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小地主-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人都有钱、有人,买了地瓜回去,除了留种,他们也舍得吃。
“刚才沈六爷拿了两箩筐地瓜,那大概有一百二三十斤。沈六爷给留下了一百二十两银子。”连守信说道。
当时沈六给银子,在场的人都看见过了,即便连守信不说,大家伙也都知道。
“老四兄弟,你这地瓜。是打算卖一两银子一斤啊?”老金就哈哈笑着问道。
“老金大哥,别说一两银子了,二两、五两、十两,他别人想买也得买的到啊。”连守信也就笑着道。
众人听他这么说,分明是要抬高地瓜的价格。有的就皱了眉头。
“……咱把话说在头里,不管以后地瓜的贵贱,现在要买地瓜,就五十文钱一斤。一家一户,咱也不多卖,要限着量。这也就是为了让大家伙都能买到手。现在地瓜少。能明年大家伙种的多了,那就敞开了。”
“……这地瓜买回去暂时自家吃也好,留着做种也好。咱还有一句话要说在头里,就是这地瓜,买回去了,不能加价转卖。我把地瓜的价钱压这么低,也就是咱们乡里乡亲,想让多点的人家能种上、吃上这地瓜。咱这就是个……”说到这,连守信敲了敲自己的脑袋,就扭头去看连蔓儿。
“君子协定,爹,咱这是君子协定。”连蔓儿就笑着道,“就是说话得算数,这一屋都是体面人,得讲究信用。这是我哥从上学的。”
“对,这就是君子协定。大家伙要是同意,这地瓜咱就卖。”
有沈六爷在前面做着榜样,这些人以为连守信要狮子大开口。可连守信却将地瓜的价格定在了五十文钱一斤,那有皱着眉头的,也舒展开了。
连守信将话都说的很通透,而且句句落地有声。
“老四兄弟,老哥哥我没看错你,好,是个有担当、心正的汉子。”老金就又哈哈地笑道。
“……都听说这连四爷性子绵软啥的,你看人家处的这事,这是响当当啊。”就有人小声议论起来。
“是个正人。”
“这说话做事一板一眼地,也怨不得人家能把日子过起来。”
这些人议论,连守信的耳朵里也听进了一些,那身板不由得更加挺拔了。张氏、连蔓儿这几个也在旁边听见了,心里都跟着高兴。
说好了要卖地瓜,一家人就忙碌了起来。地瓜的筛选,在地里已经做好了。那些个头小的,或者在挖出来的过程中破损了的,是和个头大、完好的地瓜分开的。
这些个头大、完好的地瓜里,连蔓儿家又留出多一半来,其余的才是打算现在就卖的。
地瓜限量,一家一户最多只能买五十斤。
虽是这样说,但是王举人家,和老金这两户,连蔓儿还是手松了松。卖给王举人家九十斤,老金家则是八十斤。至于其他村镇的,那就牢牢地限定在五十斤。
只一天的工夫,就将五百斤的地瓜都卖了个精光,得银二十五两。
“咱这地瓜卖的,不如玉米值钱。”小七看着木匣子里散碎的银子,幽幽地道。
“别只看着银子,想想咱今天还得到了啥?”连蔓儿抬手,揉揉小七的包子脸,笑着说道。
第三百六十一章 惠及
“除了这些银子,今天咱家还得到了啥那?”小七歪着头,忽闪着大眼睛,做出思考状,“跟咱订固地瓜秧子的,有给留下定钱的。”
连蔓儿笑了笑,她们原本打算是不肯收定钱的,只是有的人家一定要给,就是为了心安。连蔓儿她们核计了一下,觉得留下定钱也没什么,就留下了。这定钱能有多少,明年卖地瓜秧子的钱才是大头。
至于今天的事,挣的银子,其实是小事。
“小七,你想想,刚才那些人待咱们,待咱爹娘都咋样。以前,他们是这么待咱们的吗?”连蔓儿就笑着问小七。
“哦,今天咱家来的人可真多,老些人我都不认识。他们待咱们……很好。那些有钱人家的管事,管咱爹娘叫四爷、四奶奶,他们还管我叫小七少爷来着。”说到这,小七呵呵地笑了,“还有那些不认识的人,都上赶着管咱爹娘叫叔、婶子……,好多人夸咱家,夸咱爹。”
“没错。”连蔓儿笑了笑。
“经过这件事,大家伙都知道咱家是仁义的人家,都开始敬重咱了。”五郎道。
“可不,我这心里现在还热乎乎地。”张氏就道。
“人活一张脸,银钱啥的,挣起来没个头。咱说话、办事让人敬重咱,这人才活的有意思。”连守信说道。不过这一天的工夫,他这脸上和身上,某些细微的。类似于气质、气场的东西,就发生了极微妙、也极明显变化。
“咱今天这事,给咱家挣来了脸,挣来了名声。咱家以后,就算还是庄户人家,也没谁敢小瞧咱们、轻易招惹咱们。咱们家,现在是有威望的人家了。”连蔓儿就笑道。
没错。今天的事,他们或许在银钱上挣的不是很多,但是他们挣来了威望。挣来了人们的感激和敬服。
这可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玉米已经、而且还会继续为他们带来财富,而地瓜。则为他们在这一大片土地上赢来了难得的声誉和威望。
连蔓儿想的不错,那之后,但凡村里哪家有大事发生,或是找人做见证、或是要找人给说和、调理事情,就会有人来请连守信。在那种场合,连守信是和里正、几位村老平起平坐,甚至他的话,比里正他们的还管用。
地瓜卖掉了将近一半,其余的也要安排。
一家人挑出一百斤上好的地瓜,套了小牛车。送到济生堂。
王幼恒不肯收这么多,后来又说要给钱,都被连蔓儿一家给拒绝了。
“幼恒哥,这个不是给你的。这是我们送给王太医的。”连蔓儿就道,“幼恒哥。这些地瓜,你们吃也行,留一些做种也行。要是不留着做种,那明年就跟我们打个招呼,我家生地瓜秧子的时候,给你带出来。”
王幼恒家也有田地。这地瓜自然也是要种上一些的。
除了王幼恒家,她们还准备出来一份,送去了吴家兴家。给吴家的不多,就两篮子。连守信跟吴玉贵说好了,等明年,他们要多少地瓜秧子,尽管来家里拿。
“他姥爷那,咱也不能忘了。”连守信就提醒张氏。
“嗯,我都想好了。这东西,咱也别捎来捎去的了,等啥时候他大舅他们赶集过来,再把地瓜给他们。明年的地瓜秧子,咱给他们多预备点出来。”张氏就道。
连蔓儿在旁边点头,张青山所在的靠山屯,挨着大山,山地多,种别的作物出产很少,但是种地瓜,却正合适。
“还有送上房他爷、他奶的,咱给收拾出来,一会就送过去吧。”张氏又道。
大个的地瓜都要留明年开春生地瓜秧子,那些小个的地瓜,虽然个头小,味道一点也不差,甚至比大个的更水灵好吃。
张氏就带着连蔓儿、连枝儿、五郎和小七挑拣了半天。
“给上房送两篮子吧,他爷、他奶,在加上上房一家子,大家伙都尝尝。……再把这两篮子也提回去,春柱媳妇那,还有跟咱家走的近的这几家,每家也送点,不多,就是大家伙都尝尝。”张氏一一分派着。
这天傍晚,连守信、张氏、连蔓儿、连枝儿、五郎和小七从铺子里出来,往老宅来。一路上,将该送的都送了,最后,就提着两篮子地瓜进了老宅的大门。
一家人就都到上房来。
“爹、娘,这地瓜给咱大家伙尝尝。”连守信将两篮子地瓜放在地上,就对连老爷子和周氏说道。
“挺金贵的东西,不是还留着做种吗,拿两个来,尝尝味就行了,干啥一下子拿来这老些?”连老爷子就道,一边招呼连守信上炕坐。
周氏、连秀儿都在炕里坐着,见他们进来了,脸上就有些不自然,却也没说什么。古氏和蒋氏坐在炕沿上,连守仁、连守义都在地下的长凳上坐着。
连守信就走过去,在连老爷子身边坐了,张氏不好就出门,也带着几个孩子在炕沿上坐了。
“都上炕里坐着,蔓儿,小七,脱鞋,上炕里坐着。”连老爷子略微往前倾着身子,招呼道。
连蔓儿笑了笑,只把屁股往炕里挪了挪。
“老四,你这回这事办的敞亮,爹都跟着你借光。这两天,爹下地干啥的,那不认识的人,大老远的都跟爹打招呼。”连老爷子颇有些感慨地道。
“以前,爹还总提你担着心,怕你一个分出去,这周到不周到的,让大家伙讲究。现在爹放心了。老四,你能顶起这灶坑门,这门户你这就算正经地撑起来了。爹替你高兴。”
“爹,看你说的。我一个庄稼人,也没啥心思,我这也就是凭良心办事。”连守信道。
“老四,你那金玉米,还有这个地瓜,这钱让你挣老了吧。”连守义坐在凳子上,开口问道,“老四啊,你看咱这一家这样,你咋地你也得拉扯一把,哪怕你吃肉,我们跟着你喝汤那。”
“啥吃肉喝汤地,你跟你兄弟咋说话那,老实待着,别又犯浑。”连老爷子立刻斥道。
“爹,我们这是挣了点钱,差不多也填在那块地上了。……这地瓜,我打算明年生地瓜秧子,给咱家的份,我到时候给带出来。玉米要是能让咱种,这种子,我也都给预备好了。”
连守信这是向连老爷子许诺了明年春耕的地瓜秧和玉米种子。
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别的人家未必能抢到地瓜秧和玉米种子。
“行,老四,这事爹就不跟你气。到时候该多少钱,爹都算给你。”连老爷子道。
“爹,这个我们不要钱。”连守信就道。
“你那个……明天打算啥时候出门?”周氏突然扭头冲着古氏问道。
“啊……”古氏正在听连守信他们说话,听见周氏问,这才回过神来,“娘,我打算卯时就走。”
“是花儿,这不她快到临盆的日子了,我放心不下,跟咱娘说了,明天就打算进县城去看看她去。花儿一个人在县城,离娘家有远,她才多大。做娘的心啊!她四婶,我心里可羡慕你了,你看枝儿嫁的多近便,这以后有啥事,一抬脚就到了。”
“赶紧收拾、做饭去吧。”周氏抬了抬手,似乎有些不耐烦地道。
“哎。”古氏答应了一声,就下了地,出门前,还朝着张氏亲切地笑了笑。
“他大伯娘,花儿啥时候生了,给家里捎个信,我们好给花儿下奶去。”张氏就道。
“哎,这个肯定,她四婶你生的孩子多,到时候,还得请你去教导花儿几句。”古氏笑着,就出了门。
周氏要做饭,连蔓儿一家就不好在上房再坐下去,也都起身,回了西厢房。
“你看你大伯娘,这是着急花儿的事,心慌了。平时多精明的一个人啊,知道他奶不爱听咱枝儿的事,她还当着他奶的面说了。这可真是,做娘的心啊。”张氏一边烧火做饭,一边唠叨道。
“娘,你也说她精明了。她要不是故意的,她能特意在这个时候让我奶不高兴?”连蔓儿嗤地笑了一声道。
“啥,蔓儿,你说你大伯娘是故意当你奶提这事?为啥,你奶不高兴,不得找她麻烦?”张氏奇怪地问道。
“娘,你心眼还是太实。凭啥就非得顺着我奶。我看我大伯娘就是故意让我奶不痛快,她才痛快。”连蔓儿道。
与张氏的逆来顺受不同,古氏极精明,不会正面和周氏冲突。但是在周氏手底下,古氏再精明,日子也不可能过的顺心,时不时地面上一盆火,暗里一把刺,给周氏心里扎一根刺,膈应膈应周氏,古氏一定是乐在其中。
而现在最能刺痛周氏,又让周氏无奈的,无非就是连秀儿的婚事。
“娘,你可别看她对咱态度好像挺好的,她可没安啥好心眼,这是膈应了我奶,又提醒我奶膈应咱们那。”连蔓儿又点拨了一句。
第三百六十二章 要
张氏听了连蔓儿的话,想了想,脸色就有些不好。
“我就想,你们几个也去过人家宋家,人家宋家的老太太对你们招待的也不错。她不说要去县城吗,我刚才还想,咱准备点地瓜啥的,让她带过去,是咱的一份心意,也给她和花儿妆妆面子。”
“娘,咱就算要给宋家东西,咱自己不会去啊。她要是好人,咱没的说。可她不是。”连蔓儿就道,同时心里想,张氏就是心肠热,还没心眼儿,人家稍微给点笑模样,她这边就当人家是知近的人。
“哎,我就是这么个没心眼的人。看人家稍微对我好点,我就忘了以往的事,这就一片热心了。”张氏就叹道,活了这么多年,她对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心里还是明白的。“得了,你大伯娘这个人,我以后还是离着她远点吧。过日子,好好往前奔不就行了吗,非得整这些个曲里拐弯地肠子。害了别人,她自己就一定能得着好?……这人和人太不一样了。”
“娘,你记住她是啥样人,再遇上啥事,心里警醒点就行了。”连蔓儿就道。
吃过了晚饭,张氏这刚收拾完,古氏就笑眯眯地上门了。一进门,就说连花儿和宋家的事,又挨个地将连枝儿、连蔓儿几个都夸了个遍。
古氏嘴巧,会说,即便知道她嘴不应心,那些话却还是悦耳的。
古氏又说明天要进城看连花儿,要给连花儿带东西。
“花儿是咱自家的闺女,咱给拿啥不拿啥的,花儿不能挑咱的礼。可人宋家,还有一大家子人,还有个宋老夫人。……我刚才跟咱娘说这事。咱娘就说咱庄户人家,能有啥东西。其实,人家宋家也不缺啥,咱就把菜园子里、地里那些新鲜的玩意儿给捎去点。这两家人脸上都有光彩,人家外面去说说,也得说咱老连家是讲究的人家,懂礼数,也能给咱扬扬名……”
张氏坐在古氏的对面,听着她的这些话。若是刚才没有连蔓儿的点拨,她这个时候。肯定心肠一热,要想法子给古氏淘弄“新鲜玩意儿”。
她家的新鲜玩意儿能有什么,也就是菜园子里几样别人家没有的蔬菜,还有就是地瓜和玉米。
可经过连蔓儿的点拨,张氏对古氏这样两面三刀的做派,就打心里膈应,因此,也不接古氏的话茬。
古氏这说了半天。暗示越来越明显,见张氏不搭茬,古氏就干着急。她也纳闷。这张氏历来是个手松、心软,最好哄的人啊,今天咋就这么不上道那。
总不好直接开口跟张氏要吧?
可要是不直接要,到时候进城拿什么去看连花儿,去看宋老夫人那。周氏那边以为她藏了许多的体己,这样的人情往来,就不肯十分往外掏钱,只想将她刮干净了。她是有些体己,但这近一年来,已经被刮的没剩下什么了。况且。宋家是有钱的人家,她能有多少钱,送让宋家人觉得体面的礼物。
几样辽东府不常见的蔬菜,再加上名贵的金玉米和稀罕的地瓜,这却是极体面,肯定能让宋家满意的礼。
连守仁的官还要依赖着宋家。连花儿在宋家的体面,她这个亲娘也的帮着撑起来。张氏不主动搭茬,那她只好老下面皮,直接要。
不得不说,古氏是为了目的,什么都豁得出去的人。
“她四叔、四婶,”古氏就陪笑着开口道,“……就那玉米、地瓜,还有菜园子里的几样新鲜菜,挑个三四样,我拿了进城。……这也是为了咱这一大家子的体面,家里要是没有,那我也不说了,这不正好,家里有。若是银钱在我手里,凡事好说。……一会我和咱娘说说,拿出钱来。……咱们几个妯娌,就是她四婶你心地最好。我这心里都有数。……这以后,不管是花儿,还是你大哥和我,肯定都不能忘了你们的好。”
古氏这样说,张氏就不好再装糊涂。
张氏还没开口,连蔓儿就在旁边扑哧笑出声来。
“大伯娘,你说让我奶拿钱,是要从我们这买东西啊?大伯娘,我奶啥脾气,你刚才自己个也说了。你这样,不是把我爹娘往坑里推吗,我奶那不得骂死我们啊?”连蔓儿含笑道。
她当然知道,古氏所说的向周氏要钱,不过是虚词,古氏的本意就是要。但连蔓儿偏偏“不认为”古氏是虚词,很“实在”地认了真。
被连蔓儿说破,古氏的面颊就有些发烧。
“蔓儿,给你大伯娘倒杯水。”张氏就开口道。
连蔓儿笑了笑,果真起身,给古氏倒了一杯水。
“大伯娘,你喝水润润嗓子。”连蔓儿递过水杯去,说道。
“哎。”古氏接了水杯,假作喝水遮掩自己的窘态。
这个时候,张氏和连蔓儿母女俩就交换了一个眼色。
“他大伯娘,上次蔓儿他们进城,见了花儿的婆婆,那次他们去的匆忙,啥也没给人家带。我这心里一直过意不去。我刚才还想着,你要进城,正好,捎点东西过去,算是咱的一份心意。”张氏缓缓地说道。
古氏刚才还以为要东西没希望了,听到张氏这么说,不由得喜出望外。
“他大伯娘,你先回去等着,我们收拾好了,就给你送过去。”张氏就道。
“好,好。”古氏高兴地答应了,又说了几句极好听的话,才走了。
“娘,姐,你俩咋又答应给东西了?”小七有些奇怪地问。
“她这开了一回口,硬给她撅回去,咱这两下就闹僵了。以后没法见面。亲戚里道地,以后的日子还长,总要存一线。”张氏叹了口气道。
连蔓儿点了点头,生活就是如此。非黑即白,清清楚楚,这是不可能的。也许无奈,但却是现实。心里要是非清楚、明明白白,但却不能都表现在面上。
以后她们的家业大了,像古氏这样的人和事,还会有。连蔓儿一家要获得这社会的承认、营造顺应社会的形象,就不得不敷衍。
当然,具体的事情,有具体的应对。敷衍,并不代表予取予求。像今天古氏来要东西这件事,是可以给的。而且张氏把话说的很清楚,古氏到了宋家会怎样说,这个她们无法控制。但是将来对景,连蔓儿一家方方面面,都只有让人赞佩的,她们站在了一个无懈可击的位置。
连蔓儿就和张氏挑了几个地瓜,又摘了些菜,送到上房来。
“玉米都老了,玉米地现在也封了,得等着人家沈六爷发话,咱自家现在都进不得地里,这是没法子了。等以后,在给补吧。”张氏道。
这是实话,大家都知道。
古氏就笑着道谢,虽然没有玉米,但是张氏她们送来的地瓜都不错,那几样鲜菜,也水灵灵地,看着就招人喜欢。这份礼送过去,宋家老夫人肯定喜欢。
“有这些就挺好。”连老爷子很满意。
连守信和张氏懂事、宽厚。上房要串门子,分家出去的四儿子出手相帮,这连家,还是一大家子。这太符合他一家和睦、和和美美的要求了。
第二天一大早,古氏就带着连朵儿进城去了。
送走了古氏,周氏坐在炕上,就冷笑了两声。
“她可走的巧,这是又躲懒去了。没看吗,这眼瞅着要收秋。看着吧,咱不收完秋,老大媳妇就不能回来。”这句话,是周氏当着几个媳妇、孙子、孙子媳妇和孙女的面说的。
“奶,你都知道,你还让我大伯娘走。你老人家要不同意,我大伯娘她还不是哪也去不成?”赵秀娥就咯咯笑着道。
“她精着那,这不就是打着看花儿的旗号吗?花儿要临盆,第一胎,我不让她去,让她出去一说,不定把我说成啥老厌物那。又说还关系着你大伯的官位,又关系咱一家啥的,我要不答应,那我这罪过就大了!”
“一肚子心眼子,谁也整不过她。”周氏用手比划了一下,说道。
连蔓儿正好从外屋经过,听见了周氏的话,不由得暗笑。连守仁捐了监生,连家的情况和以前不一样了。周氏就添了一样习惯,比如说背着古氏,像何氏和赵秀娥揭古氏的底、贬称古氏。又或者背着何氏,当着古氏和蒋氏的面,揭何氏的底。又有的时候,是当着孙媳妇的面,给儿媳妇下不来脸。
周氏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而那样的结果,显然正是周氏想要的。
……
这天,王举人打发管事的来,送给连守信一张帖子。王幼怀要成亲了,请连守信去吃喜酒。
“……还要请老爷子和连大老爷一起来。”那管事的留下这句话,就说还有许多帖子要送,告辞走了。
送走那管事的,连守信拿着帖子,还有些发愣。
连蔓儿就将帖子接过来,看了看,抿嘴笑了。
第三百六十三章 上礼
这帖上只写了连守信一个人的名字,并没有提到连老爷和连守仁。不过那管事的既然那么说了,也就说,王举人还是有这个话。
这就有些意思了。
“爹,你干啥那?”连蔓儿笑完,看见连守信还有些发呆,就问道。
“蔓儿,王家这还是第一次给咱送帖啊。”连守信道,“蔓儿,你再帮爹看看。这帖上,我咋看着,就写了我一个人的名字那。”
连守信原本并不识字,近些日,才被五郎和小七拉着,主要是跟着小七认得了些字。所以现在,他也差不多能看个帖。
“爹,没错,是只写了你一个人的名字。”连蔓儿就答道,“爹,咱还是商量商量,看该送份啥样的礼。”
“对。”连守信忙点头道。
刚才那管事的来送帖,还说了一句话,说是王举人的意思,就是想请大家伙热闹热闹,不需要备礼。虽然王举人这么说,但是这礼还是要准备的。
一家人就聚到一起商量。
“要不,咱就拿了钱,看家兴哥和他爹这两天啥时候去县城,帮着咱买两个上等体面的好尺头吧。”连蔓儿就道。
家里现成的有吴家兴送来的尺头,也有沈六送的那石榴百的妆花缎,不过没人打算将这两样送人。
“再添上外面的两样针线,我看就差不多了。”张氏想了想,就道。
大家商量了一回,觉得这贺礼算是体面和衬的,就这么决定下来。张氏就跟连蔓儿支领银,要马上去镇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