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君临战国-第1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慈宁殿出来后,辰凌起驾到内殿,整理一番思路,小半个时辰后,淳于臻进内殿通传,诸臣在外到齐,准备觐见大王。
“宣他们入殿觐君。”
“遵旨——”
不一会,丞相苏秦、奉常郭隗,太仆白明易、廷尉徐渭公、典客张贽、宗正纪绛、治粟内史杨延、少府顾彦章、大将军罗成信进入内殿,齐刷刷跪地拜见燕王。
辰凌正襟危坐,面无表情,古井不波,心中却暗想:还是高高在上王者的感觉好啊!
第0436章 变法势不可挡
辰凌恢复了燕昭王身份,坐在内殿的高座上,后面是金碧屏风,两旁有铜鹤吐着檀香,屋内有兽炭、地龙、火墙的设计,因此屋内极为温暖,透着王室的一种贵气。
“众卿平身吧。”
诸官员起身,都穿着朝服,由于燕国师承西周时期,因此服饰一直没有多大变化,这些官员,都是身着杂裾双裙的‘深衣’,冠式前圆,四重相错,画着山鸟语虫的兽纹,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下方履。
袖口宽大,而且多数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长带数条,有风一吹,束带格外拉风。
辰凌每一皱眉,心忖:这种款式的衣服,穿戴起来多么费劲,浪费时间,还浪费衣料,一旦有急事,无法穿戴整齐,袖口又长又大,干什么都碍事,看来燕国要改革,可不只是政体和经济模式的改变,要更加广泛一些,先从思想开始。
“诸位卿家,平时有没有觉得,你们身上的服饰有些累赘碍事?”
苏秦等人没想到燕王开口如此一问,相视而笑,不知如何回答,是还是否?在不明君意前,不好作答。
奉常郭隗年纪最长,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于九卿之首,而且是辰凌私下最信任的几个心腹之一,他先开口道:“回大王,这种服饰的确有些累赘,不过从西周开始推行,至今数百年,周存在,燕国服饰就没有变更过,《周礼》曰‘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官服、礼仪等,皆属周俗。”
辰凌点头,问道:“诸卿觉得,现在大争之世,东周还能苦撑多少年社稷天子之位?”
众人一愣,听着燕王的话,陷入惊讶、深思、不解中。
辰凌不等众人回话,自己说着:“上古尧舜禹禅让之后,到了启建立夏国,传了四百年,接着是汤建立商,传了六百年;后来武王伐纣,建立西周,不足三百年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亡于戎狄,东周迁都,苟延残喘至今,七百年过去了,现在的周天子,可还有一呼百应的气势?这是为什么?”
苏秦、郭隗、淳于臻等重臣们都陷入深思,觉得燕王今日之语有些奇怪,似乎又重大决定要说出,故此引古鉴今。
“社会在逐步向前发展,朝代更替是不可避免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没有人能阻挡,眼下,七雄并立,此次会盟之后,赵、魏、齐、楚、韩,磨刀霍霍,准备对周边小国大开杀戒,掠夺财富和土地,扩大势力,为的是什么?就是有朝一日能吞并诸侯,代周而立,建立新的王朝!”辰凌充满威严说出来,众人听得遍体生寒,都不是傻子蠢人,一听完都明白话意。
“而咱们燕国呢,地处东北苦寒之地,如果不及时调整自己,储备力量,改变旧习俗,迟早被其它诸侯国吞并,覆灭在历史长河中。”
太仆白明易说道:“大王,七国并立,关系复杂,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吞并其余六国,就要有独自横扫六国的能力,目前,其余几大战国,实力相近,恐怕一时很难出现这等危机。”
辰凌微笑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人讲要居安思危,即使我们这一辈不会灭亡,但难保我的子孙,就会被诸侯所灭,而且现在形势越来越严峻,未来数十年会如何发展,都不好说,百年之内,必有一个超级帝国出现,其它诸侯全部被灭掉,这就是历史,寡人昨夜梦中就梦到了。”
淳于臻儿听出君王心意,趁机推波助澜道:“不知大王有何决策?”
辰凌微微点头,气势强烈说道:“方今天下,七雄中唯有我燕国贫穷落后,是我们土地贫瘠吗,当然不是,是我们的思想太保守顽固了,缺少堂堂战国的生机与活力,灭亡不过是早晚之事,国一灭,尔等还能投靠新君,谋一份差事,寡人则要随着国家的灭亡,九族尽诛,你们不急,寡人能不急吗?”
众人一听,浑身一寒,忙拱手作揖道:“大王,我等誓死与燕国共存亡——”
辰凌一摆手道:“忠君爱国,不是口头上的事,寡人要实际行动,让我燕国崛起,凌驾六国之上,如果百年内有帝国横扫六合,寡人希望那一国,取周而立的,是我燕国!”
“啊!”军机政要大臣都倒吸一口凉气,燕国排在七国之末,估计连韩国都打不过,比宋、卫强一些,但不是六大战国的对手,要取周而立,谈何容易?
“哼哼,尔等不信,是因为我们燕国六百年来,都是落后状态,没有雄心壮志,只求苟延残喘在东北一隅,繁衍生息,幸亏这几百年,地处偏僻苦寒之地,如果处在中原当中,估计早就被消灭了,还会有燕人吗?”
辰凌这一番埋汰,让众卿家都脸色尴尬,却又无可反驳,事实就是如此,他们的信心不足以撑起他们的尊严,燕国只能忍气吞声地传承下去,直到灭亡那天。
“所以,寡人要变革,要推行变法,改变旧制,建立一个新的燕国,众卿可愿辅佐寡人,完成这一大业?”
“臣等愿辅佐大王,推行变法,富国强民——”
众大夫一揖齐声高喝。
辰凌微微一笑,脸上露着自信,不是盲目自傲,而是一种对未来把握的预知,多了两千年的视野,如果他只是一个平民贱籍,那么很难改变历史方向,因为自古以来,建立天下的开国君王,几乎都是贵族身份,或者高爵武将,中华历史三百多个皇帝,也只有刘邦和朱元璋是两个异数,都是平民出身。
白衣身份,要起兵推翻朝廷,完成大业,何等艰辛,最主要他们没有威望,没有智慧能驾驭万千文臣武将,也不具备时代条件。
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等级制度非常森严,平民起兵要建立一国,根本就不可能,就连普通百姓也觉得你不具备这个资格,没有这个威望。
但是辰凌的身份是燕昭王,诸侯国君,这前提条件就满足了。
当然要彻底实现富强大业,要在文化、思想、政体、民生、经济、科技、学术、兵马、国力、外交等各个方面进行变革,循环渐进,也许五年、十年、二十年,时机就会慢慢成熟了。
“今日找诸卿到来,就是要根据这次七国会盟后,寡人所见所想,付之行动,与各位商量一番变法的事,涉及的地方非常多,苏秦,下面把你上次修改后呈给寡人的'治燕十论'为大家解读一下……”
第0437章 参议治国论
苏秦听旨后,接过治燕十论,这是除夕呈给燕王,商议过后,按照燕王的要求,又改过的一版,完善了以前很多内容,很多东西的提法都很新颖,完全按照燕王的理解,添加入内的。
“开始吧。”辰凌让他宣读这十条改革内容。
苏秦振奋精神,这是他提笔撰写的,代笔着他的治国之论,远大抱负,非常重视,朗声道:“治燕十论,第一乃是《土地论》,废除西周遗传给老燕的井田制,没收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重新按户籍,实行家庭承包制,耕地不得私下买卖,前期每五年收回一次,根据人口变化分配,以后可十年、二十年重新分配,同时鼓励各地开阡陌,扩耕田,但由各郡县镇乡里组织开垦,不得随意破坏山体植被,引发水土流失,导致洪水、泥流伤害附近居民百姓……”
辰凌等他详细解说完,对着治粟内史杨延、少府顾彦章等人问道:“这些方法可行得通?”
杨延和内史犹豫一下,作揖道:“启禀大王,这土地论,听着的确很完善,只不过各地诸侯从未施行过,贸然推出,会不会引发各地百姓的反弹,致使民变?”
辰凌问道:“比如哪些方面?”
杨延和道:“没收井田制这里,燕国传承了六百多年,许多老旧贵族,有的在郡县城内,有的在乡野里正,都是拥有井田的大户,也是纳粮的大户,他们若聚众闹事,很棘手,这些老宗族,不少子弟在军中、地方任官员,如果处理不妥当,会影响国内稳定,如果趁机倒向太子平一方,那就遭了。”
辰凌瞅了苏秦一眼,征询意见,他作为君王,不能事事都由自己开口去办,导致君臣对抗,帝王之术,就是要以臣制臣,以法治国,君王脱身其外,静观全局,把握方向。
苏秦会意,侃侃答道:“大王,这个好办,没收宗族井田,其实魏、楚、齐、韩、秦六国很早就开始了,只是燕国一直落后,土地论一出,肯定会分两派,一是乡野百姓,他们由佃农、雇农身份,一下子重新获得了土地,肯定会拥护变法,而燕老宗族的子弟,朝廷可以派人前去解说,并非无常没收,而是朝廷出钱买回,回赠一些钱粮,前期减少一些赋税的优惠等。”
“再者老宗族子弟众多,按人口分田,一样会分到许多,只不过不再是永久不变,而是定期承包的,当然,如果有一些刁民,故意反抗变法,趁机闹事,也要惩办,须知六国变法,没有一国是不动血腥就能成功的,做任何事,总会有支持它,有反对它,不能兼顾,因为怎么做,都会有人受利益,有人失利益,朝廷只能选择大多数一方,选择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一面。”
辰凌微笑道:“苏丞相说的很好,任何事,都不能两全,既然要变法,肯定会触动老旧族的利益,朝廷办事,对事不对人,阻挡的倒退因素,该清理就要清理掉。”
燕王的话很明确,那些冥顽不灵的固守派,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严惩动刑的对象,奉常郭隗,太仆白明易、廷尉徐渭公、典客张贽、宗正纪绛、治粟内史杨延、少府顾彦章等人都沉默了,他们或多或少都是燕国贵族后裔,这样一来,多少有亲戚、老宗族利益受损了。
苏秦继续道:“第二项乃是《赋税论》,这里的赋税制,不同于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而且分了很多小项,把赋税分有田税、商行税、交通税、地方税、国税等,田农百姓按照倾亩数量,根据一定比例纳税,鼓励私人拥有农具等,商行税给行商走贩,巨贾豪门加大税率,放宽抑商的政策,但是要加大各行税率,这样让商贩赚的钱,充入到国库内,一举兼得。”
“当然各商品价格由朝廷调控,以免有奸商大量囤积物品抬价,致市价不稳;国税是朝廷私办的一些国企,多指盐巴、铁器、纺织布帛、马匹等对朝廷影响巨大的行业,朝廷委派官员经营,刨去成本和开销,其余则归属国库,增强财政收入……”
顾彦章身为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地泽之税,杨延和为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可以说这《赋税论》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要推行变革的职责所在,故而听得更加认真。
辰凌随便问起了军工厂制造兵器,步云山铁矿冶炼,龙岗山、千山一带开采石炭,以及新国都燕京城建设等情况,顾彦章都一一回答,此人三十出头,做事心细,精明财务,事业心强,这么多事压在他身上,竟然都布置得井井有条,没有顾此失彼。
辰凌笑道:“顾少府,这多一大摊,可够你忙活的了,这次办法,朝廷官员体制,也需要适当变革,西周遗留下来的这些旧官职,很难满足国家长治久安,诸多政务的进行,所以会重新颁布燕国的。”
苏秦接着道:“这第三为《官制论》,马上即将推行,设立枢密院统领军权,枢密使有调兵权而无领兵权,三帅有领兵权而无调兵权,以武官最高指挥处;文官以丞相负责朝政,丞相府改为政事堂,府邸与司衙职责分开。
此外财政大权另外设三司,度支(掌财政收支和漕运)、盐铁(掌工商业收入和矿产开采)、户部(掌户籍、田地、专卖等),长官为三司使,各设副使多人,辅助办事。”
“三公取消,九卿制保留,即奉常,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郎中令、卫尉,九卿外另设立御史台、军械局、纺织局、船舶局、地方刑狱司、学士院、科研院等,取消封地赏赐制,改为俸禄制。”
“保留郡、县、乡、里四级,设郡守长、郡尉长、郡监长,县令、副手县丞、主簿、县尉等,军政要事,互不干涉,直接向自己的上司禀告,枢密使、丞相有事则直接向大王奏事,互不通气干预……”
众军机政要大臣听完,心中一紧,这是要扩大官员体制,渐弱官员的权力,削掉没有用处的部门职务,重新另立新职,从此皇权集中。
辰凌微微点头,很多名词,都是他从参详唐宋时代一些官制提出的,封建王权,在战国、汉晋时期近千年,都是地方割据严重,中央权力弱小,地方官吏、武将不听王令调度,只有到了宋朝之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参考历代王朝得失,高度集中了中央集权,废除地方州牧长、节度使等行政、军权、司法合一的局面,分开管辖,有利于朝廷王令的传达和调控。
第0438章 剧辛大夫
苏秦把这《官制论》说完,又将《爵位论》《军功论》《律法论》《度量衡论》《民俗论》《科考论》逐一介绍,足足用了两个时辰,宏大又详细,以立法为首要,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语,让在场文武大臣听得个个振奋精神。
如果这一切,这能推行下去,将比秦国的商鞅变法还要彻底,有更远的长劲,一时间,这些文武才俊们,都真正信任起了变法。
辰凌察言观色,看出这些大臣们真正动心了,这才微笑道:“诸位大臣,都是寡人心腹要员,也是燕国中流砥柱,更是推行变法的上层主力,切不可三心二意,左右摇摆,咱们燕国穷弱之邦,变法之首要,当在富民强兵,这是变法的第一步,三年可小见成效,逐步推进,不能急功冒进!”
“从今日开始,回去各自破格选拔一些后起之秀,或者贤者名士,专心投入自己所负责的范围,想让这些官员深入了解了变法内容,四月春耕前,务必推行下去,寡人变法之心,日月可鉴,但凡有顽固势力,屡教不改,肆意颠覆者,燕国的刑罚利刃也该出鞘了。”
九卿和大将军都是一动,见燕王如此决心推行变法,具有大魄力、大勇气、大耐心,都心下折服,各自领命。
辰凌想到太子平之乱,又问向大将军罗成信驻守京师的兵力。
罗成信道:“启禀大王,太子平佣兵八万,占据了旧燕长城的关外十几个县,准备要进攻辽东郡,目前姜雄武率北平军,荆燕率羽林军正戍守边关,与叛军辽河两岸对峙,对方粮草辎重多是从那些关外小邑村镇抢夺而来,不能久战,数月以后,叛军很可能因为粮草而退军。”
辰凌摇头道:“这支人马,有部分是燕正规军,如果能降服大部分,就可增强我燕军力,还有部分是来自关外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东胡兵马,燕国变法在即,寡人不想这支乱军在边关滋扰,百姓无心安定,即日派人传达王令给秦开,他那边战事结束了,大军驻扎草原一带整修,派出一支精锐骑兵,在草原上东进,与北平军、羽林军两股合兵,共讨叛军。”
“遵命——”
“这才魏国派来骁骑将,赵国也派来将领配合,相信平定内乱很快就能结束。”
诸臣见大王如此有信心,都安定许多。
“好了,你们回去做好变法前的人力、物力等准备,切记,不可泄密,阻断大宗族探望,朝廷不动则已,一动便是雷霆万钧,威压而下,不容宗族势力闹事。”辰凌叮嘱一番,众大臣领旨告退。
“苏丞相,去把剧辛带来吧,寡人要与之会面。”
苏秦微微一笑道:“臣领旨。”
军机大臣出去后,辰凌点名又留下淳于臻、郭隗,对着奉常道:“郭卿,变法势在必行了,一些老宗族、旧贵族,剩下一批,他们的势力盘根错杂,这些日子多去做做那些老族长的工作,虽然变法会改变分配方式,但只是变相的收取,老宗族人丁多,分地就多,只不过不是长期拥有,不允许兼并买卖土地,燕国需要良民,而不是专门为自己蝇头小利,违法作乱。”
“老臣明白。”
“另外,进燕求仕的士子们很快从燕各地县邑就要回来了,准备一次大型交谈会,见一见这些士子们,在燕地考察如何,有何见解,有哪些国可造之才,作为国之栋梁?”
郭隗退出之后,辰凌单独对着淳于臻道:“锦衫卫现在发展如何了?”
“回大王,已经吸取了马行、商行、三教九流各种身份做掩饰,渗透到各国,搜集情报,并布置了一些联络站,目前正源源不断把各国情报传回,以供分析、参考。”
“嗯,你们这个锦衫卫,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统领部门和办公衙门,寡人准许你建立一个司衙,设立指挥使一人,副指挥使两人,档头若干,专门的情报机关,负责分析各路情报,归纳梳理总结,重要情报定期上奏,监督国内局势,国外动向,文武百官贪污受贿、徇私枉法情况,马上推行变法,肯定很多宗族不老实,也要进行密切监视,防患于未然。”
淳于臻道:“臣领旨——”
这时有宦官通传:“苏丞相带剧辛、苏代就见。”
辰凌听到剧辛和苏代的名字,心中一喜,如今正愁人才不够使,这两位名士投燕,一文一武,填补一些空白,高兴道:“宣成像等人进殿。”
淳于臻为避嫌,很识趣拱手告退。
须臾,苏秦、剧辛、苏代进入内殿,叩拜燕王。
“快快平身。”辰凌起身走下白玉石台阶,跨步上前,充满君王的威严,脸上却带着笑容,迎上两位陌生的名士。
其实辰凌是见过二人的,在赛诗会、狩猎大会上,都有过面缘,只不过不是这个身份,如今他没有了脸疤,粘上短须,头顶君王高冠,一身高贵至上的诸侯王袍在身,根本联想不到燕王与辰凌的关系。
剧辛、苏代见燕王如此年轻,正是及冠精力充沛之时,有王者气势,心中先是一惊,接着一喜,有如此君王,就象征着燕国生机勃勃,只要君臣同心,定能有所作为。
“听过苏丞相引介,寡人对剧辛先生、苏代先生的才华和见识可谓非常仰慕,欲见不得,今日终于来到寡人面前,哈哈,真是痛快。”
剧辛在赵、苏代在周都一直没有被重用,挂着闲职,无所事事,第一次见燕王,听到对方如此肯定自己才学,都有些激动,心中豪情万丈,同时眼底瞧了苏秦一眼,心生感激推荐之情。
苏秦在旁边微笑道:“剧辛大夫精通兵家之事,又兼通相学,不妨看看我家大王如何?”
剧辛一动,凝神望去,仔细端详,先是皱眉,然后惊讶,片刻后赞叹道:“请恕在下多言,燕王之相,可谓异禀,曾有过大难劫数,但遇劫后,反而破而后立,变得贵不可言,似乎大王命格发生了变动,充满变数,但一生杀伐不断,功业也会名垂千古,有圣君之异相。”
辰凌心下有些吃惊,但不露声色,淡笑道:“这星相占卜如此神奇吗?”
剧辛说道:“星相占卜之用,在谋不在断。断事决策不以星相占卜为凭,而以克尽人事为根基,此乃事之本也。然其所以长盛不衰,便在于补人谋之短,揣测冥冥未知之奥秘,人世天道既有奥秘,则必有不测之变,是以星相占卜常多名实相违,使人错愕不已,雄杰贤智往往便大多视为虚妄,未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了。”
第0439章 就差他了
辰凌哈哈一笑道:“说的好,以孔夫子之博大,不言怪力乱神,却修《易》而纬编三绝,况乎我等也?若有助于建功立业,料敌先机,预测茫茫未知,推算吉凶,未尝不是以有算无,占了优势。”
剧辛听燕王一席话,颇有深蕴,微微点头,似乎找到能赏识他的伯乐一般,打自内心的高兴,千里马常有,但伯乐却不常有,天底下有才的人很多,但能被赏识、启用的人却很少。
当然,这与古代选贤任能的制度也有关系,没有背景和宗族势力、名望,很难被放在重要地方,没有展示的机会,自然就突显不出过人的才华。
苏代在旁道:“要说人杰,我们在大梁却是见过这样一个人物,文武皆能,令我等这些自以为才学深厚的夫子,都自叹不如呀。”
剧辛转头道:“苏先生说的可是魏国都骑统领辰凌吧?”
“正是,此人文采极高,折得才女的诗冠,武功深厚,击败山河榜的著名剑手,如果能把此人也拉到燕国了,声势定能浩大,平稳眼前公子平之乱,不在话下。”
辰凌一听,心中苦笑,想不到这两个历史名人,对自己如此推崇,微笑道:“他也被寡人重金聘请了来,此时正在襄平城国府馆驿内,向魏国借来评定内乱的。”
苏秦笑道:“这一人可很贵,我国给出五万大军一年的粮饷,魏王才肯派他来燕国辅助一臂之力,仅携带三百骑士而已,这魏襄王,可真精打细算,小气得很!”
“五万大军一年的粮饷,折合黄金,也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