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挑战盖茨神话--中国大学生创业潮-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你对公司的前景如何看待?
我很乐观,相信会成功的。比如说目前开发出来的这一套软件,我已经跟省教育厅、南京所有的高校联系过,为这一套软件的推广做好了准备,这个盈利是非常大的。如果推广到全国教育系统,赚一百万两百万没问题。做一个软件,它必须是熟悉这个行当的人跟计算机人员一起做,我们熟悉这个行当,所以就做起来了。由学校提议,让我们来开发,做产业化。学校领导认为,象南京大学这样一个学校,也应该有这么一个创业公司出来做。
我对技术不是很精通,但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社会经验,与人交往的能力也比较强,我就处在这个公司领导者的位置上。后来我也感到了许多不足,很多能力需要提高。
我说,这种能力的不足正是学生创业公司的一大弱点,也是无法避免的。季飞对这点深有感触。对某一行业懂得越多,可能比较循规蹈矩,而创新往往是在什么都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涌现出来的,这是大学生创业的显著特点。
做企业跟做技术是完全两回事情,做企业必须考虑到盈和亏,做技术只想把它做得最好,不会计代价的。做企业就要考虑代价,你所付出的会不会有回报?如果没有回报,那做两三个月就关门了,所以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考虑怎么盈利。
季飞拿了一张密密麻麻的名单给我看,说上面有50%的人已经走掉,那是因为他们在这里找不着想要的感觉,季飞不否认创业人员的流失很大,但他认为能留下来的对公司是最有
用的。
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强与弱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必须团结,你要是想走那也不能勉强,惟有志同道合才能同舟共济。今年6月份至7月份,公司非常艰难,我有时候晚上回去想哭,但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哭呢?当时骑自行车在外面跑,大夏天骑三四个小时满头大汗,就是为了找投资。
公司除了我一个人,其他人都没有在任何公司干过,没有工作经验。大家都说创业很好,难免我们也盲目地乐观,什么都想得很好,我有多少套多少套房子,有多少人来这里开发产品……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很难,投资者要把钱掏给你的时候都要三思。那些大投资公司都非常有实力,50万、100万对他们来讲都不是大数目,但是,你跟他们说,你占40%我占60%,或者你占30%我占70%,那他们就不愿意了。如果让他们占70%,也许100万就拿下来了,但是我不愿意,因为他们控股的话就不能按我们的想法来发展企业,而是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做,这是毫无疑问的。
到目前为止,公司已经吸纳了40万的风险投资,用掉了30万。接下来还要找风险投资,有一笔100万的风险投资即将到位。
每次谈投资都很有意思,谈一次你进步一次,体会一次。当你的公司注册资金有50万,你的资金实力你的团队实力你的社会影响力越大,你去谈融资的资本就越大,底气也越足。当你有10万的时候你只能谈20万,当你有50万的时候你就能谈100万,当你有100万的时候你就能谈500万……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我们公司现在完全能够自负盈亏,但为什么还要找投资?因为一个高科技企业,它的发展特点就是高而快,企业如果处于吃完这顿饭找下顿饭的状态,那是发展不快的。我的观点跟最初比较转变了,现在是只要你肯投钱,而我又能接受,我就给你股份。
我说,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者是需要很多能耐的,你现在所做的是不是发挥了你的长处?
我感觉我所有的潜能并不是在做技术方面,而是在公关和管理方面,这是我的长处。至于我所做的没有对不对,我觉得只要我喜欢我就去做。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企业再也做不下去了,但我不会后悔,因为在创业过程中我得到了锤炼,我交了很多朋友,比如我今天认识了你,以后哪天到北京可以去找你一起坐下来喝酒,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谈我们的上学经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财富。
我现在的工资跟技术人员一样多,一个月一千五百块钱,就没想过多拿钱。有一部分钱还是我自己投进来的,将近投了四万块钱。这个钱并不是说我将来一定能收回来,也许我交了四万块钱的学费在学校里念书并不一定能学到我现在学到的东西。
你说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想出来做事情呢?我们公司就有很多这样的同学,他们就觉得在学校太难过了,好象一天到晚找不到发泄的地方一样,而在这个地方能够发泄出来,把潜能都发挥出来,我觉得“发泄”这个词用在这里挺好的。以前我在学校里面一天到晚看书,然后才去写文章;现在我写文章很快一篇论文一天就能搞出来了,我根本不用去翻什么资料,而是在实践中得到的,昨天我还赶了一篇论文,叫《谈非智力因素与素质教育》,我就从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谈起,谈到我个人的想法。
我说,你作为创业的实践者,是怎么看待大学校园里的创业潮?
我觉得这个非常好,我是学教育学的,特别研究了这个问题,发现有这么一个很大的特点,一到就业的时候大家都挤破门槛去找那个职位,跟招聘的用人单位谈话连三分钟都谈不上,然后被动地等待人家来挑你。如果你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潜力,而且有这样的机会,那自己为何不出来尝试一下创业?我觉得创业跟去找一份新工作本质的区别并不大,只不过自己干的时候压力更大,就看你能不能承受得住这个压力。
失败是难免的,问题在于你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它。这种失败在我们学校老师的教学中灌输得比较少,老师更多的是教你怎么走上成功之路,而不会说你会怎么失败,我觉得这就是教育中的一个弊端。
作为我个人来讲,我失败过很多次,以前我考研究生考过两次,后来我又去考托福,最后才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南大的研究生。失败对我是家常便饭,成功也是家常便饭,没必要沾沾自喜的,这只是你人生必须经历的。我觉得你对一生中所做的事情无怨无悔,那才是成功的标志。我觉得成功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我就是成功的,至于它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我不会太计较。但是在做企业方面,那我会考虑它的结果,肯定想着结果是好的,是大家所期望的那种成功,因为这种成功是公司所有员工的,而不是仅仅属于你个人的。
个人和做企业的成功要分开来看,我不知道我们的企业目前会不会倒闭,也许过两年就垮了,但是我有个信心,只要我们朝着既定的目标一起去努力,它就会往这个目标一步步地走去。我说,大学生创业这一块,作为创业者的最大的优势在于“知识”,或者说是“智慧”,出现这么一个靠知识来创业来创造财富的现象是一件好事,也是让大学生感到幸运的。常言道,能力加机遇等于成功。有了这么一个创业机制,对大学生来说绝对是一个机遇。如果有真本事,一群大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完全是能够干一番大事业的。一个东西只有受到社会上的普遍尊重,才能引起大家对它的渴望,知识也是这样。记得我上中学时,老师还在课堂上讲过“知识无用论”的思潮,而现在,创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在体现知识的价值,这是非常可喜的。现在很多创业公司都是些年轻人,你很难看到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头。由于看到的失败例子很多很多,也许我们也会倒下来,但是倒下来很可能意味着新的一条路子出来了,因为很多东西就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新的东西,很多公司的发展也是这样的,在做一种产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新的东西,让公司起死回生,从而成为新的转折点。
我说,你们正处在浪尖上,我们观望的人心潮澎湃,你们创业者也许更加心潮澎湃。
处在浪尖上的风险是最大的,一个浪头过来一打就掉下去了。做了这么长时间,我们的心态越来越稳,感觉很多东西并不象以前那么容易,但艰难对你就是一种磨练,这种磨练很难得。
作为学生公司,它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有一种非常大的活力,这种活力也许就源于公司没有一套很好的运行机制,它很活。大家在这里干过也许都是将来的一笔资源和财富,在我们公司干过已经走掉的学生有四十多人。在这样的创业公司里面,大家既是同事又是朋友,基本上都会成为很好的朋友,因为大家在这里不会谈到利益的竞争。
在那些成熟的大公司里,不可能让你有随意折腾的机会,除非你真的很出类拔萃。很多学生在这里可以做一个小头目,领导一批人来干,去学会如何决策,这是很吸引人的。这个地方很小,但可做的事很多,正好符合了大学生想表现自己的心理,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不管怎样,这种学生创业公司会逐步向社会上那种内部机制严谨的公司靠拢的,会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季飞坦白地讲,如果公司哪一天真的各方面都完善起来了,自己的心态也许会不一样的,到时候会按照严格的制度来管理公司,自己的做事方法也会有所改变。谈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当年的土地包产到户的风波,当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也是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
最初创业的心态跟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想一下子拿到50万或者100万的风险投资,要把规模做得很大,一下子就要成为现代化的公司来运营,因为觉得我们的创意很好,那时候还是1999年三四月份,风险投资还很旺,象新浪、搜狐、网易都还没上市呢,当时太热了,象易得方舟(FanSo)在1月份不是拿到了660万的风险投资嘛。我们当时就非常的冲动,想着一夜之间有那么多钱让我来经营公司多好啊!很天真,虽然我的年龄已经不小了。没想到后来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那时候想一步登天,一下子就成为规模很大的公司,一下子
就很有名气,一下子公司就有几十个、上百个技术人员来开发产品……那时候的盈利想法在现在看来是很可笑的,一年的盈利是300万,而且还是保守估计。
季飞自个吃吃地笑了,我也情不自禁地笑,并且说:“真的是热血沸腾啊!”他点头称是。
当时我跟FanSo的鲁军交流,他们的想法跟我们十八不离九,也是这样的。风险投资者就看你两年三年能不能盈利,我们当然说能。你想一想,钱赚到了,又当上公司的总经理……几方面的收获,真的太兴奋了,太让人陶醉了。看到别人拿那么多钱,我就觉得我也有可能呀。像搜狐的张朝阳,刚开始只有10万美金的公司注册资金,但一下子拿到了3000万美金,这都是神话!我就想,别人拿3000万美金,我拿100万人民币不算多吧?就这么类比。
我觉得任何一个大学生在他走入社会的前一天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走哪一条路,因为他脚下正在走的路不是他选择的,而是社会为他选择的。我有很多大学同学走进社会后都转行了,人往往都是在走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要走的路是怎么样的。我觉得路不是自己设计的,而是自己走出来的。我高中毕业时也没想过在上研究生的时候要出来创业,我是在被一种东西推动下走了这条路的,感觉后面有一辆推土机在推着我,你不走不行,你不走它会把你压死。
我说,有一个词叫骑虎难下,肯定有一部分创业都属于这种情况的,第一笔风险投资花完了,后面的风险投资又跟不上,工资又发不出去很头疼,想把这个架子拆下来又不忍心,所以就硬撑着。有一句话说:“赶鸭子上架。”一些对创业蠢蠢欲动的大学生象鸭子一样被赶上架了,又没有水,这种滋味是很难受的。我想季飞不属于这两种,所以他的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
不管是清华、北大,还是南大的学生,我相信出来后百分之七八十都不会碌碌无为的。每个人都很自信,但是你走出来会发现自己也是那样很平常的人,我就有这种感受。也许现在这批创业者在外人看来,唉呦,有这么多的名气!当你5年之后,你会看淡这些东西,也许你就是平平常常的社会一分子,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
就我个人而言,创业的压力更多来自自身,当然也有一部分来自社会。这是一种要求,我觉得我在年轻的时候应该有所作为——就是这种压力。在前进的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一直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必然直。
我做事有个原则,就是善始善终。我现在才开始,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倒下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一个飞跃,我一直在坚持。其实没什么好害怕的,最糟糕的结果是我干不了这一行,但我还可以干别的,我相信我出去找一个饭碗不成问题,以前我在别的公司干过,月薪三四千呢。这是我没有后顾之忧的一个原因。
创业的生活状态是忙碌而充实的,季飞为拥有这样的生活状态感到很开心。他对成功这样理解:在不断地把事情做成功了,才可以评价这个人是成功的。在创业的过程中,就是做一件又一件事情,不管大与小,繁琐与简单,其实在把这些事情做成了就是体现了成功。我想,对于创业者来说,把公司日常中的每一件事做好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什么时候能达到远大的目标,那是谁也说不准的,它只是一个方向。
人物印象:
来南京之前,我从来没在媒体上看到过关于季飞和优仕网公司的报道;到了南京之后,季飞把各大报纸的报道拿给我看,我才知道优仕网公司在南京在江苏还挺出名的。季飞非常健谈,所以跟他作访谈非常舒服。他待人热情,我一下就没有了陌生感。
公司不大,看着一溜儿排开的电脑和清一色的大学生,我仿佛受了感染,也是那样的热血沸腾。季飞的办公室很小,窗外是嘈嘈杂杂的大街,有一缕冬日的阳光从玻璃窗透射进来。大家笑得很灿烂,就象窗外的阳光。
季飞介绍好几位公司员工给我认识,他们都是南大的学生,我跟大家的年龄差不多,谈得非常投机。我是第二次来南大,时间也是冬天,象去年一样住进南大招待所,也象去年一样因为房间的空调出问题而被冻感冒了,以致采访季飞时我的喉咙非常沙哑,他给我倒了一杯又一杯的开水给我喝,让我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大概是上研究生之前工作过的缘故,季飞看起来少了几分学生的稚气,多了几分男人的成熟。他不唉声叹气,也不愁眉苦脸,而是乐呵呵的,颇有一副乘风破浪的气概,我想他不是那种患得患失的人。
公司很快就要搬到创业中心去,那里的环境会更好,我相信优仕网公司的未来也会更好美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9989。net”的。
网络天地任我行
创业者档案:任良,1978年生于江苏苏州,1997年至今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现为大四本科生,已获免试直读该系硕士研究生资格。2000年4月获50万元风险投资,注册成立南京世纪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该公司是江苏省第一家由在校大学生接受风险投资创办的高科技企业。
在南京珠江路电子一条街的二十一世纪广场三层,新驻进一家IT公司,它就是名字响
当当的南京世纪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的主人是年仅22岁的任良。他在电脑方面特殊的天赋与骄人的业绩,总会让人想起年轻时的比尔·盖茨。他遍及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达几十万的软件用户,他每天收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上百封电子邮件,便是最好的佐征。任良最擅长的是开发软件,短短的几年已经让他成为国内著名的IT人。
公司的创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及支持,各大媒体在公司开张前就对公司的成立及发展给予充分的肯定;公司的成立也倾注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各部门及相关老师的心血及支持,使得公司的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现在一提起任良,南航的学生没有人不知道的。
软件及互联网作为新经济的核心推动力,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世纪通公司立足于技术创新,虽然刚刚起步,却已经和国内外多家著名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象国内著名的金山软件公司,世界第二大CAD软件制造商台湾桀翊科技股份公司以及国内众多的ICP,还有香港、新加坡、美国等许多信息领域的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在发展的初期公司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产品及互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网站规划及设计,努力推动企业上网,全民上网;在发展稳定及成熟后,公司将尝试推出自己的产品及品牌。
世纪通公司有着一个年轻、充满朝气的管理及开发团队,虽然刚上路不久,但对于年轻的IT业来说,年轻就是优势,就意味着活力。任良和他的创业伙伴们希望为新生的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他们的口号是:互联网推动世界,软件推动互联网。
2000年11月25日早上10点半钟,我从自己所住的饭店打车来到珠江路边的二十一世纪电子科技广场,一层和二层都是卖电脑的,十分热闹,感觉像是走进了北京中关村大街的电子市场似的;三层是写字楼,我走进了世纪通公司的办公室。喝一杯茶的工夫,任良也赶到了公司,我俩坐在靠门的一张小会议桌旁边,开始了正式的访谈。今天是星期六,写字间只有一两个人在工作,显得很安静,跟楼下的电脑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首先问任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电脑的,而且为何对电脑这么感兴趣?
第一次接触电脑是在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也就是上高中之前,我当时对玩电子游戏非常感兴趣,听说用电脑玩游戏更带劲,我就说服父母为我买台电脑。整个暑假,我都在弄那台电脑。一段时间后,一般的电脑游戏已经满足不了我的好奇心,我就开始学习计算机语言,最后发现玩电脑的最大乐趣是编程,于是对编程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从DOS写到Win3。1,再从Win3。1写到Win95、Linux等等。
上高中后,我开始给《大众软件》写稿,成为这家杂志的特约作者,那时写的稿件大多跟我编写的程序有关。1996年我在老师的推荐下,参加了省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电脑竞赛,获得了二等奖。
那时候还没有网络传播,只能写一些软件通过《电脑报》、《大众软件》发行的光盘传播出去。
上大学后有了互联网,我便开始上网,当时还继续做免费性质的共享软件,同时一些软件公司找上门来给他们编一些软件,合作一些商业项目,我也开始有了收入,所以我做的事情有两块,一方面是做个人软件,另一方面是做商业项目。
由于我做项目比较多,软件流行也比较广,就有一些投资商对我有投资意向,想让我成立公司。由于精力有限,我并不急于成立公司,一直到今年2月份,也就是大三下学期,北京中富投资有限公司找我谈投资意向,由于比较谈得来,我便接受了。他们投的第一笔资金是50万,占公司50%的股份,我个人也占50%的股份。
任良从供人免费使用的共享软件做起,他最初的确并不是想赚钱,而是想通过这种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使用他的软件,然后利用反馈的信息,进一步完善他的设计。这样的做法,让他获得了比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使他有机会跟世界二十多家颇具实力的电脑网络公司合作,为他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看来,创业之初确实不能双眼只盯着钞票。
1999年,北京金山公司对他的部分软件一次性总体收购。2000年初,他为美国某公司编写的网络应用软件也已推向市场,该公司将按市场实际收益份额,与任良对分。他为很多公司编过非常实用的软件,比如为润迅公司开发的信息转化程序,可使互联网信息同传统通讯方式有机结合;为广东金干线信息咨询公司开发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只要敲入几个关键词,便可在全球范围内对各种商业信息进行搜索,搜索结果自动反馈到公司网络上,可以在网上进行全球性交易;为广发证券公司开发的“业务邮件自动分拣系统”,只要总部每晚运行一下该程序,各个营业点的各种报表便会自动分类好,并及时下载下来……他编过太多的软件,而且年纪轻轻,不能不让人慨叹是个电脑天才!
我们的公司不是网站,我们一开始就定位在做跟互联网相关的技术,也给人家做了好多商业网站,比如网站系统和软件等等。
我对公司的前景非常看好,不管互联网以后能否再热起来,我觉得技术这个行业的发展还是比较平稳的,互联网跟其它行业都需要软件。我们公司的业务就分两块,一块就是帮其它公司做一些网站,从策划到最后调试、按装等;另一块就是我们自己做一些技术性很强的产品,比如网站产品,相当于一个网站的部件。
公司比较小,人员主要是搞开发的,目前有十多个,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都是从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