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闪电-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邻国驻军来帮助保护京城,这样荒谬的提议自然受到大宋重臣们的驳斥。可惜二位贵使坚决不肯让步,大臣们也只有无可奈何地放弃,反正华夏大军已经驻扎在汴梁城中。让他们退出去,那是千难万难,只要不打进内城已经是万幸了。
经过讨论之后。最绦决定华夏派铁骑四万,驻扎在汴梁城里。只是不许进入内城。而守城宋军大都要解散,只准留下三千宋军在内城中,汴梁外城的防务。都要全部交给华夏军有行。
如此一来,大宋就等于是将头套进绞索里面。华夏随时可以拉紧绳索,将宋国君臣一网打尽。而他们还不得迁都。否则华夏有权阻止他们的迁都行动。
大臣们心有不甘,却也只能承认现实。华夏军既然已经在城里了,就赶不出去,他们若想要捕捉宋国君臣,现在就可以轻易做到,又何必等到将来再动手。而且条约上已经写明了隔河而治,就是华夏军随时都可能渡过黄河攻击汴梁城,以他们这一次破城之轻易,下次来时,也费不了多少力气,就能攻进城中,让他们驻军东京也只是让大家都省些攻守地力气罢了。
在前面这些几乎不可接受的条约都定下来之后,接下来的条款的讨论就容易多了,宋朝大臣几乎是毫无反抗地接受了有关商贸的条约。
条约注明:华夏所有的商队和商人,只要得到了华夏皇帝的授权,就可以在大宋境内畅通无阻,到哪里都不必缴纳赋税,而大宋商队若入华夏国境内,则必须按照规定缴纳税金,不得随意免税。
而为了日后收取战争赔款的方便,华夏国地官吏将接管汴梁城、洛阳城的财政,而沿海各个城市的税收也将由华夏官吏控制,得到地税收直接作为军费赔偿,交由华夏国使用。
华夏国的商人可以在宋国任何城市开设店铺和倒卖商品,只要给华夏皇帝缴税就可以,而不必缴税给大宋。大宋官吏也不得随意加大那些与华夏做生意地宋国商人的赋税,以扰乱经济秩序,否则汴梁城中的华夏驻军有权对大宋皇帝进行严惩!
在长时间地守城战中心力交瘁的大宋重臣们,毫无反抗地答应下来,只在最后地虚名上面,与两位贵使进行了最后的争夺。
最后讨论地决定,大宋不必屈辱地奉华夏为炎黄正统后裔而自贬为蛮夷,只要与华夏约为兄弟之国,共为大汉正统,并让文臣和士子们到处宣传,让天下百姓都知道北朝皇帝也代表着大汉的正统,绝不容许有人提出异议。
赵祯年纪小,愿奉罗大成为长兄,自此尽心竭力辅佐兄长管理天下。
而两国 军民,此后都要相互和睦,有胆敢挑起争端者,两国共惩不贷!
这一条款,却是大臣们替赵祯加上的,无人去问赵祯是否真的愿意奉罗大成为兄。反正他现在已经是呆得象个木头人一般,谁问都不回答,大臣们也再没有耐心去等他恢复清醒了。
只是接下来的最后条款,让赵祯微微清醒了些。这一条款却是,为了保证两国和睦,证明两国亲如手足的深厚感情,大宋皇帝自愿将同母的亲妹妹嫁到北朝,与华夏皇帝和亲,自此亲上加亲,让夭下万民都能感受到两国皇帝之间浓浓的亲情!
赵祯没有被这些话恶心倒,却是忍不住流下了两行清泪。自己的妹妹,终究是为了大宋尽了最大的力量,现在这份和约,想必也是她的屈辱和牺牲换来的吧?
如此说来,自己能够保全性命,其他妃嫔公主、重臣贵戚的内眷不受胡虏凌 辱,都是拜她所赐!
这是大宋第一次与别的国家和亲。从前那些边远国家,都被大宋君臣视为蛮夷野人,深深地被蔑视。而华夏现在既然是大汉正统,将帝姬嫁与华夏皇帝,也是顺理成章,无人再敢有异议了。
为了解除眼前的危难,宋朝大臣们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后,已经是争论得精疲力竭,再没有一丝力气,只能呆呆地看着两位贵使讨要了两千宋兵的指挥权,高高兴兴地出殿去了。
这两千宋兵,被速哥带着前往国库,将里面库存的金银都搬了出来,记明数目,一一都运送到内城大门外,交由范仲淹和韩琦等人清点查收。
内城里面,速哥拿着盖有玉玺的圣旨四处横行,将每一个屋子都仔细搜刮一遍,里面的财产都由随行的宋官登记造册,记到赔款数额之中,搬到外城,由华夏官吏统一管理,将来好分发给攻城的有功将士,让他们也都发一笔横财。
得利最大的,自然是华夏国的政府。汴梁城百万人口,其中家产上百万的富户极多,从中抄出的财产都归了华夏,只拿出其中一点零头,就可以让攻城将士们欣喜莫名,亲人也能跟着他们过上富裕的幸福生活,自然不清楚他们实际得到的只是可怜的一点点。
自此华夏巨富,发展工商业初期的资本积累,由此而足。
速哥还是给宋帝留了面子,在内城中,只漏过了皇宫没有去查抄,却将每一个官员家里搜得干干净净,不论贪官清官,从此都一贫如洗,两袖清风,亲人只能靠吃粥咽菜度日。
他放过了皇家,赵虎却不肯放松,亲自出城去带了五百亲信,重新入内城,直踏宫门,在后宫里面大肆搜刮,尽心尽力地替卫国长公主置办嫁妆,直到将皇宫地皮都刮薄了三尺,有心满意足地出城,将所有嫁妆都交给罗大成,受到罗大成的嘉奖,命他主持操办大婚仪式。
得到鼓励的赵虎,心情一片大好,发誓要将这次婚礼办得热热闹闹,一定不能让新嫂嫂受了委屈。
新嫂嫂实有两位,罗大成怜惜穆桂英上次未曾实际操办,就被当作收房的婢女般送到自己卧室中来承受宠幸,太过委屈了她,因此决定让她与卫国长公主一同嫁给自己,让汴梁城中的官吏、将士和百姓都感受到她所等受的荣耀。
拿到了使用嫁妆的权力之后,赵虎干劲十足,下令汴梁城中的百姓都要张灯结彩,欢庆皇帝陛下与穆妃、赵妃的大婚之礼。
也确实是欢庆,劫后余生的百姓都在含着热泪,庆贺自己逃过此劫,而且还能保住家人性命。在签订了和约之后,两国从此和平相处,百姓们梦想的太平盛世,终究还是要回来了!
正文 第305章 汴京大婚
更新时间:2009…2…26 20:49:33 本章字数:3099
经历过大战后的汴梁城,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
城中最宽阔的大街上,锣鼓喧天。上千名宋兵披红挂彩,环卫在凤辇周围,作为送亲队伍,挑着大量的箱笼,里面装满了奇珍异宝,这是大宋皇家百年来的积前,现在都成为了卫国长公主和穆桂英的嫁妆,进入了华夏皇帝的库藏之中。
虽然看不到里面装满价值连城的珍宝,可是上千宋兵挑着沉重箱笼招摇过市的情景都落在百姓们的眼中,让他们不禁羡慕慨叹,都说太后如此疼爱女儿,不仅陪送了大量嫁妆,还把皇后专用的凤辇都给她和穆妃坐,作为她们送亲的喜车。
虽然凤辇被赵虎强行征用了去,赵祯的皇后也不敢有丝毫不满。现在的情势,她没有被抓去作为北朝皇帝的嫔妃、奴隶已经是叨天之幸了,看到卫国长公主如此可怜地被送去北方和亲,怜惜感激还来不及,哪还有半点嫉妒之情?
穆桂英的陪嫁也不在少数,城中王公贵族的家产,有许多都被赵虎拿来充作了嫁妆。而她出身的杨府因为她的关系,被罗大成下旨派军保护,没有被蛮兵冲进去抢掠,饮水思源,便也办了一份极为丰厚的嫁妆送来,就当是嫁女儿一般,只是其中滋味,只有杨家人有能了解。
作为俘虏的杨文广被下令放了出来,送到杨府里面,自此闭门不出,再不肯见外人,连姐姐的大婚之礼,也都不去参加。
他的两个哥哥,老成持重,还是亲自去参加婚庆,作为娘家人出席婚礼。倒也让穆柱英脸上添了些光彩。
金碧辉煌的凤辇在宽阔的大街上缓缓驶过,在披红挂彩、一片喜气的凤辇里面,穆桂英和卫国长公主相对携手,流泪微笑,已经不想再压抑自己的感情。
不论如何,华夏与大宋的和议已经签订,她们多日来地努力,终究收到了回报!
穆桂英久居军中,自然明白华夏骑兵的战力。若以此十万大军,再加上恐怖的破城手段。横扫天下,必无可有阻挡者。纵然花上几十年,还是有彻底消灭大宋,一统天下的一天。
她们不知道罗大成心中西征的野心,只当他是为了自己二人有放弃了统一天下的机会,心中感动歉疚,只想好好地待他,这一生一世。永远报答他放过大宋的恩情。
两名穿着大红嫁衣的美丽女子,在经历了生死磨难之后,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流着泪发下誓言,愿永为好姊妹。共月辅佐同样出身汉人的狄皇后,在暗流汹涌地后宫里团结起来,以帮助汉人成为华夏国的正统!
卫国长公主向她详细描述狄丽娘的美丽容貌和温柔性情。现在华夏国的局势,显然无人再能撼动狄丽娘的皇后地位,与其汉妃相互争斗。
不如同心协力,以免给其他各族女子以可乘之机。动摇汉人妃嫔的牢固地位。
狄青有大功于国,在统军占领黄河以北、击退曹利用大军之后,有封王的机会。由他牢固掌握军权,太子的地位牢不可摧,卫国长公主也不敢奢望将来自己生下孩子,能成为华夏国地皇帝。
纵然她出身大宋皇室,受到无数汉臣的暗自拥戴,也不想因为内斗而导致汉人势力削弱,让其他各族因此而有崛起之机。更何况皇族内斗早已让她疲惫,若能逃离就是万幸,哪还有争夺太后之位的心思?
谈起这些天来地痛苦煎熬,两女都是哭哭笑笑,为今日的太平景象庆幸万分。现在她们更是都成为了华夏皇帝地妃嫔,彼此间更形亲密,无话不言。
一路走来,外面锣鼓敲得震天响,两位新娘在凤辇中相侬相偎,带泪徵笑,越过长长的街道,驶向前方的幸福生活。
罗大成在汴梁城中地行宫,被定在一座王府里面,原来的宗室王爷被请了出去,留下了所有地婢仆财产,成为了他送给华夏皇帝的礼物。
对此,赵祯只能庆幸,罗大成没有想要他地皇宫,不然的话,他也只能乖乖地搬出去住。本书转载ㄧбk文学网wαр.①⑥κ.сΝ
轻轻地挑起凤辇车帘,卫国长公主带着一丝娇羞,望向前方的府邸口在那里,到处都已张灯结彩,无数将士都聚集在周围咧嘴欢笑,一片喜气沸腾的气氛。
行宫门前,华夏皇帝罗大成亲自站在那里,脸上带着微笑,迎接着自己的两位新娘。
穆桂英悄悄地将脸凑了过来,从后面揽住卫国长公主温软的身体,望向前方行宫门前,那温和微笑的高大男子,他脸上的和煦笑容,让两位绝美的女子,都忍不住流下了欣喜的泪珠,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灿烂的光彩。
黄河以北,在无数民夫的努力之下,一座城池正在建筑起来。
这座城池,与汴梁城隔河相望,被命名为原阳。
按照条约规定,此地已经是华夏国的属地,因此华夏国要在此地筑城,作为与大宋朝廷联系的基地,并驻军其中,以防两国关系生变。
华夏皇帝率军北归时,十余万大军侬次出城,旌旗招展,威势冲天。
汴梁城百姓拥挤在街道两旁欢送他们,庆幸着太平终于回来。
城中近百万的居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罗大成下令将其中的匠师都组织起来,和亲人一起送到北方,让他们成为各族人的老师,教导他们各种工匠技术。
更受重视的,是汴梁城中的读书人。大批读书人被大军一同带上,送到北方,作为各个部落中的副百户等小官吏,不管怎么说,他们能够认识汉字,就是一个但大的优势,至少能够把上级发下来的文书看清,也就比那些不识字的异族首领要强得多了。
有了这些士子的加盟,不管他们是否情愿,华夏国缺少基层官吏的窘境都得到大大改善。虽然他们心中都会有怨言,但至少他们管辖下的各族百姓,都有希望在他们的领导下,渐渐脱离贫穷和愚昧,走向富裕文明。
即使是商人,罗大成也不想放过,将城中的商户组织起来,让他们组成商队,在华夏官吏的管理下,在两国之间运送商品,赚取利润。
耕作的农夫,也有大批被送到东北做移民。经过了华夏国大军的征收财产工作,他们现在都一贫如洗,能有大量田地可以耕种,终究还有出头的希望。而东北一带的女真人,也将和他们一起,学习种田的技术,来让自己的孩子不至于饿得要死。
如此下来,汴梁城中剩下的居民不足一半,只余三四十万人,还留在城里,那些空下来的房子,地契都落到了华夏官吏的手中,以作为驻军家属休息之用。
离去之时,罗大成留下了张龙赵虎两名义弟,率四万骑兵驻扎在汴梁城中,用以监视和控制大宋君臣。以张龙的成熟稳重,赵虎的聪明热情,想必可以在大宋都城中如鱼得水,做好他布置的任务。
离城而去的华夏军队,并不都是向北而还。许多部队都在将官的率领下,向着东南进发,去接收那些沿海的州郡。而北方的幽州,守将已经得到了宋朝皇帝的命令,把幽州城向着城外的华夏军移交了。
罗大成既然有了挑选沿海州郡的权力,就毫不客气地加以运用。幽州、杭州、温州、福州、广州、胶东半岛、厦门、连云港、宁波,都被他一笔划来,只放过了苏州、金陵一带,算是给赵祯留条活路。
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城也开始准备建设,广州以南的地区更是大片大片地收入囊中,不论香港、澳门、深圳、珠海、汕头、湛江都纳入了属地之中,最南端孤悬海外的两大海岛也都收入囊中,虽然现在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接收,但既然名义上已经属于自己所有,终有和平交接的一日。
无数华夏士兵越过茫茫路途,穿越大宋疆界,来到海边,在华夏官吏的指挥下,接管沿海城市的防务。而一月前来的,还有大批汴梁城中的商户,他们将作为华夏国民,在此地学习海洋商务活动,努力发展海商,让自己和国家都在航海商贸中获益。
当罗大成带着多名汉妃回归上京时,已经接近了春季。冬天的战斗,幸运地没有影响到春天的耕种,在无数官吏的努力之下,各族百姓都延续了上一年劳作的经验,开始努力耕田,种植着能让他们填饱肚子的粮食。
占据了大片土地的华夏,正在悄悄地向着农耕之国转变。当游牧民族彻底接受农耕之时,就将是他们的侵略性渐渐消失,走向繁荣的时刻到了。
正文 结局
更新时间:2009…2…26 20:49:41 本章字数:6435
幽州城外的原野上,罗大成纵马奔驰,时而回过头,引领着后面的小孩子们纵马追上来。
现在,他的孩子已经可以骑着小马奔跑,虽然动作还很稚嫩,却毕竟是在自己驾着马追逐着他。
在马背上长大的孩子,终将会有武勇之风,面对外敌时,也不会感到怯懦。
在孩子们的后面,是罗大成的皇后和嫔妃们。她们也大都骑着骏马,跟随着一同奔驰,望向孩子们的目光,都充满了慈爱关怀。
当年大宋朝的第一女将穆桂英,现在已经恢复了她英武美丽的模样,打马如飞,跟随着她小小的儿子,小心地卫护和引领着他,免得他从马背上摔下来。
卫国长公主也在不远处,身前的鞍上还坐着一个小小的女儿,微笑着催马跟上来,在她的前方,是英姿飒爽的蒙侬兰,以及温柔微笑的狄皇后。
回鹘女王也微笑着打马奔跑,在她身前催动小马奔驰的皇子殿下,眼睛是蓝色的,却是一个漂亮的混血儿童。
其他各族的嫔妃也都带着自己的孩子,跟随着罗大成出外游猎。这是她们最喜欢的休闲时光,总是呆在幽州城中的皇宫里,会闷出病来的。
在远处,有数千骑兵远远围护着他们。毕竟皇帝出行,不能等闲视之。虽然天下河清海静,可是也保不准会有前辽余孽,想要对皇帝施加报复,以报家国之仇。
罗大成微笑着,回头望着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心中充满了温暖的情感。
这些年来,他掌控下的华夏国经济已经迅速地发展起来,自从定都幽州以来,更是让天下休养生息,过上了难得的太平时光。
在这天下太平的几年里。有许多座城市在迅速地建设起来,并且变得越来越繁荣。
汴梁城以北,与它隔河相望的原阳城,囡为是华夏国在黄河北岸的最前沿城市,里面驻扎了大量军队,并有无数商贾往来,繁荣景象日甚。
经历了战火地汴梁城,也渐渐恢复了元气,城中的百姓人口大为增长,工商业也恢复了许多。甚至比往常更加繁荣。商人往来,仍然将此地作为两国交易的中转站,让它保持了经济大城的地位。
城中的官吏、世家大族,在度过了一段艰苦日子之后,终于又在经商和店铺上赚到了大量钱财,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而城中的店铺,有大半都是属于华夏国的。华夏国的官吏将它们低价租给北方来的各族商人,帮助各个民族学习经商。以帮助他们富裕,消弥他们抢掠地本性。
不用交税,可以尽情在这座繁荣的大城中赚钱。这让各族商人们兴奋至极。只可惜所有的店铺,按规定最多只能租上三年。然后就要换别人来赚钱,这让尝到了经商甜头的异族百姓心中不愿,却也只能离开汴梁城。到别处去碰碰运气。
东南沿海城市,将是他们的上好选择。以华夏和大宋渐渐发展起来的航海技术。无数造船商都大量造船,卖给海商。让他们可以经由海路,将各地的商品南北运输,从中赚取高额的差价。
长江出口处,上海港已经建设完毕,而新建地天津港也在北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宋国的协助下,华夏军地步伐一直踏过香港、湛江,到达新命名为海南、台湾的两大海岛,试图征服当地地土著部族。在经济安抚为主、武力镇压为辅的多重手段之下,这两大海岛上的蛮邦部落渐渐臣服,心甘情愿地归于华夏国统治之下。
华夏国地商队不停地从西方、北方的各个城市出发,将贸易发展到了大宋地每一个城市。在大宋原有经济基础的支持下,让幅原辽阔地华夏国,也渐渐变得越来越繁荣。
大宋的经济实力,不能不让惊叹。在注重工商的环境下,只用几年,大宋就恢复了原来的财政收入,并从中拿出大部分,作为偿还华夏国的军费。
虽然大宋君臣对此并不甘愿,但四万铁骑驻扎在汴梁城里,随时都可以奉命冲进皇宫将他们都抓起来,君臣们也只有无奈地承认了现实,自此在北军的监视下,进行着掌控中原以南的工作。
华夏的经济繁荣,也带动了大宋的经济发展。自草原、西域直到川蜀、岭南,工商业迅速地发展起来。华夏与大宋在经济上渐渐地结为一体,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开对方独自存在。
这正是罗大成所希望的。既然不能通过军事行动消灭大宋,就只有在经济上控制大宋,让它再也无法摆脱北方华夏国的影响,直到两国紧密地凝结成为经济上的整体,就再也难以发生分裂和战争了。
这些年里,罗大成进行了大量的移民工作,无数汉人被从山西、幽云移居出去,到达西北、东北,在那里开荒种田;而各地的游牧民族,也被大量地移居到汉人故地,让他们接收原有的汉人良田,并跟留下来的汉人学习农耕,淅渐地成为了优秀的农夫。
将各地、各族百姓互换安置,看起来但象是多此一举,但这却是民族融合、确立农耕社会的必要手段。
从西北到东北,种田的热情渐渐蔓延开来。如果单靠游牧不能养活所有的人,那么是吃草根、野鼠还是种植粮食果腹,就成了摆在牧民面前的选择。而一旦越来越多的牧民、猎人选择改行做农夫,这些民族的侵略性也将一年年地逐渐降低,最终被缚在肥沃的土地上,再不愿意向四周征讨,去过那危险的日子。
东北山林中的女真人,已经大都归顺了华夏,下山来种植粮田,或是成了地主。
偶尔有些猎人仍在山林中出没,却也已经不成气候,不能单靠劫掠为生了。
罗大成曾率领大批游牧骑兵东征,越过江水,击溃了当地土著军队口让高丽国俯首称臣。随着华夏国的军队和商队向那边涌去,高丽半岛上的土著民族,也都开始学习汉语,并以学汉语为荣。
而在北方,华夏国的疆域也在不断地延伸。即使是极北苦寒之地,也有着华夏派去的军队,征服着一个个的当地部族,将他们纳入华夏的军户制度下面口那些部族,都是些小部落,完全没有实力对抗北伐的华夏骑兵。在华夏国地统治下。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再也无心反抗。
西伯利亚的大片土地,落入了华夏国的统治之中。虽然这些地区地广人稀,罗大成还是下令严加管理,以免久后生变,成为了华夏和大宋的祸患根源。
海运商务,极大地发展起来。根据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