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隋萧后-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书令封德彝出列说:“突厥仗着兵力众多,轻视我们中原的大唐王朝,如果不战而和,是向他们显示软弱,明年还会重来。以臣的愚见不如打击他们,取胜以后再讲和,这样就恩威并重了!”皇上听了很满意。
二十七日,突厥侵犯廉州,二十九日,攻陷大震关。李渊派郑元寿去见颉利可汗。当时,突厥几十万精骑兵,漫延着从介休到晋州几百里之间的山谷,来势十分凶猛。郑元寿冒生命危险,单枪匹马穿越突厥兵阵营,远远地看到突厥士兵热情的喊道:“我是你们可汗的老朋友,今天特来看他,与他叙旧。”那些举着兵器提防的对着他的突厥士兵,中间也有不少认识他的,觉得他孤身一人也起不了什么威胁,就去禀报可汗,放他进去了。
到驻地见颉利可汗,郑元寿责备他背叛盟约说:“我们定好的合约,纸上的墨迹尚未干透,可汗就背信弃义,又来侵扰我大唐边界。我早就听说突厥人重信义,可今天可汗的所为,令人费解。不知可汗心目中的信义是什么?”
颉利可汗听了这话脸露惭愧之色,沉默不语。郑元寿趁机劝道:“唐和突厥风俗不同,突厥就是得到唐的领土,也不能长久的居住。如今俘虏与抢夺的财物,都给了突厥百姓,可汗您得到了什么?不如回军,重新和亲,可以免除了跋涉的辛劳,坐享金银财物,并且都进了可汗您的仓库,比起这冒着生命的危险,抛弃了两国之间多年兄弟般的交情,给子孙后代结下无穷的仇怨,哪一个更好呢?”
颉利可汗出兵也是因为听了义成公主的话凭着一腔热血,现在唐臣一提盟约的事心里就有愧;再听他的分析,觉得甚是有理,在南侵中也获了不少利,再说像他这样说也给足了突厥面子,何况这场仗他也没打算再打下去,照以往的做法也该收兵了,真的要想和李唐一争中原的天下,目前他颉利可汗还没有这个野心;而唐朝方面李世民这回又出兵了,他的威名如今已是震满华夏,此外他与突厥一些上层贵族的关系十分密切,只要他以出兵,突厥总是很快就不战而退。(也正是如此,已经引起了李渊的怀疑,在三个儿子中对李世民的猜忌是最多的。)思索片刻,重新和唐结盟带兵撤回突厥。
突厥退兵后,得到消息的李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狠狠地褒奖了郑元寿一番,把他和汉代的苏武相提并论,现在他可以全力以赴对付中原残存的割据势力。在以后的两年中,李唐又平定了刘黑闼等小集团,全国渐渐的走向统一。然而突厥没有想李渊希望的那样安分,依然和往常一样时时入侵大唐边界,造成或大或小的麻烦。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八月一日,突厥颉利联合他的侄子(始毕可汗的儿子)东突厥小可汗突利率领的大军开始猛攻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并很快就逼近长安。与此同时,为了多方牵制唐军,突厥又派出偏师分别攻击忻州(今山西忻州市)、并州和绥州(今陕西绥德县),其附庸国吐谷浑也出兵入寇鄯州(今青海乐都县)。
第七章 辗转突厥 第六节 世民退兵
第六节 世民退兵
八月九日,长安宣布戒严。大唐上下惶恐不安,有朝臣在朝堂上对皇上说:“突厥之所以屡次入侵,是因为我们人口和财富都集中在长安的缘故。如果烧掉长安城,迁都别处,则胡人的入侵自然平息下来。”
李渊考虑了一下,觉得不失为一种方法,便对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说:“你去越过终南山考察一下,到樊州、邓州一带巡视,有没有可以久居的地方,迁都到那里。”
太子李建成说:“是啊!终南山自古就有“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在那边定都,一定会给我大唐带来福气的。樊州、邓州又交通便利,还有秦岭做屏障,军事上可以防御突厥入侵。”
齐王李元吉说:“皇兄所言极是。”裴寂也点头表示赞同。其余萧瑀等人支支吾吾不肯表态。
秦王李世民见大殿上没有人对这件事提出异议,他那火一样的习性又燃烧了起来,挺身而出说:“父皇,儿臣认为不可!戎狄为我中原的祸患,从古时候开始,就是经常发生的。陛下以自己的圣明英武,一统华夏,精兵百万,所向无敌,如何能够因为胡寇的入侵,就要用迁都这种方法来回避,让我臣民百姓蒙羞,成为后世的笑料!那汉朝的霍去病,不过是一介将军,尚且胸藏平灭匈奴的志气,何况我空居藩王之位。请陛下给儿臣几年的期限,用绳子牵住那颉利的头来见陛下。如果儿臣做不到,到时候再迁都不迟。”
皇上很满意,说:“说的很好!”
这个时候,李建成冷冷的说:“当年樊哙想带着十万精兵横扫匈奴,秦王的话好像和他说的差不多哦!”
李世民不慌不忙的说:“现在的当时的形式很是不同,用兵之道更是很有差别,樊哙他有什么地方值得称道的?用不到十年,必定可以平定漠北,这绝对不是说大话的!”皇上看兄弟俩的架势,很是不对头,马上示意他们不要再继续说了,派李世民和李元吉一起出兵对抗突厥。
李世民带兵前去抗敌,正好碰到关中连降大雨,洪水泛滥,很多道路被淹,桥梁冲毁,加剧了行军难度。这还是唐军最大的问题,粮草的供应也因此出现的问题,总是跟不上行军进度,士气开始低靡。全军上下,包括远在长安的皇帝朝臣都在为这感到担忧。
不管怎么样,李世民带领的唐军还是到了他的目的地,就要和敌军交锋了。八月十二日,唐军与突厥大军在豳州的城西五陇阪(今陕西彬县西南)正面相遇。颉利可汗迅速带着一万多骑兵摆下大阵。唐军将士见突厥已经抢占有利地形,大为震恐,这回交战唐军这边的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占住,似乎败局已定。李世民和李元吉骑马远远地观察了敌情,李元吉觉得自己的腿肚子竟有些微微的打颤,怎么也控制不住了。李世民对李元吉说:“现在胡虏逼到眼前,不能表现胆怯,我们应当与之一战,你能不能和我一起上阵?”
李元吉可没有李世民那么丰富的作战经验,他是李渊和嫡妻窦氏最小的孩子,本来比别人得到的宠爱和娇惯就多一些,可以说是从小在羽翼下长大的,看到这种状况心里早就恐惧的不成样子了,哪里还有胆量上战场?说道:“他们来势凶猛,又占了好的地形,我们怎么能轻易出击?万一失利,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李世民问李元吉的时候就没打算和他一起去,只是父皇近来对他好像有些猜忌,总是在有意无意的打压他,倒是有意无意的在逐渐抬举李元吉,好像想让他也立一些战功,以免功劳都被他李世民一个人占了似地。现在李元吉既然主动放弃了立功的机会,那他以后就没有什么说辞了。李世民胸有成竹的说:“你既然不敢去,我一个人去,你就在这里等着看我怎么退敌。”李世民带着一百多经常和他一起出生入死身经百战轻装上阵的骑兵向颉利可汗的军营驰去,李元吉在后面不相信的看着他的背影,心里算计着他一旦失利,自己该怎么办。
李世民带着他那一百多号人很快的奔驰到离颉利可汗布阵的地方向。颉利可汗远远地看见一个金盔金甲的将军带着近百的士兵朝这边来了,不明白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个带头的将军看穿着应是身份极为高贵,可他的年纪看上去又是如此的年轻,他会是谁呢?颉利可汗看着他渐渐近了,越发的觉得来人极为眼熟,突然想起他不就是秦王李世民吗?他来做什么?只见李世民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勒马停住,英姿勃发的站定了指着颉利可汗的方向大声说:“我大唐与可汗已经商量好和亲,可汗为何背弃盟约,入侵我国!我是秦王李世民,可汗既然想打仗,我自然愿意奉陪!要是单打,我即和可汗独斗;若是可汗领兵一起上,我就和我这一百多骑兵相拼!”
颉利可汗听清楚了李世民说的话,看他那付自信高昂的神态,猜度他定是安排的有伏兵,所以故意用话来激将他,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只是笑着不说话,心说小子你和我来这一手,你还嫩点儿!周围的弓箭手早准备好了,可颉利没有发话,都静静呆着,盯着李世民,看他玩儿的什么花招。李世民又上前一步说:“来呀!可汗怎么不说话?你到中原来,不就为的是打仗吗?本王今天舍命陪君子,可汗怎么反倒没动静了?”颉利可汗仍不说话,却伸长了脖子,想看看李世民身后有多少伏兵,他当然什么也看不见,更加按兵不动。
这边的李世民可没闲着,派旁边的一个得力干将去向突利可汗那边喊道:“你和我往日早有香火之盟,谁遇到危难,必定拼死相救;现在你领兵来攻,还有一点儿我们当年结拜的情谊吗?”那边的颉利可汗早对李世民满腹狐疑,见他对着突利可汗喊话,自然是竖着耳朵听,还生怕自己听的不太真切,又派人离近些去听。
第七章 辗转突厥 第七节 世民退兵2
第七节 世民退兵2
当颉利可汗听到李世民提起和突利可汗是结拜兄弟时大惊失色,要知道这位突利可汗可是始毕可汗的儿子,当年始毕可汗死后,突利才是第一继承人,因为那时年纪尚小、实力不足羽翼还不够丰满被排除掉了,才有了处罗可汗。颉利可汗继承了汗位以后突利已经成了一定气候,为了平服他便在“幽州以北”划了一块儿地儿不过十几个小部落给他封他做了小可汗,这点儿小惠当然令突利不满意,叔侄两人一向是面和心不合的,颉利心中可从来没有放轻过对突利的提防。这回一听说突利可汗和李世民有旧,头上的汗珠子就“啪嗒啪嗒”往下掉。这边的突利可汗有多少兵力,自己是明白的,对付他是没有问题的;可李世民那边到底埋伏了多少人马却是一个未知数。如果这个时候突利和李世民联合起来对付他,那么他的处境就——?想到这里他紧紧地盯住突利可汗,看他对李世民有什么反应。
谁知,突利可汗听到李世民的喊话,也不答应,脸上既没有紧张的表情,也没有羞愧的神态,一付泰然自若的样子,似乎心中自有乾坤。颉利可汗更加的狐疑,心里迅速盘算着怎么控制住局面,千万不能让他们有机会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李世民见突利可汗不吭声,便策马前行,就要渡过和突利可汗之间的那条小沟水。不!不!不能让他们勾结到一起,颉利可汗也不顾多想,立刻派人去劝阻李世民:“秦王不用过来,我们并没有其他的意思,不过是想和秦王加固以前的盟约而已!”说完下令撤阵率兵回营。霎时间,刚才还是威风凛凛、顺势既发的突厥军队,便井然有序的撤退了,像是一座就要压过来的大山,瞬间土崩瓦解。
在后面静等消息的李元吉,不敢放松心底的那根神经,就想着李世民一旦被杀,他这个副帅该怎么保全自己的性命。正在这时,前面响起了“得得得”的马蹄声。哦!是派去的探子,看他的样子,难道二哥李世民没有被杀吗?没有理由啊!就他们百十多号人,能对抗得了突厥大军?
探子飞驰到李元吉面前,翻身下马跪拜下去说:“启禀齐王殿下!秦王殿下他已退去突厥兵,正朝这边驰来,马上就回营来了!突厥也回自己营地,我们现在安全了。”
“哦!”李元吉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问道:“秦王他们损失了多少人?”
探子说:“未费一兵一卒!”李元吉心底登时不是个滋味。要知道在他们兄弟中,只有二哥的功劳最多,这一回不过是在他的功劳薄上又多加一笔而已。大哥李建成是太子,不争这些功劳也就罢了,他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自有他自己要做的事情。可是自己呢?多次的表现竟像是烂泥扶不上墙,丢掉了一次又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不说,有一回竟然大敌当前,他舍弃了军队百姓,自己带着家眷绕道回了长安。虽然事后父皇只不过处罚了几个辅助的大臣,他自己也觉得颜面尽失,成为全朝上下的笑柄。这次父皇让他随二哥出征,一是想让他向二哥多学习学习,增长一些作战经验;二来也可建立一些功劳,免得风光被秦王独占;三是培养他的势力,将来分散秦王的兵权,防止秦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威胁到皇权。这回这么轻松就退了兵,是多么好的建功机会啊!可又因为自己的胆怯丧失了,真是懊恼啊!
这时候,那边的马蹄声又响起,震的大地都有些颤动。李元吉举目眺望,是李世民他们回来了,映着未暗的天色,像是一群得胜归来的战士,果然完好无损,一个个神采飞扬。如果是大哥李建成,他早就上去围着问前问后了、赞叹不已了,他自小和大哥一起处事,和大哥的感情很好。可现在面对的是二哥,李元吉心里的溢出浓浓的酸气,能保持住一个正常的神态就不错了,哪里肯上去为他的胜利锦上添花?转眼一想,又在心里画下一个大大的问号,他们怎么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退敌?对于胆识和谋略都差李世民很远的李元吉来说,什么霍去病马踏匈奴,什么关羽单刀赴会不过是一个个传说;而李世民所创造的奇迹,对他而言就像那些传说那样遥远。李元吉的大脑迅速的旋转着,最后闪出一个念头:二哥与突厥有勾结!一想到这里,李元吉似乎是豁然开朗一般。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父皇起兵太原的时候,就依仗了突厥的力量,那个时候一直都是刘文静出面和突厥联系的。这刘文静一向和二哥关系最好,后来刘文静因为有人告发其谋反被父皇处死,二哥还为他哭过的,这很多人都知道,再后来和突厥联系,一般都是二哥出面。怪不得只要二哥一出兵,突厥就退兵呢!原来这里有小九九啊!回去后一定告诉父皇。
李元吉心里正思索着,李世民已率众人到了面前,李元吉心底的想法当然不会表现出来,满面堆笑的对李世民说:“二哥真是奇才啊!这么危险的敌人,二哥不费一兵一卒就搞定了,三弟我佩服!以后还请二哥莫嫌麻烦,多教教三弟,让三弟我也好立些功绩,回去也好见人。”
李世民笑笑一边和李元吉并络前行,一边说:“这突厥只是暂时退兵,我们的危险还未排除。再说我们这回来是对付他们的,只要他们一天还在我们的国土,我们的任务就尚未完成。还得找到机会,彻底将他们驱除。眼前的这点儿小胜利根本不算什么,三弟你后面有的是立功的机会。”说着话已经到军营内大帅的住所,二人下马进屋。
兄弟二人进入大帐以后没多久,刚刚放晴的天气又有了下雨的迹象。果然,到子夜时分便下起了瓢泼大雨,接着一连几天都是阴雨不断。李世民天天观察天象,心里有了明确的作战计划。
第七章 辗转突厥 第八节 出其不意
第八节 出其不意
李世民从小对霍去病就特别的欣赏,事实上他和霍去病有些地方也特别相像,都是少年英雄,都是第一次出战就立下了奇功;两个人都是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身先士卒,多次在敌多我少力量悬殊的时候深入敌人腹地作战而取得胜利,独特的战争经历,让他们对征战有一种高乎常人的信心;都结交了一批异族战士(霍去病手下有一批匈奴出身的士兵,李世民也曾在突厥里交往了一批朋友。)不排除异己力量,使他们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养成了果敢、超人的勇气和常人无法理解的耐力。欣赏,有的时候也就是惺惺相惜。只可惜他们不是同时代的人,否则,他们该不是强手相对的劲敌,就是最相互理解的挚友。
后世也有人把李世民和杨广所建立的功业放在一起比较,认为他们都是少年得志的典型,其实在这一点上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杨广平定南陈的时候,他的父皇杨坚为了保证最后的胜利,在他周围安排了一批能臣,他本人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只在隋兵入城的时候保护南陈的文化民生等方面起了点作用。虽然最后功劳簿是他的名字,可在武功方面他是压抑着的,所以在以后的征战中他都在弥补这种内心的不平衡,所以他在寻找一切机会来表现自己过人的才智,而不去思考如何在战场上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他走向了失败。而李世民不同,从一开始起,他的每一次征战,决策权都在他自己手中,生死命悬一线,全都在他一念之间,这种场面经历多了,他自然生成了使命感、责任感,还有内心深处无法磨灭的自信,这些正是杨广所欠缺的。在这一点上,李渊比杨坚明智,他从来就没有给过儿子过多的帮助,因为慈母多败儿,过分的护犊,只会让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
李世民在宣布自己作战计划时对众将军说:“突厥最擅长的,就是弓箭,现在连降大雨,他们又是在野外宿营,弓上的筋弦和胶遇到潮湿会受到影响,威力发挥不出来,他们就像是飞鸟的翅膀被折断了一样;而我军住在屋内,灯火齐全,刀枪锋利,以逸待劳,不乘此时一举拿下敌人更待何时?”当夜,李元吉又一次见识到他这位二哥敢想敢做、不按常理出牌的作战作风。
夜半时分,李世民带着军队,冒雨潜入,突然袭击突厥军营。毫无防备的突厥营地大多将士都在熟睡,即使放哨巡逻的士兵,也都是意志放松的状态,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当然惊慌失措,整个营地登时大乱。喊声、叫声、兵器的碰撞声、突忽的火光以及瓢泼的大雨连成一片。
在这次对手没有预防的偷袭中,谁为优势,谁居劣位是显而易见的。可作为优势一方的主帅的李世民,并没有因为暂时的胜利而得意忘形,他还有他更长远的目标,这就是他之所以成为李世民的根本原因。所以和李密要一争隋家天下的王世充不是他的对手,所以在北方站稳了脚跟深得民心的窦建德以十万大军败在他统领的三千五百精兵手下,并被他俘虏。除了他比对手更具备一个统帅应具备的骁勇、刚毅、果敢、耐性等等方面的军事才华以外,他还比对手更站得高看得远,永远把眼光定位在最高点,所以连李密和窦建德有时都觉得难以驾驭的大将,愿意为他拼死效命,这就是他李世民殊与众人的个人魅力,不仅是他处的时代,也是整个历史鲜有的。
就在混乱的时候,一位颇有外交才华的官员,在李世民的授意下进了突利可汗的营帐,那是李世民下令尽量不要惊动的去处。过了半个时辰,这位官员回到李世民身边,和他点点头相视而笑,意思是任务完成了。李世民眼里流露出一种自信的神态,说:“传下令去,收兵回营!”
李世民撤兵走后,颉利可汗一边命人收拾残局,一边怒不可遏,让人去把突利可汗等人都叫来,要发动反袭击战。一个时辰后,众人在大帐内集合,颉利可汗慷慨陈词,大讲必战的理由和安排作战计划,然后环顾着帐内的人说:“我的作战方案就是这样的,你们还有什么异议没有?”
众将因为唐军的袭击还没缓过神来,头脑里一片混沌,想想刚才被唐军偷袭的窝囊劲儿,真恨不得现在就去和唐军厮杀一番,可又怕下面的军士们锐气已败,不堪指挥,所以都不说话。
突利可汗出列说:“可汗!我认为现在不适合再战。我们这回入侵中原,比以前任何一次时间都长一些,现在将士们都有了疲态,而我们的粮食供应现在也不能支持我们打持久战,这次唐军的偷袭又挫伤了我们的锐气,现在在凭着气去和他们作战,只怕是失多余得。何况我们进入中原又不是为了和他们夺取江山,再打下去也没有多大的意义。”突利可汗说完,众将都表示赞同。
颉利可汗听完,冷静的想一想也觉得有理,问道:“以你之见,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呢?”
突利可汗说:“唐目前并不想和我们敌对,一再表态愿意和我们结亲,我们何不去见秦王,向他请求和亲来试探他的口风,若他愿意和好,我们也好借此退兵。等到来年我们休养好了再举兵讨伐他们,已雪今日之仇。”
颉利可汗点点头,考虑了一下说:“好!明天你就和阿史那思摩(颉利可汗的堂叔)一同前去向李世民求和亲。”
第二天,突利可汗和阿史那思摩来到李世民的军营,一路上看到的都唐军严明的军纪。突利想起了一些关于李世民的传说,李世民战窦建德那一次,三天三夜没有解甲没有吃饭,抢据了虎牢关,为战胜窦建德奠定了基础,这在李世民的征战生涯中不过是一朵很小的浪花而已。这个意志如此坚定的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以前虽见过,但那毕竟离得远,这回就要近距离见面了,突利心中充满了好奇。
第七章 辗转突厥 第九节 温彦博被俘
第九节 温彦博被俘
经过几道关口,他们见到了坐在帅座上等到他们的李世民,带着不卑不亢的自信笑容看着他们,一双眼睛锐利又富含智慧。年纪不过二十五岁的李世民,身上却有一种超越他年龄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