事情。给白佑彬的职业军人生涯增添了一个至今都抹不去的污点。
  当时。直接负责相关工作的是临时军管政府的物资分配部门。而该部门的负责人是一名陆战队少将。为了获取私利。该陆战队少将曾经想贿赂白佑彬。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结果。白佑彬的副官李明博充当的“中间人”。并且多次擅自盗用了白佑彬的印章。甚至伪造了白佑彬的签名。签发了数道文件。导致大量物资流入了黑市。而李明博也从中获益上千万元。
  当时。上千万金元大概相当于现数十亿金元!
  李明博没有直接将这些赃款存入银行。也没有直接带回国内。而是在当的将其兑换成了金银首饰。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贵重物品。然后以司令官私人物品的名义。通过海军邮政部门送回了国内。
  在这起事件曝光之后。白佑彬立即受到了严厉的指责。
  如果不是白佑彬处理果断。立即将李明博移交给了军事法庭。并且让李明博交出了所有赃款赃物。随后李明博也在审判中承认。他做的所有事情都与白佑彬没有任何关系。是他背着白佑彬干的。而且笔迹鉴定专家也证明。在伪造的那几份文件上的签名确实是伪造的。而不是白佑彬的签名。
  只不过。白佑彬到底有没有参与这起贪污受贿案件。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
  也正是因为李明博这一案件。直接导致了帝国海军副官体系的土崩瓦解。并且让数千名副官失去了职务。
  可以说。这一年多下来。白佑彬最大的收获就是管理经验。
  他不但要管理战区内的数十万军人。还要管理临时军管政府的数万职员。以及进驻美国的数十万军人。
  对一名年轻的将领来说。这恐怕是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经验。
  由此不难看出。陈锦宽与卫延年将他留在前线战区的根本用意。当白佑彬离开华盛顿。返回帝国本土的时候。他肯定有足够的能力管理好帝国海军。
  其实。到此时。几乎没有人怀疑白佑彬在未来帝国海军中的地位了。
  只是对白佑彬来说。一年半的时间仍然显得非常的漫长。
  八十年(48年)一月七日。也就是白佑彬送走妻子与儿子的第三天。一封电报送到了他手里。
  当他看完电文的时候。心情顿时起伏跌宕。
  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现在的帝国海军已经不再是之前的帝国海军!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四十六章 … 进退两难
  明历五百八十年(48年)一月一日,帝国国防部正式挂牌成立。
  经过十年的酝酿,一年半的组建,帝国国防部终于诞生,并且正式从海军与陆军手里接管了军队的行政大权。
  次日,帝国海军陆战队正式独立成为第三军种。
  一月三日,帝国三军联合总参谋部正式宣告成立。
  到此,帝国的军事改革走完了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在新的军事体制中,直接隶属于内阁政府,并且由文职官员领导的国防部将掌握军队的行政、预算、人事任免、重要职务调动等等重大权利,而新组建的三军联合总参谋部则只负责军队的训练、战争准备与战时指挥工作。
  通过这道体制,帝国军人再也无法穿着军装进入内阁了。
  也是说,军人彻底的失去了政治权力,军队演变成了纯粹的战争机器,军人则成为了政治家手中的工具。
  可以说,这是现代民主制度的进步,也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完善。
  通过这一改革,数百年来困扰帝国政坛的军人政治问题得到了根治,军人不再是政府的威胁,而是政府的工具。
  到此,萧鼎昆终于完成了从张居正首辅以来,数百年来历任首辅做梦都想完成的改革。
  当然,改革工作还得继续进行下去。
  一月四日,萧鼎昆正式批准了肖万青的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地申请,并且委任陆军总参谋长暂时履行陆军总司令的职务。
  次日,陈锦宽也辞去了海军总司令的职务,由卫延年代替他履行相关职责。
  在二大元帅相继退役之后,方国儒大将也在一月中旬宣布退役,并且推举余辉宏出任陆战队总参谋长。
  当时,三军最高统帅都是总参谋长。
  按照新的军事体制,国防部将设国防大臣一人,国防副臣五人。国防大臣负责国防部的所有工作,直接负责国防部的行政工作,是国防部地最高领导。而五位副臣中,三人分管海军、陆军与陆战队的人事工作,一人负责军费预算与装备采购,另外一人负责职务调动与军功评定。
  也是说,帝国三军再也不需要总司令了,因为国防部的相关职务已经履行了总司令所承担的职责。
  三军总参谋长都将进入联合总参谋部,并且轮流坐庄。
  只是,当时具体的制度还在修订之中,所以具体的实施办法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三军联合总参谋部也只是一个挂牌衙门,具体的军事指挥权还是分别由三个军种的总参谋部负责。
  在给白佑彬的电报中,卫延年就提到了这些事情。
  想到陈锦宽元帅黯然离去,白佑彬心里确实不是个滋味。一直以来,陈锦宽是他在海军中最大的靠山,也在他地恩师,更是他的伯乐。没有陈锦宽,就绝对不可能有今天的白佑彬。
  让白佑彬稍感欣慰的是,主持海军工作的还是卫延年。
  另外,在这次的职务调动中,卫延年也给白佑彬安排了一个炙手可热地位置:海军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
  显然,这是一个临时职务。
  相对而言,这个位置在海军中算不了什么,甚至连严国荣的后勤装备处处长都比不上。但是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随着军事改革推进,海军的体制肯定要生很大的变化,同时还要牵扯到大量的人事任免,谁坐上了这个位置,谁就有可能成为未来帝国海军的领导。
  明眼人都知道,卫延年让白佑彬去担任这个主任,就是要白佑彬利用这个机会,尽量提拔他麾下地军官,并且将这些人安插到重要的位置上,而那些与白佑彬没有多大关系,或对白佑彬构成了威胁的人,则很有可能排除在未来海军的核心圈之外。
  只是,在白佑彬看来,问题肯定没有那么简单。
  卫延年这么做,肯定是想帮他,可白佑彬却有种如坐针毡的感觉。
  从陈锦宽主动退役来看,这是海军元帅以退为进的策略,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这轮军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