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色警戒之民国-第3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考虑到战局的变化,太平洋气候对士兵的影响也很大,在扩充部队的时候,便也再次组建了六个满编军的丛林作战部队。
如今的南太平洋属于南半球的夏季,太平洋热带雨林对士兵的要求很高。这六个军,三十万专门训练用来丛林作战的部队,就是专门为这种战场而存在的部队。我相信,有了这三十万新生力量的加入,你们不会有太多的烦恼。”
“那我没有问题了。”钱四海道。
看到再一次沉没的会议室,陈绍直接站起来说道:“从两个方向实施的进攻只有相互支援,密切协同,才能取得最大战果,因此,我决定,整个太平洋战场,除了太平洋舰队之外,其余全部纳入太平洋战区指挥体系,由钱四海统一指挥。”
对陈绍的这个决定,并没有人反对,不说陈绍的威信,就是他的这个命令,也是十分的合理。在太平洋上,太平洋战区所属的主要部队就是海军陆战队,而丛林集团军更多是配合姓质,再有那些已经登陆澳大利亚的陆军,也很多没有正式划入太平洋战区体系。空军更是一直都属于独立。
陈绍的命令,直接把这些东西,全部都交给钱四海,意义就完全不一样。最少,太平洋战区的规模进一步的扩大。
其实,当你打开世界地图的时候,把目光看向澳大利亚周围就明白了,岛屿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配合起来必然很麻烦。
从澳大利亚轴线到中太平洋进攻的规模之大,在战争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中华怎样才能攻克星罗棋布的盟军岛屿,横渡大洋,大踏步地把战线向前推进呢?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历史经验可供借鉴。
发动这一新的攻势,既要在训练方面采用新的方法,在战斗、支援、补给和维修方面采取新的措施,还要研制出一整套新的武器装备。
尽管这样,到中兴十六年秋,即在中华参战后一年的时间里,从中太平洋发动进攻的准备工作即将就绪。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丰功伟绩。
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真正的大手笔。
中太平洋部队的主力,是中华太平洋战区的攻击舰队。这支舰队是由兵员以及舰船和飞机组成的一支合成部队,是为了实施远程突击而组建的。
这是一支和完全服务于制海权和制空权的太平洋舰队完全不同的舰队,目前该舰队只有一艘真正航空母舰。但是这个攻击舰队,拥有最强大对地攻击力量。
从去年,中华的第一艘两栖攻击舰正式大规模服役以来,攻击舰队到如今,已经拥有二十二艘这样的两栖攻击舰。这些排水量三万多吨的大家伙,一点也不比始皇大帝级航空母舰小。其实,这在西方国家眼中,就是航空母舰。只不过这上面并没有固定翼战斗机,而是清一色的直升机。
直通型甲板,独立的舰岛,其实就是二战航母的样子。不过,里面就不一样了。高达的船体中,只有两层是直升机机库。其余的都是装载陆战队士兵和两栖装甲车、坦克的船坞。
登陆战,就是两栖攻击舰的核心任务。并不会担负制空任务和制海任务。
该舰队真正的改组,是从日本联合舰队袭击之后展开,即从第一艘阳澄湖号两栖攻击舰(37000吨,32节)驶抵菲律宾而开始的。
接着,第一艘排水量万吨左右的快速轻型航空母舰(商船改装)也开到菲律宾。
到如今,攻击舰队已辖有航空母舰1艘、轻型航空母舰5艘、护航航空母舰8艘、两栖攻击舰22艘,巡洋舰24艘、驱逐舰56艘、护卫舰86艘,运输舰129艘,综合补给舰150艘,武库舰64艘(大家别想歪了,就是那种商船改装,然后放置大量的火箭炮发射装置,专属对岛屿攻击任务,弥补舰炮和舰载机之间的火力空白,没啥技术含量。二战时,美国在打琉球的时候,近千艘舰艇中,一大堆这玩意。武库舰,纯属华丽个人叫法。不是那个可以放五百多个导弹发射装置的家伙),大型医疗舰四艘,以及大量登陆艇只和各种特种船只(如,扫雷舰,救援舰之类)。
这支强大舰队的司令官是晓劲光海军上将。他也是一位才略过人,要求严格的海军军官。他在海军参谋学院任教时成绩卓著,并被誉为战略家。
攻击舰队的突击兵力是它的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这支特混舰队的主要任务是支援登陆作战,诸如为封锁登陆地域而实施远程突击,在登陆部队突击上陆前对登陆地段实施航空火力准备,对登陆部队实施战术支援,对威胁两栖作战舰船的空中和海上敌人进行截击等等。这支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通常编为4个特混大队。每个特混大队配备轻型航空母舰各一艘和两艘护航航母,并配有巡洋舰三至四艘、驱逐舰四至六艘以及护卫舰八至十艘为其担任护航。
当特混大队处于巡航状态时,由护卫舰组成外层反潜警戒幕,但当出现空袭危险时,则令护卫舰加入由驱逐舰和巡洋舰组成的内层环形警戒幕。
这些航空母舰特混大队具有极大的灵活姓,既能与其它部队协同作战,亦可单独执行作战任务,它可从其中抽调部分舰只编成水面舰艇突击编队执行特别使命。
这种航空母舰特混大队,就是海上浮动的航空基地,它可以为横渡太平洋、进至盟军海岸开辟道路。
攻击舰队的登陆作战兵力,是两栖作战集群,为实施登陆作战,这支两栖部队编有两栖攻击舰,运输船、货船、登陆舰艇、船坞登陆舰等。
为了组织护航和担任直接支援任务,还辖有驱逐舰、护航航空母舰、巡洋舰和武库舰等。这支部队在作战中通常分为两至三个梯队,往往还派遣部分兵力去执行特殊任务。
若战术上有某种需要时,还派遣以火炮为主要武器的快速舰只,或与航空母舰特混大队一同行动,或与登陆编队一同行动。
从战争以来,不断总结经验,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常常将阻止敌人反击的任务交给快速航空母舰及其警戒舰只担任,而把对地面部队进行战术支援的任务交给两栖作战部队的护航航空母舰和以炮火为主要武器的舰只去完成。
两栖作战部队所属的一切地面部队,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陆战队,一律编入两栖作战集团军。
攻击舰队还辖有一支岸基航空部队,其中包括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三个系统所属的飞机。起初,这支岸基航空部队的任务主要是辅助航空母舰执行登陆前的航空侦察和空袭登陆地域等任务。
后来,快速航空母舰特混编队和两栖作战部队,没有岸基航空兵的支援,也可完成支援登陆作战的任务,而且越打越有经验。所以,就把部队的名称改为中太平洋前进地域航空队。这时,它的任务是,进行空中侦察,摧毁敌方基地,以及保卫中华新占的基地等。
为了迅速横渡个太平洋,并能一面向前推进一面掌握制海权,攻击舰队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机动能力和势如破竹的战略势头。
像100年前的舰队那样,由于需要补给、装载燃料和维修而被束缚在后方基地附近的情况必须摆脱。为使已经占领的要地免遭盟军的袭击,并能反复袭击盟军,以便给下一步的进攻创造有利条件,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必须能在海上(或前方)长期逗留。
攻击舰队有无持续作战的能力,关键在于能否利用某些环礁的礁湖以及其它比较隐蔽的锚地,迅速建起前进基地。因为需要进行海上补给,战局越向前发展,越需要建立更多的前进基地。
由后勤支援部队所属的供应舰、修理舰和浮动船坞等组成后勤供应舰编队。这种编队既能对前方作战的全部舰船进行补给,也能对破损舰艇(除受重创须进厂大修者)进行修理。
攻击舰队的舰只,在下一战役开始前,总要有计划地进入后勤支援部队设在海上或岸上的前进基地,对舰艇进行维修,使舰员得到休息。
战线逐步向东推进,后勤供应舰编队也随之向适当的锚地转移,以便在靠近作战海域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的前进基地。
快速航空母舰特混编队,在航行中即可由补给舰群进行重要物质的补给,因而可将其在前进基地驻泊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预计,在太平洋战争的后期,每天只从作战海域抽出一个航空母舰特混大队与补给舰群会合,其余的几个大队仍可继续同盟军作战。
与补给舰群在海上会合后,航空母舰特混大队立即补给燃料,补充弹药、食品、各种备件、飞机和人员,领取寄来的邮件,并将重伤员送到医院船上。然后,返回作战海域,替换另一个航空母舰特混大队于次日到会合点进行补给,海上补给舰群为各航空母舰特混大队补给完毕之后,将各补给船上的货物集中起来,令空船回到前进基地再行装载。在此期间,新装上补给品的船只又从基地出发,进行替换。
这种复杂而周密的海上补给,只是整个计划、建造、订购、训练、输送和维修等项工作的一个侧面。这种海上补给,既可使中华把这支合成部队变成快速而强有力的突击力量,又使美军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把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从中华本土送到澳大利亚。
第六百四十七章 前往美国本土的路(上)
最初的计划是,中太平洋的进攻从攻占马绍尔群岛开始。但是,汉京和菲律宾负责拟制作战计划的一些参谋人员,从战略和后勤支援方面越仔细考虑,越觉得这个计划不够妥当。
如同中太平洋的其他许多岛屿群一样,马绍尔群岛也是由珊瑚礁构成的。每个比较平坦的珊瑚岛都处于暗礁环抱之中,暗礁的内侧形成一个礁湖。马绍尔群岛约有35个环礁组成,其中多数环礁都可由一个或数个小岛修建成机场。
吉尔伯特群岛、东加罗林群岛和威克岛都位于马绍尔群岛盟军岸基航空兵的战斗活动半径之内。马绍尔群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日本托管,1935年以来,此地一直不准外国人进入。
在对外封锁的这段时间,日本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把这些岛屿建成一些坚固的要塞。
至于前段时间进攻马绍尔群岛,其实只是一场戏,为的就是吸引盟军舰队的注意力,迫于澳大利亚战场,中华并没有大张旗鼓的真正去进攻马绍尔群岛。目前,马绍尔群岛,其实还在盟军手里。
参加拟制作战计划的人员,依据可用的一切情报,越研究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太平洋部队既缺少必要的兵力,不宜于在敌人舰队主力依存下去攻占马绍尔群岛。
当然,中华在太平洋战场能够使用的地面部队,有一大部分部署在各基地担任防御任务,有一部分派去参加阿留申方面的作战,还有一部分正在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对最后的盟军岛屿发动攻势。
中华攻击舰队的实力虽然已逐渐加强,但其兵力离计划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另外,谁也不知道在星罗棋布的盟军要地附近,应该怎样使用航空母舰部队去对付敌方数量众多岸基航空兵。地中海中的岛屿,号称是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但是在中太平洋上,有更多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因此,汉京的参谋人员得出的结论是,进攻马绍尔群岛应该象对之前拉包尔发动的进攻那样,采取逐步接近的方式,使中华的岸基航空兵能够进行充分的空中侦察,并与航空母舰上的飞机相辅相成,协同作战。
马绍尔群岛同拉包尔的情况一样,也有一条借助于岛屿可以逐步接近的路线。如同俾斯麦群岛一样,马绍尔群岛也位于所在岛链的西北端,这个岛链的东南端是英美共管的萨摩亚群岛,在岛链的中间,曾经有英属的吉尔伯特群岛和埃利斯群岛图瓦卢群岛。
占领萨摩亚群岛后,中华在萨摩亚群岛和坎顿环礁建有航空基地。坎顿环礁位于萨摩亚群岛以北,吉尔伯特群岛以东,与这两个群岛的距离均约为800海里。
马绍尔…吉尔伯特…萨摩亚岛链与所罗门群岛大致平行,这个岛链早就引起了盟军的注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立即占领了吉尔伯特群岛,并在马金环礁修建了水上机场,把这个群岛变为对东南太平洋进行侦察的一个基地。
另一方面,为了阻止盟军从吉尔伯特群岛进犯,中华部队从萨摩亚出发沿岛链北上,进至邻近的埃利斯群岛,在离塔拉瓦环礁700海里的富纳富提修建了一个停泊场和一个轰炸机基地。
这场会议之后,钱四海接到准备从中太平洋进攻的指示。便在富纳富提环礁重新开始施工。
海军陆战队和海军工兵营进占埃利斯群岛北部的努库费陶和纳诺梅阿两个群岛,并在那里为轰炸机开始修建简易机场。
一个航空工程营登上吉尔伯特群岛以东480海里的贝克环礁,并在那里修建了一个战斗机机场,以便与坎顿环礁的机场实施协同作战。
新组建的第一支后勤供应舰编队首先进驻富纳富提停泊场。岸基航空部队,分别部署在富纳富提、努库费陶、纳诺梅阿、坎顿和贝克等地。这支航空部队的主力,是陆军第七航空团的90架巨灵神重型轰炸机,拟从埃利斯群岛对敌进行空袭。这时,驻防新西兰的海军陆战第2师和驻防所罗门群岛的步兵第27师以及丛林集团军一个步兵师,正在进行最后登陆作战演练,准备随时投入进攻吉尔伯特的战斗。
在太平洋战场深处,旷世海战打响的时候,这场登陆战也同时进行。
11月13日,攻击舰队一个以3艘轻型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航空母舰特混大队袭击了南鸟岛,使盟军军事设施逃到严重破坏,多架盟军轰炸机被击毁。
另一个以3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航空母舰特混大队,协同驻坎顿环礁和富纳富提的陆军第7航空团,空袭了吉尔伯特群岛。这次空袭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塔拉瓦环礁和马金环礁上盟军飞机的战斗力,以减轻盟军战机对埃利斯群岛的中华航空基地的压力。这次行动取得的成果比预期的要大。
此后,盟军仅在马金环礁上留下4架侦察用的水上飞机,其余飞机立即从塔拉瓦环礁全部撤走。另一重要情况是使盟军守岛部队消耗了大量弹药,这些弹药是难以再补充的。同时,还对塔拉瓦和马金两环礁拍摄了非常理想的照片。
3天后,由6艘航空母舰编成的一支强大的航空母舰部队对威克岛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摧毁了岛上的全部飞机。
航空母舰的兵力已经大大增强,所以这时已不再派遣单艘航空母舰与其它舰只编队出海作战。数艘航空母舰同在一个警戒幕内行动,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要牺牲一些灵活姓的。不过,因为可以集中使用战斗机加强空中掩护,以及集中使用高炮与之配合,这个不足之处是完全可以弥补的。
11月下旬,日美联合接到马绍尔群岛的紧急告急,但此时的日美联合舰队已无力派遣大型舰艇支援马绍尔群岛。
日美联合舰队主力伤亡过半,这让攻击舰队活动起来更加肆无忌惮。更加猛烈的猛烈的攻势,进一步展开。
中华攻击舰队的进攻目标是马金环礁、塔拉瓦环礁和阿贝马马环礁。用以进攻马金环礁的是从菲律宾出发的北部突击部队,其兵力是陆战队第三师的一个团战斗队。两栖作战部队的其余舰船,搭载陆战第二师,组成南部突击部队,从新西兰的惠灵顿出发,开往新赫布里底进行登陆预演,尔后驶往塔拉瓦环礁。
在登陆输送队向登陆地域航渡时,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的4个特混大队全都及时出动,以便进行支援和掩护。其中,有两个特混大队从菲律宾出发,另有两个特混大队完成对澳大利亚南部沿海的空袭任务后,从南太洋赶赴战场。
在航空母舰特混大队对吉尔伯特群岛及其附近的盟军要地进行空袭时,北部和南部的两支突击部队在海上会合,并以平行航向驶向马金和塔拉瓦,准备于1943年11月20日晨同时在两岛实施登陆。
登录作战指挥部虽然知道塔拉瓦环礁是盟军在吉尔伯特群岛的防御重点,但是,他们对马金环礁的登陆作战都很重视。因为马金环礁是离马绍尔群岛最近的一个盟军基地,相距仅190海里,比塔拉瓦环礁近100海里。
马金环礁比较暴露,估计用一天时间就可攻下来,支援舰队很快就可撤回。
指挥部认为,马金环礁的主岛布塔里塔里岛是一个设防较差,守军较少的小岛,决定派遣两个营的地面部队去进攻这个小岛。实际上,在布塔里塔里岛有日海军陆战队1284人,由一名海军中尉指挥,另有水上飞机地勤人员(飞机刚撤走不久)、盟军的工兵和朝鲜的劳工等,共计不超过1800人。
布塔里塔里岛的形状象一个铁锤。中华军队计划先在该岛突出部实施牵制姓登陆,以便把盟军从它构筑在锤柄约三分之一处的主要设防地带吸引出来。2小时后,中华军队在盟军的主要设防地带进行第二次登陆,以便将盟军拦腰截断。
但总这一企图未能圆满实现,因为盟军基本上留在主要设防地带未动,准备伺机对登陆部队进行反击。中华舰炮火力支援和舰载机的航空火力支援都很得力,上陆战斗没有遇到多大抗击。
但是,地面部队刚一上岸,便迅速夺取胜利,也把支援的舰队解脱出来。
这是登陆战的重中之重,必须要快。一旦登陆战陷入困局,便对局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预定攻占的地域狭小,物资消耗不会超过补给能力的话,速战速决就会打乱敌人的阵势,使其次去坚决抵抗的机会。在这种情势下,对负隅顽抗的孤立之敌可围而不攻,留待后续部认歼灭之。
后世二战初期,美国就吃了这方面很大的苦头,没有登陆作战经验的美国陆战队士兵,已经上岸的部队,受到几名狙击兵或者一两挺机枪的阻击,就几个小时不能前进。夜间,偶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神经过敏,甚至开枪射击,放弃阵地。这从经验不足、训练不当的角度来看是不足为奇的。
两个小时后,中华军队占绝对优势的登陆兵才以死2人、伤52人的代价,占领了布塔里塔里岛。盟军除陆战队1人、工兵和劳工104人被俘外,其余全部被歼。在布塔里塔里的战斗中,中华军队与盟军的兵力对比是0。6:1。
盟军部置在中太平洋的飞机,由于这几个月来前去保卫澳大利亚,已经受到很大消耗。
因此,中华航空母舰足以保护吉尔伯特登陆部队的安全,使其不因空袭而受到任何损伤。
在实战过程中,没有一小队盟军战机飞临马金环礁上空,盟军虽对塔拉瓦进行两次小规模空袭,但未获得战果。
在最初6天中,盟军唯一的一次较大的空袭是,20日晚从马绍尔群岛起飞16架鱼雷轰炸机,袭击了当时位于塔拉瓦以西约30海里的航空母舰特混大队。这些鱼类轰炸机被击落11架。但有1架飞机投射鱼雷,击中一艘行动缓慢的补给舰。该舰有17人死亡、43人负伤。弹药舱、锅炉舱和后机舱进水,不得不驶往富纳富提抢修。
南部突击部队,以塔拉瓦环礁中唯一设防的贝堤奥岛为其主要进攻目标。贝提奥岛细而长,全长为2海里,是盟军在吉尔伯特群岛的一个据点,也是当地的一个行政中心。
岛上约有12600名盟军海军队战队。此外,岛上还有1000名盟军的工程兵和1200名朝鲜劳工。其中有一部分工程兵受过军事训练,配有武器。因此,该岛盟军部队应估计为13000名。
中华军队的登陆部队是海军陆战第二师,约有16000人。这个师大多数人是经过瓜达尔卡纳尔岛作战考验的勇士。
该师留一个团作预备队,以便根据需要去支援马金或塔拉瓦的登陆作战。其余两个团全部用于进攻塔拉瓦,由其中的3个营担任突击上陆任务,以另外3个营作为后续梯队。
各营的登陆兵均为900人左右。内此可见,登陆部队的兵力是不足的。突击上陆的兵力至少要比抗登陆的兵力多2倍。这已成为一条军事原则。
在这次登陆作战中,海军陆战队既需要在兵力方面超过敌人,也需要在支援兵力方面胜过敌人。
为从海上夺取贝提奥岛,对进攻的一方提出了一个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这个小岛的防御能力不仅仅取决于守岛部队的质量和数量,还与该岛难以接近的天然条件有关。在这个小岛的四周,散布了一条宽宽的珊瑚礁。低潮时,海水刚好可以淹没这些珊瑚礁。
盟军使用水泥、珊瑚、钢筋和铁蒺藜等,在该岛四周的礁盘上构筑了障碍物,迫使登陆艇必须通过盟军岸炮控制的航道才能靠近该岛。
盟军还沿着**时的水线,在海滩上构筑了一道四米高的壁垒。这道壁垒是用椰子树圆木构筑的,极其坚固,只有使用重炮才能将其摧毁。在壁垒后面,构筑了许多火炮掩体。有些掩体是用椰子树圆木和砂袋构筑的,也有些掩体是钢筋水泥结构的,有堑壕与后方相通。工事里的火炮和机枪可从壁垒后面对登陆艇只射击,以控制航道。
此外,在壁垒上还设有射口,可对进至水际滩头的敌人进行射击。岸上配备有野炮、高炮和203毫米的岸炮。在岸滩防御工事的后面,特别是在机场附近,设有半地下掩体。
这些掩体是用角钢和椰子树圆木构筑起来的,在圆木和波纹铁板的上面,再覆盖两米厚的砂土,看上去很象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