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清末当土匪-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现在,东北军的新兵招收工作也发生了一点点的变化,以前只在吉林地区招收新兵,因为东北军的就是出在吉林。相对来说,那里的老百姓对于东北军政府已经习惯了,没有太大的抵触。而现在,陈冬生大笔一挥,就决定了在东北全境包括长春,盛京,吉林地区,还有在黑龙江的一些地点,也设立了新兵营。加大招收新兵的速度。而这些新兵,一般都是招收后,训练一个月后,就直接送上主力师团。这也是因为东北军各个主力师团的人数都是不足,缺员紧张的态势造成的,相对来说,也给主力师团的战斗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而就在东北军积极恢复的同时,清军也正在发生着一些事!
山海关!刘铭传率领大军从锦州回到山海关的时候。
在刘铭传的临时府邸内,刘铭传正在和他手下的一大干大将们,把酒言欢。
“来!来!诸位!我刘某人,敬你们一杯!”刘铭传站了起来,离开了酒席。把酒杯举高。
而下面的人一见,都是全部站了起来,说着:“军门大人客气了,我等先干为敬了!”十多个将领是一口就干掉,眼看着,酒席里的气氛是越来月热闹。
“说起来,锦州一役,功劳最大的就是润正了,来来,大家给润正敬一杯!”刘铭传喝多了两倍也放开了平时的架子,反正下面的这些人也都是他的老部下和老相识了。
“那里!那里,润正不敢居功,这完全是军门大门的英勇指挥,才打的那叛军大败!”裴中庭也是一个深得为官之道的人,说的话是谦虚无比。
“哈哈!”刘铭传笑了两声,接着道:“润正啊!反正,这里的都不是外人了,你也不用太拘谨。功劳是你的。这是谁也不能抢走地。”
“是啊!裴大人,如果不是你巧用计谋,恐怕我们大军刚从山海关就会被叛军发现。那里会可能偷袭锦州大胜一事啊!”下面的一些将领也是眼见着这裴中庭就要飞黄腾达了,对于裴中庭的马匹的不要钱一样地猛拍。
而那裴中庭只能是哈哈两笑。说实话。对于这件事,裴中庭还是很满意自己地杰作的。仅仅用了三千两黄金和开了一个不能实现地巡抚实缺就把那东北军的高层将领拉下水。导致了清军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突破了叛军的防线。虽然说清军伤亡也大,但是,那些都是绿营,根本就不在刘铭传和他裴中庭等淮军将领的考虑之列。而淮军虽然也伤亡了近三万多人,但是叛军的伤亡更大不是,而且,还把叛军的那几个所谓主力师团都打成了残废。使得了叛军今后就没有能力威胁山海关。只要等到李中堂大人的援军一到。东北军叛军就已经不足为虑了。
感觉起来。这可比当年地发匪容易的多。
在酒席间,虽然刘铭传等人是开怀畅饮。但是在天津和京师内。却是有人头发都要愁白了。
天津。李鸿章看着从山海关地送回来的战报就有些笑不出来,虽然在刘铭传的战报上说,锦州一战,已经基本上把叛军的主力都击败。但是却没有说已经收复锦州,可以直接横扫东北。
反而是。请求援军。而且还断言。如果有十万的淮军精锐,他刘铭传定可横扫东北。一年之内就收复失地。
这可那李鸿章气地不轻,李鸿章可不管你在前面消灭了多少叛军,而是关键地是,原本山海关的三十万大军,现在只剩下了十万人。而且是一个失地也没有收复。而且还说要继续援兵,一开口就是十万地淮军精锐。
这样一样,就直接让李鸿章有种吐血的冲动,不是当家人就不知道当家人的痛苦,现在的李鸿章和陈冬生基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都是缺钱,缺武器,弹药。要是单单人的话,那是一抓一大把。
但是这样是行不通的,从锦州以及之前的和叛军站走中就已经得知,绿营这种的所谓军队已经彻底失去了作用。真正作战的就是淮军而已。但是淮军是有这么好编练起来的吗?刘铭传说要十万的淮军,这让李鸿章到那里给他弄十万淮军去。
现在的整个淮军中,基本上可以调用的兵力都已经集中起来调往山海关了,剩下的地方中,除了广西还有一些防备法国人的兵力,以及其他地方的一些零散兵力就在也没有其他的了。何况,那个在朝鲜的袁世凯也整天说要援兵。现在的朝鲜都已经聚集了两万多的淮军了。
一句话,那就是,李鸿章在也拿不出来多余的兵力来支援山海关。也可以说,现在的李鸿章没有钱来招兵支援山海关。
淮军,这个可以说是李鸿章一个人的军队也不为奇怪。淮军说花费的大部分都是北洋系统的银子。而朝廷的银子,李鸿章可是没有见到多少,就算有一些,也是成色不好的区区数百万两银子。这在淮军那惊人的花费里面,根本就不值一提。而且,新成军的北洋水师花的银子也是跟流水一样,让北洋系统内部原本就不多的银子更是显得不足。
虽然说,李鸿章一早就联系了各国的公使,也商谈好了一批武器购买。但是没有银子的李鸿章现在根本就拿不出钱来收货。
没有办法的李鸿章能想到的也就是那念头打到京师上面了。于是一个让京师的人看了要吐血的折子就直接递了上去。
当时值军纪大臣总领的世泽看到这份折子的时候,那脑袋上的汗啊!是直冒个不停,甚至连手都有些颤抖。
“他到底要卖什么,到底要新建多少淮军,朝廷那里有这么多钱给他?”世泽看着的时候,嘴里面冒出的话让人听了都觉得这是一个受了欺负的小媳妇。
“大人,这李中堂也太过分了,新建十万的淮军,这要多少钱,但不说其他,就是添购洋枪洋炮,这就得几千万两,还要兵勇的饷银呢。还要其他的军需呢?”下面的那一帮子军纪大臣都是一个个摇着头。
“现在朝廷里就根本没有这么多钱,前些日子,我还听户部的说,现在库存就只有不到六百万两银子,而且秋银还没有上来。这几千万两银子怎么让朝廷出啊!”
世泽也不是一个很迂腐的人,这些年,他也和接触了不少的洋务,多多少少也有点了解,也知道,如果真的要新建十万淮军的话,那没有个几千万两银子是不可能的。而且他也知道,这李鸿章提出来的说要建淮军,为的就是东北叛
可是现在的他有什么办法,朝廷的银子是肯定没有的了。不但他没有办法,下面的那些个军纪大臣们是一个章程也拿不出来。
没有办法的他们也只好把难题给丢了上去,找上面两位了。
一开始,世泽找的就是光绪。
“皇上,现在东北叛军势大,前些日子,刘铭传也好生的把叛军给收拾了两把,但是由于叛军人数众多,而我军中的精锐淮军太少,所以,李中堂上了折子说要整加组建淮军。”世泽说完就把李鸿章的折子给递了上去。并且,还一边瞄着光绪的表情。
光绪接过身边太监传过来的折子,翻开一看,他看的很久,而且一直脸上都没有什么表情,这让一直关注着的世泽多少有点失望,原本还以为可以在光绪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什么来,但是现在的光绪已经不想以前的那个小孩子一样了,把什么都表现在脸上。
光绪自从年初亲征后,就显示出一番想要开创盛世光绪朝的局面,的确很勤勉的处理政事,而且,随着几个月过去,这光绪的表现让大多数人都感觉到惊讶。已经完全看不出来这个时候的光绪还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
“哦,那折子上说的,东北叛军现在已经势大了,编连新军是一定要的。至于银子,等明天早朝的时候在说吧!”光绪看完后,才淡淡的说道。
之后,世泽又和光绪说了一会后,就告退了,但是他并没有马上出宫,而是直接上了慈宁宫。
虽然说光绪已经亲征,但是任何一个明眼人都知道,真正的大权还是在西宫太后这边,而西宫太后慈禧虽然已经是在退居幕后,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她的权力。而且,相反来说,是有加不减。
第二卷 展翅 第六十二章 宁予友邦,不予家奴
更新时间:2008…12…8 19:43:10 本章字数:6446
基本上,现在所有的大事都是慈禧决定,就算是光绪想要做的事,也要先经过慈禧的同意。而就现在,世泽就上慈宁宫去征求太后的意见去了,如果说光绪的意见不重要的话,那么这老佛爷的话绝对是够分量的。
在慈宁宫,世泽说的还是一番老话,然后就把一份李鸿章折子的抄份给了慈禧。而慈禧看折子的时候,却并没有和光绪一样,一开始是什么话都不说。
而是没有看多久就把折子放下,问世泽道:“世泽啊!那李鸿章到底是怎么想的,难道一定要十万的淮军才能把叛军给灭了吗?”
“回老佛爷!现在的叛军的确势大,前些日子,刘铭传的三十万大军就一场大战后就没有了二十万。”世泽恭恭敬敬的回道。
“对了,皇上那边怎么说啊!”慈禧随手拿起瓜子仁丢进嘴里,脸上因为最里面的动作而变的不断扭曲,就如同活动着的老树皮一样。
“皇上没有多说,只是说要建,钱的事就等明天早朝的时候在讨论!”
“哀家现在已经是安享晚年的人了,你们这些人也不要什么事都来找我这老太婆子。现在皇帝已经亲征了,有什么事都找他去吧!”慈禧说完了后,又加了一句:“告诉李鸿章,说朝廷没有银子,让他自己多担待着点。“遮”
第二天,在朝会上,当光绪问道该怎么样处理李鸿章提出来的编练新军的时候,下面的那些个大臣一开始还踊跃的拥护。
可是当光绪又说了李鸿章现在没有钱要朝廷给解决那高达数千万两的银子后,下面的一个个大臣的话语就马上变了。
“皇上,奴才以为,现在朝廷也没有多少银子,如果要办新军地话。朝廷是拿不出来银子来啊!”说话的是户部尚书翁同。
“那户部现在还有多少银子!”光绪一听这话,脸色就有点不好看,其实光绪也知道,现在户部里也没有多少银子了。在先前的西海工程里面。就已经花费了大量的银子,甚至是把原本定位北洋水师购买新舰地钱也给挪去用了。现在户部里可以说是家徒四壁。要想在朝廷里面拿出那高达数千万两地银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户部目前尚存六百万两。估计等秋收银子押解上京地话,除去明年的各种预计用度,也可以剩个一千万两多点。”翁同继续说道。
光绪想了想,虽然没有钱,但是,绝对不能不建新军,朝廷没有钱,还可以想其他的办法。于是问道:“诸位有什么办法?”
可下面的人看来看去也没有一个人说话。钱这种事,可不是说说就可以的。万一说个什么建议的话。光绪就直接让你去执行的话,那你到时候要是弄不出来这么多钱的话,那不是要哭死、何况,现在地这种情况,要想弄钱。肯定也得得罪不少人。在朝廷为官的第一准则,就是不能得罪人。不管那人是官大还是官小。
可是就在光绪看地下面的人都不说话。差点发怒之际。却又人站了出来。
“皇上,臣以为,可以让李中堂自主筹办。”说话的不是某个大名鼎鼎的大臣,而只是下面的一个小官罢了。
大殿上地人一看人就知道,这人肯定不是自己想说这样地话,而是有某个人自己不敢说,让这些下面的人说地。可是这话一出,造成的反应却是不小。
“皇上,不可,新军一事,乃是事关朝廷根基的大事,怎么可以让下面的臣工自主筹办。在说了,要办这新军要数千万两银子,试问,李中堂怎么说拿的出来。”下面有一个人出来反对了。
不管是什么建议,不管是好的坏的,总会有人出来反对,这些事都已经成为了定律了。
“皇上,臣也以为此举不妥,新军就算要编练,也要朝廷自己编练。”
“皇上…………”
下面的人一下子就仿佛都活过来了一样。立刻在大殿上活跃了起来,但是让光绪更为冒火的是,他们只会反对,争吵了半天,连一个人都没有说,如果不让了李鸿章办的话,那么,该怎么办,钱那里来!一个人都没有说。
“好了!不要再说了,此事押后再议!”
退朝后的光绪明显心情很不好,并没有直接会后宫,而是到了南书房。此时因为这新军而郁闷不已的光绪可以说是看见什么人都不爽。拿起笔真打算练书法打发心中郁闷的他还没有写上几个字。
就听的外面一太监说道:“皇上,礼亲王求见!”
“宣”
不一会,那礼亲王世泽就来到了这南书房,行礼完毕后,光绪问道:“刚才在朝中,怎么不说话。”
“回皇上,臣下以为,私下说好,因为臣有一建议。”
一听说有办法,光绪就立马来了精神,忙问道:“可是有什么法子?”
“皇上,现在东北叛军是越来越嚣张了,编练新军已经是刻不容缓的。”礼亲王慢慢的说道。
而上面的光绪一听,暗想,这还用你说,现在谁不知道东北叛军已经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而礼亲王就好像没有见到光绪那脸上的不满之色一样,依旧是慢吞吞的说道:“现在朝廷是没有银子,而要等到秋银的话,恐怕害的年底,就算,到时候朝廷也那不出多少银子。但是编练新军是刻不容缓的事,所以,臣以为。”
“……”光绪
“臣以为,可让下面的封疆大臣们都来办,分开办,这样的话,就可以不会让李鸿章独大,而朝廷也可以得到数十万的劲锐。”世泽说完后。就直盯盯的看着光绪。
“这样……”现在光绪想的是,这会不会又想当初的地发匪之乱一样,造成未大不掉的局面,要知道。当初朝廷为了砍掉湘军可是花了不少的力气。即使这样,一样从发匪之乱发展而来的淮军也成为了李鸿章一人地军队。这不管是朝廷中地那一个人,包括光绪和慈禧都不能接受的结果。
“皇叔认为这样可好?”
世泽一看光绪地表情,就已经知道,这似乎已经行得通了。又说道:“现在朝廷没有钱,所以,我们朝廷自己来办的话,最多也就是一两完人,但是东北叛军可是有数十万的精锐之师啊!但是。如果让,直隶。两江等地自己办,而且是限定额度给他们的话,又可以不花朝廷的银子,有可以得到数十万的精锐之师,还可以不会像之前的淮军。湘军一样。让他们可以相互牵制,这样就不会造成一家独大的局面。等到东北之乱过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军队像之前地湘军一样,但不是裁撤,而是让他们归于朝廷掌管。”
世泽的话,很明显,已经超出了这个时候光绪地接受能力。光绪说了声:“你让朕想想,退去吧!”
现在光绪的脑子里面还有一点点的乱,的确,现在的情况已经超出了他地接受能力,并不是说这不可行,而是,这执行了后会有什么样地后果。如果不执行,又会有什么的后果。
这一些,都不能不仔细地考虑清楚,何况,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那太后到底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同意。
要知道,现在虽然说是光绪已经亲征,但是,大权基本上还是在慈禧这一边,如果太后不同意的话。那说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想起这件事,光绪就更加郁闷了,光绪从还没有登基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自己要做一个可以比肩康熙,乾隆的盛世明君。尽管,光绪一直向这方面努力,但是,现在的光绪依旧看不看一点点希望。他现在已经深深的知道,没有权力在手的皇帝还不如一个亲王。
眼睛有些微红的光绪,放下手中的笔:“起驾,慈宁宫!”
“儿臣叩见太后!”
“皇帝啊!这早朝完了,来!陪哀家一道走走,现在已经是夏天了,御花园里的花儿可是开的争艳!”慈禧见光绪来了,当下也起身,也没有理那光绪,说完就自己出去了。
光绪紧紧的跟在后面,可一路上,慈禧也就没有了话语,而光绪也不好开口说。当行至一亭的时候,慈禧才停了下来,待后面的宫女们弄好了后。她才说道。
“这天气,热的慌,来,皇帝,吃这酸梅汤。”
“是”
等喝完了酸梅汤后,光绪才抓住机会说:“老佛爷,现在东北叛军势大,李中堂请求说要朝廷编练新军来着。”说罢,就把李鸿章的那个折子给递了上去。
慈禧看了两眼后就说道:“下面人怎么说。”
而这个时候,光绪才把世泽拿来的那个折子给慈禧看。而那慈禧同样是只看了两眼,就闭着眼睛说道:“这世泽倒是会想,皇帝啊!这事是朝廷大事,你自己看着办吧!哀家一妇道人家,说多了,可有人会乱嚼舌头。”
光绪一听,心头一震,马上就想起了,前些天,他和老师翁同在商讨事情的时候,翁同就曾经说起过,目前来大权旁落等话,恰好,当时光绪就发现了有太监在门外偷听话。现在像起来,定是这太后派来的人了。虽然心中不满,可是脸上却是不能这样子。
“老佛爷,儿臣知道了!待等些日子,让下面人商讨好了,朕在来给太后请安!”光绪面色恭敬。
“恩,朝廷大事繁忙,皇帝,忙去吧!不用陪着哀家这老婆子。”
“儿臣告退!”
光绪重新回到了南书房,并且叫来了翁同,这些大事,是一定要和他的老师商讨的,毕竟,在这个朝廷里面,光绪能够信任相信的也就只有翁同了。
“皇上,臣以为。礼亲王的计划可以采纳,但是,可以有一点,掌军的人。必须是由朝廷的人派出去。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只能在北方,也就是直隶,陕西等地,南方地,就两江,其他的地方就可以暂缓执行。十万大军,分摊到每个省的话,一个省最多也就两三万人。还有。我们朝廷自己也要办,不但要办。而且还要大半。依臣看,最少也是要办个五万,以备不时之需。”翁同老成的说道。
其实在内心里,翁同是不愿意让下面地封疆大臣来举办新军地,翁同作为两代的帝师。对于光绪地忠诚可以说比朝廷上的任何一个人都要多。何况,这还关系到他的死对头。李鸿章的势力的增长,如果李鸿章可以继续举办新军的话,那么他翁同可以说就永远没有机会把李鸿章拉到地低下。这对于翁同来说,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
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是不能让翁同考虑那些,虽然他很讨厌李鸿章,但是他也知道,东北地叛军可是比李鸿章更可怕,李鸿章还能时不时的敲打两下,可是那是东北地叛军如果一不小心,就会让他直接攻下京师。到时候,国将不国,这万里江山恐怕就要遭受生灵涂炭。
可是他不知道,现在的中华大地,就已经遭受了生灵涂炭。国将不国。
“可是这样的话,下面的封疆大臣会不会……”光绪的话还没有说完,翁同就说了:“皇上,到时候,东北叛军一除,就按照礼亲王地建议,到时候,难道手握大军地朝廷害怕下面的大臣吗?何况,我们也会编练新军。至少五万精锐之师,不管是那个大臣都要想想。”
其实,翁同地这番话也是说的不由心,现在谁都是知道,现在是时局动乱,自从发匪之乱后,朝廷对于地方上也就掌管不了多少了。很多地方大臣对于朝廷的政令都是阴奉阳违的。都已经完全没有把朝廷看在眼里的意思。
可还是,现在有什么办法呢,现在的朝廷是要钱没有钱,要人没有人。能怎么办呢?如果让这几十万大军都让朝廷来办的话,估计把朝廷给卖了也不够钱啊!
而翁同和光绪这对师生商讨了半天也没有一个好注意。暂且不说他们,现在慈禧,却已经见了另外的人。
“六爷,身体可安好!”慈禧对着下面坐着的一人说道。
下面的人就是恭亲王奕,在去年,自从他被慈禧罢免一切职务以后,就一直深居简出,不问事物。可以说,当时的恭亲王奕已经车队朝廷失去了希望。同时也对于慈禧的一些做法越来越不满。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刚刚竟然是李莲英这个热闹亲自到他亲王府上说,慈禧要见他。
当他一得知慈禧要见他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慈禧是要问他关于新军的事了,好歹说在这朝廷里,还没有一个人能比的上他六爷懂洋务。
当初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人要办洋务的时候,朝廷上上下下都反对,而就只有恭亲王奕赞同,并且是大力支持。可以说,如果没有恭亲王奕的话,李鸿章等洋务大臣根本就不可能发展而来,发匪之乱也不可能平乱。如果说的客气一点。说他恭亲王奕为开创近代中国洋务事业的领袖也不为过。没有他恭亲王奕在朝廷中央支持。不管是湘军还是淮军,还是说江南制造局,北洋水师,还是天津制造局等等一些洋务工程。根本就没有可能成功。
在恭亲王奕看来,这次的见面,很有可能就是自己东山在起的机会了,东北军之乱已经波及到整个东北三省,甚至已经可以说比当年的发匪之乱更加严重。而且的东北之乱并不是普通的叛乱,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