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代的中医-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这样,他们两人促膝长谈,原来王孟英写的书这位金簠斋居然都读过,追星已久,现在居然能够相见,实在是缘分啊!
  两个志同道合的人,从此成为好友。
  金簠斋同志来见王孟英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请王孟英把《霍乱论》重新勘定,再出版一次,给各地的医生一个指导。
  但是,王孟英由于太忙,并没有立刻做这件事。
  直到两个月后。
  两个月后的一天,是八月二十八日晚,这位热心帮助霍乱患者的金簠斋突然开始泻肚子,人也感觉精神疲惫,等到第二天天亮,把王孟英请来的时候,已经无药可救了,在二十九日当天去世。
  金簠斋应该说是王孟英在上海的最好的朋友之一了,也是在抗击瘟疫中的重要战友,他的去世,让王孟英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悲愤。
  然而,上天仿佛是觉得这样的打击还不够,就又给王孟英一记惊雷。
  在九月初,王孟英接到了老家来女婿来的信,信中告诉他,他的二女儿定宜,在八月二十九日那天患霍乱去世。
  就在那同一天,王孟英失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和女儿,因为同样的霍乱。
  王孟英的二女儿定宜嫁给了一户姓戴的人家,这个戴家是个家风非常好的医生之家,在八月二十三日的时候,定宜突然开始泻肚子,然后四肢冰冷,脉伏,请来个崔姓的医生,认为是寒证,用了附子理中汤加减,但是泄泻仍未停止,舌苔却变得干黑,嘴唇也焦了(这都是热证的表现),于是就开始用犀角、石斛等药,仍没有控制住,最后用的是温补的桂附八味汤,二十九日舌焦如炭去世。
  在女儿去世前的最后时刻,她对丈夫说:“吾父在此,病不至是也。”
  王孟英听到这个消息后,曾经哭得昏倒在地。
  他甚至有些责怪亲家:你们也是医生,我写的医书你们家都有,怎么也不至于让我王孟英的女儿被温热药害死啊!
  在凄凉的秋风中,这位老人写下了一副给女儿的挽联:




第110节

  垂老别儿行,只因膳养无人,吾岂好游,说不尽忧勤惕厉地苦衷。指望异日归来,或藉汝曹娱暮景;
  濒危思父疗,虽曰死生有命,尔如铸错,试遍了燥热寒凉诸谬药,回忆昔年鞠育,徒倾我泪洒秋风。
  其满腔悲愤,尽露笔端。
  擦干眼泪后,王孟英开始回到书房,整理纸笔。
  别人都奇怪,这个时候整理纸笔要干什么?
  王孟英:我要写书,我要重新写《霍乱论》!
  至此,王孟英开始向霍乱全面宣战!
  在经过了多少个不眠的日夜后,王孟英写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一书。
  在书中,王孟英提出了许多与现代防疫概念相同的理论,比如他提出预防的重要性,认为水源、空气等的污染是导致霍乱流行的主要因素,他说上海“附郭之河,藏垢纳污,水皆恶浊不堪”,一定要“湖池广而水清,井泉多而甘洌”,应该“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浊”,并提出了要在水里放置药物,进行消毒的概念。
  他还提出了房屋要通风,改善居住条件等预先防疫的观念。
  这些措施,绝对是防止霍乱的最重要的条件,当时的清政府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因此,王孟英等医生只能退而采取自己的诊疗手段,从死神的手中抢救生命。
  在建国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霍乱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大爆发,曾于1961年和1963年两次逼近我国南方,但都没能进入,只因为新中国的政府的防疫措施得力。
  但是那个时候,王孟英这样的医生是没有政府的支持的,他们只能凭着自己心中的信念,独自去救治一个个生命。
  那个时候,医生的风险是非常大的,比如王孟英就记载了一个医生,叫余小坡,是个进士,擅长医药,当时也投入了救人的队伍,一天,在给人看病回来后,饿了,就随手吃了一小盅的莲子,吃完后,就开始感到不舒服,随即就吐泻转筋,马上让人来找王孟英,王孟英还没到呢,人就去世了。
  其夺命之速如此。
  王孟英对此不是不知道,但是,他写完书后,就从此放开手脚,接诊更多的患者。
  别人都问,王孟英怎么了?不要命了?
  他的家人也很担忧,一旦你有个三长两短,剩下孤儿寡母该如何生活?
  但是,王孟英已经无法想那么多了,他的眼里,只有如何让每天死亡的一千多人再少些,再少些。
  这场同霍乱的战斗,与在战场上厮杀的死亡概率差不多,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很好的医生保护措施。
  但是,如同一个真正的战士一样,王孟英义无反顾,挥剑而上,投入了短兵相接的战斗中。
  从此以后,王孟英从文献记载中消失了。
  至今医史文献界还在争论,王孟英到底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怎么去世的?
  有的人说,是在六十一岁时与霍乱的战斗中自己也被感染,不治去世的,有的说,他活到了八十多岁。
  但是,两者都没有确切的文献证据。
  从感情上讲,我宁愿相信后者,相信王孟英和妻子平安地白头偕老,享受了人生的快乐。
  但是,从理智上来分析,我却更相信前者,因为以王孟英的创作速度,如果他活到八十多岁,那他还能写出十几本医案书来。
  “将军百战死”,我想,对于一个真正的战士来讲,最光荣的死法,就是死在战场上。
  让我们凭借想像,来重现一下王孟英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吧。
  那是个清晨,薄雾还没有散去。
  王孟英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他穿上衣服,就要随着患者的家属出诊。
  王孟英的妻子送他到了房门外,把他的蓝布大褂掖了掖。
  王孟英盯着妻子的面庞,凝神地看了一眼,仿佛在说:这辈子,辛苦你了!
  然后毅然转过身去,向着薄雾中走去。
  在薄雾中,隐约显露的是无数的死神狰狞的面孔。
  王孟英无所畏惧,消瘦的身躯挺得笔直,大步而去……
  王士雄,字孟英,他从小体弱,家境贫寒,但是,他凭借自己心中的信念,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最终成为一代温病大家,为中医理论的最终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救人无数,但是自己却一贫如洗,人们在看到医案书中他谈笑风生、雷霆霹雳的时候,却很少有人了解他在背后却是忍饥挨饿、吃糠度日。在瘟疫来临的时候,他凭一己之力,向着世界上最凶恶的病魔——霍乱宣战,从病魔的手下抢救出了无数的生命。做医生若此,实在是一生无憾!
  
  后记
  北京,樱花东街。
  老广酒楼。
  那天,我的一些朋友来找我,我们在这里吃饭。
  朋友们叫了一桌子的菜。
  然后挨个问我,他们的身体适合吃哪个,哪个对他们养生最好。
  这是这两年大家找我的最主要的话题。
  似乎大家突然关心起食疗来了。
  于是我就开始介绍:这个茼蒿,是可以清心养胃的,可以利腑化痰,肥胖的人可以多吃点儿,那个竹笋,是可以升清降浊的,可以开膈消痰,但是中医认为是发物,如果有手术后或者大病后的患者是不适合吃的……
  介绍介绍着,一瞬间,我突然感觉有点恍惚了。
  我似乎觉得,眼前的景物都开始模糊。
  代之以另一幅画面:清冷的月光下,一个消瘦的老人,他的旁边,放着刚刚吃过一半的麸皮。
  他用羡慕的目光,望着丰衣足食的我们。
  然后,继续低下头,用毛笔写着一个食物又一个食物的食疗功用。
  我的介绍,似乎都是在朗读着他所写的内容。
  念着念着,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我的眼泪,缓缓地流了出来……




第111节

日期:2008…7…28 21:43:55
  缪希雍
  引子
  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天夜里。
  杭州督学陈赤石的府上。
  所有的人都面露愁容,整个宅子里悄无声息,令人感到分外压抑。
  偶尔传出的痛苦的呻吟声显得格外的凄厉。
  陈赤石督学患滞下下已经好多天啊。
  什么是滞下?滞下就是患了痢疾以后,那种想腹中绞痛,想大便却便不出来的症状。
  而且,这位督学的病一定很重。
  否则,不会便出来的都是脓血。(遂滞下纯血)
  那么,没有请医生吗?
  当然是请过了,杭州城里最负盛名的五代世医王家王老爷子已经来瞧过了,但是,服了药后却没有效果,剩下的医生当然更不行了。(医皆难之)
  天哪,这样泻下去,这个人可就要支持不住了
  现在,大家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
  但是,这个人此时却不在杭州,据说,他正在苏州一带。(得之吴门)
  三天前已经派家人赶去苏州请这位先生了。
  那么,他能赶来吗?
  这是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午夜时分,宅门外突然响起了急促的马蹄声,然后是马的嘶鸣。
  所有昏昏欲睡的人立刻瞪大了眼睛,难道是他真的来了?
  然后,一阵纷乱的脚步由远而进。
  有认识的人纷纷小声议论着:来了!来了!
  只见,一个人随着仆人昂首而来。
  此人生得是身材魁梧,电目戟髯,犹如画图中的侠客相仿(如世人所图羽人剑客),他一边走,一边大声地问:“病人在哪里?病人在哪里?!”
  只这一嗓子,直震得各个屋子里的锅碗瓢盆嗡嗡直响,连墙上的土都直往下掉。(欲坏墙屋)
  家里的管家和陈赤石的公子忙迎上去,打着招呼:“先生请进,走了多久到的啊?”
  来人毫不在意的回答:“一日夜!快,带我见患者!”(一日夜驰至武林)
  屋内的陈督学听说了,也从床上探起了身子,眼睛里放射出了希望的光芒。
  此人进屋后,屏息片刻,然后开始给患者诊了脉。
  诊完后,对一屋子凝视自己的目光说:“不要担心,这不过是暑湿内侵而已,拿纸笔来!”
  于是提笔唰唰几下开了方子:人参五钱,升麻七分,炙甘草一钱五分,乌梅二枚,红曲一钱五分,川黄连三钱,白芍药二钱,莲肉四十粒,滑石五钱。
  两剂药以后,这个让陈家举家上下惶恐不已的痢疾,就这样在轻描淡写间痊愈了,大家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这时大家突然想起来这位医生,怎么好大一会儿没看见他了呢?于是开始四处寻找,陈公子更是十分高兴,一边走,一边用折起的扇子不断地敲打着自己的手掌,嘴里不停地嘟囔:“其术神矣!其术,神矣!”突然,看见有仆人站在客房的门口像他摇手。
  上前一看,原来,这个医生已经躲在客房里,鼾声大作,睡去多时了。
  这个医生,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明代著名医学家——缪希雍。
  那么,他是怎么成为一个这样的高手的?他的人生有哪些故事呢?让我现在带着您从头探访吧!
  童年身体很不好
  估计您会认为,这位缪希雍大侠如此棒的身体是天生的吧?您还真错了,缪大侠的身体纯粹是自己后来调养出来的(具体吃了哪些补药我后面会透露给您的),他小时候的身体,那可不是一般的糟糕,而是很糟糕。
  三天两头有病那是家常便饭,几个小孩子一起站在风口玩,其他那几位没事儿,再看我们这位儿童版的缪大侠,已经开始流清鼻涕、打喷嚏了。
  就这种体质,家里面都担心得要命,以为活不了多久呢,但是没想到,他居然在病病歪歪中一天天长大了。
  总之是小病不断,大病常有,就在十七岁的时候还得了场疟疾呢。
  现在,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缪希雍同学的家庭成份吧,他的父亲叫缪尚志,做的官是汉阳通判,虽然是个小官,但不管怎么样,也属于一个小领导。
  这位缪尚志同志的大老婆姓孙,非常不幸的是,这位大老婆没有生出孩子,怎么办啊,随着缪尚志同志的年龄越来越大,这个问题逐渐成为缪尚志同志从睡梦中被惊醒的主要原因,这时,有人介绍,说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姑娘不错,这个姑娘父母早亡,是跟着哥哥嫂子一起长大的,为人贤淑端庄,十分有德,缪尚志同志听了很高兴,于是,就择了个日子,把这位周姑娘给娶进了门,做了二房。(孺人以良族女德见选)
  这位周姑娘,就是缪希雍的母亲。
  所以当缪希雍出生的时候,虽然他的母亲很年轻,但是他的父亲已经很大岁数了。
  可能是由于生育自己时父亲年龄过大的缘故吧,我们的缪希雍同学小的时候身体很不好,估计和遗传有关。
  可是,虽然父亲官职不大,但是总是个官,因此家里面也是很热闹,前来串门的人络绎不绝,总有人见到缪希雍这个小娃娃先是赞扬一番,然后捏起他的脸蛋儿以示亲切,这搞得本来就不胖的缪希雍小朋友很是痛苦。
  稍微大些的时候,家里给他请来先生,教他读书,据反映,缪希雍同学的成绩还不错。
  在这样的岁月里,缪希雍同学逐渐长大了,谁也没有想到,上天对他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他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
  对于少年时期的缪希雍而言,父亲在他的脑海中是一个严肃的老头,为官清廉,对待他的学业也严格要求。
  但是,这个严肃的父亲却在一瞬间病倒了,文献中没有记载他到底患的是什么病,或者当时压根就没有搞清楚是什么病,总之,他去世了。
  缪希雍眼看着这个家失去了支柱,然后,开始感到了什么是世态炎凉。
  突然间,家里往日的热闹景象消失了,那些经常来串门的亲戚朋友都不见了,院子里开始变得冷冷清清,
  更重要的是,当家里遇到了困难,想找个人帮忙的时候,遇到的都是些躲避的目光,仿佛怕她们孤儿寡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麻烦。
  难道,这就是世界上的人心吗?难道,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朋友吗?
  这些问题,在缪希雍的头脑中激荡着,甚至对他的一生都造成了影响,我们观察缪希雍后来的性格,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他在用一生的时间在证明着,这个世界上还有公道,还有真正的友谊。
  但是在当时,这种刺激对他的冲击简直是太大了,于是,他的人生轨迹开始出现了偏差,他开始变得玩世不恭,变得“负气喜任侠”,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以前我们讲过的名医朱丹溪在年轻时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形。
  缪希雍开始和街上的任侠少年们交上了朋友(估计相当于现在电影中的古惑仔或者飞车党之类的),大家一起整天游荡,过着一种痛快但是没有前途的生活。
  难道,我们的缪希雍同学就这样变成了一个街头霸王吗?
  这个时候,缪希雍同学那位德行高尚的母亲出面了,而她的出面,将彻底改变缪希雍的人生之路。




第112节

日期:2008…7…29 17:26:28
  家长谈话的作用是很大的
  眼看着缪希雍同学开始不听先生的话了,整天逃学,还和街头的古惑仔们搞到了一起,缪希雍的母亲终于出面了。
  一天,她很严肃地把缪希雍同学找到了自己的面前,要知道,虽然缪希雍此时在街头已经稍有名气了,但对母亲那还是服服帖帖的,当他此时一看到母亲从未有过的严厉的目光时,心里也是打了个冷战。
  母亲厉声喊到:“跪下!”
  缪希雍同学突然感到自己的威风劲都飞到了九霄云外,只觉得双膝一软,就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缪希雍的母亲开始训斥:“你的父亲,是个多么好的读书人,他靠明经起家,做了一辈子的清白的官,你做为他唯一的儿子,不能跟着先生长辈们好好学习,以图继承你父亲的志向,却整天和那些古惑仔乱混,你还有脸活在这个世界上吗?!”
  缪希雍听着母亲的这些话,感觉就像有许多炸雷在耳边响起,汗流浃背。
  母亲继续在训斥他:“你继续在这里跪着,好好想想我说的话,什么时候想明白了,什么时候来找我!”
  然后,母亲留下呆若木鸡的缪希雍,自己回房去了。
  天色已经黑了。
  家人已经吃过晚饭。
  缪希雍却仍然跪在那里,他并不是没有想明白母亲说过的话,而是在痛责自己,为什么会走上那种偏激的邪路呢?
  虽然世人对自己的家庭并不公平,那么,难道我就不能用公平的心来对待世人吗?
  少年缪希雍的心里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最终,正直的种子终于发芽了。
  他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要做个对世界有用的人,用我的行动,来证明人的心,是善良的!
  于是,他终于起身,来到了母亲的面前,告诉母亲,自己会痛改前非的。
  从此,我们的缪希雍同学重返学堂,步入了人生的正途。
  疟疾,又是倒霉的疟疾
  此时的缪家,已经破败了,他们的生活很是贫困,但是缪母本着穷什么不能穷教育的原则,一直支持着缪希雍的读书学习。
  真是位了不起的母亲啊,要是搁一般人,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早让缪希雍去东莞打工去了。
  就这样,缪希雍虽然身子骨还是那么的弱,但是,还一直坚持着刻苦学习。
  但是,倒霉事儿还是来了,他在十七岁的时候染上了可怕的疟疾。
  之前,其实缪希雍患过几次大病的,但是和这次的疟疾比起来,那就显得太小儿科了。
  这次的疟疾的确是十分的严重,搞得本来就身体单薄的缪希雍更是骨瘦如柴,母亲把仅有的钱都拿出来请医生了,用缪希雍后来的话说,那是“凡汤液丸饮巫祝,靡不备尝”,就是说基本上广告上宣传的药都买回来吃了,报纸上介绍的名医也都去看了,最后没有办法,连神仙巫婆的山头都拜了,结果还是没有好。(终无救于病)
  这个病最后折腾了快有一年,缪希雍和母亲几乎绝望了,天啊,难道我们要束手待毙吗?
  这个时候,一个响亮的口号出现在了缪希雍的脑子中,这就是:求医不如求己啊!
  对啊,自己家里不是还有几本医书吗?不是还有一本叫做《黄帝内经》的基本读物吗?难道我自己不能研究一下这个医学吗?
  是啊,这个医学里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为什么社会上的这些医生很多都治不好病呢?
  此时,父亲去世前医生一张张惊慌失措的面孔又重新出现在了缪希雍的心里。
  对,我就自己看医书,自己琢磨这个病到底该怎么治!
  过去有句话,叫“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另外一个说法是:“秀才学医,如快刀斩豆腐”,什么意思呢?这两句话都是用极其通俗的语言(通俗到有点不像秀才说的,倒是很像是秀才的老婆说的),形容了如果受过了正规的传统教育,那么学习中医是很容易的。
  因为它们的理论根基是相同的。
  于是,缪希雍开始翻出尘封已久的医书,仔细地翻阅了起来,从此在缪家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会儿看见缪希雍捧着本《黄帝内经》在冷得只打哆嗦地看,一会儿有看见同样捧着《黄帝内经》的他在热得满脸通红地看。
  看着看着,缪希雍读到了这样的句子:“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缪希雍的心里终于敞亮了起来,原来这个疟疾是这样啊。
  于是,缪希雍把这个疟疾当作暑邪来治疗,斗胆给自己开了方子,并在忐忑不安中服下了自己开的药方。
  缪母此时是最紧张的了,她已经做好了如果缪希雍突然口吐白沫并翻白眼时去请医生的准备。
  结果是,缪希雍并没有翻白眼,反而更精神了,没到十天,这个折腾了近一年的疟疾,居然给他自己给治好了!(不旬日瘳)
  坚决要求学医
  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自己拿着书琢磨琢磨,居然能够把自己的病看好了,天下居然有这么神奇的事情吗?
  其实,缪希雍同学自己的疟疾痊愈了并不是什么大事,此事最大的后果是:它激起了缪希雍对医学的极大的兴趣。
  因为,这使得缪希雍开始怀疑报纸广告中那些所谓的教授和专家,他们到底看医书吗?为什么我病了那么长的时间他们都看不好?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个像我一样的患者,大家都在病痛中度日,而那些所谓的专家却都在洋洋自得地大把捞着银子,却无法治愈我们的病!




第113节

  原来治疗疾病的真谛似乎就藏在这些古代的医书中,只要好好的学习这里面的知识,就会明白治病的道理,那么,天下该有多少人受益啊!
  这,就是缪希雍在给自己治病成功后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于是,他开始立下志愿:我要学医!
  当然,母亲对这个事情是支持的,能够做个对世界有用的人,那将是好事一件啊!
  就这样,缪希雍踏上了学医的道路,从此,一位中医名家即将诞生。
  但是,学习的过程是很苦的,在把家里的医书读完了以后,由于家里贫穷,没有钱再来买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