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 作者:帅士象
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1)
长篇历史传奇小说《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
陈显禄 帅士象 著
前 言
一、严君平就是庄子
公元前51年出生在今四川省绵竹市武都山下严仙观内,并长期在绵竹境内生活的严君平,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说的庄子。
这个观点让人大吃一惊,很难让人相信,认为绝对是张冠李戴,有牵强附会之嫌,狗尾续貂之意。但是,拨开层层历史迷雾,你会看到,这个观点却是真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庄子,是指那个著有庄子《内篇》、《外篇》、《杂篇》的庄子。人们所以喜欢这个庄子,是在庄子的这些文章中,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想像、华丽的辞藻、广博的知识,使哲学和文学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成为后人难以超越的大山。而这个“学术意义上”的庄子,主要是指严君平。
严君平出生在2000前的西汉末年,出生地即是今天四川绵竹市境内白云山下武都山所在的严仙观。严君平出生时的姓为庄,名遵,字君平。因此他生活的时代,人们只知道有庄遵、庄君平,而不知道后世有严君平。严君平在其传世重要著作《道德真经指归》中,一直自称为庄子。
那么,2000年前的庄遵,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严君平呢?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历史,是后人编撰的历史,并不是严君平生活时代真正的历史。东汉班固在写《汉书》时,写到庄遵,因为避当时在位皇帝汉明帝刘庄的讳,改庄遵为严遵,庄君平从此变成了严君平,彼时的“庄”与“严”姓通假。于是后世一千多年的人不明历史真相,把严君平一直叫到了今天。
在过去一千多年的历史中,许多学者一直怀疑严君平这个人是否真实的存在过。因为他所著的长达十三万言的重要著作《道德真经指归》,由于其达到了空前的哲学、科学、数学与天文高度,一直让人觉得是后人伪作。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中,人们在出土的竹、帛上发现了《道德真经指归》的原文,当中有大量引用老子《道德经》原文语言的事实后,人们才对严君平在历史上真实地存在并著述,不再怀疑。
为什么说“学术意义上”的庄子,主要是指严君平呢?
严君平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兼师友叫杨雄,即是我们常知的东汉那个以赋著名的杨雄。其实,对道学的研究与修养,才是杨雄的所长,赋都是其次了。杨雄所著的《太玄》一书,对中国的道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之后中国才重视儒学,可是在之前,中国的治国理论却主要是道学。而杨雄的道学理论,对西汉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朝以前的中国历史上,杨雄是住在孔庙内的,号称亚圣,可见其思想与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杨雄被驱逐出孔庙,是由于明朝朱煮等理学大家的极度贬低严君平、杨雄的道学,而独尊儒学的缘故。所以自宋以后,严君平与杨雄在中国历史上变得越来越无名,不为人所知。
晋时有一个大道学家叫邵雍的(后世的朱煮也受其深刻影响),由于酷爱道学,于是与他的众多弟子,集历史上道学之大成,编成了庄子《内篇》、《外篇》、《杂篇》。所以当时邵氏有两名诗道:“没有杨氏人性说,何来庄子内外篇”。这时的庄子学说,是邵雍及其门人集严君平、杨雄、庄周三人学说于统一。后世的众多学者,包括像朱煮这样的大家,对此都没有表示怀疑,可见庄子的《内篇》、《外篇》、《杂篇》,并不是指某一人的著述,而是上述三人的学说统一了。
战国时的庄周,也绝对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庄子。其重要的论据之一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庄子,是一个著述非常丰富的庄子,是一个有着十数万言妙文传世的庄子。但是战国的庄周,其所著述的内容不过二万字,而且其著述中并非有博大精深的道学理论为其骨髓,内容多为鬼神篇章,思想与哲学的内涵并不丰富。
我们今天所说的庄子,是一个在道学理论上有博大精深造诣的庄子,是一个避官不受的庄子,是一个著述有十几万言,对后世哲学与文学有深远影响的庄子。而历史上的严君平,就是这样一个人。那么综述诸种因素,就是按数学的慨率论来讲,我们也可以认定,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庄子,是严君平而不是庄周了。
庄子学说是严君平、杨雄、庄周三人学说的统一,为晋时邵雍极其门人综合,严君平极可能就是历史上传说的庄子等观点,绝对不是本书几位作者牵强的观点,这是中国学术界目前的共识!
二、严君平学说对巴蜀文化及中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川绵竹市在中国道教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道场所。在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对全国道教上、中、下二十四治地的划分中,绵竹在上八治中就占了两处:绵竹鹿堂山为上八治中第二治地,绵竹庚除山为上八治第六治地。此外,在道教福地的划分中,绵竹山为第64福地。道教中十大洞天的第三大洞天“西城山洞”,在已经知道的道教场所位置的介绍中,为地址不祥,极有可能为绵竹境内无极观所在的庚除山上。文化大革命前,有人在观内看见有“太玄总真之天”的匾牌,而这就是中国道教第三大洞天的另称。无极观发展到唐僖宗时最为繁荣,有地1300亩,大小道观108座,也具备了作为道教第三大洞天的规模。
于是问题就出来了,绵竹为什么会成为中国道教的重要场所呢?
答案只有一个,这与出生并长期生活在绵竹的道教宗师严君平一生研究道学、传播道学,及后人张道陵从青城山来绵竹练道传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2)
严君平生活的年代,是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这一段时间,当中又经历了王莽时代的15年。当时的政治形势是:西汉政权日趋衰落,劳苦大众生活非常艰难,所以才爆发了公元18年的绿林、赤眉起义。当时,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政权,一方面搜刮民财,穷兵赎武,镇压农民起义;另一方面,也想寻求政治思想的革新,以挽救危局,稳定统治基础。王莽时代,建立新朝后,立即推行“五筠六莞”新法,就是一例。刘秀审时度势,先参加农民起义,帮助起义军剪除地方割据势力,进而借起义军的力量,推翻王莽政权,建立东汉,也是一例。
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多雄并起,每个政治集团各有各的主张和目的,因此思想领域便萌生了多种思想派系。就其内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黄、老刑名学术思想;儒学,先后在宫庭中占统治地位。
汉武帝之前,黄、老刑名学说,在宫庭中统治地位,成为治国的根本。汉武帝后,深受儒家影响的汉武帝“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开始独尊儒学。在公元60年前后,宫庭又接受楚王英把黄老道与佛教结合的思想,与儒学并存,成为东汉政权的主要学术思想。但此时的黄老道学与汉武帝前的黄老道学内涵已经不大相同了,过去的偏重于政治方面,现在偏重于宗教色彩。
第二类: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日趋溶合的另一类文化思想。
在严君平出生以前的巴蜀地区文化,以巫术、巫鬼、方术和神仙术为主,是一种次生文化,层次较低。自秦以后,中原地区的黄老思想,不断传入巴蜀,与巴蜀的次生文化虽然合拍,却一时又找不到契合点溶会。就在这种情况下,巴蜀产生了严君平与杨雄两位大学者。他们既精通《周易》和黄老学说,又熟悉巴蜀文化的脉络,他们用他们的智慧著书立说,为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找到了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就是广义的“道”。这就是严君平的《道德真经指归》等著作,和杨雄的《太玄》等著作。严君平用“道”,杨雄用“玄”,(两者为同一义),把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联系了起来!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txt电子书下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严君平等人道学思想的影响,道学之后在巴蜀一直非常流行。后来,张道陵以此为基础,在巴蜀创造了五斗米道,形成了流传数千年的中国道学源头。
第三类:试图介入政治的道学。
甘忠可的《包历太平经》,是一本试图介入政治的道学,幻想着天下太平。后来,受其影响的张角,将黄老道学、方术、治国平天下思想进行结合,创造了“太平道”一派。但是,这比第二类要晚一百多年。
在以上的三类文思思想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第二类。之所以能这样,就是她拥有一个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这就是严君平的《道德真经指归》与其学生杨雄的《太玄》。
严君平出生在绵竹武都山。14岁父亲亡故后,即到绵竹庚除山无极观中过着耕读生活。成年后,北上中原,跟王昌学占卜三年。跟甘忠可学道八年,并在这时出家为道士。回巴蜀后,又跟郭朗学习《易》。之后一边以占卜、教学谋生,一边潜心著书,97岁而终,成就了其千秋伟业。
严君平一生共写有三本书。
第一本为《所奏言》。
这是严君平搜集整理战国至秦汉的地方语言,经他研究筛选编撰而成的古代汉语言文学书。他的学生杨雄在参考他这本书的前提下,写出了留芳千古的《方言》,成为世人学习中国古代汉语言的重要资料书。18世纪以后,被外国许多学者译成了他们学习中国古汉语的工具书。如哈根大学的波尔,牛津大学的雪莱,都是以这本书来学习中国古代汉语的诺贝尔奖得主。遗憾的是,《所奏言》已经失传,只能在《方言》中还能见到引用的部分经典句式。
第二本书是《周易骨髓》。
这是严君平研究《易》学的经典著作,并成为杨雄著《太玄》的重要参考书。《易》学是什么??《易》学,即《周易》之学,也称《易经》,简称《易》。《易》分变易、简易、不易三方面的学问,分别研究事物的变化规律,化简驭繁的方法和永恒不变的自然实体。严君平穷其一生的精力,研究这方面的学问,并将他们研究成粱,最后著作了《周易骨髓》这部著作,影响了杨雄等后世一大批学者。
第三本书是《道德真经指归》(简称《指归》)。
《指归》这本书,主要是对严君平试图对老子的《道德经》作一种全新的诠释。《道德经》五千言,而《指归》为十三万言。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10年左右,全书共存13卷,今存7卷,156章,约七万字。实际上《指归》不仅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诠释,而是在老子思想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一种升华。
在《指归》中,严君平自称庄子(因其时其人本姓庄,名遵),自问自答,论物言事,以道德、天地、阴阳五行、无为与无不为立论,阐述自然之理;阐述或扩解《道德经》的自然观,提醒人们包事应物,应该顺于“道”。《指归》的“道”与《道德经》的“道”,都是广义的,都是指宇宙的本原,但又各有千秋。
《指归》卷九21章说:“道之所生,天之所兴。始于不始,生生于不生,存存于不存,亡亡于不亡。凡此数者,自然之验,变化之常也。故人之动作,不顺于道者,道不佑也;不顺于德者,德不助也;不顺于天者,天不覆也;不顺于地者,地不载也。道德之拟不佑助,天地之所不覆载,此患祸之所不远,而福德之所不近也。”这里的“不始、不生、不存、不亡”,就是道德之元气。人因道德之元气而成形于天地间,若不顺道自然,道德就不佑助,福德就会日远,祸患就会日近。这就是严君平的自然观。
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3)
严君平在分析《老子》(即《道德经》)时谈到:“昔者《老子》之作也,道德为母效。经列:首天地为象。上经配天,下经配地。阴道八,阳道九。以阴行阳,故七十有二。首,以阳行阴,故分为上下,以五行八故。下经四十而更始,以四行八,故下经三十有二,而终矣。阳道奇,阴道偶。故上经先而下经。后,阳道大,阴道小。故上经众,而下经寡。阳道左,阴道右,故上经复来,下经反往。反复相遇,沦为一形,冥冥混沌,道为中生重。符列验,以见端绪。”(《指归》13卷22章)。这段话的基本意思是:《老子》论自然之变化,也是以道德为母效来说明天地、阴阳变化的起始与衍变的。“道为中主重”,才能见端绪。换句话说,不以“道为中主重”,支认识天地,阴阳、、五行的自然变化,就不可能看清自然的本质,就能不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严君平在这里谈的“道”,显然是一个哲学慨念,是指一切事物的本原。
严君平的哲学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他说:“天地并起,阴阳俱生,四时共本,五行同根,忧喜共户,祸福同门”(《指归》10卷22章)。又说:“损为益首,益为损元,进为退本,退为进根,福为祸始,祸为福先”(《指归》8卷20章)。在这里,严君平指出了事物的两面性,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在今天看来,这个认识,确实不足为奇,但是在两千年前,他就能认识得如此精深,如此全面,并能用文字刻录下来,留给后人,确非易事!
严君平对《老子》来作发挥的“道”与“德”,在《指归》中作了尽情的发挥和阐述。他在《指归》10卷20章中说:“以道为父,以德为母,神明为师,太和为友,清静为常,平意为主,天地为法,阴阳为众,日月为仪,万物为表,因应为元,诚信为首。殊分异职,线线玄然,引总纪纲”。 严君平在这里谈的对“道”的应用,要使之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接轨,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确属珍贵见解。他提出的“诚信为首”、“平易为主”的处世方法,在今天,不是我们这个社会大力提倡的么?
《指归》在很多地方,阐述“劝民顺德,育民为先”的必要性,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如在八卷20章中说:“君得道也,则万民昌,君失道也,则万民丧。君者,民之源泉也;民者,君之根也。”这种“民为君根”的思想,否定了“天子是上天所派”的说法,肯定了“天子也是人”,动摇了“天子是上天所指”的神话。在那个时代,也许有许多学者认识到了这个道理,但是,却没有严君平敢于说出来的勇气。严君平敢于说出这个观点,是要使帝王与官吏们都知道:万物无根,将自倾、自亡。劝导帝王将相,不要无视人民的力量。否则,将自取灭亡。
《指归》卷11第21章说:“违自然,福与之远,祸与之邻。大命以绝,神气分散,天地不能安,道德不能存,临死不觉,怨命尤天,非命薄也”。严君平在这里指出:“生命是道德的载体”。对道德的认识、提高,只有在生命的基础上,对能进行,才有意义,才能完成。启发人们正确认识生命过程中的困难、得失、芝辱、祸福、成败,从而爱惜生命。否定“命由天定”,主张积极进取。劝慰人们不要认为自己的命薄,而轻视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生命是道德的载体这个论点,在当今以爱惜生命为主题的道德教育中,无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严君平在《周易骨髓》这本书中,指出宇宙中只有天、地、道、人这四大存在,否定了“神”的存在。在《指归》八卷1章中,他进一步阐述了“神明不能改造存”的道理,指出“神”是虚无之物,他不承认“神”有力量。他说:“圣人之心……,静如鬼神,不为而成”(《指归》11卷7章)。又说:“故神明智者,常生之主也;柔弱虚静者,神明之府也。夫神明之在人也”。阐述神是产生于圣智者本人,人的五脏六腑,就是神府,所以不觉惧,视为某一种自然现象。告诉人们,神的实体,就是你自身。这个论述,动摇了一切有神论的基础,是对“神主宰一切”的反叛。“神学”即“人学”,这是严君平对人体自身内部世界认识并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表面看,似乎有些偏颇,但是仔细联想 ,也不无道理。
严君平研究自然、人性,同时也研究呼唤和平,研究治国方略。他在《指归》能五中说:“以政治国,无令而行,外方异俗,不制自宾。”又说:“不割,万物以全,无所不克,天道大成”。强调“治大国者,不可大作大为。大作大为,大乱大动,则亡”。“大国形便天下,愿之静下见归。躁上多兵”。“为无为,运变无形,不见所治,而万物滋生”。很显然,严君平呼唤的,是和平稳定,是顺应自然形势的天下大治;所反对的,是分裂割据,躁上用兵。这个治国方略,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严君平写的三本书中,以《指归》最为重要。这是一部完全可以与《老子》媲美的奇书。后世的道教人物,将之视为道经玄学;唯物主义者视之为继《老子》之后的一本阐述自然本体论的哲学名著。不同中的人,在这本书中能得到不同的东西。治学者,能从中见识到古人智慧的光芒;执事者,能从中悟出管理与领导的权谋;生意人,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之路;休闲者,能从中找到健生长寿的秘诀。其中的精华,要读者诸君在读了原文后,才能尽情领略。
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4)
鲁迅说:“中国的根祗在道教”。道教的产生,追根溯源,老子的《道德经》是源头;严君平的《道德真经指归》,杨雄的《太玄》,是道教产生的主线和主要理论根据。道教的主要思想是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追求长寿。宋代彭晓的明镜图,陈抟的无极图,周敦 的太极图说,邵雍的《心学》和64卦方园图等,都是在严君平与杨雄等人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受他们的影响,还产生了一大批易、玄、道大家,如何昌一、谭峭、张载、二程、三苏、魏了翁、张行成……等。就是一直贬低严君平与杨雄的朱煮,也不得不承认“蜀人有严君平源流且如太玄就三数起便不是”(《朱子语类》137卷)。由此可见,严君平等人的常说,是宋学的基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内核之一。
三、严君平是独步天下的民间大家
严君平首先是一个不信鬼神的朴素唯物主义者,其次,他还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数学家、医学家、心理专家、天文学者。由于他一生在民间走动,所以,他是一个独步天下的民间大家。
2000年前的严君平长期生活的区域,是川西平原的都江堰灌区和沱江水系的绵水流域。这两个地区是四川先民们治水、开发农业的主要区域。远在夏、商、周时期,这一区域就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现在发掘出土的三星堆文化、都江堰芒城遗址、温江鱼凫古城遗址、成都十二桥古城建筑遗址……,是这些文明文化形态的证明。
在学术上体现这一文明文化的内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巴蜀人最早观测到了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天文运动周期变化的关系;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TXT小说下载
二是水科学的科学知识,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社会生活中这些文明文化的现状,提醒人们只有重视科学,才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三是在汉武帝时期,落下闳创立了“浑天说”,阐述天地人同一相互运动的立体宇宙模型观,和对立体复合动土模式进行推导的理论。在这个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先得出了“在11年中,当发生23次日食的135个月为一运动周期的朔望之会”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最早的阴阳历合一的“太初历”。直到当今,我们使用的历书,还是以“太初历”为基础编制出来的历书。
“浑天说”和“太初历”的问世,打开了人们对天、地、人深层关系和本质的思路,提供了用推导去表达复杂空间、时间运动规律的模式。这为稍后的严君平研究《易》学,打开了通往高层次的道路。严君平和杨雄,就是地这种文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两位大学者。
严君平步落下闳之后研究《周易》,后著有《周易骨髓》。严君平对《周易》的研究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其他的人是将谶学与《周易》、阴阳五行说联系起来,牵强附会地用以预测天灾人祸。而严君平则是科学态度研究《周易》,反对每事必卜的神仙之风。在《周易骨髓》这本书里,他引用老子“天大、地大、道亦大,人居其一焉”的观点,指出宇宙间只有“天、地、道、人”四大存在,不承认有神的存在,从根本上揭露了神仙说的虚伪性。他赞同落下闳的数理原理和天地人合人的“浑一说”,主张用自身实践去证实这些理论的实际意义。
因此,严君平一生中有大量时间,都是在民间以占卜为业,寓教于卜。
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