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巨浪-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元1578年),政治斗争才有了最终的结果。
  “皇上,时辰到了!”
  小皇帝回过头来,朝侧后方的母亲看去。
  李太后闭上了眼睛,暗暗长叹一声之后,朝着年幼的皇帝微微点了下头。
  随即,在内务官员的帮助下,小皇帝拿起帝国印玺,在面前的文件上盖上了帝国皇室的印章。随即,帝国印玺被放入了一只锦盒之中,由内务官员送到了首辅张居正的面前。
  似乎心有他想一样,略微迟疑了一下,张居正才接过了装有帝国最高权力标志的锦盒。
  到此,帝国皇帝向内阁全面移交权力的仪式正式完成。
  当日,神宗皇帝颁布诏书,移居西苑(现中南海)。
  次日,张居正下达帝国内阁府第一千五百八十三号法令,也是帝国内阁府下达的最后一道法令:授命徐阶改组帝国议政院,并且正式授予议政院立法权。
  半年之内,帝国第一次议员选举结束,一千三百二十一名当选议员入主帝国议政院。
  到此,帝国政治改革完成了最为重要,也是最具有资本主义特点的改革。
  实际上,由张居正推动的“议政改革”并不是帝国首创的,而是从远在万里之外的尼德兰革命中吸取的经验。
  当时,尼德兰革命刚刚爆发,并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尼德兰各省成立了联合执政机构,并且在执政机构外设立立法机构,由各省推选立法委员。也就是说,初步完成了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分割,并且使拥有立法权的议会具有约束与监督政府的实质性权利。
  尼德兰资产阶级的开创性举措给了张居正极大的帮助。
  当时,帝国面临的也是同样的问题,如果不能限制内阁的权力,内阁就不是完整的,也不是真正的内阁,同时也无法打消皇室复辟的野心。
  说白了,帝国需要一个不属于皇室,由资产阶级掌握,独立于内阁运作的权力机构。
  扩大议政院的职权范围,并且授予其立法权是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选择。
  正是如此,张居正名垂千古,成为了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与改革家。
  虽然,张居正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三权分离”体制,当时司法权仍然掌握在帝国内阁府的手里,但是设立真正意义上的议院,并且赋予议院足够的权力,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
  另外,张居正还为帝国的发展找到了另外一条道路。
  以往,帝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守旧地主阶级的矛盾都是通过内战的方式爆发出来,结果必然产生严重的破坏,消耗帝国的实力。
  张居正却用和平的方式化解了帝国的内部矛盾。
  也就是说,张居正首创了“渐进改革”的发展模式,从而避免了大规模内战对帝国所产生的严重破坏。
  这也是后来史学家最为推崇,也是张居正最受后人敬仰的地方。
  只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渐进式的改革,还是激进的内战,随着帝国资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包括皇室在内的守旧势力迟早都会退出历史舞台,将帝国的大权,将帝国的未来交给新兴资产阶级。
  如果说,在严嵩与海瑞执政期间,帝国更多的是在恢复第二次内战造成的创伤,并且着重巩固帝国在东方世界的地位,稳步拓展海外空间的话。张居正上台之后,帝国迎来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从明历二百一十年(公元1578年)到明历二百五十年(公元1618年),大明帝国进入了四十年的高速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帝国国内工业以平均每年百分之八的速度增长。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自由工人,帝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明历二百零三年的时候,帝国人口中,农民仍然占到了七成以上。到明历二百四十一年的时候,农民只占到了帝国总人口的四成。
  当然,对失去土地的农民来说,他们并不一定获得了幸福。
  四十年间,帝国最为流行的就是“圈地运动”。
  随着纺织业,特别是毛纺业的飞速发展,帝国工厂对羊毛,棉花等农作物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除了通过海外掠夺获得部分资源之外,绝大部分资源仍然需要从帝国内部获取。为了生产更多的羊毛与棉花,大量地主收回了土地,并且通过巧取豪夺等各种方式圈占小农的耕地。
  到明历二百五十年的时候,帝国的农场与牧场占地面积从明历二百零三年的一亿二千万亩扩大到了四亿七千五百万亩!
  伴随着“圈地运动”的还有“科技革命”。
  “科技”是从欧洲引进的新词汇,是科学与技术的合称。
  之前,帝国资本家重视的只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而不是探索技术背后本源的科学。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扩大,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的传入,越来越多的资本家意识到了技术本源的重要性,并且加强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
  四十年间,随着科技进步,帝国在最重要的纺织、冶炼、船舶等工业方面的生产效率提高了至少五到十倍。同时,广泛推行的农场式经营模式,也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倍,从而基本上满足了帝国的粮食需求。
  伴随着技术进步,是资本家越来越开阔的眼界,以及越来越高的政治要求。
  这其中,张居正推行的政治改革产生了非常大的诱导作用。
  自从议政院改革后,就有人提出了设立单独的司法机构,以此更加全面的约束内阁府,并且对议政院形成制约。
  只是,当时张居正德高望重,且清廉自律,由他领导的内阁府的腐败问题并不严重。
  设立独立司法机构的设想并没有成为现实,只是越来越多的被资本家所议论,并且成为了资产阶级最强大的诉求。
  这些,都为帝国后来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系打下了思想与民意基础。
  只不过,对正在高速发展的大明帝国来说,在明历二百五十年(公元1618年)之前,最大的威胁并不是来自国内,而是来自国外,来自已经平静了近两百年的北疆。
  似乎老天爷要考验大明帝国的生命力。
  明历二百五十年(公元1618年),一场几乎摧毁了整个大明帝国的暴风雨到来了。
  序 不一样的历史 第七章 … 京师之围
  护城河外,数万名衣着阑珊,面色疲惫,神态恐惧的帝国将士整齐的排列成了三道战线。
  在他们身后,是年久失修的城墙,以及快被淤泥塞满了的护城河。
  自从火炮成为战场上威力最大的武器之后,冷兵器时代的城墙以及护城河逐渐失去了防御价值。另外,上百年来,除了内战之外,帝国京城从来没有受到过外来侵略者的威胁。正是如此,帝国京城的城墙已经有几十年没有修缮了,护城河更是缺乏管理,几乎快被淤泥填为平地。
  在明军将士的对面,是数万名武装到了牙齿的敌人。
  来自东北的后金大军!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并不是对外战争,而是帝国的内战,是帝国占主体地位的汉族与占从属地位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内战。因为,早在太祖与太宗皇帝时期,东北地区就是帝国的领地,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就成了帝国的臣民。
  可是,对大明帝国来说,这些少数民族的叛乱却对帝国构成了生死存亡的威胁。
  自从明历二百五十年(公元1618年),满人叛酋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叛明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二年。
  在这十二年中,帝国失去了太多的英杰,也经历了太多的失败。
  明历二百二十二年(公元1590年),接替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的高仪病逝之后,内阁中代表各地区势力的大臣就新任内阁首辅问题产生严重分歧,“党争”由此爆发。
  从长远意义上看,“党争”的结果是好的。
  正是在此时,出现了最原始的“党派”意识,并且出现了“共盟党”与“民业党”的前身,而这两个党派将是帝国今后最重要的两大党派。
  可是,从短期效果上来看,“党争”只会削弱帝国的实力。
  更严重的是,“党争”导致帝国陷入了“无政府”状态。
  从明历二百二十二年(公元1590年),到明历二百二十八年(公元1596年),短短六年之内,先后有二十八人出任帝国内阁首辅,其中最短的只在首辅位置上坐了十一天,最长的也不到半年。
  虽然被严重削弱的皇室并没有借此生乱,但是政府频繁更迭,只会使帝国更加混乱。
  可以说,这六年的时间,几乎毁掉了张居正与高仪两位首辅在十八年中创造出的所有成果。
  当时,最严重的后果是,土地兼并出现了彻底失控的局面。
  随着中原,江南,两广,以及四川等地区的大量耕地被资本家与开明地主大量兼并,可开发的肥沃土地越来越少,需要更多牧场,更多耕地的资本家把目光投向了帝国周边地区,以及那些还没有开发,或者没有完全开发的偏远地区。
  其中,东北地区就吸引了资本家的贪婪目光。
  在资本势力涌入之前,东北地区基本上处于原始的渔猎与农耕经济时代。一是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不太适合种植农作物。二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主要是少数民族,思想不开发,很难接受新兴的资本主义。三是交通不方便,运输成本巨大。
  只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从明历二百一十九年(公元1587年),广东籍资本家黄爵新在辽阳建立第一个种植园开始,到明历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17年),东北地区的种植园与牧场的数量激增到了三百五十二个。
  随着资本经济的扩张,所产生的必然是大量失去了生活来源的原住民。
  其中,大量出现的牧场对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的影响最为巨大。另外,资本家追求高额利润的贪婪行径,比如通过垄断来压低物产的价格,也严重的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比如,在明历二百一十年(公元1578年)的时候,一张产自东北的貂皮能够卖到一两白银,或者换取一石大米。到明历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17年)的时候,同样一张貂皮只能卖到十钱,或者换取十斤大米。
  结果可想而知。
  在资本家圈地的时候,少数民族居民失去了牧场,失去了猎场,失去耕地。而资本家的垄断经营,更是让少数民族居民入不敷出,甚至难以果腹。
  如果当时帝国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也许后面的矛盾就不会爆发。
  毕竟,在张居正与高仪执政期间,为了保证帝国的稳定,两人都采取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政策,并且尽量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
  问题是,动荡不安的帝国内阁政府根本无法约束不法商人的掠夺行为。
  当然,帝国军事部门在东北地区采取的高压政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努尔哈赤发动反叛之前,东北地区先后爆发了大大小小数十次叛乱。这些叛乱无一例外的被镇压了下去,组织叛乱的匪首,以及参加叛乱的匪众都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甚至连其族人都受到株连。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明历二百三十九年(公元1607年)到明历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17年)期间的十年中,就有六万七千八百三十六名东北少数民族居民被以叛国罪处死。同期,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也从一百八十三万锐减到了一百一十七万。
  也就是说,努尔哈赤的叛乱并不是偶然事件。
  同样的,因为频繁的叛乱,所以努尔哈赤这支由满人组成的叛军并没有受到当局的重视。
  历史证明,努尔哈赤绝不是个普通角色。即便在发动叛乱七年之后,也就是明历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25年)的时候,他在宁远城外被平湃统帅袁崇焕指挥的明军炸伤,并且在回到咸宁堡之后不久就伤重而亡了,可是在叛乱的第二年,他就取得了“萨尔浒之战”的胜利,重创明军,并且在随后几年之内,征服了附近的其他少数民族部落,包括部分蒙古部落,聚集起了一支足以撼动大明帝国江山的强大军队。
  正是如此,当时负责指挥平叛战争的袁崇焕主张以守代攻,通过建立军事要塞的方式,稳步向叛军腹地推进,并且压缩叛军的活动空间。
  毕竟,东北地区气候严寒,且地形复杂,并不适合明军作战。
  如果说努尔哈赤发动满人叛乱,并且联合了北方各个少数民族的豪杰,那么他的儿子,也就是皇太极就是满人中最有远见,也是最有能力的军事家、政治家与谋略家。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成为叛军首领。
  他一改满人以弓骑为主的战术,转为向明军学习,并且利用缴获的武器组建了第一支火器部队,从而大大提高了叛军的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明历二百六十二年(公元1630年),皇太极一方面使离间计,诱使内阁首辅孙承宗解除平叛大将袁崇焕的军事职务,同时以蒙古骑兵为先导,先后攻陷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座要塞,兵锋直指帝国京师。
  等到孙承宗意识到犯了大错误,并且重新任命袁崇焕为平叛统帅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在叛军抵达京师城外的时候,除了负责守备京师的五千禁军之外,只有刚刚到达的,来自重庆的“勤王”部队。
  此时,帝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女将军登上了历史舞台。
  她就是重庆总兵,帝国第七步兵团(当时的团,相当于现在的军团)统帅秦良玉。
  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将士紧握着手里的钢枪,随着战线从中分开,一名身披明铠的将军跃马来到了战线前方。
  见到头盔下那爬满皱纹,带着一丝愁容的面孔,坚守在战线上的官兵顿时精神了许多。
  她就是秦良玉,第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帝国女将军。
  在她身后,是一队由约莫一百人的,清一色的女性军人。当然,比起已经五十六岁的秦良玉来说,她的随从年轻得多,也漂亮得多。
  “兄弟们……”秦良玉勒住了马,“你们跟了我几年,甚至十几年。这么多年来,我们期盼与等待的就是今天。老娘把丑话说在前面,等下交战之时,谁敢后退半步,谁敢不听号令,老娘手里的大刀可认不得往日情谊!”
  呜呜着响的寒风中,数万条汉子都挺起了脊梁。
  对数万名血气方刚的男儿来说,如果死在一个娘们手里,而且还是因为临阵脱逃被一个娘们以军法处治,就算到了阴曹地府,都没有颜面去见阎王爷!
  “另外,老娘也在此声明,谁要是奋勇杀敌,谁要是冲锋在前,老娘亏待不了他!”
  听到这,有的将士露出了一丝笑容。
  年轻的时候,秦良玉可是方圆百里内有名的大美女,只是现在她已是半老徐娘,还有魅力吗?
  “当然,老娘现在人老珠黄,入不了各位兄弟的法眼,只不过……”
  说着,秦良玉朝身后的一百余名亲卫看了过去。
  没有任何迟疑,一百多名二十岁左右的女卫兵纷纷脱掉了铠甲,撕掉了上衣,露出了丰满、坚挺、白嫩的胸脯。
  一时之间,数万名将士都傻眼了。
  在奔跑的马背上,那些白花花的胸脯剧烈颤动着,除了让数万名将士眼花缭乱之外,还让他们热血沸腾。
  “兄弟们,都给老娘听好了!”秦良玉拔出了佩剑,“消灭叛军之后,立功前一百名者,都有资格跟老娘的亲卫亲热一晚上!”
  “杀——”
  “杀——”
  “杀——”
  ……
  顷刻间,明军阵营里杀声震天,原本还士气低落的将士个个都燃起了熊熊斗志。
  不需要其他的鼓励,不需要其他的激励,那一百多对白嫩的胸脯就是数万名官兵最大的奖赏。
  城墙上,白发飘洒的孙承宗,以及一脸酷色的袁崇焕也都暗暗吃惊。
  当确定由第七步兵团出城迎战由皇太极亲自指挥的叛军时,不管是孙承宗,还是袁崇焕,都认为那几万名官兵凶多吉少。
  可是现在看来,情况不会那么简单。
  至少,秦良玉在鼓舞士气方面比任何一个爷们都做得出色!
  随着秦良玉退回战线后方,战鼓雷响了,随着鼓点,数万名明军将士朝着叛军阵线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也许,皇太极怎么也想不到,挡住他胜利步伐,并且改变了历史的,竟然是一个女流!
  这场决定帝国命运的恶战从上午持续到傍晚,直到皇太极承受不了惨重的伤亡,率领余部退却时,才暂时结束。
  当晚,秦良玉率一千五百精骑乘胜追击,杀入叛军营地。
  混战中,近五千叛军被斩杀。另外,皇太极也死于战乱之中。
  两日内,群龙无首的叛军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退出关外。帝国京师之围解除,秦良玉一战成名。
  随后,在袁崇焕的指挥下,明军分三路出关,海陆并进,发动了镇压叛乱的大反攻。
  到明历二百六十四年(公元1632年)底,最后一支叛军向明军投降。
  持续了十九年之久的满人叛乱至此平定。
  随后,为了稳固帝国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孙承宗一方面令袁崇焕在东北地区建立更多的要塞,一方面鼓励商人到东北地区投资兴业。
  为了保证少数民族利益,防止再次发生叛乱。
  明历二百七十五年(公元1643年),帝国议政院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少数民族自治法》,确定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在随后的数十年中,帝国又先后颁布了多项保护少数民族利益,限制商人投机倒把行为的法案。
  到明历二百九十一年(公元1659年)的时候,帝国大部分偏远地区恢复了平静。
  当然,满人叛乱并不是没有好处。
  在历时十九年的战乱中,帝国逐渐认识到了大陆方向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制订了“陆海并重”的基本国策。
  从长远来看,这为帝国后来在大陆上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另外,少数民族动乱也给那些力推“三权分立”制度的政治家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
  当历史的车轮推进到明历二百九十二年(公元1660年)的时候,帝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序 不一样的历史 第八章 … 大法官
  在由花岗岩建成的新大厦外面,成千上万名民众将附近的数条大街堵得水泄不通,即便出动了两千多名禁军,也只勉强维持住了局面。
  大厦正门的上方,是一条由硕大的,由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象征着帝国蒸蒸日上的白色腾龙。而在巨龙的嘴里,衔着一个由五只圆环首尾衔接,环环相扣的五环标志。这就是将在今日正式成立,并且主宰着帝国律令的最高司法机构——帝国最高法院的标志。
  该标志本身也有着明确的意义。
  除了腾龙象征帝国之外,白色的汉白玉代表着洁白无暇的司法制度,威武的巨龙则代表着司法的威严。另外,巨龙嘴里的五环分别代表帝国的资本家(商人)、地主、贵族、平民与农民,五环首尾衔接代表组成帝国的五大阶层团结一心,环环相扣则有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
  随着一名身着黑色长袍的中年人走上前台,熙熙攘攘的广场上顿时安静了下来。
  新的机构,自然需要新的面孔,需要新的制服。
  只是,对在场的数万名帝国百姓来讲,登上前台的那人并不是新面孔,而是家喻户晓的,具有太多的传奇经历,帝国万千百姓,特别是年轻一代心目中的英雄。
  他就是郑成功!
  郑家世代经商,其曾祖父是第一批前往日本经商的帝国商人。明历二百五十八年(公元1624年),郑成功在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降生。十四岁时,便随同父亲郑芝龙出海探险,并且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水手。
  十六岁那年,郑成功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当时,郑家的船队从日本长崎出发,准备经琉球国返回帝国镇海。途径大岛海域时遭遇海盗,船队被围。其父郑芝龙乞降,准备向海盗交纳重金。郑成功不允,并且于当晚带数名随从摸入海盗营地,焚毁海盗船只,率领船队脱险。
  如果说对付海盗只是小儿科的话,那么三年后,郑成功干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情。
  当时,郑芝龙已将家族船队交由郑成功打理,自己返回福建家乡养老。而郑家经营的仍然是帝国到日本之间的海上贸易。
  船队途径琉球王国的时候,正遇倭寇进寇。
  应琉球国王的邀请,郑成功率船队留下,并且将五百名船员武装了起来。随后,在琉球王国都城外迎战两千余名倭寇。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郑成功成功击退倭寇。
  得胜之后,郑成功没有罢手,而是率领船队直扑倭寇老巢——屋久岛。
  一番苦战之后,郑成功不但摧毁了倭寇的巢穴,还击毙了上千名匪寇,并且烧毁了数十艘船只,一举扫荡了霸占琉球海域的倭寇势力。
  可以说,郑成功一战成名。
  借此机会,郑成功将家族的航运事务交给了族弟打理,然后利用三艘速度较快的商船组建了第一支私人护航舰队,为航行在日本与帝国之间的船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