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春宵情浓
  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可谓一见钟情。一次,唐玄宗在华清池洗浴,在回宫的走廊上,发现了一个女子。这女子隔着廊儿,在花窗下斜倚着。看那女子背着身子,云髻半偏,衬着柔软的腰肢,已是动人心魄;待她一回过脸来,那半边腮儿,恰恰被一朵芙蓉花儿掩住,露出那半面粉颊来,使人分辨不出是花儿,还是人面。这女子不知不觉把玄宗的魂儿绊住,玄宗不由自主地向她走去。那女人似有意吊他的胃口,且不即不离地往前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总与玄宗保持着一段距离,害得宦官高力士也只好跟着走,这害得唐玄宗神魂颠倒的女人就是杨玉环。
  杨玉环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的蜀州,在东都洛阳长大。她本是唐玄宗儿子寿王的妃子,这次是随寿王到华清池避暑。
  唐玄宗一见杨玉环即刻倾心,当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好不容易挨过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他一脸倦意地对高力士感叹道:“这美人儿真可爱!叫朕心下好难抛!”
  高力士赶紧奏道:“万岁如果喜欢那杨氏,奴才替万岁爷去召进宫来见一面儿。”玄宗叹气说:“我们翁媳见一面儿有什么意思,眼见这相思病害到底了!”见玄宗如此说,高力士眼珠一转便得了主意,抢上一步,附在玄宗耳边说出一番话来,玄宗听了连声称赞:“好主意!好主意!就按你的主意去办。”
  于是高力士把万岁爷的意思告诉了杨玉环,并劝她丢下寿王,进宫去得万岁爷的宠爱。杨玉环多么聪明,本来就不知足,心比天还高,享荣华的心重,爱寿王的心薄。她在华清池宫中,见皇帝对着她露出痴痴颠颠的样子来,不觉也感动了她的柔肠,爱上了玄宗,决意与寿王分手。于是杨玉环离开了寿王,按照高力士的精心安排,先到内宫的太景观做了一个女道士,起名杨太真,过渡一下便被接进唐玄宗的宫中,这样,既消除了人们对玄宗乱伦的看法,又名正言顺地娶了美人。
  对此,《唐大诏令集》中有记载“道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杨玉环做寿王的妻子,应当有三四年左右。
  杨玉环姿容的确出众,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她不仅体态丰腴,肌肤细腻,且面似桃花,这对于晚年只重声色享乐的玄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唐玄宗得到杨玉环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两情相悦
  人们不禁要问,杨玉环如何使玄宗如此迷恋于她呢?是她的天生丽质,肌肤白皙如“凝脂”?是她的“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迷人媚态?是她的羽服霓裳,能歌善舞?
  有观点认为:玄宗和玉环有对音乐的共同爱好。玄宗自幼喜爱音乐,素质高,会作曲,能舞蹈,不少弟子曾在梨园都受过他的训练,杨玉环虽然体态丰腴,但史书上也记载着她是个舞蹈高手。
  相传玄宗创作出《霓裳羽衣曲》后,杨玉环只是稍加浏览,就给编配成了舞蹈。依韵而舞,歌声婉若凤鸣莺啼,舞姿翩若天女散花,表现出一种缥缈神奇的意境,她对乐曲的领悟之深,表现力之强,令玄宗兴奋不已,亲自为其伴奏。
  杨玉环是个天性快乐、单纯的胖美人,她身上有一种天然的“热闹”气息,像冬日暖阳,或者更像冬夜里温润的手炉,给玄宗一种贴心贴肺的家常感。然而,最能使玄宗如痴如狂地迷恋杨玉环的,应是她有过人的聪颖,善于掌握男人的心理,又善解人意,在她被赐死时也毫无怨言,这又怎能不使玄宗皇帝日后此恨绵绵无绝期,直至抑郁而死呢!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霸气书库
红尘妃子:杨玉环(2)
玄宗长玉环34岁,创“开元盛世”,是个有魄力、有魅力的男人,两人都是情感比较热烈的人,玄宗可以集一个庞大帝国的资源来讨好杨玉环,为了让她吃到荔枝,“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他赐予玉环的家族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富贵。“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在这种不断的疯狂给予与索取中,“爱情”的因素出现了。
  两个人几次闹别扭的场景故事,没有阴森的宫禁秘闻气息,更像市井百姓人家的两情相悦。
  第一次,玄宗把杨玉环赶回娘家,还没到中午,玄宗就开始绝食,发脾气打人。高力士向他请示要不要给杨玉环送点东西,玄宗立即把自己的饭也送过去了,当天晚上,玄宗实在忍不住,违规打开安庆坊门把她接回来,玉环见到玄宗自然又哭又闹,玄宗竟也好言好语地哄了半晌。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杨玉环有忤玄宗,又被赶出宫,杨玉环的从兄杨国忠请吉温为这二人调和,吉温对玄宗说:“宫里女人犯错该死,但为啥吝惜宫中一席之地让她在外头受辱?”这话让玄宗动容,又不吃饭了,并马上派人给杨玉环送东西,杨玉环也剪下一绺青丝转告玄宗说:“我罪该万死,但我除了身体发肤以外都是皇上赐的,我快死了,没啥能报答的。”玄宗看到杨玉环的头发很是心疼,马上将杨玉环接回来。
    香消马嵬
  后宫女人常常是一人得宠,万人升天。自杨玉环被封为贵妃,她已死的父亲被追封为大尉齐国公,叔父被拜为光禄卿,兄弟杨铦为鸿胪卿,杨钊为司空,并获赐名国忠,长姐玉佩封为韩国夫人,三姐玉筝封为虢国夫人,八姐玉钗封为秦国夫人,正是:“姐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连杨玉环收的养子安禄山也被玄宗重用,行走于后宫之内。
  安禄山起初是一位守边防混血将领,后来加入边防军的杂牌部队获得迅速升迁。公元743年后,他兼任三个地方节度使,总揽境内文武诸事。
  安禄山来朝,看到了皇上身边的杨玉环,就大献谗媚,获得了杨玉环的喜欢,同时杨玉环为了笼络安禄山,把这个比自己大20来岁的人认做干儿子,在宫中数度赐宴。
  然而,熟知皇宫生活的安禄山于公元756年7月14日,统领的叛军大举攻入长安,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杨玉环以及贴身禁卫军仓皇出逃。
  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时,又累又饿的禁卫军不肯前行,他们认为出逃完全是当朝宰相杨国忠的错,愤怒地要杀死杨国忠,唐玄宗不得不赐死杨国忠以安军心。然而禁卫军又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妹妹——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在这样军情危机之下,70多岁的老皇帝只能保全自己的性命,那里还能顾得上杨玉环的性命,赐杨玉环以罗巾上吊而死,一代绝世美女香消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杨贵妃死于马嵬坡,葬于马嵬坡,在官方文书中,应已确定无疑,但杨贵妃不曾死的传说,在当时即已有了。有人说,她并没有死,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杨玉环被日本商人趁返国之机弄到了日本,至今日本还有许多关于杨贵妃的传说、器物、庙宇、坟墓及好几本有关她的书。一说杨贵妃东渡,侍女从人,大多死去,杨贵妃到达日本后不久亦死。另一说,杨贵妃受到日本礼遇,还有一些故事留下,亦有说杨贵妃到了日本之后,仍有信息托遣唐使带给玄宗……
   txt小说上传分享
品读:比翼单飞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长恨歌》里,白居易以矛盾的心情既批判了“汉皇重色思倾国”的现象,又对杨玉环与唐玄宗之间的伟大爱情给予了无限的同情。
  杨玉环作为一个女性,她演绎了皇宫真爱神话,能让唐玄宗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不仅是她的美色,还在于她对男人心思的把握。她是爱情中的胜利女性,然而这个忠于爱情的女子到后来也成了封建王朝中###的牺牲品,死在了最爱自己的帝王手中。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歌舞升平的岁月里,女人只是帝王身边的装饰物,国不将国的危难时刻,人们仿佛才猛然意识到帝王身边的女人有多么狰狞。此时的杨玉环变成了唐玄宗全部过错的垃圾筒。狼狈逃窜的军队似乎只有从一个女人鲜血中才能找到溃败存在的真正理由,于是要求玄宗赐杨玉环一死,爱妃杨玉环成了马嵬坡的一缕孤魂。
  在官本位,男性至上的史家口中,杨玉环这位女性又成了祸国殃民的红颜,杨玉环得宠,杨氏一家得势,特别是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飞扬跋扈,乱行政令,致使朝中无贤臣,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致使了“安史之乱”的暴发,在这上面杨玉环是罪不可赦,但是把“安史之乱”的责任完全推到杨玉环身上,并致她于死地,却不指责晚期的唐玄宗宠幸小人,不理朝政,同时好大喜功,疏忽边防,完全没有了开元时候的进取心。把一个有美色的女性说成红颜祸水,这只不过是男人社会又一次虚伪行径。
  幸福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束,杨玉环使文人一再为她咏叹,李白为写《清平调》,白居易着长诗《长恨歌》,洪升写戏剧《长生殿》……
   txt小说上传分享
阿姐甲莎:文成公主(1)
唉马林儿
  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
  那里有一百匹好马在迎接您!
  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
  有一百匹驯良的牦牛来欢迎您!
  不要怕涉深深的大河,
  有一百只马头船在恭候您!


  青海有一条倒淌河,东起日月山,河水皆向东流,此河突然转向,改为西流,注入青海湖,蜿蜒四十多公里。据说这条让世人称奇的河流,本是因为一位公主的痛哭而逆流,这位美丽的公主就是赫赫有名的文成公主。
    汉藏和亲
  文成公主本是唐太宗收养的宗室之女,她聪明活泼,深得太宗的喜爱,太宗时期是唐朝全盛时期,国势蒸蒸日上,吸引了边远各族君主,他们纷纷前来朝贡和联姻,唐朝先有15位公主远嫁边疆,文成公主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与吐蕃王子松赞干布的婚姻对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太宗贞观八年,松赞干布即位为吐蕃赞普(国王),年仅13岁,并依靠论科耳、尚囊等辅臣,###叛乱,统一吐蕃。当唐朝称霸中原时,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邦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雄心很大,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此时的唐朝正国富兵强,结果把吐蕃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
  胜者王侯败者寇,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一边谢罪,一边向唐朝求婚,以结永远安好,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以和为贵”,还能争取到吐蕃这支力量,何乐而不为。于是,他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把性格开朗的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侯王的女儿,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于是答应这门婚事。
  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在送亲主持人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一支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非常虔诚,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磕头便拜,并行了求婚大礼。他已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显得异常尊重。
  松赞干布见文成公主盛服华美,神态端庄,气度文雅,与原始质朴甚至野蛮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顿时为她而倾倒。而文成公主所见到的松赞干布,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豪爽之气,虽然被高原的烈日干晒和狂风吹打得黝黑而粗犷,却格外显得英武。文成公主心中也暗自庆幸,自己算是嫁了一个魁伟丈夫。
  当时唐太宗很是开明,他考虑到当时的吐蕃文化相对落后,在为文成公主准备的丰厚嫁妆中不但有各种五行经典、工艺技术、纺织农稼,还有医学论著和医疗器械等。
  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他们经过一个多月的晓行夜宿,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于藏历四月十五日进入吐蕃都城逻婆(今拉萨),逻婆城内万人夹道欢迎。
    安居乐业
  为尊重汉族公主的习惯,松赞干布专门为文成公主“筑城郭宝宫室而处之”,为了与文成公主有语言上的交流,松赞干布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还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一对异族夫妻,感情渐渐融洽起来,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在吐蕃,人们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个个都是红面鬼,说是能驱邪避魔,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不知延续了多少年,文成公主到吐蕃后,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应该改正。
   txt小说上传分享
阿姐甲莎:文成公主(2)
松赞干布听后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他们听说这主意是文成公主出的,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过了一段时间,生活安定下来了,文成公主吩咐她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这些乐师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松赞干布哪里听见过,他感觉就像听到了神仙的声音,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为了弘扬唐朝音乐,他办起音乐培训班,选拔一批资质聪慧、有音乐天才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
  按照分工,随来的文士们也按照自己的分工开始工作。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干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到唐朝留学,研读诗书,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逐步汉化吐蕃。
  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技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尤其是把种桑养蚕的技术传给他们后,吐蕃也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
  农技人员先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种籽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护理,等到了收获的季节,那硕果累累的庄稼,让吐蕃人大开眼界,因为吐蕃人那时虽然也种植一些青稞、荞麦之类的作物,但都是靠天收,常常是只种不管,所以产量极低。他们不得不佩服汉族农技人员高超的种植技术。
  文成公主不是那种极有权势欲的女人,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的一些建议尽力采纳,极力实施。文成公主成了他的参谋,他们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施政的参考。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在吐蕃的宰相禄东赞的妥善谋划下,吐蕃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能称霸西域。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西南地区关系极为友好,此后200多年间,很少有战事,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
  遗憾的是,松赞干布的后妃生育情形都不理想,包括文成公主在内,他的五位妻子中只有一位生下了一个儿子贡松贡赞。
  据《红史》记载,松赞干布在31岁的时候,曾经将赞普之位让给时年13岁的儿子贡松贡赞,可惜的是这位小赞普年寿不永,刚18岁就死去了,松赞干布也随后离开人世,时年35岁。
  虽然丈夫死了,文成公主仍然没有离开藏地,直到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在“逻婆城”病逝。
  为了纪念这位给吐蕃带来一系列改革的汉族公主,吐蕃人把藏历的四月十五日定为“沙喝达瓦节”,即文成公主入逻婆城的日子,每逢这个节日,藏族人民载歌载舞。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电子书下载
品读:西藏女神
关于“和亲”政策,在历史上颇受争议,赞成者说通过这一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化解干戈,功在千秋;针砭者则认为和亲通过女人的牺牲从而摆脱男人应尽的责任,是一种耻辱。
  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群臣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咏史》一诗: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可见对于和亲的认识当朝的皇帝还是有矛盾心理的。
  烟台大学副校长崔明德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上撰文指出,和亲亦称“和戎”、“和蕃”,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之目的所进行的联姻。
  对于和亲双方的统治者来说,他们在酝酿和决定和亲时,都希冀通过和亲避免战争,促进经济繁荣,推动文化交流,唐太宗认为,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结以婚姻、缓辔羁縻,亦足三十年安静”。
  宋代王钦若在详细考察汉唐时期的和亲历史基础上,对和亲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非惟解兵息民,亦欲渐而臣之,为羁縻长久之策耳。”
  屠寄在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和亲的作用进行比较后,得出了这样一种结论:蒙元时期的和亲使联姻的双方“彼此互为舅甥,休戚相关,安危与共”,而满蒙之间的联姻则“守成约,婚媾无绝,而蒙兀亦不侵不叛”。
  事实也确实如此。每次和亲之后,双方的关系都得以改善,战事不断减少,来往更加频繁。这些也使丝绸之路更加畅通无阻,商贸活动更加活跃。
  追溯中华民族的进程,看史上为民族团结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文成公主自然会被人记起,这位“和平使者”不仅履行了汉族和吐蕃的和亲,更重要的是履行了和亲的义务,在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长期一段时间里唐朝西南边境出现了安定团结的局面。这对当时正在发展的唐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文成公主在吐蕃境内安居乐业,在吐蕃境内发展汉族农业、手工业和文化事业,这大大促进了吐蕃族向文明方向的步伐,这些利于吐蕃人民的事业得到赞赏,吐蕃人民也尊称文成公主为“阿姐甲莎”,视为汉族的阿姐。在吐蕃人民的心中,文成公主是两族兄弟情谊的化身。
  后人充分肯定了文成公主加强了汉藏两族友谊的功绩,用诗来称诵这位和亲的伟大女性,“文成公主离故乡,中原文明融边疆。古往吐蕃唐沟通,今来追忆弱女芳。”
  唐王朝的盛衰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特殊女性。如:长孙皇后、文成公主、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琬儿、杨贵妃,等等。这些女性在男权主义的封建社会里,或者靠自己的贤惠,或者靠自己的才智,或是靠自己的权术,或是靠自己的美貌,不同程度地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天地,实属女性之中的佼佼者,在这些女性中,文成公主以“和平使者”的方式占据人们的心。
  
金枝非玉:升平公主(1)
升平公主旧第
  罗隐
  乘凤仙人降此时,玉篇才罢到文词。
  两轮水常饷髡眨俪喏掮缓檬
  带砺山河今尽在,风流樽俎见无期。
  坛场客散香街暝,惆怅齐竽取次吹。
  晋剧中有一名剧叫“打金枝”,讲的是唐朝驸马爷郭暧与妻子升平公主发生争吵,一气之下,郭暧出手痛打了金枝玉叶的升平公主。在帝王时代,打皇帝的女儿可算是太岁头上动土,犯了杀头抄家之罪,甚至要株连九族。然而,郭暧并没获罪,反而使升平公主成了一位温顺贤淑的妻子。
    怒打金枝
  在古代,皇帝说的话叫金口玉言,皇帝的子女们是金枝玉叶。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如果谁娶了皇帝的女儿做老婆,那可不是什么攀高枝享荣华富贵,有时就是倒了八辈子霉。你不仅要恭恭敬敬地伺候公主,就连说一句话都要小心翼翼,不知何时就触犯了皇室的禁条戒律,轻则丢官罢职,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去,重则人头落地,甚至祸及九族,亲戚朋友受牵连。
  唐代宗时,大功臣郭子仪的幼子郭暧娶升平公主为妻,升平公主是唐代宗与沉后的女儿,深得唐代宗宠爱。在唐代宗东征西讨的时候,因为战乱,沉后失落民间,行踪不明,唐代宗便把对沉后的宠爱转移到升平公主身上。
  升平公主原本从母亲那里继承了绝世的美貌和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