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烽烟杂感随笔集--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露狂”、“露阴癖”等字眼。不管这些话如何激烈,另一个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朱大可仍然是学者兼批评家的身份——这是我们对文化学者身份先期认同的习惯。是一种有效的终身性的无纸契约。
对于曾经是好友的朱大可,葛红兵的回击难道也有学者气质与风度?——“他是文化本位主义者,试图用他的文化、道德、话语标准来强暴2003年的作家。他属于1980年代,他缺席了10年,现在突然又出场了,但是实际上只是身体出场而已,他的思想已经永远地缺席了。”(葛红兵语)
所以,我的结论是:这时候,作为学者的葛红兵和朱大可,已经扔掉了学者的外衣,回到人之小我本身。这已经不是文化秀和文化选题的争鸣,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碰撞,他们在更衣室里进行着各自的自卫,他们在澡堂里进行拳击比赛。
当然有观众,也有伯乐。
以选秀伯乐闻名于出版界的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周百义说:“我对葛红兵非常看好,他思想尖锐,观念新潮叛逆。也许有时候有点偏激,但这说明了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学者。他的小说写作本身也极具商业价值,这正是我社与之签约,并作为明年重头书的原因。我必须承认,我对他的新书很有信心!”有评论者这样评价葛红兵:“我曾经看好并敬佩葛红兵的思想,但作为美男作家的葛红兵,他不但不是在接近卢梭,反而是与卢梭南辕北辙。”
“《沙床》披着一床思想的床罩,揭开这床包装精美且有名人签名的床罩,你会发现,《沙床》的卫生状况比较糟糕。不是来自文字方面的污染,而是来自思想上的作践。在某种程度上,我更‘佩服’九丹,因为她很直爽,从不用劳什子思想掩饰自己。写作《沙床》,是否因为葛红兵觉得当一个美男作家比当一个教授更爽更酷?”
高明的作家,总是把假的写得跟真的一样;低能的作家,总是把真的写得跟假的一样。《沙床》写的是师生之恋,从故事透出的气氛看,我认为远比不上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校园气息。露骨的三角恋情,真实而平常。也许,这部书中的故事情节还没有葛教授上课的讲义有趣些,有意义些。
围绕情色与死亡的选题,葛红兵的文字很遗憾地停留在认知的表面上,融合僵硬而缺乏弹性。《沙床》并没有突破传统构造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沙床》其实描述的不是一张床,而是一件印有情色花纹的床罩。不过,你得承认:它的花色很好,不是奢侈品。
并且,那上面还放着一架代表学者身份的——眼镜。
2005//5/24于深圳退笔堂
第十一篇:马斯洛筛掉了什么?
第十一篇:马斯洛筛掉了什么?——
马斯洛的“科学人本主义”刍议
文/烽烟
思想一直以一种试图唤醒人类意识与潜能的姿态存在,强调人类的生存意义与思想接轨,就意味着“自我实现”的无限可能——
烽烟《补世笺》
马斯洛认为,人性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实现”状态,或者说,人生的最高价值在于“自我实现”。如果说尼采的“超人”纯属一个幻梦,那么,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则似乎在现实中依稀可辨了。
“人本主义”不止是个别人的主张,更多人在不断潜移默化这个概念。什么叫“自我实现”呢?根据马斯洛的核心论断,“定义为人类不断实现潜能开挖、智识调动、天资呈现的过程,或者定义为完成天职或天数、命运或禀性,使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这个论断的结果便是:“他更真实地成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他的存在状态,成了更完善的人。”(同上)
张一兵在所著《西方人学第五代》中,对自我实现的具体表征作了这样的归纳与解析:第一,自我实现是在人的各种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之后才可能出现的高级需求,这是人的真正的存在状态。他将超越缺陷和需要,他将处于一种“存在的状态而不是处于追求的状态……”第二,自我实现的人是自由的,支配他们的因素是自身内部的主体自我选择。这就是说,自我实现即意味着我是我自己身心的主人,我支配着我自己。第三,自我实现的人是真正超越了狭隘自我的人。第四,自我实现的人在所热爱的工作中获得自我本质确证。即工作不再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取得了自我的特征,与自我同一,融为一体,成为一个人的存在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第五,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的创造性的最终实现,可以说,“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是人格,而不是成就。”
成就,不过是人格实现的副产品。
自我实现的过程,便上升到了人生意义上的价值实现主张及其过程的呈现。马期洛的“科学人本主义”,以其自我实现作为人生的终极价值或存在价值评判基准,通过真、善、美、完整、独特、丰富、自足等十四个价值取向为扩张点,从而达至人所存在的完善与完满。
马斯洛的“科学人本主义”,不断阐释着这样一个观点:精英部落。这个部落中的人属现实中从普通大众群体中自动分离出来的“健康者”或“优良样品”。他们通过发挥出人的潜能,从而成为“自我实现的人”。根据这样的现实状况,马斯洛进一步推论:既然已经有人在生活中现实地达到某种最佳生存状态,这就证明人能够现实地达到人类公有的某种愿望和人本主义的最终目标。在马斯洛的推论中,核心价值在于人的自我实现和人性境界。有人可以实现这种人性境界,那么,其他人也应该和可能达到;如果说现在大多数人并未达到这种完满状态,这就表明大多数人“还处于期待被唤醒的状态”。
至于如何才能达到“自我实现?”马斯洛的回答是:除了“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这个外在条件,人们可以通过以下的主观努力去逐步接近“自我实现”:
第一,“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忘记他们的伪装、拘谨和畏缩”,彻底地献身。第二,“让我们把生活设想为一系列的选择过程,一次接着一次地选择”,“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就是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第三,“设想有一个自我要被实现出来,”时刻“倾听内在冲动的召唤”。第四,“有怀疑时,要诚实地说出来而不要隐瞒”,从而真实地去做人,成为人本身。第五,“自我实现不只是一种结局状态,而且是在任何时刻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第六,“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如果我们能用高峰体验中的那种人性最高境界努力度过人生中的每一时刻,人生就将是美好甚至完满的,而那个本来应该属于我们自己的“真我”就能分娩出来。(参见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
马斯洛通过对人的现实与现实中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讨,提出“自我实现的人”这样一个独立的人的价值形象,仿佛一种新型的“超人”,他不像尼采的“超人”那样完全超出现实而沦为梦幻。然而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马斯洛仅仅提供了一个依稀可辨的人的形象而已,这个“人”的确就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站在街头常见的广告牌上。
马斯洛的现实中的“精英部落”又是一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呢?法国曾对上千名所谓青年精英作过这样一个简单的调查:当你挣到足够多的钱之后,你还想继续工作吗?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有超过一半的精英们持否定的态度。而剩余的精英们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逃避的心理。回过头来再比照一下“自我实现的人”,仅凭这一点(工作成为一个人的存在所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个调查从根本上粉碎了马斯洛的这一理论现实依据。
确切地讲,马斯洛的核心理论部分,仅仅提供了一个人类若有若无般的远景而已。按照马斯洛的说法,“自我实现的人”应该生活在人类社会真正的“存在王国”中,他们应当“说存在语言,有存在认知,过高原生活”;可是他又反过来说,现实生活并不如意,要通过自我实现的人这种“好人”去现实地造就一个真正合理的“良性社会”或者“无契约社会”。这样,他就“陷入了循环:一方面,人的潜能只有在良好条件下才有可能(在较大规模上)实现;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又要由好人来创造。马斯洛自己也承认,他所讲的这种良好的社会(存在王国)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必然是一种新的‘理想王国’,一个新的精神乌托邦!对于这一点,马斯洛是毫不掩饰的,他把‘在理论上建立一个心理学乌托邦’看成是一种‘乐趣’,甚至想象‘假如一千户健康人家移居一处荒原’,让他们自己随意设计自己舒适生活的情景。”(张一兵《西方人学第五代》)
现在,让我们将“自我实现的人”与“达人”作一番比较,这样更能清楚地看到马斯洛理论的局限性和核心虚无性。
“自我实现的人”强调一种超越缺陷和需要的“存在状态”,强调成为自己身心的主人,强调超越狭隘的自我,强调让工作“成为一个人的存在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强调“创造性首先是人格而不是成就”,强调人性的完美、完整、完成、正义、活跃、丰富、单纯、美、善、轻松、真实、自足,等等。这些都与“达人”的人生观以及那轻、活跃、潇洒、自然、勇敢、乐观、真诚、坦荡等气质是相通的。
然而,“自我实现的人”跟“达人”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自我实现”的外在条件是“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这“需要”具备包括哪些内容呢?这“满足”究竟指的何种程度?从马斯洛的思路来看,肯定远远不止“达人”所要求的粗茶淡饭简装陋室。只凭这一点,大概当今人类的半数以上就没有份了。
第二,“自我实现”强调“表现自身”,强调“独特”,甚至要“独一无二”。像这样务求一枝独秀的观点,必定要以多枝不秀作陪衬,这是参照与被参照的关系,不可避免。当然也无法避免人类与生俱来的人性铺张与浪费,比如,哗众取宠。“达人”秀于内而朴于外,重实质而不重形式,无须争艳,无须取宠,不拒独特也不求独特,完全顺其自然,不用参照,不须陪衬,不相竞争,也就不会把任何人排除在外。
第三,“自我实现”必须充分发挥潜能,不然便不配称作“实现”。“达人”则无可无不可,能发挥固然好,因条件限制而不能发挥也不遗憾。
第四,“自我实现”要求“全神贯注”,要求“忘记伪装、拘谨和畏缩”。“达人”则是舒展自如的,无须全神贯注;同时,因为本身没有伪装、拘谨和畏缩,也就用不着去刻意“忘记伪装、拘谨和畏缩。”
第五,“自我实现”在对象上是有所选择的。马斯洛在其“优赛琴”社会的构想中,就明确表示这种社会应当是“精英部落”组成的社会,即“仅仅是由心理上健康的或成熟的或自我实现的人和他们的家庭组成的”,同时要“开除那些选余的不良分子”。这种非常有限的“精选”,是以牺牲更多弱势群体的价值存在为代价的。不但缺乏现实依据,而且还缺乏社会包容性和兼收并蓄性。甚至将“达人”也排除在外。
第六,前面谈到了马斯洛陷入的循环:众多人的自我实现有赖于一个良好的社会,而一个良好的社会的表成又有赖于众多好人的努力。这就在实际上抹去了自我实现广泛化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马斯洛的“科学人本主义”,在人生意义、社会观念(即关于“优赛琴”社会的构思)以及管理理论(即管理学的“Z理论”)等方面,也有不少合理的因素。但若以为人类能够通过这种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途径来造就一代新人,进而造就一个包容全人类的合理社会,则是连马斯洛本人也无法相信的。
因为它恰恰在现实社会证明自己的过程中,筛掉了现实依据。
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主张。它只是一个思考方向,而不是一个现实目标,更不是人类的终极愿望。
2005/6/5于深圳退笔堂
卷六 夜幕四合
第十一篇:马斯洛筛掉了什么?——
马斯洛的“科学人本主义”刍议
文/烽烟
思想一直以一种试图唤醒人类意识与潜能的姿态存在,强调人类的生存意义与思想接轨,就意味着“自我实现”的无限可能——
烽烟《补世笺》
马斯洛认为,人性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实现”状态,或者说,人生的最高价值在于“自我实现”。如果说尼采的“超人”纯属一个幻梦,那么,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则似乎在现实中依稀可辨了。
“人本主义”不止是个别人的主张,更多人在不断潜移默化这个概念。什么叫“自我实现”呢?根据马斯洛的核心论断,“定义为人类不断实现潜能开挖、智识调动、天资呈现的过程,或者定义为完成天职或天数、命运或禀性,使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这个论断的结果便是:“他更真实地成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他的存在状态,成了更完善的人。”(同上)
张一兵在所著《西方人学第五代》中,对自我实现的具体表征作了这样的归纳与解析:第一,自我实现是在人的各种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之后才可能出现的高级需求,这是人的真正的存在状态。他将超越缺陷和需要,他将处于一种“存在的状态而不是处于追求的状态……”第二,自我实现的人是自由的,支配他们的因素是自身内部的主体自我选择。这就是说,自我实现即意味着我是我自己身心的主人,我支配着我自己。第三,自我实现的人是真正超越了狭隘自我的人。第四,自我实现的人在所热爱的工作中获得自我本质确证。即工作不再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取得了自我的特征,与自我同一,融为一体,成为一个人的存在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第五,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的创造性的最终实现,可以说,“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是人格,而不是成就。”
成就,不过是人格实现的副产品。
自我实现的过程,便上升到了人生意义上的价值实现主张及其过程的呈现。马期洛的“科学人本主义”,以其自我实现作为人生的终极价值或存在价值评判基准,通过真、善、美、完整、独特、丰富、自足等十四个价值取向为扩张点,从而达至人所存在的完善与完满。
马斯洛的“科学人本主义”,不断阐释着这样一个观点:精英部落。这个部落中的人属现实中从普通大众群体中自动分离出来的“健康者”或“优良样品”。他们通过发挥出人的潜能,从而成为“自我实现的人”。根据这样的现实状况,马斯洛进一步推论:既然已经有人在生活中现实地达到某种最佳生存状态,这就证明人能够现实地达到人类公有的某种愿望和人本主义的最终目标。在马斯洛的推论中,核心价值在于人的自我实现和人性境界。有人可以实现这种人性境界,那么,其他人也应该和可能达到;如果说现在大多数人并未达到这种完满状态,这就表明大多数人“还处于期待被唤醒的状态”。
至于如何才能达到“自我实现?”马斯洛的回答是:除了“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这个外在条件,人们可以通过以下的主观努力去逐步接近“自我实现”:
第一,“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忘记他们的伪装、拘谨和畏缩”,彻底地献身。第二,“让我们把生活设想为一系列的选择过程,一次接着一次地选择”,“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就是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第三,“设想有一个自我要被实现出来,”时刻“倾听内在冲动的召唤”。第四,“有怀疑时,要诚实地说出来而不要隐瞒”,从而真实地去做人,成为人本身。第五,“自我实现不只是一种结局状态,而且是在任何时刻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第六,“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如果我们能用高峰体验中的那种人性最高境界努力度过人生中的每一时刻,人生就将是美好甚至完满的,而那个本来应该属于我们自己的“真我”就能分娩出来。(参见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
马斯洛通过对人的现实与现实中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讨,提出“自我实现的人”这样一个独立的人的价值形象,仿佛一种新型的“超人”,他不像尼采的“超人”那样完全超出现实而沦为梦幻。然而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马斯洛仅仅提供了一个依稀可辨的人的形象而已,这个“人”的确就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站在街头常见的广告牌上。
马斯洛的现实中的“精英部落”又是一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呢?法国曾对上千名所谓青年精英作过这样一个简单的调查:当你挣到足够多的钱之后,你还想继续工作吗?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有超过一半的精英们持否定的态度。而剩余的精英们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逃避的心理。回过头来再比照一下“自我实现的人”,仅凭这一点(工作成为一个人的存在所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个调查从根本上粉碎了马斯洛的这一理论现实依据。
确切地讲,马斯洛的核心理论部分,仅仅提供了一个人类若有若无般的远景而已。按照马斯洛的说法,“自我实现的人”应该生活在人类社会真正的“存在王国”中,他们应当“说存在语言,有存在认知,过高原生活”;可是他又反过来说,现实生活并不如意,要通过自我实现的人这种“好人”去现实地造就一个真正合理的“良性社会”或者“无契约社会”。这样,他就“陷入了循环:一方面,人的潜能只有在良好条件下才有可能(在较大规模上)实现;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又要由好人来创造。马斯洛自己也承认,他所讲的这种良好的社会(存在王国)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必然是一种新的‘理想王国’,一个新的精神乌托邦!对于这一点,马斯洛是毫不掩饰的,他把‘在理论上建立一个心理学乌托邦’看成是一种‘乐趣’,甚至想象‘假如一千户健康人家移居一处荒原’,让他们自己随意设计自己舒适生活的情景。”(张一兵《西方人学第五代》)
现在,让我们将“自我实现的人”与“达人”作一番比较,这样更能清楚地看到马斯洛理论的局限性和核心虚无性。
“自我实现的人”强调一种超越缺陷和需要的“存在状态”,强调成为自己身心的主人,强调超越狭隘的自我,强调让工作“成为一个人的存在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强调“创造性首先是人格而不是成就”,强调人性的完美、完整、完成、正义、活跃、丰富、单纯、美、善、轻松、真实、自足,等等。这些都与“达人”的人生观以及那轻、活跃、潇洒、自然、勇敢、乐观、真诚、坦荡等气质是相通的。
然而,“自我实现的人”跟“达人”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自我实现”的外在条件是“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这“需要”具备包括哪些内容呢?这“满足”究竟指的何种程度?从马斯洛的思路来看,肯定远远不止“达人”所要求的粗茶淡饭简装陋室。只凭这一点,大概当今人类的半数以上就没有份了。
第二,“自我实现”强调“表现自身”,强调“独特”,甚至要“独一无二”。像这样务求一枝独秀的观点,必定要以多枝不秀作陪衬,这是参照与被参照的关系,不可避免。当然也无法避免人类与生俱来的人性铺张与浪费,比如,哗众取宠。“达人”秀于内而朴于外,重实质而不重形式,无须争艳,无须取宠,不拒独特也不求独特,完全顺其自然,不用参照,不须陪衬,不相竞争,也就不会把任何人排除在外。
第三,“自我实现”必须充分发挥潜能,不然便不配称作“实现”。“达人”则无可无不可,能发挥固然好,因条件限制而不能发挥也不遗憾。
第四,“自我实现”要求“全神贯注”,要求“忘记伪装、拘谨和畏缩”。“达人”则是舒展自如的,无须全神贯注;同时,因为本身没有伪装、拘谨和畏缩,也就用不着去刻意“忘记伪装、拘谨和畏缩。”
第五,“自我实现”在对象上是有所选择的。马斯洛在其“优赛琴”社会的构想中,就明确表示这种社会应当是“精英部落”组成的社会,即“仅仅是由心理上健康的或成熟的或自我实现的人和他们的家庭组成的”,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