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梭时空的商人-第2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尔衮原先是和阿济格共领镶白旗,多尔衮是旗主。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通过换旗将阿济格给踢到了多铎的新镶白旗里面去。自己独领换旗之后的正白旗。
多尔衮,阿济格,多铎这哥三的母亲都是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努尔哈赤在临死之前将自己手上最为强大的两黄旗都交给了这三兄弟,希望他们能够保护住阿巴亥。不过面对着除了他们哥三之外所有王爷贝勒的逼迫。最终阿巴亥还是被逼着殉葬。
当时多尔衮十五岁,多铎十二岁。而成年的阿济格担小怕事,不敢死命保护自己的母亲,最终眼睁睁的看着阿巴亥殉葬。这件事情对多尔衮的影响极大。后来他当权之后,当年的那些人几乎都被他以各种方式逼死。
在皇太极继位之后,两黄旗改为两白旗,旗中牛录多达二百个!比皇太极的新两黄旗还要多的多!实力极为强大。同样的,他们也一直遭受着皇太极的极力打压。一直到皇太极突然病死,多尔衮才终于翻了身。
此时作为满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对于阿巴泰的军报第一感觉就是荒唐。明军要是有这种战斗力,哪里还能轮的到他们满清在关外耀武扬威的?来援的明军是强兵不假,不过绝对没有阿巴泰说的那么夸张。他不过是在为自己的战败找借口罢了。
第六百八十八章 宁远之战 碰撞 (中)
“此战击毙敌军总数约在两千三百人至两千五百人之间。俘获敌军伤员约为三百人左右。俘虏敌军人数约在三千人左右。打扫战场,缴获各类物资数量众多,此刻还在统计之中。”神色肃穆的生化战士声音顿了顿,看着手中的文件报表继续说道“我军战损二十一人。其中十二人为使用不当导致火枪炸膛被炸死。另有九人是在追击战的时候摔下战马,与敌军近身作战之时战死。此外因为各种原因负伤的伤员总数约二百人左右,大多为追击的时候互相拥挤导致的踩踏,此外还有为了争夺首级而互殴负伤的军士。以上。”
“火枪怎么会炸膛的?质量这么不可靠?谁负责质检的?”坐在豪华奢侈的军帐之中,听着后勤统计军官汇报的高阳瞬间就皱起了眉头,疑惑的问道。这可不是什么食品质量问题。这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士兵们生命安全的武器!高阳是绝对不会允许在质量上出现任何问题的。
“我已经查过了。”原点适时出声说道“不是质量上的问题。是少部分军士们第一次上战场,心情太过紧张激动。因为慌乱兴奋之下操作不当,导致重复装填等等事故出现。这是主要原因,火枪质量上还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有着严格的检验程序,生化战士们亲手把关,几乎不可能会有劣质产品流入军队之中。”
“新兵就是新兵啊。”高阳微微摇头,轻叹口气。扬了扬下巴“去通知宪兵们,把为了抢首级打架的军士全都关禁闭。这次的战功全部没收,再有下一次全部踢出军队。”
挥挥手示意后勤军官离开。高阳身子向后靠在椅子上,掏出香烟,点燃。手指夹着香烟在半空之中虚点着。用一种老鸟的口吻说道“这就是老兵们为什么如此珍贵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他们的训练比新兵们要好。而是因为他们上过战场,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在心态上面要远远强过那些第一次的新人们。新兵上战场之后或许只能发挥出平时训练时候的一两成的实力。但是换成老鸟的话。可能就会达到三成以上!至少不会因为操作失误导致炸膛。这就是心态上的问题。”
“你就是一支老鸟了。”原点调侃说道“当初你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也没见你有多紧张啊?”
“我是主角嘛,待遇当然不一样了。好了。这个话题结束。满清军队那边有什么最新动向?”高阳说了句题外话之后,开始分析当前局势。
“宁远城那边战况激烈。满清军队调集了大量火炮猛烈轰击宁远城,如果不是宁远城修建的很是坚固,而且满清的火炮威力不足。恐怕那位吴总兵就要去做平西王了。”原点轻笑着说道。
“那就要看他自己的选择了。”高阳站起身子伸了个懒腰。缓步走出军帐来到外面的营地之中。
看着远处天边渐渐西斜的金黄落日,感受着温热的夕阳余晖铺撒在自己的身上带来阵阵暖意。抿起嘴角,略带感慨的说道“未来的命运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吴三桂如果能够撑到我去解围,那他的命运就将走向另外一个方向。如果他没能撑住,在我到达之前就投降了。那我也只能说上一声不好意思。我要为民除害!”
“命运这种玄妙的东西我不明白。”原点轻声开口说道“不过我知道面临困境的时候做选择是最为艰难的事情。不同的选择就代表着不同的未来。”
“嗯。”高阳应了一声。微微眯起眼睛,看着眼前繁忙喧嚣,热闹无比的大营。军士们的脸上都带着满足与兴奋的笑意。轻轻勾起嘴角,低声呢喃着“我带他们过来,就是为了改变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世界的命运的!谁也不能阻止我。吴三桂不行,多尔衮不行,就算是皇太极从坟墓之中跳出来也不行!”
……
此前行军的时候高阳带着新军走在前面,而吴襄的京营和高第的山海关兵都被远远的落在了后面十余里地之外。就这样都不行。吴襄的京营这一路上已经砍掉了上百颗逃兵的脑袋。而那些没被抓到的逃兵至少上千!
朱棣时代的那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驻京大军,在经过了数百年的蹉跎之后。此时早已经完全腐烂掉了。
当年朱棣在京师登基之后,京营的规模达到了七十二个卫所之多。军士总数高达三十多万人!在整个北直隶境内的驻军人数达到六十万!那个时候的京营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强军。这也是朱棣定下的中央强,地方弱的军事部署。
随着时间的流逝,规模庞大的京营编制一改再改。从一开始的三大营改成了十团营。十团营之后又改成了十二营。接下来又变成了东西官厅。最后又变回了三大营,即五军、神枢、神机三大营。规模也逐渐缩减。大头巾们以国家太平,养兵太多消耗过大为由一直在裁减京营。
不管明廷任何整改京营,京营的整体架构依然没有脱离明朝卫所制的范围之内,其制度弊端的腐朽性一脉相承。
随着时间的演变,军中占役和空饷这种直接关系到生死存亡的问题从来就没有真正被解决过。原本作为国家核心战斗力的京营很快就变成了京师权贵们的禁脔。
正德初年给事中王中良奉命整顿京营。结果发现兵部登记在册的兵额是三十八万,而在籍的却只有十四万之数。至于可堪一用的只有区区两万人!
这还是在明中的时候。其后各位明朝皇帝都有过多次企图振奋京营的尝试,但是每一次都是以失败结束。没办法。京师的权贵们既分空额吃军饷,又占役使用在籍的士兵。把士兵变成他们家中的家奴奴役。其中隐藏的巨大私利,让任何试图改变的尝试都变的阻力重重。哪怕是皇帝也无法强硬对抗一整个权贵阶层。正德皇帝的意外落水,红丸案,移宫案等等,这些事情的背后全都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内幕。
到了崇祯末年的时候,京营实际上战斗力极差。占役和空饷比之一般的地方普通营兵还要高。即便是在籍的那些军兵们,其中也充斥着大量的乞丐、青皮、帮闲。全都是混人头充数的。这还没上战场呢,单单只是行军就已经开始出现崩溃的兆头了。
而高第那边的山海关兵马则是要比吴襄的京营强上许多。不管怎么说,毕竟也是号称明末最强的关宁军,怎么着也要比那些烂透了的京营要强的多的多。
当早上传来高阳的新军已经和建虏们接上火的消息之后,京营的崩溃就达到了最高潮。
许多军士扔掉自己生锈的兵器和破破烂烂,里面全是稻草的鸳鸯战袄。就这么直直的逃出了大营。而吴襄这个时候也没有任何阻拦的意思。他自己都在做着准备,一旦前方传来高阳战败的消息,他当即就会带着自己身边的精锐家丁们一路逃回山海关去。至于日后该当如何,那就要看他那宝贝儿子的选择了。
高第那边的情况也差不多,他同样是在收拾着东西准备逃跑。只不过关宁军有着主场之利,而且他们逃跑的经验丰富,单独溜掉的人几乎没有。他们同样也在等着前方传来高阳战败的消息。
不是他们对高阳没有信心,而是这么多年以来,不知道有多少大明的军队被葬送在了这被无数殷红鲜血浸透了的辽西之地。之前明军也有过几次十余万大军前去解救被围堡垒的事情,其中不乏强军。但是最终全部都是以失败告终。那么多的强军都没能做到的事情,高阳带着区区四万新近招募的农夫们就想打败战无不胜的满清军队?吴襄他们怎么可能相信!
“前方此刻如何了?”虽然吴襄一路行军过来,但是他身上却收拾得十分整洁。一身亮眼的铠甲,骑乘在高头大马上,对着回来禀报军情的探子沉声问道。
与普通军士们灰头土脸的模样不同,他身旁的那些精锐家丁们却是盔甲明亮,面色红润。气度和目光也全然与那些慌慌张张的军士们不同。这些才是明末武将们安身立命的本钱。
从朱棣死了之后开始,朝廷发给的军饷物资在经过大头巾们的层层克扣之后,落到军将们的手中已经不足以养活和装备所有的军士。
实在没有办法之下,军将们就挑选出少部分精锐之士,用大部分的军饷去装备训练他们,使之成为手中唯一能战的军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缺少饷银训练装备的普通军士们一代又一代的越来越烂,最后沦落为叫花子一样的无能之师。而由军将们发放饷银的家丁们却脱离了朝廷的管束,成为了军将们的精锐私兵。明末朝廷军队战斗力极为低下的原因就在于此。
文官武将们层层克扣。用性命去保家卫国的军士们到了后来居然就连饭都吃不上!是吃不上,而不是吃不饱!这还是军士们自己。明朝的军士都是世世代代做军户的。家里面老婆孩子也都在等着吃饭!这种情况下,谁tad还会去为你卖命?开玩乐呢你?
为什么满清入关之后,那些投降的明军如此卖命,一个比一个的凶狠。全是满满的仇恨啊。
第六百八十九章 宁远之战 碰撞 (下)
“回大人话!”那名身形瘦小的哨探跪在地上,头也不抬的大声喊道“小的在远处观察战场,到处都是火器射击之时的雷霆之声。整个战场上喊杀之声震耳欲聋。战场上烟雾缭绕的看不清楚具体战况如何。不过当是建虏在大举进攻无疑。”
“吴大人。”虽然是个太监,却给自己粘上了假胡子的高第策马来到了吴襄的身旁。弯下在太监之中罕见的高大身材,低声说道“咱们走不走?”
这两位都是多期辽西马拉松锦标赛的胜利者。对于临战逃跑这种事情极为在行,至于抛弃友军什么的那更是做的熟练无比。往日里的连番大战,战场形式只要稍有不对,他们就已经消失的就连人影子都看不到了。别说是自己人了,就连满清铁骑都追不上他们!
此刻听到建虏们正在进攻高阳所部。高第也就待不住了,本能反应一般就想开赛,同时急匆匆的过来想要拉上吴襄一起跑。
吴襄轻捻着下巴上花白的胡须,略一沉吟之后,微微摇头说道“我观那位国师并不像是夸夸其谈、完全不懂人情世故之人。其手下新军虽然成立日短,但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不可小觑。哪怕是败了也不会如此之快。既然此刻前方已经接战,而那位国师也没有让咱们上前接应,那咱们就在这里等等好了。”吴襄的潜台词是我们这边离的比较远,前边只要分出结果我们随时都能跑。不用在于这一时。
吴襄的心里清楚的很,此刻的大明已经不可能再拿出别处的军马投到这辽西的无底洞来。朝廷此刻甚至已经无兵可调。自己等人手上的军马已经是这个朝廷最后的一支力量了。而且这次就算是逃跑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就算是逃回了山海关,等到建虏大军进关的时候一样还是要投降。跑不跑的都无所谓。
至于高阳能够打赢这种事情,他想都没有去想过。这些年来大明军队在这辽西之地和满清血战经年,那真可谓是屡战屡败。丧师失地早已经让他心灰意冷。打胜仗这种事情除了在奏章上大肆吹嘘之外。想都不用想。
并没有让他们等太久,时间还没有到午时,前方去打探消息的探子们就回来了。听着那急促的马蹄声。吴襄猛然睁大双眼,死死看向不远处疾行而来的哨探们!
骑兵珍爱自己的战马犹胜自己的性命。尤其是在战马短缺的明军之中更是如此。此刻那些哨探们如此匆忙的不惜马力急奔而来。那必然是有着极为重要之事!难道是前面打败了?可是就算是败了也不至于这么快吧?建虏们要围宁远城,不可能全军来迎战。撑破天了也就是一两万之众。而高阳那可是四万人马!就算是四万头猪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被抓完了吧?
“唉~~~”一旁的高第突然长叹出声“咱家对大明忠心耿耿,当年离开宫里来到这辽西之地与那建虏浴血搏杀。扪心自问对得起皇上。哪里会想到今天这个结果!”高第也是个明白人,他也知道自己等人已经无路可退。等到宁远城里的吴三桂扛不住了之后,那就该轮到他们了。之后要么投降保命,要么为国尽忠!根本就没有别的选择。
就在吴襄和高第为了不远的将来而心中惴惴的时候。急速策马而来的哨探们还没等到进入大营就已经开始高声欢呼起来“大捷!大捷!!咱们打赢了!打赢了!!!!!!”
哨探们的竭力嘶吼之声响彻了整个军营!所有人都愣住了,一时之间都没能反应过来。
“啪嗒!”一声响吴襄手中的马鞭掉落在了地上。双眼瞪到最大,两手打摆子一样抖动不已。面色泛白。颤抖着嘴唇呢喃着“赢了?怎么可能?!”一旁的高第还不如他呢,身子抖的更打摆子一样。要不是一旁的家丁们扶着,险些就摔了个大马趴。
“大人!前边打赢了!!”哨探头子策马来到吴襄身前,飞身下马,也顾不上军中规矩了,跪在地上直接抬头看着吴襄。欢天喜地的喊道“打赢了!”
“呼~~~”这个哨探头子是吴襄的亲信家丁,他说打赢了那就真的是赢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刻吴襄突然感觉身上极为轻松,好像突然之间就年轻了二十岁一样,心中不由得长长的松了口气。这已经多少年了?自从当年的宁锦大捷之后。明军就再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胜利。几乎每一次和满清交战都是战败。此刻却在如此困顿、近乎于陷入绝境的局面之下,居然赢了!哪怕打赢的只是建虏的一支偏师。
“不可胡言乱语!”一旁的高第突然出声呵斥“尔等可曾确认?要是谎报军情,咱家可饶不了你们!”
“回大人话!”那名哨探头子是吴襄的家丁。并不畏惧高第。不过还是很恭敬的回话说道“确实是打赢了。建虏大军发起攻击被火枪打成了满地的尸首。左侧进攻的骑兵溃阵之后,镶黄旗的建虏直接就扯头跑了,剩下的全都炸了营。咱回来的时候大军正在一路掩杀!绝对是大胜!小人不敢说谎。”
“哈哈哈~~~”高第仰天长笑,“赢了!赢了!!哈哈哈~~~”
“高大人。”重新收敛心神的吴襄侧头笑道“咱们还是快点去赶上去,为国师贺喜吧。”吴襄的潜台词是,咱们赶快跟上去吧。说不定还能分上一些好处。再不济也要在奏章上面添上自己的名字啊。反正逃跑的话结局就是那样,可如果真的能够博出另外一条路子来,那谁tmd愿意去做别人的奴才?
“甚是,甚是。吴大人所言甚是。”久在官场的高第瞬间就明白过来。急忙连声应道。
……
等到吴襄和高第带着麾下人马匆匆忙忙赶到高阳军营的时候,天色已经渐渐暗淡下来。眼看着就要天黑了。
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就是那一堆堆的狰狞人头!百多个真鞑子的人头被单独放在一堆。千多个蒙古人的脑袋也是和那些包衣奴才们的脑袋分开放着。如此之多的首级被堆放在一起,单单是看着就给人一种极为恐怖的刺激感觉。
“王公公!”正满心惊骇的看着这些首级的高第突然看到了熟人。急忙翻身下马急匆匆的跑过去行礼。
“呦~~~”正带着兵部小吏们认真检验着首级真伪的王承恩听到声音之后回头,一眼就看到了满脸堆笑的高第靠了过来。
没等高第奉承的话出口,王承恩就已经傲然的挑了挑下巴,淡淡的说道“这不是高总兵吗?这是什么风把您老人家给吹到这里来了?”
虽然都是太监,但是太监的世界同样不太平,他们那里也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江湖。原本王承恩和高第之间就不怎么对付。此时看到开战之前躲得远远的,看到打赢了就屁颠屁颠的跑过来想要分润一些功劳的高第。王承恩当然不会给他什么好脸色看了。
“呵呵,呵呵~~~”高第也是尴尬的很。毕竟之前是真的没有想到居然会赢。为了小命着想躲在远处是很正常的选择。不过此时就落到个无比的尴尬就是了。高第一时半会也不知道现在该说些什么才好,只能挠头苦笑。
还是跟在后面的吴襄给他解了围。吴襄上前两步来到王承恩身旁行了个大礼,语气极为诚恳的说道“末将为公公贺喜。公公披甲持戟,亲冒矢石大败建虏。此战扬我国威,杀的建虏们血流成河。成国朝振奋之大胜,皇上要是知道了必然会龙心大悦。”
吴襄的一顿吹捧让王承恩很是受用,尤其是提到了皇帝会开心更加是挠到了他心中的痒处。对于这些太监们来说,再没有什么能够比让皇帝开心更加重要的事情了。他们可都是皇帝的家臣!(不是奴才。奴才是我大清专用。)
王承恩点点头,满心受用的笑出了声。随即发此时现场合不对,急忙掩嘴咳嗽掩饰一番。轻舒口气,斜着眼睛看着高第,皮笑肉不笑的说道“咱家也没做什么,都是国师指挥有方,麾下军士们悍不畏死,为国出力。咱家也就是有点胆子,敢在这军阵之后为军士们擂鼓助威而已。”
这话一出,不但是高第,就连吴襄也是满脸的尴尬之色。毕竟躲在远处准备随时逃跑的也有他吴襄一份。好在王承恩也不是没有眼力见的愣头青,嘲讽几句之后,抒发了心中的情绪就带着他们去见高阳。
而吴襄和高第带来的军兵们则是一边安营扎寨,等待着后续部队的到来。一边满心羡慕、满心畏惧的看着堆积了一堆又一堆的脑袋!不管有多烂,他们还是军人!看到这象征着胜利和战功的人头,心思自然也会活泛起来。如果不是新军取胜,他们是绝对不敢如此靠近的!
“恭贺国师,国师真乃吾辈武人之楷模!”吴襄都已经一大把年纪了,一进中军大帐之后当即对着高阳下跪行大礼,大声恭贺。
吴襄这一出闹的,高第也不得不跟着跪了下来说着恭贺的话。这些可都是真正的地方大员,能让他们如此对待,足以见得高阳的威信已经建立起来。
果然,乱世之中还是要用武力才能压服一切。
第六百九十章 一位王爷最后的旅程 (一)
吴襄之所以对高阳如此恭敬,一方面是不想高阳太过计较自己之前作战的时候躲的那么远,随时准备逃跑的事情。虽然高阳给他的命令就是待在那里等着战场出结果。(高阳是害怕这位有名的长跑冠军再玩一次卖队友的表演,影响到新军的军心士气。毕竟是初次上战场。而且京营的战斗力实在是不提也罢。最后干脆就没让他们跟上来丢人现眼。)还有就是,就算是高阳真的下命令让他们上前接战,估计这些军士们也没有那个胆子。
还有就是,吴襄这次可是发自内心的钦佩着高阳!作为一名常年在辽西前线和建虏们多次交手的高级将领,他吴襄对于建虏们的战斗力可是有着最为直接的了解!野外浪战,能获胜就已经罕见,斩首过千更是毫无前例的大胜!
外面那数千颗人头可不是假的。虽然其中真夷的人头不多,但是往日里也没见过谁能够在野战的时候砍下数以千计的脑袋!这才是武人们最为看重的真正实力!能说会道什么的,在这个混乱的末世之中已经没有用处了。
“起来吧。”高阳抬抬手示意吴襄和高第先站起来。等到两人全都站起来之后,高阳才扬起下巴,轻笑着说道“怎么样?我之前没说错吧?满清军队并没有传说之中的那么厉害。也没见他们身高丈八三头六臂,身上贴个符就能刀枪不入的。打起来也是轻轻松松的很。”
“是是。大人英明神武,小小建虏自然不在话下。”吴襄急忙拍着马匹。刚刚高阳的话要是换个人来说,吴襄能一个大耳刮子就扇过去!尼玛什么叫做轻轻松松?这些来年死在这辽西走廊的明军不知道已经有多少万了!说是大地浸透鲜血,枯骨满地也毫不为过!打的这么辛苦,眼泪都要流干了,居然说是轻轻松松?
只不过这这话是今天刚刚轻松获胜的高阳说出口。他吴襄哪怕心中再不乐意,也只能苦笑着接下。谁让人家打赢了呢。
“好了。”高阳咳嗽一声,摆摆手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