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鲍鹏山新说<水浒>(一)-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便被认为说的不是人话,被红眼睛阿义打了两个嘴巴。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认为,这大清的天下是皇帝的。

这是愚昧而又可怜的人的观念。所以夏瑜虽被阿义打了两个嘴巴,他却说阿义可怜。

华老栓茶馆里的遗老遗少和一个愤青模样的二十多岁的人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即将被杀头而又刚刚挨了两个嘴巴的人,怎么还说别人可怜呢?

最后一致结论:夏瑜疯了。

林冲拿住王伦,又骂了一顿,去心窝里只一刀,杀了王伦。《水浒》作者引古人言:“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亦深。”来为林冲杀王伦做定论,并赋诗嘲弄王伦:独据梁山志可羞,嫉贤傲士少宽柔。只将寨主为身有,却把群英作寇仇。酒席欢时生杀气,杯盘响处落人头。胸怀褊狭真堪恨,不肯留贤命不留。

林冲杀了王伦,手握滴血的尖刀,指着众位好汉,推晁盖做了山寨之主,大家诺诺连声,惟命是从,接下来,他又推吴用做军师,坐第二把交椅,公孙胜同掌兵权,坐第三把交椅。并在大家的一致呼吁下,自己坐了第四位。这是林冲一生最为辉煌的时刻,这个一直被动被别人主宰的人,这个性格一直比较沉闷、不显山露水的人,这时却主宰了梁山的命运,改变了梁山的历史,而他自己,也一时间痛快淋漓,头角峥嵘,大英雄的风范在瞬间得到充分展示。

第五章 精细人一生凄惨,莽撞身却得圆满

晁盖做了寨主后,林冲才觉得他终于找到了归宿,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感觉。于是,他告诉晁盖,要搬取妻子上山。

晁盖便教人下山去,星夜取林冲妻子上山来。但是两个月后,小喽罗还寨说道:“娘子被高太尉威逼亲事,自缢身死,已故半载。张教头亦为忧疑,半月之前,染患身故。止剩得女使锦儿,已招赘丈夫在家过活。”

林冲见说,潸然泪下,自此杜绝了心中挂念。晁盖等见说了,也怅然嗟叹。

林冲娘子是《水浒传》中唯一可爱的有女人味的女性,美丽贤慧,善解人意,忠贞坚定。林冲不能保全她,她没有埋怨;林冲要杀陆谦,她担心丈夫惹祸,反而宽慰丈夫。可是,丈夫一纸休书,把她推给高衙内,从此以后,她几乎独自对抗高衙内,不但没有了丈夫的保护,而且没有了拒绝高衙内的理由。她的自缢而死,既是对高衙内的抗争,也是对林冲的怨恨绝望。

她的悲剧的一生,碰到两个男人:一个懦弱的男人,一个淫邪的男人,这两个男人,就是她的命运。

林冲潸然而下的泪,晁盖等的怅然嗟叹,是《水浒》全书中所有男性唯一一次为女性流泪和嗟叹。(李逵为母亲被虎吃了,大哭一场,当属另类。)

林冲至此,不仅绝了心中挂念,他往后的岁月里,我们已经很少见到他的性情。除了在战场上用他的丈八蛇矛冲锋陷阵,他再无什么精彩的表现。他成了一个没有性格的木头人,一个沉默的不声不响的战争工具。

林冲的结局非常凄凉。《水浒传》的最后,梁山大军讨平了方腊。正要班师回朝,论功请赏,不想林冲染患风病瘫了,就留在六和寺中,由武松看视,后半载而亡。

既不让林冲战死沙场,壮怀激烈,也不让他论功请赏,封官加爵,并且还不让他死在宋江等众兄弟环绕之中,而是让他先行风瘫,再半载而亡,死在兄弟星散之后,死在万念俱灰之际,死在寂寞之中,死在落魄之时。这风瘫的半年,病榻之上,怀想一生,他又几多感慨?几多愧疚?想必定是欣慰之事少,抱憾之处多吧?

我们讲林冲,经常把他和鲁智深作比较。鲁智深是一个把复杂的事情弄简单的人,林冲是一个把简单的事想复杂的人。

鲁智深是怎样把事情弄简单的呢?简单地说,他只对人和事作是非判断。有了是非判断后,他马上付诸行动。

林冲是怎样把事情弄复杂的呢?复杂在于,他在是非判断之后,还要进行特别复杂繁琐的利害判断。

在鲁智深眼里,人生无坏事,天下无大事。无论什么事,反正不怕事。

而在林冲眼里,人生太多事,天下皆难事。无论什么事,都是烦恼事。

鲁智深是个莽撞人,林冲是个精细人。

但是,偏偏这个莽撞人最终获得了圆满,精细人却终身遗憾。

当林冲风瘫之后,宋江叫武松看视。

梁山好汉里,竟然有三个人死在杭州六和寺。鲁智深,林冲,武松。

林冲的一生命运我们已经看到了,也感慨到了。

那么,武松,又有什么样的人生呢?

第十六卷 怒虎神人

第一章 自信是天使,自负是魔鬼

武松,天赋英雄。上天不仅给了他豪气冲天的英雄气质,还赋予他风华绝代的英雄素质。

武松的出场在第二十二回(金圣叹本第二十一回),当时他以为自己打死了人,躲在柴进庄上。后来他才知道,这个人,只是被他一拳打得昏迷过去,所以,他的第一场精彩,不是阳谷县打人,而是景阳冈打虎。

景阳冈打虎,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情节,也是《水浒传》中写得最为精彩的章节之一。金圣叹在本章的回前总评上说:“天下莫易于说鬼,而莫难于说虎。无他,鬼无伦次,虎有性情也。说鬼到说不来处,可以意为补接;若说虎到说不来时,真是大段着力不得。所以《水浒》一书,断不肯以一字犯着鬼怪,而写虎则不惟一篇而已,至于再,至于三。盖亦易能之事薄之不为,而难能之事便乐此不疲也。”金圣叹又说“读打虎一篇,而叹人是神人,虎是怒虎。”这都是在说《水浒》作者描写手段的高超。

我们比较一下鲁智深和林冲的出场。

鲁智深一出场,也是打,打的是人,恶霸镇关西。

林冲一出场,却是不打,不打的也是人,色狼高衙内。

打有打的道理,鲁智深这样个性的人,碰到镇关西这样的市井恶霸,不得不打。

不打有不打的原因,林冲这样性格的人,碰到顶头上司高太尉的养子,只能忍气吞声不打。

那么,武松一出场,打的却是虎。

虎是无道德意识的,无所谓好与坏,无所谓忠与奸。

武松打虎,也是不得不打吗?

答案是:是,也不是。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武松并没有一定要打这只老虎的理由,他也没有打虎的打算。

这个问题实际上李贽早就看出来了。他在本回的回末总评上,说:“人以武松打虎到底有些怯在,不如李逵勇猛也。此村学究见识,如何读得《水浒传》?不知此正施、罗二公传神处。李是为母报仇,不顾性命者;武乃出于一时,不得不如此耳。俗人何足言此,俗人何足言此!”

李贽的意思就是,李逵连杀四虎,毫无胆怯退避之意,乃是因为这四只虎吃了他的母亲,也就是说,他是为母报仇,不得不打虎。

而武松却是一时仓猝,路遇猛虎,无可退却,不得不硬着头皮打。而在此之前,他并没有打虎的打算。

武松在柴进庄上,得知自己并没打死人,于是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店招上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武松进去,软磨硬泡,强买强要,前后共吃了十五碗(应该是十八碗,金本改得对。)手提哨棒便走。酒家赶出来告诉他,前面景阳冈上,最近出现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

听说有虎,而且是害了很多人性命的老虎,武松是否像鲁智深听说镇关西欺负金翠莲一样,马上要为民除害,去打死这只老虎呢?

没有。

武松听了,并不相信,他笑道:“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你休说这般鸟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你看,他一意孤行要独自过景阳冈,是他不相信有老虎。

当然,他也说了,即使有虎,他也不怕,但那是吹牛。

武松的一大特点,就是好吹牛,好显摆,好炫耀,好逞能。

等到他一意孤行,走上景阳冈,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在庙门上见到贴着一张印信榜文,上面所写,和酒家所说一致时,武松知道真的有虎时,他是怎样的反应呢?

如果他想打老虎,无论是为民除害,还是仅仅为了显示自己的神威,他都要抖擞精神,斗志昂扬才对。

可是,他的第一反应是:欲待发步再回酒店里来。

可见,他不想打。

为什么不想打呢?

我们刚刚说过,他是一个特别爱炫耀、好逞能的人,打死一只老虎,可以让他炫耀一辈子,事实上,他后来就是时时拿自己的打虎炫耀于人的。

那么,为什么他此时不想打呢?

原因是,他不敢打。

虽然他对酒家的一番好意,两次吹牛说,真有大虫,他也不怕,其实,他是怕的。

为什么说他怕呢?有根据吗?

有。〖TXT小说下载:。。〗

当酒家第一次告诉他虎情时,他说:“你休说这般鸟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当酒家怕他不信,要他进屋看官司榜文时,他拒绝了,还说:“你鸟做声!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

当武松来到了冈子下,见一大树,刮去了皮,一片白,上面写着有虎的警告。武松看了,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我却怕什么鸟!”

你看,三次他都说不怕。但是,这三次说不怕,是有原因的。

第一,是他根本不相信有虎。

第二,前两次,他在酒家前,不愿意露怯,他好面子。他是把自己当成英雄的人,既然当自己是英雄,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怕。

第三,第三次,看到树皮上的字,他半信半疑,自言自语,很明显有自己给自己打气的味道。

如果大家不信,我们看第四次。

当他走上景阳冈,在山神庙门上见到印信榜文,知道真的有虎时,他是怎么反应的呢?

第一反应是:转身再回酒店。

第二反应是:“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面子比性命重要。

第三反应是:存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你看,想回去,却碍于面子不能回,于是只好自我安慰,硬着头皮往前走。这时他的自言自语,很明显的是自己给自己打气壮胆。

还有第五次。

武松硬着头皮,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金圣叹在这句下面批曰:“骇人之景。”又批曰:“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而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什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听听这口气,又是自我安慰,又是自我欺骗,又是自我壮胆。

走夜路的人,往往吹口哨,不是不怕,恰恰是因为怕。

所以,《水浒》作者在武松打虎之前,连写五次武松的“不怕”,实际上,就是要写出他的“怕”。

这样写,是否降低了武松的高大形象呢?

不会。恰恰相反,是让我们觉得武松的形象更可信,更符合人性。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既然武松不想打虎,不敢打虎,也不是不得不打虎,那为什么他要打虎呢?

答案是: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是的,当他在景阳冈上面对突然跳出来的吊睛白额大虫,他确实没有退路了。老虎堵住了他的退路。要从此处走,先过我这关。

但是,在此之前,他本来有很多的退路。

那些退路又是被什么堵住的呢?

换句话说,武松是如何走到这无路可退的地步的?

答案一:他太自负。

首先,他是一个极度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的人。

我们知道,一个人要鼓励自己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最好的办法就是欣赏自己,肯定自己。但是,一个人要让自己做傻事、蠢事,闯祸,最好的办法也是欣赏自己,肯定自己。

但是,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武松要干蠢事,要做傻事。当然,也不是说他此时做的不是蠢事和傻事。为什么说得这么拗口呢?

因为,这个世界上,什么是蠢事,什么是傻事,还真难说。一件聪明的事,如果有始无终,最后就变成了傻事。相反,一件傻事,如果你坚持做下去,最后竟然让你做成了,那就变成了好事、大事,甚至变成了大事业。

我们还是来看看武松的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

武松第一次对酒家说,“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第二次对酒家说,“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

都是“不怕”,第二次还把“我”变成了“老爷”。

这是典型的自我提升,我不是一般人,我是老爷。

我是老爷我怕谁?

第三次在景阳冈下,见到树皮上的警示,自言自语说“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我却怕什么鸟!”

你看,把自己放在“那等客人”也就是一般人的对面,极力显示自己高人一等。自己不是那等人,也就是自己不是凡人。

那等客人怕,我却怕甚鸟!

因为这么自我期许,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高自大,所以,他一路走来,绝不回头。

其次,自负的另一面,就是不信他人。不信别人的话,不听别人的劝。

当酒家第一次告诉他虎情时,他说人家说的是鸟话。

当酒家怕他不信,要他进屋看官司榜文时,他呵斥他“鸟做声!”

真话,好话,关心的话,都变成了“鸟话”。

当他看到大树皮上的警示时,他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

无端猜疑别人的用心,把好心当成了驴肝肺。

但这还不是全部答案。

答案二:太傲慢。

我们看看他和酒家的一番对话,就能感觉出,酒家句句真诚,实在;而武松一直是居高临下,总是自居高人一等的位置。

鲁智深在五台山下的铁匠铺里,他会真诚邀请小铁匠一起喝酒。

林冲在朱贵的酒店里,在不知道这个酒店底细的情况下,他也会邀请小伙计喝酒。

林冲甚至有李小二这样的下层人朋友。

鲁智深和金翠莲父女这样的下层人也能坐在一起慢慢饮酒。

这样的事,在武松身上,不会发生。

武松由于天生的英雄气质与英雄素质,使得他总是和普通人有着距离,他总是一种俯视众生的姿态。在武松走近那只老虎之前,武松受到三次警告:酒家的劝说,大树上的警示,山神庙墙上的官司通告。

但是,生性傲慢的武松,把这一切都一挥而去。带着一条哨棒,一颗骄傲的心,他上路了,并且义无反顾。

太自信和太傲慢,使得他一步一步走上景阳冈,走近那只伤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的老虎。

第二章 耻笑猛于老虎,面子大于一切

那么,当武松在山神庙前终于确定那里确实有虎的时候,不想打虎也不敢打虎的武松,为什么不退回来呢?

他太要面子了。

一个自信和骄傲的人,往往也是最要面子的人。

这一点其实我们上面已经提到过,当他走上景阳冈,在山神庙门上见到印信榜文,知道端的有虎时,他的第二反应是:“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为什么难以转去?

因为怕别人耻笑。

被别人耻笑,比老虎还可怕。

套用孔子的一句话“苛政猛于虎”,在武松看来,是耻笑猛于虎。

被人耻笑,为什么这么可怕呢?

因为,好汉是不能被人耻笑的。被人耻笑了,就做不得好汉了。

面子比性命重要。

我们知道,西方中世纪的贵族、圆桌骑士,也是把名誉看得高过生命的。

看来,无论是西方中世纪的骑士,还是中国的好汉,都有一种可爱可贵的品性——好面子。

是的,好面子是可爱的,好面子是可贵的。好面子源于一种骄傲的个性。骄傲的个性,相比较卑贱的个性,是高贵的,可贵的,珍贵的。至少,好面子的人,不会太下流。

好面子,就是有耻。而有耻,是中国文化对人的基本要求。

孔子讲,一个得到很好治理的国家,一个有着精神文明的国家,其人民一定是“有耻且格”——有羞耻心且行为举止体面。而一个有着自我品格的人,也要“行己有耻”——自己的品行和行为,都要有羞耻心。

而孟子,更把“羞耻心”作为人的四大基本良心之一。而一旦失去羞耻心,就叫“无耻”,人一旦无耻,会怎样呢?孟子几乎找不到一个比“无耻”更难听的骂人的话,所以,他只好说:“无耻之耻,无耻矣。”

所以,孟子说:“耻之于人大矣!”意思是,有羞耻心,对于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

孔孟都讲了很多,我们可以说得直白一些:好面子,就是要脸。

要脸好不好,我们可以反过来看——不要脸好不好?

不要脸不好,所以,要脸好。

要脸为什么好,我们来看武松。

他因为要脸,就不好意思退回去。

因为没有退回去,就碰上了老虎。就打死了老虎,就成就了他一世的英名。

可见,好面子,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往往逼着自己做一些有难度的事。

做成了,自然就有了成功。

很多大事,都是一步一步做出来的,都是逼着做出来的,都是自己逼着自己勉为其难做出来的。

人有时要逼自己,逼出自己的潜能。

不逼,你哪里知道你能做多大的事呢?

正如武松,他并不知道自己可以打死一只老虎。

因为好面子,他把自己逼着面对老虎,然后逼出了自己的潜能,逼出了自己的神勇,打死了老虎,成了万人仰慕的英雄。

所以,武松成为打虎英雄,第一是自信、自负、骄傲的个性;第二,就是他的好面子。

当然,光这两点还不行,还要有实力,以及正确的战术。

第三章 正确战术之一:重视敌人

如果说,此前武松的自信、自大、自负,开口闭口都是“不怕”,是战略上藐视敌人;那么,当那只害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的吊睛白额模样极其恐怖的大虫随着一阵狂风猛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表现的,就是对对手的极度重视。

孔子曾经和子路讨论过什么是真正的勇敢。有趣的是,孔子就用一个人面对老虎时的行为来说明。有一次,子路提醒孔子:“您老人家不要总是夸奖颜回这样的文弱书生。要是上战场打仗,还得靠像我子路这样勇敢的人。”

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船只趟河,死了都不知后悔的莽撞人,我不和他在一起。我需要的是遇事知道害怕而且谨慎小心,善于谋划并且最终能把事情做成的人。”

在孔子看来,临事而惧,不但不会损害英雄形象,恰恰是真正勇者的行为和心理。前文一再说武松“怕”,不是要说武松胆怯,武松窝囊,武松不够英勇,恰恰是说,这才是真实的英雄,而且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往往需要真正的对手,面对真正的有实力的对手,心存敬畏,心存戒惧,小心应对,恰恰是英雄的必备素质。

此时,景阳冈上,日薄西山之时,武松面对的,就是一个真正的有实力的对手。一个让三二十个大汉丧命的对手。

武松会如何对待呢?

首先,正如孔子所说的,临事而惧。

当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时,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一身冷汗,证明武松真的很怕,没有一点轻视对手,粗心大意。

有了这份临事而惧的心态,接下来就是:好谋而成。

面对又饥又渴、来势汹汹的恶虎,武松既没有落荒而逃,手足无措,也没有贸然出击,仓猝以对。

他的战术是:先退避三舍。

第一退:当大虫扑过来时,武松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第二退:当大虫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时,武松又一闪,躲在一边。

第三退:当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猛然一扫时,武松又闪在一边。

这是武松打虎的第一阶段:躲闪。

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没抓住人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此时,武松知道,面对强大的来犯之敌,先行退让,待其疲惫,寻其破绽,再行进攻,是兵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面对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只用了一招:躲闪。

却非常管用,不仅化解了老虎的汹汹攻势,而且,消耗了老虎的气力,更重要的是,长了自己的志气,灭了老虎的威风。

现在,轮到武松出手了。

那大虫再吼了一声,又转过身来,武松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将下来。

听听得一声响——不是打在老虎身上的响,而是打得树枝折断响和簌簌的树叶响。

原来他太慌了,打在树枝上。

不仅没打着老虎,反而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这根哨棒,武松从柴进庄上出来,就一直带在身边,作者时时提到它,我们以为最后定当靠它打虎。我们以为作者如此郑重其事、时时提醒我们注意的这个道具,这次终于闪亮出棒,一击致命,没想到却是这个结局,令我们的期待大受挫折。这也是作者制造悬念和曲折的文学手法之一。

这是一个意外,平添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