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小地主-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月春风似剪刀,过了二月中旬,风儿已经没有那么割脸了,但是离吹面不寒杨柳风,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
五郎和小七,要去镇上的私塾上学去了。
镇上的私塾是有本镇几个村庄的士绅富商出资创办的,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这几十年里,从这私塾中也考出了数名秀才,举人却没有。三十里营子的王举人家,当初也在私塾里投了钱,但是王家子弟念书,自聘有西席来家教授,并不到私塾中读书。
五郎和小七要念书,却只能去私塾。能考出秀才的私塾,目前对他们来说也还算合适。
连继祖要读书,也得去私塾。老爷子就叫了连守信、五郎和小七,一起到上房。三个孙儿去念书,连老爷子少不得语重心长地教诲一番。也不过是让他们好好念书,力争光宗耀祖,还要他们三个在外相互帮衬。
“继祖,你年岁最长,又在镇上住了几年,要照顾五郎和小七。”连老爷子对连继祖道。
连继祖点头答应。
连蔓儿也随着五郎和小七一起过来的,就跟小七坐在一起。五郎和小七能去上学,她却不能,连蔓儿心里不大高兴,可也无可奈何。毕竟,这十里八村,谁不知道谁家,她想学祝英台女扮男装,当天就会被拆穿。
“那是连家三丫连蔓儿。”她都能想到,那会是怎样悲剧的场面。
镇上离三十里营子只有二三里路的距离,五郎和小七打算走读。
“家里活计多,这一早一晚,我和小七还能帮着家里干点活。晌午回来吃饭,也省得在镇上吃饭,还得花钱。”五郎年岁虽小,也许因为是四房长子的缘故,比同龄人懂事。
连继祖却打算住到镇上。
“爷,五郎和小七刚开蒙,每天念几页书就行。我不一样。”连继祖就对连老爷子开口道,“我马上就要考试,功课重。爷,我打算住镇上,一早一晚也能多温温书。”
“继祖要考秀才,是该有个安静的地方念书。”连守仁就道。
住在镇上,那肯定也要在镇上吃了,加上私塾一年的学费,就是一笔不少的钱。连蔓儿心中核计着。
“继祖,你打算住哪,私塾里有地方住吗?”连老爷子抽了口旱烟,问道。
“爷,咱镇上那房子不还没买吗,要不,我就先在那住着。”连继祖就道,“啥时候卖出去了,我啥时候搬。”
连老爷子似乎在沉思,没有立刻答话。
“……住在镇上,一天三顿饭要是在外边吃,那得花不老少的钱。要不,就让妞妞她娘跟我一起去,她做饭、照顾我,我也能安心念书。”连继祖又继续道。
屋里大房的人只来了连守仁和连继祖父子俩,古氏、蒋氏都留在西屋,没有过来。
若是往常,连老爷子应该会痛快地答应下来。可是今天,连老爷子意外地还是没有发表意见。
“爹,我看这样行。”连守仁就道:“继祖念了这几年书,就差一点火候,一个秀才稳稳的。这一年半载的,就该让他专心念书,别的事啥也别操心。继祖媳妇辛苦点就辛苦点。……镇上的房子空着也是空着,没卖之前,就让他俩带着妞妞住着,也能省点租房子的钱。自家做饭,比在外面吃的放心,还省钱。”
连守仁刚说完,赵秀娥和何氏就掀门帘子走了进来。
“我刚才进门听见大伯说话,爷,咱镇上的房子又不打算卖了?”赵秀娥进门后,就和何氏在炕沿上坐了,开口问道。
连守仁和连继祖飞快地对视了一眼。
连蔓儿敏感地觉察到,空气中有火药味弥散开来。
“卖,咋不卖。”连老爷子道。
“没卖之前,房子白空着。我暂时住着,也能给家里省几个钱。”连继祖道。
“二郎和秀娥住过去,爹可说怕耽误卖房。”何氏就道。
连老爷子磕了磕旱烟袋,他刚才之所以没有立刻就答应连继祖,就是因为这个。二郎娶了赵秀娥,家里的情况和从前不一样了。他作为一家之主,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镇上的房子,是个很敏感的问题。
他本意想同意连继祖的提议。可是,如果让连继祖和蒋氏住到镇上的房子里去,二房的几口人不会消停,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来。
连老爷子很为难。
赵秀娥和何氏却是精神抖擞,方才是四郎在外屋听见了连守仁和连继祖说话,回去告诉了她们。赵秀娥立刻就坐不住了,她认为这是大房想趁机占了镇上的宅子。她和何氏说了,两个人立刻就到上房来。
现在,她们就等着连老爷子开口说话,婆媳两个难得的一致,无论如何,不能让大房的人把房子给占了。
赵秀娥心中更有一个想法,她认为这是蒋氏为了去镇上住,谁不想去镇上去。连家不让她去,那她也不会让蒋氏去。
连蔓儿也有些期待,连老爷子究竟会怎么说。

第二百三十章 入学

连老爷子将剩下的半袋旱烟抽完了,这才缓缓地开了口。
“镇上的房子得抓紧卖,我这两天再去催催。”连老爷子说着话,将烟袋锅在炕沿上敲了敲,“继祖啊,你也跟五郎、小七两个走读吧。咱这离镇上近,每天几个来回也费不了多少时候。在家里住着,比在镇上那个空房冷屋的要强。”
连老爷子的意思表达的很清楚了,是不让连继祖住到镇上去,后面的话不过都是安抚。
这还是第一次,连老爷子在有关读书、考功名的事情上驳回了大房的意见。
何氏和赵秀娥婆媳俩对视了一眼,有些得意。而连守仁和连继祖父子两个,脸色就不那么好看了。
“爷,我……”
连继祖还想说些什么,却被连老爷子给止住了。
“继祖,咱家就这个条件,你们这辈,你最大。以后这个家,还得靠你。有些事,你从现在起,就该多想想。这事就这么定了,都散了吧。”连老爷子冲大家道。
众人就都往外走,连老爷子又将连继祖叫住了,说是要多嘱咐他两句话。
……
回到西厢房,张氏又开始给五郎和小七收拾上学要带的东西。东西并不多,张氏早就收拾齐了,可就是忍不住翻来覆去的拾掇。
“老爷子这次还挺拿得住,”连守信坐在炕上,想着刚才的事,“没让继祖住镇上去。”
“照说吧,那房子没卖,空着也是空着,谁住不是住啊。”张氏道。
“人口多了,和从前不一样了。这要是咱爹答应让继祖和继祖媳妇住过去,二哥家里就得炸锅。没看刚才二郎媳妇,那就等着爹一句说的不对她的心,就要大闹。”连守信道。
“哎……”张氏叹气。
比起连守信和张氏,连蔓儿几个孩子说话可就没那么含蓄了。
“我看大伯和二伯都想要镇上的房子。就是谁都不敢明说。”连蔓儿小声道,“咱爷心里肯定明镜似的。才宁愿房子空着,也不让他们去住。”
“爷现在这个家,不好当。”五郎道。
“那是,比以前操心多了。”连蔓儿点头。
当初连守义一家和连守仁一家一条心。连守礼和连守信两家人又都特别“懂事”,那个时候,连老爷子是不用像现在这么操心的。
连守仁做官梦的破灭,二郎娶了赵秀娥,连家的整体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连老爷子都不能继续任连守仁一家予取予求了。为了一大家子的和睦,他不得不更努力地做好平衡。
“咱不说这些了,哥,小七。你俩上学去,可得好好念书。”连蔓儿道,“争取考个秀才。最好能考个举人回来。给咱家争口气。以后咱家挣钱、买地啥的,也不怕别人惦记。”
“嗯。”五郎点头,“蔓儿,我和小七上学。家里就剩你和咱姐,你们俩可要辛苦了。”
“咱店里找个跑堂的替你的班。别的也没啥。”连蔓儿就道。
五郎去上学,就不能继续在店里跑堂了,一家人早就在寻找替五郎的人手,最后选了一个十三岁的半大小子,叫石娃子的。石娃子是成都府人,跟着他父亲到了北方来。他父亲在山上做个小小的匠人头目。山上没有适合石娃子干的活,正好早点铺子要人,让他来试了试。没想到石娃子做跑堂还有点天分,连守信就做主收下了他。
“二姐,你好像不大高兴是吧。”小七敏感地觉察到连蔓儿情绪不高,就小心地问道。
在自家人面前,连蔓儿已经不怎么隐藏自己的真实心情了。
“我舍不得你俩呗。”连蔓儿就道。这也是真心话,兄妹们整天都在一起,五郎和小七去上学,每天在一块的时间就不多了。
“我也舍不得你,二姐,我还舍不得咱大姐,舍不得咱爹和娘。”小七就往连蔓儿身上靠了靠,说道。
“快别说了,这也不是去多老远,再说,每天还的回来那。”张氏道。话是这么说,但是心里空落落,最舍不得的,也是张氏。
“你俩上了学,要好好学习,别的别多想。”连守信道。
“嗯。”五郎和小七都点头。两个孩子中,尤其是五郎,特别珍惜能够上学的机会。太多的虚言是没有意义的,五郎更愿意用行动来表示他的心意。
“我也想上学……”连蔓儿小声道。
没有私塾肯收女学生,这是谁也没有办法的。
“蔓儿,”还是五郎了解连蔓儿,“你不能去也没事,以后我每天下学,就把我学的都教给你。保证我学了多少,就让你学多少。”
“真的?”连蔓儿高兴了,“哥,你可不能骗我。”
“当然是真的。咱俩拉钩,谁说话不算数,谁就是小狗儿。”五郎道。
“我也拉,”小七也凑过来,“二姐,我学了啥,回来了,我也告诉你。”
三个孩子的小手指勾在了一起,这个时候,他们都没有想到,以后正是这个约定,对他们的学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第二天,连家的人都起了一个大早,古氏和蒋氏为连继祖收拾好了书包,连老爷子亲自送连继祖出门。
“老四家的五郎和小七那?”出了上房,连老爷子就问。说好了让五郎和小七跟连继祖一起去上学,怎么这个时候了,还不见两个孩子来。
“爷。”连枝儿听见外面的动静,走了出来,“五郎和小七一大早就起来了,去铺子那边帮忙。说让继祖哥路过铺子的时候,招呼他们一声就行。”
“哦。”连老爷子点了点头,什么都没说,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五郎和小七,趁着大早上上学前的工夫,还在帮家里干活。
连老爷子本想将连继祖送到大门口就回屋,听了连枝儿的话,却突然改变了主意,和连守仁两个,一直将连继祖送到了早点铺子门口。
这个时辰,正是早点铺子最忙碌的时候。连老爷子不想打搅连守信他们做生意,只在门外站了,并不往里走。
连守信在屋里瞧见了连老爷子爷三个,忙就招呼五郎。
“快点,你爷送继祖过来了。”
正在帮忙干活的五郎和小七这才摘掉围裙,张氏将书包递给两个孩子,连蔓儿也忙忙地揣了个钱袋在怀里,跟着五郎和小七从铺子里走出来。
“蔓儿这是也要跟着去?”连老爷子问。
不只五郎和小七,连蔓儿今天也穿戴的非常齐整。
“嗯,我爹和娘没空,我送我哥和小七去上学。”连蔓儿就道。
“那快去吧。”连老爷子笑了笑道。
连蔓儿、五郎、小七和连继祖就和家人挥别,往镇上走去。
在他们身后,连老爷子、连守仁、连守信和张氏站了很久。
“爹,大哥,吃饭了没?到铺子里坐一会,吃点东西不?”连守信对连老爷子和连守仁道。
“不了,你们忙你们的去吧。我和你大哥早吃过了,这就回家去。”连老爷子说着话,就带着连守仁回村去了。
一路上,连老爷子几次想要和连守仁说些什么,却始终没有说出口,只一声长长的叹息,萦绕在父子两人之间。
青阳镇的私塾坐落在镇东,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处所。整座私塾是个两进的大宅院,大门旁有门房,有私塾雇的仆役负责看门、打扫、为学生们提供热水。第一进院落,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是学生们上课的地方。第二进院落,说是院落,如果除开与第一进院落之间的隔墙,倒更像是一排后罩房,有几位私塾的先生,还有些家离的比较远的学生就住在这里。
低等班是为没有任何基础的蒙童准备的,中等班则是为有些基础的学生准备的,至于高等班的学生,相当于科举考试的加强学习班。
五郎进了中等班,小七吊车尾,跟考试的先生央求,五郎也保证督促小七,小七才跟着五郎进了中等班。连继祖进的是高等班。
连蔓儿仗着身材和年纪都小,不占地方,尽量降低存在感,全程“参与”,其实是死乞白赖地旁观了五郎和小七的考试。她各种羡慕嫉妒、百感交集,如果她也能参加考试,肯定也能进中等班。
考试完,就是交学费、买书。五郎和小七两个,总共花了七两银子,将五郎和小七两个送进东厢房的教室中,连蔓儿这个“小家长”才算完成了任务。
“要好好学习啊,不然,就卖了你换钱买肉吃。”连蔓儿捏了捏小七肉嘟嘟的脸,恐吓道。
“考试要考优等,不然回家没饭吃。”连蔓儿继续恐吓。
感觉到一屋子大大小小的学生的目光都聚焦了过来,身穿直缀的先生已经站到了门口,连蔓儿才依依不舍地走出了教室。

第二百三十一章 一年之计在于春

五郎和小七上学去了,每天都有大部分的时间在私塾,包括连蔓儿在内的一家人,开始都有些不大习惯。尤其是张氏这个做母亲的,开始的几天,心里总是空落落地,有事没事就爱到门口站着,往青阳镇的方向翘首张望。
连蔓儿也有些失落,她也想上学,而且身边没了小七这个小跟班,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好几天后,这一家人才慢慢适应了过来。
五郎自上学后,更加勤劳懂事了。在家的时候,除了固定的时辰做功课,都抢着干活。当然,三个孩子都遵守约定,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在炕上放一张桌子,五郎拿出上课用的书,和他记的笔记,将先生教给的功课,又向连蔓儿宣讲一遍。
连蔓儿学的也很认真。繁体字她已经很认得一些了,但是文法方面,只有连老爷子教的两本蒙学读物,显然是不够的。五郎的教学,让她受益匪浅。
同时,五郎发现,在教连蔓儿的同时,他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还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了解。也更快地发现不足、不懂的地方,方便进一步学习。
比起五郎的勤学,小七年纪略小,脑瓜很聪明,却还是有些贪玩。这每天傍晚的宣讲,对他的帮助也很大,让他将课堂上所学的又学了一遍,不至于有所忽略、遗漏。
连蔓儿也曾问起过,连继祖在私塾的情况。除了一开始的几天,连继祖是和五郎、小七一起上下学的之外,后来就不和他们一起走了。
“继祖哥好像挺刻苦的。”五郎想了想,说道,“一进教室,直到下学,就没看见他出来过。”
“继祖哥上课偷偷睡觉。我看见过。”小七凑过来,向连蔓儿小声道。
连继祖上课睡觉?在家里没有休息好还是怎么的?
连蔓儿有些疑惑,心中一动,就捏住小七的脸。
“小七,你又贪玩了是不?人家上课,你咋看见的,你是偷溜出去玩看见的,对不?”果然。还是对自家亲弟弟的学业更关心,也更严厉一些。
“冤枉啊,”小七喊冤,“二姐。我没贪玩,哥管着我那。我是上茅房的时候看见的。”
五郎在旁边看的直笑。
“蔓儿,小七就坐我跟前,除了上茅房,他没逃过学。”五郎道。私塾中,上课的时候,如果有学生要上茅房,得跟先生请示,拿了先生给发的号牌。才能出去上茅房。如果去茅房的时间长了,或者次数多了,先生就会起疑心,这学生不是病了,就是溜号。先生当然是不会允许溜号的事情发生的。
连蔓儿这才放开小七,有私塾严格的管理,再加上五郎在旁约束。小七只有老老实实念书的份。
小七的脸蛋得救,忙抬起小胖手,力图尽快将自己的脸揉回原状。
“二姐,你冤枉我。”揉完脸,小七就朝连蔓儿撒娇,“我要补偿。”
“姐不该冤枉你。行,你要啥补偿?”连蔓儿笑道。
“二姐,你找了多少菜籽了?给我看看呗。”小七趴在胳膊上。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连蔓儿。
小七还挺好哄,就是想看她搜集的菜籽。这没什么好隐瞒的,连蔓儿就从旁边抱过一个木匣来,里面大大小小有好几个纸包,纸包上还写着字,标明里面是什么菜的菜籽。
现在还没到耕种的季节。不过连蔓儿本着凡事早做打算的原则,早早地就开始搜集菜籽了。其中有一部分,是去年秋天张氏搜集的,都是连家菜园里有的品种,诸如豆角、黄瓜、倭瓜、白菜、辣椒、芹菜、菠菜、茄子等。
其他的,就是这些天连蔓儿搜集的。
连蔓儿一个个地打开纸包,让五郎和小七看。
“这是豌豆,是西村孙四婶从她河间府的亲戚那得来的。”孙四婶,是帮着连蔓儿洗衣裳的一个媳妇。她家男人孙四身体不大好,几个孩子又小,日子过的很贫苦。知道了连家这有洗衣裳的活计,她就找了来。张氏看她能干,人也本分,就很怜惜她,让连蔓儿多交些衣裳给她洗。
“这是香菜籽、甜姑娘儿、高良姜……”连蔓儿又将几包菜籽打开,这些菜籽都是她们左近常见的品种,但连家没有的。
还有几包菜籽,连蔓儿更看重一些。
“这是油菜籽,这个是丝瓜籽,这是冬瓜籽……”
“油菜、丝瓜?”小七脸上露出费解的表情。
“油菜,就跟咱家的小白菜似的,菜籽能榨油。石娃子他们那没有大豆油,吃的就是这菜籽榨的油,丝瓜,有点像黄瓜,冬瓜啊,和咱家的倭瓜差不多。”连蔓儿给小七和五郎解释。
这些菜籽,是从来山上干活的那些人手里搜罗来的。都是南方常见,但是北方不常见的品种。连蔓儿记得前世这些品种在北方都能够生长,就放心地搜罗了来,打算在自家的菜园里种,丰富自家的菜篮子。
“这些菜咋种了,咱以前可没种过。”五郎道。
“我问石娃子了,他说他都会种。”连蔓儿小心地将菜籽都又包好,放回木匣里。“到时候让他教给咱,咱不就会了。石娃子说,他有个亲戚,过些天也打算来。到时候,再多给咱带点菜籽来。”
“那敢情好,咱今年有新鲜菜吃了。”五郎道。
张氏从外面走进来,连蔓儿搜集菜籽的事她和连守信都知道。
“弄这老些菜籽回来,咱家那点园子,怕是种不下。”张氏道。
“娘,那咱今年再开一块荒地种菜呗。”连蔓儿就和张氏商量,“我看这庙旁边,那块地不是空着,离河也不远,浇水方便,咱在铺子里,正好能就近照看。”
“这事行,我再和你爹商量商量。”张氏道,这其实就是答应了。
“对了,哥,我给你找了个活。”连蔓儿将木匣收起,对五郎笑道。
“啊?”五郎吃惊。
连蔓儿笑的很得意。
“我让石娃子他们在山上放出话去,说咱家能代写书信。一封信,一页纸两文钱,两页纸四文钱。哥,写信的事就交给你了。”
五郎抚额,他这个小妹还真是不放过任何一个能挣钱的机会。
“行吧。”五郎故作无奈,其实是很乐意地答应了。
为了能够写好信,不至于有不会写的字,或写的文法不通,惹人笑,五郎只得更加倍的勤奋学习。不得不说,连蔓儿是督促自家兄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方面的天才。
……
这天,连蔓儿在早点铺子里吃了晌午饭,就将给连枝儿的饭菜装了个食盒,和连叶儿一起回老宅来。
天气一天天的暖和了,尤其是晌午日头最足的时候,连蔓儿穿着棉袄棉裤,走的额头微微有些汗意。
赵秀娥正倚在东厢房的门口,见了连蔓儿和连叶儿就笑着招呼。
“蔓儿和叶儿回来了!”
“嗯,秀娥嫂子,你这是吃完饭了?”连蔓儿也就笑道。
“才吃完。”赵秀娥道。
连蔓儿就笑笑,脚下不停,进了西厢房。
“姐,吃饭了。”进了屋里,连蔓儿招呼连枝儿。
连枝儿就放下手中的针线,放了桌子,连蔓儿将食盒打开,将几个盘碗取出来放在桌上。连枝儿刚端起饭碗,赵秀娥就挑了门帘,从外面走了进来。
“枝儿刚吃饭啊?”赵秀娥笑问道,目光在饭桌上下死力地扫过,已经将连枝儿吃的是什么饭菜,都看在了眼里。
“秀娥嫂子来了,快坐。”连枝儿忙道。
“枝儿,你吃你的,我就坐着待会。”赵秀娥很自来熟在炕沿上挨着连叶儿坐了下来。
“还是分家的好,看枝儿这饭菜,再看看我们吃的是什么,一天到晚,就那三样,吃的人嘴里都是菜叶子味。”赵秀娥一开口,就是直言不讳,这样一般来讲,是很容易拉近大家的关系的。
上房饭桌上的老三样,连枝儿几个心中都深有体会,却没人应和赵秀娥的话。
“各有各的好吧。”连枝儿道,“铺子晌午吃饭,有请的工,格外得给人家吃的好点。蔓儿向着我,每次都给我挑好的。”
“四叔、四婶是厚道人。”赵秀娥笑道,“你们分家的事,镇上的人都知道。……其实,连家的日子不该过成这样,还不都是……”赵秀娥说到这,指了指上房西屋的方向。“那父子俩,念了这老些年的书,把家底都给啃穷了。可怜你们二郎哥,好日子一天没过着,就跟着吃糠咽菜了。”
“功名是那么好考的?大伯都胡子一把,做了爷爷了,也就是个秀才,花钱的秀才。咱们大堂哥,都取了媳妇,妞妞都那么大了,还不是啥也没考出来。”没人搭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